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与多媒体教学》开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多媒体教学》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传统文化是由历史延续和继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它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纵观我国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状,在对主流传统文化的接受中出现了一些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现象,哈日哈韩风 潮、外国快餐流行、日本经典动漫形象等占领中国相当程度的文化市场,上至 成年人,下至中学生园小朋友,都有一定程度接触与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强烈的美感,让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新一代中国人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学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传播、渗透和在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中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意义价值
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以素质教育理念开发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择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培养中学生全面素质的选择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培养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本课题用 理论、课程资源理论等理论作支撑。
三、研究基础
(一)研究能力
1、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课题的探索抱有很大的积极性。课题组成员8人均为本科学历,其中市级教学能手2人,县级教学能手4人。涵盖语文、化学、信息技术3个学科,能从多个学科范围内展开研究。人员结构合理,有工作在中学第一线上的骨干教师,也有从事教研、科研工作的教研人员,并且以青年教师为主。课题组成员参加过省级、市级、县级课题研究,具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和能力。
2、课题主持人是延川教育教学能手,近年来 系统地学习了相关教学理论,一直没有脱离教学一线的教学工作,曾参加过省级课题,主持过市县级课题研究,并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
3、本课题是在经过一年的酝酿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尤其在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
(二)保障能力
1、根据课题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课题费用及时、足额到位。
2、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培训,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指导策论的交流,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大力推进校本研究。
3、建立课题负责制,强化对课题组成员的领导、管理、督导,定期考评课题研究进度、研究质量。
四、研究目标
该课题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文化精粹,将其渗透于中学生日常教学及生活动中,让中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赋予中学生学习教材新的生命与活力,丰富中学生的课程内涵;促进师、生、校的共同发展。
2、研究内容
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中学生校园的主题活动整合起来,对中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分四块:一是本地区历史变迁及历史人物;二是传统文学经典;三是传统民间艺术;四是传统民俗、民风。我们将本课题分解成四个子课题来研究。
(1)本地区历史变迁及历史名人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2)传统文学经典在中学生语言活动中的渗透;(3)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学生艺术活动中的渗透;(4)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中学生主题活动中渗透。(1)本地区历史变迁及历史名人在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2)传统文学经典在中学生园语言活动中的渗透
精选作品,增强中学生诵读的趣味性。古诗文,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有的诗情画意,因为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对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不存在认知和理解难度,这些内容大部分都适合中学生的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因此作品的选择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成语三百则》、《中国歇后语》、《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书籍、连环画中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或人物典故,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救人、屈原投江、鲁班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故事经典。总之选择富有童趣的、有季节特征的、言之有物的、有教育性的作品。
创设环境,中学生园在楼梯两侧悬挂一幅幅精美的镜框,框内为经典故事、经典诗文图片、古人简介及礼仪图片。我们将利用散步时间逐一向中学生介绍,在中学生头脑中留下对古代文化的一个初浅的印象。古诗文图文并茂,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活动室内开辟“经典诵读”一角,张贴中学生所学的古诗、古文,休息时中学生可以三三两两地一起边看边念,或用手边指边念。图书架上放置一些古诗文的图书,中学生可在区域活动或自由活动时饶有兴致地挑选,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中学生对阅读慢慢地产生兴趣。
传统文学经典对中学生来说,也显得颇为枯燥,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注重中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切不可忽视中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能力,不能采用呆板单一的模式进行学习,教师一定要从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采取多样性的活动。从而使中学生在传统文学诵读活动中有情、有趣、有感受、有共鸣,不仅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更使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传统民间工艺在中学生园艺术活动中的渗透
传统民间工艺是美的、综合的、智慧的艺术,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刺绣、剪纸、蜡染、彩扎、泥人、虎头鞋等,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在开展子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要创设富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环境,使中学生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在美的视觉感受中,培养中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向往之情。其次,注重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室活动,孩子们可以玩陶艺、印花布、编彩带、织毛衣等,和专门的艺术教育活动室活动,孩子们可以玩陶艺、印花布、编彩带、织毛衣等,和日常主题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有关民间手工活动,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活动环境和投放活动材料,让中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进行探索与交往。(4)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中学生园主题活动中渗透
所谓传统民俗节日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重阳节等。民俗教育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需要教育者能抓住即景即情。
教师要根据每个节日的不同特点与中学生共同布置具有节日特点的教室环境、校园环境。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将传统节日教育在各环节的活动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还与体育游戏、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等有机结合。一系列的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大家庭过节其乐
无穷的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增加了一次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中学生园应和每位家长互相沟通,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架起一座节日文化教育的桥梁,家园一致,使节日文化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
四个子课题的研究,会使我园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综合性、活动性、实践应用性,主要采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实践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行动研究法:课题的研究是在中学生园的一日活动活动中进行的,强调以参与合作为特征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行动研究。
调查研究法: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收集有关数据和各种信息来分析研究对象的状况。需要运用调查法对研究过程的有效调控。
叙事研究法: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合作与交流的过程,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推广研究成果,我们倡导用叙事的方式,把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变成研究过程善于反思,善于总研究成果,我们倡导用叙事的方式,把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变成研究过程善于反思,善于总结。
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实践 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走近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讲故事比赛、诗歌表演、背诵《三字经》等)寻求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之间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准备阶段(201111月至2012年3月)
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分工;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收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 的资料,精心选择,确定内容,为研究工作做准备;调查中学生园中学生及家长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认知情况等;设计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 2013年 5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一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丰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寓传统文化教育于环境的创设和一日生各环节中;以大型活动为载体,加深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利用中学生园、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三)总结整理阶段(2013年6月至2013年 8月)
整理研究资料,做好相关的分析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研究论文集、活动方案集、反思集,完成园本课程资料。
六、成员分工和经费管理
课题组成员分工:施海燕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陈小梅负责课题研究中各阶段计划的制定以及阶段性总结;其余八位教师负责在中学生园小、中、大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中学生园课题经费专款专用,专门一名素质高的课题组成员负责,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时、足额到位。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论文集、研究报告、活动设计集、案例分析、活动反思等
八、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
目前我们课题组正在收集中学生园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整理筛选出有关“传统民间游戏”“传统文学经典”“传统民间工艺”“传统民俗节日”四方面的教育内容,在次基础上,准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四个子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实施方案钱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课题开题活动
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开展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活动安排
2010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文科组全体教师举行了课题《民俗文化与语文》课题研究活动。具体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承担着让语文教学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二)选题研究意义。
1.初中生研究学习“民俗文化”对于当代教育意义重大。
2.对于研究当地民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中国民俗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法,对我们研究这个课题也有很多借鉴作用。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民俗文化》精华,了解《民俗文化》中的思想精神,把《民俗文化》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
3、培养学生正确地认识民俗,看待民俗的能力,并学会保护文化遗产。
(五)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为本校七至九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为:解读民族文化典籍,探究学习“民俗文化”;研究新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结合大华地区文化做专项研究;
对大华地区传统文化做积累、整合探究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在七至九年级开展精读“民俗文化”活动,具体形式有课前演讲、学习小结、阶段考试、手抄报比赛、筹办建立“民俗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等。
2.在七至九年级开展专题探究学习活动:
(1)可选择以下专题研究民俗文化:优美的汉字(方言之湟源话);奇妙的对联(湟源名联);湟源话与文化;湟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2)筹办“民俗文化研究网”,包括以下内容:民俗研究、方言文化、文化寻根、收藏文化、曲艺民乐、传统工艺、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栏目。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3—4月):筹备成立课题组,查找材料,研究课题方向,确定课题组成员。
第一阶段(2010年5―6月)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计划,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第二阶段(2010年7月―2010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1、七年级开始开展精读“民俗文化”活动。课前开展三分钟诵读活动,开展赏读“民俗文化”的课前演讲及讨论活动,开
展学习月结活动,以及期末举办赏读“民俗文化”的手抄报比赛。
2、八年级课题活动开展分为两阶段:
(1)、2010年9月—2010年10月,开展湟源县特色的民俗文化研究,选择以下专题研究湟源的:优美的语言(方言之湟源话),奇妙的对联(湟源名联),湟源话与文化,湟源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2)、2010年11月—2010年12月,筹办“民俗文化研究网”,包括以下内容:民俗研究、方言湟源、文化寻根、收藏文化、曲艺民乐、传统工艺、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栏目。根据收集的资料先办起来。
第三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课题阶段性小结。课题组成员阶段交流、总结,完善课题方案,写阶段性小结、撰写阶段性论文。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完成课题总结报告,接受中心学校课题组审核检验。
大华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2010年3月13日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 题 报 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 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关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不够切合实际,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研究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方式方法。本课题也是想就此展开探究,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项目的界定、假说和目的
(一)项目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况,克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它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都以取得显著成效,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实践研究却比较欠缺,传统文化遭受严重侵蚀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进行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迫切需要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在综合性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必将为语文新课改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二)假说:
如果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针对教与学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性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校可持续地稳定发展。
(三)目的:
就学校而言,本课题组研究旨在在“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总课题下,全面探索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理论体系及可行性方法,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和实验学校提供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长,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贡献。
就学生而言,是要促使其具有创造的意识,培养创造的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陶冶情操,学会做人,学会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个性,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三、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大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的内容: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五、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基本步骤:
本课题研究预期时间为1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1、成立项目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和相关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做好理论认识笔记并进行交流。
3、认真研究实验课题,提高对课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对实验项目的共识。
4、做好实验前期的数据整理:如问卷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的登记工作及其他准备。
(二)实验阶段(2018年2月――2018年4月)
1、指导不同实验班级开展实验项目,做好实验阶段的原始记录工作。
2、做好实验阶段的评估工作。
3、针对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策略指南。
4、定期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举办实验工作研讨会和交流会。
(三)结题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
1、呈现师生实验成果。
2、做好项目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项目报告与结题报告,汇编项目优秀论文、优秀课例和典型个案,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推广成功的实验经验。
七、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集结汇编研究实验中的典型案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案例等
(二)集结汇编教师在研究中所形成的教学论文、研究论文等
(三)建立参与项目研究教师教学情况档案
八、项目研究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负责情况
祁天华具体负责本项目总的构想、设计,组织管理,人员协调,全面主持本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总调控,负总责。
王兰兰、李月月具体负责最新经验信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的收集、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项目实施的科研工作,以及实验研究的指导和实验研究资料总的积累,实验成果的整理与申报、推广。
陈红娟、陈松伟具体负责实验方案的实施、落实和研究指导工作,负责各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阶段性的研究总结等工作。
方芳具体负责本项目方案的落实。
第五篇:中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教育的开题报告
中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教育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于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同样,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也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语文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综观当前中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现状,形式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会先进。
二、上公开课、评优课一定要用多媒体。
三、多媒体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四、制作课件即备课。
五、教学中以视听代替朗读。
二、研究意义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运用和课件的设计运行来实现的。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学生,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具有人机交互、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一般地说,在语文课本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地方介入电教媒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但若使用不当,则画蛇添足,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在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在有些方面走入了误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须把多媒体教学与课堂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目标
(一)注意在多媒体教学中设计真实的背景。
(二)多媒体程序要设计学生的合作过程,设计学生的反思过程,设计学生的表述过程。情景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要求老师做到让学生既不脱离课本内容,又能够很好的掌握所需要的知识。
四、研究内容、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特别是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形式、内容、时间安排都应有所不同,这一点我们已形成共识。但是,有一点似乎被许多多媒体程序设计者所忽略,那就是:分层教学。
2、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特别是语文教学内容,更不可能脱离书籍的教育,因此,必须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书本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好的从事语文教育。
3、课外的多媒体。教师特别是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老师应该考虑课外的多媒体教学,制作课外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将课堂教学软件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消化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消化的知识和方法,或帮助学生形成能力,特别是对于差生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好主意。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
2、行动研究法: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法,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
3、交互法,学生有更多的参与。
4、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对普通实验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