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练习的设计方法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练习的设计方法
【摘要】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为开展自主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生本课堂注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研究出解题思路,展示研究成果。然而笔者在听课和自己执教上课时发现“生本课堂”虽精彩,但是“练习”依然墨守成规或是忽略不计。因此本文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感悟浅谈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练习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生本课堂 课堂练习
一研究的背景
(一)生本课堂产生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断发展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关注人的数学素养,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体验、实践。提倡以生为本。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很多教师尝试着设计以生为本的课堂。
(二)生本课堂的特点
1以学定教的理念
首先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其次能分析出对于学生来说本课的重难点和突破的关键点。最后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体现差异性。
2合作探究的表现形式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重视新增两基的教学目标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活动经验是创新的储备。两者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与现象。
然而生本课堂彻底改变了传统“以师为中心”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这势必使得课堂在让学生亲身经历表达、体验、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接受着巨大的挑战。第一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并没有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总结、拓展的目标。第二很多教师花时间、花心思设计精心的探索、体验活动却忽视练习的设计,或是随意使用书本上、练习本上的题目,或是“拿来主义”使得他们依旧用着较为传统的练习。基于此,笔者思考在一节“生本课堂”课的探索交流后,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以此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和兼顾四基的要求。
二课堂练习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安排“练习”这个环节,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教师所讲的新知,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是个个做到灵活运用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
(二)课堂练习的必要性
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是否具有数学分析等意识和思想,是否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否达到本节课的目标等课堂,练习是一个及时有效评价标准。以往的课堂练习是为了适应以往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很适合现在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
三生本课堂练习的设计策略
总的来说,课堂练习设计内容要突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讲究层次性。形式上要注重趣味性和生活性。在知识结构上还可以联系前后知识。还可以创造新的练习材料,训练数学思维。而笔者在此要叙述的是如何设计适合生本课堂的练习的途径和方法。
(一)巧用课堂生成资源设计
1:课堂生成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叶澜教授曾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我十分赞同,差错和不同点,甚至是学生对于某一问题不经意的回答,这些都是是教学资源,是被忽视又亟待开发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2:如何把握课堂生成资源
哪种生成资源最有价值呢?笔者认为在生本课堂中常常设计的活动中相互间的猜想争论、交往合作、操作活动等都是引发学生很多有效的思考的时候。
教师应该有双慧眼及时抓住这些“火花”“差异”,默默记在心中,等待合适的时机。因为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有些差错适合作为课堂练习的基础练习的判断题,填空题。而有些猜想可以作为课堂练习的思维拓展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会有新的发现。
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关注关键点,易错点和延伸点。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及时做好教学预设,方能不紧不慢,沉着地处理宝贵的生成资源。
3:案例分析
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上册《集合》创设情境:学校定于下周五进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8名同学参加踢毽子比赛,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猜猜看,三(1)班派出了多少人?有些学生一看到就立刻猜想一共派出了17人,还有些孩子猜有可能是16人,很快同学们受到启发,说有可能15,人,9人,8人,也有孩子带有疑惑提出了异议“不对吧”等等。此时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提供学生一个研究集合图的情境,于是我引导学生先进入新课的学习。当学习完新课后,我顺势提问:课前同学们猜想17,15,8,9人,你觉得有可能吗,把这种派法用集合图表示。这样的课堂练习不仅巩固了集合图的意义,离合集合图和包含集合图表示的意义,如何用集合图表示不同的交集情况。而且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课始的疑惑,也拓宽了思维。
(二)活用生活中的设计原理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数学新课程中有十大核心概念,包括应用意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说道:数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数学交叉学科,各门科学都向着“数学化”发展,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趋势。不仅如此,数学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概率,平均数,储蓄,估算等等。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为了应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这样“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仍然存在。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应用是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这大量与数学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2:如何活用生活的数学材料
首先,数学材料生活中处处有,贯穿所有的数学领域。但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如何活用,恰当地用是十分关键的。其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现实,合理地解读教材,积累素材,研制开发适合的练习。最后使用相关的素材去巩固新知,有利于学生了解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的应用,也能有意识地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解决问题,积累基本活动经验。3:案例分析
案例一:朱荣国在设计《小数的意义》中的练习设计:星期天,阳阳走了0.3千米,到文具店买了一块0.3元的橡皮,一共用了0.3小时。这里的0.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板书回答。学生掌握小数的意义再去解释生活中带不同单位的小数就能去解释其实际意义。而不是只是让学生解释0.3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
案例二:许多老师在设计《平均数》的练习设计:为什么在计算选手的最后的平均分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呢?学生平时看电视只是看到这样的现象,但并没有思考过原因。这个问题会引起学生更加注意平均数虽能代表一组数的总体水平,但是容易受到极值的影响。同时只有当学生学过平均数的意义,他才能去解释这样的现象,有利于应用意识的培养。
案例三:许多名师在设计《圆的认识》的练习时: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不做成圆形会怎样?为什么井盖,杯盖要做成圆形,等等。许多人都认识圆,知道它的形状,有圆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要做成圆形这个图形。然而这对于学生去解释会有些吃力,如果想象不做成圆形会怎样。这样一来,学生对一个圆的直径都相等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开发新教材中的习题
1:新教材习题的解读、利用与开发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依据,教材上的习题都是经过教育专家认真筛选设置的,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典型性和探索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重视例题的教学,缺少习题的研究,缺少对习题深度的解读与开发。因此我们既要深入领会习题的编写意图,又要创造性地使用习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习题的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2:如何开发新教材的习题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习题都适合开发,尤其是基础练习。其次开发的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形式上,如果习题的设计意图很有意义,有针对性,可是对于班级来说有些过难。可以将其设计为操作活动,小组内讨论。另一个是内容上,如果这习题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延伸开,或改变其中的条件。最后开发要有度,适合学情。
3:案例分析
案例一:笔者在设计四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练习中先设计基本题,再开发了一道拓展习题。教材中的习题是这样的: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第一步:题目中要求学生计算各题。不过考虑到学生对于计算器使用是非常熟练的。因此我将这个习题重点不是定位于计算器的使用。而是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四题的积。
第二歩:让学生观察有没有发现什么?因为难度较大,等待学生,让其充分独立思考。预设学生回答四个积的数位上都是1、4、2、8、5、7。
第三歩:这6个数字的顺序是怎样的,如果能确定一个数字的位置,其他是不是都能确定了。
第四步:同桌两人交流你的发现,并完成第5、6道,并用计算器验算。
第五步:介绍142857的故事,这是一组被誉为“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在埃及金字塔内被发现。介绍它神奇的地方,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魔力。
这道习题我通过开发它的源头,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激发兴趣,而且让学生知道一组规律还有这样的类型。再次感受了探索规律的趣味。案例二:笔者在设计四下《观察物体复习课》时,开发了这样的一道题;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请把它摆出来。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从三视图中还原实物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出于三点考虑“教学目标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的逆向思维考虑”“降低观察难度,也增加这道题的利用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确定一个实物图,需要完整的三视图,缺一不可”,我将其开发:
第一步:摆出满足第一个“从前面看”的图的至少三种实物图可能的样子。
第二歩:摆出同时满足第一个、第二个图的实物图的样子。并追问,能确定这个实物图的样子了吗?
第三步:摆出满足这三个图的实物图,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说出“确定一个实物图,需要完整的三视图,缺一不可”,“一个图对应的实物图有很多,说明很多实物图的某一个面可能是一样的”等等。
这道习题我开发了它的要求,降低要求,增加交流面同时也完成了多个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亲身经历解决数学知识的过程。
(四)应用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1: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新课程标准》由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揭示了数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可以说是数学的精髓。在小学阶段,思想往往要通过方法体现,因此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所在。
2: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在练习注意点
首先这类课是数学思想方法显现得比较明显的课,比如在数学广角。其次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必要设计一道既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又要巩固新知的练习,否则会加大难度。最后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数学思想方法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
3:案例分析
每一册新教材都有一个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有三大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在四下是《怎样租船最省钱》渗透的是先假设再调整法的数学方法。通过数学方法得到租船最省钱的优惠原则一是尽量租座位单价更为优惠的,二是尽量不空座位。然而怎样租船最省钱在有些情况下并不是这样的。
比如一位老师带着48名学生去公园划船,大船限乘5人,每条船的租金是30元,小船限乘3人,每条船的租金是21元,怎样租船最省钱、根据最省钱的两大原则,应该是这样租船,:大船租8条,小船租3条,刚好坐49人。费用是8×30+3×21=303(元)。然而最省钱的方案是租10条大船,可坐50人,剩2个位置,花费10×30=300(元)。说明识记原则,套用公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只能是普遍的规律。所以这节课笔者执教时的练习就是这个,让学生再次经历先假设再调整的数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方法更重要,而不能不加思考地套用公式。
第二篇:小学数学生本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生本阶段性总结
总体思想: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学生不断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要求教师以生为本,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干预学生,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主。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下面就我对生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生本数学课堂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天堂。
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例题、一个知识点地去讲解,学生学习了例题之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的课堂既枯燥又无味,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而生本的课堂则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孩子们是在游戏中学习的。
二、生本数学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场所。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化,教师不再是主角,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课 堂是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其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满堂灌”、题海战术,填鸭式、挤牙膏式,什么都讲,什么都问,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学生只需要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这样,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也劳而无功。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多了,学生活动少了。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改变生本教育理念下观念,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
三、生本的数学课堂中,孩子们“抢”着学,“抢”着做。
在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中最使我们头痛的是:每次布置的作业总有那么几个不愿意做的学生,于是我们就把他们找来训一顿,然后监视着他们把作业完成。哎,多累的老师,多苦的学生呀!但生本实验班的学生却不然。基本上没有例题和练习题,只有知识的框架和一些游戏,留给了老师和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和发展空间。每节新课之前学生只需做课前准备(包括带例子、小研究等)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假如谁没做好课前准备,那么课堂上别人在交流的时候他就只能当“听众”了。辅助措施:(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2)一一过关原则,学习的内容可以找几个好学生,或者最先完成的去过关其他学生。(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横纵向比较,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给自己加油。但是,教学中,我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气氛不活跃,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培养了学生好学、自主、创新、求异的精神,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教学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与归宿,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保证学生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也必须正确认识生本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才会将学生看作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发展的主动性真正地交还给学生。
第三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在“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创建的。该模式以自主互助、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给学生提供探究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情感、凸现创新,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特点是:自主、互助、高效。
自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经验、发展能力。
互助:互助学习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通过组内、组与组的互助学习,保证所有学生学得更好,促进中间学生和后进生向上转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高效:在实现课堂学习自主互助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时间的最大利用,学生能量的最大释放,教师作用的最大发挥,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其环节是:启智引思→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高→总结测试。
一、启智引思(3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探究学习。课堂引入要注重实效,力求做到短、平、快。情境创设要为教学服务,切实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可根据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可情境引入,也可开门见山。
二、自主探究(12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并尝试解决问题,获得学习体验。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组内的讨论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等。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示,提高学生自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要适时参与学生的互助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并给予指导。
三、展示交流(15分钟)
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后,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疑惑。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解惑或质疑。教师对一些重点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点拨,适当进行拓展和变化,提升学生认识,促进知识建构。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感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活动的每个细节,并适时介入和点拨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进一步完善知识、思想方法等的梳理和建构。
四、巩固提高(10分钟)
一方面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内互助,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共同进步。
教师设计练习题要体现目的性、现实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要有利于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方法技巧的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要让优生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在小组内互助解决。要让错题学生展示讲解错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展示机会。
五、总结测试(5分钟)
引领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进行课堂检测,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本环节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回顾,二是测试。回顾旨在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回忆总结的机会;测试应努力做到当堂检测、当堂批改、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因而测试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基础性、层次性,内容尽量偏重当堂所学,不必过多拓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之我见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之我见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数学生本教育必然重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课堂生态。知识不是数学教育的唯一目标,学生在数学教育中要学会如何更好的过好学习生活。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课堂”首先是教师要转换角色,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让学生从以前的课堂“无准备”到现在的“有准备”,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生本课堂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再者,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新授课堂上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去体会,去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寻找求助伙伴,形成合作学习。此时教师也随时洞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把握不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预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让差生张开嘴,用起手,动起脑。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
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怎样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1、学习为先,导航“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我们要把“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当作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让学习研究成为习惯、反思交流变成常规。“养其根侍其实,加其膏希其光”,唯有阅读学习才能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才能充盈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通过阅读学习来引领导航生本课堂。
2、实践为基,践行“生本课堂”
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课堂实践的这片土壤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唯有教学实践才能检验生本理念是否内化、生本课堂是否构建、生本发展性评价是否建立。每位教师要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优化完善生本课堂,从而建构出不同学科和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新形态;同时学校要“五课并举”即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研组长的研究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达标课、教研组内的公开课,为教师搭建践行生本课堂的平台,力促生本课堂的建构。
3、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
名师==经验+反思,“吾每日三省吾身”。我们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卢梭说过,一个受过错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聪明。与其在错误地道路上狂奔,不如站在原地不动。教育的反面就是反教育。在反教育的道路上,一定是违背儿童的天性的。在违背儿童的天性的时候,一个教师越是敬业,越是认真,对学生的损害就越严重。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做正确的教育,远比正确地教育重要。教育工作是需要面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的工作。在儿童的
生命面前保持必要的谦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所面对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世界的唯一,永远不可再现。正如人不可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永远不可能第二次得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育。因此,教育是犯不起错误的事业。正因为这样,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时时保持反省的意识与精神,时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
第五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模式初探
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正在被广大的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理解与诠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的“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要求,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学生的培养模式的问题。作为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数学课程,也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根据这几年来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研究体会,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
一、利用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先学,启发学生思维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们的一种具体行动,现在使用的的北师大版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新知识时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今天学习什么知识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哪些方面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生成困惑和疑问。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对于在预习中对于自己不懂的内容在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克、千克、吨》单元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整个单元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两个班57个学生主要收获有:
1、知道了:“克、千克、吨”是重量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克可以用g表示;千克可以用kg表示;吨可以用t表示。
3、知道“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而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1、1千克、1吨实际有多重
2、怎样判断物体的重量
3、如何使用天平称重量
针对学生们在预习中主要提出的问题,课前我提前向科学老师借来了天平、砝码;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和练习,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利用砝码让学生亲身体验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教给学生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铅笔、橡皮的重量,并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向学生介绍 “克、千克、吨”与“斤、公斤”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培养了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通过预习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分析新知识,运用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除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主要对第一课内容《整十数乘以一位数》进行了重点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口算时的算理和算法。在第教学二课《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前,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我发现两个班57名学生中,有38名学生是这样解决新问题的: 解决15×3=? 先把15看成是10+5 10×3=30(第一课学习的知识)
5×3=15(一、二年级学习过的乘法口诀表)30+15=45 这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将新的问题分解成了两个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从而解决了二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在课上,我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表扬,并且帮助其他没有写出来的学生总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多进行思考、尝试。结果,在后面预习《一位数整除整十数》和《一位数整除两位数》两课书时,共有55名学生根据前两课学习过的乘法口算方法自己找出了解决口算除法的方法。课上我只需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算理算法,而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用于跟学生一起讨论对一些复杂的变式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使学生多见难题,提高了做题水平。
二、设计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在课堂上创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是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管理上,不能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生本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和自由。在教学中,我慢慢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利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例如在二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二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格式,再请学生以小老师的方式进行汇报,同学间进行补充、归纳和相互评价,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还刻意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交给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来回答,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建立信心,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二)在课堂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完成学习任务。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个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在竞争、合作、个体化三种目标结构中,竞争的情境容易激发能力差异观念,导致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合作和个体化的目标结构则有利于培养掌握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比较和评价都是基于整个小组的表现,个体间的能力差异不明显了。小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可以使他们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我决定感。并且由于小组学习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过程,学生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增强。例如在讲解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分别用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每4根分别摆成一个正方形,各能摆成几个正方形?分别剩下几根?”再列式计算:9÷4=2„„1;10÷4=2„„2;11÷4=2„„3;12÷4=3。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小组讨论:“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中可能?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学生有了思维空间,经过交流启发就能回答出: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1、2、3;除数大,余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由于学生有了操作感知经验,牢固地形成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然后 再进一步引导各小组开展猜想活动,内化概念。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几,余数
是7,除数最小是几,如果余数是10,除数应在什么数与什么数之间?学生争论激烈,问题都迎刃而解。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他们彼此间的了解与理解,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自我反省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在课堂中创设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时机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思考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身高”的数学活动中,在课堂上我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教师则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检测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身高,使他们又有了与家长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又例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时,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然后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部分内容时,会出现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练习题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图形,看看能写出几种方法来。经过学生们探索、思考一共出现了四种解决方法:
然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些?从而培养学生用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做题效率。
三、精心设计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再现、整理、加工、应用的过程。教师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根据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
(一)作业生活化。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回家量一量家里的柜子的长宽是多少;父母的身高是多少;在学习小数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超市统计一下各种商品的价格等等。学生在独立完成这类实践作业的同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二)作业多样化。
小学生的行为活动是受情绪影响的,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后,我在美术老师的指导配合下,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然后在班级展示台中展览。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有激活学生原思维,使他们迸发创新的火花,将枯燥原作业变成了件件艺术品。
(三)作业层次化。
《小学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照顾这种差异,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生本教育其实离我们不远,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只要我们努力去思考,用生本理念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让孩子们在精彩的数学课堂中自由地学习,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