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课程感悟
课程感悟
大三这一年,教育类的课程都是有王维臣老师上的,总共上了《教育原理》、《教育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学科研方法》四门课,对于一门即将上好大学课程,开始实习的大三师范类学生来说十分有用,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在这几门课程的教学中,王老师每门课程中教了很多的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实践中区了解学会并应用基本知识,让作为我们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动起来,在王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的开展自己的简单的研究。第一次的实践作业,在教育原理课上,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对于给定题目的研究探讨,王老师实时了解情况,给予指导,并且对于最后小组派代表上去对于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表述。此次作业,不仅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也锻炼大家自主的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去完成自己的作业,最后的发言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第二次在德育与班主任的课上,对于自己过去班主任进行采访,根据课上所学,查阅相关资料,自己确定采访具体题目,设计相关的采访问题内容,联系老师进行采访,根据老师的采访记录,进行整理,讨论心的,并且小组派代表把自己的采访情况向全班同学报告。第三次,让我们自己根据所学,自己去寻找一个开题报告的方向,确定题目,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完成自己的开题报告。在这样的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中,慢慢对于教育研究的方向,基本方法,试着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基本的查阅文献的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变得更为熟练,对于上台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上台的机会给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总体上感觉王老师在课程的设计安排上匠心独具,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对王老师的课程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就是对于这类的实践作业,大家之前没有做过此类作业,对于具体的题目的选择,操作的细节上很多还是遇到很多的麻烦的,而且对于到底该怎么弄还是存在疑惑,我个人觉得如果王老师能给出一些的实例,并且给我们进行一些讲解,并且对于一些的研究方向给我们进行些介绍,拓宽我们的视野,我觉得对于我们很有帮助,而且也有利我们更好的完成我们的作业和我们之后的发展。
第二篇:教育学的感悟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类要生存和发展,社会要延续和进步,就必须将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逐渐完善起来,并把更成熟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共同存在、共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哪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来应用教育学知识呢?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有爱,才会对孩子全身心地付出。对孩子的希望,也就是教育学常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有期待,才会让孩子体验到信任,受到激励。对孩子寄予希望与其说是一种行为,还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孩子的方式。信任的希望会激发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了自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开辟教育学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在课外,提倡积极交流。
此外,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这是真正培育学生教育智慧和形成个人教育知识的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要欣赏学生的表白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名老实的只会用耳朵学习的机器。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课堂上形成教师的知识与话语的霸权,要倾听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一定程度上学生与我都获得了某种认识上的自由,我惊喜地看到,许多学生开始能够从教育的角度,用教育的思维,形成教育的理念与智慧。不仅如此,我更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愉快。
我们都知道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现在的封闭式教育也太过于严苛。我认为封闭式的教育是是把学生与社会进行分离。清朝闭关自守致使我国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同样如此,学生最终会走入社会。学生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利于打开思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封闭式使学生被束缚在校园这个特定而狭小的空间里。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同样人的个性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性,要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证。但现在在有些学校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分数。这也是现代教育现存的问题之一——片面追求分数。这些问题使学生不是因为学习而学习,而是因为成绩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努力,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心。使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者。也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轨道。整个中国教育界形成了一个风气——知识“万能论”。“重知识轻能力”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整天在书本之中徘徊,而没有多少时间感知世界之灵、体验生活之美等。从而使学生麻木,没有创造力,缺乏思维“变势”而形成了思维“定势”。“重知识轻能力”也是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教育学中提倡能力重于知识,发展学生各项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等。但往往不能实现。都说智慧都装在中国人的脑子里,但看一看在诺贝尔奖项上的中国人是屈指可数。世界名人也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创造过多少奇迹,可到我们这里就再也没有超越了,并且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完全地保留住。
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吧。而教育又直接影响着这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可以超过知识的东西——灵魂。教育传授知识,不过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而这关键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个性,发展情感、态度、何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知识不是灵魂的真正“塑造者”,灵魂的真正塑造者应该是心理学中的“个性”。因此,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塑造学生的性格。另外,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韩愈说过: 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广大的教育学者们别忘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授业”时还有“传道”、“解惑”更为重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变化、唯物、辩证、动态的观点为指导,去分析、认识与把握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也能使我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只有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长,学生才可望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没有教师,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便不能延续;教师担负着把年轻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重大作用。
我无悔!我昨天的选择,就算再让我选择100次,我还是会选择人民教师这个职业!作为教师,在教育学上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只有把握了其中的规律,不断总结、改进、创新,就能获得卓越的教学成果。
第三篇:教育学课程评述
本学期教育学课程述评
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的教育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学记》是世界上第一步论述教育的专著,比西方最早教育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年。但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不作为单独学科,它包罗在哲学之中,中国的教育未形成学科性的体系,这也是中国的教育后来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赶上西方国家教育学的步伐,中国必须注重教育学的研究,培养杰出的教育学家。
要想缩短与西方国家在教育学上的差距,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它,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首先,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至今还没有一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其次,虽然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培养出的高质量、杰出的、世界顶尖级人才少之又少,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基础科学领域里的世界大奖,我国都还是空白;而诺贝尔奖总数的70%都分布在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里。高等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而群众强烈要求改革。而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学总结出的规律,既要追求与时俱进,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现在许多大学校长已经官员化,不再是教育家,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校园的机构化或商业化,不利于缔造具有学术研究氛围的校园。只有先克服教育的政治和官僚化的弊端,大学才能走上正常轨道。而这些事件的源头往往是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道德行为失范,诚信良知泯灭。所以现代教育要重视人的修养,以追求学生的公民意识、完善人格,传递重要的价值观为目的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目前中国正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探索多种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另外,就是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影响很大。我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很感兴趣。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氛围很宽松,父母没有对我的学习干涉太多,用同学的话说是“散养式”教育。这使得我现在很后悔早年时光没有接触太多的古典熏陶,现在学习起来就很费劲了,但是就算当时能够接触到我是否就能放弃玩耍的天性,这是存在疑虑的,所以我对教育方式很感兴趣。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式,包括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我觉得不能轻视一个孩子的智力,他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懂的更多;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即根据孩子自身的习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一种教学方法,有点类似于因材施教,我觉得它有利于发掘孩子的潜力,给孩子留下童年美好回忆;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这种教育方法也比较好,它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我觉得能够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周弘的赏识教育法,感觉有点类似于促进非条件反射,给予孩子赏识有利于将孩子向好的方面培养。魏书生先生说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我觉得学习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它有利于丰富我们的内心,培养我们的独处能力,让我们明辨是非。
之后我们探讨了文化传承的问题,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知识宝库待我们用尽一身去探索和学习。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的先进思想,至今对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比如说《孙子兵法》,它的精深的哲学思想及其辩证关系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其深奥的理念已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外交谋略和体育比赛等,我们应当学习它的精髓思想,争取学以致用。
通过第4讲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也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知强也。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之后还总结了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给我们以启迪。
之后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和外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以及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如蔡元培,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他作为大学校长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鼓舞学生方面做得很成功。对于他对学生的定位,我也感同身受,作为学生应带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占何种位置,于现在及未来如何打算,发生一种向前进取,开拓自己运命的心。这段话很鼓舞我,为此我才会不断地进取和开拓。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将个人内部精神的自由,通过知识、智慧、善良意志和爱获得解放。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很喜欢这个观点。围绕这个观点,作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当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在千年前玄奘法师抵达的那烂陀寺就能体会到学术氛围的自由,每一个成员每天都学习经文,交流佛法,曾经的那里是学术的圣地,闪烁无数的智慧。
本学期的教育学让我收获很多,不仅了解到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性,而且还了解到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对我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借用这些好的教育方法,也可以进行实践和学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学习中国古老智慧的文化并将继承和弘扬它作为自己的使命。
第四篇:教育学课程反思
教育学课程反思
随着太阳的日升日落,这个学期已经接近了尾声。教育学这门课程也将要结束,让我对整个课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与反思吧!
作为师范专业,教育学是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这也是获得教师资格试的课程之一,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用了百分之二百的精力来应对这一门课。在这个学期中,没有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所以到目前为此都是全勤的。未来也许成为一名老师,所以现在就以一名准老师的纪律来要求自己。一直都以我等老师的原则,从不以铃声来作为上课的标准。课堂上不玩手机,一直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锻炼老师应有的品质。在课堂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都是独立完成。在小组报告上,作为一名组长,积极号召小组成员完成报告,并且要求组员要积极表现自己的想法,要有团队精神。所以我对自己在教育学上的分数是;出勤100分,作业95分,发言90分。教育学最满意的是让我在大学里面找到了最有意义的课程,从每天的新闻发享可以了解到更多有关教育学的新闻。了解教育的动态。
在教育学课程上,首先张老师始终是我的榜样,以对学生负责的认真态度,对知识的严谨。其次,教育学让我明白了老师正真的内涵,这一是个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老师不仅承但人类社会延续的重任,而教育着祖国未来的下一代,因此责任重大。所以必须要以下品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沉着、自制、耐心。对艰苦的教育工作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意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等。
教育学这门课程就要完结了,在此我有点个人的想法与建议,只代表着个人的观点。想法:1、2、3、建议:
1、在讲新闻的时候以小组来作为单位,其它组成员可以随意来点名发言组成员来回答新闻中的问题。这样就减少了新闻的发言时间。
2、在上课的时候,多点利用小组的作用,节课都评出最认真听课小组进行加分
3、每次的小组作业,都应该给小组一个讨论的时间,结合各方观点,加深同学对教育学里概念的认识。
个人总结:教育学现在对我只是一个开始,继续对教育学作更深的了解与学习,努力备战
2013年深圳市的教育招聘。一周只有四节课而有时只有两节课,而每次都利用一节或两节来讲新闻,所以剩下讲课程的内容的时间非常的少。在一开始讲新闻的时候,对同学是非常有吸引力,但到了学期的中后段,在同学讲新闻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不再关注了。小组作业对组员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有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
第五篇:《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学0800000
2学时:
5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对象: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
课程英文译名:Pedagogy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基于对师范生学习需求和教育实践的认识,本课程整合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原则,期望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桥梁,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实践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的新教师。
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师范生提供进入教师职业必需的教师专业知能,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原则,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任务包括:
1.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2.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3.初步形成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发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具有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一章教育基本理论(八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及其本质;理解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树立实现教育目的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教育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学难点]
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
三、“个人本位”
四、“文化本位”
第三节 教育目的一、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教师(9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掌握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发展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教师发展策略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第二节教师的角色要求
一、教师的行为规范
二、教师的知识基础
三、教师的能力条件
四、教师的工作方式
第三节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 学生(六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点,学生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重点]
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一节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二、学生的时代特点
第二节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作用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章 课程(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程的概念,了解与掌握有关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涵义,掌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方法。
[教学重点]
课程以及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类型及其课程结构;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其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教学难点]
对课程内涵的把握;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
二、影响课程结构的因素
三、新课程结构解析
第三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
二、课程标准
三、教材编制原理与管理
第四节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基本理念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校本课程的编制
第五章 课堂教学(10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教学的本质和任务,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掌握课程实施的一般策略,形成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教学本质,教学任务(尤其是当前对教学任务的表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教学难点]
教学实施策略的掌握。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本质
二、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教学的任务
一、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能与体力
三、发展学生的态度和情感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备课
二、上课
三、听课与评课
第六章课堂管理(6课时)
[教学目的]
理解课堂管理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课堂管理观,初步掌握课堂管理技能。
[教学重点]
课堂管理的实质;课堂管理的实施
[教学难点]
课堂管理原理的应用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第二节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作用与类型
二、课堂纪律的创建与实施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第三节课堂时空管理
一、课堂时间管理
二、课堂空间管理
第七章 教育评价(5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评价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掌握教育评价的一些技术。
[教学重点]
发展性评价观;学生学业评价的技术
[教学难点]
教育评价的技术
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三、教育评价模式
四、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学生评价
一、学生学业评价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三、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评价
第三节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
二、课堂教学评价
第八章教育研究方法(3课时)
[教学目的]
认识教育科研的价值,形成教育科研的态度;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教育科研的价值;行动研究
[教学难点]
教师教育科研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教育研究的学校发展价值
二、教育研究的教师发展价值
三、教育研究与课堂教学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三、研究成果的论证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教育调查法
四、教育实验法
第四节 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结题报告的表述
二、研究论文的表述
三、调查报告的表述
四、实验报告的表述
第九章 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3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了解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把握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展望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中国及其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世界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历程;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世界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年代)
二、二战后的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四、新世纪教育改革展望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环节
三、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瞿保奎主编,陈玉琨,赵永年选编,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第七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利兵等:教育行动研究:意义、制度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 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美]Vernon F.Jones & Louis S.Jones 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英]David Fontana 著,李彦译,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说明
本课程教学可根据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安排作适当调整。
本课程教学必须: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与学生知识经验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2.坚持学生主体原则,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倡导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和讨论法;
5.既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宽,更重视学生反思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养成。
考试: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
执笔人:王少非审定人:陈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