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2 23:2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走进大自然感受美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请老师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请老师们快速浏览本组的导读内容,从导读中我们不难看出,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本组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安排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其中《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索溪峪的“野”》是略读课文。

这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另外,“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也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

了解了本组课文的内容,我们再来看一下本组的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4.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从教学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这几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住“文眼”,理解内容。

“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具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如《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文眼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

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体会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细细赏读,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本组的四篇课文都具有这些特点,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四、融情于景、领悟情感.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老师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今天,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2、读课题,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一位怎样的朋友?

3、学生读书时出示自读要求: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②读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二)、合作交流

1、学生通过读书可以明确: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找出语句,交流体会。

再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2、山雨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呢?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质疑导入:村庄是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那么,你们见过虫子吗?你们知道“草虫的村落”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作家郭枫一起去探个究竟吧。齐读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为什么这些我们常见的草丛和虫子会在作者的笔下是一座奇妙而快乐的村落呢?

(二)合作交流

1、出示卡片,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设问反馈: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村民的和谐生活;音乐演奏会;村民的劳动生活。)

(三)品读领悟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在那里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句段一:一只小虫,一只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点拨:从这勇敢的小侠客身上,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因为他云游四方,回到家乡,与同伴们打着招呼,非常快乐。

句段二:第五自然段

点拨:从“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可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跟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真是其乐融融。

句段三: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被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得热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点拨: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热爱田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4、索溪峪的“野”

一、教材分析: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本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与《桂林山水》在内容情感上相仿,在表达形式上相近,如果在学习本课时注意与《桂林山水》相比较,会增强学习效果。所以,学习本课可以从回顾《桂林山水》一文导入。回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背诵《桂林山水》中写山写水的语段,可以回忆《桂林山水》的开头结尾,或回顾《桂林山水》的写法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激发读文兴趣,按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也可以从复习五年级学过的《迷人的张家界》导入新课。

3、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这里的“野”是相对于那些经过人工雕琢的景观而讲的,是指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把山路、石头称作“山路哥哥”“石头弟弟”的用意,这样的描写使索溪峪变得灵气飞扬、野趣盎然,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童趣十足。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5、在基本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读自己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地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课文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对于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415-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 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 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 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 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 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1、山中访友

【文章内容简析】 :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 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 “ 感 受自然 ”,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

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 “

山中的众朋友 ”—— 古

桥、树林、山泉 ……

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 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 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 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

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 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 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 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 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 “ 我 “

和山里的 “ 朋友 ”

有着深

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 “ 文章 ” 的内

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 引起学

生的反思,得出: “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31

回顾 ·

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

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

总结反思法、自主探究法、情感积累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

《山雨》和以前学过的

《桂林山水》

《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

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

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

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

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 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 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学生自由吟诵。

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

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

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 效力。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

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 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

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

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

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

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

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 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

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教学后记:

第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教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 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

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阜康市天龙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资料

阜康市天龙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5篇课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了“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8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词语。

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4、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

1.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条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演讲会、辩论会、广播电视等进行语文学习。

2.挖掘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任务活动等资源进行语文学习。如学习“民风民俗”这一单元,可联系春节习俗,让学生调查、研究、交流;又如毕业前夕,安排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学实施

1.围绕专题,重点训练

教材继续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但每个单元都有读写训练的重点。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课程实施中,在教学每一个单元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学习重点联系起来。人文专题,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读写训练,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2.敢于放手,凸现自主

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如布置学生课前自学,课

堂上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方法的总结。

3.重视读书,培养语感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读书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以悟促读,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读出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作者的立场,读出自己的感受。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前提出要求,读后交流感受或质疑问难,逐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4.积累语言,加强练笔

继续重视积累,不仅要求学生课堂上多种形式熟读成诵,完成教材规定的读背内容,而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精彩语言。同时,教师要重视由读到写的迁移,可根据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如仿写句段、续写课文、写读后感,使学生在练笔中运用积累的词句和表达方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 课程评价

1、评价分类

(1)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进行评价,评价由学生本人、全班同学、教师三方参与,这种评价方法在每个年级、每节课上都可以灵活掌握。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在学生阶段时间内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在每学完一单元后,以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检查,目的是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己知识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改进教学。评价由教师灵活掌握。

(3)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在评价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组评价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和竞争意识培养以及集体荣誉感的形成。激发学生不断进步。

(4)反馈表:

反馈表内容由学生本人、小组、家长、教师四方面评价组成。当学习一段时间后,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小组内根据学生的表现也对小组成员的做出评价,最后由学生带回家,让家长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写出反馈意见,教师可根据部分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反馈表最后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5)评价展示

每个教室的墙上,设计一个评价图板,上面标注评价类目和学生的相片,如果哪一个同学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可以在图版上获得相应的小标志,它能真实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当阶段测评时,评出荣誉称号。在 “星空闪烁”栏中,把孩子的相片贴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上面。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评价半学期一小结,教师根据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写出总结。

2、评价内容、措施:

(1)写字书写认真、工整、整洁、大方、美观,字有创意、有风格

(2)积累 通过各小组每人的单元测试成绩计算小组的平均分,前两名小组各加一颗星。

(3)阅读课堂随机评价和平时阅读积累相结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找出好词、好句;书写工整、认真、美观,没有错别字。

如做到上面一条得一颗星,二条得两颗,三条得三颗星。

(4)写作通过学生平时所写的日记、作文、小练笔对每小组各个学生评价,分三个等级:每次做完都进行及时而适当的评价。

如做到上面一条得一颗星,二条得两颗,三条得三颗星,有创新的四星。

(5)语文实践活动(手抄报)每两周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各小组组长首先选出一份,然后张贴在墙报上,各组长就手抄报的内容、版面设计、美工等做出评价,然后由教师、各小组长评价以后适当加星。

3、评价标准:

(1)版面设计合理、内容丰富。

(2)书写工整、整洁、美观。

(3)版面、内容设计有创新。

如做到上面一条得一颗星,二条得两颗,三条得三颗星。有创新,好的得星四颗。

审议意见

本课程纲要的制定依据课程标准,从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四个方面呈现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定位准确,符合学情特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安排的很合理,课程内容基于目标、学情开展内容为目标服务合理安排课时,方法与目标相匹配,教师在使用时可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便于操作。评价的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站推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5篇课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了“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预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本组导语点出了“人生感悟”的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8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学会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词语。

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4、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略读课文)《顶碗少年》、《手指》;《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间: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下载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