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0

时间:2019-05-12 23: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0》。

第一篇: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0

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

阳泉市矿区洪城河小学校

何玉芳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随着课改的深化,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教学也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开展起来,数学阅读教学也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模式,倍受关注。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是否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抽象语言。如何有效地开展数学阅读教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应该说相当多的教师都曾有意无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过实践与探索。但是,目前,课堂的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阅读的切入、展开、反馈、深化等诸多环节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其中,有的是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我阅读,忽视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没有适当地给学生在阅读中以指导、激励、点拨;有的是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小结,没有积极有效地参与、思考、提炼,致使阅读与讲授脱钩。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数学阅读的几点感悟。

一、在阅读中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是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只有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例如,有一道判断题,题目是: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许多同学不明白题意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对的打“√”,错的打“×”要求做题,导致该题失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调整价格后商店最少要卖出多少台才能达到预定的营业额?”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达到”。因此,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及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在阅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同一个问题,读一次不知意思,多读几次,每读一次都认真地去领会、去思考,就会明白题目中的意思。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反复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因此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如:在学习周角的以后,有学生受周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为此学生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周角的定义。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周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两条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的两条射线;而这两条射线位置重合。

三、在阅读中升华

在引导学生阅读后,要及时小结。要对阅读的知识加以归纳、筛选,并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写出简明小结,对掌握知识,积累材料,提高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作用;读后还要进行交流。即要求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在阅读中求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你知道吗?》,每周还让同学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从而提高数学阅读教学的效果。2014、12

第二篇: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0的认识”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0的认识” 摘自:《小学数学专业网》

一、案例描述

我们学校一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五十个学生。没有多媒体设备,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费力又不讨好,教学秩序难以维持。后来我观察到《品德与生活》课金老师上课时小朋友们都很安静,听得很认真,原来金老师把课文的内容都编成了童话故事。对呀,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于是,每次上新课,我也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或者配上一段音乐,在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一说到讲故事,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小朋友们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得可认真了。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数学知识也同时进入了学生的脑海。这不就是我们经常提倡的“寓教于乐”吗?

在小朋友学习人教版第一册P29“0的认识”的时候,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林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有一天,阳光灿烂,猫妈妈和小猫背着鱼竿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钓鱼。猫妈妈非常安静的坐在河边,聚精会神的在钓鱼,小猫也学猫妈妈的样子,坐在猫妈妈旁边钓鱼。一会,猫妈妈就钩到了一条大鱼,而小猫这时候看到飞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就跑了过去抓蝴蝶,结果没有抓到。然后又回到河边钓鱼,过了一会,猫妈妈又钩到一条大鱼,而小猫又看到了一只蜻蜓,又跑去抓蜻蜓,结果还是没有抓到。再回到河边钓鱼。……谁能帮老师把这个故事讲完?”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小猫不专心钓鱼,最后一条鱼也没钓到,有的说小猫玩累了,以至于钓鱼时睡着了等等,总之当太阳下山了,要回家的时候,猫妈妈钓到了好几条大鱼,而小猫一条也没有钓着,“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每个学生,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两只水桶,一只装着5条大鱼,另一水桶空空的,让学生数一数猫妈妈钓了几条鱼。小朋友在数猫妈妈和小猫钓到的鱼的只数时时候,“0”也就顺理成章的被学生接受了。在最后,我还让学生说一说小猫这样做好不好,让他们懂得要认认真真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道理。

二、案例反思

学生是在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听童话故事,也非常喜欢讲童话故事。因此,有趣的数学故事就经常走进我的课堂。数学故事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深受故事的感动和启发。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几乎天天都接触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故事的魅力依然不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而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甚至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新教材的内容设计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习内容和练习的设计非常注重童趣,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因此,我认为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学、乐学了,上课也就会认真了。同时,我们教师要注意营造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这门功课。当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方法很多,讲故事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平时都在有意无意之中已经在用,如果能用好数学故事,让数学故事走进我们的课堂,对数学的教学将会锦上添花。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还应多讲些数学故事。通过讲数学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诱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比如:在写数时,可以讲阿拉伯数字的故事;在做连加或连减运算时,可讲我国的三级火箭发射的故事;讲简便运算时可介绍我国快速计算专家史丰收及外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讲到3×3的9个数的幻方填数游戏题时,可讲我国大禹治水时,在乌龟背上发现幻方图的神话故事;讲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介绍中国剩余定理及韩信点兵的故事;讲到分配律时,可介绍秦九韶计算格式及他的故事;讲到体积时,可介绍爱迪生将旧灯泡灌满水,先测出水的体积,从而推知灯泡的体积;讲到重量时可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等。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故事是很多的。除了上课时结合某些知识点介绍一此数学故事外,平时的习题也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能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数学故事的魅力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

第三篇: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 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三、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四、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块而不是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第四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各景点的门标及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最后还要计算出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目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就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第五篇: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

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猜想是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运用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验证相结合,对学生的猜想鼓励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猜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模式,为解决实际问题寻找最优化策略。

(关键词):猜想验证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而衡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推断能力的高低。猜想正是发展学生推断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催化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不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习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再将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一系列新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中,经常闪烁着猜想的火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大胆鼓励学生的这种猜想,引导学生在猜想中探索,发展

创新思维。如何让学生学会猜想,掌握猜想的方法,我们学校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一、创造条件,感受猜想。

所谓民主学习气氛,就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就是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之中,学生的热烈讨论之时,往往是学生发散思维最为活跃之际,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会开始绽放,各种猜想才会产生,进一步才有创新的见解,如爱因斯坦不少发明和理论都是由一定的猜想而产生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即猜想)的题目,这也是数学创新教学的艺术。

二、创设平台,大胆猜想。

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即使学生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学生的想法记下

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如《怎样滚的远》一课,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及分类后,提问:如何能使球滚的远?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斜坡越陡球滚的越远。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目的去探究。

但是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截。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如《怎样滚的远》一课,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设计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并真实地记录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当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学生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学生们的观点,把一些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学生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

要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交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激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

三、鼓励猜想,形成模式。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常识、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想尝试探索和创新。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弗赖登塔尔认为:关于数学每个数学家都知道,除了现成的数学以外,还存在一种活动的数学,同时他也认为数学是被应用的,那就

应该教与学应用的数学,而数学的每次应用都是重新创造,这不可能通过学习现成的数学来培养。因此,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也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说这种方法有效,是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真正被掌握和可以灵活应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本领,就要我们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尝试、探索,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从活动中来理解、应用、创造数学。

四.活跃思维,拓展延伸

当学生学会了课本的知识后,思维活动并不应结束,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向学生再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延伸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应用,从而由课堂的学习引导到课后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如;学完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质疑:在生活中怎样合理的选择方法才能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延伸的探索活动。学生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经历的这个探究知识的过程。上下课的铃声不应该是学习的起终点,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他们进行再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重视通过再质疑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数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发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或预测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启动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去。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和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解疑的科学态度。通过再质疑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科学的探究,做到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从发现问题,到猜想,到尝试,到寻求方法的过程中,最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潜能。《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阳光雨露禾苗壮,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我们课改的最终目的。通过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更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大胆放手,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自主化、活动化,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活学。”

下载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0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际问题抽象带入到数学......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大靖初级中学朱成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发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中心小学郝凯丽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往往很多,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法制教育走进数学课堂范文合集

    让法制教育走进数学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完善,正向着法制社会发展。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

    让低重心教学走进数学课堂

    让低重心教学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进入新课改后,发展低重心课堂教学已成为共识. 教师必须在数学课堂上谋求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

    如何让创新教学模式走进数学课堂

    如何让创新教学模式走进数学课堂 万宁市大同中学 王 培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