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时间:2019-05-13 03:2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第一篇: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南郊小学

王惠娟

联系电话

0512—53409968

邮政编码

215411 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文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古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小学生在六年中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为了让学生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爱美的情趣,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古诗文的教学。

一、做到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是《学记》中提到的一条教学原则,强调的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语文教材编有古诗,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一首古诗用大半节课即可教完,剩下的时间如果仍在朗读和理解诗意上兜圈子,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此时,不妨引入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古诗文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如在学人教版第11册《墨梅》一诗时,让学生再学一首王安石的《梅花》。《梅花》一诗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和洁白芳香的品格,《墨梅》则赞美了梅花不炫耀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两诗比较,可以从中体会写作技巧,拓展写作思路。教学《锄禾》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农民在烈日炎炎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体会诗人同情和怜悯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在此基础上,出示《悯农》一文,学生自由吟诵后,无须教师多讲,对其诗的意思也能一目了然,读也能读出其中的韵味了,效果较显著。

二、讲究吟诵方法

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放在心与眼之处,加用口 1 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吟诵的方法有几种,可根据古诗表达的感情选用不同的方法。一是琅琅出声诵读法。让学生高声朗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如《望庐山瀑布》,则可让学生通过高声朗诵表达出瀑布从高处飞泻下来的磅礴气势。二是低声慢吟诵读法。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如《静夜思》,学生在轻声慢吟中体现出了诗人夜深人静,在月色下思念家乡之情。三是欣赏入境诵读法。把诵读过程作为欣赏诗文的过程,积极想象,把自己融会到诗文的意境之中,今天读,明天读,逐渐读出诗文的韵味。如学习文包诗《游子吟》,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想象并描绘孟郊的母亲对儿子无私的关怀。在注重学生吟诵方法指导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地处理“诵、说、写”的关系。有一次,我带二年级学生游览小公园,当时正是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柳树婀娜多姿。学生走过九曲桥,来到柳树下,我说:“你们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柳树?”一个同学一下子就想到了贺知章写的《咏柳》一诗,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都深情地吟诵起来。在写的游记中,很多同学在描写柳树时,都用上了这首古诗。

三、调动吟诵兴趣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人在黑夜里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的耳边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意旨,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打开袋子想看看神灵让他拣的是什么,一看便惊呆了:神灵要他拣的竟是钻石!——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故事来比喻教育。一个人在接受早期教育时,总是被动的。吟诗也是如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刚开始时,可定时安排时间进行古诗文教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选择诗篇,初步了这个解诗意;课中注重学法,不拘形式,可读读、画画、演演。如教《静夜思》,可让学生带着思念家乡的感情,在悠扬的古筝音乐伴奏下,扮作诗人,2 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为了激励学生背诵古诗文,可采用多种方法。如在平时背诵一诗则能得一朵小红花,期末如能通过老师的抽背则可加背诵分。班级中,每学期召开一次以“古诗文”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如“三分钟背诵比赛”,先有小组进行比赛,再由每组推荐代表上台,在三分钟内看谁背得多;“古诗文接龙赛”,以小队为代表,吟诵描写“春”、“雨”、“山”等的诗句。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必须营造吟诵诗文的氛围。

1、黑板报上,开辟“古诗欣赏”专栏,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坚持课前一分钟的吟诵诗词,让古诗词的吟诵声充满校园。在做好这项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1)科学选文,合理安排。要针对学生年龄和学习水平选好诗词,根据季节或围绕主题选好诗词。(2)感受为主,理解为辅。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对于诗文只需借助注释对诗词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感受上。(3)常督促,定期进行抽查,对于好的同学及时表扬。

2、家长会上,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为此,许多学生都有了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还经常在课外“攀比”,谁背的多,谁能背老师没教过的诗。

3、文娱课上,欣赏用古诗文改写的歌曲,大家边听边哼,完全融入了《春晓》、《登鹳鹊楼》的诗境中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学习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第二篇:古诗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

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溧阳市职教中心范勇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据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逐渐建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文化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文而化之,化自身,然后化家庭,然后化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现代语就是感悟、感染、感化。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古诗文,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从古诗文常见的三类文章着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看古诗文的教学中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诸子散文德行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形成各具风采的诸子散文。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论语》为先导的《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优秀文化著作,尤以《论语》中的篇目学得做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些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句子无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学”思想。从“仁”的本义上说,“爱人”就是“仁”的最本质、最基础的意义,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而孔子明确了以“爱人”释“仁”,突出了“仁”在诸多德目的主导地位,并以“仁”为中心,探讨“仁”与其他德目的关系,如“仁”与“勇”、“智”的关系等等。怎样“爱人”呢?孔子提出了两个基本的准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其实是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不把对方作为人来看待,不从爱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根本谈不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正是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形成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利民也是爱人的主要方面,这就扩充了“爱人”的内涵。儒家伦理思想自经孟子、荀子依据孔子思想发扬光大而形成体系后,遂使儒家伦理思想之内涵及实践要点亦更加充实明确,可归纳为重品格,行仁道,1

推忠恕,讲中庸,倡王道,勉实践。这种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助于今人更系统的学习和发扬。一九九一年五月间,台湾地区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为促进中国文化建设,曾邀集两岸知名学者二十四人举行过一次正式的书面聚谈会,其结论是:“所谓儒学现代化就是对固有的内容做现代的解释,从而使他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或者说,从其能发挥现代作用的方面加入现时代的世界学术文化之中”,又说:“儒家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是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偷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能切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之所以有此共识,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伦理道德,不仅可用于古代而且还适用于现代,此种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准的思想,如果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实践,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自会由我们的努力而提早实现。韩国的现代化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对古诗文尤其是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二)唐宋诗词情溢四方

唐宋诗词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闪烁着不朽的艺术光芒,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向我们说话,向我们呈现他们整体的人格、气质、风骨,凸现出唐宋诗词在传统人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灵魂难言的欣悦和洗礼。

“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是儒家人文教育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华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伦形成一种风尚。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伦情怀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诗人高远的志趣跃然纸上。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都显示了友谊的深厚,襟怀的旷达。李白与王昌龄的关系不错,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李白写过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托自己的一往情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生性豪爽,重视友情,留下的诗句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芙蓉楼送辛渐》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作于王昌龄官江宁丞之日,诗人正遭谤议,送挚友远行,其凄切心情可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又是与朋友和亲人们的共勉之词。苏轼的《南乡子·送述古》下阕中写词人送走了朋友归来后的感受,“秋雨晴时泪不晴”,词人面对荧荧的灯儿,听窗外绵绵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让词人难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泪水也不会停。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特别是在作品文辞表达上的“意”中体悟出来的,它是智慧的,深层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诚与恒久。友情厚重,恋情缠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字字珠玑的警策之语,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芒,像这种追求自由,歌颂爱情,体现人性真爱的诗词数不胜数。有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情思的执着深挚;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恩爱相依,同心相连;有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恋情缠绵,亲情更深沉。唐代溧阳县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深情厚爱,亲切感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至今。苏轼的悼亡妻的一首词《江城子》,尤显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直抒生死隔离,思念难忘之情,吐露死者幽冥的凄苦,生者世间的辛酸,情深意挚。

中国文化之所以重视情感,是因为国人自觉地意识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内在需要,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但情感是理性的,它提倡高尚的情操、情趣、情怀。唐宋诗词中,洋溢和渗透在其中的浓浓的友情、恋情、亲情,如同醇酿,让人沉醉,代代飘香。

(三)明清小说海纳百川

有意思的是,尽管小说地位历来不及诗词散文,可是在中国社会,一个受过初级以上教育的人,大概不会不知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中间,这些小说的普及率更可以肯定地说超过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的诗篇。在普通的中国人的历史观、伦理观、人生观、社会观里面,笔者相信可以随处轻易地发现传统小说的影响,且其影响未必就比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要小。举一个例子,《三国志演义》第一回开篇有一首词,这首词从来不曾入选任何一本词选,但词中所隐藏的历史观——那是一种对人世的悲凉感触与历史循环论的自然而然的混合物,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所刻下的痕迹,未必会比任何一本著名的史书小。至今仍在生活中活跃的熟语,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都可以和这首词的基调相印证,或者说,它们其实就是同一个观念的不同表达而已。即使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小说也是中国文化里的活跃因素,在中国普通大众包括读书人中间一向有着很高的普及率和很深的影响。毫无疑问,谈到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决不能忽视小说。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诞生翻开了中国小说研究的全新的一页,给小说研究带来了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的视野,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的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部部具体作品,而是中国传统小说从发轫到成熟、衰落的完整过程,以及小说与社会、与文化其他领域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了鲁迅,传统小说也就变成了我们和中国历史、文化联系的一条纽带。我们会从小说里读到我们的前人和前世,也就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部《红楼梦》,涉及到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性文化许多问题,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曾说过“《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就拿选进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举例,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其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文化。而众多人物的华丽登场,更透视了贾府这个“诗礼之家”的至尊至贵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

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中华传统文化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我们在教学中精选、精读、精讲优秀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重要环节。我们与学生一道读《论语》,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我们与学生一道读唐宋诗词,读得热血奔涌,读得神清气爽,读得闲适恬静;我们与学生一道读明清小说,读成忧国忧民,读成海纳百川,读成世事练达。

这就是我们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点。

第三篇: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范文

古诗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国旗下的讲话稿

范孝华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校文化建设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应该从小环境做起,来成就我校的大环境。在全校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全体师生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同学们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将来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古诗文的学习从而提高全体师生的文化教养。

当前,从古诗文的教学中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探究改革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的民族文化,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振兴和弘扬中华的民族精神而奋斗。今天在我校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正是我们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我校的古诗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诵读活动中,结合我的经验,浅谈我的感悟:

1、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浓郁氛围

班上我利用手抄报、教室布置等为学生营造学习古诗的良好氛围。在教室的四壁,悬 挂着学生的古诗词配画作品,作品定期更换。一方面给书法爱好者创造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受到古诗词这样一种文化的感染,产生学习的强烈兴趣。

2、注重朗读训练,感受古诗的意境

自从开展古诗文吟诵后,学生会读、会背很多古诗文,但是大部分同学总是在唱读,根本没有读出诗的情境、诗的味道来。

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意境。诗只有理解了,才能读出味道,并且是学生自己的理解。课堂上,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时我让学生说。让学生说说你对古诗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这样理解,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抓重点词讨论等。让每位学生实实在在的理解,并且让学生自己发现古诗的押韵等语言美,划分古诗的节奏,感受节奏美。这样学生琢磨着走入古诗的意境了,把握古诗的语言节奏了,朗读就容易多了,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

其次教师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教师范读、朗读磁带范读等,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闭目感受、想象,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形成了。

3、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晨会的时间进行读古诗活动。在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晨会时间,我专门培训了一位小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背诵古诗,我也特地制定了一个《学生古诗文背诵检测表》,设计了评价篇目与评价标准,以小组为单位,定时进行检查、评比,并给学生以“背诗明星”的奖励。考虑到低年级背诵古诗有个遗忘的过程,我们分期中、期末重复检查、定期温习。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措施,我基本解决了学生学古诗兴趣不浓、积累不多、遗忘较快等问题,班级呈现出了书声琅琅的风景线。

第五篇:民族文化之冬至心得

民族文化之冬至心得

说到冬至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家都很容易联想到“汤圆”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气息的食物。

要说冬至食汤圆的由来,要追溯到远古帝尧的时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岁时节气。到了周朝已有冬节,君王要在冬至日举行祭天的。至汉以后,每年冬至,都有举行祭天、祀神、拜祖、贺冬等行事。到了唐宋两代,祭礼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举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语。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汤圆,祀神祭祖,而后一家团圆,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民间习俗,冬至这天吃了汤圆,就长了一岁了。

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有“冬大过年”的说法。为了弘扬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义不容辞。因此,我们就在冬至当天组织了一次制作汤圆以及一起吃汤圆的活动。寓意我们9班一家人团团圆圆。

汤圆起源于宋朝,在发展迅速的今天,就连我们的汤圆也从传统的“糖包丸”发展到多种多样的材料作馅的多元化汤圆。但是今天我们小组做的,就是传统的“糖包丸”。

开始,我们先分配工作,一些人负责买材料,一些人负责制作汤圆,一些人负责拍摄,一些人负责帮忙琐碎的提前善后工作。而我们宿舍负责的就是制作汤圆。

虽说汤圆看似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可是一点也不简单。不过在制作过程中气氛还是蛮和谐的,大家都纷纷过来一起搓糯米粉。即使不太专业的我们搓的汤圆形状各异,但是那个过程还是很高兴,有些同学的脸上沾上了糯米粉,有些同学衣服上也沾上了糯米粉,但是在这个时刻,没有人会介意这些细节,每个人都只想把眼前的汤圆好好地弄好,然后大家一起品尝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汤圆。经过了我们打仗式的搓汤圆过程和几刻钟的细火慢熬,我们的汤圆终于成品了。望着眼前的一窝热烫烫的汤圆,我们的眼睛仿佛都多了一团火。原来吃着自己弄的东西还会多少有点成就感。

经过这一次民族文化之冬至汤圆的制作,我深深感受到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中华民族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它给予我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震撼,更多的是来自心灵上的敬佩。而給我感受更深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团队精神是多么的重要,众人拾材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这些有限的个人力量凝聚起来,那股劲可不是一般。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能在这团队协作中感受到一种团结的力量!

相信在这一次汤圆制作活动之后,我们班一定会比以前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就像汤圆的寓意一样,团团圆圆,我喜欢9班,更喜欢9班里迷人的同学们!

下载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文如何教学

    古诗文如何教学 古诗文教学看似简单,因为我们常常以串讲的形式贯穿全文,一点也不用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也不用担心课堂上会忘记接下来讲什么。通过专题“温习背诵的诗文”教......

    古诗文教学(大全)

    1、抓好拼音教学,奠定读书基础。 培养读书习惯要从孩子做起,但二年级的孩子汉字还未学好,怎么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分阶段安排不同的读书活动。拼音是......

    浅谈古诗文教学

    浅谈古诗文教学对作文的作用 吉林省白城市第二中学李 娜 古诗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阶段的重头戏,语文学科也承担着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新一......

    关于古诗文教学

    (关于古诗文教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3571)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李萍 “古诗文特色教学与学生人文 素养的养成”课题研究之初,课题 组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 示,对文......

    古诗文教学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使学生知其义,悟其情。 古诗文......

    古诗文诵读之浅见[范文大全]

    古诗文诵读之浅见 ——戴建荣古诗文诵读要点: 通顺、节奏、情感 一读读通顺:读准字音,不读错 朱熹说: 二读读出节奏: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

    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的第一课。作为绘画分册的开篇之作,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

    湖北民族文化研究名人之简介

    个人简介冉博仁 ,男,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人,大专文化,经济师,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理事,恩施州民族服饰研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恩施州施南民族文化应用研究中心负责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