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诵读活动中,结合我的经验,浅谈我的感悟:
1、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浓郁氛围
班上我利用手抄报、教室布置等为学生营造学习古诗的良好氛围。在教室的四壁,悬 挂着学生的古诗词配画作品,作品定期更换。一方面给书法爱好者创造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受到古诗词这样一种文化的感染,产生学习的强烈兴趣。
2、注重朗读训练,感受古诗的意境
自从开展古诗文吟诵后,学生会读、会背很多古诗文,但是大部分同学总是在唱读,根本没有读出诗的情境、诗的味道来。
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诗只有理解了,才能读出味道,并且是学生自己的理解。课堂上,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时我让学生说。让学生说说你对古诗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这样理解,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抓重点词讨论等。让每位学生实实在在的理解,并且让学生自己发现古诗的押韵等语言美,划分古诗的节奏,感受节奏美。这样学生琢磨着走入古诗的意境了,把握古诗的语言节奏了,朗读就容易多了,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其次教师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教师范读、朗读磁带范读等,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闭目感受、想象,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形成了。
3、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晨会的时间进行读古诗活动。在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晨会时间,我专门培训了一位小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背诵古诗,我也特地制定了一个《学生古诗文背诵检测表》,设计了评价篇目与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定时进行检查、评比,并给学生以“背诗明星”的奖励。考虑到低年级背诵古诗有个遗忘的过程,我们分期中、期末重复检查、定期温习。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措施,我基本解决了学生学古诗兴趣不浓、积累不多、遗忘较快等问题,班级呈现出了书声琅琅的风景线。
第二篇: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极其重要!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如果我们的孩子自小诵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诵读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诵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就能体会到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开阔心胸,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情感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心灵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辅助教学:
一、熟读自悟
古诗的诗句韵律美,节奏美,再配上抒情的音乐,在朗朗的诵读中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听觉感官上的享受,更能使幼儿感受到诗句中所蕴涵的意境美,理解美,表达美等各种美。所以教师可采用配乐范读、教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受到美的教育。各种形式的读,使幼儿不仅认识到古诗中的新字,还将古诗读熟。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孩子能用不同的语调、节奏、重音等形式来读,并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个性,用不同的读法来诠释古诗,以促进孩子的差异发展。
至于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通过诵读、熟读,慢慢体会、感悟诗的意境。如教学《学弈》,我首先以“谈古”为突破口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为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通过环环紧扣的“预习检查”来引导学生去探究、解决问题,再借助字典、文中的注释,在弄懂文字含义的过程中体会文字的精炼,玩味其中的韵味。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内容以后,再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文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带入了古诗文学习的意境和情趣之中,使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
二、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三、再现情景
教师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进而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以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童子。指定室内吊扇之类为松,窗外树木为山。开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戏,大人缓步走向童子。大人旁白“松下问童子”后问:“喂,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呢?”童子旁白“言师采药去”后答:“我师傅采药去了。”大人说:“那你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答:“我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树)。山上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去可请幼儿自由发挥地表演。让孩子体验到表演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每个孩子的能力以及发展水平各不同,那些胆小、能力弱的孩子,在活动中总是声音轻轻的,有的甚至害怕失败不敢参与。那时我会适时地走到他(她)的身边拍拍他(她)的肩膀说:“没关系,你念得不错,你能行的。”或者作为作的合作者和他一起朗读表演。对于每个孩子每一次的朗读演出,我总是最好的听众,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和鼓励,从而激发了他们再次活动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或听过诗经、唐诗、宋词,他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因此,一个小学生单靠课本中学的古诗文是不够的,还要引导他的课外去增加阅读。所以,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阅读面,扩大储存量。如在教学《春夜喜雨》时,当学生学完这首古诗,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学过的《绝句》也是杜甫所作。这两首诗诗人的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光的画卷。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绝句》、《春夜喜雨》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杜甫其他古诗让学生诵读。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比校厚实的文化积淀,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达到朦胧理解即可,让孩子走进古诗文的天地,接触经典诗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享受传统文化的乐趣,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
第三篇: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历经千百年能够流传下来,已说明其深厚的影响力。而从中又被选入小学课本成为教学内容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是字字珠玑。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反思过去,我们应该在古诗教学中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想阐述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挖掘古诗内涵,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他是把诗歌作为可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来说的。这是我国古诗千百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山行》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又如杨万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句将夏日的美景描绘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自然之美,天成之美,学会观察生活,培养美的情趣。
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盼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描绘得入木三分,从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
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二、利用古诗美学价值,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古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其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音乐美。我国古代的诗歌十分讲究,韵律、格律要求严格。因而每一首诗读来都十分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再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 2
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古诗,如杜牧的《山行》还被谱上了锡剧曲调,教师可以范唱或者播放录音,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与音乐的暗合之美。这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二是古诗的对称美。我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对仗,对词句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首诗都像是一个方阵,句数一定,字数相等,每一首诗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对称之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规律板书,将古诗的对称之美突现出来,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 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学生可以从教师有规律的板书中体会到古诗歌的结构之美。
在我们的古诗词中,隐藏着许多对联,只要你是个细心的老师,你定然会发现。作为教师,不应错过让学生还能够吸收对联文化的时机。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找出相应的对联,从学对对子开始,走近我国的对联文化。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对仗工整,“两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并且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景象: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再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等,都是具有对联特色的古诗词。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同时又触类旁通,了解并丰富了另一种文化形式,真是其乐无穷。
三是绘画美。我国的古诗歌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极强的绘画感,3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采用“吟诗(词)作画,以画讲诗(词)”的方法专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符合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符合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最能说明的是王维的一首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首诗将诗与画极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的吟诵中,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画一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又如教学低年级的《草》时,教师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景。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在画一画中理解了诗的意思,感悟到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三、运用古诗的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就必须让学生过语言关,读懂诗句。古诗的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单音节词,所以要学生字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古诗有些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甚至有时还省略了一些字词,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明确理解,使训练步步落实,句句通。如果我们能搞好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古诗“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小作者写这首诗时刚刚七岁,不作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将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生动逼真。又如杜牧的《山行》中的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将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诗人以乐观的情绪,表达了对秋光的喜爱之情。用“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就用“比”的手法颂扬了春的活力,春的美丽,春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古诗中的“兴”的手法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
诗以“锄禾”起兴,引出了要节约粮食的道理。所有的这些手法,曾在我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这些手法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写作手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学习古诗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创造鲜明艺术形象。
在我国的古诗中,随处可见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就以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为例:他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把三峡的奇险高峻,白帝城的“高”和轻舟的“快”写了出来。又如他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如他的《赠汪伦》中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比喻亲切、自然。其实夸张、比喻、设问、想象、对比等手法在其它诗人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学生如能了解掌握这些手法,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现事物的能力。
(三)学习古诗讲究炼意,讲究谋篇布局。
许多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如王之焕的《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诗人“登高望远”的胸襟和抱负。同时这首诗还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又如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构思巧妙,表达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理趣,耐人寻味,千载传诵不衰。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古诗的这个特点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要尽量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第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 5
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引子:语言这棵树
三个例子:
1、周杰伦的青花瓷:
2、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
3、苏轼的《卜算子》
台湾及漂泊海外的华人,阅读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令人钦佩。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同样是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
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这些前辈在童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
所以:
‚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根扎到了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成长。‛
假设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接下来的追问是,为什么,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壤?
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
1、汉语言的每个字都有来源 语言不仅是棵树,语言还是一条河。
几千年来,从源头汩汩流淌,或有分流,却从未间断。所以,现在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在一脉相承的古汉语里寻找到源头。‚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如果你上百度搜一下就会发现,它出自于东汉,是‚东京‛和‚西京‛的并称。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语汇中还存活着大量的文言语词。看看我们会场两边的‚出口‛‚入口‛,这就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口‛已经不叫‚口‛,而叫‚嘴‛。
再比如,我们编辑常挂在嘴边的‚读者‛‚作者‛,同样也是。你绝不会改成‚读的人‛‚写的人‛。
方言里保留古汉语用法的就更多了。厦门人打招呼,‚吃了吗?‛叫‚食未?‛‚到底有没有‛叫‚到底有抑无‛,这个‚抑‛的用法是典型的文言,却出现在地道的口语中。所以,现在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恐怕就是当时的口语。
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曾说,‚文言本是白话‛,‚中国秦汉上古的人说话就是这样文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不同‛。
2、成语,更是典型的古汉语活化石,成语的运用,让我们的现代汉语高贵典雅、铿锵有力。许多成语更是出自古汉语,如论语中的成语,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朽木不可雕、巧言令色、诲人不倦等,再如专心致志、删繁就简领异标新。
3、经典古诗文中的意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表达相思: 明月代表相思.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表达孤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常人有孤独,志士仁人也有孤独。屈原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 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之兴费尽心机,他有睿智的独思时刻,这是 一种无人分担重负的孤独;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 3
见阳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各种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杨柳、长亭表达送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梧桐芭蕉表达孤寂愁苦,杜鹃猿啼表达悲愤等。菊花代表高洁,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等。送别的情怀也是不同的:
劝慰之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慰朋友男儿分别应有一份沉重与坚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劝朋友多加保重,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老朋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以积极乐观的口吻,奉劝朋友,放心上路吧,以朋友的才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真诚的朋友。立意新颖,格调豪爽,语言质朴真诚,诚恳地表达劝友之情。
离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送朋友的船只消失在天空的尽头,只见长江水依旧滚滚地流向远方。这里写的是诗人告别朋友时的一片深情。
表达美好的祝愿,对未来的希望:如《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给爱妻一个美好愿望,希望在他们团聚的时候,再叙说离别的凄苦,那样凄苦就会显得意味深长。‚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诚挚的祝福,祝愿友人人生如春,爱情如春,俏皮美丽又美好。
对友人情义的赞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以桃花潭水为喻,写出友情之深。让人心旌摇荡,突出对友人情义的赞美。
表达高洁的品格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诗人仕途非常不顺利,多次贬官,但朋友的关心又让他百感交集,不知如何表达。诗人采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种比喻的形式表达,形象、直观、意蕴内涵丰富,很好地表达了自己高贵洁白的品德。
历史大浪淘沙,让很多古文化古文字消失殆尽。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直到今天,它是一条母亲河,承载汉民族的智慧之源、文化之源,成为今天的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正如当代哲学家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伟大的人文典籍。‛
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
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
文言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今天很多经典被翻译成白话,但却很难还原那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教材《晏子使楚》里的一段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
短短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这样的语言,无论怎么指导学生朗读,都无法读出一国使节面对侮辱不卑不亢的形象。
原文则大不同: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仿佛晏婴就在你的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再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请你用三十几个字说清楚清曹冲如何称象,能做得到吗?(大部分听众摇头)。文言就能做到。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臵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这是字数多的一个文言版本,还有更简洁的:冲曰:‚臵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虽然极简,却不失文雅,这是如今被欧化的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有人说,翻译陷汉语于不义,也许说的有点过火,但不能否认,是加上主语,加上冗长的定语,再加上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关联词,汉语的简洁之美被破坏殆尽。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文言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因此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苏东坡《前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起读。(示范打着节拍诵读)发现吗?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文言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这是文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文言节奏鲜明,也更易诵记。
这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算一种方正性乐句的话,那么还有的是长短相间的节奏: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人读文,大多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所谓‚句读‛。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风多骈散结合,读起来极具节奏美感。
汉语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旋律优美。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说话天生像唱歌。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情状。近年来的吟诵:听吟诵
一句话,谙熟了汉语的音律,你无论说话文章,都生动得多,优雅得多。
蝉 狐(江苏)李晨
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吾特来此,8
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即此之谓也。
小学生吟诵古诗文经典使得词汇迅速增容,出现极富创造力的构词;语言风貌明显改观,四字词、长短句连用,简洁明快,且有下意识的对仗,同时改变中学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到中学读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翻译‛‚通假字‛‚倒装句‛,和学外语没有区别。字词句的串讲,没有了对文章整体的观照,一篇文言文读下来,孩子们满脑子是散乱的字词句,读文的兴趣荡然无存。这是其一。
再有,我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什么误区?我们首先假设了‚文言文比现代文难读‛。但开蒙就读文言的苏州大学中文系陈国安教授,却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哪里,起点是相同的。
最后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
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
第二句——
诵读经典的古诗文,是培养汉语‚乐感‛的最佳路径。你会说,如此,背背诗词和韵文就足够了。不行,听我说第三句话——
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多篇优秀诗文,另外还附录了80篇推荐篇目,这些古诗词大多脍炙人口,又包含了历朝历代的著名诗人,同时语言浅显,适合少年儿童。有描写孩童日常生活的篇目《小儿垂钓》、《村居》;有赞美大自然的《咏柳》、《望庐山瀑布》;有描写亲人朋友之间情谊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有同情劳动者的《蜂》、《悯农》;有抒发民族情感、要求祖国统一的《示儿》、《出塞》。这些古诗词篇幅短小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语言高度凝练,意境悠远。古诗文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数人认为古诗没有内容可教,区区几十个字没有什么嚼头,也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所以导致了学生对古诗的厌学、轻学情绪,或者学而不透。
(一)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将教学重心放在现代文的阅读上,而认为古诗教学非常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背一背,默一默,再把简单的解释抄一抄就可以了。其
实学习古诗,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理解,就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反而会因为枯燥简单而产生厌学、轻学的念头。如:《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小诗虽只有简简单单二十个字,但却妙趣横生,童真毕现。如果我们的教师仅仅带着学生读上几遍,抄抄背背,再写上诗意。学生是可以轻易地了解诗意,可是这样粗浅的理解有怎么能够生动地将这首古诗清新活泼的韵味表达出来呢?学生读之无味,学之无味。如果我们的教师多一些心思,多一些策略,让学生化身为村童,想象着孩子是如何悠闲自在地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歌声穿过林梢,回荡在林间?为什么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的原因,形象时牧童的神态,感受那份天真、童稚。哪用愁学生不愿意学呢?
(二)过分重视考试,重视训练,而忽略诗境的欣赏。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的教师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古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数,可现在的考试只重视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诵读。因此为了保证不丢分,课堂上大量的读、写、默、练,代替了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此种教学方式,对古诗也‚敬而远之‛。
(三)教师本身古诗文素养的缺乏。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古诗文教育较少,学生时期所学的古诗也不过寥寥数首,参加工作后又苦于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有限,拿到古诗后能够入情入境品味赏析的教师太少。教师本身能力的缺失也使得古诗词教学课堂了无神采。如教师拿到一首古诗后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解读,甚至自身不能够十分好的把握它的意蕴,教
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加可想而知。
(四)教学方法枯燥。古诗词篇幅精短,我们的教师拿到以后往往觉得不知该如何下手。现存传统教学基本模式: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不少教师往往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严重破坏古诗的整体性。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一再追问:‚王维在送谁啊?‛‚地点在那儿啊?‛‚他们的感情怎么样啊?‛学生一一回答,可这样的学习缺乏想象,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空洞苍白。
(五)古诗词本身理解的难度较高。古诗词对应环境的变化。古诗词出现在千百年前,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已缺少这种土壤,这也造成了学生理解的缺失。如于谦的《石灰吟》乍看上去是一首咏物诗,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来看,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在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但这些都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古诗词本身具备有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也造成教者与学者在感悟过程中的难度。古诗词韵味的传递有时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必须靠‚悟‛,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量化的东西,总觉得这种‚韵‛很难把握,这也造成了今天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家心有所惧。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教者与学者因为能力问题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到位,教者方法过于简单,对‚教什么‛与‚怎样教‛缺乏明晰的认识。
‚如果有足够的真诚,许多语文老师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或许真 的没有发掘出知识的魅力来,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只能重复教参上的结论。而在课堂上,除了不厌其烦地作者介绍、背景分析、背诵默写零碎以及修辞分析外,究竟离文本有多远?‛‚所问肤浅,所答弱智,滔滔者天下皆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在处理课文的方法上作秀,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
不知‚背景‛,又怎能看透‚风景‛?课前不知学情,自身又没有文化的积淀,又怎能让学生在课中学到需求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理解学透古诗,教师应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了解诗意,更了解背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忆江南》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五十五岁时回到了洛阳。游宦四方,回到北方后,他对江南的思念变得更加蓬勃热烈,魂牵梦萦。他的思念,念的还是春。白居易在六十七岁的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这就是我们都熟悉在他的记忆中的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呢?一片片花团锦簇的颜色——江南的花、江南的水如此明艳,红得比火还亮,绿得比蓝还要浓,所有颜色如水彩画般晕染开来,清丽光润,照亮蓦一接触的眼神。这样的诗,就是随物赋形,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你了解过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望洞庭》
刘禹锡,经历坎坷却可以用一份轻盈在清秋中欣赏美景,他的《望洞庭》写得流利清恬,天真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浩荡的洞庭,为什么在他眼中如此风平浪静呢?心静了,才看得见‚潭面无风镜未磨‛,像一片明镜。如此宁静的地方,远远看过去,湖面如白银盘,小小的山包,就像小小的青螺。其实,人心和世相永远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人心小了就会觉得世界纷扰庞大,压在心上不堪重负;人心大了,赏世上的山水,不过就是一个精致的小小景观而已。你这样解读过这首诗吗? 《出塞》
如果你愿意跟明月一起,那你也可以和明月一起见证古今。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今天,念起‚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那种万古长风扑面而来的呼啸之气,还能隐约感受得到。明月就在这样的轮回里,千年万载不离不弃,照见人世的坎坷、战争的起始与终结。每天晚上明月徘徊在天空时,你愿意透过城市水泥丛林的间隙,追寻一轮明月,遥想它如何静默地见证古今?月光去过的地方,于历史上或者繁华,或者冷清,在今天几乎都已经改变了容颜,只有月光不变,只有诗意还在流连。你对明月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吗?
《独坐敬亭山》
每当想起李白,脑海中总是出现情怀浪漫、想象瑰丽的词眼。《独
坐敬亭山》时却说:‚众鸟高飞绝,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与一座山之间深情的凝眸,彼此没有满足。这种感情就如同后来辛弃疾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和山之间,有了这样一种亲近的托付,天真的挂念,有了这样一位朋友可以言说情感,才是真正的李白吧?你见过这样的李白吗?
我们要摆脱现代人生活的浮躁情绪,放慢脚步放松心情,走进古诗把握经典,追求一种精神领域的陶冶,用诗歌来丰富精神构筑灵魂,做一个有诗性的老师。老师们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潜心默读,就走不进诗的世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诗一天堂‛,所以教师当以古诗为切入口,做一个诗意的老师。力求让学生走进一个诗的世界,唤醒学生的诗情,引导学生品味经典,共享书香。
如何教经典的古诗文 一、一定要有趣:
‚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是我的主要目标。于永正老师对古诗文教学有一句话说得好:‚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粗知大意,一来是节省时间诵读记忆,二来,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儿童对音律天生的敏感,使得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扑面而来的节奏和音律。
1、用古诗引入:村居
2、根据时令或年龄的不同:《农历天空下的诗词》,常丽华将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春天,我们将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我们将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枯萎,我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我们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领悟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冬天,我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暖,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
刚入学的小朋友读: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秋季:水滨多芦花。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3、点句读游戏:《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来一个文言文:《父子性刚》: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二、一定要读好:
五步诵读,乐在其中:
丰富多样:分角色读,模仿读,品味读,个性读,拓展读等。素读法 三、一定不串讲:
对于意义,由于儿童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而不像成人,‚一面对新事物,立即进入事物的各个部件,了解零件再加以组合。‛儿童则是‚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他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到它们的整体特征。‛这是一位台湾学者的观点。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先按照我们成人的思路,逐字逐句进行讲解,最后换来的,只能是学生诵读兴趣的丧失。
因此,教古诗文,开篇即读,几乎不作讲解。不要纠结在字词的理解上; 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理解; 通过问题的设臵来理解。四、一定要有量:
积累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量从哪里来?一是时令结合。二是体制内外结合。素读中的寓教于乐。乐字的理解。
教材中就有很多出自文言的课文。曹冲称象、晏子使楚、病入膏肓、观潮,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学了课文,知晓大意后,读一读文言文。及拓展文本,又丰厚语言,这就是文白对读。是一举多得的好事。17
除了课文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有大量浅近的文言文完全可以给小学生读。(展现一批清新浅近的文言小品)这些文言文蕴含着温柔敦厚的气质,充满了文雅可爱的力量。让孩子们多诵读这样的文字,对其语言,对其人格,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朱文君主持编写的‚新经典‛特色课程教材《小古文诵读一百课》即将出版,在这本书里,精选了浅近易读、富有故事性,情趣性,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言小品或片段一百篇。每篇之后,设计了活泼实用的读写活动,力求让没有文言功底的老师也能用,没有文言基础的学生也能读。
年段要求:课标就能发现课标已经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共分为三个层面。一二年级: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五六年级:诵读优秀古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低年段:吟吟唱唱生兴趣; 中年段:文白对照说古文; 高年段:仿仿写写促内化
道路:吟古文——说古文——写古文 理解:文白对读 目的:文白对写:
推而敲之(上海)刘玥彤
有一日,数学课上,师操一卷,分发至每人。曰:‚此卷多有难题,望尔等反复推敲耳。‛
吾浏览此卷,提笔而答,并无难阻,顺畅如溪流矣。及至最后一题,不觉一惊,此题之难,令吾望而止步。吾未敢懈怠,在稿纸上反复推敲,思路渐明,解法亦油然而生。后又执笔演算,解法清晰无碍,遂挥笔而就。
数日后,师将试卷发下,并对吾赞曰:‚最后一题,班中惟四五人答对,其中,刘玥彤君满分通过!‛
吾闻之,不禁喜出望外,但望卷上满分赤字,慨叹推而敲之,为学习之要务也!
李广射虎(上海)黄子易
夜,深深的。李广带着他的部下,潜入阴森的树林,月光凄凄,寒风阵阵,不时听到野兽的怪叫声,更觉恐怖。
突然,李广发现草丛中似伏有一虎,说时迟,那时快,李广拉弓便射。‚嗖——‛箭如疾风一般飞去,那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无人 19
能比!就连草丛也被这迅猛震惊,摇晃起来。‚咚!‛只听箭猛地插进老虎之身,虎似乎没有来得及叫出声来就毙了命。
李广笑了笑,说:‚吾又擒一虎,民可安心也!‛说罢,便派手下人去查看。
‚此非虎,乃是一石也!‛手下慨叹道。
李广走近石头,仔细地端详了一番,问手下,‚那箭在何处?‛,手下立即寻找,才发觉箭已深深地插进石缝之中了!‛
只见他们奋力要将它拔出,个个脸涨得通红,可都失败了。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十分惊奇。李广见此情景,也很诧异,再拔箭来射,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了。
李广刚才那一射,力气该有多大啊!
尽管是白话文,但你发现吗?和平时的作文还是不一样,有文言的气息,语言的‚乐感‛出来了。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孩子能不能写文言文,不重要,也不是目的。我们要的,就是把经典汉语的美带进现代汉语中。就像李振村先生所说的那样,让语言的根,伸进经典汉语最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每周一节小古文课,一学期下来,你会看到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言文诵读的天地,为孩子们——
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 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之感悟
小学美术教学之感悟
都司镇户张小学
刘秀勤
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陶冶学生情操。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不可缺失的。
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很多老师都说,上美术课很轻松的,要学生照着书上的示范作品画就行了,如果这样上或者这样认为的老师,他对美术课以及对学生还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美术学科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它也是为其他教育学科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作用。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不能忽视美术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能让他们一味的临摹美术书上的示范作品,更不能让美术课成为自习课的代言词。什么样的美术课才称得上好?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美术课?我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出一点感悟。
一、作为授课的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小学美术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人已经完全跨越了美术就是简单的“画画、涂鸦”这个误区了。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思维发散、思想懵懂、模仿能力渐渐树立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是按部就班的让他们处在一个很被动的接受的状况,这无疑也大大的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散,他们不遗余力的模仿老师给予的“作业”,这样也大大的阻碍了他们想像力的发挥。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美术课堂上,我们要给他们搭建很大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尽其所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其实在这个时候他们对美术的理解也就从古老陈旧的“照着画”过渡到“想着画”了。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对待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爱护、关心学生;要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使学生拥有活跃的头脑,丰富的想象力;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生活,从中感受美、发现美,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一个只埋头画画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个“画匠”;一个只知道低头教书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教书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不同的发展。
二、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是始终贯穿于整个美术教的过程中。本来,美术这一学科就应该是开放、轻松的,这也是美术学科在小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积极的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对那些美术底子强的学生我们应该更加的重视起来,有条件的可以专门的为他们指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让他们能跟着我们的计划实施,但是这个计划我认为还是要以引导和指导为主要内容,不要生搬硬套的给予他们更高、更严格的计划,他们也应该拥有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国有一句古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类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美术知识,我们教师还应该积极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而那些对美术学科兴趣不浓的学生来说,这门学科对他们的作用要做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上面,我们应该让他们尽其发挥想象积极的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小学美术教育教什么?我认为,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喜欢、传授学生绘画基本技能、给予他们宽松环境、提供学生想像力可以发挥的课堂气氛等等。
三、在美术创作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欣赏者。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爱学生,是负责任的教师的共性;会爱学生,才是好教师的灵魂。教师关注的应是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在“你很有见地”、“你很棒”、“你的想法很新颖”、“你启发了我”、“你很有观察力”的赞扬中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而美术往往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可能为他们提供尊重和满足。获得认可和欣赏是人人都具有的心理需要,渴求赏识是上进的动力。把美术教育和学生智力开发溶合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本身就是处在一个美的世界里,美术知识的运用和表现能在他们细小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使他们懂得爱美、怎样创造美。因为一个只埋头画画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个“画匠”;一个只知道低头教书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教书匠”。所以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欣赏者。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仅为我个人的肤浅认识,不足之处和值得认真推敲之处,希望各位同行和老师多多指教。
邓州市都司镇户张小学
刘秀勤
20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