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实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育戏剧的实践
摘 要:从课程标准来看,教育戏剧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乃至肢体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别人、了解世界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语文教育;全人教育;实践
在西方,教育戏剧被视为一种“全人教育”,历史悠久,在近100年来,发展尤其迅速。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它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换位思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及一生发展最为重要的自信心。
目前我国的戏剧教育才到起步阶段,用戏剧作为教育手段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索。社会上,会听到这样的疑问:“教育戏剧是培养演员吗?”“学习了这个会不会耽误其他课程?”有的家长也会说类似的话:“我的孩子没有表演基础,不知能不能演好啊?”那么,教育戏剧到底内涵些什么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尝试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教育戏剧手段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认识教育戏剧的意义
从课程标准来看,教育戏剧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乃至肢体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别人、了解世界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教育戏剧实践
(一)戏剧暖身活动在语文课前三分钟的运用
每节课前三到五分钟,经常看到学生由于前一堂课的干扰或课间休息过于兴奋,呈现满脸倦容、昏昏欲睡的学生,或是叽叽喳喳、东张西望的学生。老师看见或生气或不理。此时,进行适度的“戏剧暖身”便是有效课堂的一剂良药。
暖身活动主要在使学生的情绪进入到课堂活动中,一般都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发声练习、专注和游戏等活动进行,有助于班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学习情境的导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特别设计了课前三分钟。
1.我演你猜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词语积累日益增大,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玩猜成语的游戏――“你演我猜”。这个课前训练学生反应能力、肢体、口头表达能力,与队友默契程度。同时,说出的成语,可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使听的人和讲的人都有收获,既积累了知识,还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2.角色扮演
从本节新课中挖掘扮演素材,例如:在一年级口语交际课《小兔子乖乖》,老师不妨将课堂变成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大游行”,让学生选择自己想扮演的动物,并加入一些特点的动作,如:慢悠悠的小猪、爱睡的乌龟、灵活的蛇等。让学生先练习自己扮演的动物的走路姿态、神情等,跟着音乐的节奏在教室内走动,当音?吠V梗?请学生表现自己所扮演的动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做定格动作。学生控制肢体做出各种动作,同时以游戏的形式带领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想象。这些练习为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自如的肢体运用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设计有效的课前三分钟训练,能使课堂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可以尽快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告别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新鲜的事物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二)教育戏剧在口语交际课中的运用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比如在《小兔子乖乖》口语交际课上,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老师扮演的兔妈妈要出门割草,嘱咐学生所扮演的兔宝宝不要给陌生人乱开门。这样的情境,引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以下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实录:
角色扮演:肢体模仿,了解羊和狼的特性,掌握故事大意。
1.模仿羊的叫声、走路、吃食的动作,了解羊的特点。
师:小朋友们,你见过羊吗?羊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2.今天,羊妈妈要出去割草了,嘱咐小羊关好门。(老师扮演羊妈妈)
3.(狼叫声)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4.了解狼的特点:模仿狼的叫声、走路、抓羊等动作
师:你说说狼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5.剧情表演――大灰狼假扮羊妈妈,骗小羊开门
(明确:让学生领悟“在生活中要警惕像大灰狼一样的坏蛋,不要随意给陌生人开门”的生活道理。)
大灰狼先生(老师扮演):听说羊妈妈出去割草了,只有小羊们在家,它要带着它的小狼们一起出来抓羊啦!
师: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引导小羊各种应对的方式)
6.羊妈妈回来了……
师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口语交际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身的特点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教育戏剧在小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古文在文字上的特殊性,其在教法上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小古文”进入课堂之后,究竟应该怎么教?已成为了教师的困惑。比如在教学小古文《龟兔竞走》“龟行迟,努力不息”部分。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乌龟这个角色,带领学生进入假想的比赛情境,体会在乌龟漫长的比赛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阻碍?进行模拟表演。接着教师脱离自己扮演的角色,随机采访赛途中的小乌龟,让他们说说当下的真实感受。A学生说:“很累、很辛苦。”B学生说:“好累,但是我要坚持到底。”C学生说:“我想放弃了……”激发学生在情境中投入情感、扩展思路以及自我表达。让师生在戏剧教学中体验乌龟的努力、坚持不懈。教师通过入戏发问,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进入角色与恢复身份这种真实与虚拟之间的交替,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多位思考的能力。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看待事物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教育戏剧提供了一种安全而有益的方式,让学生得以参与别人的故事,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具备了同理心或同情心,一个人就能够理解他人的处境。
三、结语
教育戏剧的独特之处就是“演”出来的教学,所有参与者,包括老师与学生都运用表演去历经的学习过程。学生不自觉地就会融入到老师安排的教学程序中,从暖身活动到扮演活动,都是在教师所提供的基本资料或与同学的互动中,由学生针对问题去主动探究的,在此过程中,创意与想法不断产生,不但增加了思考性、趣味性,更提高了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舒志义.论戏剧的教育与教学功能[J].戏剧艺术,1999(3):17-25.作者简介:龙予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
第二篇:把戏剧活动融入语文课堂
把戏剧活动融入语文课堂
创作剧源于欧美地区的英、美语文教学。它是一种即兴的戏剧活动,是儿童自发性的戏剧扮演游戏的延伸。它并不是舞台剧,不用操练,不以满足观众为目的。
我们尝试并研究的“小学语文戏剧教学”借鉴了“创作剧教学”经验,在充分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的特征,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利用做、念、说、唱、演、编等戏剧元素,通过开展诸如:游戏、动作演示、文本内容演绎、人物角色的扮演、故事续编等多样的戏剧活动,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灵活性。
小学语文戏剧教学是立足于语文教学基础之上的语文戏剧教学。它遵循语文学科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简单地讲,小学语文戏剧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由学生自发地、非正式地通过戏剧活动来读文、识字、学句、说话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设戏剧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为儿童创设情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戏剧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一定的感觉(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练习,帮助增强感受性和同情心。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并利用多元化的戏剧元素,构建戏剧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1、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犹如一条清亮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它会悄悄地感染学生的内心情感,默默地熏陶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地丰富着学生的想象,无时地感召着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爱。小学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聆听、欣赏之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韵律之美。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多作一些示范性的朗读,多与学生亲切交谈,力求用自己优美悦耳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激昂的情感表达教材语言,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例:一年级的语文听读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儿童诗,通过对大自然的一系列自然变化的描述,告诉学生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妙。课文虽短,但朗朗上口。教师在教学课文时采用了戏剧教学法,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看着多媒体演示,仔细聆听老师朗读,并要求他们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随着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座位上也开始摇头晃脑起来了,有的竟然还跟着老师朗读节奏做起了动作。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教师用语言和画面创设的语境中了。
2、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乐这一充满感染力的戏剧元素,使其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例:二年级阅读课《小溪生病了》。课文讲述了森林边的一条小溪又清又绿,可是小动物们不爱护它,往里面扔了许多的脏东西,结果小溪变的又黑又臭了。教师同样采用了戏剧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随着欢畅的音乐讲起了小溪的故事,随着多媒体画面的骤变——出现了一条脏脏的、黑黑的小溪,音乐声也直转而下,一下变得沉沉的,急急的。与此同时,教师得语气紧张极了:“不得了了,这么清亮的小溪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是谁干的?让我来做侦探,找出干坏事的家伙。”低沉的音乐、令人不安的画面,加上教师充满紧张的语气,使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老师,我来当侦探。”“我是柯南,我来查案子。”“我也来。”“我能知道是谁干!”„„
这段导课,教师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节奏、音量、音速的变化,加上语言画面的配合,烘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导课效果。
3、画面展示情境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知识结构、学习心理告诉我们,他们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而多媒体画面演示正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套配合小学语文戏剧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戏剧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戏剧活动,通过视觉练习,学生可以辨别光亮、光暗、形状、距离和色彩,发展形象思维。
4、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尽量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生间、师生间分工扮演角色,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或动作时的神情,了解故事情节,从而促使学生学懂课文。
二、指导戏剧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言
小学生进行语文戏剧实践活动,是语文戏剧教学的过程和归宿。我在研究中,特别选、编了有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故事情节的语文教材,利用语文阅读课和语文综合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言。
1、人物对话,分角色读一读
戏剧中的对白就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心里所想的外在表现。人物的语言能够反映人物的个性,而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说,效果也不同。小学语文戏剧课堂中,让学生反复“朗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研究中,我们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力求做到“多读精讲”、“以读代讲”、“读中表演”、“读后感悟”。
2、动作神情,用肢体做一做
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些关键的词语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尤其是动词。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动动手脚,做一做”的方法,让学生凭借肢体动作,理解动词的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同时又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来调动的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更深入的戏剧活动打基础。
3、内容剧情,扮角色演一演
戏剧是利用语言对白、动作表情、剧本道具、场景音乐等元素,在特定的人物之间展开情节的艺术表现手法。小学语文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课文,把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组合、编辑成一定的剧情,表演出来。当学生在创造表演中再现课文内容时,他们也就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三、创作戏剧情节,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语言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小学生进行语文戏剧活动的先决条件。没有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戏剧活动中就谈不上即兴表演和创作剧情。而创造思维的萌芽就是想象,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创设“教室剧场”,改编剧情:
在三年级《龟兔赛跑》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教室剧场”这一情境,设计了改编剧情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之后,进入教室剧场,进行讨论:如果再进行一次比赛,结果会如何?在集体讨论中,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各种答案。随后,教师再让学生把不同的答案编成不同的故事情节。这样,不同版本的《龟兔赛跑》就诞生了。例如,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吸取了教训,再次比赛中丝毫不敢松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中途因为贪玩忘了比赛,结果乌龟又一次赢得比赛的胜利;还有的学生把结局设计成兔子在比赛中一路领先,可在半路上它遇到一只受伤的小鸡,兔子为救小鸡放弃了比赛,森林的小动物为了奖励兔子的见义勇为,特意为他颁发了奖牌„„
《萤火虫找朋友》一课,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教师启发:“萤火虫飞走了,它还会遇见谁?最后它交到朋友了吗?请大家在作文纸上续写故事。”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萤火虫飞呀飞,它听见草丛里有响声,就用灯笼一照,看见一只小蜜蜂,小蜜蜂背着一个大口袋,急急忙忙往回飞。萤火虫就叫道:“小蜜蜂,小蜜蜂,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小蜜蜂说:“我愿意。”
萤火虫高兴地说:“那你就跟我一起去玩吧!”
小蜜蜂说:“好的,你等我一会儿,我把采来的蜜先送回去,你替我照路吧!” 萤火虫说:“我不能替你照路,我要去找朋友!”
小蜜蜂说:“萤火虫,朋友就应该相互帮助,你一心直想着自己,这样怎么会有朋友呢?” 萤火虫一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编写剧情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再现、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故事内容再造、想象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潜能得到了发展、思维潜力得到了发开、语文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提升。
四、延伸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探索研习
语文戏剧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可以促使学生行为个体不断地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个“课堂”之大,可用“无穷无尽”来形容。因此,课内为学生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才会把学生逐渐引向“课外”这个无穷的知识课堂。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戏剧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 “问题环境”,引导学生生疑—设疑—质疑—释疑,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例如三年级的戏剧写作课《废电池和小明的对话》。教材是一幅图画,画面上是一个小男孩手拿一枚废电池正要汪废物箱里扔。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图片材料,设计了一个故事引出了新课,并大胆地运用戏剧中角色和情节这两大元素,让学生自主构建人物角色(废电池、废物箱、小明或者其他人)和情节(将会发生什么事?怎么发生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然后请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找一找,还有什么废物和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结果学生找到了答案:纸类、金属类、橡胶类的垃圾可以回收再造。学生把他们把实际观察的内容,作为编写剧本的素材,编写出了一出儿童剧《废物箱的烦恼》。
实践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灵活教法、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活泼、开放的课堂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研究的“小学语文戏剧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树立“大语文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学生自主地语言实践为根本任务,以课堂戏剧活动为主要策略设计与组织教学。实践后学生在聆听、阅读、朗读、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邮编:734103
通讯地址:甘肃省山丹县李桥乡河湾小学
作者:梁锦芬
电话:***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培养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进行课文延伸拓展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去展现客体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一、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发现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过去,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客观事物而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通过亲身体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一门实践性课程。过去的做法,不但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今,我在教学中,运用先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施教,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三年级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这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中,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词语介绍物候学知识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观察或向别人请教等不同形式,了解大自然中有哪些自然现象,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宽了学习渠道,培养了实践能力,激发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了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信心和决心,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明显好转。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和语文应用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变“教师为本”为“以学生为本”,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只是为了落实老师的教案,更不能以老师的思维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上必须留足学生活动的时间,根据所学内容安排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课文情节性、戏剧性较强,适合表演,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各自把课文改编成剧本,然后进行表演,看看哪一组的表演最精彩,而且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表演结束后可安排讨论,让他们各自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并品评各小组表演的优劣。这样,不仅让学生高效地创造性地学习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综合实践能力中,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如学习《狮子和兔子》这篇童话故事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开展“课文新创作”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如果能把狮子和兔子当时的心里想法也说出来,那就更棒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很快进行分工,进入表演……这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欲望,而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解决了教学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进行课文延伸拓展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如果能借助于教材的延伸拓展,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比如学《用冰取火》时,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外应用凸透镜的作用进行发明小创作,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江泽民同志说:“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出发,以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地去参与,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爱家乡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要灵活开展各种综合教学活动,使语文课堂
真正成为学生综合学习、实践体验的主阵地。
第四篇:小学戏剧教育
《小学戏剧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
课 题 方 案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艺术教育只限于开设音乐、美术课程。在世界艺术教育日益综合化改革浪潮的推动下,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戏剧、舞蹈列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并指出:艺术课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美术等单科艺术课程,而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相关的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构成整体的综合艺术课程。艺术教育的这种综合化趋势,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说明艺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复兴和生机,而戏剧艺术的加入,更是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以直观有效的方法使人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政治的、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多方面影响,最终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中,戏剧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政府甚至给公民发“观剧津贴”;中国上古时代学校教育中“六艺”之一的“乐”,似乎说的是音乐,实质包含了诗、歌、舞三要素,是一种歌舞剧的表演艺术,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教育”;20世纪初期,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包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并作了成功的尝试,在我国首创了把校园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这一种现代教育方式。历史上的这些成功实践,为戏剧艺术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真正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创造的热忱,帮助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素养,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存。根据这一宗旨,在小学中开展戏剧教育,也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即以培养一个健全的公民,使其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一般性基本条件,而不在于培养专业理论、技能和创作人才。因此,学校戏剧艺术教育不是“天才教育”,也不走专业化教育的路子,它具有普及性,面对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所享用,为全体学生服务。
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于音乐、美术两科,且对戏剧作为素质教育是重要载体和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功能等都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研究。虽然这几年通过素质教育的大力宣传和各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综合艺术教育的观念已经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但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戏剧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也缺乏必要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戏剧教育的缺席,已经成为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艺术教育的重要难点和困境。只有突破这个“瓶颈”,《艺术课程标准》才能顺利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也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作为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学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戏剧教育这个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构建起小学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实施戏剧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填补我国在小学阶段系统实施戏剧教育的空白。
二、研究依据
1、在所有艺术门类中,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恰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戏剧教育的座钟目标是人格教育,是致力于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将戏剧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已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实践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艺术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方法之一被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戏剧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之中,以立法或课程计划等形式确立戏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中,戏剧是最具有综合性和多元功能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综合艺术,涉及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灯光、布置、化妆、音响效果等等,所以戏剧教育的理念最能代表综合艺术教育的理念,能统领音乐、美术、舞蹈教育;同时,戏剧教育本身又会反过来促进音乐、美术、舞蹈教育。而且,戏剧艺术无论在感情强度还是理性深度上,都位于所有艺术门类之首,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完善也最为有力。戏剧教育注重人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表现能力、角色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尤其致力于综合素质和人格的塑造。
3、较早在英国出现的“戏剧教学法”,(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2 又称为“教育剧场”、“教育戏剧”、“戏剧教学活动”,它是关于整体课程的规划,而不是单一科目的课程教学,所以它使用于任何科目的教学。它的理念就是将戏剧的元素作为一种教学与学习的媒介,而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科目。教师借由经过设计的戏剧活动,让参与的学生了解知识,不仅可用在艺术方面,包括科学、历史与人文等知识的传授。“戏剧教学法”是以戏剧艺术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即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课题界定
“戏剧教育”分为专业戏剧教育和非专业戏剧教育两种。前者以培养编剧、演员、导演和舞美等戏剧专业工作者为主,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各种艺校的戏剧专业,都是专门的戏剧教育机构;而后者是面向社会,面向全体人群,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本课题所说的戏剧教育,是指非专业戏剧教育,是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它是通过戏剧的元素、戏剧的结构和戏剧的过程,把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导向教育目标,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它隶属于学校艺术教育范畴。
四、研究基础
杭州市大关小学进行《戏剧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施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因为该校具有丰厚的研究基础。
学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坚持进行艺术普及教育,被誉为“艺术的摇篮”,曾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是“浙江省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是浙江省的教育科研200强,杭州市的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很强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曾多次承担国家级、省市级重点课题、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有多项在全国、省、市获奖。
自2004年以来,学校与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戏剧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施的策略研究》。在戏剧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已完成了对我国小学戏剧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进行了“戏剧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及其发展策略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于2007年的7月由浙江大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准备参加8月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戏剧教育研讨会的交流。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既有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黄爱华博士,副所 3 长徐大军教授以及长期从事校园戏剧创作的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黄岳杰等一些大专院校的戏剧教育专家,也有长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这是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一次合作。本课题的负责人为学校的副校长,是中学高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为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均参与过国家级、省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实践戏剧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与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的戏剧教育专家合作,通过对戏剧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化对学校戏剧教育的独特功能的认识,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总结出小学阶段学校戏剧教育实施的新模式。
六、研究内容
1、研究戏剧教育在小学生心智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及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从“丰富感知,完善人格”和“提升能力,全面发展”等方面提炼和总结出戏剧教育的独特功能。
2、研究如何从课程设置、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及校园戏剧活动的组织开展三个层面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增添生机与活力。
3、研究如何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在职教师戏剧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保证学校戏剧教育的实施。
七、研究原则及方法
1、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在我国,小学阶段开展戏剧教育,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工作,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而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首先应加强有关戏剧教育的理论研究,认真学习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和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实践戏剧教育的成功经验,从艺术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出发,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戏剧教育模式,提供操作策略,加强实践探索。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验证、充实和发展戏剧教育理论,并将科研人员的理论研 4 究和实验班级、教师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从而形成较完善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
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戏剧教育要在小学阶段全方位地实施,途径应该是多渠道、多层次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人格修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小学阶段的戏剧教育,必须全面探索,整体推进。但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必须确定实验班级重点突破。通过行动研究,结合使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加强理论指导,总结探索经验,然后及时把实验班级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全面实施的措施,进行整体推进,以达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目的。
3、引领示范与激励评价相结合
邀请杭州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研究所的专家,在课题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总结推广的各个阶段,通过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座谈和参加研讨会,开设与课题相关的专题报告以及观摩研究课等各种形式,对本课题进行多方位的指导。通过专家的引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励评价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引领示范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全面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
八、操作思路
根据我国《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综合艺术课程”的总目标,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戏剧教育的现状,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在戏剧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保证“戏剧教育对各学科具有统领和整合作用”和“戏剧教育要落实到教学目标和教育宗旨上”的前提下,围绕学科性、渗透性和活动性三个层面的戏剧教育,构建起学校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形成学校戏剧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学科性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作为学科来教学,通过课程进行戏剧教育。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和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设立选修课,组织戏剧表演兴趣小组等途径加以落实。
(二)渗透性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戏剧的内容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戏剧教育方法,是指以戏剧艺术为手 5 段,以戏剧的结构、要素来构思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思路:一是以戏剧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二是以戏剧结构设计教学过程。
(三)活动性戏剧教育,是指戏剧教育的主题活动。它是通过各种戏剧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课本剧编演,角色扮演,校园剧演出。
八、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周期:1年(2008年6月结题)课题研究阶段:
(一)申报阶段:(2007/1—2007/3)
主要内容:课题前期调研、形成方案、方案申报。
(二)准备阶段:(2007/3—2007/6)
主要内容: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讨论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案,确定环节和相关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及其组成人员。务必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到位。
(三)实施阶段:(2007/9—2008/5)
主要内容:根据实验研究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实验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向教师,不定期举行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共同总结经验,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专题讲座与研讨的内容可以涉及“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现状”、“戏剧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实施情况”、“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功能”、“戏剧教育的实施策略”、“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等等。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开设戏剧选修课,组织戏剧表演兴趣班,学生自愿报名,开展戏剧实践活动。
(3)成立小学生剧社,并定期开展活动。
(4)开展多轮关于戏剧教育的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内容包括开发“综合艺术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注入戏剧教育的内容,将戏剧的方法渗透于学科教学中。通过研讨,引导教师把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探索戏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5)组织开展戏剧形式的主题活动:课本剧的编演、角色的扮演、校园剧 6 表演、举办校园戏剧节等。
总结深化阶段:(2008/4—2008/6)
主要内容:总结经验,形成实验研究报告,汇总成果。
九、研究人员
课题组长:陆军裔 课题副组长:朱玉林
课题组成员:黄爱华 蒋枚禾 石晓云 孙慧敏 赵春艳 王咏梅 严 莹
刘 芬 陆轶智 胡鸣芳 王 瑾 陈 芬 汪水英 张 蕾 郑慧华 赵正清 陆顺良 张勇梅 周慧霞 方琼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艺术》2002年第1期。
2、郭声健《新中国艺术教育大事记》,《艺术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版。
3、蔡奇璋、许瑞芳《在那涌动的潮音中——教习剧场TIE》,《扬智文化》(2001)。
4、孙惠蛀《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戏剧艺术》2001年第1期。
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名家通适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6、陈恒辉、陈瑞如合著《戏剧: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香港嘉昱有限公司2001年版。
7、顾自芳《戏剧交响——演剧艺术撷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9、俞理明、韦爱诗《加拿大中小学戏剧课程及其启发》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5。
10、杨顺德、俞理明译《开发性戏剧与全方位使用大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育初探
□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下罗小学 吴 干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0025-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转变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理念的研究中去。有效教育,即EEPO,是一种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强、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强。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更加迎合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心态,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与要求,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教育。
一、利用要素组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种要素的不同组合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是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以上七种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看”这个要素进行学习时,学习效率仅为20%;而“听”“看”“讲”“想”四种要素相结合时,学习效率可以提升到50%,因此,授课教师如果充分利用七种要素的排列组合,将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的学习也能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将“想”“做”“看”“动”等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发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团队合作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总是以个人学习为主,只有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时,才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每个学生孤立起来,不利于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也很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有效教育的学习组织形式中,则特别强调小组合作与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小组学习方式被看作是学习方式的最关键因素。所谓小组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一般为2到6人,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背景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关注、互相倾听,共同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团队合作则是在小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模式。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有效教育的合作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请学生上台扮演教师的角色讲解课文,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而每个小组又可以根据组内成员各自的兴趣和能力,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上台进行讲解,文字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撰写演讲稿等。这样,则把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则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掌舵人。教学中,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有效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有效教育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有着众多创新之处,如备课方式、课堂模式、评价方式等,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应当加强有计划的技能训练。有效教育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有效教育的备课方式、教学课型方式、项目评价方式等,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按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基本技能的模拟课程训练,由一名教师授课,其他教师扮演学生配合技能练习,在训练结束之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教师每次结束教学活动之后,应当主动总结本次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将实践和反思结合起来,这些对于提高有效教育的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式
2013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的重点从原来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育的评价方式,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丰富了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经典性评价、项目性评价、学科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五种评价方式,几乎覆盖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可以综合有效教育评价方式中的部分内容,摆脱传统的知识性评价方式。例如,在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包含了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性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就与传统评价方式中的知识性评价不同。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的知识性评价仅仅是其六个评价指标中的一个,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还要参考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否积极与学生互动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不能仅仅把讲授文字知识作为授课的唯一目的,还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有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效教育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富含大量的创新性教学技巧和教学思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汲取有效教育中的创新性思想,完善课堂教学工作,开创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