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教育学课程纲要
《民族教育学》教学大纲
(2014年修订)
一、课程编号
1041030016
二、课程名称
民族教育学
三、学时学分
每周2学时,共36学时,期末考评合格获2学分。
四、开课对象
教育学专业第三学年上学期
五、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
六、课程目的与任务
《民族教育学》主要是由民族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相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教育学在国外发展尤为迅速,特别是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的多民族国家里,该学科领域(包括人类学、多元文化教育、土著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层次不穷,成为当今全球社会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中国有关民族教育学学科的提出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中期。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上颇受重视的学科。
广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各民族特有文化传承现象(民族教育现象),探索各民族特有文化传承过程(民族教育过程),比较不同民族群体文化传承差异(各民族教育的本质差异)。及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不同民族个体社会化差异(个体学习的特殊性),揭示各民族特有文化的传承规律(各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有规律)。狭义的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描述和揭示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般特有现象、过程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及教育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设计
1、实践教学安排
民族教育学实践环节可分为自学、面授辅导和实地考察访谈三种形式。
自学:自学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自学方法的辅导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对于有着较多理论的民族教育学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教师要辅导、帮助学生自学。
面授辅导:要根据学生状况,紧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可以采取用串讲知识结构与要点、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案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课要利于学员掌握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认真备课、辅导与批改作业。
实地考察访谈:利用周六日或假期,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民大幼儿园、西藏中学、西藏班、北京市回民中学等地实地参观考察、访谈,并要求学生写出调研报告或访谈日志。
2、训练内容和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指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的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与 规律要在了解、理解上下功夫,认真钻研,善于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心理规律、原则与方法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3、检查方式
首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较清晰的了解基本概念;其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辅导,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材的教学功能,帮助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其三,针对学校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案例研讨,促进理论的应用。
(二)各章节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章 民族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的概念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其性质、体系,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重难点为涵义、性质。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
民族教育学发展史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学发展史, 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考核目标: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不同的归因理论及学派主要观点,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重难点为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及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世界民族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理论概述
考核题目: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况,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理解并掌握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基本内容。重难点各理论流派的基本内容。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态, 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 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教育, 社会组织结构与民族教育, 人口迁移与民族教育——人口迁移的多样性与未来趋势。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自然、社会环境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文化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文化生态诸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理解并掌握文化生态环境理论,了解文化生态各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重难点为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
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世界民族语言概况,世界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世界双语教育模式,世界双语教学理论流派,双语教学方法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世界及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实践,掌握世界双语教育模式。重难点为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
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心理差异,民族心理差异与民族教育策略,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因素以及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重难点为民族心理。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章
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考核题目:国外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中华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历史沿革,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教育立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中外民族教育法规的发展,掌握民族教育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重难点为民族教育法规。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九章
民族教育体制与管理(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中华民族教育体制,中华民族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教育体制沿革,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体制、基本原则。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章
民族幼儿教育(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发展历程。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不同形态社会下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发展。重难点为民族幼儿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
民族学校基础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学校课程与教材编写,民族学校的教学战略,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基础教育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学校课程。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章
民族高等教育
考核题目: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制度、价值。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高等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三章
民族职业教育(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四章
民族师范教育 考核题目:少数民族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中华民族师范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师范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民族师范教育。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五章
民族成人教育(学生自学)
考核题目:民族成人教育的重大意义,民族成人学习心理与教学,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重难点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理论。考核过程:
1、老师课外指导,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六章
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
考核题目:民族教育学研究基本步骤,民族教育学具体研究方法。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重难点为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七章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考核题目:未来全球民族教育的展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考核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相关内容。重难点为多元文化整合运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考核过程:
1、老师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2集体交流。由学生自由提问。
3、交流反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检查标准:
1、民族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学会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程教材和参考书
(一)课程教材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二)参考书 1.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王军主编.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王鉴著.民族教育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苏德编著.民族学校教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1999 6.滕星编著.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M].民族出版社.2002 7.陈立鹏著.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新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8.孟立军著.论中华民族教育.广西民族出版社[M].2001 9.王军著.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 [M].民族出版社2002 10.吴仕民著.《中华民族教育》[M].长城出版社.2000 11.俸兰编.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 12.吴明海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3.滕星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华夏出版社.2001年 14.王鉴,万明钢著.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M].民族出版社.不祥 15.陈玉屏主编.民族教育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16.朴胜一,程方平著.民族教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1 17.王兆璟,王春梅著.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5 18.金炳镐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9.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0.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 22.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家评传通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1989. 23.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M]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九、作业与考查方式
课程每章后设有练习与思考题,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这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环节。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验收,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考试的具体要求详见考试说明。
本课程考评方式有三:一是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实践环节),二是课堂讨论,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合起来总分为100分。平时作业为一份读书笔记或一篇研究论文,占总分的20%;课堂讨论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十、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第一章 民族教育学学科基本理论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其性质、体系,研究对象、任务及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涵义、性质。
1、民族教育的概念与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特点 1.1民族教育概念的涵义
1.2民族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3民族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1.4民族教育学的研究特点
2、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 2.1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2.2民族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章
民族教育学发展史与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掌握并能够运用不同的归因理论及学派主要观点,了解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各学派的基本观点及理论。
1、民族教育学发展史
1.1美国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学派 1.2英美多元文化教育学学派 1.3中华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关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 2.1单一的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2.2修正综合的成就归因理论
第三章
世界民族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理论概述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各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理解并掌握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各理论流派的基本内容。
1、世界各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况 1.1原苏联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1.2法国的移民劳动者子女的学校 1.3英国的少数民族教育 1.4德国的跨文化教育
1.5美国的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1.6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 1.7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双语教育 1.8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教育 1.9泰国的宗教与民族教育
1.10马来半岛的文化同化与多元化 1.11日本的“在日朝鲜人”教育
2、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2.1文化变迁论 2.2文化同化论 2.3文化融合论 2.4 跨文化适应论 2.5 跨文化交流论
2.6 跨文化理解教育
2.7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四章
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自然、社会环境与民族教育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教育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与民族生态
1.1人种与生态
1.2民族的产生、发展与生态 1.3自然资源与民族生态
1.4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心理
2、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教育
2.1经济文化类型的一般分类与民族教育 2.2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与民族教育发展
3、物质生活方式与民族教育
3.1服饰文化与民族教育 3.2饮食文化与民族教育 3.3居住文化与民族教育 3.4交通文化与民族教育
4、社会组织结构与民族教育
4.1家族与民族教育 4.2部族与民族教育 4.3社区与民族教育
5、人口迁移与民族教育——人口迁移的多样性与未来趋势 第五章
文化生态环境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理解并掌握文化生态环境理论,了解文化生态各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1、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1.1文化与教育
1.2文化生态环境理论
2、文化生态诸因子与民族教育的关系
2.1少数民族宗教与民族教育 2.2少数民族哲学与民族教育
2.3少数民族民俗传统与民族教育 2.4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失调 第六章
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世界及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实践,掌握世界双语教育模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1、世界民族语言概况
1.1语言与民族
1.2世界民族语言发展趋势
2、世界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2.1世界双语教育概览 2.2双语教育的作用 2.3世界双语教育展望
3、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3.1过渡双语教育 3.2保持双语教育 3.3二元语言双语教育 3.4浸没(淹没)双语教育 3.5隔离主义教育 3.6分离主义教育
3.7外语教学的主流双语教育 3.8双方言教育
4、世界双语教学理论流派
4.1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4.2双语教学中几个重要概念 4.3双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概要 4.4双语教学理论流派
5、双语教学方法论
5.1传统教学方法 5.2新教学方法
6、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6.1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实验概况 6.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
6.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4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绩、问题与展望 第七章
民族心理与民族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因素以及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心理。
1、民族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民族心理的含义 1.2民族心理研究的概况 1.3民族心理研究的意义
2、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心理差异
2.1什么是文化与文化差异
2.2文化差异是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主要因素 2.3影响民族心理差异的文化因素
3、民族心理差异与民族教育策略
3.1学习心理与民族教育
3.2道德品质发展与民族教育
4、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
4.1民族心理的研究原则
4.2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八章
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中外民族教育法规的发展,掌握民族教育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教育法规。
1、概述
1.1民族教育政策 1.2民族教育法规
1.3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2、国外民族教育法规与政策
2.1外国民族教育政策与立法的历史沿革 2.2外国民族教育立法权限类型 2.3外国民族教育立法程序 2.4外国民族教育法律形式种类 2.5外国教育立法特点
3、中华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历史沿革
3.1奴隶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3.2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3.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 3.4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与法规情况
4、民族教育改革与民族教育立法
4.1民族教育改革呼唤民族教育立法 4.2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工作 第九章
民族教育体制与管理(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教育体制沿革,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
1、民族教育体制概述
1.1教育体制概述
1.2民族教育体制的意义
1.3确立民族教育体制的基本原则
2、中华民族教育体制
2.1旧中华民族教育体制概述 2.2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的建设 2.3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发展成就 2.4新中华民族教育体制的特点
3、中华民族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对策
3.1领导和管理体制
3.2民族教育结构体系改革 3.3民族教育投入与办学体制 第十章
民族幼儿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不同形态社会下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发展。
1、原始氏族“大家庭”的幼儿教育
1.1、原始氏族“大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1.2原始氏族“大家庭”幼儿教育的方法
2、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民族幼儿教育
2.1一夫一妻制民族家庭的幼教传统
2.2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家庭幼儿教育的制约性
3、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发展历程
3.1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的早期实践与思想探求 3.2民族幼儿现代公共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第十一章
民族学校基础教育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基础教育相关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学校课程。
1、民族学校课程与教材编写
1.1课程与教材概述
1.2民族学校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特点
1.3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 1.4多元文化课程的指导原则
2、民族学校的教学战略
2.1民族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2民族学校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2.3民族学校的教学组织
3、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3.1校园文化概述
3.2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4.1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涵
4.2民族学校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培养
5、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5.1教育评价概述 5.2民族学校教育评价
5.3国外有关民族教育评价的新进展:多元文化学校教育评价 第十二章
民族高等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高等教育。
1、民族高等教育的含义
2、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
2.1古代民族高等教育性质活动 2.2近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2.3当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3、民族高等教育的制度
3.1办学体制 3.2层次结构 3.3民族高等教育类型
4、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
4.1对少数民族个体提高的价值 4.2对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价值 4.3对国家发展的价值
5、民族高等教育的典型案例:新中国的民族院校
5.1历史沿革 5.2重大贡献 5.3运行机制
6、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就、问题与发展
6.1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显著成就
6.2当前中华民族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十三章
民族职业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
1、职业教育概述
1.1职业教育的含义 1.2职业教育的发展
1.3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2、民族职业教育的重大价值
2.1经济价值 2.2教育发展价值
2.3促进民族现代化的价值
3、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历史沿革
3.1旧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3.2新中华民族职业教育
4、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1观念革新 4.2完善体制 4.3结构定位
4.4教学与课程改革 4.5师资队伍建设
4.6加强社会性合作、开发与服务 第十四章
民族师范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师范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民族师范教育。
1、少数民族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少数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3、中华民族师范教育制度
3.1师范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3.2师范教育的类型 3.3师范教育制度的完善 3.4师范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
4.1少数民族师范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2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师范教育体系
4.3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4.4积极稳步地进行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教学改革 4.5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的培训
5、重视对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研究
5.1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 5.2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制度
5.3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科学的联系 5.4应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改革 第十五章
民族成人教育(学生自学)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了解民族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
1、成人教育概述
1.1成人教育的概念 1.2成人教育的目的 1.3成人教育的任务 1.4成人教育的体制 1.5成人教育的地位
2、民族成人教育的重大意义
2.1政治意义 2.2经济意义 2.3文化意义
3、民族成人学习心理与教学
3.1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 3.2成人教学
4、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
4.1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历史沿革 4.2中国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4.3中华民族成人教育机构体系
4.4当前中华民族成人教育的重点项目
5、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
5.1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含义
5.2当代国外少数民族成人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5.3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典型实践项目 5.4国外少数民族成人教育的主要特点
5.5影响当代国外民族成人教育的三种主要理论 第十六章
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内容。
1、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性质与特征
1.1教育研究概述
1.2民族教育学研究方法性质
2、民族教育学研究基本步骤
2.1研究课题的确定 2.2研究设计 2.3准备工作
2.4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 2.5资料的分析与总结 2.6研究成果的形成
2.7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评价
3、民族教育学具体研究方法
3.1实地调查方法 3.2历史研究法 3.3人种学研究方法 3.4实验研究法
3.5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3.6民族教育学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7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概念,掌握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难点为多元文化整合运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1、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1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1.2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3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趋势
2.1世界政治多极化 2.2世界经济一体化 2.3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
2.4科技进步促使人类步入信息时代
3、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与民族教育任务
3.1国外少数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3.2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 3.3民族教育的任务
4、未来全球民族教育的展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4.1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4.2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4.3全球一体化教育
4.4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复习
课时分配:2课时 考核:
本课程考评方式有三:一是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实践环节),二是课堂讨论,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合起来总分为100分。平时作业为一份读书笔记或一篇研究论文,占总分的20%;课堂讨论占总分的30%;期末考试占总分的50%。
第二篇:教育学纲要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教育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
2.教育生物起源说(第一个将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来)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和沛西·能
观点:教育产生于动物的本能(将人完全等同于动物)3.教育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观点(我国认可)教育起源于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形态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2.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近代教育(3个基本特征)4.现代教育(4个特征)
5.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点)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墨子、庄子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论著 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建立
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科学化)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出现各种教育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四)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阿普尔《教育与权力》
吉鲁《批判的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
(五)当代新教育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二、教育与经济
(一)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二)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生理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方面:认识和意向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三种理论观点)
(一)内发论
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孔子、孟子 —性善论 弗洛伊德 —性本能 威尔逊 —基因复制 格赛尔 —成熟
(二)外铄论 依靠外在力量 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儿童)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还有其他不确定因素,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我国流行遗传、环境、教育三因素说(学界仍有分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循序渐进 阶段性 —针对性 不平衡性— 关键期 互补性— 笨鸟先飞
差异性—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第三篇:教育学复习纲要
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教育学复习提纲
参考教材:
扈中平李方 张俊洪 主编,《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教育: 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学科。从中观上讲,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传统教育:
现代教育: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动机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室。具体地说,是某一类学校的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教学相长 :
教学策略: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发现教学现代社会的形成法: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来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和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参看课本。
价值澄清理论: 参看课本。
诊断性评价: 参看课本。
过程性评价:参看课本。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参看课本。
二、简答题:(任选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西方教育史上教育思想家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2、应如何理解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答:教育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既可能具有一致性、整体性,也可能有矛盾性。
第一,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规定和相
互转化的。教育促进经济的变革与发展,间接地也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变革与发展,因为任何政治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教育的政治功能也可以以政治的稳定、变革、发展来为一定的经济活动提供条件和保障。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传播和创造人类的精神产品,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得以形成、释放的基础。
第二,教育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具有相互冲突和排斥的关系。其根本
原因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方面活动各自直接的目的和价值指向本身就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教育的需要和教育功能的期望也不相同的,进而导致教育诸多社会功能矛盾性的产生。
3、教育为什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原因: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2、教育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其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来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制约,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自身一定的独立性。
表现: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
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具有继承性。
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其作用发挥的条件是什么?
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5.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对此教育应有哪些基本策略?
○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
○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6.班主任工作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
3、组织和指导种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7.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维度分别应包含哪些方面?
8.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教学过程的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
9.备课的工作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10.体谅模式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什么?
11.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任选1题,共20分)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中国传统社会对教师的期待,请结合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此进行评述。
2、你如何认识教师角色的“蜡烛观”和“发展观”?
蜡烛观只强调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而忽视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
尊重,获得满足
3、你认为一个理想的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的素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基本素质: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
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思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4、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答:
5、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试论述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新,活,实
6、请结合相关理论谈谈,你怎么看待教育中的表扬和批评?
7、联系实际,谈一谈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培养班集体?
答:班集体具有比较明确、一致的共同目标,有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人物,有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和自觉纪律,有良好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所以作为班主任,其开展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班级群体由松散群体向班集体的跨越,使班级成为每个学生愉快生活、健康发展的园地
1、作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班级群体和班级个体的了解和
研究,这是做好各项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班级教育过程中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
2、要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首先要进行班级组织机构的设计,还必须对班级进行小组编排,使之成为班级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其次要培养、选拔班干部,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相关锻炼。要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的规范体系,在班级群体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
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恰当的班级共同目标可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能够为班级活动指明努力方向,可以及时调节班级和个人活动,以及群体或个体的行为偏差,促使学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在此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班级活动的组织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活动本身要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群众性、参与性。活动后班主任、班干部和其他班级成员都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视自我教育、注重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班主任进行集体建设的重要一环。在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始终注意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促进优良的班风和班级传统的形成,使之朝着有利于体现尊重、平等、真诚、关爱、进取、合作诸多品质的方向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班集体才能得以形成。
四、案例分析题:(任选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略
第四篇: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编写理念
七年级语文组
实践表明,教师从写教案、教学进度到编写《课程纲要》是提高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特组织七年级语文教研组老师编写《课程纲要》。
一、组织教师认识学习《课程纲要》的意义,熟练把握课程内容,及各个环节的课程目标、内在联系等。让每一位教师分清《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的主要区别在于完整的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纲要》编写实际上就是对将要实施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设计,便于认真把握所教学科知识整体轮廓,清晰单个知识点的作用于意义。
三、本着全组教师全体动员,人人参与,集中学习,分散编写《课程纲要》的原则,定期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评议。并在新学期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编写的《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 的课程教学计划。
四、为使《课程纲要》更好的呈现,认真参阅小学一年级的《纲要》案例。关键环节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具体撰写的要求有:必须全面、适当、清晰;一般用4-6点的方式来描述;涉及的目标包括三大领域与确切的认知要求/水平。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则针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它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并要求教师明确所需相关学习资源是否具备。学习主题/活动安排则需要教师确定教学活动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要求包括:重点突出,按从易到难排序;明确描述选择的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有效性评价应当既包括学的评价,也包括教的评价,教师要确认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或手段。
五、集众人智慧,完善修订。
第五篇: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孟庄镇二中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设计教师:梁婷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课时:3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
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
1、第一单元: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2、第二单元: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3、第三单元: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4、第四单元: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
(二)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中国远古人类 第1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第三课 华夏之祖 第3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对第一单元复习、测试 第4、5课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6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7课时
内容标准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学生能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学生能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9课时
内容标准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第八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第 10课时
内容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第九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第 11课时
内容标准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测试 第12、13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第1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历史事实。
第十一课
第 15课时
内容标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6课时
内容标准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及其它相关的历史事实。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7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8课时
内容标准 了解了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十五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9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和两汉经营西域的史实。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20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21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第三单元复习、测试
第22、23课时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24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能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大致情况,和最后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形式。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25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第二十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26课时
内容标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第二十一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27课时
内容标准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了解祖冲之和圆周率的基本内容。第二十二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28课时
内容标准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对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29、30课时 期末总复习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 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 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 探究式学习方法
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课程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2,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3,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
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4,每个单元综合练习的评价。5,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