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5 06:3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这个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代表,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体现。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篇篇精彩纷呈的古诗文,无不让人感叹其语言的美妙。

在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安排中,古诗文的篇目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必修一到必修四,16个单元中,古诗文占了8个单元,从课程编排上可以看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定难度,学生学习古诗文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主要由于古诗文历史久远,和学生的生活脱离很远,学生很难有机会在校园之外接触和使用古诗文,加上古诗文字词句较复杂,这些加大了学习难度,学生自然感觉到难读难懂。因此要提高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

诗可以说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最早是人们以口头文学的形式而传诵的,后代人才逐渐记录下来,恰如梁启超所言:“韵文之兴,当以民间歌谣为先” 可以说诗歌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类型后,仍然需要诵读才能达到最充分的表现。诗歌只有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生命力。古文同样如此,古人提出欣赏时要“因声求气”,“声”即语言音节的抑、扬、顿、挫,语言只有以其感性之“声”才能构建出艺术的感性之象。

古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所在,音韵可以说就是它的筋骨,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表现出诗文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诵读对文言文的作用更是巨大,文言文最能让我们感动的就是文章的浩然严正之感,这是一种蕴积着思想情感,道德能量的精神能量。这种感觉也被人称之为“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也有逐渐口语化的倾向,并竭力发掘散体文的节奏和韵律,古文家在写文章时亦在研究其声律,而我们今天通过诵读,自能感悟其深藏其中的情感。由此可见古诗文的美学形态需要通过诵读才能把握,诵读可以说是诗文存在的方式而且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文艺术境界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正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一、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时指出: “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的顿挫之感。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挫的律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也有这样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可以说是语文的核心能力,它能使学生敏锐度感知和辨别语言的正误、美丑,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材料,语感的形成有利于古诗文的学习,而“诵读”是连接二者的纽带,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读起来有轻重起伏,琅琅上口,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诵读中不仅可以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而且可以让学生走进诗歌,感悟文章真谛,对文章的语言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与诗人形成共鸣。可以说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比如学习李白的《蜀道难》,诗句“噫吁?d,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蜀道的高危,在诗句开头,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传说,所以要读的很有气势,特别是“噫吁?d”三个惊叹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的高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句感叹蜀道凶险,要读的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在反复听读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诗歌,走进诗人,感受其内心深藏的意蕴。

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在课上多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养成每天诵读的好习惯,让学生会读好读乐读爱读,就一定能使学生爱上古诗词,使学生的生命在诗歌的诵读中得以鲜活成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调动感觉功能,对语意进行感知,进而内化为一种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二、诵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诵读作为古诗文入门的钥匙,可以让学生走进诗词,了解其内涵,欣赏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内化其中的思想,升华表现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土壤。

诗人精练的用语及表达所营造的精美意境,能让学生享受心灵的美感。《沁园春》中,“看万山红遍”,“万”写出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尽染”中“层”写出林之密,“尽”写出染之透;“慢江碧透”,“漫”写出水之盛,“透”写出水之清;“鹰击长空”中“击”写出雄鹰飞之矫健;“鱼翔浅底” “翔”写出鱼儿游之轻快,“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竞”有力的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作者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白帆、蓝天、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表现出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古典诗词中精妙的语言创设出的绝美意境可以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遨游,让他们的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和情感升华,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浩瀚的文化经典中,无不体现着古人的高尚情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人杜甫因人民疾苦而发出的慨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范仲淹为国担忧,为民谋利的远大政治抱负,学生读到这些自然会产生浓浓的爱国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有着深厚感情的诗句写尽友情至深,学生在诵读优美诗句时会体悟到深厚的友情,推及到自己,会更珍惜朋友间的情谊。诵读这些经典之作为将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奠定丰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情感基础。

三、诵读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及运用,大量诵读古诗词,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习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诗词歌赋各类文体,其精炼传神的语言,无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诗人深入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人生所得。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些优秀诗作自能陶冶其情操,让学生体味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并学习运用,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生表达欲望很强,所以在平时作文课中,我尤其注重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把平时诵读积累的名言警句用到作文中,名人事迹进行压缩成为经典素材,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白豪气干云仗剑走天涯终成伟大“诗圣”。这些名人名事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还为文章增彩。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比,并进行品读鉴赏,几节课下来,很多同学的写作兴趣大增,习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不再是口语话的文章,这些激励他们去诵读积累经典名作,也更鼓舞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经常性的诵读古诗文中的精美词语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会在习作时信手拈来。总之,诵读古诗文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

四、诵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经典诗文知识广泛,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其运用语言的高超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诵读,可以拉近我们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走近古人,感同身受,去体味诗人生活的酸甜苦辣,爱恨离别。学生在诵读中,不仅能学到大量的文学知识,而且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里面除了涉及到一定的文学知识,更有三峡的山势水情、四季自然景观等地理知识。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写作者怀念古人周瑜建功立业而感伤自己年老无所成时,自然而引出历史上周瑜在赤壁中的赫赫战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文人雅士他们的生活轶事,精神情趣,妙笔绝伦,无不为人所钦佩,为人所叹服,这些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精神的享受,更增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涵着优美的意境,沉淀着丰富的爱国情感,折射着理性的光辉,因此要让学生产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古文化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在平时教学和课外读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让学生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学生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让他们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

论文

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木兰县东兴镇中学

梁涵 2016.10.12

第二篇:诵读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诵读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横山县实验中学谢敏

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成长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我们的目标就是: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成才,但是我们一定努力让每一名通乡学子都能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够有耐心做好身边的琐事;不一定每个人在学习上都出类拔萃,但是要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学习和学习什么;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你的好朋友,但是要让学生懂得所有人之间都应该和睦相处;不一定每一名学生都有特长,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发展取向。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我想这不失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一个好途径。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早上、下午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 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抄录高鼎的《村居》一诗,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莲叶青青》,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莲叶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有些经典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 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 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

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 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 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粗浅感受。其实,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 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从而收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诵读

看了这位老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实录后,我有以下感受:

1、这位老师注重了情感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感情景中朗读这首诗,体会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读出了相同的感情。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

2、这位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横向知识的传授和横向知识的联系,如她在教学中引用了不少同类的诗,让学生读,体会情感,既让学生学习了同类的几首诗,又让学生深化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引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3、这位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肯定了学生的几种学习古诗的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学古诗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4、这位老师在阅读方面做的很好,会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5、这位老师还会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的意思,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值得借鉴。

下面谈谈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诵读的几点做法:

1、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提出不认识的字,通过小组或班际交流解决生字问题。

2、教师范读,扫清学生阅读障碍。

3、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进行评价,再分组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读法。

4、学生进行比读,评价、鼓励。

5、品读,边读边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一句,与大家交流,再提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6、整体赏读,课外阅读,或将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同类或者同一作者的诗读给大家欣赏。

第四篇:在诵读中让小学生学习古诗文

低年级学生古诗文的诵读指导

--------小学古诗文教学一探

奉贤区实验小学

黄菊花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将中华文化中蕴涵着的不朽精神,脉脉相承,丰富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思想。每个中华儿女都是文化的传承者,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喜爱这浩瀚的文学海洋,领略文学舒缓优美、悲壮激扬之波涛;从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古诗文教学便成了拉近我们与古人距离的桥梁之一。

如今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比较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鉴于此要求,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的形式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按照学生不同的学段特点和年龄层次,我觉得古诗文的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教学规律。

在低年级学生的古诗文教学中,可以诵读为主。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们学习语文的传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认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很好的方法。对小学生来说,诵读仍然是古诗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必须遵循三个步骤:

一、正音正形,准确朗读

朱熹在《熟读精思》中有言“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所以,我们教学古诗文的第一步就是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是范读、听读、自读相结合,当然有明确的要求:做好正音正形,力求做到文通句顺,为下一步理解诗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杜牧的《山行》中有这么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字,我们习惯的读法为xié,而在这首诗里应读xiá,这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是特殊的读法。还有,一些生僻字要通过查阅字典来读准字音。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中的“屐”字,应读作jī。

二、把握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因为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不同的停顿往 1 往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可以是通过录音、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句读;还可以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辨析判断。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划分节奏的多,古文按意义划分节奏的居多。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当然分清了句读,文意也就更明了。

三、读出韵味,回味无穷

只有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激昂豪放或委婉清丽的写作风格。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此话不假。我们若要将文中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特色外化,则必须通过反复朗读,把握其感情基调,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即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我在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在听读后进行夸张的、摇头晃脑式的朗读,有时采用比赛的方式,学生稍有进步就大加表扬,而对于学生在朗读中的小缺点则先鼓励、肯定后加以纠正,注意重音、语调与节奏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的朗读中领悟情感,提高朗读的水平。

朗读时首先处理好重音,有助于准确地表情达意。重音需要强调,读得响亮,或表示喜悦或表示激动之情;低音往往显得幽沉,或表示轻柔或表示肃穆、悲哀之情。如读《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重音落在“密密缝”“迟迟归”上,为什么?因为读到这六字,我们就仿佛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叮咛,仿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

其次是注意语调,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有必要在声音上表现出来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仄,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例如《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是诗眼,它充分体现了诗人那种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诵读时要尽量放慢速度,采用2212的节奏,重音要放在“谁无死”和“照汗青”上,语调应是前抑后扬。抓好了诗的节奏,诗的感情也就出来了.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激昂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舒缓的,可用慢节奏。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得重、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个音节停 2 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通过这些训练使语言训练升华,并深深烙在小学生的心田里。

为了做到“一唱三叹”来达到“余音缭绕”,教师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努力:

一、教师营造意境作铺垫

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值得让人心动、震撼、联想并从中感悟,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有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由于年代久远,与学生的认知经验之间存在较大一的距离。为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师可以把诗歌的有关背影资料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声情并茂地进行描述,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出塞》一诗描述唐朝边关士兵月夜思念亲人、抱怨朝廷、渴望和平等情感相互交织的意境。当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教师可以有感情地进行描述:唐玄宗时期,边关烽火四起,一批又一批的士兵征战于塞外荒原。遥望天上的明月,远离......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应该是连接作品的作者心灵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对作品深入、透彻的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教师的朗读指导要有技巧见功底,这样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及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带动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而身临其境,进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

二、深刻理解作品本身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不是千古佳作。接触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与伟人倾心而谈,接受心灵的滋养。吟诵之后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诵读教学之所以产生迷人的魅力,不仅来源于教师的朗读指导,还得力于作品本身的杰出优秀。孟郊的《游子吟》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三、学生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

诵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不能光靠教师的范读和介绍,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 3 感知理解后进行创造性的诵读和质疑解疑,才能对作品有独到的见解与评判。这是诵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顿时灵感被激发,跃跃欲试,写出了一篇篇虽然稚嫩但非常真挚的短文。

总之,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生命力、感染力、震撼力、创造力的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可以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与古人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心智、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浅谈小学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让多媒体辅助古诗文教学

奉贤区实验小学 蒋晓华

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不少文质兼美、意境深远的古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动画激发幼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生词、指导说话训练、指导学生领悟含义,体会运用动画,再现情景,启发想象,进入古诗的意境,延伸兴趣让古诗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它文字精炼,句式结构也很特别,闪耀着美的光彩,蕴涵着美的情趣,因此许多名句名篇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问、去探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苏霍姆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古诗文不是通俗易懂的儿歌,学生往往对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不能正确感知。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开始学就有了畏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我在教《咏鹅》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小鹅在河边游”的多媒体图,然后边指着图边对小朋友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啊?在一个美丽的湖边,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你们想不想走近这个小故事学习关于它的一首古诗呢?„„”经过边看多媒体边听小故事,调动了小朋友学习古诗的欲望,无疑收到事了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品析字词,感受诗人的情怀。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 5 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恰当运用录象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一段录像,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生”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多媒体,再现情景,启发学生进入诗境。

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如采用解词译句,抄写背诵,势必让学生情趣扫地,思维疲乏。我采用多媒体的声像手段,随着一阵悠扬婉转的笛声,在屏幕上出现了美丽的锦江,卡通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着诗人杜甫身居草堂,春光烂漫时,独自散步寻花的经历和感受。而后屏幕呈现江畔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景象,让学生观察想象,就在此时,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伴随着字正腔圆的诗歌朗诵,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声像手段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带进了美好的大自然,加上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读,又把生动的感性表像与抽象的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享受着悦耳的声乐,陶醉在美丽的形象画面中,愉悦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进入诗境,很快就读懂了这首瑰丽的诗篇。

实践证明,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大大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更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篇:关于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思考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优秀的古代诗词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精神接受熏陶感染的有效途径。但学生对古诗文的畏难,教师的满堂分析是古诗文教学低效的两大原因。那么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诵读。而且要诵出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只有诵出古诗文中的韵味、人文精神、意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诵读 有效性 语感 情感 美感 好感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然而诵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积累少,缺乏基本的鉴赏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现行人教版高等教育的教科书,全册六个单元,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第三、第五册又以古诗文为主,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汉语的书面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但也要讲究“读”法,如果只求不求甚解的读,即古人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就会失去了灵性、智慧和人文底蕴,是缺乏欣赏、评价的读。”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雨铃琳》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要读出缠绵哀伤的语气)。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诗词的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故乡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而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知识经验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理解往往流于肤浅,缺乏深度,因此,在朗读时,经常“不到位”。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开头,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是一门综合性强又比较凝练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行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这种想法未免过于朴素,但学生有可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课程标准和新实验教材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己,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古诗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文学教育虽然也是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出发,但其终点是感受、感知、感悟人的生命体验,最终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所养成的主要是文学素养。所以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学语文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王玉辉主编

5、张必锟《文言文诵读教学设想》,中学语文教学(J),1998(3)

下载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思考

    关于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的思考 ——古诗文要诵出“四感”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诵......

    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诵古诗,品古韵》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方法,积累名句。 2.发展语言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3.激发以多种形式解读......

    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

    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

    古诗文诵读教学标准

    经典诵读课程标准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研究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古诗文可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文明的多样性。国人的发展需要汲取历史......

    古诗文诵读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主题活动 活动主题目的:为了让中华经典诗词在校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鼓舞人......

    古诗文诵读

    四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满江红(写怀)(南宋)岳飞长歌行怒发冲冠凭栏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潇潇雨歇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抬望眼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仰天长啸百川东到海,何时......

    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诵读,传承传统文化 杨秀英 每当清晨,阵阵清脆悦耳的诗文诵读声传出教室。这就是我们五年级呈现的早读风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