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评价初探
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教学中阅读是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要靠自己的体验和语文基础去思考,领悟,理解的过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虽然电化手段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始终代替不了学生主体在阅读中的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其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指导朗读的的方法很多,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我在课堂采用以导促读、以问促读、以讲促读、以悟促读等方法,学生的朗读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真情。而这个过程里,朗读评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它是开启阅读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朗读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学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朗读的反馈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
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朗读,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
教师指导朗读的评价语言主要有三类:
1.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反馈。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描写暴雨的猛烈有这样一句话:“然而,不知过了多少 1
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道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学生第一次读完后,情感平平,教师问道:“雨下得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于是让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雨滂沱的感觉。
又如《翠鸟》中描写翠鸟捉鱼动作快的句子:“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一位学生读得比较流利,但不够生动,教师问同学们:“这只翠鸟的动作迅速吗?”同学们笑着回答说:“不够迅速。”再请一个学生读的时候,他能抓住“蹬、飞、叼、贴”等动词重点读,突出了翠鸟捉鱼时的灵活、麻利。这样的评价语能贴合文本,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利用修辞手法来评价学生的朗读感悟。
记得有一次听《乡下人家》一课,文中有一句话:“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这样评价:“你们读得像这歌声一样,真好听。”这一评价看似顺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恰到好处地表扬学生读得轻柔优美,读出了欢快的情绪。
3.用亲切幽默的言语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幽默亲切的语言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它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不容易呀!
课上,一位学生故意放低了声音来读,但仍不乏童声稚气。老师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感冒了的小渔娃。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第二个学生读时,声音就立刻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老师见好就收,连忙说:“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都变成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早就该退休了。”在读声中,笑声中,让孩子们感到朗读是多么有意思!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也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阅读教学中,如何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评价性语言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一门较难把握的教学艺术。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课堂指导学生的朗读训练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朗读训练的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评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仅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指的是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读准确,不不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要按句读停顿,不指读、不顿读、不唱读。流利,是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有感情,是指朗读时,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有轻重、缓急,表情达意要真实自然。
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要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善自我。
2.评价要能使学生正视自己朗读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在阅读课文朗读训练中,不同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同,朗读水平不同,加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同,朗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每个学生,只要能勇敢地站出来朗读,即便不通顺,不流利,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刚开始在学生互评过程中,学生们站起来,大都是指出别人的缺点,说这儿不好,那儿不行。比如“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响亮”、“他读得没有感情”、……有的学生对别人的朗读评价甚至十分苛刻,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也很正常,因为学生们是没能学会正确地评价,需要老师引导,先评价别人的长处、优点(比如“他能举手完成朗读,我觉得他很勇敢“),其次才是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们能找出越来越多的有点了。同时,评价时教育学生在指出对方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得体。比如说“我觉得他声音洪亮,如果再加上点感情就更好了”、“ 他读得很大声、很有感情,不过,我对他还有个小建议……”之类的话。久而久之,学生们在学会朗读评价的同时,还能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3. 评价要能激励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进步。
朗读评价要富有激励性,才能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获得不断进步。缺乏激励性的指导用语,只能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如“谁再来读读”、“谁还能读读”、“你读得真好”、“谁能读得比她还好” 等等,这种评价用语只能增加学生的朗读次数而没有真正的实效。
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乱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就会使激励庸俗化、廉价化。
于永正、窦桂梅等优秀的特级教师们总是善于激励学生,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火,扶植了他们的自信之树,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
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在理解了阮恒当时复杂的心情之后,一个女孩子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老师对她赞扬道:“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当时阮恒的害怕和犹豫读出来了。”这么一说,在接下来的齐读中,听到了全班同学准确而到位的朗读。于是老师适时说上一句:“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当时,学生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评价过程中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的独特个体,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训练的评价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例如:“把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充分带到课文中再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再自然轻快地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最好把表情印在脸上!”我觉得这样的朗读评价语不仅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对文本自主创造性感悟。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就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二篇: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 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 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 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 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 从我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 也产生了一些不解与反思。反思之一: 课堂教学流行的用语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 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主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 就会发现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如: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 教师言罢, 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 场面极为热闹, 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 “你
学懂了什么。”教师话落,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场面热烈感人。“你想学哪一段, 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 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你真棒!”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 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孰不知, 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反思之二: 课堂的学习方式1.“自主”与“自流”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 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 , 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 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2.合作学习主观随意“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 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二、探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 笔者认为: 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 —引
导—— —培养—— —实践”的教学策略, 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激发兴趣教学中,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 精心设置,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课文《鲸》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 然后叫学生议论, 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有的说“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 “鲸字有鱼旁, 但鲸不是鱼。”有的说: “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 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 我趁机让学生速读课文, 体会老师的用意。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 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1、2、3、4、5、6、7, 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 , 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2.引导自由阅读, 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 自由表达,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 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 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 首先抛论文格式出趣味性浓的问题: “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 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 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这些
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 1.学生自由朗读。2.自读自说, 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什么办法。3.教师指导两读: 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 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关心、喜爱)4.大家练习, 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 表演动作)如此引导、熏陶, 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 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 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使既定思维发散与迁移: 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什么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 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 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3.培养审美情趣, 熏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 体味美, 弘扬美, 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渲染教学氛围,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有如体会: 1.因势利导, 善于点拨。所谓“势”即教材内容及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内容中去领悟做人的道理。2.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 作者的生花之笔, 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 饱含丰富的情感。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努力推行自己的“激发—— —引导—— —培养—— —实践”的教学策略, 取得良好的成效。当然, 课堂教学
策略将是我们永远讨论的话题。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空间。(5)重新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原来教材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6)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7)“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总的来说,新教材可用四个字概括“新、实、活、宽”。“新”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结构方式、新的编写风格。要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以发挥好教材的整合发展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根据课标精神,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凭借,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发挥主体作用,丰富完善教材,教师既要做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新教材的建设者。
(二)探索新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通行“词语解释”“逐段讲解”“归纳中心”等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繁锁化、复杂化分析和练习的做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语文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如,对年段的不同、课文体裁和内容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采取读、讲、画、背、唱、演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思想、情感,从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大力提倡“质疑式”、“发现式”、“探究式”、“尝试式”、“合作式”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突出重点,大胆改革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到80年代、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提问、板书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的探索中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扬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换师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二)抓好“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
(三)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条件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究、创造,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教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学生学会求异思维、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拥有探究的自主权。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品质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育随笔
由“念”到“读”
—— 给朗读再添“一把柴”
近日听了同行们几节课,课堂上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总觉得生硬、刻板,只是简简单单在念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情感饱满充沛、声音抑扬顿挫、想象立体具象,总觉得欠缺了那么一点火候,总想着再给添“一把柴”。
那一刻的遗憾有何尝不是我自己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在课堂上要求我的孩子们读书读得再有感情些,孩子们除了声音再大一点以外,总是够不到我放在高处的那个“红苹果”。于是读书要么成了见字发音的沉闷呈现,要么成了南腔北调的故意歪曲。闲暇时静心细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究竟该添些什么“柴火”,才能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声音有高低快慢,情感有跌宕起伏,甚至表情也会随之阴晴不定。朗读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加工。如果能够对一篇课文的停顿起合把握的恰到好处,能调动情感,对文字进行情景联想、再现,再配上标准清晰的发音、自然流畅的语气,表情达意的情感,孩子们的朗读应该就能脱离“念”的困境,向“读”靠拢了。而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就真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花一番心思了。
首先、对学生有一个朗读技巧培训,结合文本和课堂教学,适时适地地在课堂中对学生做一个朗读发声技巧的培训,为孩子们的朗读提供一个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在孩子们的意识里面播种下一个神圣的信念:我是一个受过训练的,会读书的人。当下不是一直推崇给你生活一些仪式感吗,课堂教学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你在学生的心目中根植下“我会朗读”这个信念,并且时不时地通过各种形式去展现他们的朗读,无疑会让他们的朗读水平节节拔高,远而久之,说不定就能“直通云海”呢。试想。一个自小就爱大声朗读、会声情并茂地读书的孩子,长大了就不会是一个优秀的朗诵者或者是表演家呢。所以,对于学生朗读技巧的培训有助于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拥有朗读自信。试想,一个不懂得运用气息,没有一定的美感,听来毫无生气的声音怎么能将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演绎的精彩纷呈?如果说发声是技术的支持,是入门的必要手段的话。对不同文字的朗读处理就应该是朗读的升级绝技了。不同标点的句子,有相应的节奏;不同体裁、不同情感、不同情境的文本,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手段,这样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文字产生反应,懂得该酝酿出什么样的情感来读。比如,在表达激动、高兴、愤怒、紧张等感情强烈的文字是,应该用高声调。在表达请求、感叹、祝愿、沉重等语气时,则通过低降调朗读„„技巧方面我们毕竟不比专家,难以从声、形、意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过高的朗读要求,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一步一步地训练,相信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定会水涨船高。
添了技巧这把“柴”,还需老师再扇点风,才能将朗读之火越烧越旺。这阵风,应当是课堂教学者的专业素养了。如何能找到文本的情感导火索,燃起学生的朗读欲望,跳出见字发音的刻板念读,仿佛体内一股暗流涌动,呼之欲出,唯有尽情尽兴的朗读才能够宣泄。一
节课中,老师能把控出如此火候,应该就是一节好课了。这又需要老师有怎样的教学智慧啊!
以听的两节课为例,一节上的是文学名著《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以激起学生阅读名著和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教学总目标的名著教学在这篇文中,落实在打虎时的动作描写上了。老虎的“扑、掀、剪、吼”正是它由对猎物的志在必得到几击不中后恼羞成怒的情感变化线。此处教者进行这样一个点拨,个人愚见,学生在朗读时,定能将文字更清晰地转化成画面,在读书的气势上估计也能和老虎的一步步出击同步。老虎“森林之王”的称号不是浪得,再说,此前也有“人”成为它的口中物,对武松,它可以说压根没放在眼里,可是一击不中,失了威风时,它蒙圈了,“掀”是撞向对方,“剪”是致人死地,一招比一招狠毒,这样一个形象化的解读,比起模仿这两个不易表演的动作更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最后老虎那一声恼羞成怒的“吼”,让学生去算算老虎的心理阴影面积,我想,学生定能体会出老虎彼时内心的愤怒、绝望、凶恶„„有了这样的火候,还怕孩子们没有个性化的朗读吗,还愁课堂上不会书声琅琅吗?
不管添什么样的“柴火”。都需要教学生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极精的教学设计、极高的教育智慧„„我也在为之努力!
第五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大家期待着一种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的诞生。然而,从目前的语文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课堂上教师统一的表扬语“你真好”“你真了不起”,无不显示着评价语言的单一与乏味;那整齐划一的拍手声(啪啪啪),又使师生间的交流呆板而流于形式。评价语言冷漠无情,评价形式过于猎奇,评价主体单一等等,我们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评价弊端,以越来越为教师所重视。
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利用显性课堂,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
在校学习是基本形成学生素养的关键期,关注学生的在校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种种能力倾向给予评价,是促其形成的有效途径。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对学生的赞赏不仅限于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2、课堂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
3、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
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如在读书中评价,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① 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② 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③ 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又如在同学的思考中,要善于发现同学答案中的独特想法,在同学发言中,要评价同学的表达是否清楚。
二、挖掘隐性课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中受教育,在生活中同样受教育,父母是老师,社会更是一个大学校。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质量评价时应从识、写、读、背、作、说这六方面出发,而这六方面也是对“双基”目标的最好概括。在课堂中教师很自觉地增强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写、读、背、作、说的基本功训练。但在课外朗读、阅读、听说这些重要的基本功却往往被学生和家长忽视,他们只重视“纸上”的成绩,而听、说、读往往也是在考卷上不能直接反映出来的,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说读能力就没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因此,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期末成绩中将日常表现和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对学生的课余活动采用“写字卡、朗读卡、阅读卡”等方式记录,并归入期末考核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让学生养成认认真真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对语言文字 的敏锐感受能力,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增加文化底蕴„„一句话,让学生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性。
三、结合成长档案,体现评价多样性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
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评价角度与评价内容也应该因人而异,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选择成长记录袋的类型或主题。如:在学科学习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建立以“我的语文知识屋”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有的学生兴趣广泛,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成长记录袋。这样做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
新大纲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曾专门具体地讲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语文教学能力时,必须观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平常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考查。如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童话续写比赛,等等。将每次的比赛成果和心得记录到成长档案中去,这样的评价既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测试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成长档案中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取长补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抓住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
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的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将起到应有的导航和护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