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育随笔
由“念”到“读”
—— 给朗读再添“一把柴”
近日听了同行们几节课,课堂上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总觉得生硬、刻板,只是简简单单在念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情感饱满充沛、声音抑扬顿挫、想象立体具象,总觉得欠缺了那么一点火候,总想着再给添“一把柴”。
那一刻的遗憾有何尝不是我自己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课堂上要求我的孩子们读书读得再有感情些,孩子们除了声音再大一点以外,总是够不到我放在高处的那个“红苹果”。于是读书要么成了见字发音的沉闷呈现,要么成了南腔北调的故意歪曲。闲暇时静心细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究竟该添些什么“柴火”,才能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声音有高低快慢,情感有跌宕起伏,甚至表情也会随之阴晴不定。朗读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加工。如果能够对一篇课文的停顿起合把握的恰到好处,能调动情感,对文字进行情景联想、再现,再配上标准清晰的发音、自然流畅的语气,表情达意的情感,孩子们的朗读应该就能脱离“念”的困境,向“读”靠拢了。而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就真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花一番心思了。
首先、对学生有一个朗读技巧培训,结合文本和课堂教学,适时适地地在课堂中对学生做一个朗读发声技巧的培训,为孩子们的朗读提供一个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在孩子们的意识里面播种下一个神圣的信念:我是一个受过训练的,会读书的人。当下不是一直推崇给你生活一些仪式感吗,课堂教学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你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植下“我会朗读”这个信念,并且时不时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现他们的朗读,无疑会让他们的朗读水平节节拔高,远而久之,说不定就能“直通云海”呢。试想。一个自小就爱大声朗读、会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孩子,长大了就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朗诵者或者是表演家呢。所以,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训有助于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拥有朗读自信。试想,一个不懂得运用气息,没有一定的美感,听来毫无生气的声音怎么能将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演绎的精彩纷呈?如果说发声是技术的支持,是入门的必要手段的话。对不同文字的朗读处理就应该是朗读的升级绝技了。不同标点的句子,有相应的节奏;不同体裁、不同情感、不同情境的文本,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手段,这样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字产生反应,懂得该酝酿出什么样的情感来读。比如,在表达激动、高兴、愤怒、紧张等感情强烈的文字是,应该用高声调。在表达请求、感叹、祝愿、沉重等语气时,则通过低降调朗读„„技巧方面我们毕竟不比专家,难以从声、形、意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朗读要求,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一步一步地训练,相信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定会水涨船高。
添了技巧这把“柴”,还需老师再扇点风,才能将朗读之火越烧越旺。这阵风,应当是课堂教学者的专业素养了。如何能找到文本的情感导火索,燃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跳出见字发音的刻板念读,仿佛体内一股暗流涌动,呼之欲出,唯有尽情尽兴的朗读才能够宣泄。一
节课中,老师能把控出如此火候,应该就是一节好课了。这又需要老师有怎样的教学智慧啊!
以听的两节课为例,一节上的是文学名著《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和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教学总目标的名著教学在这篇文中,落实在打虎时的动作描写上了。老虎的“扑、掀、剪、吼”正是它由对猎物的志在必得到几击不中后恼羞成怒的情感变化线。此处教者进行这样一个点拨,个人愚见,学生在朗读时,定能将文字更清晰地转化成画面,在读书的气势上估计也能和老虎的一步步出击同步。老虎“森林之王”的称号不是浪得,再说,此前也有“人”成为它的口中物,对武松,它可以说压根没放在眼里,可是一击不中,失了威风时,它蒙圈了,“掀”是撞向对方,“剪”是致人死地,一招比一招狠毒,这样一个形象化的解读,比起模仿这两个不易表演的动作更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最后老虎那一声恼羞成怒的“吼”,让学生去算算老虎的心理阴影面积,我想,学生定能体会出老虎彼时内心的愤怒、绝望、凶恶„„有了这样的火候,还怕孩子们没有个性化的朗读吗,还愁课堂上不会书声琅琅吗?
不管添什么样的“柴火”。都需要教学生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极精的教学设计、极高的教育智慧„„我也在为之努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随笔范例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东关学校
xxx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罗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第三篇: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范文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中提出的,要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的相关要求来看,在未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或朗读中的情感感悟,并从中获得积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大意的理解与掌握。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语感培养;整体感知;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14-02
朗读是一种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感情的语言的常见方式,借助眼、脑、口、耳多个感官,共同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吸收。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不再是形式化,而是要在小学各个年级中对朗读教学加以重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使阅读能力有阶梯性的提高,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几方面问题:首先,由于课时的限定,导致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往往不足五分钟,因为教师无法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将原本的朗读训练时间变成走马观花过目十行式的阅读。其次,朗读训练缺乏目的性,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齐读、分组或个人朗读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学生为了朗读而朗读,既不用心也不用力。第三,朗读范围过窄,为了完成所谓的朗读训练的任务,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进行个人朗读的时候也就固定的几个人,其他学生只是听众,既没有参与积极性也没有参与可能性。以上三个方面是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寻找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1.示范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肩负着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喜欢阅读训练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要进行全员参与式的教学,而不是再将目光固定在几个人身上。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由教师示范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语设置,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开篇时,教师采取迂回式引导法,让学生从自己过年的经历谈起,分享各自的过年经验是收压岁钱还是出去旅游。这时候引入小女孩在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教师将导读内容进行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到整个故事中去,让学生带着对小女孩的新年好奇或疑惑进入课文的学习,紧接着提倡学生多读多听,以教师自身的示范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多看几遍,多读几遍,从而能够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默读、小组读、朗读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阅读方式。
教师规范的朗读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正音的效果,通过教师的示范培养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通过自身优美富有感情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魅力。其次,由于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力,因此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可以说是朗读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教师在进行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拿捏朗读的手法和情绪,既不能过于做作,又不能拿腔拿调,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2.借景入情,烘托阅读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景设置作为一项常见的教学手段,在朗读训练中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以情景作为朗读的背景,烘托整个教学环境,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草原》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客观情况,可能许多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草原,但是可以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手段,首先将辽阔草原的形象以图片或视频的情况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其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认同感。其次借助文章中一碧千里等描绘性的词汇,将草原的青葱碧绿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于草原的认识。随着文章内容的不断深入,情感氛围也要不断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烘托出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草原的想象。随后让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将刚才脑海中、视野中对草原的认识带入到朗读的过程中去,无形中加强了整个情感的渲染。又如在《一夜的工作》中,对学生来说,周总理似乎是十分遥远的存在了,那么如何唤起他们对于周总理的崇拜与尊敬呢?可以借助周总理的相关事迹或纪录片,将周总理废寝忘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展现出来,使之从情感上对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隐藏的内心情感,再以恰到好处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3.技巧解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要针对朗读情感和氛围烘托进行培养外,还要从语文的根本上进行训练,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教育教学中朗读的教育目标。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从停顿、音节轻重、节奏快慢、语调升降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停顿:一般而言,在朗读的过程中以文章的标点符号为停顿提示,但是古诗词的朗诵单句的停顿该如何把握呢?例如:草长?莺飞?二月?天,要根据词语进行停顿。还有一种情况是情感的停顿,例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之间并没有什么停顿,但是由于情感的浓重区别也要进行停顿。其次,音节轻重,和节奏快慢,这两个部分可以合二为一,根据词语的组成和句式的区别进行音节轻重的训练。而节奏快慢是把握整个朗读的关键因素,要根据人物情绪或心理动态进行表现。最后是语调升降,也就是感情的表达手法,以语调的升降来体现人物的情感,例如《东郭先生与狼》中,“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要以较快的语速进行,是为了表现出狼的虚伪和狡猾。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又要注意教学效率,借助朗读技巧和情感认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4.引导联想,增强阅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课文的设置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例如诗词、文言文阅读,又或者是国外的名家名著,这类文章无论是从阅读上还是理解上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与联想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文中,采取激活联想的方式,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方式,首先向学生提问,诗人没能进入院中观赏美景,十分的遗憾,那么我们现在想象一下这满园春色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自己脑海中的园子里的景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绪。
三、总结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不同形式的朗读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示范朗读开始,以教师专业化示范为依据,让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正确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更适合文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更适合朗读的气氛中进行朗读训练,从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进行感官的整合。再借助专业化的教育方式,从停顿、读音轻重、阅读快慢、语调升降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的朗读训练,进行技巧解读,提高学生对于朗读技巧的掌握,并能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合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方式。最后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获得情感认同,增强阅读效果。总而言之,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高效且长效的朗读教学课堂。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使小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朗读可以引导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外,通过朗读训练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中朗读是实现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实现小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将作一深入探究。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如人物、地点、发生的事件先有一大体了解,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并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下一步的写作积累语言基础以及解决写作中的用词不当问题。同时,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深入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世界,学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清晰的思路。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不可走过场或片面地认为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只追求教学进度或朗读数量而忽视了朗读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自主地进行朗读,而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不情愿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因此出现朗读倦怠,情绪不高,只是泛泛地读完 了事,而没有真正去感悟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会通过朗读来抓住课文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朗读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负担,教师教学的课堂效率自然不高。因此,课堂朗读需要质量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目前小学生的课堂朗读现状,把朗读变为学生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并通过朗读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提高小学生朗读有效性的建议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制订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朗读目标。同时对朗读内容也有要求,朗读的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特点,提高小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兴趣,激发他们朗读的积极情绪。其次,教师在布置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运用多种评价策略来鼓励学生的朗读兴趣,注重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学习态度,对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也是提高朗读有效性的一种方法。
1.指导学生在初次朗读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常对学生说要想理解和把握好一篇课文就得反复读这篇课文,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对课文的初读也很重要,因为初读是学生一目了然整体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的关键,在初读课文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可以首先提出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并且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带着感情去读,把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在朗读完毕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或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共同解决。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还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进行思考,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等。
2.要求学生再读深入思考,三读找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课文
提出此项要求的原因是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和质疑,但教师不能有问必答,这样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也就是经常说的不爱动脑筋,要增强小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的探求心理,让小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这时教师可以从侧面回答一些问题后,再鼓励学生再次朗读,学生在再次朗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对课文认识也会有一个全新的上升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再启迪过程,教师要好好把握才对。最后,教师还要求学生三读课文,去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思想内涵。
3.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悟充满个性化
教师在学生进行仔细品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于有的课文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年代甚远,而小学生的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开发想象力和联想,把自己置身于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与心灵上的情感共鸣,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产生个性化的思维和思路,把课文情节动态化与意境化,并培养自己这方面独特的能力。当然,这些都与教师的启发与诱导分不开,所以创新离不开想象力,朗读与学习课文同样离不开想象力。
总之,传统的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已满足不了小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朗读教学方法,运用全新的朗读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小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提高小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朗读,充满兴趣与兴趣盎然的朗读。只有小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主动在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探索未知,养成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邵馨漪.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10).编辑 薄跃华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模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2]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 文质兼美, 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 受到熏陶感染。朗读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 在教学中狠抓朗读, 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学生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 “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现思维上的递阶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特别注意平仄、押韵。
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例如 《春晓》 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结合插图,模仿诗人的情景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真实感,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语文教学,实质上还是语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各种朗读手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内容,更要地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朗读; 使得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 朗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应该是朗读的好处吧
(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 《火烧云》 等,这些文章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果能借助多媒体配以美丽的画面,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 《三月的原野》 时,学生朗读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胶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又奔放地向下流。乌鸦站在冰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在学习《观潮》 时,指导学生朗读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受到教育,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如为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朗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要借助朗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读与听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想象力,形成最原始,最纯真的心理感受。这样,既唤醒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助于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与认知。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大有裨益。好的文章应该包括意美、形美、声美三个方面的要求。“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好于 “僧推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什么要胜过“春风又到江南岸” „„这些绝妙之处,只有反复吟诵、朗读才能有深刻体会和理解[3]
(三)朗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等名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 “读” 与 “写” 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只要有了朗读量的积累才能产生写的质的飞跃。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家的典范作品,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将有所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反复的朗读便于学生的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存储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因此,学生只有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多朗读名篇佳作,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对所读的文章主动地消化,才能对语言材料运用自如。
二、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及问题
(一)时间不够充分
在第一课时预习性的朗读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文还是读得疙疙瘩瘩,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拘泥与传统的“讲问”式语文教学手法,往往针对一篇课文,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 40 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由于课堂上朗读过少,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理解留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法成为定式,往往一味采取被动学习的手段,而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光靠课堂学习无疑是不够的,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其从课外、从生活中不断学习,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古往今来,朗读都被证明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中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这一学习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朗读训练目标不明确
朗读训练是泛读和精读的有效组合,在课堂朗读的有限时间内,大量的进行无目的的泛读训练,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年级越高,语速越快,虽力求整齐划一,但这种读没有专心、用情,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朗读的效用显然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将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精读与课外的针对性分泛读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三)活跃度较差
不少读得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达到示范性的朗读效果,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样不仅违背教育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都是不利的。
(四)朗读主题面窄
学生的朗读主题仅限于课本,并且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都只叫那几个尖子生读。从而导致学生朗读量不够,课外朗读也未引起重视,从而导致朗读主题面窄。
(五)乏针对性的指导
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 “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 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更要注重技巧。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或者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谁能像他一样? ”教师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将学生个性化朗读在无声无息中予以否定,更导致朗读不能容“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改善与指导
(一)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知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4]
语感的直觉性是对语言的顿悟。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的规范语言,受其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
(二)养成良好朗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就提出关于如何诵读的要求, 一年级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然而, 对于刚刚跨入小学开始正规学习的孩子,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朗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年龄小、经验少, 一年级新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拖腔拖调, 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 读起来结结巴巴, 很不自然;音量不适, 声音走调, 有的轻如蚊子叫, 谁也听不清, 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朗读笑话, 引起大家的哄笑, 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 不愿意再读了。
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渐进。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读,一般是坐着的, 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 人坐端正, 两肩放平;听读后书再轻轻放下, 可以让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 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 要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 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 一旦有了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能树立信心, 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锻炼他们自我表现的胆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 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 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 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 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入情地朗读, 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 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 把语音读准, 把重音、停顿读好, 然后再做好范读, 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四)把握朗读情感
要读好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教学还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易事, 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而诵读美文佳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苏教版和人教版都做了精心的排版, 这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深邃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把这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文章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 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 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 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如在学习《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到“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 首先必须很好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 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知, 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为了促使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 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
(五)发展个性,激发朗读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项中还是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放在了首位。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5],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是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练出来的, 这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由情感产生思考, 从而受到品德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并且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相当欠缺,而且有些教师对朗读指导不够重视。一般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从的语言要求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有趣、有鼓励性。教师应力避模糊、玄乎的指导语言,如“你们听,刚才录音里这句话读得多精彩”,“读到这里应该饱含感情”等等。这些话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止于此,这样的指导语言不是模糊就是玄乎。怎么“精彩”?怎样的处理叫“饱含感情”?这些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自己也没弄清楚,教师应该使用一些让学生抓得住的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是责备,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激励他下次继续朗读,注意问题。朗读形象生动,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不直接采用评价语,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语不是孤立的,是与课文语境有机融合的,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既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端正认识
把《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理念落到实处。要纠正那种朗读教学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的认识,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站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朗读教学,把朗读教学抓到实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
(三)灵活运用朗读训练方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着眼于训练效果,既要因“文”制宜,又要因“人”制宜。朗读训练切忌随心所欲,草草走过场,像搞武术表演一样,把十八般武艺拿来展示一番。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使其通过模仿提高朗读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使训练的形式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有关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去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朗读欲望。此外,还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比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感受读书的快乐,以培养朗读兴趣,并从中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在大胆地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引路者,更要积极诱导,巧妙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朗读中的评价,朗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为今后的朗读教学提供更为准确的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艳慧.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探微[J].语文教学研究;2009(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赵建华.让朗读唱响小学语文课堂主旋律[J].语文学刊;2010(12)[4] 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 1993,(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