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教学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二、基本目标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生本思想。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3.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三、主要措施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
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2、活化例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活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3、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实验计划(模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实验计划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科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强弱以及获得知识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好与坏。下面我就就本学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转变观念,更新思路
教师应当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其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不能只会表演,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表演。如果只是一边做给学生看,一边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到最后好多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当转变角色,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从“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交流、发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环节。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把握教学方向,突出科学课的特色。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培育小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会探究、学会发现的必修课。就其实质而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将科学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这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依据科学课的特点,教学中必须重视讲授与实践操作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不动手操作实践,就会科学课成为变相的文化课,失去了科学课的意义。因此,要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是对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中也可以先传授理论知识再动手操作,或者先动手实践再传授理论知识。一句话,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去学习去发现。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还必须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和摸索,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贺文艳
2013.9
第三篇:校本小课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实验计划
校本小课题: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
课
题
实
验
计
划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计划
一、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的提出
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发现在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1、练习单调,形式单一,以计算训练为主。
2、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课后完成多。
3、注重新授作业,忽视复习巩固作业。
4、新授时作业少,复习期间作业多,学生负担重。
5、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不注重练习设计,过于强调练习与教材的一致性,课堂练习题大多是一些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明确的封闭性习题。
6、书面作业多,其他形式的作业少。基于上述现象,我认为有必要对练习重要性的再认识和对练习现状的重新反思,因此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力图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确立效率意识,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
二、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练习的重难点及练习的多种形式,从而使课堂的练习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探索多种课外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效率。
(3)、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方式,以期形成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
(4)有效教学理论
三、练习有效性研究的实施措施
(一)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措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在“点”上突破
“点”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重难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现状出发,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
2、在“巧”上探索
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盲目的练是低效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得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
3、在“趣”上调控
课堂练习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功夫。如果练习缺乏精心设计,只是重复的,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这时教师不能只关注习题的本身,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4、在“展”上延伸。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措施
1、课前作业。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适当布置前置性作业。
2、课后作业。课外作业上我们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类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学生能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典型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四、课题实验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初---2011年9月底)
(1)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2)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实施阶段(2011年10月初---2012年4月底):
(1)按实施方案分两个阶段(两个学期)进行实验。
(2)进行有关理论学习。
(3)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研讨。
3、总结阶段(2012年5月初---2012年7月):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五、成果形式
1、阶段性总结、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6、案例分析
六、实验达到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能基本把握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教学基本策略,改进小学数学练习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养成不断反思和总结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教学的习惯;通过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方式的研究,灵活运用有效指导、有效练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口算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口算教学课题实验计划
怀仁十小南校区段福玲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寓口算及心算法则于多媒体的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分析口算法则,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把握课堂四十分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校实验计划中的“三层五步”的模式及本班的基本情况,本人决定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具体实践环节:(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2)合作探究新知;(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4)思维训练,强化练习;(5)练习检测。
2、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4、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5、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他人的指导下,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
7、充分利用班班通的优势,扩展数学知识,达到检测效果。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六、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内容
18月31日——9月2日学生缴费、始业教育 29月3日——9月9日长度单位
39月10日——9月16日两位数加两位数
49月17日——9月23日两位数减两位数
59月24日——9月30日整理和复习我长高了 评估 610月1日——10月7日国庆放假
710月8日——10月14日角的初步认识练习评估
810月15日——10月21日乘法的初步认识 5的乘法口诀 910月22日——10月28日2、3、4的乘法口诀 1010月29日——11月4日6的乘法口诀
1111月5日——11月11日整理和复习练习评估 1211月12日——11月18日观察物体
1311月19日——11月25日7的乘法口诀
1411月26日——12月2日8的乘法口诀
1512月3日——12月9日9的乘法口诀
1612月10日——12月16日整理和复习看一看摆一摆 1712月17日——12月23日统计 评估
1812月24日——12月30日数学广角练习评估 1912月31日——1月6日单元复习
201月7日——1月13日单元复习
211月14日——1月20日总复习
221月21日——1月27日
2012年8月30日
第五篇:六年级上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验计划
六年级上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验计划
李智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首先,提问用语要贴近学生的语言。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解答的过程可以视为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作出有效、积极的思考,前提就是他是否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用脱离学生语言环境的词语或字眼。
其次,提问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设计课件或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不过学生若不明了问题的意思,而要求教师解释,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二、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
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其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随意问会产生两种不良的情况,一是问得过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枪枪卡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问得过浅,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回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惩罚问则是教育的一种失误。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三、提问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从内容角度说是指问什么样的问题。如:知识型问题——什么是自然数?理解型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应用题是讲怎么回事吗?应用型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校园中的香樟树树杆的半径吗?分析型问题——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综合型问题——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改进吗?说说改进的方案及理由。评价型问题——这种做法你喜欢吗,说说你的理由。你觉得学的好不好,为什么?„„
提问的方式从形式角度说是怎样问,一般我们可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形式: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概念、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与高层。例如:教完分数基本性质,让学生比较它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教师设问:为什么分数基本性质不也说成“分子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而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必须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修正、扩充、完善。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设问。反问——就是从问题的反面设问。正问与反问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理解,能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顺向与逆向思维的能力。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
另外,教师提问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任何方式都可以采用。可以提问单个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可以进行集体提问等等。教师最好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发挥联想,由知识点过渡到实际生活中,在从实际生活回到知识框架中去。
四、提问要适合学生认知实际
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根据小学生学习的情况,发挥教学机智,既要在备课中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一些不能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需求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数学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才能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把新旧知识串通起来,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五、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另外,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气氛,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导引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
六、提问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
七、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相关评价。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小学数学课改实验小结
李智渊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靠教师激发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靠教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只有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启发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圆的周长》案例分析
一、《圆的周长》在课本中的地位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小学阶段所涉及的几何图形中的一部分,意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了解图形的一些性质。实施性比较强。这一阶段也是化曲为直思想的一个升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求曲线的长。
学生现有水平:认识了圆,了解了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会画圆;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道它们的周长与它们的那部分有关;具有一定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学间能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二、课堂记实:
1、建立概念:
首先从生活实际入手,让二个学生出来演示,他们手拉手一人不动一人旋转出现的图形,引入圆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学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课件演示)
师:我们如何求圆的周长? 学生自由发言(化曲为直)
师:对于比较大的圆这种方法就不合适了,一定会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
回忆一下,你会求什么图形的周长?它们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
生答: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2、合作探究:
师:圆的周长和哪部分有关系?(半径、直径)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用手中的量出指定直径的圆的周长,并且画出任意圆,并量出圆的周长,从而发现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填入教师预先发下的表格中。
3、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无论多大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经过科学家的精密测定和计算,这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课件演示)
师:现在你知道怎么求圆的周长了吗?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板书
=2×半径×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πd(d为圆的直径)
C=2πr(r为圆的直径)
4、介绍史料:
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5、巩固练习。(书本P122页第2、3题)
三、评析: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让学生“参与”、“探究”、分析、总结“交流与合作”。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鼓励学生质疑、猜想、自主探究
本课由测量圆的周长开始,引出较大的圆无法测量,使学生产生问题,又联系旧知识进行大胆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然后进一步推导验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与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2、重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学生运用手中的绳,估算手中的绳可以围出多大的圆,学生不仅要考虑圆的周长,还要考虑半径是多少,其得出答案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圆的周长》教后反思:
1、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通过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这一层次,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自己发现、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科学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探求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汇报结论后,得出共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动手操作时,由于桌面光滑,画圆时圆心固定不住,老师没有及时地给予指导,使操作耽误时间。另外,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操作不当,使学生没有看清。感受最深一点是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显得吝啬,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正确地认识到激励性评价可能打开一颗沉闷的心灵,可能鼓起学生探索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