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作教学之感悟
习作教学之感悟
教
师:王 毓 霞
工作单位:河口中心校 电 话:*** 2009年11月9日
习作教学之感悟
据了解,目前小学作文教学问题颇多,导致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如人意。一般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对小学生作文定位不准,要求过高;大多数都在写给命题作文,而且一般情况下,题目都出的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在作文讲评时,老师很少激励、鼓励学生,大多以教师讲为主,很少有师生交流……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没有愿望,即使写成了文章也是缺少丰富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纯真的语言。然而,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随着小学生接触信息量的不断扩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习作教学越来越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地探讨研究,如果再固守以前作文的“写景、记事、抒情、状物”四大块来进行习作训练,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新课标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让学生知道习作就是写话,就是想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而且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使这种浓浓的兴趣得以长久保持。从小学生学会写字那天起,就鼓励他们写话,不会写的字可以问人,也可以用拼音,甚至可以用画图代替。
三、四年级写作方面的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进入三四年级以后,仅靠一点写话是不够的,这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生活:
1、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有所发现;夏天,带领学生拥抱 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快乐;冬天 ,带领学生滑冰、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又如:组织学生种植、养殖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总之,使学生总能感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是这么美好,从而争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体验、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这些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这样去不断发现,不断积累,作文才有写不完的内容。总之,要教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五、六年级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 当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去不断读书,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激发学生读书、藏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通过广泛读书去增长见闻,增加文化储备,学会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语言储备。同时,要教他们养成随手摘录,写点心得体会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势必知识丰富,思维活跃,他们的作文也就会各具特色。在整个小学阶段,以上三个方面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可是我们不能把他们互相隔离开来进行训练、培养。其实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训练,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 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习作要求学生应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方面的综合知识,把自己耳闻目睹的人、事或景物等有中心,有条理,形象、生动地写下来,而当前学生往往脑海里能浮现出事物的形象,但笔下却形容不出来,一篇文章写下来,要么是选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如记流水帐,要么是说空话、大话,胡编乱造等毛病。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改革以往教学面窄、低效、老师指导无侧重等旧的习作教学模式。把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习作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本人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经过认真探索、总结,摸索出一条习作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下面关于习作教学的改革我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应树立大语文观,拓宽习作教学之路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大量的事实表明:把习作教学只局限于两节习作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习作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只有拓宽习作教学之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此我注意把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和生活实践等有机结合。即习作教学必须加强四个联系:首先,要加强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抓住契机,及时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训练写作。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写景散文,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这些经典的写景文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欣赏的美感,还会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可以抓住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再创造,如改写成小诗,按照 文章的模式进行迁移性练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含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说明文,教师也可以利用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如让他们展开想象补充内容,重组语言进行改写练习等。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便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兴趣,鼓励他们为文章补充段落,训练学生过渡句的运用,学生非常有兴趣,而且想象力丰富,对课文的再创造得心应手,根本体会不到写作有多难;其次,要加强习作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充学生的积累,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和阅读空间里积累习作 素材,加强语言、思维和表达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学会通过社会生活和利用网络、媒体搜集 资料,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把探究社会、自然、自我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建立 多元文化的体验,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 握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再次,要加强习作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联系教师应分外珍视学生对语文材料和现实生活的多元反应,珍惜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 和理解。教学的着力点首先不是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而要创设开放心灵的学习氛围;最后是加强习作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所有的文章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反映真实生活的,小学生习作也一样,它真正的本源是现实生活。因此习作教学要紧紧地与小学生自己实实在在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习作训练要扎扎实实地建立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要引导孩子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与孩子家庭联系,转变观念,让家长把孩子带进多彩的生活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学 校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借助各种形式体验生活。让孩子们了解人生百态,让孩子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窥视生活的真实面目,使他们对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有了丰厚的生活基础,也就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资源。特别是丰富的生活给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精神体验,这都为习作这种精神活动打下情感基础与动力基础要引导孩子们积累真实的生活。这里面第一是材料的积累,生活实例的积累,第二是思想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要加强它们之间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着重找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与“习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学生优美词句的积累 “厚积方能薄发”,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即使掌握了写作技巧,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熟读文章,去理解、积累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教给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方法。要多请学生进图书室,让学生博览群书,开拓视野。要求学生每人配备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每当读到好词佳句,无论是课本上的,还是课外读到的,都必须熟读成诵,随手摘抄下来,以丰富词句的储备,老师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评比。同时告诉学生背诵华章是积累语句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增强学生背诵训练的意识,加强学生背诵训练的力度。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日后习作时,方能做到信手拈来,用语丰富,妙语连珠。(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应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应教给学生内化和运用已积累的优美词句的方法 优美词句积累下来之后,为防止学生生搬硬套,使他们能积极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内化优美词句的方法,举出一些文中优美的词句,通过“移用”、“删除”、“改换”或“仿照”等方式,把它内化运用到相似的习作中去,从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习作时灵活运用优美词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第十一册《鸟的天堂》一文时,文中描写“榕树”的句子很优美:“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教学中我启发引导学生这一优美的段落经“改动”后可运用到写景这一类的习作去。如:写杨树时,经改动后变为:“杨树长得很茂盛,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杨树,一丛丛一簇簇,几乎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景色多美呀!”经幻灯片打出比较后,让学生抄下来并背诵,以后遇到此类的习作时就可应用。
(三)注意读写结合 只在习作课上讲习作、写习作,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不多。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利用教材这一载体,抓住契 机,及时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训练写作。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写景散文,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这些经典的写景文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欣赏的美感,还会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可以抓住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导他们再创造,如改写成小诗,按照文章的模式进行迁移性练习。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含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说明文,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如让他们展开想象补充内容,重组语言进行改写练习等。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便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兴趣,鼓励他们为文章补充段落,训练学生过渡句的运用,学生非常有兴趣,而且想象力丰富,对课文的再创造得心应手,根本体会不到写作有多难。
1、可以是文章写法之类宏观的。如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如何,文章是如何写具体的,在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等等。通过讲解使学生知道怎样才能把习作写得更好些,以便习作时加以运用。如果阅读教学和习作互不联系,习作课才讨论怎样作文,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结合阅读教学搞一点课上的小练笔。如:学了写人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让学生用几句话刻画某人的外貌;学了写景的课文《镜泊湖奇观》,就依照其写法写一处较简单的景等。这样读写结合,在堂上挤出时间进行小习作训练,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更多的可以是微观的。如,写读了课文的感受、启示,续编故事,8 把课文中概述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的课文拟游人须知、写导游词、编广告语,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等等。
(四)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通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找春天,编辑手抄报、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实践中典型的人、事或优美的景,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指导学生用日记或随笔等形式把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下来。这样,以后习作中遇到类似的要求时,就可以从中选取典型的素材写下来。
二、加强习作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习作的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过去一般操作是用两节课完成:第一节由老师作习作指导,第二节让学生堂上作文。写作的指导程序大概是:审题——明确写作要求——指导学生拟写作提纲—指导学生选材和组织材料——教师范文引路——学生习作。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较难得到提高。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可把习作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即:⒈激发兴趣;⒉创设情境;⒊尝试习作;⒋重点点评,指导内化;⒌结构成文,修改誊写。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离学生作文前几天,利用一点时间指导学生抓住习作要求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本次习作的范围及各项要求,9 提示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事或景等,让学生从心理上和材料上有所准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创设情境 学生的习作大多数是写自己身边的人、事或自己看过的景等等。这些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为此,老师可根据习作的要求,事先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习作时,必能情动辞发,言之有物。老师可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供情境:
1、以生活展现情境;
2、以实物展现情境;
3、以图画展现情境;
4、以表演体会情境;
5、以语言描绘情境;
6、以音乐渲染情境等等。例如:第九册一组的习作训练,要求是:认真观察校园里的景物,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生活展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的实际情境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教给观察方法。然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老师交给的观察方法,凭自己的喜爱去实地观察自己最喜爱的景物。这样,把情境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这一环节老师可根据习作的不同要求放在课前或课内进行。
(三)尝试习作 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经老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时,就在作文课上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前,老师可适当放出一点时间启发学生依照阅读教学中或课外读物中相似类型文章的写法进行定中心,筛选材料,布局谋篇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等 有条理地叙述下来。同时,在学生习作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面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另外,还要指导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同时选定起示范作用的习作和有代表性的病例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四)重点点评,指导内化 这一环节是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提高学生选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先讲评有代表性的病例,引导学生从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评改文章,从而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然后把起示范作用的习作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进行讲评,特别是能从优美词句的积累手册、课外阅读或阅读教学中通过“移用”、“删除”、“改换”等方式把其中的精彩片断内化运用到自己习作中去的学生,让他谈谈自己是如何灵活运用积累起的优美词句的。最后,老师把自己事先精心准备的范文或范段,通过幻灯片打出,重点讲解内化运用优美词句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内化运用优美词句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例如:第九册八组的习作是写家乡的变化。在教学到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举出几个从课外阅读中摘取的优美段落,指导学生内化。如:老师可用幻灯出示例文的优美段落“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原来弯弯曲曲泥泞的公路,现在变成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路边原来破烂的房屋变成一幢幢崭新的楼房。你看,公路两旁的电话线、电火线、有线电视线像蜘蛛网似的伸向各家各户。往远处眺望,四周的小山丘上爬满了 11 郁郁葱葱的果树。看着家乡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真使人心旷神怡!”通过老师启发,让学生说说如何内化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五)结构成文,修改誊写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经老师讲评之后,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让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内化运用词句的方法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从定中心、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修改。修改时,可指导学生先自己修改,再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改。最后再把修改好的草稿认真抄写在作文本上。要求学生交给老师的习作不是写完的,而是改过的,是自己已经改不动了的。
三、多给学生写作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注意习作内容的选择,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多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题材供学生练习,多让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同时要求学生应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然,学生空话、套话连篇,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均不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按照“课标”的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写出各自个性的习作,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作文前的指导宜粗不宜细,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好自己的“路”。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把“三自由”还给学生:
1、把选材的自由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选材,甚至为学生安排一些材料,如大扫除,送温暖等等。这样学生安排的材料怎么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又怎么能写出学生的个性呢?我们每天都臵身于新闻事件的包围之中。耳闻目睹的奇人异事、奇景异物见于报纸、电视、网络中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社会热点、文化类、休闲类等栏目,都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学生的作文内容开放,学生的素材资源就会五彩斑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把想象的自由留给学生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着了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景,让学生多写来自内心想象的东西,哪怕是异想天开。如在以保卫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可让同学们纷纷讲述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树木、垃圾桶、河水……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也从中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表达自己抱负美好家园的愿望。
3、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 新世纪的作文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承认个性差异,重视个体体验的具体表现。因为即便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有不同的兴趣点,因此我们会选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写出来的作文自原也各有不同。如在课堂上以学生一起玩“画龙点睛”的小游戏,活动过后,让学生自主拟题,自由写作:《画龙点睛》、《快乐的课堂》……学生们文章的内容也许让人忍俊不禁,就是五花 八门的题目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让学生“必须寻到源头,方尝到甘甜。”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14
第二篇: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眼中,习作教学之“难”,堪称“难于上青天”。一是拿到一篇习作教材,不知道该教什么,更不明白该从什么地方教起;二是每次教学唯恐不够,“教”了很多,但是儿童却“无动于衷”;三是难以把握“教”的尺度,如果指导过细便千篇一律,如果不指导,不少学生又会无从下笔。
习作教学到底难不难?作为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由国家提供优质的课程教材来实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持,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不难!可是为什么会变“难”呢?通过一次校本教研习作教学活动,可以透视出藏在“难”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习作教学内容‘阶梯型’建构”,主要从苏教版教材中选定习作内容――“我的发现”,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分别进行教学内容的建构和设计。执教前,我和执教的三位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共同确定了一个拾级而上的教学内容:
在专题活动操作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解决习作教学之“难”其实就在教学过程本身的操作细节上。
一、教学内容做到“步步为营”
习作教学要走“小步子”,要保持一种“慢慢走,欣赏啊”的姿态,切不可贪多求全。关于“观察”的教学内容,可以切分成许多前后勾连、全程贯通的小“格子”:方位观察、时间观察、动静观察、联想观察、整体与局部观察、体验式观察等等,将每一项内容排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逐层分布在几个年级里“教”,步步为营,可能效果会更好。推而广之,将各类文体写作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教材,精心细分,每一次教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才会教得深入、透彻,让每个儿童得到扎实的训练。
二、习作例文指向“言语形式”
习作教学是应该读例文的,应是典型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有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借鉴;有选择――不是放眼例文整体,而是锁定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局部。研读例文,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将教学内容从具体的例文中“离析”出来,让在场的习作者深受启发,为本次习作建立相应的言语图式。
如何用例文,是当下习作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构建指向教学内容的例文教学范式,对当下习作教学迫在眉睫。笔者以为,例文教学应当体现这样几个视角:一是指向“选材内容”教。好的例文对儿童沉睡的生活具有极强的召唤力,一篇富有情趣的例文,能一下子唤醒儿童所有的“相似生活”。二是指向“言语形式”教。一篇优秀的例文,一定在表达上有着鲜明亮点:或是篇章上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或是段落结构上的层层铺展,或是修辞上的鲜活生动,或是体现个性的精彩细节,或是表现人物精神的侧面烘托,或是体现人物遭遇的环境描写。教师要扣准例文最有魅力的言语形式来作为本次训练的教学内容。三是指向“结构层次”教。这主要是针对应用文体的写作。叙事文体的写作,故事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线性”顺序,而应用文体的写作不同于叙事文体。应用文体表达不是“线性”的,常常是“条分缕析”――分类列举,逐层说明,用事实证明观点。不同功能的目标,需要相应的表达结构来支持,这应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落点。
三、知识教学沾染“儿童气息”
有些专家认为,当下习作教学最大的弊病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缺乏有效指导。我觉得这种提法有些欠妥。教学内容是有的,不过在课程目标上未必适当,在教学方式上未必得当。我们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作为,将写作知识当成最大的教学内容纯粹地来“教”,结果小学习作教学课变成了高校里的写作理论课。
习作教学需要有写作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但是,什么样的写作知识适合本次习作教学?这些写作知识如何与写作内容结合?这才应是教学的核心关注。
先说知识的适配。作为四年级,将简单的心理活动描写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这些知识必须基于习作例文。教师可以结合例文进行一些“锦上添花”般的拓展延伸,但是绝不能没有边界。同时知识呈现不能“术语化”,尽量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提炼,力求将这些知识明确化、鲜活化,成为课堂上学生乐于挂在嘴边上的典型话语。
再说知识的呈现。在习作课堂上,提炼写作知识不该是抽象的隔离,而应当是与写作内容的同构共生、水乳交融。这样知识才会沾上儿童气息,才能与儿童的言语发生“化学反应”。譬如,笔者执教的《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和《书包里的秘密》两次习作课,都涉及细节描写,怎样让“细节”与相应的写作内容相互融合?笔者在教学中,分别扣着不同的细节“点”来教学(如下表):
前者因为“贴心”,才会产生“感动”;后者因为有了“秘密”,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写作内容融会贯通,写作知识才会对写作内容产生“语力”,写作知识才会对儿童的言语表达“给力”。
四、课堂分享注重“独特感受”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哪怕关注的是同一件事,在过程中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独特感受”,这也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习作教学应该有交流分享环节。譬如,在选材环节,大家围绕习作要求交流各自的生活,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旨在相互唤醒,将儿童各自沉睡的生活记忆渐渐发掘出来;譬如,作后的交流环节,需要在小组、全班交流,旨在展示各自的习作成果,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再次修改的建议。但是,如果在“发现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挫折”指导环节进行交流,这对个性化的表达就会形成阻隔,各自的生活细节和“独特感受”在交流中就会走向“共和”,经过“勾兑”变成一种“集体记忆”,童真童趣的自然流淌就会沦为一种工艺化的“制造”。
在习作教学中,对于“细节”指导可以提供表达框架,可以渗透相关的表达技巧,除此以外,一切都是自我的。与他人无关,不要进行任何小组活动,不要安排任何交流环节,哪怕在教学中会出现短暂的静默。写作应该是安静的,自我的。作为指导儿童学习写作的习作教学,在面向儿童言语深处的环节时,应当给每个儿童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之“难”不在理念,而是操作。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一直处于“粗放型”状态,只管“教”了,不管“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一些事关“实效”的问题,一直隐没在热闹和浮华之下,无法进入讨论视野,走向研究之路。因此,我们必须有不畏“难”的精神,静下心来,审视传统的教学习惯,发现所谓“难”之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流程,教学之“难”就会成为发现之乐,研究之趣。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第三篇:学大教学感悟之四
学大教学感悟之四
寓“情”于教:学大教育的明显亮点在于它持之以恒地坚持教学过程以“情”统领始末。一位素不相识的家长及学子到来,他们得到的礼遇将是同等、公正的。咨询师、教师乃至校区主要领导都会俯下身子丢下手中的繁忙以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其进行近距离的心灵沟通,这种交流是平等、热情、坦诚、友善的。它定会让你首次触摸到学大大家庭带来的温馨。谈话的方式不拘一格,谈话的主题会因人因事而异。大的到对时代形势的认同,小的到家庭的油盐酱醋,但更多的是探讨教育下一代的有效途径。贴近生活的真诚沟通,产生的效果会让你难以执信,哪怕是一个行为偏激,还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内向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引领下变得百依百顺,敢于坦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天真孩童。师生感情的拉近,学生对老师有了足够的亲情和信任,这种情感效应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言听计从,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它产生的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篇:再读《语文课程标准》,感悟习作教学
每当捧起儿童的习作,老师们都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白纸上涂抹的文字是那么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格式统一的文字堆里满是儿童对习作的逃避。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在拥有最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时候,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完成“习作”,那真的是一次愉悦心灵的笔端倾诉吗?那真的是自由思维的灵感火花吗?那真的是童心飞扬的美好情趣吗?„„一连串的疑问使我重新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联系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梳理出自己的教学追求。
一、讲自己的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语文老师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抄袭习作现象太严重。学生此类的表现实际上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离,本应是“牵手相伴”的理想指向与“貌合神离”的现实指向产生冲突,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内心来表达,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书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格式”和“抄袭”。一次次的被拒绝,学生很有可能不会讲自己的话,更多的是迎合老师和大众的口味,跟上了“潮流”。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强调过: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作文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其实,“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内心的情感很丰富,有时简单的话语可以直抵问题的本质,可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原因在于我们不经意间掐断了他们内心通向世界的通道,堵塞了心灵,学生在被迫接受种种指令下照着别人的意图去写。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案,是否为他们建立了与生活的联系,是否让鲜活的花朵、可爱的田野进入他们的视界,是否让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苏醒,是否熟知他们的话语体系,是否有了与他们对话的语言密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讲自己的话,哪怕是大白话,不拘形式,只要讲清楚、有条理就行,相信朴素平实的话语里肯定能流淌着智慧和深刻,谁又能怀疑小哲学家的能量呢?
二、培养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当内涵丰富的文本真实地呈现时,儿童的哲学天性随即被点燃,“可能性”挣脱“现实性”的束缚,人格走向相对的自由和独立,用诗人的语言,审美家的欣赏,哲学家的理性,真切而深刻地感悟语言的力量。课内外大量的阅读实践决定了习作教学需要用这种理智的方法有效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上的儿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活跃起来,也就有了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当然,课堂也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的主要渠道。联系课内课外,让习作的触角延伸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梦想也就走进了现实,澎湃的话语伴随着兴趣滚滚而来,一切水到渠成。
三、学会观察——“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儿童是富有探求精神的积极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观察发现带来的“惊讶”正是儿童的情绪,是认识世界一切的开始。当视野中流淌出有趣的动植物、神秘的科学现象时,学生出于第一眼的惊异之感,不自觉开始了“观察”的探索之旅。在此过程中,语言的符号意义渐渐转化为思想、情感、想象,以及儿童敏锐目光所能捕捉到的一切。
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一次联合国组织的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记者问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您有今天的辉煌,请您告诉全世界,哪个人对您的影响最大?”这位老科学家思考了一下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饭前便后要洗手,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四、激发想象力——“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思维必定被扼杀,想象力是学生重要的生命特征。尊重学生的想象,这是对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每篇习作、哪怕是一段浅浅的文字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承载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可能性。在自由的语境中,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有明确要求:低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实施建议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有位老师教学“秦兵马俑”片段,布置小练笔:面对几千年前的秦兵马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笔下精彩极了:“我仿佛看到威武的将军带领士兵在战场上冲杀,他们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我仿佛看到那些兵马俑一个个都复活了,唱着战歌,挥舞着旗帜,人人脸上挂着胜利的喜悦”“我仿佛听到有个士兵在低声哭泣,因为他实在太想念亲人了”“我仿佛看到那些能工巧匠正在雕刻兵马俑,他们是那么的投入”“我想到了秦始皇当年灭齐国时,第一次打败了,后来在大将王翦的请求下,派兵四十万,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灭了齐国”„„学生在移情移境中通过想象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声有色,充满审美意味,文字变得鲜活。想象是对文本情境的还原,是学生对话文本的方法,也是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如,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再造想象等。
五、强调“修改”——“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关于习作批改的评价,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两点:
第一,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自己去获取事物的意义和对问题的根本性的解释;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走进课堂,引导思索,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老师批改习作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不要看不顺眼便大删大减。“切不可误读童心”这个故事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在一次习作课上,老师布置的题目是“梦”,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手:“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就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没等说完,这位教师“好心”地说:“坐下!我们的梦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不能是大家都反对的、丑恶的!”十多年后,那个当年的男孩已大学毕业在省高院工作,在一封信中把当年没有说完的“说话习作”写给老师:“我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冬的光辉/还给迷人的金秋/盗去夏的鲜花/装扮春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瞩世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寒风把心刺痛/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雄武的胆魄,多么善良的心灵!面对诗句,这位语文老师追悔莫及。不无遗憾地说“可我把它判了死刑!当年我就像小偷,偷走了这孩子的梦。”
这位语文老师为什么会“偷走孩子的梦”呢?我以为,他缺少一颗童心。做小学教师的,应该认识到:童心是孩子的精神特征,它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赋予任何事物以生命和理想,孩子是以纯真而善良的童心和世界对话的。我们拥有童心,才能读懂童心,才不会偷走孩子的梦,才能让孩子“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
第五篇: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几点感悟(小编推荐)
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的几点感悟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激发兴趣、积累素材、进行方法指导”这三点,使学生想写、有的写,又会写,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词】激发兴趣 积累素材 方法指导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感到:小学语文的学习大体可以归纳为“读好书、写好字、习好文”这三大块。其中,“习好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学生呢,一听到要写作文就犯愁。针对此现状,我在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地探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写
1.提供写作展示平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将写的比较好的学生作品在班内当作范文来读。对于特别好的优秀作文,我还会以电子稿的形式向我们的校报、《沂蒙晚报》等地方投稿。写作展示平台的搭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每次的写作学生是不是愿意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习作内容是不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我在每次的习作教学中都会慎重地选择习作内容,让学生有那种“这正是我想说的、我喜欢的”的感觉。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写作文是一件可怕的事。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进行一些片段练习。而每次练习都会遵行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这样就排除了学生对写作的害怕心理,自然就促进了其对写作的兴趣。学生在每次的小练笔中都能得到一点收获,就有了一种喜悦感、成功感,因此对写作文就会越来越积极、越来越主动了。
二、积累素材,让学生有的写
1.生活积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校园、投向家庭、投向社会、投向大自然,多观察、多思考、多動笔,把我们的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1)让学生留心观察,学会积累。(2)在学校生活中,可以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3)在课余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劳动中积累真实生动的写作素材。
2.读书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1)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我们都知道,凡是语文成绩好、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一定是个爱读书的学生。因为大量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写作技能。(2)熟读背诵,内化吸收。在平时的教学中,课本中每篇文章的精彩之处,我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我还让他们建立一个积累本,把平时看到的一些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记录下来,在晨读课上进行熟读或背诵。
3.练笔积累: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读书积累并不仅仅是为了积累,而是想让学生从书中学到知识,能把书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为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日记、写读后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写作技能。
三、方法指导,让学生会写
1.学会审题:审好题是写作的前提。有的学生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审题。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审题。通过审题,要让他们明确作文的内容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等。关键还要学会确定作文的“题眼”。“题眼”就是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它是作文要具体体现的内容。例如《一件难忘的事》的题眼就是“难忘”。
2.学会选材:有的作文不够精彩,不是文章的立意不好,而是学生没有找到恰当的事情来突出、表现自己的中心思想。因此,学生在作文选材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选材要真实。只有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事例才能感动自己,才能写出真情实感。(2)选材要典型。所选事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一定要有深度,能准确说明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选材要新颖。我们写作文是给别人看的,而每个人又都喜欢新颖、特别的东西,因此像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我们最好就不要写了,因为别人对这样的作文不大感兴趣。
3.学会开头结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作文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开头就能立马吸引住别人的眼球,我们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开头的方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有的,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个难题,我们的习作教学也不再会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