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验计划
六年级下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验计划
李智渊 课堂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势必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活动:重表现,轻体验。
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追求活动的效果,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花样翻新,有助于引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功效发生变异。
1、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只有逐章、逐节、逐句钻深、钻透教材,才有可能掌握教材的主诣、主题和精神实质。然后才能在终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3、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4、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活动应积极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二.合作:重形式,轻实质。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一人不能独立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至少应注意这样几点:
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如今师生关系的转变是有目共睹的,但有些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自流、听其自然,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和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教师是项目和课题主任,学生与教师一起负责研究、发现、设计和建造。教师先要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筛选,将那些中等难度的、与学生旧知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在学习者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展开探索。根据尝试后的结果,学习者还需准备自己在小组中需要交流的信息,必要时甚至要写出书面的提纲。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空间上的便利。把孩子们编排成一些工作小组,从空间上给予一定的调整,孩子们会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六年级数学课改阶段性小结
李智渊
一个学期瞬间过去了,觉得既紧张又充实,虽然教了好几年的毕业班,对教材也较熟悉,但我丝毫不敢有半点懈怠。在开学初反复看了几次教材和教参,耐心地备好每一次的课,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作为课题实验班,我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把探究性学习研究融入于平时的常态课中。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谈谈自己的观法。
1、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由于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体现在学生自己预习、自主的探究实践,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 是不可能知难而入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方法就是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质疑问难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就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立方面要主动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倾向。这就无疑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要善于把学生融入到这样不断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来。
2、加强实践,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注意实践以获得亲身体验。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思维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周围的事物,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3、加强建模,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入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看等方面都或得进步和发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详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揭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引导、构建,使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增强探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入渗透丰富的数学天地打下基础。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探究能力已大大的提高,小组交流合作也能配合好,质疑问难的习惯也很主动,不过,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
2、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的预想有些差距。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表现为:简便计算的过程还不能写的完整;计算结果没有按要求化成最简分数;漏数等。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特别是“除”和“除以”的不同,同一题里的单位不同导致的错误。让我感到很可惜。(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采取的措施: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老师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导他的思路,而习题被他解答出来的那个幸福时刻到来的时候,学习就成为带来幸福的一个活动了,那么他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学习。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优秀孩子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2、在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方面,需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学生认真阅题的良好的习惯(如对重点字作记号);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进行方法和技能的教学(如培养学生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提高正确率;每天的作业计时(做的时间、检查的时间),并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签字)等等。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 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
对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 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
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4、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后成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本节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展开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就从这一思路出发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新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虽然是立体的图形,但与平面图形紧密相连。所以,怎样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成为本课的难点。所以我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观察长方体中各个面的长宽高与对应面的长宽的关系。进而指导怎样求每个面的面积。
二、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过程,以动激思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原来准备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可是有前面老师的课堂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每个面以长方形的长宽的对应掌握很好,但是费时太多,下面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于是我改成课件演示与学生观察、动手摸、互相说来加深理解。通过实际计算各个面的面积,然后观察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体会长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教学效果较好。
三、以练带学,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总结方法,学生真正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但是,本课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就是学生动手机会不够,弱化了立体与平面的对比与联系。其次是练习中的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不能局限在两种方法,只要合理就应予以可定和鼓励。
第二篇:六年级上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验计划
六年级上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验计划
李智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
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设计课件或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不过学生若不明了问题的意思,而要求教师解释,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其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三、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什么是自然数?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应用题是讲怎么回事吗?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中的香樟树树杆的半径吗?分析型问题——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学的好不好,为什么?„„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另外,教师提问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任何方式都可以采用。可以提问单个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可以进行集体提问等等。教师最好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发挥联想,由知识点过渡到实际生活中,在从实际生活回到知识框架中去。
四、提问要适合学生认知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情况,发挥教学机智,既要在备课中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一些不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需求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数学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新旧知识串通起来,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导引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七、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相关评价。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小学数学课改实验小结
李智渊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靠教师激发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靠教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只有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启发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圆的周长》案例分析
一、《圆的周长》在课本中的地位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小学阶段所涉及的几何图形中的一部分,意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了解图形的一些性质。实施性比较强。这一阶段也是化曲为直思想的一个升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求曲线的长。
学生现有水平:认识了圆,了解了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会画圆;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道它们的周长与它们的那部分有关;具有一定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学间能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二、课堂记实:
1、建立概念:
首先从生活实际入手,让二个学生出来演示,他们手拉手一人不动一人旋转出现的图形,引入圆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学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课件演示)
师:我们如何求圆的周长? 学生自由发言(化曲为直)
师:对于比较大的圆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一定会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
回忆一下,你会求什么图形的周长?它们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
生答: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2、合作探究:
师:圆的周长和哪部分有关系?(半径、直径)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用手中的量出指定直径的圆的周长,并且画出任意圆,并量出圆的周长,从而发现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填入教师预先发下的表格中。
3、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无论多大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定和计算,这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课件演示)
师:现在你知道怎么求圆的周长了吗?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板书
=2×半径×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πd(d为圆的直径)
C=2πr(r为圆的直径)
4、介绍史料:
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5、巩固练习。(书本P122页第2、3题)
三、评析: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让学生“参与”、“探究”、分析、总结“交流与合作”。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鼓励学生质疑、猜想、自主探究
本课由测量圆的周长开始,引出较大的圆无法测量,使学生产生问题,又联系旧知识进行大胆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然后进一步推导验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2、重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学生运用手中的绳,估算手中的绳可以围出多大的圆,学生不仅要考虑圆的周长,还要考虑半径是多少,其得出答案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圆的周长》教后反思:
1、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通过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这一层次,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自己发现、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科学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探求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汇报结论后,得出共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动手操作时,由于桌面光滑,画圆时圆心固定不住,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指导,使操作耽误时间。另外,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操作不当,使学生没有看清。感受最深一点是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显得吝啬,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激励性评价可能打开一颗沉闷的心灵,可能鼓起学生探索的勇气。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计划
2016-2017学下学期
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迁安市迁安镇杨崖中心完全小学 张秀民
新学期又将开始了,新教材重视学与生活的联系,除继续安排了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外,还安排了一些探索性、挑战性比较强的数学活动,还要进行系统的复习。本学期时间短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册知识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教学,圆满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根据本班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32名学生,其中男生17名,女生15名。中等学生比例较大,学困生占25%,学生的整体基础较差,通过上学期的转化,有了一些改变,但总体上看来发展不均衡,本学期应该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缺乏自主性,被动地接受知识,分析能力也较差。因此,上课时要尽可能照顾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学好数学。圆满地完成小学学业。
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1、重视研究图形的特征,鼓励学生猜想和估计,加强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已经教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都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本册教学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都是含有曲面的几何体。教材教学时,同以前各册一样,重视加强学生的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每一种形体时,都引导学生先观察形体的特征,然后进行一些实验。教材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先猜一猜或估一估,在猜测或估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本册教材在联系实际方面也有所加强。一方面在教学形体概念加强联系周围的实物,另一方面适当增加了实践活动和先测量物体再计算表面积或体积的练习题。
2、加强看懂和分析简单统计图的训练,注意要求适当。
3、突出比例的概念,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函数关系。修订后的教材中,比例知识趋于简化,教学的重点是正、反比例的概念,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只保留一些较简单的。本册教材为了突出比例的概念的应用,作了以下几点改进: ⑴加强比例尺与比例概念的联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比例的概念,又便于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和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
⑵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并增加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对比。
⑶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最后增加了用不同知识解的练习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加强整数、分数运算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知识的整理,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本册教材对这一单元的编写作了以下几点改进:⑴把小学的数学内容分为整数和小数、简易方程、分数和百分数、量的计量、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简单的统计七部分,依次分别复习。⑵在复习每一部分知识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⑶选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整理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⑷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的训练,又注意适当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5、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加强能力的培养,做法与前几册基本相同,另外还结合本册特点加强灵活运用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⑴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⑵培养抽象、概括能力。⑶培养判断、推理能力。⑷培养迁移类推能力。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对本册数学的具体要求: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继续学习统计的知识,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3、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
(1)重点:
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简单的统计、数与代数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2)难点:
方向与位置、正反比例、圆柱和圆锥及系统总复习、统计图的制作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
1.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前的精心准备、准确定位,就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4、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条件。
(1)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难点;(2)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重、难点;(3)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要突出“演变点”,进而突破重、难点。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6、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7、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遵循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独立思考——尝试解题——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反思小结——形成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形成解题策略,体会策略价值,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1、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威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博学多才。要有端庄、自然的教态。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满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所教学科的积极性,带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业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主体性和全面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地、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愉当的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在原认识结构上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与尊重学生,正视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如对待优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尖子更尖”;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生活上做到体贴关心,课堂上能循循善诱,课下能认真辅导,对其进步及里肯定、鼓励。同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信心。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全面提高。因此,更新观念,坚持正确的学生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
4、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但不定法,贵在得法。彻底废除注入式教学,全面推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六、课时安排:
一 生活中的负数 8课时
二 位置
3课时
三 正反比例
6课时 四 圆柱和圆锥 14课时
五 回顾与整理
26课时
七、教学进度:参照局发进度表
2016-2017学下学期
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迁安市迁安镇杨崖中心完全小学 张秀民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共有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1.数与代数(共3个单元)第2单元比和比例。第3单元百分数。第5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第1单元圆和扇形。第4单元比例尺。第6单元—圆的周长和面积。
3.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第7单元统计。
4.综合应用(共5个活动)。测量旗杆高度—结合“比和比例”单元设计、卧室设计—结合“比例尺”单元设计,学会理财—结合“百分数的应用”单元设计,学会购物---结合“百分数的应用”单元设计,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二、方法措施
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利用比例尺解答实际问题。
3.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圆和扇形设计简单的图案。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作到课堂上能深入浅出进行教学,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和轴对称图形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五、教课时安排
一、圆和扇形
5课时左右
二、比和比例
13课时左右 测量旗干高度
2课时左右
三、百分数
15课时左右
四、比例尺
12课时左右
卧室设计
2课时
五、百分数的应用
15课时左右
学会理财
2课时
学会购物
2课时
六、圆的周长和面积
14课时左右
七、统计
8课时左右
喜欢数学情况的调查
2课时
整理与自评
5课时
六、教学进度 参照局发进度表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下教学总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总计划
魏秀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三、教学课时安排
(一)圆柱和圆:13课时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14课时
(三)总复习:31课时
其中:数与代数20课时
空间与图形8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课时
附:教学进度表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安排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安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安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教学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目标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生本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
3.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三、主要措施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
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
2、活化例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活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3、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