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小学进一步开展古诗文教学

时间:2019-05-12 23: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在小学进一步开展古诗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在小学进一步开展古诗文教学》。

第一篇:论在小学进一步开展古诗文教学

论在小学进一步开展古诗文教学

摘 要

中国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地抵抗丑恶,完善自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如今学生的阅读正面临着严重危机,古诗文的阅读爱好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小学教学工作者古诗文教学的的重要责任,使文言文教学在小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法,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让下一代真正成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人,也让我们古人低智慧结晶去感染充实我们的下一代,塑造他们更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古诗文 小学 教育教学

1.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中华大地人文、地理、历史精髓的沉淀,古代文学则是其精髓的承载体。我国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璀璨瑰丽,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这些作品,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染,保留了清明、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当前,高度重视小学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应该看到,如今学生的阅读正面临着严重危机。现代高科技,使声讯、光影在逐渐取代语言文字,人们在逐步进入“读图时代”。为了获得一时的感观愉悦,很多学生像喜欢方便面和膨胀食品一样迷上了漫画、幽默、短信等轻松读物。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一代学生通过各种传媒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生活的琐碎片段,家庭暴力、凶杀、拐卖人口等污染了他们的视听,致使其道德、智慧、个性品质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地抵抗丑恶,完善自我,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古诗文教学的发展及其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总理温家宝说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只有全民族的精神文化整体强大国家才能真正的强大,而全民文化的提高要从娃娃抓起,古诗文的学习重点则应该放在个人记忆能力最强,重在夯实基础的小学阶段。

2.1中国古诗文教学历史及主要使用教材

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就有了语言,而文字的穿凿是人类步入文明的时代的标志。而我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依据考古文献汉字的山生大约在六千年前,即使从甲骨文至今也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我国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教和学的活动,便也存在了语文教育。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语文学科,更没有“语文”这个名词,却十分重视语文教育。语文是渗透在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塑造人的修养中学习语文。

2.1.1中国历史上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材

在古代语文教育中,由孔子整理的《六经》(即“诗、书、礼、义、春秋、乐”),汉代以后称为《五经》成了知道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必读教材,也是影响最到,流行最久的语文课本,其影响范围已经扩大到世界范围。

2.1.2中国的蒙学读物

蒙学读物即现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大致有这些:秦代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至汉代,司马相如做《凡将篇》,史游仿《凡将篇》作《急就篇》,此篇每句表带一定的意义,其文三言、五言、七言均有韵脚,共2144字,盛行于汉魏至唐宋。到南北朝时期,周兴嗣作《千字文》,宋代王应麟坐《三字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互相配合成立一套整体狮子的课本,俗称“

三、百、千”,也就是说古代语文教育的识字方法是集中认识大量的文字,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1.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正规”教科书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正规”教科书可说是《四书、五经》,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根据学童的特点,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做了新的注释,编写为《四书集注》,集各家学说加以分析、整理、自成一家之言,使四书发挥了较好的语文教学作用,送院以后的封建教育都是以四书为基本教材,《四书集注》这本书便成为儿童集中识字的必读教材。朱熹主张教与学的循序渐进,记诵积累。“熟读精思”是朱熹再三强调并被后人推崇的教学理念。总之,古代语文教育者认为渡河写实一种实践技能,必须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提倡多读、精读、勤读和博览,学校关定了大量阅读,北宋的文章,还要求学生多写、抄写、仿写。

2.1.4中国近现代的教科书

我们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同中国近代史一样,从鸦片战争1840年至五四运动1919年是中国的近代教育史,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语文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中完全的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现在教育从1919年至1949年。1923年当时的教育不公布了《中小学课程纲要》,从此语文学科才有了内容比较系统,要求比较明确的依据。1949年至今为当代语文教育,当代语文教育更加趋向于度元化,但同时当代语文教育也在变化中寻求更好的发展。

2.2古诗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诗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因为其历史悠久、覆盖面广,所以经典之作丰厚,需要学习和领会的经典之作也多,所以我们必须在小学就加强古诗文学习。从入学起就根据各个年龄段不同的特点,按规律使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我们先辈的智慧结晶能切实的被我们的新一代小学生吸收,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丰富他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我国今后的腾飞打基石,储动力。

2.2.1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2.2.2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2.2.3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这种改革的重点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2.2.4加强在小学教学中古诗文的教学的原因

有学者说过“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要让孩子有足够的学问。”这个学问是人文的、深刻的。教育应是非常简单的事,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孩子在13岁之前的教育很轻松,一定要把他一辈子应该有的学问全部教给他,让他自己终身去开发领悟。科学研究证明右脑的学习力是左脑的100万倍,而现代世界流行的教育95%的都是抑制右脑潜能的教育。而诵读经典恰恰是开发右脑最有效的方法。

人的右脑是一个专用于知识储存的大脑,也就是说是存档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右脑的东西都存在着,它就像计算机的硬盘,在你想用时,就可以调出来用。而左脑则不存档。儿童在3~6岁,右脑发育成熟60%~80%,13岁前右脑发育成熟能达100%。这段时期孩子潜意识中耳闻目染的知识和内容往往能全盘吸收。如果用国内外最经典的文化熏陶,包括古典音乐、传世名画、经典书籍等,就能让孩子全盘吸收,终身受用。当年龄超过13岁之后,那种直觉的能力消失,深度学习的习惯也就消失,之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付出比13岁以前千万倍的努力了。不少人感觉自己的孩子在3岁之前什么都不懂,字没认多少,给他灌输那样高深的古代文化精髓,他能懂吗,真有用吗?根据西方的医学研究,人类在胎儿,3个月到5个月,就开始脑神经的发育。人类的脑神经,有140亿个脑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与细胞之间本不相沟通,但是,接收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脑神经元就会长树突,如果树突跟隔壁的神经元树突接触,叫做突触。突触是神经与神经之间沟通的管道,如果信息重复30次以上,这个管道就巩固起来,终身可以用,如果神经元根本没有受到外界刺激,它不长任何树突。有的神经元接受良好的外界刺激,它可以长1万到两万根突触。长两根与长两万根的人,将来他的思考能力、才华就相差1万倍。所以,你问你的孩子为什么不聪明,你要好好想一想你怎么不教他听古乐、诵古书。而为什么非要教他听古乐、诵古书?我们的家长常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当然不懂,但是人生的学习只有懂才行吗?你现在不学,将来一辈子不懂。现在学了,每一年都有它的懂,乃至于懂一辈子。假如你说,我现在一边教孩子音乐,一边告诉孩子音乐的知识不是很好吗?但是我告诉大家,孩子事实上已经有了鉴赏音乐的能力。你想他曾听过几百首世界的名曲,如果他想要知道音乐这些理论,那么,等到他长大,两个礼拜就可以全部学完。没有必现在告诉他这个人叫贝多芬,是18世纪的人……所以,学习语文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能力超强的黄金期将古诗文教学学习开展好,让学生们大范围的接触背诵古诗文,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理解、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古诗文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开展

要使得文言文教学在小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法,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现代化,我们应该首先把文言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的基本训练为主,加强文言文学习各方面能力的训练。以训练为主,并不是教师不要讲。鉴于学生现状,学习文言文之初不但要讲,而且必须纤屑不余,发挥净尽。只不过讲的目的是为了助读。引导学生入门是个关键,起初的进度必须放慢,务必把作品中的字词句讲实讲透,务必高质量的完成基本训练。为此教学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3.1第一步四项基本训练

语感训练、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训练、记忆训练是古诗文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必须抓牢抓实。

3.1.1语感训练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我在语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意会文意,在朗读中形成敏锐的语感。为此,我先做示范诵读,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我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烂读。由熟读而成诵,由烂读而化古。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熟读成诵,其意自明。过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话一样的明白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熟读成诵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文言语感,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对于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大有益处

3.1.2基础知识训练

这一训练的重点是正音、辨形、释义、析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学懂了,还不见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础就得练。练习应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应保证学生在正常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一碗精粉水饺,而不是一筐玉米面窝头吃。练习应该是精要的、有趣的,其形式则是活泼多变的。

3.1.3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一训练包括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查阅文言工具书的能力,一种是总结积累的能力。我的学生,每人必备文言工具书,而且不只一本,像《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虚词》等。工具书是储存信息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检索,四五十个人一起动手,既紧张,又有效率。我从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就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总结、逐渐积累的习惯,每堂课上,学生都要记下一些卡片,课后再分门别类地总结备忘。比如分为文言实词活用、文言虚词、通假字、文言句式、文体特点、文史知识等。通过以上两种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精神,为后来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1.4记忆训练

这项训练强调的是理解记忆。我的做法是变学生生吞活剥的接受语言为融汇贯通地吸收语言。我把记忆的过程设计成一项完整的工程。教师拆讲了的每一个字、词、句,犹如给了学生砖、瓦、沙、石,要让学生在理解记忆中建起一幢属于自己的高楼。理解记忆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消化知识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对原句的理解,而且可以理解少数难懂的字词,甚至还是一个意会文意的过程。比如一首古诗,它的文意不是教师所能讲述尽的,只有在诵读中领会、想象,才能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文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记忆训练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在诵读中理解地记,记就变得容易。在第一阶段积累起大量的文言词汇,就为后两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记忆的效率,我还根据自己的体会介绍了中外有关记忆研究的成果,供学生做出最佳记忆法的选择。知识的价值全在于运用,而不在于储存。记忆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2第二步解难释疑,浅易自通。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可运用三种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既定的导读目的。这三种方式是区别不同教材和不同学段而分别采取的。有时结合运用,有时一种方式贯穿始终

3.2.1答辩式 借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问吧,各位。”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答辩,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人人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有的甚至还想提个能难住老师的问题。答辩式既可省教时,又可在答辩中给予有强度的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须知,你是在人家口渴难耐之时,送来一碗水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难,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2.2激疑式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凡出自教师之口的,即为标准答案;凡上了书的,即为真理。盲从必然束缚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无疑”,就要激凝。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设疑置难。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这个问号就是揭示矛盾,启迪思维。所以,我们应当如实地把学生看作是主动学习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应当在激疑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力。

3.2.3类比式

如果仅仅把文言文讲成古汉语课,那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因为读懂一篇文言文往往涉及“文”“史”“哲”多方面的知识,只排除文字障碍,解决翻译问题,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更不知该怎样批判继承古代文学遗产。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类比法实施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解后类比。比如,在讲完《氓》和《涉江》之后,引导学生对比,同是先秦诗歌,《氓》的风格是淳朴优美,《涉江》则是朗丽深幽,由此可以看出在类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揣摩作品立意布局谋篇的方法,从单篇课文的理解逐步上升到读写一般规律的认识

3.3第三步:自通古文,形成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学古文能力。到了“最后阶段,我实行了两个带根本性的转变,即变“导学”为“自学”,变“老师讲”为“学生讲”。

3.3.1变“导学”为“自学” 实行这个转变要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有具体要求的自学,即在自学前,教师提出“自学目的(包括文道两个方面)”“自学练习”“自学总结”三项要求。这样学过一段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重担压在学生身上,迫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思考问题,去翻工具书,去查有关资料,去钻研学问。当学生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时,他们从内心产生了一种胜任感,进一步激发起自学的热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课堂,指点、解惑。

3.3.2变“老师讲”为“学生讲”

我们当教师的大凡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所得要多。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让他讲一篇与让他学一遍不一样。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讲一个片断或一个段落,要人人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这种课上试讲很受同学们欢迎,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4综述

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适时地对小学古代汉语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让下一代真正成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人,也让我们古人低智慧结晶去感染充实我们的下一代,塑造他们更完善的人格。这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张世超教授所讲:“我们的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我们更要通过《论语》、《古文观止》、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塑造学生的品格,了解我们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并要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2版。

第二篇: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

论小学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

杨红

[内容摘要]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故事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读讲法体味诗意,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关键词] 兴趣 读讲 欣赏与品位

[正文]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本人就小学阶段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i[1]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听故事身心体验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课标版第五册)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老师充满激情地)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顿时眼睛发光,精神饱满)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的,他多认真啊!(这时加上老师的体态的作用,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了)。(老师用急切的语气说)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了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 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比较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 1.目标定位不同。新课改明确打破了三维目标的排列,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验作为首要目标.而传统的讲解法,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目标定在这首诗上。因此,不自觉中,老师就开始逐字讲解了。故事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考虑最多的是这样教,学生喜不喜欢。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是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因此,在课堂上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对字词的落实表面看来没有前一方法明确,但长远来看,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到,孩子们的想学古诗,在开始阶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诗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

2.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有着天壤之别。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文字,老师在上古诗文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学生扫除文字的难关,总会有意无意地去关注字词的意思讲解,学生首先感觉到的是“难”,“搞不灵清”,等基本弄懂,兴致就全无了,再去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又必须另起炉灶。而且,老师讲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其实,古诗文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描写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读,不断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远,请再登上一层楼”所能表明清楚的呢。现在用故事引入法,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他们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发挥想象,建构起诗的意境。这时同学们头脑中出现的意境也许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又有何妨?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等手段去再次体验、建构。学习过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讲解,不必去担心怎样翻译成现代文,同学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背古诗文,知道个“大概”,不必作精确的口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压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有些学生不太好理解的诗句,就留着让时间来帮助他们理解。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统观念中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教为中心”的理由说它几十个不成问题。因此,就出现了“小儿是什么意思?”“垂钓是什么意思”的一连串的问题,及“恐就是恐怕,畏就是害怕,惊就是惊吓,恐畏鱼惊就是恐怕鱼受到惊吓”的小结。在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明确地感觉到,“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折射出的是与新课标精神暗合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在不断地交往,积极地互动着。随着一声“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又马上进入创作状态。“他是怕那人的声音太响,把鱼吓跑了。”“这时肯定是他看到有条鱼游过来了。”同学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境,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创作。老师的“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让同学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这小男孩可爱吗?”一问,又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心中时时装着的是学生。老师始终是在跟学生交谈。交谈中引发学生思考。从“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老师是不应该受考试的束缚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宗旨,重在引导学生去体验,重在让学生朗读,感受古诗文的整体美、节奏美。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不同,故事引入法才真正显示出了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方面的特殊功用。

(二)看故事视觉感知

既然是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在渲染气愤,创设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内容都源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耳闻目睹,或展现优美的画面,或展现感人的瞬间,或展现活动的过程,这样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打开记忆的阀门,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需要。2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时,学校有位教师就运用了电脑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当时的情景。一看画面上那鲜艳的色彩,那舞动的柳丝,那举杯话别的主人公,孩子们便对诗歌所描述的情景知之一二,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所看到的景,这样不光领会了诗意,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又以这首诗的曲为切入点,让音乐来带动他们的兴趣,让音乐来引领他们感悟,我相信每一个人听到那低沉而又有点忧伤的曲调时都会有所触动,更何况,小学生那容易波动的情感呢?

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二.读讲体味诗意

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单有兴趣是不够的。配合兴趣的古诗教学,我倡导以读为主!

(一)以读为主,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句里至少蕴含着这样一些信息:

首先是要“好读书”。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就无所谓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上面讲到的看故事,听故事,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第二就是说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有谁能一下子读懂所有的书呢?在阅读教学中,阅读鉴赏有其自身的规律,相当程度上要求融入求实求真“力求甚解”的“科学”的态度。但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就不必有这些顾忌了。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的目标单一而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本身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的综合美。这样的话,在学生进行古诗文学习时,就大可“不求甚解”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先让学生背了再说,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其中的意思自然也就会明白个三分。

此外,新课改倡导综合性学习,而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其实正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学们上网找资料,开展赛诗会等等,老师关注的是让学生们都去参与,对诗的意思,不去求“甚解”。此时,老师已跳出教材,站在了课程的高度来看问题了。这样老师就不会再去为一个学生答不上某一个词的意思而大动肝火。当同学们在课外书中得到一首诗时,当同学们上网找到一副对联的出处时,当同学们为一首诗配上了插图时,老师们都会向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只要是学生为之付出过劳动的,老师都会去肯定他们、褒奖他们。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爱学习古诗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了老师硬性的作业任务,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个我”。所有的这一些,使得孩子们着了魔似地爱上学习古诗文。第三,在前者的基础上熟读。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混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二)以讲为辅,画龙点睛

1、粗讲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那么怎么粗讲呢? 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点考虑:

一是比较生疏的字词。如 “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绦”等,这些字词,学生一般没有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

再就是古今音变意变的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

还有,就是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又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一联对偶句,“日暮”对“天寒”,写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对“白屋贫”,写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状况,一个“远”字,写出了天气昏暗中周围青山的朦胧;一个“贫”字,点出了投宿的这户山里人家的贫寒。以上所举诗句中“关”、“出”、“孤”、“远”、“贫”这些字词,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2、以“猜”代“讲”法

猜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每到“猜”时,同学们总是那么欣欣然。孩子们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好,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不识”?有些说是没去过,有些说是可能舞太大,看不清楚,有些还说他自己站在山里,自然看不清楚了„„这些答案,不论是对还是错,都在时时启发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精神状态。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错了,再来猜;在同伴的启发下,我有了新的想法,那就再来猜。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合作的是氛围,合作的是环境。这是合作学习的高境界。在这样的氛围中,班级及群体的合力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学们在相互影响下,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部分学生在猜中会有“顿悟”。在猜的过程中,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但发现精彩的答案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得到发挥,引导学生去“接近”正确答案。说“接近”,是因为古诗文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像画家画中国画一样留下一定的空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正因为老师的定位是让学生“接近”正确答案,在同学们不断的猜的过程中,才不会去赤裸裸地否定孩子们的答案。

“猜”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寻找到了自我。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少了老师的讲解,有的只是老师适时的点拨。“猜”中还蕴含了同学们的想象,包含了同学们的思想。因为学生在猜时,他只有通过读,凭借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了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象后他们才会去猜。在“猜”中,同学们互受启发,渐渐走进意境,再配以吟咏体验,孩子们会被古诗、对联中美好的意境所感动。

三.欣赏品味诗境

我们从小学教材古诗的分布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级,诗歌的数量安排越多,而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属于品味和鉴赏的高等级工作。那么要从那些方面来指导学生审美呢?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 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要的还是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比如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第一次接触诗歌,总是会像跳皮筋那样把诗歌背的朗朗上口,可是,一旦你告诉他们诗人当时的心情,或者示范朗诵一下,他们很快会像个小诗人一样,摇晃着小脑袋,一副陶醉的模样。尽管,我们已经摈弃了传统的“摇头晃脑”,可实际上,摇晃的过程,正是他们对诗歌的音乐,节奏,甚至情感的体会过程!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

首先,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

其次,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其三,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感受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

2、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是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第二是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深刻哲理。

第三是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如果一味的追求成绩,一味的扎实基础,那么古诗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必将有所褪色。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学习目标不允许我们这样,让我们长记屈原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注释:i[1] 张勇.中国教育创新.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七月总第55期.25页.祁向明.中国教育创新.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七月总第55期.82页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教学方略》.现代教育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5年七月第一次出版.(配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中国教育创新》.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张勇.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篇: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历经千百年能够流传下来,已说明其深厚的影响力。而从中又被选入小学课本成为教学内容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是字字珠玑。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反思过去,我们应该在古诗教学中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想阐述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挖掘古诗内涵,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他是把诗歌作为可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来说的。这是我国古诗千百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山行》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又如杨万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句将夏日的美景描绘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自然之美,天成之美,学会观察生活,培养美的情趣。

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盼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描绘得入木三分,从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

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二、利用古诗美学价值,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古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其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音乐美。我国古代的诗歌十分讲究,韵律、格律要求严格。因而每一首诗读来都十分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 2

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古诗,如杜牧的《山行》还被谱上了锡剧曲调,教师可以范唱或者播放录音,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暗合之美。这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二是古诗的对称美。我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对仗,对词句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方阵,句数一定,字数相等,每一首诗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对称之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规律板书,将古诗的对称之美突现出来,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 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学生可以从教师有规律的板书中体会到古诗歌的结构之美。

在我们的古诗词中,隐藏着许多对联,只要你是个细心的老师,你定然会发现。作为教师,不应错过让学生还能够吸收对联文化的时机。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找出相应的对联,从学对对子开始,走近我国的对联文化。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对仗工整,“两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并且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象: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再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等,都是具有对联特色的古诗词。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同时又触类旁通,了解并丰富了另一种文化形式,真是其乐无穷。

三是绘画美。我国的古诗歌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极强的绘画感,3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采用“吟诗(词)作画,以画讲诗(词)”的方法专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符合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符合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最能说明的是王维的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首诗将诗与画极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的吟诵中,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画一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又如教学低年级的《草》时,教师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景。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在画一画中理解了诗的意思,感悟到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三、运用古诗的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就必须让学生过语言关,读懂诗句。古诗的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单音节词,所以要学生字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古诗有些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甚至有时还省略了一些字词,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明确理解,使训练步步落实,句句通。如果我们能搞好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古诗“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小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七岁,不作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将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生动逼真。又如杜牧的《山行》中的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将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诗人以乐观的情绪,表达了对秋光的喜爱之情。用“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就用“比”的手法颂扬了春的活力,春的美丽,春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古诗中的“兴”的手法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

诗以“锄禾”起兴,引出了要节约粮食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手法,曾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这些手法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学习古诗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创造鲜明艺术形象。

在我国的古诗中,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就以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为例:他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把三峡的奇险高峻,白帝城的“高”和轻舟的“快”写了出来。又如他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如他的《赠汪伦》中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比喻亲切、自然。其实夸张、比喻、设问、想象、对比等手法在其它诗人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学生如能了解掌握这些手法,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现事物的能力。

(三)学习古诗讲究炼意,讲究谋篇布局。

许多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如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同时这首诗还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构思巧妙,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理趣,耐人寻味,千载传诵不衰。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要尽量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第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 5

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引子:语言这棵树

三个例子:

1、周杰伦的青花瓷:

2、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

3、苏轼的《卜算子》

台湾及漂泊海外的华人,阅读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令人钦佩。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同样是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

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这些前辈在童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

所以:

‚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根扎到了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成长。‛

假设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接下来的追问是,为什么,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壤?

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

1、汉语言的每个字都有来源 语言不仅是棵树,语言还是一条河。

几千年来,从源头汩汩流淌,或有分流,却从未间断。所以,现在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在一脉相承的古汉语里寻找到源头。‚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如果你上百度搜一下就会发现,它出自于东汉,是‚东京‛和‚西京‛的并称。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语汇中还存活着大量的文言语词。看看我们会场两边的‚出口‛‚入口‛,这就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口‛已经不叫‚口‛,而叫‚嘴‛。

再比如,我们编辑常挂在嘴边的‚读者‛‚作者‛,同样也是。你绝不会改成‚读的人‛‚写的人‛。

方言里保留古汉语用法的就更多了。厦门人打招呼,‚吃了吗?‛叫‚食未?‛‚到底有没有‛叫‚到底有抑无‛,这个‚抑‛的用法是典型的文言,却出现在地道的口语中。所以,现在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恐怕就是当时的口语。

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曾说,‚文言本是白话‛,‚中国秦汉上古的人说话就是这样文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不同‛。

2、成语,更是典型的古汉语活化石,成语的运用,让我们的现代汉语高贵典雅、铿锵有力。许多成语更是出自古汉语,如论语中的成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朽木不可雕、巧言令色、诲人不倦等,再如专心致志、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3、经典古诗文中的意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表达相思: 明月代表相思.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表达孤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常人有孤独,志士仁人也有孤独。屈原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之兴费尽心机,他有睿智的独思时刻,这是 一种无人分担重负的孤独;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 3

见阳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各种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杨柳、长亭表达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梧桐芭蕉表达孤寂愁苦,杜鹃猿啼表达悲愤等。菊花代表高洁,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等。送别的情怀也是不同的:

劝慰之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慰朋友男儿分别应有一份沉重与坚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劝朋友多加保重,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老朋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以积极乐观的口吻,奉劝朋友,放心上路吧,以朋友的才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真诚的朋友。立意新颖,格调豪爽,语言质朴真诚,诚恳地表达劝友之情。

离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送朋友的船只消失在天空的尽头,只见长江水依旧滚滚地流向远方。这里写的是诗人告别朋友时的一片深情。

表达美好的祝愿,对未来的希望: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给爱妻一个美好愿望,希望在他们团聚的时候,再叙说离别的凄苦,那样凄苦就会显得意味深长。‚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诚挚的祝福,祝愿友人人生如春,爱情如春,俏皮美丽又美好。

对友人情义的赞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以桃花潭水为喻,写出友情之深。让人心旌摇荡,突出对友人情义的赞美。

表达高洁的品格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人仕途非常不顺利,多次贬官,但朋友的关心又让他百感交集,不知如何表达。诗人采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种比喻的形式表达,形象、直观、意蕴内涵丰富,很好地表达了自己高贵洁白的品德。

历史大浪淘沙,让很多古文化古文字消失殆尽。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直到今天,它是一条母亲河,承载汉民族的智慧之源、文化之源,成为今天的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正如当代哲学家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伟大的人文典籍。‛

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

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

文言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今天很多经典被翻译成白话,但却很难还原那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教材《晏子使楚》里的一段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短短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这样的语言,无论怎么指导学生朗读,都无法读出一国使节面对侮辱不卑不亢的形象。

原文则大不同: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仿佛晏婴就在你的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再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请你用三十几个字说清楚清曹冲如何称象,能做得到吗?(大部分听众摇头)。文言就能做到。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臵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这是字数多的一个文言版本,还有更简洁的:冲曰:‚臵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虽然极简,却不失文雅,这是如今被欧化的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有人说,翻译陷汉语于不义,也许说的有点过火,但不能否认,是加上主语,加上冗长的定语,再加上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关联词,汉语的简洁之美被破坏殆尽。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文言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因此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苏东坡《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起读。(示范打着节拍诵读)发现吗?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文言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这是文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文言节奏鲜明,也更易诵记。

这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算一种方正性乐句的话,那么还有的是长短相间的节奏: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人读文,大多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所谓‚句读‛。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风多骈散结合,读起来极具节奏美感。

汉语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旋律优美。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说话天生像唱歌。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情状。近年来的吟诵:听吟诵

一句话,谙熟了汉语的音律,你无论说话文章,都生动得多,优雅得多。

蝉 狐(江苏)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8

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经典使得词汇迅速增容,出现极富创造力的构词;语言风貌明显改观,四字词、长短句连用,简洁明快,且有下意识的对仗,同时改变中学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到中学读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翻译‛‚通假字‛‚倒装句‛,和学外语没有区别。字词句的串讲,没有了对文章整体的观照,一篇文言文读下来,孩子们满脑子是散乱的字词句,读文的兴趣荡然无存。这是其一。

再有,我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什么误区?我们首先假设了‚文言文比现代文难读‛。但开蒙就读文言的苏州大学中文系陈国安教授,却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哪里,起点是相同的。

最后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

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

第二句——

诵读经典的古诗文,是培养汉语‚乐感‛的最佳路径。你会说,如此,背背诗词和韵文就足够了。不行,听我说第三句话——

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多篇优秀诗文,另外还附录了80篇推荐篇目,这些古诗词大多脍炙人口,又包含了历朝历代的著名诗人,同时语言浅显,适合少年儿童。有描写孩童日常生活的篇目《小儿垂钓》、《村居》;有赞美大自然的《咏柳》、《望庐山瀑布》;有描写亲人朋友之间情谊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有同情劳动者的《蜂》、《悯农》;有抒发民族情感、要求祖国统一的《示儿》、《出塞》。这些古诗词篇幅短小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悠远。古诗文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数人认为古诗没有内容可教,区区几十个字没有什么嚼头,也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所以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厌学、轻学情绪,或者学而不透。

(一)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将教学重心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而认为古诗教学非常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再把简单的解释抄一抄就可以了。其

实学习古诗,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理解,就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因为枯燥简单而产生厌学、轻学的念头。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小诗虽只有简简单单二十个字,但却妙趣横生,童真毕现。如果我们的教师仅仅带着学生读上几遍,抄抄背背,再写上诗意。学生是可以轻易地了解诗意,可是这样粗浅的理解有怎么能够生动地将这首古诗清新活泼的韵味表达出来呢?学生读之无味,学之无味。如果我们的教师多一些心思,多一些策略,让学生化身为村童,想象着孩子是如何悠闲自在地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歌声穿过林梢,回荡在林间?为什么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的原因,形象时牧童的神态,感受那份天真、童稚。哪用愁学生不愿意学呢?

(二)过分重视考试,重视训练,而忽略诗境的欣赏。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的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古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数,可现在的考试只重视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诵读。因此为了保证不丢分,课堂上大量的读、写、默、练,代替了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此种教学方式,对古诗也‚敬而远之‛。

(三)教师本身古诗文素养的缺乏。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古诗文教育较少,学生时期所学的古诗也不过寥寥数首,参加工作后又苦于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有限,拿到古诗后能够入情入境品味赏析的教师太少。教师本身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古诗词教学课堂了无神采。如教师拿到一首古诗后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读,甚至自身不能够十分好的把握它的意蕴,教

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加可想而知。

(四)教学方法枯燥。古诗词篇幅精短,我们的教师拿到以后往往觉得不知该如何下手。现存传统教学基本模式: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不少教师往往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严重破坏古诗的整体性。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一再追问:‚王维在送谁啊?‛‚地点在那儿啊?‛‚他们的感情怎么样啊?‛学生一一回答,可这样的学习缺乏想象,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空洞苍白。

(五)古诗词本身理解的难度较高。古诗词对应环境的变化。古诗词出现在千百年前,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已缺少这种土壤,这也造成了学生理解的缺失。如于谦的《石灰吟》乍看上去是一首咏物诗,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来看,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在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但这些都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古诗词本身具备有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也造成教者与学者在感悟过程中的难度。古诗词韵味的传递有时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必须靠‚悟‛,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量化的东西,总觉得这种‚韵‛很难把握,这也造成了今天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家心有所惧。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教者与学者因为能力问题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到位,教者方法过于简单,对‚教什么‛与‚怎样教‛缺乏明晰的认识。

‚如果有足够的真诚,许多语文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或许真 的没有发掘出知识的魅力来,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只能重复教参上的结论。而在课堂上,除了不厌其烦地作者介绍、背景分析、背诵默写零碎以及修辞分析外,究竟离文本有多远?‛‚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

不知‚背景‛,又怎能看透‚风景‛?课前不知学情,自身又没有文化的积淀,又怎能让学生在课中学到需求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理解学透古诗,教师应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了解诗意,更了解背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忆江南》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五十五岁时回到了洛阳。游宦四方,回到北方后,他对江南的思念变得更加蓬勃热烈,魂牵梦萦。他的思念,念的还是春。白居易在六十七岁的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这就是我们都熟悉在他的记忆中的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呢?一片片花团锦簇的颜色——江南的花、江南的水如此明艳,红得比火还亮,绿得比蓝还要浓,所有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照亮蓦一接触的眼神。这样的诗,就是随物赋形,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你了解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望洞庭》

刘禹锡,经历坎坷却可以用一份轻盈在清秋中欣赏美景,他的《望洞庭》写得流利清恬,天真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浩荡的洞庭,为什么在他眼中如此风平浪静呢?心静了,才看得见‚潭面无风镜未磨‛,像一片明镜。如此宁静的地方,远远看过去,湖面如白银盘,小小的山包,就像小小的青螺。其实,人心和世相永远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人心小了就会觉得世界纷扰庞大,压在心上不堪重负;人心大了,赏世上的山水,不过就是一个精致的小小景观而已。你这样解读过这首诗吗? 《出塞》

如果你愿意跟明月一起,那你也可以和明月一起见证古今。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今天,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那种万古长风扑面而来的呼啸之气,还能隐约感受得到。明月就在这样的轮回里,千年万载不离不弃,照见人世的坎坷、战争的起始与终结。每天晚上明月徘徊在天空时,你愿意透过城市水泥丛林的间隙,追寻一轮明月,遥想它如何静默地见证古今?月光去过的地方,于历史上或者繁华,或者冷清,在今天几乎都已经改变了容颜,只有月光不变,只有诗意还在流连。你对明月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

《独坐敬亭山》

每当想起李白,脑海中总是出现情怀浪漫、想象瑰丽的词眼。《独

坐敬亭山》时却说:‚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与一座山之间深情的凝眸,彼此没有满足。这种感情就如同后来辛弃疾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和山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托付,天真的挂念,有了这样一位朋友可以言说情感,才是真正的李白吧?你见过这样的李白吗?

我们要摆脱现代人生活的浮躁情绪,放慢脚步放松心情,走进古诗把握经典,追求一种精神领域的陶冶,用诗歌来丰富精神构筑灵魂,做一个有诗性的老师。老师们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潜心默读,就走不进诗的世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诗一天堂‛,所以教师当以古诗为切入口,做一个诗意的老师。力求让学生走进一个诗的世界,唤醒学生的诗情,引导学生品味经典,共享书香。

如何教经典的古诗文 一、一定要有趣:

‚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是我的主要目标。于永正老师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粗知大意,一来是节省时间诵读记忆,二来,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儿童对音律天生的敏感,使得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扑面而来的节奏和音律。

1、用古诗引入:村居

2、根据时令或年龄的不同:《农历天空下的诗词》,常丽华将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春天,我们将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我们将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枯萎,我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我们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领悟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冬天,我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暖,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

刚入学的小朋友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秋季:水滨多芦花。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3、点句读游戏:《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来一个文言文:《父子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二、一定要读好:

五步诵读,乐在其中:

丰富多样:分角色读,模仿读,品味读,个性读,拓展读等。素读法 三、一定不串讲:

对于意义,由于儿童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而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到它们的整体特征。‛这是一位台湾学者的观点。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先按照我们成人的思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最后换来的,只能是学生诵读兴趣的丧失。

因此,教古诗文,开篇即读,几乎不作讲解。不要纠结在字词的理解上; 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理解; 通过问题的设臵来理解。四、一定要有量:

积累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量从哪里来?一是时令结合。二是体制内外结合。素读中的寓教于乐。乐字的理解。

教材中就有很多出自文言的课文。曹冲称象、晏子使楚、病入膏肓、观潮,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学了课文,知晓大意后,读一读文言文。及拓展文本,又丰厚语言,这就是文白对读。是一举多得的好事。17

除了课文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有大量浅近的文言文完全可以给小学生读。(展现一批清新浅近的文言小品)这些文言文蕴含着温柔敦厚的气质,充满了文雅可爱的力量。让孩子们多诵读这样的文字,对其语言,对其人格,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朱文君主持编写的‚新经典‛特色课程教材《小古文诵读一百课》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精选了浅近易读、富有故事性,情趣性,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言小品或片段一百篇。每篇之后,设计了活泼实用的读写活动,力求让没有文言功底的老师也能用,没有文言基础的学生也能读。

年段要求:课标就能发现课标已经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层面。一二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五六年级: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低年段:吟吟唱唱生兴趣; 中年段:文白对照说古文; 高年段:仿仿写写促内化

道路:吟古文——说古文——写古文 理解:文白对读 目的:文白对写:

推而敲之(上海)刘玥彤

有一日,数学课上,师操一卷,分发至每人。曰:‚此卷多有难题,望尔等反复推敲耳。‛

吾浏览此卷,提笔而答,并无难阻,顺畅如溪流矣。及至最后一题,不觉一惊,此题之难,令吾望而止步。吾未敢懈怠,在稿纸上反复推敲,思路渐明,解法亦油然而生。后又执笔演算,解法清晰无碍,遂挥笔而就。

数日后,师将试卷发下,并对吾赞曰:‚最后一题,班中惟四五人答对,其中,刘玥彤君满分通过!‛

吾闻之,不禁喜出望外,但望卷上满分赤字,慨叹推而敲之,为学习之要务也!

李广射虎(上海)黄子易

夜,深深的。李广带着他的部下,潜入阴森的树林,月光凄凄,寒风阵阵,不时听到野兽的怪叫声,更觉恐怖。

突然,李广发现草丛中似伏有一虎,说时迟,那时快,李广拉弓便射。‚嗖——‛箭如疾风一般飞去,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无人 19

能比!就连草丛也被这迅猛震惊,摇晃起来。‚咚!‛只听箭猛地插进老虎之身,虎似乎没有来得及叫出声来就毙了命。

李广笑了笑,说:‚吾又擒一虎,民可安心也!‛说罢,便派手下人去查看。

‚此非虎,乃是一石也!‛手下慨叹道。

李广走近石头,仔细地端详了一番,问手下,‚那箭在何处?‛,手下立即寻找,才发觉箭已深深地插进石缝之中了!‛

只见他们奋力要将它拔出,个个脸涨得通红,可都失败了。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十分惊奇。李广见此情景,也很诧异,再拔箭来射,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了。

李广刚才那一射,力气该有多大啊!

尽管是白话文,但你发现吗?和平时的作文还是不一样,有文言的气息,语言的‚乐感‛出来了。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孩子能不能写文言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我们要的,就是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就像李振村先生所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每周一节小古文课,一学期下来,你会看到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诵读的天地,为孩子们——

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 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

第五篇: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222

小学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的教学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其实,全面、系统、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的探究。结合我的古诗教学,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趣导入。

我在设计《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是怎样钓鱼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钓鱼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看见一个天真的孩子在钓鱼,你想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就和开始的感兴趣分不开。所以,我认为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

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诗,或模仿诗歌当中的人物的动作,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配上小儿垂钓的动作、表情等来诵读,使学生融入诗境,诗歌所表现出的孩子的天真可爱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

在教学完《四时田园杂兴》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夏天农村大人小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景,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农村劳动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农村劳动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总之,古诗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其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有利于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写作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

下载论在小学进一步开展古诗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在小学进一步开展古诗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设计 南一张赛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5篇)

    王宝莹子中心小学 单 英 飞 《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论文 摘要: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创设浓厚的古诗文氛围,优化古......

    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谈谈小学古诗文教学 教师在设计教学生时,充分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诵读的教学理念。 首先, 古诗教学要注重朗读。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课堂实录中老师适时点拨......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小学 杨友霞 [内容摘要]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

    关于在全镇进一步开展“转作风、(精选合集)

    中共润城镇委员会 关于在全镇进一步开展“转作风、 抓实事、创和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为加强我镇党的建设......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国培”小学语文 王乾慧 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要一提到古诗文的教学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悟——难教。学生难学,老师难教,但又不得不学,不得不教......

    浅谈小学古诗文的教学(推荐5篇)

    浅谈小学古诗文的教学 学巷小学 李晓菊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可一直以来,新课程实施以来,古诗文课堂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块“......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诵读活动中,结合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