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婵娟论文语文课堂中贯穿生活教育
语文课堂中贯穿生活教育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我们就应该努力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使之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 新课程理念 语文教学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创新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理念、合作型学习理念等已经深化到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新理念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动力保障,目标定向,操作指向等作用。正当我们如火如荼地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语文教师明白了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连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以大角度来建构语文教学观。
1.小学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陶行知先生的儿童中心的课程取向认为教育的真正中心不是学校,不是书本,也不是教师,而是儿童。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有独特的生活世界,不能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他们。语文教学要与儿童的生活沟通,教学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的经验和范围,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还原生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语文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如果脱离了生活背景去进行语文教学的话,往往事倍功半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或实物,再现生活情景,从而激活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生活信息组块,这样的话,语文知识就通俗易懂了。比如在教“菠萝”这个词语时,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菠萝”是一种水果,又香又甜,外形怎样,与其讲得头头是道,还不如把课桌变成餐桌,让每一位学生看看菠萝这种水果,闻闻、削削皮、尝一尝,再认识“菠萝”这个词语,让学生在品尝水果大餐中积累了生活经验,学到了知识。又如,老师在讲华山的险峻时,单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华山的险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华山天下第一险,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华山的险。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构建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的观念。
2.社会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联系。
根据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写作时,闭门造车是写不出优秀的作文的,如写《我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都是写作的素材,都是形象化、直观化的,外化的文字符号。老师应该带着学生走上繁华的街市,走进繁忙的工厂,走在广阔的田野„„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把形象可视的事物变成抽象可想的文字,这样的文章才是情境交融,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所以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不仅要通过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自学来积累文化知识,还要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积累生活素材。
社会生活的文化知识、思想情感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处可见的广告语、宣传语,乘公交车时看到的“爱心座位”这样的新鲜词语,烧水时见到的沸腾,打扫卫生时见到的一尘不染„„社会生活中,不管是显性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都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所以,语文教师要构建“大语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要跳出书本、跨出课堂、走出校园;学生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学社会生活知识,这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二、以创造论构建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教学观。
陶行知说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手脑合用,才算开天辟地大好佬!他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昌。”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号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借鉴和发扬的。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层层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必须撕下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让学生会联想和想象,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篇好文章,其感人处,往往不在字里而在“弦外之音”——无字句处有华章。要品味空白处的意境和神韵,只有通过学生的想象去品悟。同时,由于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白,催促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加以填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的“象外缘”、“景外之景”、“外之旨”等。小学课本中精心选用的课文中,有很多给小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白,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解,往往会消耗学生想象的时间,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多读,养成边读边想象的习惯。比如在教《西湖》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老师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再造想象,让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形象的生活经验相匹配,重构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学生通过想象,同样也可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学生的心灵。所以语文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时空,应该创设想象的场,让学生自由地在想象王国中遨游。小学语文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语文知识是一样重要的。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双手要接受头脑的命令。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大脑使用比较多,而双手仅仅是举手而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的双手也能真正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上来呢?这要教师要根据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手来,通过动手加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比如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往往采用边读边想或者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学习课文。如果让学生动手体验,那收到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以小组为单位,分成三组,给第一组的同学半瓶水,细石子;给第二组同学也是半瓶水,粗石子;给第三组同学小半瓶水,细石子,然后让学生学乌鸦的样子,把石子一粒一粒地放进瓶子里,然后去观察瓶中的水有什么变化。第一组的同学发现水升高了,第二组的同学发现水没有升高,第三组的同学发现水是升高了一点点。大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聪明的乌鸦不仅想到了朝小瓶里叼石头使水位升高,让自己喝到了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乌鸦知道石子的大小与能喝到水有密切的关系。乌鸦懂得只有叼细石子才能使水位提升而喝到水,如果叼粗石子的话只能徒劳无获,无功而返。它还知道水瓶里的水太少,即使叼细石子,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的。教师这样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动手实验,得到的收获远远比讲、读、想来得多。
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动起手来,往往能起到“ 它山之石可攻玉 ”的教学效果。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不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儿童的眼睛是纯真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去伪求真的眼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堂氛围,不能膜拜教师,迷信教材。当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老师的板书有错别字时,应该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教师不能顾及自己的尊严去呵斥他们,应该对大胆提出错误的同学加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擦亮眼睛,实事求是地看。我在教《别董大》这一首古诗时,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地看图画,然后让他们说说画意。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异议,他说诗句中讲到诗人与董大离别时,开始下大雪了,可图上没有见到雪花的影子,而且一般下雪时,风不会太大;如果是刮大风,天上的大雁就不会飞得那么有序、那么轻松了。这位学生提出的质疑,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已见,纷纷提出了改正的建议。这位学生鉴别真伪不仅是体现他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而且让每一位同学摘掉了有色眼镜,懂得辨别真伪、美丑、善恶,勇于追求直理。这时教师顺水推舟,鼓励同学们用求真的眼睛去学习语文。
4.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谈,特别有“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的机会多了,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但课堂上学生问的机会并不多。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问的习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浓墨金彩地讲到了怎样让学生质疑问难。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陶行知讲道: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他将杜威提出的问题教法分为五步:学生意识到问题与困难—在情境中分析,界定问题——获得资料与提示——推论提示,作出假设——通过活动验证假设、结论。值得在语文教学中借鉴发扬。
(1)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问的权力给学生,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读的归宿点是解决问题,那么读的出发点就是提出问题。以往我们把提出问题的权力交给老师,把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常常形成老师满堂问,学生被动答的情形。现在,我们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养成勤思好问、不耻下问的好习惯。当一个学生提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时,老师毫不吝啬地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十个有价值的问题更重要。”老师的激励和表扬会提高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2)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在读课题时提出问题,课题是提纲挈领的,抓住课题的中心词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读懂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来提出问题;当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内容碰撞阻塞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生成中对产生的疑难提出问题等等。
当然,教师要控制满堂问的弊病,不能无病呻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思考的价值,不能问题一大堆,只要一读课文就什么都解决了。要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时候问?问什么?懂得“读而不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读思不明则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在社会里扩大眼界,获取丰富的学问。
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囿干课堂,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来丰富语文知识。比如上语文实践活动课时,就应该让他们在大自然、在社会里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春天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带领学生到街上、商店前的广告标语中找出错别字;带领学生去春游、秋游,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6.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的事。学习语文要讲究劳逸结合。老师上课要讲究效率。特别是语文课,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很难合理安排,很容易拖课;常常延长一些时间,造成学生课间休息不充分,影响上下一堂课。午饭过后,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加深理解课堂上教的语文知识,常常出了一黑板的语文作业,再加上英语、数学作业,学生的午间休息成了编外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解放儿童的时间,关键是老师要注重课堂效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明生动,教材的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整个一堂语文课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语文的课堂教学切忌随意性、无目的性、头重脚轻;课内不足课外补。只有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属于儿童的空闲时间才能得到保障。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使学生失去调节、消化的机会,更谈不上去思考,去创造了。
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的思想是多么明智,多么令人深思,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陶行知先生的创造论着眼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这种创造精神的培养,却必须从小抓起,从儿童教育入手。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迪是深远的,他如同漆黑的天空中的启明星,使黑暗中探索的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熠熠闪烁。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04。
作者姓名:周婵娟
单 位: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职 称:小学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宿迁市宿豫区第一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
2005;
第二篇: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文章从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会鉴赏文章。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学教育 文质兼美 美学魅力
文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情感的结晶,与文学相伴,你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理趣美
“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于理趣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若照本宣科,收效必微,只有深挖含蕴、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宽容>序言》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外,还可联系改革开放的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先驱者往往不能为人所了解,常被视为异端,因此我们对于改革者应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要学习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教《师说》这一课时,可联系社会上有些人耻于读书的不良风气,引导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材料,表现人生观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社会责任感的如《沁园春长沙》,表现生死观的如《<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表现追求自由的如《逍遥游》、《致大海》,表现热爱大自然的如《故都的秋》,表现反战思想的如《兵车行》,关注妇女命运的则更多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项链》。几乎每一篇都有一种情感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无不具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就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尽力创设一种悼念、悲愤,对敌恨、对友爱的感情,而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就用播放配乐朗读的录像,引起同学对沦落天涯的孤独者的同情,体会到共鸣、知音在生活中的难能可贵。
三、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
“文学即人学”,学习语文就要从中感受作家的人格力量。如:从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但又不肯忍受一点人格降低的李白,他的一生侠影萍踪,踏遍天涯,让人向往;“穷年忧黎民”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更让人景仰;用轮椅走了三十年人生之路的史铁生,如今只能在病床上写下“当我躺着的时候,我怀想坐着的时光”,读着他的《病隙碎笔》,怎能不被他如此悲壮而又坚韧的人生深深感动。
语文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润土的落后愚昧,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贝多芬的执着顽强,鲁滨孙的积极乐观……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人格的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通过对人物人格的鉴赏,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堪称运用语言的典范之作。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体会、领悟语言美。但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比如《沁园春 雪》中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语句,学生可能仅仅满足于了解字面意思和掌握修辞方法,并未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机和不屈的力量。为了让学生读懂其情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思考:当时的民众读到这些语句时会引发一种怎样的豪情?从而使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在文学鉴赏方面,也由此学会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文学作品,要去体会文字内在的感染力;在写作方面,学会在描绘景物时,应将自己想要传达的感情融入到描绘的对象之中,使其具有生命力。
五、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
诗情画意的融合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凉、寂寞,“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怅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简炼深刻。无论是格律诗的齐整押韵,还是散文的参差错落,读来总觉得环珮叮当,怡人耳目。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树立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美学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此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
[3]《史铁生作品集》(选载),东方出版中心。
[4]《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与夏丏尊合著。
[5]席慕容散文,《悲欢之歌》南海出版社 2007年。
第三篇: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教育中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
[日期:2013-09-24]
来源: 作者:王晓虹
[字体:大 中 小]
一直都存在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缺失,生命行为失范的现象。一方面,人民警察不尊重他人生命的案例时有发生,如,执法时肆意辱骂百姓、刑讯逼供致人死亡、防卫过当随意开枪等。另一方面,人民警察不珍爱自我生命的事例也时常发生,如,执法时不注意加强自我防护,连续作战不注意休息,因工作压力大而自杀身亡等。生命是宝贵的,他来是一瞬,去是永恒,珍惜仅属于自己一次的生命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人民警察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承担着重大的政治任务。所以,人民警察既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自觉克服当今普遍存在的生命意义感匮乏,生命价值迷失,生命幸福感丢失的生命异化现象,珍惜生命之存在,促进生命之和谐,提升生命之价值,活出精彩、有意义的人生。公安院校都开设了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旨在培养预备警官的警察意识及提升预备警官的职业道德境界。将生命教育贯穿于该门课程,使其成为课程主线,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必要,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
一、生命教育何以能够成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主线
(一)生命教育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的目标相吻合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生命教育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的,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所以说它既是教育内容,也是价值追求,还是教育理念。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探讨,引起了哲学界、心理学界、宗教界的关注。关于生命教育的界定,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使之学会过现代人文明的生活。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只有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生命教育。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是在公安院校学生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警察职业具有神圣、复杂、要求高的特点,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职能的广泛性,因为人民警察既是执法者,又是管理者、服务者,警察职业角色的复合性决定了警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复杂性,在公安院校中开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已经成为专业和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1】。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良莠,不仅关系到警察自身的形象,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以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警察队伍是国家机器中损害得最严重的零部件,“中青年民警英年早逝是民警因公牺牲的主要特点。”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5年,因公牺牲民警平均年龄42.8岁。因公牺牲的民警中,“过劳死”成为夺取民警生命的头号杀手。其次是因交通事故牺牲,排名第三的是在工作时间遭遇意外。“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教育我们的预备警官在将来的权力行使过程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并为人民群众实现生命价值保驾护航。同时,通过职业道德的约束,使人民警察不缺德、不违纪、不犯法,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提升生命的意义。因此,生命教育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的目标是相吻合的,这是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公安部历来高度重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在主要经历了三个版本的演变后,今天所提倡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是2011年9月的版本,也就是在1994年版本的基础上,由原来的八条修改和完善为十条。2011年版的十条内容是“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热诚服务、文明理性、严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2】。扩充后的内容包含了人民警察职业所应具备的政治要求、职业品质以及纪律作风三大方面。新版本既继承了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又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时代特色体现在: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反映了公安工作的新需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诉求。关于十条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公安部作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如第一条“忠诚可靠”的要求是听党指挥,热爱人民,忠于法律;第二条“秉公执法”的要求是事实为据,秉持公正,惩恶扬善;第八条“甘于奉献”的要求是任劳任怨,顾全大局,献身使命;第十条“团结协作”的要求是精诚合作,勇于担当,积极向上。
对预备警官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珍惜生命之存在,促进生命之和谐,提升生命之价值。2011版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十条蕴含
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忠诚可靠”是原则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人民警察实现生命价值的基本前提;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人民警察是执法工作者,“秉公执法”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最本质的要求,是人民警察实现生命价值的道德常态;“英勇善战”是人民警察忠于党、终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最高体现,是人民警察珍惜生命存在,提升生命价值的亮点所在;在人民群众的人权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简单粗暴的手段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文明理性”是人民警察珍惜生命存在,促进生命和谐的时代新要求;“严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这五条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人民警察在职业生涯中做到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遵纪守法且拥有一定道德境界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所以说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这也是将生命教育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如何将生命教育主线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
(一)让课堂教学环节充满生命关怀
1.教学内容渗透生命关怀。
生命关怀最能体现人性之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真、善、美、圣的精神原动力。在十条职业道德规范中,每一条都可以挖掘出生命关怀的理论依据与鲜活的现实素材。于是在讲述规范要求时就可以遵循这样的逻辑思路:遵守了该规范,就可以一箭双雕(既有人民警察自我生命的充盈与生命意义的提升,又有人民群众生命权利的保护与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渗透生命关怀的职业道德教育,避免了道德宣传的假大空,学生大多感觉到遵守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涯的常态,是安身立命的基调,是获得幸福的源头。以第三条规范“英勇善战”为例。在讲述该内容时,可以进行如下分析:英勇善战是新时期执法环境复杂给人民警察提出的挑战。为了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警察应该做到的较低层次是勇往直前,较高层次是机智果敢,最高层次是减少伤亡。较低层次要求人民警察杜绝不作为,面对危难不退缩,不逃脱,这是为人民警察人民服务的较低境界。较高层次要求人民警察敢于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斗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不作无谓的牺牲,这是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较高境界。最高 3
层次要求人民警察把珍惜生命与无私奉献有机结合起来,争当英雄,不当烈士,这是人民警察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境界。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公安部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英勇善战”不是毫无人性关怀的僵硬条文,而是有情有理的凡人道德。遵守该道德规范,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高于其他职业道德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警察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选择。
2.教学方法彰显生命关怀。
关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都在进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意蕴,并让课堂鲜活起来的有效方法。在讲述“秉公执法”这条规范时,可以引用该案例进行教学(2009年3月12日,湘潭县公安局刑侦大队4名干警在审讯19岁的犯罪嫌疑人胡奋强时,采取了刑讯逼供,导致了胡奋强死亡。200多家网站网友发帖进行评价。有这样的评价:“可怕,自称是法治社会的警察如此刑讯逼供!!”“警察就是土匪,他们随便殴打平民百姓!!”),可以从人民警察尊重嫌疑人人权与生命的角度,也可以从人民警察敬畏自我生命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警察遵纪守法,秉公执法的重要性。在学习“英勇善战”这条规范时,可以运用以下案例教学(连续接警28起,长沙市公安局雨花分局黎托派出所的36岁民警李杨累倒在岗位上,抢救7天后于2013年5月16日去世。在李杨同志追思告别仪式上,8岁儿子演奏了父亲平日里最喜爱的钢琴曲为英雄父亲送行),通过该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一方面缅怀英雄,学习英雄,另一方面要增强身体素质,注意劳逸结合,提高生命的质量。在探讨“热诚服务”这条道德规范时,可以引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警察与精神病人”这一视频案例,从而组织学生就该案例进行讨论,就如何尊重精神病人的生命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人民警察服务人民,要尽可能地融法、理、情于一体,做到既不越权也不失职,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
(二)让实践教学环节蕴育生命情怀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多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憾和人格的陶冶【3】。“人民警 4
察职业道德”课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预备警官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就课堂实践活动而言,由于人民警察的道德实践具有复杂性,可以组织学生就典型案例开展讨论、辩论,在探索与争鸣中提升认识水平。如,通过对以下案例的道德解读与法律解读(2013年4月25日,广东一男子持扁担追打警察的过程中被警察击毙。警方称,当时冼副所长在狭窄的巷内一边躲闪,一边撤退,同时发出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当董某抡起扁担再次袭击警察,冼副所长再次发出口头警告仍然不凑效时,警察鸣枪示警,董某继续袭击警察,冼副所长在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下,被迫依法开枪自卫,董某受伤倒下,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能够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生命教育。学生通过讨论,会形成一些观点,最后教师作总结发言,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就该案例而言,从职业道德角度进行解读,我们发现警察在“英勇善战”方面是欠缺的;从法律角度进行解读,我们发现警察属于正当防卫,但是属于防卫过当。另外,课堂实践活动还可以运用观看警示片、电影等形式。就社会实践这条途径,可以有以下形式来培育预备警官的生命情感。如,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眷念和执着;组织学生参观监狱,使他们感受自由原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请优秀的一线警察来学校讲述如何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斗谋,如何面对歹徒克敌制胜;把违法犯罪的警察请进校园,通过“忏悔教育”警示预备警官们在将来的职业生活中要遵纪、守法、守德等。
人民警察是代表国家来行使权力的职业,国家赋予了使命,人民寄寓了厚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诱惑。博登海默认为“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境界的诱惑【4】。”如何抗拒诱惑?既需要法律他律来约束,也需要道德自律来保障。为促进我国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举措。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不与时俱进,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就容易导致空洞的说教。所以,将生命教育之内容与理念贯穿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使课堂教学环节充满生命关怀,使实践教学环节蕴育生命情怀,应该成为新时期“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课教学改革的可圈可点之笔。
第四篇:生活教育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星期二,我们结束了为期12周的“生活教育——成功人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完成这篇期末论文之前,我认真回顾了在课上所学的点点滴滴的知识。结合我上课前后认识和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我明显感到了学习这门课程给我带来的变化。
所以,请允许我借此机会表达我对学校选择开设这门选修课程由衷地感谢,并感谢两位外教老师和翻译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精彩的讲解。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如此必要,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让我们更加自信、成熟,更加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课程中,老师除做了精彩讲解外,还有计划的要求我们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增进我们之间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完成了关于性格特点、价值观等方面的测试。课程中的每一部分都经过了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并要求我们在实际中进行个人应用,我们收获很大。
以下就是我结合自身的现状及上课后的改进,分别就学习的内容做出的总结:
(一)我的自我现状、原因及上课后的改进
在第一节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健康的六个因素是身体健康、智力激发、情感健康、称心的生活角色、社交效力、心灵之旅。要通过“保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身体脂肪”、“避免吃糖、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避免吸毒、酗酒、吸烟”、“靠锻炼和饮食达到身体健康”、“锻炼积极的生活方式” 等等方法来来把这几个因素结合起来。
从前在日常生活中我并没有过多注意饮食中营养的搭配。在课程中,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关于饮食和运动的信息和建议。之后,我按照标准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每天不再吃大量的主食,而是增加了蔬菜、水果的摄入。
至于吸烟、酗酒、吸毒这些问题,还离我有些距离。一直以来我都很明确它们的危害。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全力保护好自己及家人,避免接触这类有害物质。也会主动劝说身边的朋友,让他们意识到这些不良嗜好的危害性,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变这种错误习惯。
我认为在“自我”方面,我改变最大的是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的方面。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还担任了班级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的工作,并广泛参与了学校的社团活动。本意是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时间安排,经常会因为各种活动过多占用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在认真学习了“个人时间管理”的内容之后,我经过仔细思考,把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排列了优先级,作了明确的规划,较好的利用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在个“人理财方面”,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几乎没有个人收入,生活费还是要家长出的。可是总是因为没有计划和约束力,总是花的无影无踪,还没有注意划到哪些地方了,钱就没了。现在,我把每个月的生活费分装在不容的信封里,有计划的花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我会继续坚持,合理安排应用。
价值观是个人做出人生选择的标准和原则,是塑造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了解价值观,我能更有效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况。通过小组讨论和价值观测试,我明确了我的价值体系是“传统型”,我的核心价值是“忠诚”,目标是负责任的生活,并且相信人们可以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二)我的友谊现状、原因及上课后的改进
在课程上,我学习到友谊是使人的一生健康而有意义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友谊能够使快乐增倍,而是悲伤减半。真正的朋友需要努力获得 和无私奉献,要用正当的方式而不是馈赠来获取。
我的友谊现状是人们都认为我友好和善,和我在一起感到舒适自然。我有一些好朋友,凡为基本局限在同学,有的是初高中的,更多的是现在的大学同学。不过我和我的朋友们很少黏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参加了不同的学校、社团活动。但每次在一起的聊天讨论都非常轻松愉快。不过我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有产生分歧的时候。然而与孩童时代所不同的是,我们不再会争吵打闹,没有了当年的任性与调皮,而是多了好多包容与谅解。就算偶尔产生了不愉快,也会在良好的沟通之后烟消云散,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群体中,我总是感到温暖幸福,我与家人、朋友、同学或社会中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我一直都明白世界给了我们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外表和内心,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所以我一直都在努力与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成功互动,尊重并接受持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能建立并维持与重要人物的亲密关系。
不过我也在课程中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尽管似乎与大家都可以打成一片,但我的内心中还是更愿意和跟我相似的人在一起,和那些跟我差异太大的人在一起确实会让我感到约束和紧张。我一直在努力维持于各种不同人物的友好关系,令人们在表面上不会看出我的排斥情绪,不过有时确实感到疲惫。
在“解决冲突”这个问题中,我想说的是,我几乎不会与人发生冲突。无论是与和我不同性别的人,还是与和我不同性格的其他同学,我似乎都是个好脾气的人。可能是由于自己忍让的原因吧!不过我的忍让并不是因为我逃避矛盾或者委曲求全,实在是没有机会让我感到需要发脾气。
虽然没有丰富的解决冲突的经验,但课上的知识还是让我懂得了发生冲突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让我学会了很多争取处理冲突的方法。并且让我明白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发生冲突。解决冲突要在三个方面即态度、方法、行动都打成一致。即发生了冲突要双方都有敞开、接纳、和谦虚的态度,要实现把情绪放在一边,共同查清事实,讨论问题,相互理解,对事不对人。要相互理解,发生冲突时不向他人抱怨,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直接与对方解决分歧。通过解决冲突,可以深厚彼此的关系。
(三).我的婚恋现状、原因及上课后的改进 正如老师所说,这一部分的确是我最感兴趣的,我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性经历,对爱情、性、婚姻了解的不多,有些地方也很片面,但是通过几次课之后,我了解了很多,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爱情。下面是我所学到的爱情观:
在爱情的开始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着冷静和选择。如何找到真心相爱的对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相貌,这很正常,因为相貌是人类的天然品片、第一印象,但问题在于相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相貌尽管重要,更重要的是内涵。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首先要克服以貌取人的心理误区,而慎重地选择与自己精神上有交集,能在精神上双方可以交流融合的对象。
在爱情的发展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看包容和协调。两个人相处在一起,不可能不遇到碰撞之处,如果不能相互包容对方的缺点,哪怕爱情坚若磐石,也会在一次次的碰撞后逐渐崩裂。同时,还要学会协调爱情与工作、事业之间的关系,不能拆东墙补西墙。
在爱情的高潮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爱情的高潮是婚姻,而婚姻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这一点在婚前就已表现出来,婚后就更重要,因为婚姻使这层责任加上了法律和道德的光环,只要真正的爱情存在一天,对对方的责任就将伴随两个人一天
在爱情的结束阶段,正确的爱情观意味着坦然和坚强。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结合,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继之以婚姻。如果一个人真遇到了这个情况,那就必须坦然面对。因为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段爱情结束了,生活仍然要继续,个人的事业也仍然要继续。失去爱情是痛苦的,但一个人应坚强起来,战胜痛苦,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最后,再次感谢“生活教育——成功人生的基础”课程给我带来的巨大收获。我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了解爱情、婚姻以及性。
相信我的人生将会因为接受到这些知识而过得更加顺利,更加有价值,有意义,期待能有机会再次接受这样的教育。
第五篇: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摘要: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结构成情感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感情;语文;课堂;教师;交流;气氛;教学;回报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看着教材上一篇篇形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能荒芜了学生的心田?尤其是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做老师不容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更不容易,这首先就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甚至是几桶水。当你让你的学生知道你能“通晓一切”的时候,当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你,认真地听你每一句话的时候,这不正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吗?还记得在给学生讲《最后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想起了余秋雨的《道士塔》,当我将其中的数据一一列出:“1905年10月,俄国人博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还不等我把这些数据念完,下面已经有了小小的骚动,这小小的骚动恰恰是学生爱国情感的流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该是只关注书本教材,同样也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当一个教师的知识面让在座的学生吃惊,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什么都懂的时候,他才会仰起他的头来看你,当他觉得你行的时候,他才会心甘情愿地认真听你上课,这就是所谓的“听其言,信其道”吧。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构成了情感教学的基础。
二、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对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因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成为他们课堂中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必须以情感为纽带,这就需要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来促进感情交流。
首先,上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语文虽是汉语言,但学生总是感觉离现实生活较远,往往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就要对讲解的内容有所选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为上课的重点。还记得我在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当时发现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生动,但是内容繁多,各种云的形态又变化多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呢?我从网上找来与本课相关的云的图片及所对应的天气图片,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天气预报的方式报道天气情况,并提醒大家应注意什么。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一组预报天气最准确。当我班级中那个最不屑于听课的同学第一次站起来时,我充分感觉到他传达给我的情感信息。当我问到大家有没有掌握住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时,所有学生给了我一个从未有过的响亮的回答。我知道这节课我成功了。那一节课,因为我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师生间产生了共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平时加强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情感教学的状态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而一下了讲台就正儿八经,我想这也不会是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能做到在平时寻找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当学生在学习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有求于教师的时候,我们也能出于真诚地去帮助他,与他们缩短年龄上的差距,身份上的距离,那么就能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情感教学的力量。
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职业,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我相信你会收到应得的情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