第一篇:共产党人不妨学习了解点宗教文化
共产党人可以吸取宗教文化中的有益营养
我加入共产党已有十四个年头,从前是个宗教盲。所以单从宗教信仰方面对我加以考察的话,可以自嘲地说:我过去的历史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然而我加入党组织之日,乃吾母皈依基督之时。最近几年来,因母亲的信仰行为对我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尤其是自她信仰基督后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影响着我对基督教由起初的好奇至后来产生一种迫切了解的欲望。由此一来,我的案头上多添备了一本书籍,即基督教的经典之作 —《圣经》。每逢闲瑕之际,总忘不了对其浏览几页。
不看不知道,一看觉得真奇妙。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
1、现代某些刑、民实体法条文差不多是《圣经》中记载的一些宗教条规的翻版。
现从《圣经》旧约部分中的《出埃及记》篇摘举二三例加以印证:
(1)关于“惩罚暴行的条例”这样记载:“打人以至打死的,必要把他治死。”“人若彼此相争,这个用石头或拳头打那个,尚且不至于死,不过躺卧在床若再能起来扶杖而出,那打他的可算无罪;但要将他耽误的工夫用钱赔补,并要将他全然医好。”
(2)再看关于“物主的责任”规定:“人若敞着井口,或挖井不遮盖,有牛或驴掉在里头,井主要拿钱赔还本主人,死牲畜要归自己。”“这人的牛若伤了那人的牛,以致于死,他们要卖了活牛,平分价值,也要平分死牛。人若知道这牛素来是触人的,主人竟不把牛拴着,他必要以牛还牛,死牛要归自己。”
(3)关于“赔偿的条例”规定:人若在田间或在葡萄园里放牲畜,任凭牲畜上别人的田里去吃,就必拿自己田间上好的和葡萄园上好的赔还。”
类似条规不用一一枚举,已足以说明《圣经》中的某些宗教条规其实就是现代某些法律的渊源。
2、在阅览《圣经》过程中,发现基督教中的不少宗教理念竟与共产党人所提倡的思想道德观有融合通达之处。例如:
(1)《新约圣经》中有一重要的核心教义:即要求基督徒必须做到“爱人如爱己”。而共产党所倡导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地当好人民公仆,并号召全体民众学雷锋,做好事,以助人为乐。将其相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两者的社会效应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2)《新约圣经.雅各书》载言:“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毛泽东主席在世时则告诫人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二者之言,又是何其般灵犀相通。
(3)《旧约圣经.传道书》记载说:“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这一说教与我们执政党当前所提倡的反腐倡廉之说岂不是古今相呼应吗?
3、不仅基督教如此,佛家也类似般提倡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思想主张与现今党和政府所提倡的社会公德,也可谓相得益彰。
过去我心里曾潜藏着一些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谜团,令自己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例如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但为何他却偏偏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他曾令人吃惊地指出:“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全靠上帝的帮助。”另外就是好几年以前我母亲对我讲,我国大陆其实早就有不少党政官员甚至高级知识分子,每逢做礼拜的时候他们就在教堂出现,只不过是他们尚未大肆张扬,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出现而已。这一现象当时也让我感到奇怪。现今通过对基督教文化有个九牛一毛般的了解,我才知道这只是一种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
如果在过去,说神学与科学势不两立,二者之间如同冰火两重天的话,我会立马相信。但如今通过放眼观世界,再回过头来思考该问题,就觉得这一观点令人非常置疑。因为据统计,截止至2003年,全世界的基督信仰者已达25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西欧国家的基督徒占总人口的76%,北美国家的基督徒占总人口的 81%,尤其是作为全球科技领域发展速度最快的领跑者—美国,其基督信仰者高达全国总人口的90%。在美国参加总统竞选,你若是非基督徒,则“一票难求”。正因为如此,不论是美国从前的历任总统,还是现任总统奥巴马,他们都拥有基督徒身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也恰恰是这些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早已令我们望尘莫及。
据此而言,面对渊源流长的宗教文化,能扎根于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并不断得以枝繁叶茂,代代传承至今,我们在惊叹其耐生土壤如此般博大而宽广的同时,难道不应该理性地去思考与寻求它所蕴涵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吗?所以我们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不应该简单地以“唯物”或“唯心”这面放大镜来判断其是非曲直,甚至对其加以全盘否定。相反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人若能以科学的辩证观,通过学习途径去接触了解一些宗教文化,将其中的劝人弃恶从善、乐善好施、平等博爱等仁德理念,有鉴别地拿来为我所用,并推崇于众。这样不但不会妨害于社会的公序良俗,而且对趋利避害,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和稳定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将有所裨益。
第二篇:宗教文化
姓名:王显柒学号201010201122班级:冶金101
我对宗教信仰的看法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从人类进化的那一天开始,他便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的思想时刻贯穿在在我们的思维和遗失当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人民,同时也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普通劳苦大众用它来作为精神支撑,自宗教文化让人们对大自然的未知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满足,共同的宗教信仰也让 人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让人们培养了共同的精神追求,他与民间道德相依相存,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依相存,他们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也对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在远古时期,人类力量机器有限,人们对自然怀着崇拜和恐惧,不断延续着生命和文明,宗教的意识和文化.也帮助人们在传承 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让人们看到希望,在人们面临困境的时候让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宗教文化中正义,平等,仁慈,友爱,修身,牺牲等一些高贵的品质也得益于宗教文化的力量在原本野蛮的人类社会得以成长,让人类在几千年的生存进化中变得更强大,才拥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球文明。
但宗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局限于但是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滋生了一些阻碍人类健康发展,文明进步的东西,对自然的愚昧和恐惧,对神灵的盲目崇拜,在宗教信仰的同时,主观上忽视了人类自身的力量,是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受到了制约。那些跟宇宙和自然规律相背离的价值观也让人们变得愚钝,更有不法之徒利用宗教的幌子蒙蔽群众,宣扬暴力,破坏了社会安定,让人们的思想扭曲,一直污蔑和蚕食了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
宗教是伴随人类社会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背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资源,也是历史留给人类解决的难题,他吸纳 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但也在很多方阻碍了人类向前发展,是人类有了信仰,但也使人类沉迷于虚幻,我们应该正确 的对待这笔资源,让他有益 的东西为人类所用,与此同时,要摒弃他的糟粕,不能让他蚕食人类灿烂的文明,让他为人类服务。
第三篇:浅谈宗教文化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浅 谈 宗 教 文 化
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 班级:热能11-A1班 姓名:孙克庆 学号:120113206029
浅谈宗教文化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广义上讲,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宗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浩繁的书籍、绘画、建筑等宝贵财产。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如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最先翻译的印度佛教著作,已是鸿篇巨制,再加上我国古代佛教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学者的阐释和著述,形成了经、律、论三藏,更加蔚为大观,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艺术、历史的宝藏。
正
文:
一、宗教文化及其功能
宗教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方面的特征与功能。宗教是以异化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而被实体化了的一种社会体系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便是宗教的文化属性。这种具有异化反映方式特征的宗教文化,并非一种孤独的思想游魂在空中飘来飘去,它总要附着在某种文化实体上,通过一定的文化系列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实际的作用,例如通过宗教道德、宗教哲学、宗教习俗、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的思想情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文化大致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 容。器物文化包括进行宗教活动所需的用物、工具和场所,如寺院、教堂等。这些宗教器物是宗教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包括构建宗教活动的一切形式和方法,如宗教的组织结构、宗教礼仪、宗教习俗等。这些宗教制度是宗教得以建构的组织力量。精神文化包括宗教意识活动及其形式,如宗教教义、宗教艺术等。宗教精神文化是宗教器物文化和宗教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可见,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是 宗教文化的物质外壳,精神文化则是宗教文化的内核。
二、河南宗教文化浅析
佛教旅游文化在河南的旅游文化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佛教文化是河南宗教文化的核心。
1、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最初源泉之一。我国的佛教旅游资源风格独具。佛教旅游历史悠久。旅游使佛教走向世俗化,使中外游客了解到佛教文化的真谛。
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迄今已是具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传统,活在当代,活在你我他心灵深处。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一)佛教文化是当今世界信仰重建的重要资粮
佛教文化之悲智双运、真俗无碍、德性与知性并重的智慧,可以为信仰重建提供新理路。其关于空、无、缘起的哲学知见,经创造性的诠释,可使人们窥见本相,认识自我。
(二)有助于中国文化之重见
佛教哲学的深奥精妙已为学人所公认。本世纪以来,佛家智慧已成为东西方哲学得以汇通的桥梁,同时也成为许多思想家诸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漱溟、马一浮、熊十力等人构筑自己哲学体系的基石,它在文化重建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已经很显然。
(三)可以纠正当前人们的某些精神偏向。
佛教文化的真实内容,实际是生命本真的启迪和觉悟,是对生活中虚幻、染污、执迷等现象的斥除,可以彰显佛教的现代意义,纠正当前佛教发展中的一些偏向。
2、佛教文化对河南旅游的影响
(一)对山水景区的影响
“天下名山僧占多”,自古以来,名山与宗教就有着扯不断的历史渊源关系。大约在仰韶文化时代(约BC5000年—BC3000年),由万物有灵观念引发的山水崇拜,就已经是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的重要内容了。贯穿中国文化史的“天人合一”思想,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是源于原始宗教意识中那种对自然的依赖心理。而佛教,早在印度就有在山林石窟中坐禅苦修的传说,主张在僻静清幽的山林中,习精修炼,以求达到涅磐极境。
(1)奥岳嵩山
嵩山是天然地质博物馆,是一部地球发展的史书,是一部华夏历史发展的史书,也是佛、儒、道三教萃之地。宋代以后,出现三教合一,所以嵩山有许多宗教建筑: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寺法王寺,有禅宗祖庭少林寺,有唐代的会善寺,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嵩岳寺塔,有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塔群少林寺塔林。所以嵩山的每一个地方,几乎都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曾有“三里一寺,五里一庵”的形象描述。足见嵩山文物古迹之多和文化底蕴之厚了。嵩山博大精深,独领风骚,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向人们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壮丽画卷。
(2)灵山
灵山风景名胜区属大别山区,是豫鄂两省信教群众经常朝拜的佛教圣地。灵山佛教源远流长,风行甚广。山上寺庙广泛分布,其中以灵山寺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灵山寺最初建于唐朝。灵山寺素有“三奇”:一奇是山门朝东。在我国,寺宇一般门朝正南,据考证,唐明皇之女入寺为尼时,地狭庙窄,朝廷扩建时,依山就势,把寺门朝东而建。二奇是蓄发修行。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三奇是僧尼同诵。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实施,僧尼归来,古刹逢春,灵山寺重新对外开放,并逐步得到修缮、恢复,成为参观游览和进行佛事活动的胜地。
(二)寺院旅游的繁盛(1)释源白马寺
“寺”本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而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的名称,此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发展,“寺”就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了。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历来有“中国第一古刹”和“释源”之称。白马寺在唐代规模宏伟,香火隆盛,宋明曾重修。现存寺宇面积约四万平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五层大殿,四周还分布着钟鼓楼、法堂、僧舍、庖厨数十间,形成一个个院落式布局,现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和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腾兰墓、焚经台、清凉台等古迹。
白马寺历经多次的战乱和灭佛,饱经沧桑,屡毁屡建,现存寺院虽为明代所建,但它作为中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却是任何中国佛教寺院所不能取代的。
(2)少林寺
位于登封市西北嵩山少室山的丛林中,寺以山名,故称少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曾来此宏授禅宗,被佛教史上推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遂被尊为禅宗祖庭。这里是我国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塔林中的和尚墓塔数量位于全国第一,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宗教派别,它的唯一信仰是“自心”,迷在自心,悟在自心,苦在自心,解脱在自心。“迷即佛众生,悟即终生佛”。禅宗的特点就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讲究静坐苦修,为防止疲劳和防身,寺僧们模仿禽兽等动作,创造了心意拳,自少林和尚救驾秦王李世民后,少林寺名胜大震,素有“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
(三)河南名窟
石窟是佛教建筑的最古形式之一,源于古印度。原来是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坐禅苦修的石窟,在印度称“石窟寺”或“僧伽蓝”。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发展成集建筑、雕塑与壁画于一体的石窟文化综合体,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极珍贵的组成部分。我国佛教石窟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近来著名的石窟都成为众多游人参观、朝拜的对象,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1)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处,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2000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遗产。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至宋,现有龛窟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达十万尊。雕刻内容除佛像外,还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医药等,如同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龙门石窟的形制比较单一,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多突出主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漫长的接纳、改造、融合、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到龙门奉先寺的这尊庐舍那佛,终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这里也得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2)巩义石窟
位于郑州巩义市区北15公里的黄河南岸、伊洛河畔的大力山下,唐宋时称净土寺,清改称希玄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东西魏、北齐、隋、唐至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石窟呈方形,有中心柱,柱四周凿龛造像。佛像脸形方圆,衣纹疏朗,多呈静态。构图简练生动,为我国现存佛雕中较完整者。
佛教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在河南分布区域广泛,成为河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宗年,河南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教材,2005.8 [2] 流方,旅游与宗教,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3第一版 [3] 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1第二版 [4] 王玉宝,河南旅游精品景点,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8第一版 [5] 罗哲文,刘文渊,韩桂艳,中国名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 [6] 罗哲文,王去非,王小梅,中国名窟,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 [7] 陈蔚德,王玉宝,河南旅游基础,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8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8] 王玉宝,导游基础,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8第一版 [9] 李高阳,河南旅游演艺的重大突破,人民日报,2007.04.25
第四篇:宗教旅游文化
宗教旅游文化
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年来,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实践内容,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旅游业影响,指出宗教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解决对策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宗教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宗教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推动第三产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宗教旅游实现了从纯粹的朝觐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信仰提升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向往,在现代都市生活“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的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宗教所提倡的正好契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人群普遍缺乏对信仰的了解,宗教朝觐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老人们欢迎
3.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宗教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世界上信教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宗教信徒的信仰与求知欲望转化成旅游动机,形成了以探求宗教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潮流。各国各地区形成了许多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罗马、梵蒂冈、印度等都成为国际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宗教圣地成为旅游者到该地区必去的目的地。在我国,宗教种类齐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我国的道教共同发展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不同宗教,宗教活动场所8.5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有几大宗教的很多宗教场所在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物古迹,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观。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中,宗教古迹就有250多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佛教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游客可以感受到汉传佛教的魅力;到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游客感受到的是藏传佛教的深邃。同时,佛教根据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其寺院建筑等景观也有所不同。宗教文化胜迹成为现代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
(1)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教作为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形式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人类文化。宗教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阴山山脉发现的阴山岩画是较为古老的宗教遗存,贺兰山岩画也大量地记载了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这对游客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帮助。现代寺庙中,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也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环节,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石刻,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题材的雕塑;从原始祭祀音乐到现代佛教寺庙的佛教音乐、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不仅受本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礼仪丰富而复杂,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有身处宗教文化浓郁的地区才能真正感受各种宗教礼仪的区别。到中亚地区,必定要接触到伊斯兰教教徒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而我们必定要尊重教徒们的各种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宗教的禁忌。所以,宗教对旅游地及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我们不能忽视寺院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等。我国的各个佛学院、西方国家由教会开办的学校、神学院等构成的寺院教育;教会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等构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们都是宗教的载体,对旅游也有特定的价值。
(2)宗教文化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第五篇:宗教文化:澳门宗教文化
澳门宗教信仰较自由,多个着名的国际性宗教的信徒在这个小地方和睦共处。在澳门街上穿梭来往的人群中,可以见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道教徒、儒教徒以至无神论者,他们似乎不介意彼此的分别。这里没有教派之间的冲突。
大部分本澳居民信奉的所谓中国传统宗教(这与澳门的人口组成有很大关系),就是儒家、道教和佛教的混合,以及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信仰交错在一起,如供奉祖先甚至占卜。
佛教在澳门历史悠久,佛教徒也是澳门各种教徒中人数最多的,有6万多万人。澳门比较有影响的佛教团体有“澳门佛学社”、“澳门佛教联合会”等。全澳有佛教庙宇40多间,其中以普济禅院、菩提禅院最为著名。
道教在澳门曾有过一定规模,现在比较活跃的与道教有关的信仰有妈祖(即天后)
天主教传入澳门已有400多年历史。1576年1月23日,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是远东地区最早的传教中心。该教区现有6个本堂区,2个传教区,各堂区的行政、财政 独立。较大规模的教堂有20多座,其中望德堂、风顺堂和花王堂 历史均在300年以上。澳门现有天主教徒2万多人,其中60%是华人,澳门葡萄牙人也多信奉天主教。教会在社会援助方面亦发挥很大作用。澳门天主教会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拥有各类学校60多所,师资近千人。教会还开办了托儿所、诊所、青少年复原所及老弱伤残院。在天主教活动中,除了经常性的弥撒外,还有传统宗教游行(圣像出游),特别在复活节期间或圣母像游行。
基督教是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马礼逊教士传入澳门的。澳门现有基督教教会30多所,教徒约5000人,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是中国人。各个教会的行政、经济独立。基督教会对教育和福利事业十分热心,开设福利机构7间,小学7所,中学3所,学生合计3000多人。基督教在澳门的历史和势力不如天主教,但它的教派甚多,而且自立门户,独树一帜,如“新使徒教会”、“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
巴哈伊教于1953年传入澳门,因其创始人侯赛因.阿里自 称巴哈安拉而得名。该教的基层单位是灵体会,人数不多。
伊斯兰教(国教)在澳门也有400多年的历史。16世纪澳门开埠时,亚非地区的阿拉伯人将回教引进澳门,并盛极一时。后来随着澳门贸易地位的衰落,阿拉伯商人渐渐离去,信仰回教的人便大大减少。但每星期都有数十名伊斯兰教徒在市区北面水塘侧的清真寺做弥撒,这里也是伊斯兰墓地。印度教徒主要从事贸易活动,而在宗教事务上比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