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兴趣,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之魅力
激发兴趣,在诵读中感悟古诗文之魅力
看了老师的教学实录,我受益匪浅。老师引导有方,通过进行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读中有悟,读中生情,并把对字词的理解融入到“读”中,加深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程度。如“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这一类引导,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遍一遍的诵读,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愤、飞”状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体验,也在读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怀。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谈浅薄体会: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在诵读古诗文前,经常是先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从而使诗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繁花簇拥,飞蝶嬉戏,黄莺鸣叫”的动感画面,让学生对诗文有了整体了解,加上富有情感的范读,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都自觉尽力去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表情、节奏去读。
就像老师的教学实录中那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读的兴趣,自然就参与到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教师再加以读的形式、方法的引导,把对字词的理解融进去,边读边理解,边读边体会,使学生由通读、熟读到精读、情读,读出情韵,让想象插上翅膀,融入进作者的情感中,体会作者的情怀,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情感美,韵味美。
不过由于时空上的距离,古诗文时代背景与现实的差距,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入了解文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语言与情感产生共鸣,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的魅力。
第二篇:在兴趣中感悟阅读的魅力
在兴趣中感悟阅读的魅力
九畹溪镇周坪小学马学清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语句精炼,但透着深沉,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古国文明遭受蹂躏的屈辱,感受到作者握笔沉重的心情。怎样让学生不枯燥阅读从而产生不忘历史的效果呢,结合我班孩子的特点,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着重抓住了这几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在学习字词时我创设了“我记忆中的名胜古迹”这一情景,激发学生把看到过的名山胜景进行交流,并说出为什么能够记忆深刻,这样提前进入课文情景。在朗读进入时,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伙伴进行细读,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接着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与课文内容配套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欣赏,教师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升华了学生的领悟。
二、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小学高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一个整体、目的在于直观配合学生提高阅读效果,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能力。我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地让插图动起来。教学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圆明园被毁前的华丽壮观,想一想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从而达到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精湛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说一说被毁后残垣断壁留下的遗憾和屈辱,如八国联军为啥捣毁中国的文物,政府为什么不能保护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注重朗读、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习书面语言的有效途径。根据本文以叙代议的特点,我在课堂上贯穿了“以读为主,感情体验”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件、图片,让孩子们认真观察,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表演读„„多种形式的读,在移情心理作用下,孩子们换位感受心情,并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同时在朗读中我注重孩子的自身感受,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在朗读圆明园华丽的构造上,孩子们读出了自信、读出了自豪;在看到油画上不敢相认的断垣残壁时,孩子们读出了屈辱、读出了愤慨。课堂实践证明,这样做,一方面孩子们在读中感悟了课文内容,读中体验了思想感情,孩子们从课文学习中感受认知、享受了能力的升华;另一方面,在读中培养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和爱读情感,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2010年12月5日
第三篇:古诗文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古诗文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活动意义
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是提高其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少年时期的儿童处于既有能力记忆也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一些人文经典,将具有一生的修养意义,也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二、活动目的
1、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将古诗文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底蕴。
2、从抓学生的经典诵读开始,以背诵古诗文为主,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孩子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人类智慧的启迪,目的在于默默地变化他们的气质,陶冶他们的精神生命的深度,为将来他们投入社会生活打下人格基础。
3、熟读背诵人文经典与体悟人文经典的精神世界,这是人类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永恒课题,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启迪人类智慧的久经历史考验的教科书,通过背诵经典,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而使人文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体现。
4、经典诵读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自觉读书的习惯。
5、通过古诗文诵读,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学校文化底蕴。
三、活动形式及要求
按照教学要求制定计划,分别从读读写写、中华经典诗文中每天利用早晨时间和语文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旨在让学生在了解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每天诵读记忆一篇,加大积累量。
1、教师指导:利用每天的兴趣课引导背诵。
2、学生自读:学生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每周搜集一至两篇古诗文,建立学习记录本。
四、教学方法
1、自主选题。学生可以古诗文诵读手册上的诗歌排列顺序,在自己已有的资料上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文自由背。
2、自主结伴。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结成伙伴,与自己喜欢的同学在一起朗读、背诵、讨论、交流。
3、自主探索。有疑问时,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或是查找资料解决疑难,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4、自主交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诵读经验,互相答疑,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二周:古诗文朗诵作品欣赏,初步了解朗诵类型。
第三、四周:优秀朗诵作品欣赏,了解朗诵的基本要素。
第五、六周:练习朗诵,掌握朗读技巧。
第七周 八周:练习朗诵,掌握朗读技巧。
第九周 十周:朗诵比赛。
第四篇:古诗文诵读之浅见
古诗文诵读之浅见
——戴建荣
古诗文诵读要点: 通顺、节奏、情感
一读读通顺:读准字音,不读错 朱熹说:
二读读出节奏: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节奏体现在标点上 体现在句意上: 三读体会情感: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人的生平
情感是想像与联想的催化剂,只有在情感的催化下,想像与联想充分展开,才能获得意的意境。
四、拓展阅读,回归主题 古诗文教学法
读之、歌之、吟之、舞之 读之:
解读诗文意境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反复诵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界。按“平长仄短”的规律 五言诗:二四五字
七言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淡淡的水墨画一样
(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平长仄短对理解诗句也有作用。乐曲哪里来:
1、有的诗古有乐曲
2、现化人谱的《琵琶行》
3、古人谱了,失传,用现在曲子配上。《登鹳雀楼》用《渔州唱晚》来配 《送元二使安西》 西出阳光无故人。(这里的“出”是仄音)
配乐你一定要踏准音律之美。你、诗、乐、词融为一体。《别 董 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第四声入声)君。歌之:
古诗从它的历史形成来说,[贾鹏芳(二胡板的《阳光三碟》
谷建芬)]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诗要缓缓地读,声情款款的唱。不能用西方的曲风来唱我们的诗。吟之:
对诗情的一种升华,一种提高。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其要点是尾音的颤动,修饰,延长
吟:按曲而吟(按你的曲调按平长仄短的节奏而吟)自由吟唱 舞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将手语与吟唱结合的作用有二: 形象地再次感受诗文内容
培养了学生尊重残疾人的意识,增强了健全人与聋人交流有能力
《春望》
只要找到了歌谱就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 小结:
读:
1、读个灿熟于胸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作者朝代
4、拓展读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读完整首诗,要回品读
读题目:初读读懂题目,再读读好题目、三读品读题目
第五篇:激发学习兴趣快乐走进古诗文
激发学习兴趣快乐走进古诗文
——激发初中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八点做法
泗阳县李口中学 沈正权
【摘 要】 古诗文是祖国浩瀚古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典雅、简洁、内蕴丰富,在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古诗文是最耀眼的明星。它们在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也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快乐走进古诗文学习天地,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古诗文激发兴趣做法
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我深知由于古诗文流传的时代距离我们现实生活有些遥远,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害怕学习古诗文。其实古诗文是祖国浩瀚古文化中的瑰宝,它们典雅、简洁、内蕴丰富,在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古诗文是最耀眼的明星。它们在传承文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也起着不能忽视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快乐走进古诗文学习天地,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有八点做法: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我首先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我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 1
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我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我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我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我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我针对愚公愚不愚召开学生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激趣。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想象激趣。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一词的教学,我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
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教《鱼我所欲也》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孟子“性善论”的讨论,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出师表》时,我引导学生跟诸葛亮对话:你认为他的建议合理吗?假如诸葛亮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这样,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六、质疑激趣。
“学则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为了启发学生有大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大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自己,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那怕是提出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给以充分肯定。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学习中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第三,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就一篇古诗文而言,可从字词、句式、结构、主旨、语言特点等方面设疑、质疑。这样能使学生有疑可质,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七、板书激趣。
板书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因此板书的原则必须忠于文本,突出重点,易于背诵。
根据不同诗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可树状、网状、表格、图画等。如果是比较、总结性质的可用表格,语文知识结构可用树状。如教第五册第 25课《诗词五首》总结时,我将“作品、作者、体例、出处”等内容用表格列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学习魏书生老师“懒”的做法,故意将一些易错的字不写或写错,让学生填写或改正,激发学生改错别字的习惯。有时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归纳内容、写段意等可由学生板书。这些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教态激趣。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语言等都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试想,如果
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学生能兴致勃勃吗?上课时要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的精神,满怀信心,即使再累,也要振作精神。讲课时语言要富于变化,并伴随一些手势、表情。朗读时语调抑郁顿挫,语速适度调节,感情真挚等都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利用多媒体辅佐教学,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我就是这样用“兴趣”架起一座通往古诗文的桥梁,使我的学生们欣赏、背诵流传千古的佳作,让他们快乐地走进古诗文的经典王国,在丰富他们人文素养的同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