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一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论窦桂梅语文课堂朗读艺术
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在亮出林冲后,窦老师又渐渐板书出课文的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窦桂梅让学生朗读题目,在 窦老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打的是谁”示意下,三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了题目,第一名学生侧重读“棒打”,第二名侧重读“林冲”,第三名学生侧重读“洪教头”。短短三分多钟,独具匠心的指导朗读方式,窦老师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清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一节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
读准字音、扫除障碍可是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汉字有读音、语音(口语音)、异读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区别,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姓名、古代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有特别的念法,一不注意就难免出错,造成笑话。这些吃不准对错的字音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造成干扰,影响朗读的流畅性。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教授新课文时提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文,找准课文的正确读法,也会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易错字音做重点强调,让学生反复读防止下次出错。窦老师在这方面与一般老师表现无异,她也会在课堂上就错读频率较高的字做强调。以老师的教学实录《清平乐.春居》为例,窦老师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导入新课,念《破阵子》时,窦老师特别强调醉里挑灯看剑里挑[tiǎo]字以及梦回吹角连营里的营[yíng]字读法,挑字是多音字[tiāo]、[tiǎo],所以强调其读法,而之所以还强调营字的读法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生在读这个字时读成了[yīng],引起了窦老师的关注。在转回本次课程内容《清平乐.春居》时,窦老师叫一女学生朗读了整首词,女学生朗读完后,窦老师对其三个地方作了重要点评:第一个是白发谁家翁媪里翁媪[wēng ǎo]二字,这两个字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第二个是溪头卧剥莲蓬里的剥[bāo],第三个是蓬[péng],剥字是多音字[bāo]、[bō],莲蓬里的蓬在现实生活中可读成轻声,在这里读作第二声主要是因为押韵。又以《晏子使楚》为例,第一位女生朗读一、二段时窦老师评价了该学生读的大夫[dài fu],因
古读[dà ifu]、现读[dài fū],也评价了她的侮辱[wǔ rǔ],因学生在这个词上容易读错,接下来窦老师又请了第二名男同学朗读,提别点评了他的儿化音和瞅了你一眼的瞅[chǒu],特别评儿化音是因为上公开课的学生是深圳的,儿化音可能没有北方人那么准,点评瞅是因为这个字可能很多学生不认识。窦老师在其他课上也有诸如上述所示例中的对易错字音的提醒,特别是古代诗词方面窦老师在读音上的强调就更下一番功夫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应押韵而读。一切皆以韵味为首,这是窦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色。在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的准备工作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在真正进入文章学习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正确读音,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应该是这样读才对,一切才是死理,更改不得。窦老师的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则是在合乎情理之下,随文动而动。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只有这么读才更迎合文章的韵味,让一切水到渠成,又不显得突兀。历代学子吟诵文赋时都会赋予音乐美,是吟诵、唱读,而不是死读、僵硬读,并不是说这个字词一定要这样读、这是更改不得的,而是我们在赋予它们这个读音时才会更加有韵味,更加灵动悦耳。窦老师很明显了解这点,所以在教授读音时她不会直接跟学生说这个是正确读音,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读出韵味,韵味为主、正确为辅。
第二节 明确文章立意
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理解作品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那么,窦老师是如何在朗读前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的呢?我们以老师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窦老师是如何在这点上诠释完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总共六个自然段,除掉开头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间三段作者皆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真正进入课文主题“圆明园的毁灭”的仅仅是一小段。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字符数更精准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规格:除掉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这6个字,统计上课文的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课文总共583个字符,详述“圆明园的辉煌”的字符数有365,叙述作品主旨“毁灭”的字符数却仅仅只有158个,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去看看窦老师是如何讲述这篇文章的。
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窦老师在全国很多地方均上过公开课,在讲述文章时,窦老师因不同地方学生情况不同而对课程做过略微调整,当然在这样的调整下上课时长也不尽相同,可是不管是上课时间较长还是较短,窦老师对课文各个部分分配的时间比例是相似的,表现为:讲述“圆明园辉煌”的时长3为总时长的,讲述“毁灭”的时长却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为什么窦老师会8这样安排课文呢?为什么字符数仅有158个的小小段落窦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原因在于窦老师清楚明白作者安排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内心最真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说“记住辉煌铭记毁灭”,在安排文章时作者用了365个字符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却只用了158个字符叙说着其的毁灭,这场
毁灭虽然短暂、仓促,可是在这仓促下却裹藏着作者对两千多年的文化被毁于旦夕的无奈、悲恸、悔恨,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沉思的方向,她想让我们沉思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只要铭记历史,我们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才能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所以,“漫长”的“辉煌”只是想让这“短暂”的“毁灭”来得更加石破天惊、惊天动地,“辉煌”的只是结果,“毁灭”才是震撼作者心灵的过程啊!窦老师非常了解作者,她更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学生。在讲述课文时,窦老师不含蓄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她非常直接敞开作者所有的感情,在时长接近80分钟的教学中,她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渲染着作者对于毁灭的悲痛,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痛,更让学生承担作者寄托的情感:铭记历史,开拓明天、振兴中华!
只有明确文章的立意,我们方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关于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唐朝文学家杜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圚,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写文章来说,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先确定立意,而只是注重文辞的华美,那么写得也越多意思就越乱。《圆明园的毁灭》作者虽然较大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的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的珍贵,可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辉煌,而是当辉煌毁于一旦之后历史的哀鸣。作者要的不是后人对毁灭的祭奠,而是铭记、沉思。如若理解不到作者起意文章的心思,那么教师在教授时情感势必会偏颇,会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曾经的辉煌上,毁灭则少了一份深沉,朗读作品时我们投入的感情就会倾斜甚至错置。这就是缘何窦老师在课文笔墨少之处却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了解立意后我们朗读时就朗读的重点放在能提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作品主题的地方。
上述所讲似乎过于抽象,那我们在简化一下。正如王宇红老师所说,想要了解文章立意,在朗读前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三个为什么,即: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节 理解文章结构
感受——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第一节 抓住感受
表达感情 第二节 落实语句
整体推进
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第一节 停连的作用 第二节 停连的种类
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
第一节 什么是语气 第二节 语气的色彩和分量 第三节 语气的声音形式
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 第一节 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
第二节
节奏的不同类型
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 第三节 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第四节 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
第二篇: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目录
一、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呈现的总体特征探究...............................................................2
1、趣味性......................................................................................................................3
2、情感性......................................................................................................................3
3、创造性......................................................................................................................3
二、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4
1、导入艺术..................................................................................................................4(1)、析题导入法.................................................................................................5(2)、歌曲导入法.................................................................................................6(3)、谈话导入法.................................................................................................6
2、提问艺术..................................................................................................................7(1)、提问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7(2)、提问角度——巧妙切入,激趣生疑.........................................................8(3)、提问的广度——面向全体,开阔思维.....................................................8(4)、提问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9
三、板书艺术.....................................................................................................................10
1、课题板书艺术........................................................................................................10
2、主板书艺术............................................................................................................11
四、课堂组织艺术.............................................................................................................11
1、课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感。....................................................................12
2、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学生永远是主体。............................................................13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窦桂梅的教学艺术
摘要: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对教学艺术的研究对有效的组织课堂有着极大的作用。当前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的总体特征探究。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艺术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趣味性,二情感性,三、创造性。
第二方面,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深究。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主要表现在课堂的导入艺术、板书艺术、提问艺术、课堂组织艺术四个方面。
关键词:窦桂梅 教学艺术 导入艺术 提问艺术 板书艺术 组织艺术
Abstract: Teaching is both a science and an art.The study of teaching art of effective organization classroom has a great effect.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for Dou GuiMei Chinese teaching art is lack of systematic study.The Dou GuiMei language teaching art research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 the one hand, Dou GuiMei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rt to explore.DouGuiMei language teaching art presents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ne, interest, affective, and creativity.Second, DouGuiMei Chinese teaching art.DouGuiMei classroom teaching ar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lassroom import, blackboard writing art, art, art of classroom organ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o ask a question.Key Word:
一、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呈现的总体特征探究
教学是一门四季常青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师是耕耘者,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施了不少肥,也费了不少心思。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的特征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的独到见解,是对教学方法具有内驱力的反映,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磨练的结果。窦老师的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学艺术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趣味性;二情感性;三创造性。
1、趣味性
窦桂梅的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注意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力求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窦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在解说晏子名字由来时,窦老师问同学们“假如我生活在晏子的那个时代,也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人们是不是叫我窦子啊?”台下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本冷清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了。学生们也开始跟着老师的步调,积极的加入讨论之中。除此之外,窦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创设一个自评与互评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进行自我修正与提高。
2、情感性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心灵的唤醒。母亲的一个微笑,可以使孩子产生信心;老师的一句表扬,可以激励孩子克服困难。教师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情感和潜能。在窦老师教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窦老师这样解说:或许有的家庭正处于破裂的边缘,一句“狄姆的围巾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纽带”使孩子明白了自己不是孤立的;或许因怨恨而疏远爸爸妈妈,一句“温馨与酸楚彼此渗透,无奈与达观互为包蕴”,能让孩子也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当然,更多的是“其乐融融”,这些简单的画面、动人的细节,带给孩子的是丰富的感动,让他们回味起温馨与幸福,学会加倍的珍惜。
3、创造性
有人形象的把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比成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了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住。说的是学生缺少大量的阅读。窦桂梅老师的课独具创新,一改死守教材的做法,不以教材为唯一标准,补充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补充的资料有《雨果致巴特莱的信》;龚自珍的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李大钊的诗“圆明两度昆仑劫,鹤化千年未刃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以及很多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等。这些材料不但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还积累了大量素材,拓宽了视野,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
窦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又自然真实,尤其具有创造性。窦老师的课,其实已经由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到感悟人生这一境界上。在课堂上,窦老师诠释了如何处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的偏差而不显得循规蹈矩,诠释了如何立足文本而又不墨守成规合理开发课堂资源。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我的塑造和个性的塑造的双重结合。
二、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讲的层次,而且应该是一层深一层地理解,不是一层一层的叠加。②窦老师在燃烧温度的情境下扩充广度,在扩充广度的的基础上提高深度,自然而然水道渠成。窦老师将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艺术巧妙的结合,给观者呈现一堂出精彩纷呈、充满哲思、激情飞扬的语文课,体现了一种高雅典范的课堂教学艺术之美。
1、导入艺术
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导入”。“导入”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具有协调、诱导、衔接等多种作用③。在教学过程的众多环节中。一个新颖的“开讲”往往能为整个课堂奠定“基调”。语文课上如果能巧妙的运用生动、创新的导入方法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带进学习的情境,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设计导入时既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导入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②② 徐士启,《浅谈语文课导入的艺术》[《学苑教育》],2012·15,第32页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2007年版,第212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这座桥架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窦桂梅的语文课堂中,“导入”这一环节占有重要地位。窦老师汲取百家之长、兼容并蓄,形成一己之风,独具艺术魅力。在窦老师的课堂中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1)、析题导入法
文章的题目是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文眼。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精髓。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首要步骤就是要读懂题目。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题目,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的题目多种多样,有的题目以特定的语言形式,标示出鲜明的文体特点;有的题目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态度;在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里,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精彩片段,又常常以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为题目;还有一部分课文的题目里,蕴涵着难以觉察的特殊意味。
运用课题来导入,以课题作为切入点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导课方法。导入新课时,教师从课题入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题目推想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如窦桂梅老师教《再见了,亲人》:
师:请跟老师一起写“亲”生:略
师:我们祖先看到枝叶的繁茂,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从而创造了这个字,来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生:略
师:我们也会用歌声,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生:略
师:为了表达父母长辈对我们的爱,我们用歌声表达“慈母手中线„„”生:略„„ 师:不知你们发现没有,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有时也被我们叫称为亲人„„ 师:下面让我们跨越国界,放眼世界„„ 师: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当年的朝鲜人民„„
在本堂课教学中,窦老师紧锁题目中的“亲人”二字,从会意字“亲”入手,然后领导学生想象“树木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 5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通过联想抗洪抢险的战士,“非典”期间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人物”引导学生领会同胞之情,再引导学生联想跨国界的亲情,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三步带领学生走入课文《再见了,亲人》,体会中朝之间深厚的亲情。(2)、歌曲导入法
歌曲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它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窦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首先和同学们一起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在轻快明亮的旋律中,学生心情愉悦、兴致勃勃。恰到好处的利用歌曲进行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课堂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除此之外还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丰富了教学形式。(3)、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能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和蔼的神情,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轻松的谈话,营造了温馨的“学习场”,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双方的感情得到很好的沟通。它让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减轻了对新知识学习的恐惧感。在《晏子使楚》这一课的教学中窦老师就设置了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可 6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就是这个“矩”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
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 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
窦老师的谈话,以平等交流、易于接受的特点被孩子们所喜欢。而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性谈话直接在新课与学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学习动力。窦老师用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的言语,通过对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2、提问艺术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也证明,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需善问,要区别对象,根据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④这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人,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就会丧失信心。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度,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就窦桂梅老师的提问艺术进行探讨。(1)、提问态度——精心准备,温情催化
窦老师在自己的博客“玫瑰小语”中写道:课堂是值得老师好好经营的地方。作 ④ 《学记》,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为老师,赢得课堂,就是赢得人生。她对课堂的态度决定了她提问的质量和艺术。比如在教学《朋友》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但,茫茫人海中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是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达蒙”窦老师就是怎样设计提问的呢?
师:就是这句话,若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呢?(注意突出茫茫人海等重点词)生:„„
师:(学生多人读这句话后,老师二次读这句话,突出其他词语)这一次,你们又听出什么?生:„„
师:还是这句话,我再读读。(语气又有变化,突出的重点词又不一样)你还听出什么?
生:„„
一句话三读三问,除了体现窦老师深厚的基本功,还能从中看出窦老师设计问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灵气大动、幽默智慧。窦老师不仅注重面向全体,而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一视同仁,既热心又耐心。回答正确时加以表扬并顺势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回答错误时温和的进行引导启发。循循善诱,让学生轻松自在。(2)、提问角度——巧妙切入,激趣生疑
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选准切入点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让学生轻松的“开窍”。比如在窦老师教学《晏子使楚》时就非常注重运用提问让学生“开窍”。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略 师:那不尊重呢?生:略 师:“不敢不尊重”呢?生:略
在都老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播下,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让学生体验“尊重”与“不尊重”的较量,体会这一对相反意义的词带来的滋味。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3)、提问的广度——面向全体,开阔思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提问的广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问面向全体,改变“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二是问题本身要能够启发发散思维,促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尝试运用比较、分析等各种思维方法。且窦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里的教学片断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尊重你们的意见„„ 师:韩信的“看了看”和晏子的“看了看”有什么不同? 师: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交流。大家注意倾听,看看他的见解与你的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可以补充,可以升华。
《晏子使楚》和《胯下受辱》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名人故事,“钻狗洞”和“钻裤裆”这样的两难问题,情节如此相似,扣着“看一看”一词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轻松的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自尊和韩信的能屈能伸。窦老师通过朴实的对话,不仅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发,轻松自在的进入文本的解读,而且又立足课堂与链接课外结合,这样的提问,岂一个妙字了得。(4)、提问深度——难易适当,促进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时,提问应该深浅适宜。有些问题是学生字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也应该是班里大多数学生进过学习理解课外之后能够回答的。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对于需深入理解的问题,窦老师穷追不舍:
师: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5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文以载道”,窦老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深度挖掘文本的人文性,使学生由陷入民族情绪转为对历史的反思。虽然这些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发问是否有必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不是学习的终结,而 9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开端。窦老师能够立足眼前,放眼发展,有意在学生脑中播下思考的种子,引导孩子透过现象寻找本质,促使孩子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板书艺术
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⑤。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好的板书,能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从中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下面就窦桂梅语文课堂中的课题板书艺术和主板书艺术进行探讨:
1、课题板书艺术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板书的配合,课题是板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成功的课题板书,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增强教学效果。课题的板书,讲究跟教学思路的和谐,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成功的课题板书可以丰富课题内涵,使课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还可以突出文章重点,强化文章中心;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增强教师讲课效果,提高讲课效率。且看窦老师《再见,亲人》的课题板书
“見”——“親”
师:课前,我们先来写个字,你们可以一起来写写,嘴里说说
师:请同学看(屏幕:一棵树旁写着一个繁体 见),我们的祖先看见枝繁叶茂的大树。左边的这个见是繁体字。枝叶长得那么茂盛,就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于是就创造了这个“親”,最后简化成“亲”。来说明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 ⑤ 史梅芳,《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6期,第120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亲人„„
窦老师别出心裁从会意字“亲”入手,扩展到学生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再扩展到无血缘的跨越国度的亲人的理解,达到渲染情感的效果。
2、主板书艺术
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学生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知识体系,而板书则准确地反映了教材内容,它是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从板书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只要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
教学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象画面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繁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节省了大量讲述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且看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走近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走出圆明园
此板书结构明了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板书就像一座桥,它有机地把课堂、学生和老师联系在了一起。正是这样的板书设计使合作的快意、感悟的真诚和阅读的快感融为一体,升华为一种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
四、课堂组织艺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而能否有效利用课上的教学时间则是一节课成功 11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与否的关键。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能让学生来凑他的教法, 配他的教材, 只让学生坐而受教, 而应主动了解学生, 改进教 学方法。也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 即要教学合一。一节有 效的课堂不仅要教学合一, 还要活动合一, 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窦老师的课堂组织艺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课堂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感。
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 其中包含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要有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佳的效益语言, 在启迪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严谨治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励学生追求理想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座规范、严谨、准确严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 从而使课堂教学能更好的适应课 堂的变化和不断 出现的新情况。窦老师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
师:注意: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师:带着你的体会读课文。(读略)生: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 师: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这个课题。(读略)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
师: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韵味。(读略)
在这里同样是读课题,窦老师却三次都用了不一样的词去要求学生,体会——感觉——韵味,层层递进。以往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也知道指导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但始终是停留在文本层面上。而窦老师的课堂语言,那是情至而发地读,那是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声音。每一堂课,把学生装在心里,把文本内涵装进心里,和学生一起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学生永远是主体。
窦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世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她说,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勇气;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平等亲切、心灵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老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思考。在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是在课堂上一起幸福成长。
结语
窦老师说,课堂的美是不可分割的,课堂的感觉应该是整体的。在上课之前窦老师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精心设计哪些该细讲,哪些该略讲。然后通过将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融入文本,达到教学艺术与教学主题完美融合,从而使课堂化作一个完备的整体。完整的课堂就像一个人一样,教学设计是人的心脏,教学主题是人的大脑,教学艺术是人的血液。没有血液循环,心脏和大脑也无法运作。没有教学艺术的支撑,再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
窦老师的课堂始终重视并努力追求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她的课堂上,精当严谨的导入艺术,丝丝入扣的板书艺术,完整严密的提问艺术,掌控全局的组织艺术„„听来如流水,看去如行云。窦老师所有的精细设计背后,都有一个支撑点:不是自我显示,而是彰显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也就呈现出艺术的光彩。这不仅是“思想的艺术”,更是“艺术的艺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窦桂梅:《激情与思想》,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4】:窦桂梅:《玫瑰与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版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6】: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7】:窦桂梅:《语文新课程思考下》,《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年第2期 【8】:窦桂梅:《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河南教育》,2005年第5期 【9】:窦桂梅:《课堂细节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中国教育报》,2006年第008版 【10】:陈瑞芬:《课题板书艺术探微》,《考试》 【11】:徐启士:《浅谈语文课导入的艺术》,《语文教育》,2012年第15期 【12:】张冬菊 曾扬明:《温度 深度 广度——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晏子使楚>教学艺术赏析》,《青年教师》2012年5月 【13】:徐红梅:《让艺术之花在课堂绽放——有感于窦桂梅老师的精彩教学艺术》,《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 【14】:孙艳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现代阅读》2012年2月第2期 【15】:周成平(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讲堂》,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刘学,《浅谈语文教学板书的功能与设计要素》,《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4月 【17】:吴英,《所有的讲都是思,所有的思都是诗——我看窦桂梅老师的“讲”》,《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8月 【1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史梅芳,《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第三篇: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范文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中提出的,要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的相关要求来看,在未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或朗读中的情感感悟,并从中获得积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大意的理解与掌握。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语感培养;整体感知;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14-02
朗读是一种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感情的语言的常见方式,借助眼、脑、口、耳多个感官,共同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吸收。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不再是形式化,而是要在小学各个年级中对朗读教学加以重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使阅读能力有阶梯性的提高,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几方面问题:首先,由于课时的限定,导致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往往不足五分钟,因为教师无法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将原本的朗读训练时间变成走马观花过目十行式的阅读。其次,朗读训练缺乏目的性,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齐读、分组或个人朗读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学生为了朗读而朗读,既不用心也不用力。第三,朗读范围过窄,为了完成所谓的朗读训练的任务,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进行个人朗读的时候也就固定的几个人,其他学生只是听众,既没有参与积极性也没有参与可能性。以上三个方面是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寻找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1.示范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肩负着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喜欢阅读训练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要进行全员参与式的教学,而不是再将目光固定在几个人身上。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由教师示范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语设置,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开篇时,教师采取迂回式引导法,让学生从自己过年的经历谈起,分享各自的过年经验是收压岁钱还是出去旅游。这时候引入小女孩在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教师将导读内容进行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到整个故事中去,让学生带着对小女孩的新年好奇或疑惑进入课文的学习,紧接着提倡学生多读多听,以教师自身的示范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多看几遍,多读几遍,从而能够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默读、小组读、朗读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阅读方式。
教师规范的朗读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正音的效果,通过教师的示范培养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通过自身优美富有感情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魅力。其次,由于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力,因此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可以说是朗读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教师在进行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拿捏朗读的手法和情绪,既不能过于做作,又不能拿腔拿调,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2.借景入情,烘托阅读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景设置作为一项常见的教学手段,在朗读训练中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以情景作为朗读的背景,烘托整个教学环境,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草原》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客观情况,可能许多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草原,但是可以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手段,首先将辽阔草原的形象以图片或视频的情况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其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认同感。其次借助文章中一碧千里等描绘性的词汇,将草原的青葱碧绿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于草原的认识。随着文章内容的不断深入,情感氛围也要不断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烘托出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草原的想象。随后让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将刚才脑海中、视野中对草原的认识带入到朗读的过程中去,无形中加强了整个情感的渲染。又如在《一夜的工作》中,对学生来说,周总理似乎是十分遥远的存在了,那么如何唤起他们对于周总理的崇拜与尊敬呢?可以借助周总理的相关事迹或纪录片,将周总理废寝忘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展现出来,使之从情感上对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隐藏的内心情感,再以恰到好处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3.技巧解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要针对朗读情感和氛围烘托进行培养外,还要从语文的根本上进行训练,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教育教学中朗读的教育目标。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从停顿、音节轻重、节奏快慢、语调升降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停顿:一般而言,在朗读的过程中以文章的标点符号为停顿提示,但是古诗词的朗诵单句的停顿该如何把握呢?例如:草长?莺飞?二月?天,要根据词语进行停顿。还有一种情况是情感的停顿,例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之间并没有什么停顿,但是由于情感的浓重区别也要进行停顿。其次,音节轻重,和节奏快慢,这两个部分可以合二为一,根据词语的组成和句式的区别进行音节轻重的训练。而节奏快慢是把握整个朗读的关键因素,要根据人物情绪或心理动态进行表现。最后是语调升降,也就是感情的表达手法,以语调的升降来体现人物的情感,例如《东郭先生与狼》中,“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要以较快的语速进行,是为了表现出狼的虚伪和狡猾。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又要注意教学效率,借助朗读技巧和情感认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4.引导联想,增强阅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课文的设置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例如诗词、文言文阅读,又或者是国外的名家名著,这类文章无论是从阅读上还是理解上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与联想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文中,采取激活联想的方式,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方式,首先向学生提问,诗人没能进入院中观赏美景,十分的遗憾,那么我们现在想象一下这满园春色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自己脑海中的园子里的景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绪。
三、总结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不同形式的朗读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示范朗读开始,以教师专业化示范为依据,让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正确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更适合文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更适合朗读的气氛中进行朗读训练,从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进行感官的整合。再借助专业化的教育方式,从停顿、读音轻重、阅读快慢、语调升降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的朗读训练,进行技巧解读,提高学生对于朗读技巧的掌握,并能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合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方式。最后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获得情感认同,增强阅读效果。总而言之,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高效且长效的朗读教学课堂。
第四篇: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陈翠玲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开启朗读训练这扇大门,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我想这“口授”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一定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1.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把文中包含的深情朗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有所提高。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他们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2.领读
通过范读后,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一句一句领读。这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到的学生,他的朗读水平得到老师的肯定,喜形于色,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促进,大家都十分专注地跟读,因为如果表现出色,也会当选为小老师领读。
二、掌握技巧,传授方法
当大部分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传授方法时不能操之过急,起点要低,要逐步引导,循循善诱。
1.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一个“准”字",即: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发音清楚、响亮、不拖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这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学生如果一口气把课文读完,语调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就谈不上是朗读了。
2.抓住关键词语朗读
读好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学《笋芽儿》“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一句,我引导学生:“低声呼唤”时是怎样的表情?自己做一做。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该轻轻
地读。“沉睡”是什么意思?你睡的很香时希望别人怎样把你叫醒?学生意识到要亲切的呼唤。通过对关键词“低声呼唤、沉睡”的点拨,学生的脸上马上出现了亲切的表情,读的语气温和。“熟能生巧”,随着朗读文本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感在悄悄地形成,这样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美读了。
3.换位联想朗读感悟
新课程的课文贴近生活,朗读训练时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朗读乐趣。
1.分角色朗读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丑公主》、《三个儿子》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
(2)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朗读
如《三个儿子》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两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这两个妈妈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是怎样帮助妈妈的。在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助学生理解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比赛式朗读
比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学中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进行同桌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让朗读小能手展示自己的魅力,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4.想象式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在菜园旁边追黄蝶;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到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菜花中飞舞的蝴蝶……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5.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新课程的课文录音带里都伴随着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它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古诗,我们就可以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诗人的滋味。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第五篇: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文字正确、流利、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艺术,指导朗读更是一门艺术。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随着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朗读教学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讲究朗读训练的技巧和方法,使朗读训练艺术化,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从而爱语文、学语文。
一、重视朗读的基础性
朗读的训练要体现一个“熟”字。朗读的程度深,课文就能琅琅上口,自然成诵。只有多读,才能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更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那么这个“熟”字,需要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重视朗读,教师首先也要重视起来。每天都要布置朗读的作业,借助家长的力量,对口头作业也要经常检查反馈。同时,晨读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让对所学的课文读熟、读精。教师要好好的利用,不要两手反握在背后,去做一个旁观者,实践证明,如果和学生一起去读,效果会更好。
二、注重评价,鼓励学生朗读
学生由于年龄、性格、兴趣、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领悟快,有的学生领悟慢;有的学生读得响,有的学生读得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就要将因人施教落到了实处,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提高整体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需制定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响亮,要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特别是个别读的时候,更要勇敢,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让每一个学生对朗读都充满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创造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自己去评价。在朗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或是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小朋友做评委,看看谁读得最好。每位小朋友的情绪都很高,个个竖起小耳朵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热烈,把参赛小朋友的不足都指能一一指出,连很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很好的掌握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当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那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整个心理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 要有“心灵的感受”,要有“内心的激动”,就要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能力在朗读表达中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表现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利用已有的资源,培养语感。课文插图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直观,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对朗读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仔细看图,就能理解“停机坪”,就能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活泼可爱,在这个基础上,在配上优美的音乐,就能把课文读得更生动。
2、进入角色,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情感是朗读培养语感的重点,用声音形象来感受作品,尽可能理解作品深层的涵义。虽然语言文字本身,不管从文字形式还是以语流形式读,都不可能具备形象性特征,教学中,教师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要从语言反映的事实中诱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去感受。这就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通过想象,再现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现在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有时非常需要教师的范读和讲解,特别是长句或古诗词。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就会少走歪路,就越能把握文章的情感,摸着朗读的门路。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教学被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意义大的工作,相信朗读教学会更加辉煌,我们的课堂会更加有语文味。
朗读训练的评价艺术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朗读训练中的评价同其它教学评价一样,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更应追求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促进整个训练向纵深发展。朗读训
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应凸现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首先,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 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词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唱读、指读。流利 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
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
有感情 朗读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要读得有轻重缓急,情感表露要朴实自然,用声音的本色表情达意。同时,还应注意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叶圣陶语)“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我们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一方面,就“面”上而言,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段,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段,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 “美读”的标准。另一方面,从“点”上来看,教学一篇文章,我们又可以按“初读──正确、流利”、“精读──正
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最后,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读后主动征求别人意见:“大家觉得我读得怎样?”最后,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
善自我。
二、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他的一个精彩教例,领略一下激
励性评价的魅力。
于老师在丹阳师范附小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
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三、评价要体现指导性
评价是对前一阶段训练的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前期活动的终结,又是新的活动的开端,评价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评价要体现指导性。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前期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改进和完善”,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的缺点,知道今后在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今后怎么办。例如,某学生读得不行,我们就不能在评价后简单了事,结束该生本次朗读训练,而让其他学生继续读。这种二元结构模式(“朗读──评价”)的评价,只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体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然后让他加以运用,再次朗读,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样,形成“评价──指导──练习──提高”、“再评价──再指导──再练习──再提高”良性循环,有效地促
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四、评价要注意教育性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诚如加里宁指出的那样,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书”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就朗读评价环节而言,我们同样应高擎“教书育人”的大旗,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注意其教育性。例如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站起来,往往是指出别人的缺点,这儿不好,那儿不行。诸如“声音不够响亮”、“缺少表情”、“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有的学生简直就是挑剔,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大家主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即使该生读得不到位,但能当众发言,本身就是件值得肯定的事),其次才是不足。同时,教育学生在指出对方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得体。多说“我觉得他在××地方再加上点感情就更好了”、“ ××读得很好,不过,我对他还有个小建议„„”之类的话。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也能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
短,不断进步。
五、评价要张扬学生个性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在朗读评价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我们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朗读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同样的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的人从中领略到盎然的春色,读起来是欢快明朗的;有的人则从中感悟到人生沉浮,沧海桑田,“坎坷知多少”,读起来是苍凉悲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不能搞标准化,不能把感情朗读变性为“感情+朗读”,即统一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感情或用什么语气去读课文。更不能搞“家长制”,把教师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样做只能是把学生变成“人形鹦鹉”,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毫无裨益的。
其次,朗读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词,简单划一”,避免因评价而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胆子小的学生,我们在评价时就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是比以前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则应更加讲究,如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之类的话,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总之,我们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