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熟读《梁家河》,共写创业史
熟读《梁家河》,共写创业史
梁家河是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文安驿公社的一个小村庄。然而正是1969年1月16日从远处来到这里的一批年轻人的缘故,从而注定了她的不平凡!在这群人中,总书记只是其中的一个,恐怕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要说有区别那就是除了其父亲是一个被打倒了的黑五类,使其在后面的提干、上学、回城等事情中多了更多的阻碍。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的却如此,在近一段时间反反复复阅读《梁家河》的过程中,思考了许多,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
(一)植根于泥土之中
15岁的习近平经历了跳蚤关、饮食观、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终于学会了“土的学问”,把自己从一个从大城市来的城里娃锻造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通过他以后在梁家河生活劳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对那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比如在打造土坝造田的过程中,不但自己完全融入了这个环境,而且改进了生产劳动的作息时间------到地里拿些食物,从早上一直连续劳动到晚上;在打造知青井的过程中,奋勇争先,浑身是土。当然即使到了今天去看,总书记始终关心着农民的生活疾苦,关心着农村的发展变化,他经常讲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是他学会的“土的学问”的真实写照。因为他有着对最底层人民生活的深深了解,有着对那片黄土地的深沉的眷恋。这个“土的学问”不土,那是一个优秀政治家深刻把握中国现实、具有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的、对中国发展方向把握的最睿智选择的大智慧!作为富中教师的一员,我们每个人也永远不能忘本,不能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是这片黄土地养育了我们,一定要尽全力为这片热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从群众的利益出发
毛主席给习仲勋的评价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习近平是和他父亲一样的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导人,梁家河为其奠定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他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梁家河,修土坝淤田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为了使村民吃饱饭,修水井是为了改善村民的饮水卫生,修沼气池是为了因地制宜地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有后来的植树造林,办铁业社,办商店,无不是为了群众的生活方便,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劳动效率。“一碗水要端平”,在处理村里人的利益分配问题时,讲究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化的保护群众的利益。因而人民拥护他。在我党发展壮大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的一个结论,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走群众路线,是任何时候我们事业致胜的法宝。谁坚持这个原则,人民就拥护谁,这是历朝历代亘古不变的法则。人民是水,政府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负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使得党在从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始终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在党的发展过程中看到了一些人偏离了这个轨道对党的执政权所带来的危险,从而在危难来临之际坚决开展反腐倡廉,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我们为中国的发展点赞,也为有这样卓越的领导人点赞。
(三)学习塑造品质,读书造就卓越
他在梁家河的几年中,不但为梁家河做成了许多现实中的工程,更是为自己和梁家河的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外面的大门。习近平好读书,去梁家河所带的行李几乎全是书,两大箱子,正是这些书,为劳动之余开启了与外界交流的窗户。习近平爱看书,“那个时候,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煤油灯下看一夜书,第二天,吐出的痰都是黑的!而且他的涉猎之广,即使是我们现在的人们都难以企及。这也成就了他在各个时间段讲话的时候经常不由自主的说出一些名言故事来的缘故。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以及得益于他深厚的家学渊源,造就了他铭记“报国”宏愿的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倡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和学校里广泛形成了读书的良好社会氛围。全世界最爱读书的民族是以色列人,每年每人要读近百本书,而我们中国人每年每人平均4.3本,是世界上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读书报国运动对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很有必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不断读书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才干,涵养品德。同时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背诵经典,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但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收获一个更有涵养,更有品味的人生。
(四)实干加上巧干,勇于担当,善于创新
今天,用他在梁家河所做的工作和当今的一些大政方针对比,许多政策实际上在当时已经有了雏形。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更加需要踏踏实实,真抓实干,讲究方法,勇于担当,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五)工作要讲艺术
同样的条件下,一件事做成做不成,的确因人而异,书中一个经典的事例是,梁家河的“管制分子”平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参加生产劳动很久了,然而在一次批斗会上,习近平一改其他人的做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特别是让其唱一首信天游打破了僵局,在轻松的氛围下,教育了一个人,挽救了一个人,难能可贵。其次他在做事中所体现出的的坚持不懈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修筑坝田,一个一个人的说服,特别是王家祖坟迁移的事,都一点一点的说服了。他针对性的开展说服工作,抓住牛鼻子-----王家祖坟,去说服了觉悟较高的王宪平,从而打开了局面。其次向村民解决了思想上的疑难,即洪水来了怎么办?显然村民听了之后豁然开朗,修梯田与修引流渠相得益彰。另外,最关键的是他为人民谋福利,人民信任拥护他。我想,在我们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活动中,一定要摆正心态,要有耐心,(说实话家长都未必有我们的耐心好,谁叫我们是老师呢?),为了学生,多和同学交流思想,晓之以理,学生还是可教的。
同志们,《梁家河》一书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浮华的词藻,而是实实在在的事例和许多朴实无华的思想。当读了三遍之后,每天萦绕在脑海里的都是梁家河的场景,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可以医治我们心头的疑难。它胜似一部励志大片,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不断探索开创,去实现富平中学和富平教育的新篇章!
第二篇: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40多年前年仅15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近期我认真研读了梁家河,感触颇深,在《梁家河》一书中,我看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体会到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这一切都让我不断加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2015年2月13日他回梁家河,即使40年没有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来,大名、小名都能叫出来。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名年轻大学生社区干部,学习习总书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激励着我们这代年轻人要敢于到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激情、热情挥洒在基层这片热土上去。把心扎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敢于奉献。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愿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心中都有一条深藏心间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来、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世界和梦想而战斗。真抓实干,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在梁家河办沼气,试验成功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习近平在梁家河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他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党员,总书记在梁家河树立的榜样,给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是一盏光辉永照的盏明灯,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基层党员干部。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一个能激发我们砥砺奋进的地方。
第三篇:梁家河心得体会
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苍生——梁家河读后感
总书记从当年一位十五岁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党的总书记,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我如今面临着同总书记当年一样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要向总书记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为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指引方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享受之外,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书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我们还没有平天下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书记看书的涉猎面就很宽,就连美术书他都会认真鉴赏。所以,我们也要努力认真的去学跨专业的知识。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总书记都敢去弥补大自然的不足,我们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二、参赞天地之化育
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即使有人对总书记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有的表示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断言:“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正是在各种不赞同的声音下,总书记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正是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难,经验是在实干中积累出来的,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清楚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决。
三、最难的“修行”是平等心
总书记还叫小伙伴们的小名,石春阳发言,刚念了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他的话,说:“碎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总书记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总书记并没有因为发小还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总书记的心理,曾经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关系从来没有改变过。在我们组工这个大家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学习成绩好,有人学习成绩差,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总书记讲的“一碗水端平”。
第四篇:梁家河读后感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为民造福的急切之心、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实现中国梦,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习惯,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不怕苦,不怕累,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他深夜在窑洞里读书求知,给支青树立了爱学习的模范,给农村激进的青年带来了希望,他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坚定的理想和为民奉献的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在陕北贫瘠的梁家河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而得出的真理。在他看来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总书记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动力,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最重要是学以致用,做好学习的带头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待群众要有“责任心”。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的教师要将生命的温度注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心疲惫、坚持不住、丧失信心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切实把习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的足迹,来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来比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的工作忙,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学习,现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
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样的条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心系学生,心中有国家有民族,更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在有限的时间里,奉献我们的青春。
第五篇:《梁家河》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初闻这句话,心里有些疑惑,有些不解,它有怎样的魅力能让总书记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梁家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才终于明白。梁家河,一个载着习总书记启航的地方,七年的青春岁月让他在这里学会良多,不仅仅是他学习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还有更重要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是让他真的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地方。他受百姓馈赠,却又回馈百姓良多,建沼气,挖水井……不论去哪,他总是心头记挂着他身后的群众们。终于,在这里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
果然,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啊!
本书开始“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陕北高原是他的根,那里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不管自己飞的多高,梁家河始终是他的根,他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这里的人以及这个地方所带给他的“学问”。
从一开始村民不接纳他和他有距离,到后边村民想着他推举他当党支部书记,一步步走来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守,他用实际行动让村民信服!从1975年离开梁家河到2015年回到梁家河整整40年的时间,总书记依旧记着当年同伴们的小名,正是因为总书记始终把梁家河放在心里!
我们XX人要学习青年时期习总书记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甘于奉献、坚守信念的高尚品质。作为单位中坚力量的我们更要知行合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坚信:只有自己踏实努力的付出了,肯定能取得相应的收获;只有自己不断的成长,才能实现单位的跨越,才能为行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