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5篇

时间:2019-05-11 23:5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

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研说

丁君侠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我说教材的流程大体分为三部分。

一、教材解读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

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

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教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 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

(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

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

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

课文读懂。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研说

一、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分别是《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

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情感,所以本

单元人文性方面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而工具性方面的目标单元导读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了:“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

除了四篇课文,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并把综合性学习与作文、口语交际、交流平台、展示台融为一体,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一下第二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9个生字,理解“阻挠、艰巨、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和默读课文。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

4、继续练习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6、学习写演讲稿。“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在课文、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的整体学习中,练习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三、教学建议

(一)关于课文教学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经历简单,而本组教材所选的事件离现在时已久远,因此较难体会到清代修铁路的难处,更难体会在异国他乡的爱国情结,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情来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我在课文教学上的一些思考:

1、请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针对本组课文来说,课前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所饱含的爱国之情,提高课堂实效。另外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不应该只是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更多的是要在资料的

帮助下学会自己思考一些东西。

2、理解文章内容时,以读为主,注重课内外结合。

《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它不变的人文内涵,但在不同的单元编排里它承载着不同的读写训练任务。在本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又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句段,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以采用感情朗读法,在读中体会詹天佑为国争气、为中国工程师争气的坚定信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则可以采用读画结合法,研读课文,画示意图,进行交流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怀念母亲》是选编的一篇新课文,作者是季羡林。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季羡林,对他有所了解。如果在课前已经充分搜集了资料,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那么学生在“怀念亲生母亲”这一方面已经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充分地读书,在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可以部分阅读《永久的悔》一文,推荐阅读季羡林的著作《另一种回忆录》、《赋得永久的悔》。文中比较难理解的是“怀念祖**亲”这一方面,因为“祖国”两个字太大了,如果单纯地说“怀念祖国”太空,太空就不容易入情。这让我想起了管城区教研室李建伟老师在骨干培训课上讲的一个有关“孝悌”的话题,这个话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接触最多

感情最深的是父母,其次是比较亲近的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接着是经常接触的村邻、朋友,最后才是比较空泛的“祖国”。因此,谈到爱国,人们心中最先出现的是熟悉的人事景物。细读本文,作者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就是从怀念母亲、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老朋友来谈的。所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些细节,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能较深刻的理解句子意思,还能加深学生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课后的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做为课文的有效补充。

《彩色的翅膀》是略读课文,要注意落实文前“阅读提示”中要求的“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前“阅读提示”重点强调了“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在读中感受爱国之情,不要去纠缠于内容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上,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他感兴趣的内容。

(二)有关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国庆前夕,主题又是“祖国在我心中”,正好可以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了整组教材,它第一次出现在“单元导语”中,告诉我们专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第二次出现在本组第一篇课文《詹天佑》之后,提供了四个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

1、搜集反映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资料。

2、阅读歌颂祖国的诗文,学唱歌颂祖国的歌曲。

3、访问周围的人,请他们讲讲近年来祖国或家

乡发生的变化,还可以请他们谈谈感受。

4、收听广播或收看影视中有关祖国建设新成就的内容,参观家乡建设新成就。还提供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提示:做好记录,并整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为汇报交流做好准备。第三次出现在习作当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第四次出现在口语交际中: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然后出现在交流平台中:就这次综合性学习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出现在展示台,是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

六次出现,各有侧重,其中,出现在《詹天佑》文后的活动指导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因为这是小综合性学习,所以要注意:活动的布置在课堂上,学生完成时间可利用家庭作业时间。在活动中,应注意提醒学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活动的内容不局限于书上的四个内容;第二,每个小组重点进行一个内容,有余力的可以多进行;第三,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删减找出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不要只是完成了资料的堆积;第四,要注意收集资料的途径的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一两种资料收集方式。学生活动完成后,要用专门的一节课进行展示,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展示方式,展示方式不拘泥于展示台中出示的形式,最后由师生共同评出奖项,对学生进行鼓励。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 拓展”。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 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教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 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

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走进大自然感受美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请老师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请老师们快速浏览本组的导读内容,从导读中我们不难看出,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本组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安排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其中《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山雨》、《索溪峪的“野”》是略读课文。

这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另外,“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也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

了解了本组课文的内容,我们再来看一下本组的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4.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从教学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这几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抓住“文眼”,理解内容。

“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具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如《索溪峪的“野”》一课的文眼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

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体会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细细赏读,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3、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本组的四篇课文都具有这些特点,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四、融情于景、领悟情感.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大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

灵,保持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才能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

老师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瞧,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这大自然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意。学习第一组课文我们将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今天,我们跟随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题。

2、读课题,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作者拜访的是一位怎样的朋友?

3、学生读书时出示自读要求: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②读中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二)、合作交流

1、学生通过读书可以明确: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依次列出: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体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找出语句,交流体会。

再默读课文,找出哪些体现“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交流体会。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2、山雨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全文共10个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写雨来,主要描写了山雨来得突然,由远而近的雨声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写雨中,主要着笔于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绘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第8至10自然段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绘,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及大自然的喜爱,同时感受语言的优美

四、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如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呢?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质疑导入:村庄是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那么,你们见过虫子吗?你们知道“草虫的村落”是怎样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台湾作家郭枫一起去探个究竟吧。齐读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为什么这些我们常见的草丛和虫子会在作者的笔下是一座奇妙而快乐的村落呢?

(二)合作交流

1、出示卡片,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2、设问反馈:你从“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村民的和谐生活;音乐演奏会;村民的劳动生活。)

(三)品读领悟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在那里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句段一:一只小虫,一只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点拨:从这勇敢的小侠客身上,体会到成功者的喜悦。因为他云游四方,回到家乡,与同伴们打着招呼,非常快乐。

句段二:第五自然段

点拨:从“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可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跟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真是其乐融融。

句段三: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被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得热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点拨: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热爱田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4、索溪峪的“野”

一、教材分析: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本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在描述了对索溪峪的独特感受后,作者的笔触沿自己的视线所及,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由远到近,由山及水,发现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当然”一词,又引着读者一起领略了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不惟山水和小动物,连行走在其中的人们也变野了。轻松流畅的笔调,活泼生动的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索溪峪的“野”。

文章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二是在谋篇布局时,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在概括地介绍索溪峪“野”的特点后,分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每一方面的描写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写索溪峪的山,先概括地指出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写游人,先概括地指出游人渐渐地变“野”了,然后通过写姑娘大嚼玉米棒,老人蹦跳于石块间,许多游人光着脚踏水三方面具体写出了游人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过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与《桂林山水》在内容情感上相仿,在表达形式上相近,如果在学习本课时注意与《桂林山水》相比较,会增强学习效果。所以,学习本课可以从回顾《桂林山水》一文导入。回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背诵《桂林山水》中写山写水的语段,可以回忆《桂林山水》的开头结尾,或回顾《桂林山水》的写法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激发读文兴趣,按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也可以从复习五年级学过的《迷人的张家界》导入新课。

3、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紧扣课题,让学生充分质疑。“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儿时,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小组选择内容,读书讨论:索溪峪的山怎么“野”?索溪峪的水怎么“野”?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分别说说自己的理解。

注意在教学时让学生尽量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其他学生作适当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这里的“野”是相对于那些经过人工雕琢的景观而讲的,是指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一个学习重点。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如,教学第3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把索溪想象成“野孩子”,把山路、石头称作“山路哥哥”“石头弟弟”的用意,这样的描写使索溪峪变得灵气飞扬、野趣盎然,使文章变得生动活泼,童趣十足。教学时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如,个别读、齐读、赛读、合作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读中想象,从而读出感受,读出韵味。另外,先总体概括再进行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师可由第二自然段的讨论交流扩展开去,让学生从描写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三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

5、在基本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读自己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地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读得入情入境。还可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对课文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对于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415-

第四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主题式”的单元编排方式。本册书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其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两篇略读课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还有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对大自然的感受:《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因此,让学生喜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就是本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的目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不仅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而且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除了主题相同,本组课文在表达上也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一点在单元导读的第二部分和“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都有提到,因此,“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同时也是本册的一个学习重点。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来落实读写训练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才能确定“做什么”、“怎样做”。

所以,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般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

现在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构建“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与成长,所以今天我们不妨试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第一单元应该达成的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组19个生字,理解“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意味深长”等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字词)

2、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

3、背诵、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积累)

4、体会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和获得的独特感受,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阅读、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投身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热情,领悟到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只是为了表述的明白我们才进行了分述,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三、教学建议

(一)谈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

在谈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有关“文本细读”的话题,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教师的思考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应注重文本细读,不可用教参解读代替自己的思考。文本细读有六种不同的姿态:做为赏者、做为作者、做为论者、做为编者、做为者、做为学习者。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从六个不同的角度去读同一文本,每次进出各有所获,避免了对文本的片面解读

1、《山中访友》:

从内容方面来看: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来写。古桥、鸟儿、露珠、树木、山泉等这些景物对于作者来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可以和自己交流的朋友,作者不是在单纯地赏景,而是在用心灵与大自然中的朋友交流,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心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在这心灵的对话之中。所以,“体会作者如何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从写法方面来看:本文很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特别是想象的运用,非常出彩,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的汁 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新奇的想象马上就把读者的心牢牢抓住了,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一起体验变成树的感觉。此外,本文在描写联想和想象时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但是,这种“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 感受的方法”学生在欣赏文章时是不容易马上体会到的,因此,如何领悟本文的这种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对于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巧妙处理才能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显然,琐碎、生硬的分析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我认为比较适用的方法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学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体验带入文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写出来的。之后,可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进 行语言积累。最后是“学习模仿,练笔实践”。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趁热打铁出示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交流。如:(1)你躺在地上看过云吗?想象你幻化成云后的情形、感受,写一段话。(2)每到五一劳动节,月季公园总是姹紫嫣红。假设你就是月季公园里的一棵月季花,请你写写自己的见闻、感受。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练笔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在欣赏完文章语言、手法的妙处后学以致用,较好体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2、《草虫的村落》

同《山中访友》一样,《草虫的村落》描述的同样是一次在大自然中的游历。不同的是,《山中访友》中作者是直接在与大自然对话,而《草虫的村落》中作者则始终以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奇异之旅,我称之为“神游”。新奇的草虫世界深深吸引了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 人,因为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观察昆虫世界时的独特感受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类世界、人类行为,让人倍感亲切。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一种或几种昆虫,阅读有关昆虫的资料或文章,如法布尔的《昆虫记》,为后面的学文和小练笔做好准备。

教学时,我们一要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品味体现作者丰富想象、独特感受的句子,如“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 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一定要引导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体会,谈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本文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个小练笔和口语习作一的第一个话题联系紧密,可以让学生参考它的提示,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的写法,练习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仿写。

(二)谈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山雨》一文运用比喻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联想,把山雨的声与色描写到了极致。对于《山雨》一文的教学,我认为两个字即可——“读”“背”,哪怕把全文背下来都可以,在读与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感受”的写法会内化为孩子自己的东西。

《索溪峪的“野”》善用拟人的手法来写自己对“野”的感受,特别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把索溪当作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来写,简直把“水野”写绝了,令人拍案称赞。《索溪峪的“野”》全文散发着大自然“野性”的气息,让人读来心灵有无拘无束的舒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返璞归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这一课,只需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即可,情况允许的话也可以鼓励学生选背自己喜欢的部分。

1、山中访友

【文章内容简析】 :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 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 “ 感 受自然 ”,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

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 “

山中的众朋友 ”—— 古

桥、树林、山泉 ……

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 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 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 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

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 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 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 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 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 “ 我 “

和山里的 “ 朋友 ”

有着深

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 “ 文章 ” 的内

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 引起学

生的反思,得出: “

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31

回顾 ·

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

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学法:

总结反思法、自主探究法、情感积累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

《山雨》和以前学过的

《桂林山水》

《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

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

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

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

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 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 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学生自由吟诵。

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

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

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 效力。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

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 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

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

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

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

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

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 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

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教学后记: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第十七小学

李云

一、教材内容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体态优美,奔放有力,狂放不羁。伟大的性格,坚毅进取的精神使它成为自由奔放的象征,文明崇高的化身。本单元以“马”为主题,编选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课文。编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来选编课文。本单元由一篇说明文、一篇散文、两首古诗、一首现代自由体诗歌组成。其中陈树青的《天马》是一篇说明文,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李贺的《马诗》是古诗,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是散文,李幼容的《马背小学》是一首现代诗。选编的这些课文,不论是古代作品,还是当代作品,作者们都以自己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想象来状物抒情,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马的外形特点:静态中的马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苍劲有力;动态中的马如“山洪奔泻”般雄伟壮阔,气势恢宏。无论是哪一篇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马的亲切、热爱、敬仰之情。“语文天地”安排了“畅所欲言”,积累带有“马”字的成语,讲讲“马”的成语故事。“初显身手”,是一个查找关于马的艺术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习作方面,写关于马的习作,设计了三个题目,有写实的,有想象的,有的是有关“马”的作品的介绍,有的是故事的叙述,体裁不限,自由拟题。这些题目都与单元主题、所选的课文、“畅所欲言”、“初显身手”有密切的关系,是有源之水,使学生有的可写,能写得好。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能做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主要说明方法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的能力。因此通过自学及结合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学生整体感悟不深,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加强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认字18个,写字29个,要求会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会运用;理解关键词,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2、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积累有关“马”的词语和成语。

3、鼓励学生尝试用快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讨论、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做摘录笔记,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及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在查找、介绍有关“马”的艺术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鉴赏、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5、学写简单的提纲。

6、完成“笔下生花”,引导学生互评作文,悟出写评语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

四、教学重难点:

1、单元重点: 鼓励学生尝试用快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的句子,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讨论、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单元难点: 通过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及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在查找、介绍有关“马”的艺术品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鉴赏、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总课时:10课时 《天马》:2课时 《古诗二首》:2课时 《巩乃斯的马》:2课时 《语文天地》:2课时 作文课: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六、下面以《天马》一课为例谈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材简析:《天马》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表现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天马的健美、奔放,进一步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文字简短精炼,表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独具匠心,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2、因此教学中,制定以下本课学习目标:

(1)、认字5个,写字11个。会解释“标志、悠久、神形兼备、凌空、神奇”等重点词语,识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和周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列阅读提纲,知道课文的大体思路。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以及“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知识目标)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解决问题开展阅读进行学习。(能力目标)理解天马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5)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3、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以上训练教学目标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感悟说明文的特点,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教学中,我重点将引导学生体会“马踏飞燕”的奇特艺术想象力,欣赏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同时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天马所显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以及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们不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想到它的象征意义。

4、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学习方法,采用多媒体、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这样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5、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读、想、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6、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学生状况分析

鉴于五一班我教了两年,对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知道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积累的不同,部分学生积累较好,也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贫乏,为此我确定本期“课前预习”要落到实处,做扎实。达到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预习课文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揭题示标。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本单元主题是马,提起马,你知道哪些有关马的成语、故事或者有什么话想说?

学生1:马曾经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学生2:马代表着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

学生3:说起马,让我想起了广阔的草原。

…… 的确,如你们所说,提起马,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话要说,老师对马也是情有独钟,因为马强健、彪悍、忠诚、善良,更因为它蓬勃向上,勇往直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马的课文,题目是《天马》,大家齐读。

2、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3]课文几个自然段?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段意是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目标: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齐读。

(1)、认字5个,写字11个。会解释“标志、悠久、神形兼备、凌空、神奇”等重点词语,认识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和周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以及“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展开想象,从天马的外形特征体会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激发爱国热情。

(4)、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词语表达的准确性;并学习写简单的提纲。

(好,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作者陈树青是怎样介绍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一)。(首先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自学2分钟,交流3分钟)快速自由读课文2——6节,思考:

【1】“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原因是什么?

【2】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这件青铜雕塑珍贵吗?从哪看出来?

2、小组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

三、合作提升。

1、交流阅读收获。

2、老师点拨。

(1)、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及天马的历史价值)第1节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开门见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统领全文)——读第2节,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第2节写什么?写天马的艺术价值。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从天马标志的来历、天马的出土时间、历史价值来写。)——哪些词写出了天马的非同凡响、特殊地位?找出后并用着重号标出来。

*出示重点句:“它是我国……杰作。”指导分析读。读第2节,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件青铜雕塑的珍贵。)

3、感情朗读。指导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自豪、兴奋之情。

四、总结解惑。

1、谈本节课收获。

2、质疑解惑。

五、巩固运用。

1、当堂检测。

2、反馈目标。

第二课时

一、揭题示标

1、板书课题,继续学习看《天马》

2、检查读书情况

3、出示学习目标

(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天马”外形特征并展开想象。

•(3)、知道“天马”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原因;体会并说出文章表达的情感。•(4)、学习本课 的写法,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继续学习写简单的阅读提纲。

二、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一):

(1)为什么我国旅游局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天马是什么样子?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天马的神形兼备?找出重点词语并标出来。(3)课文第4、5自然段写什么?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找出并标记下来。

2、学生小组内自学、交流。

三、合作提升。

1、交流阅读收获,老师并点拨。

(1)、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 流一下。

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2)、学习3——5节,思考:天马是什么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健美。“神形兼备”是什么意思?)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天马的神形兼备?(“轻盈”“健美”“昂首”等调词语,结合图片,想象、感受天马的形态美,精神自由,与众不同,很特别。)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整体——部分)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知道天马形态美)(3)、第4、5节写什么?(写天马“高超”的构思。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看出?结合插国感“凌空”的意思,体会这种凌空状态的平衡是多么神奇。)感情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2、老师并点拨 这节写了什么?(写天马的名称。)“马踏飞燕”的称呼好不好?(它形象又优雅。)那为什么用“天马”取而代之呢?(原因:(1)“飞燕”不合乎实际,龙雀不是燕子。(2)“龙雀”的说法虽和古书吻合,但不敢肯定。(3)“龙雀”是风神,飞行快,马却赛过它,所以命名“天马”更合适。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3、感情朗读--*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2)、小结:

(3)、学习第七节,四、总结解惑。

1、谈本节课收获。

2、质疑解惑。

教师小结,归纳中心及写作方法。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五、巩固运用

1、当堂检测。

2、“以一带多”,学习丛书。

3、反馈目标。

板书设计:

天马

构思奇妙 后蹄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习作

1、本单元习作——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如果你生活过农村,可以写写自己所了解的马的生活。如果你知道有关马的故事,也可以写下来。

★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匹马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4).全班交流协作提纲。

2、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几种表达方法,收集了有关马的故事,成语,以及有关马的工艺品、特产等。但由于城市的孩子受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如果只让学生围绕书上给的两个习作题目来写的话,很多孩子无话可写。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实际,为孩子们提供了三个参考题目,让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打消习作时的畏难情绪,3、习作要求:

A、语句通顺,尽量避免错别字,努力做到用词准确生动;

B、有条有理、有详有略,能表达自己对“龙”的感情。C、反复修改,可自己修改,再请同学帮着修改。

4、习作设想:

A、结合“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中学生收集资料,除了学生收集,教师也可提供一定的资料,比如有关马的工艺品等。

B、指导学生先列习作提纲,然后按照提纲提示的内容和表达顺序想想自己怎么说,在说的基础上再写。

C、写“马”的工艺品、特产、地名时,要求学生展开合理、大胆、丰富的想象,可以用记事的形式,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

D、学生写出草稿后,教师要组织交流、修改,将提纲和作文对照、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改和互改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水平。教给学生修改作文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改。改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词和标点;第二步,增、删。增加一些优美词句,删去重复啰嗦、无关紧要的词句,力求文章描写准确;第三步,补,可以针对文章描写或表达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一段一段的补充,使文章具体生动。

下载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三年级下期第一单元由《燕子》、《古诗二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组成,它们抓住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选择了燕子这一活泼可爱......

    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最终定稿)

    阜康市天龙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资料 阜康市天龙小学语文学科六年级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生感悟”为主题,选编了5篇课文。《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材解读(汇编)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材解读 常琳 一、教材分析 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共12课时) 王舍人镇张马屯小学 杨纪苇 六年级 1. 教学内容:1 山中访友2山雨 3草虫的村落 4索溪峪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2. 教材分析:本单元......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练习题

    蓬溪县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学校:姓名:得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yìránmiǎnlìchàdàoménglóngqīliáng kāncèzhēnzhìqiánglièèli......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古罗镇小学校2012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2单元检测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根据你所听到的文章回答问题。(5分) 1、水桶的特点是 ,筛子的特点是 ,在这则寓言中,水桶象征那些 的人,筛......

    语文二年下第一单元教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孔德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安排了三篇写景的文章和三首古诗,用不同方式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黄......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一、要求: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