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09回三小学生本课堂问题思考
回三小学生本课堂问题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
回三小学以四年级为实验班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模式。
1.分组方法:按学习成绩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旨在激励加强团队凝聚力形成互帮互助氛围,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2.组长选派:组长由个组组员投票选举正、副组长各一人,负责督促组内组员读书、学习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团队力量。
3.组长工作方法:①每周各小组要有组内学习动员会和总结会,由组长支持
②组建帮扶结队,让后进生自愿选择优秀生结队共同进步。4.教师引领:组长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问题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帮助,教给组长方法放手让学生管理。
二、小干部培养
回三小学一直坚持小干部的培养,小干部引领学生发展。
1.新学期开学,每班由学生选举产生四名学生干部,组成一个团队负责协助各科任课教师的工作。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坚固的桥梁。
2.小干部及时向学生传达教师布置的任务,帮助老师分发作业。3.每周汇总各学科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与老师沟通。
4.组织课前活动(比如:数学背口诀、英语背单词、语文读书、音乐唱歌、体育整队等)做好教师进教室前的一切准备工作。5.尝试走上讲台试讲习题,从一年级开始。
第二篇: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
随着“生本课堂”理念的不断推行,很多学校进行试点改革,但成效不大。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一些教师对“生本课堂”的理解比较浅显,把“生本课堂”理解过于简单化,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没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些教师自认为对其主要思想把握地还不错,都能说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实际上,一些教师并不理解“生本课堂”的真正内涵,认为就是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以前的”满堂灌、输入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老师少讲,学生多说“的教学模式,把“生本课堂”理解为布置预习作业、设置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这样简单的几种步骤和形式,做到全员参与就可以了,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把课堂变成一种走秀形式。其实这既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更不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本人就“生本课堂”的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要弄清楚“生本课堂”的真正内涵
我认为“生本课堂”,应该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具体地说就是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生自主归纳结论。其指导思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实现课堂教学观念转变、方式转变、结构转变,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学用。
教师只有在真正理解”生本课堂“内涵的前提下,再考虑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生本课堂”呢?
二、充分备好课,设计好“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有人认为“生本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只
是一个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课堂上主要是看学生表演,轻松又简单。事实上则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劳动不但没有得到相应减轻,反而是加重了,并更加具有挑战性。展示什么样的自主学习作业,设计什么样的开放性问题,课堂上如何应对学生交流、质疑,并引领更具深入地探讨,学生怎样有效地自主完成学习,都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去设计、去应对,好的课堂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这些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备课。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其一、精心“备”学生。
“备好学生”是增强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基础的环节。一是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谈话,与不同层次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些方面已达到了何种程度,学生间的差异又怎样等等。二是预习新知,了解学生的现实学情。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预习本,让学生在每次新知识预习之后,将预习中自己解决的问题、疑难的问题等写在预习本上,了解学生的现实学情。三是设置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精心设置作业、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探究,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活动有的放矢,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其二、精心设计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要精心设计“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课堂提问,捕捉课堂生成,进行有效提问。真正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对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做到有效提问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一是问题要有明确性;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问题要有适度性;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够得着。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
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问得太多,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问得太少,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三是问题要有激发性;首先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其次能激发探究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四是问题要有灵活性、首先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特别要提出的是,每一个问题都要促成学生思考、表达、讨论和交流。
三、“生本课堂”要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 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的习惯,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也是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切入口。
当然,要真正上好“生本课堂”,需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前置性作业量的多与少,难度的深与浅,也需要我们把握好。关于小组建设,如何做到合理分组,实现小组有效讨论,做到全员参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教者倾心关注,课堂机智也促使我们去提高,以应对“生本课堂”随时冒出来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去思考、去实践,以真正实现“生本课堂”。
我相信,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实现“生本课堂”的理想终将变成现实。践行“生本课堂”,创造精彩人生,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让“生本课堂”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第三篇:数学生本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生本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 要】
“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新教材“培养目标”的四个层面。这赋予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当前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少分析综合多发散批判,强化思维能力训练;少集中讲评多自学思考,留给自主发展空间;少课堂提问多质疑问难,精心营造问题情境;少抽象知识多直观操作,鼓励学生探究实践。这是教师在数学生本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生本课堂 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 【正 文】
新教材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双基”,扩展为“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层面。赋予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全面的人格化,强化思考和问题解决在学习中的地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当前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石。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素质的主渠道,下面拟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一、少分析综合多发散批判,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数学中的应用题作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思维训练的基本途径,然而部分应用题材料脱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显得高度抽象化、公式化,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反而成为学习的障碍。而且一部分问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习题和课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墨守成规,容易按固定模式去找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一步探讨的动力。教学上教师则多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加以阐述,来发掘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单
一、呆板,思路狭隘,创新萌芽被扼制,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而开放型的题目本身具有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和条件的多余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发散、批判思维的训练,且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频频寻根问底,寻找满意答案的强烈愿望,使他们思维飞跃,想象丰富,有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强知识理解,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少集中讲评多自学思考,留给自主发展空间
实施生本教育以来,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多是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本质上没有大的改变,往往在宣布自学以后,真正给学生独立自学的时间极少,很快便转入集中讲评。因为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时空,就很难欣赏到学生那令人激动的独立见解、真知灼见。其实不能以教师的思维结果取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参与的应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看书自学或参与几次小组讨论,不是模仿书本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应注重捕捉学生的独立见解,加以鼓励,即使学生的见解是错的,也要肯定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当肯定的则充分肯定,当引导的则适当引导。有时虽是对一个学生独立思维过程的评价与指导,但受益的却是全体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由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独到见解的学习”的跨越。
三、少课堂提问多质疑问难,精心营造问题情境
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教师的提问跑的现象”。有时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疑问超越了教学阶段,马上把学生的思路引回原定的教学思路上,教师往往禁锢于设计好的教程,不能灵活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思路进行引导,这样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只有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践证明,只要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质疑的情景和氛围,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行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着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听教师之讲说”。
四、少抽象知识多直观操作,鼓励学生探究实践
初中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有了一定的思维水平,但对事物认识还是多凭直观表象,从简单逐渐到复杂,有个别逐渐到一般,理解问题的水平和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自身的认知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动手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这种操作性的数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又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发现内在的数学规律,渗透稳定性和可迁移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克服说教式、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克服传统教学观念,以客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学生更多自由操作的机会,激起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自信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四篇: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再思考
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再思考
[摘 要] 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我们不能仅把它看成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理念.本文在阐释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现状,提出了几个策略以优化和改进生本课堂.[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本课堂;问题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下有效的教育理念,其思想本质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而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基于生本课堂理念开展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储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等良好习惯的形成,还能够为学生感知数学、激发兴趣、融入课堂提供机会.然而,当前的问题教学中出现了内容预设程度过高、缺乏课堂生成等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生本课堂的理念之下,深入探讨问题教学,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能力型思维范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其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优化、稳定和实效.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内涵
阐释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善于运用情境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现有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在正确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掌握和理解更多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生本理念下?_展问题教学,一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其主体地位,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在具体实践中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知识的“研究者”;二要紧密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感受,注重学生自身的学情,创建差异化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之间不同的个体差异;三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力量,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要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置问题时,要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感性知识,既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又培养出健康的情感与价值观;四要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营造出一种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在探索中允许学生表达出不同的观点,对于同一个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优化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策略
展问题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出准确的答案,而是要在不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模式下,结合前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1.改进问题的表达方式
与小学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在问题内容的设置上,应改变数学机械化的问题教学定式,将学生身边的柴米油盐等“数学现象”植入问题教学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口语化内容,使问题教学更多地符合几何、函数、逻辑运算等.例如,组织学生学习“投影”知识时,笔者针对初中生立体几何思维尚未建立的实际,通过各种手势在灯光中的影像、灯光位置调整时物体位置的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投影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巧设数学问题难度
结合新旧知识点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根据基础知识回答出部分问题.对于剩余问题,要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再回答,从而有效避免问题太易,学生举手回答时课堂秩序变得混乱的现象,又不至于问题过难而出现没有学生能够回答的尴尬情形.并且,设置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按照“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顺序,在给予学生适当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出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图式.例如,组织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知识时,笔者在课前1~2天时间里,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出大小不等的若干个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所做的图形,然后结合自己的操作,要求学生回答如何判定几个图形是否存在相似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相似”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操作到理论的升华.3.优化问题教学过程
只有领悟到推理数学问题的过程才是问题教学的真正目的.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着眼于学情,以学生回答问题为主线,通过引导和帮助,促使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应急于判断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而应多问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样的提问,促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分享自己解题思维的过程时,发现自己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并重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组织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已知△ABC,AB=AC,如果在一次小火灾中烧掉部分图形,仅留下底边BC和∠C,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重新还原出△ABC.在该题的解决过程中,有学生从∠C入手,有学生从BC入手,在学生复原出等腰三角形ABC后,笔者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随后继续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并要求学生应用几何语言进行提炼和总结.4.提升学生的参与深度
教学中也要树立“为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学理念,不断延展问题教学范围.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在实施问题教学时,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重点和难点上,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围绕基础性、思考跨度小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对于一些开放性、有探讨性、有价值的内容,则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问题教学的差异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问题教学的机会.例如,给出如下试题:已知摩天轮的中心与地面相距130米,摩天轮的半径是50米,如果你乘坐摩天轮从最底端以每秒1°的速度转动,当转动2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在该题的讲解过程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摩天轮的画面,迅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并按照习题讲解步骤进行理解,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5.创新问题教学形式
在问题学习形式的设计上,要达到“新、奇、趣、准”,课堂问题的设置就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度,使学生从内心渴望知识,渴望征服难题.例如,组织学生复习“概率”时,笔者利用微课组织学生复习该知识,其中微课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分为问题情境,即学校分配给我们班参加校庆的名额,班长说每个学生参加校庆的机会为50%,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学生依次抽签,然后在上半部分视频结束时,笔者设置了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这样做真的公平吗?若不公平,请你设计一个公平的方案.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笔者展示出下半部分微课内容,具体阐述了上述抽签是否合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6.优化问题教学评价
每个学生接受问题教学的能力千差万别,在教学评价中,不能只注重教学的目的、方式和方法,还应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和小组之间的互评;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包括学生获得的进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综上所述,基于生本课堂的问题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问题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还是一种教学过程的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不断充实和丰富问题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流程,才能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自主发现和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知识结构,从而为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在“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创建的。该模式以自主互助、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给学生提供探究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情感、凸现创新,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特点是:自主、互助、高效。
自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经验、发展能力。
互助:互助学习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通过组内、组与组的互助学习,保证所有学生学得更好,促进中间学生和后进生向上转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高效:在实现课堂学习自主互助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时间的最大利用,学生能量的最大释放,教师作用的最大发挥,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其环节是:启智引思→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高→总结测试。
一、启智引思(3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探究学习。课堂引入要注重实效,力求做到短、平、快。情境创设要为教学服务,切实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可根据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可情境引入,也可开门见山。
二、自主探究(12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并尝试解决问题,获得学习体验。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组内的讨论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等。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示,提高学生自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要适时参与学生的互助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并给予指导。
三、展示交流(15分钟)
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后,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疑惑。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解惑或质疑。教师对一些重点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点拨,适当进行拓展和变化,提升学生认识,促进知识建构。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感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活动的每个细节,并适时介入和点拨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进一步完善知识、思想方法等的梳理和建构。
四、巩固提高(10分钟)
一方面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内互助,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共同进步。
教师设计练习题要体现目的性、现实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要有利于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方法技巧的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要让优生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在小组内互助解决。要让错题学生展示讲解错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展示机会。
五、总结测试(5分钟)
引领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进行课堂检测,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本环节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回顾,二是测试。回顾旨在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回忆总结的机会;测试应努力做到当堂检测、当堂批改、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因而测试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基础性、层次性,内容尽量偏重当堂所学,不必过多拓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