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识字教学三步法
识字教学三步法
——识字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中心小学
胡杰 指导老师
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院
孟怀东
摘要:论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三方面来谈小学识字教学,一是教学前指导学生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二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三是教学后学生探究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好习惯。这样来进行识字教学效果很好。
关键词:识字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方式的形成。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为了让小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识字,我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去主动识字,记字,让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向生活去学习。
一、课前学生自主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自主识字是指学生自由主动地识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课前自主识字是我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也就是让小学生养成在上课前自主预习课文的好习惯,在预习课文时进行自主识字。
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已有的基础识字,让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去发现识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学生感受在亲身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识字的潜能。
预习对小学生来说,实在太陌生了,所以,当我提出“预习”一词时,孩子们就产生了疑问:“老师,什么叫预习呀?”我顺势讲解:“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接着,我就引导学生了解预习课文的步骤,预习课文分三步走:第一步把课文读三遍,拿笔圈出文中要求会认的字,并给这些字注上拼音,记住边读边注拼音。第二步,把课文中要求会写的字也认一认,注上拼音。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检查一下圈的字是否正确,拼音和文中的是否一样。在这时,我强调,如果遇见自己不认识的字,一定要多读拼音,实在读不准,就请教身边的人。
当学生自觉完成预习课文的任务后,老师就要进行检查。学生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预习课文都行,只要把课文读会,我就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上课了,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巡视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看看学生预习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在预习课文时自主识字,这一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整个学习活动都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内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想学”“会学”“学会”,语文学科是有代表性的人文学科,更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中引导学生合作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合作学习(美国威廉·格拉塞)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现在,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不愿意,也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缺乏与人合作的品质。但是,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识字过程中,合作识字不仅能让学生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还较少有害羞的心理,能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心理呈上升趋势,但相对而言,学生在小组内,在同伴间,在合作形式过程中,紧张情绪将大为缓解,害羞心理将更容易克服。
在识字教学时,因为学生年龄小,我采取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有利于识字顺利进行。在导入新课后,我会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听互读课文,每人读课文一遍。读得快的两人小组,就检查两人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和注拼音的情况。如果同桌两人有不会读的,那就请另一个教他读会。在认读生字和朗读课文上,学生的学习可以采取互相帮助,会读的学生带不会读的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老师巡视,帮助困难特多的两人合作组。在同桌合作初读课文后,我就把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们中的一部分来讲台前写上拼音,看看谁写的拼音最准确,没有上台的学生就对照自己在课文后生字上的拼音,认真看,小声读,帮助上台的学生纠正错误之处。这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方法。等学生把黑板上拼音都写完了,我会让同桌再次合作,交换书本检查对方写的拼音是否正确,声母、韵母、声调要看得清清楚楚,如发现有错误之处,请及时帮助纠正。最后,同桌两人在会读拼音的基础上,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逐个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在组词语,说句子中记住生字。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能很快发现,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对字的识记速度快,记得牢。对每个字在识记的方法上也很熟练,有时想法也与众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想的效果,然后通过多种识字的游戏来巩固生字,同学们就轻松地认识了生字。
在合作学习识字的过程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愿意帮助”,其次是“学会帮助”,因为小学生把“帮助”一词简单地理解为告诉对方他所要的答案,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的启发与同学合作的行为中得到启发,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同桌。
老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快乐地学习,是老师的职责所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课后学生探究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好习惯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在课后,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好地巩固识字呢?细细想来,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识字,而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语文课本,局限于语文课堂。所以,我就想到了让学生在课后探究识字。首先,我和学生从小处下手,专门准备一个粘贴本,再收集自己家里废弃的食品包装袋,把上面的字剪下来,贴在粘贴本上,学习认会这些字。还有,在马路两边,精彩纷呈的广告牌比比皆是,我就经常提醒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安全的和这些汉字热情地打打招呼,在看电视时,在逛超市时„„汉字无处不在,生活就是小学生识字最好的教科书。
同时,鼓励学生自创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例如:引导学生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指导学生学习最常见的偏旁,运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来学习。我还发现教材的识字安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或者按事物归类识字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从而自主地探究识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自主、合作、探究识字给爱动,爱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识字内容变得饶有兴趣。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作者/庄 敏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
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志,可谓悲凉慷慨,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第四步为背诵。当然我们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提倡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而进行,切勿对作品都还没有理解就开始背诵,造成“读白眼书”现象发生。
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实词的意义,还要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掌握。在教学中,翻译指导要坚持“忠实原文,保留原貌”的原则,即在翻泽中要做到做到“信、达、雅”。
在翻译中,常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虚词不虚”的方法来翻译常规句子。就初中文言文来看,大多都是较经典和简单的作品,翻译中只要才用先定词,后替换,再连贯的规则,基本能对全文进行疏通。
所谓定词是将句子中需要翻译的词语找出来进行翻译。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为“著称”,“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通“饲”,“喂”之义,而“材”通“才”,“才能”之意义。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心得体会)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要提醒注意。
对于特殊文言句子则采用“增(补)、删、调、换”的方法进行翻译
一、即对包含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句子的翻译方法翻译基本上行不通,需要用补、删、调、换的办法,来解决。如判断句中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的句子“夫战,勇气也”,在翻译时“者,也”就就需删除而替换为判断词“是”。对于省略句则要补充出省略掉的部分,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在翻译时就要进行增补。被动句则要采用“换”的方法,如《马说》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于”就可替换为“被”。倒装句则要采用“调”的方法,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就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介宾短语后置的因其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一句。
三、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诵读和句子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把握作品内涵。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以《岳阳楼记》教学为例,对第一段学习后设问“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来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第二段学习中则围绕“衔”和“吞”二字来套就洞庭湖的景色。
第三篇:古诗教学三步法
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博采众长,优化古诗教学,我觉得这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初中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初中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摘要】古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采用“三步法”,引导学生吟诵、解读和感悟古诗词,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最终实现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字】教师 古诗词 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代表了极高的文学品位。怎样让学生体会这些作品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成为古诗词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难题。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体验为过程,以合作、探究为方式,以终身发展为目标”。因此,古诗词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这点出发,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引导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鉴赏诗词。
第一步:吟诵――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是一种与音乐关系非常密切的特殊文体,讲究音韵格律,节奏感强。诗词对格律和音韵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一首诗词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必须与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适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一杯浊酒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仄韵短调的句式安排对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这首《渔家傲》前后阕除了一个三言外,约略相当于一首七言仄韵绝句。句中的平仄安排是和谐的,但从整体的落脚字来看,音节是拗怒的,加之句句押韵,显示着情绪的紧张迫促,适宜于表达词人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如果引导学生在吟诵这首词时,吟诵出这种急促而劲拗的节奏,就能更进一步领会到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贯注的情感。
与诗词的音乐性相适应,在进行诗词吟诵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能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情入境。如在吟诵李白的《月下独酌》时,可以播放古乐《高山流水》,幽雅孤寂的琴声,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李白那种孤傲的心情;吟诵杜甫的《登高》时,可以把阿炳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让二胡那如泣如诉的乐声引导学生去体会杜甫那种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思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古人学诗贵在诵读,“三分诗,七分读”,(苏轼语)“熟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的语言凝练,节奏和谐,韵味悠长,通过吟诵能体会到诗词独特的音乐美,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思。同时,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形成语感,可以举一反三,读懂其他未曾教过的作品。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步:解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一直以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美吸引着阅读者。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古诗词语言的解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是名物。诗人的感情由外物的触发而产生诗歌。如唐代白居易所说,诗是“事务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悟而行于咏叹者”。诗人在表达感情、创造意境时,常常利用外物作为媒介,达到物我交融。因此,如果对诗中所写的名物一无所知,就很难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很难理解诗人借这种物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梅、菊、兰、竹以及杜鹃、鸿雁等物象,虽然在不同诗人笔下时有不同的内涵,但都是从这些事物的基本特征出发而赋予的。例如,同样写菊花,陶渊明笔下的菊同李清照笔下的菊是不一样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陶渊明笔下,菊花象征了诗人高洁孤傲、不随俗流、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和大自然的喜爱。这些内涵就与菊花傲霜和高洁的特性相关联。而在李清照的笔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就借菊花的孱弱和细小的外在形象,表现出自己因相思而憔悴瘦弱的形态,将相思之深和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事物的特性,对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典实。典实既包括诗词中写到的历史事实,也包括古典诗词中常常使用到的典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比比皆是,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一些古诗词就会完全读不懂。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笛赋”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只有了解“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的来源、出处和内涵,才能完全把握诗人遭贬谪的凄苦心境。古诗词中包含的史实和典故跨越的年代较久远,且有相对固定的内涵,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可以引导学生靠查工具书、看注释和参考资料来解决。
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能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在艺术上有一种以简化繁、举重若轻的效果。因此,体味古诗词的语言美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感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情和景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巧妙结合,古诗词中的佳作无一不具有意境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中所创造的意境美,才算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美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情和景是构成诗词意境的两个主要因素。“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景物都打上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思,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看到这首元曲,学生都知道曲中罗列了十种景物,构成一副荒凉寂寞的风景画。那么,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外在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投射这一点出发,使学生明白这首元曲表达了诗人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心。曲中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为“断肠人”的心情而设,所有的景物都是“断肠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这“三步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古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古诗文的艺术世界》 周先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诗论》 朱光潜著――北京:北京出版社;
3《诗词审美》 文勋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4《词学十讲》龙榆生著――北京:北京出版社;
(作者单位:414600湖南省湘阴县长康中学)
第五篇:八孔竖笛教学三步法
八孔竖笛教学三步法
八孔竖笛是是人类为创造美好音乐而长期探索和创新的产物,十六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后盛行欧洲各国,历史悠久。虽然它很古老却并不原始和落后,和其它其他管弦乐一样,是一种相当先进而又科学的器乐,由于音色甜美而独特,不少音乐家专门为它写独奏曲、重奏曲、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竖笛演奏家。八孔竖笛具有特强的表现力,演奏起来特别典雅,是人们喜爱的器乐之一,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八孔竖笛进入我国以来,由于它价廉物美,发音准确,音色优美典,携带方便,简单易学等特点,适宜面向全体学生的器乐普及教育,因此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其写入课标,编入教材。近二十年来,我国从个别学校实验到全面普及,不少学校都把它引进了课堂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受城乡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竖笛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显得不可缺少,如何提高竖笛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竖笛演奏水平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研,获得以下见解。
一
起步突破口选在“B”音上
在对学生进行竖笛指法起步教学时,最好不要把突破口选在C(唱名duo)音上,也不要把突破口选在G(唱名suo)音上,而应当选在B(唱名xi)音上。
根据竖笛的特点,吹奏它的任何一个音都必须不让按住的音孔漏气,如果稍有漏气,吹出的音不仅不准不纯,而且特别难听。八孔竖笛音孔之小,放不进一粒小小的豌豆,但对初学者,要用几个指头同时按住音孔不漏气却并非容易,别说是小学儿童,就是对初学竖笛的成人也很难办到,如果将突破口选在C音上,要用八个指头同时按住音孔不漏气,把突破口选在G音上,要用四个指头同时按住音孔不漏气,如果选在B音上,只用两个指头(拇指与食指)按住音孔不漏气。相比之下,用两个指头按住音空不漏气最省力,即便是学前班的孩子也并不难,对小学生而言简直是伸手可及,他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学会吹奏一个B音。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生用三个指头按住音孔不漏气吹奏A音也很容易。通过熟练,在教学生用四个指头按住音孔不漏气吹奏G音,以此类推,教师很快就会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
学生学习竖笛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过程,在对他们进行竖笛教学的起步阶段,选用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演奏方法,不仅老师教学轻松,而且学生学得愉快,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八孔高音竖笛指法的起步教学时,最好把突破口选在B音上。
二
迈步进度放在“缓”字上
八孔高音竖笛虽然简单易学,不少学生一拿着竖笛就会吹个不停,真可谓皆大欢喜爱不释手,渴望自己快点学会,恨不得马上能演奏出优美的歌曲,但要学好吹好也并非容易。学生拿到竖笛开始学的时候,小嘴翘起,腮帮鼓起,眼睛瞪起,十个手指不知所措,可说是心慌意乱,动作盲目,要解决学生与乐器的矛盾,不经过较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技能都要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是如此。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竖笛教学的过程中进度要慢,切记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学生对竖笛技能的陌生感会引起心理障碍,妨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和它对肌肉及腺体细胞的支配作用。要解除这些障碍,就得先把动作简化,让学生不断地对所学技能数次重复地做分解动作练习,让心理在反复的慢动作中熟悉对竖笛技能的感觉,感受乐曲的内涵,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当他们的意识能完全自如地感觉到这些动作时,心理障碍就自然消除了,肌体就会听从自己的意识的控制和支配。所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
1、做分解示范动作,如:看教师的口形,看教师的面部表情,看教师指头的满动作等。
2、变慢练、如:《小小粉刷匠》1=C 2/4拍 5 3 5 3 ∣ 5 3 1 ∣ 2 4 3 2 ∣ 5 —∣......可该成 4/4拍 5 3 5 3∣5 3 1-∣2 4 3 2∣52∣1--∣11∣2--∣......可改成 1=C 2/4 1 2∣3∣1 3∣2 1∣2-∣2-∣......4、变调练,如:《小羊羔》1=C 4/4 3 2 1 2 3 3 3∣2 2 2 3 5 5∣3 2 1 2 3 3 3 3 ∣ 2 2 3 2 1 3 5 6∣7 6 5 6 7 7 7∣6 6 6 7 7 7 ∣7 6 5 6 7 7 7 7 ∣6 6 7 6 5-‖
5、根据学生水平创编练习曲,如 1=C 2/4 3 3 2 ∣1 1 2 ∣ 3 3 2 2 ∣ 1 1 2∣ 3 3 2∣1 1 2∣ 3 2 3 2 ∣1 2 1‖ 这些都是学习吹奏竖笛的必不可少的、十分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对音乐的接受能力等因材施教。要掌握慢与快的辨证关系,慢是快的基础,快是慢的积累和飞跃,一次又一次的积累和飞跃就会获得辉煌的硕果。
三 跨步功夫下在“趣”字上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性决定,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爱慕之情,兴趣就会油然而生,他们就会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其中并下极大的工夫去获得成功。然而,也正是儿童的天性决定,他们自发产生的这种对竖笛的喜爱与兴趣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久则生厌”这对成人如此,对儿童更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教学生演奏竖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这种对竖笛的喜爱与兴趣长期稳住并持久发展与提高才是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把学生对竖笛的喜爱与兴趣长期稳住?这不仅要掌握竖笛技巧的内在规律,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征,还要掌握学生学习竖笛、练习竖笛的内在规律,只有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他们的爱好与兴趣长久地稳住,并持续地发展和提高。竖笛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都有着它内在的必然规律,必须让学生一步一步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会演奏,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掌握量和质的关系,由量变到质变,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切记不可方法简单,急于求成,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单
一、过多或过高。否则,必然导致竖笛教学步入误区,使学生对竖笛演奏的爱好与兴趣夭折在萌芽之中。
为了让小学生对竖笛的爱好与兴趣长久地稳住并持久地发展和提高,第一、要根据小朋友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特征,在教学中选则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新,及选择的练习曲和乐曲要新,多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对一首曲子的练习时间不能太长,不要长时间练相同情绪的曲谱。第二、在新曲谱练习的过程中渗透音乐知识,在渗透的过程中要形象、生动、自然,切忌让学生觉得乐理知识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对学生对竖笛演奏的学习与训练产生厌倦情绪。第三、教师对竖笛技能技巧的训练方法要新。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要不断更新轮换使用,不能千篇一律、老生常谈,要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上都有一种新鲜感。第四、要把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竖地笛兴趣小组,班队演奏会,竖笛演奏团,校内外演出活动,家庭音乐会,竖笛演奏选拔赛„„。第五、让竖笛教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及与舞蹈艺术相结合、与唱歌教学相结合、与音乐欣赏相结合,与合唱比赛相结合„„。第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如通过对闻花香、吹灯、吹纸屑,躺在床上打呼噜、自然呼吸等去体会掌握气息的正确运用。此外,还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与风土人情相结合„„。总之,要让学生不仅有更多更好的学习空间和场所,而且要尽量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竖笛练习的过程中去感悟竖笛技巧的奥妙,使学生对竖笛总是有一种新鲜感、神秘感。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达到光辉顶点的捷径。让学生尝到学习竖笛的甜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竖笛其乐无穷,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竖笛演奏越学越想学,越练越想练。
教师是学生学习竖笛演奏的传授者,自身的竖笛演奏技能会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音乐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竖笛演奏的偶像,是学生学习竖笛演奏的崇拜者。由于目前竖笛在我国很少登上大雅之堂,所以对整个社会而言,对它下功夫的人很少,自然能把竖笛吹奏好的人也很少,竖笛的简单易学,不仅表现力独特,演奏起来特别典雅,而且练习起来也特别方便,只要对它稍下功夫,就可以用它演奏出特别优美的乐曲,它和其它乐器一样,演奏起优美的乐曲来也会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吟唱,会使人陶醉,会使人心驰神往,把人们带进美好的境界。作为音乐教师要教学生学习好竖笛,自己首先要有较高的竖笛演奏技能,要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竖笛演奏对人们的吸引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刻苦钻研竖笛的技能技巧,要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练功,努力提高自己的竖笛演奏水平,用自己精湛的演奏水平去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竖笛和练习竖笛的情趣,使他们对竖笛演奏艺术有一种强烈欲望,有一种高的追求,使学生的竖笛演奏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让幽雅的笛声像细细的山泉,在我们的音乐校园里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让人们深深感受到在我们的校园里书声朗朗,歌声朗朗,笑声朗朗,笛声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