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进行小学生舞蹈教学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生舞蹈教学
[摘要] 舞蹈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舞蹈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艺术教育,情感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 兴趣
节奏
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属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也是学校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的功能是使儿童在接受舞蹈艺术的熏陶中逐渐具备较好的人体美的基本素质,获得动作协调的基本能力,在舞蹈过程中领悟舞蹈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自身的完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情操,这对培养良好品行,意志及良好的舞蹈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干扰多,又活泼好动,而舞蹈练习,能使学生既动身又动心,可以充分的给孩子们动的空间,变化多样,好的舞蹈还能使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因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所产生的新颖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男孩子喜爱节奏感强,动作奔放的舞蹈,而女孩子则喜爱节奏较慢,动作柔和的舞蹈。此外,舞蹈练习还能起到培养学生的正确姿态,增强韵律感和陶冶情趣,以及提高人体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
小学生应如何进行舞蹈教学,在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初次接触舞蹈教学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孩子觉得困难,应该使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能让学生跟老师愉快地进行合作。
在教材上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舞蹈动作和儿童所熟悉的歌(乐)曲进行编排,如《娃哈哈》的儿童舞蹈反映了新疆民族风情,也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有关新疆民族的知识,丰富他们舞蹈语汇,熟悉这个民族的特点。
(二)充分发挥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开发学生的舞蹈潜能。
要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音乐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是一种人类表达情感和情绪的自我流露的方式,原始人表达情感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也许就是各种声调的呼叫加上肢体动作,这就是音乐、语言、动作、舞蹈的统一的雏型。所以,奥尔夫说:“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因此,他认为:“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他从孩子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也发现这些方面是一个“不可分离开来的领域。”因此,奥尔夫就“致力重建他们之间的天然联系。”因为语言,舞蹈和音乐是一个不能分离的行为,三者同出一源,密切相联,所以在儿童舞蹈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孩子们的舞蹈动作,而且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寻找机会给他们讲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节拍、乐句、乐段、速度、力度等,但有别于音乐课堂教学,如“节拍训练”通过呼吸唤儿童的姓名或花草,鸟虫以及动物名称,结合声势,舞蹈游戏与小品练习,使孩子们对音乐中不同节拍有一个明确概念。
要告诉孩们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会引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一个优美准确的舞蹈动作示范能激起儿童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表演更使他们兴奋不已,学习中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与舞蹈的密切关系,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在舞蹈的教学中,当孩子们掌握了所学的动作时,不要忙于合音乐,让他们先安静地坐下来聆听整首舞曲,可以边听边略加分析,使孩子们对舞蹈音乐的基本旋律,速度、情绪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而重复听音乐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方式,通过重复,使孩子们熟悉了音乐并开始喜欢它们,每重复一次印象会更深,通过多次的聆听和动作的练习,音乐和舞蹈熟悉到好像成为儿童自己的“东西”,这将非常有利于教学、训练、排练。音乐和舞蹈的互补,使孩子们艺术表演才能得到进一步提。
(三)让学生了解基本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与源泉,人体的基本节奏,就是用身体活动的自然动作,进行音乐基本节奏和速度的练习。这些动作应该以学生自己已有的体验为基础,绝不是把教师的节奏强加给学生,这些动作分为十个方面:拍 2 手、列队行进。走、跳、跑、跃、单脚跳、摇摆、奔腾、唱。如“拍手”,这是最容易表达节奏的形式,通过拍手训练学生感觉任何节奏和跟随速度变换的能力。“列队行进”与“走”是不一样的,行进时需要膝盖抬高,脚步有力,而走的动作更趋于平稳,“列队行进”必须用双拍子的音乐,而“走”就不一定。“奔腾”与“单脚跳”不能混淆。“单脚跳”是先一只脚放在地面上,然后用同一只脚做一个单脚跳,两脚轮流着做,而“奔腾”的动作是一只脚在一个重拍上触到地面之前,在空中做一跃,因此它需要一个准备,在音乐中被称为弱起节奏,所以使人联想到奔腾的马的音乐总是弱起的。
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他在教材的每一进程中都列入许多“节奏、旋律练习”。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他认为,在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节奏可以离开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不能脱离节奏,如果脱离节奏,就会面目全非,甚至不成其为旋律,节奏训练是从语言的节奏和动作的节奏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他一开始由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入手,让儿童通过语言来掌握节奏,如拍手、拍腿、跺脚,捻指都可进行节奏感的培养。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尽情的自我表现
舞蹈的要义之一即自我表现,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舞蹈教学更应时刻牢记这一点,孩子们在老师的指挥下,大家一遍遍重复练习,如舞蹈排练中个别动作没做好,老师要求把整个舞蹈从头到尾练习一遍,某同学某个动作没做好,也要求全体孩子都跟着一起做,时间长了,孩子们疲惫不堪,这种简单,反复的训练会使感情割裂,让儿童无休止地接受他人强加于己的东西,动作不再是来自儿童内心或外部印象的第一反应,变得机械枯燥,难以实现舞蹈教育的目标。如果一节课内留点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做一做,想一想,调换一种学习形式,重新调整学习状态,能更好促使儿童大脑活跃、兴奋,让孩子们“有的放矢”的学习,经过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有所择重地练习,这样孩子们学习更加主动,效果则更好些。
舞蹈对培养学生身体协调与韵律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每学年举行一 3 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音乐教师可与体育教师互相配合预先编排,在全校推广。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第一、校园集体舞的动作与队形不必过于复杂,以简单易学为佳。第二、设计队形与动作时可结合当地民间音乐与舞蹈动作,规定大致的队形框架与音乐,给各个班级的队形与动作创新留下余地,有民族歌舞传统的地区在集体舞比赛时可以在规定若干段音乐的基础上,每个班级编排自己创新的集体歌舞。
第三、音乐教师在赛前要与班主任或其他相关教师配合,利用一至两节音乐课分别对每个班级进行初步的动作教授和队形排练指导,并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对动作,队形的创新提供参考性意见。
(五)在教授舞蹈动作时,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十分重要。
在教学中应认真对待每一个舞蹈动作,力求做到优美、到位、漂亮、投入且有亲情,让学生多模仿多练习,从而掌握动作要领,理解动作内容,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于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在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中建立起来的,在老师真诚平等的鼓励声中孩子们会快乐的接受和愉快的进行舞蹈,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的地位会随之提高,并且快乐的进行接受舞蹈教育,同时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上,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对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姆指都能给学生以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尤其是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教师的态度更要亲切、耐心、多鼓励少批评,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多做个别辅导,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 4 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舞蹈教学自然的融入到音乐课的教学之中。结束语:总之,在低年级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位置和孩子们放平,在坚持不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
致谢:感谢李瑾老师在整个论文的写作中对我的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也感谢在论文写作中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同学和朋友。
[参考文献]《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舞蹈》上、下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如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
要想使儿童舞蹈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必须加强幼儿在几个方面的训练,如:基本的腿、腰、胯部的软、开度练习、节奏感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舞蹈表现力训练、舞蹈兴趣的培养等等。我在儿童舞蹈教学中注重打基础,结合幼儿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幼儿舞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根据平时教学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
第一,对于基本功软度、开度的训练。
接受过舞蹈形体训练的孩子都有体态端正、舞姿优美的特点。这种特点会使她们自我感觉良好、乐观和充满自信。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流动的雕塑,通过科学的身体训练,基本功、软开度在此时期训练效果最佳,为将来舞蹈表现力和身体素质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使孩子们的肢体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师要求的舞蹈动作,且动作准确、到位,舞姿更加优美、舒展。如:我在幼儿班的舞蹈训练中经常给学生编排一些开胯(含胸、展胸)、开肩膀以及腰、腿的柔软性训练。由于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个个都能做到坐姿、站姿后背保持“直、立、开”及挺胸腰的正确上身姿态。地面跪下腰及横叉、竖叉多数幼儿都能较轻松地完成。幼儿园内的舞蹈基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大班幼儿,平均年龄不足5周岁,这么一群有小的孩子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体质相对成人而言较弱;由于年龄小,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同时她们身体及心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这也就意味着授课的成人――教师在训练内容要符合幼儿动作发育的规律。要注意训练的强度要在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运动总的时间长度不能过长,如果过长容易引起幼儿过度疲劳。运动的频率、幅度不能过于激烈,如果让幼儿长时间不停大幅度的一直运动,精神会高度兴奋,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控制幼儿的训练强度,使训练有张有弛,以便收到预期成果。训练的深度使之训练中动作及讲解均要简单易懂,幼儿舞蹈基础训练中的动作不能从成人训练中成套搬来,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应编排出一套属于本班幼儿实际接受状况的动作,以使得训练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在训练中的讲解也不宜过深或过于专业化。许多专业名词其实可以不必全都灌输给幼儿,许多动作都用幼儿熟悉的动作名称来讲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右轮臂大可说成啊“蝴蝶飞”或“小鸟飞”等。可以在软开度训练之前安排热身活动,如跑跳步或节奏快的舞蹈小组合进行热身。教师在幼儿软开度训练时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二,对于节奏感的训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个好的儿童舞蹈必定有一首优美向上的乐曲作为核心。儿童的表演必须与乐曲相配合,节奏准确。儿童舞蹈练习中节奏感差的现象并不少见,节奏感差的幼儿不能按节拍准确地完成动作,不能和其他儿童作到协调一致,从而影响舞蹈质量。儿童节奏感的好坏主要由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两个条件决定,在这两者中,后天培养又可弥补先天不足,占主导地位,是主要因素。在节奏感培养过程中,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套热身动作组合,随意而又具有较强节奏感的舞姿动作,既起到课前舒展肢体、活动关节的作用,又放松了孩子们的心情,同时使孩子们的乐感得到了培养。在队形的编排上,我将节奏感差的孩子放在节奏感好的孩子后边,利用儿童的模仿能力,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增强儿童的节奏感。如:热身舞蹈《浪漫樱花》就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在每节课前进行练习。做动作前我先让学生跟我一起听音乐,渐渐地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脚的动作跟打节奏,然后再加入肢体动作,让学生先跟我作,从模仿动作开始,逐渐过度到学得好的同学在前面,带动差一点的同学进行练习,影响她们的动作节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但孩子们的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动作质量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第三,对于协调性的训练
由于儿童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受自身先天条件所限,在动作协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在根本上增强儿童的协调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采取灵活的手段、措施,通过逐步诱导,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儿童在舞蹈中作到协调一致。如:可以将儿童不易做的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步骤,也可以分为身体的几个部分的单一动作来进行,采用先分解再连贯,先单个动作再综合练习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动作的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其动作协调性。我在排练舞蹈组合《小海军》时有一个敬礼动作,很多孩子做的很不协调,不是抢音乐就是慢节拍。我就根据节拍将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练习,掌握每个环节头、手、眼动作要领,然后再将动作串联起来练习,孩子们的动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地掌握了敬礼这个动作。
第四,对于表现力的训练
在舞蹈教学中,同样一个舞蹈动作有的孩子做就很美,以表演的活灵活现;有的做就不美,动作僵硬、呆板、固滞,毫无表情,这种现象主要是儿童的表现能力和对舞蹈理解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要能使儿童舞蹈表演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要提高儿童对舞蹈内容、情节的了解,通过对形象的动作语言的讲解、传授、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舞蹈动作就能产生感染力。并且不断引导她们对美的自然感受,逐步提高动作表现力。加强对幼儿进行感情训练。感情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感情是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在感情,就要训练幼儿的眼睛,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孩子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孩子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
总之,在舞蹈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教师应自觉适宜把握“教”与“学”的适度,给予幼儿一些选择权利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交互作用,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新颖、独特、灵活、丰富,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同时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情感、表情和动作去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快乐。老师只要循序渐进的按以上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训练。幼儿的舞蹈教学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
第三篇:如何深入地进行创造性舞蹈教学?
幼儿园舞蹈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内容之一,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以动作姿态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一种形式。舞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一听到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蹦蹦扭扭,手舞足蹈。幼儿对舞蹈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3岁以后,幼儿的动作就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并且日益精细、成熟,增强了学习舞蹈的兴趣,但受到自身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知识经验等的制约,需要成人通过游戏等多种方式使其初步体验舞蹈。《纲要》也提出 :幼儿舞蹈教育作为实现全面启蒙幼儿艺术素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上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依然有以下的一些幼儿舞蹈教育误区。
1、片面追求舞蹈技能的学习,强调舞蹈的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幼儿进行枯燥的训练,这样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甚至产生师生间的紧张关系。
2、教师过多以成人的角度审视幼儿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幼儿的主动参与,没有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如果教师设计的动作没有以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可能性为基础,很容易使幼儿受伤。
3、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舞蹈知识匮乏,舞蹈能力低下,更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对幼儿舞蹈的培养。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参加舞蹈活动没用,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其他的知识技能。这就使当前的舞蹈教育存在了种种误区。
那我们该如何定位幼儿舞蹈,使得幼儿舞蹈以幼儿发展为本,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向积极有序、全方位的、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角度出发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纲要》我们把目标主要概况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情趣,并尝试进行创造性动作表现,舞蹈动作能符合音乐的情感要求及表现手段。
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主动积极地用身体动作探索、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
3、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掌握运用简单的道具,并能用动作和表情与他人交流。同时我认为内容的选择也是关键一环,我们的选材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喜闻乐见的。
同时我们也知道,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幼儿的审美愉悦包括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所以教师一定要通过介绍舞蹈作品,让幼儿对舞蹈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幼儿头脑中才能有意境,有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再创造想象也就是创造力。幼儿对舞蹈作品理解了、感受了,就不会依样画葫芦作简单的复制,而是有了新意、有了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从感知舞蹈作品入手,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对形变化、即兴创造。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教时的感受舞蹈作品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
一、感受舞蹈作品。
1、感受舞蹈作品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感受舞蹈作品必须以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更多地依赖于直观的、生动的、鲜明的形象。而教材中有的舞蹈,如《采茶》、〈擦窗子〉、〈小兔子〉------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只有笼统的标题,幼儿不理解动作代表的意思,以及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较孤立、缺乏趣味性,幼儿不易记住动作顺序。幼儿学习时是模仿地做出一个个动作,思维、想象不活跃。这样的舞蹈作品在幼儿眼前不是直观可见的实物形象。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幼儿通过视觉直观和听觉直观的共同感知活动,伴随着启发性、形象性的语言,为幼儿提供想象的内容,让幼儿感知、获得一个比较清晰的形象。这样幼儿才能逐步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才能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作品,幼儿的感受力才能提高。
2、在引导幼儿感知舞蹈作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幼儿观察的敏锐性,老师提的问题要有目的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敏锐性。每次让幼儿感受都需要有要求,而且只能有一个要求,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紧张的状态中。开始提的问题要提笼统的大问题,逐步提小的问题,因幼儿感受力发展的规律是对作品先有一个笼统的整体的感受,反复的欣赏就能有进一步的感受,欣赏越多,感受得越细微、越深入、越全面。如:在排练我们锦苑分园的律动操〈新疆舞〉时,开始的第一、二次欣赏老师的表演后,我们便问孩子:“你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第三、四次欣赏又再次问孩子:“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是怎么做的?”第五、六次欣赏后又提问:“什么时候变成双圈?什么时候又回到原位?怎么变的?用什么动作变的?”
老师提的问题也要精确,我上过一节用舞扇创编活动〈赶花赛〉,孩子们最后建议创编一朵“向日葵”似的花,我就问孩子们:“开花的动作怎么做的(怎样开花的)?”(从中心向外开,开一朵大红花),一位孩子的点题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方向。这样幼儿的舞蹈动作也得到明确的指点。
观察的敏锐性不仅是发现细微之处的条件,同时也是每个幼儿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表现才会是准确的、丰富的
(2)在感受舞蹈时要不断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注意是认识的“门户”,人们只有在注意力集中而稳定的情况下,才能有明确的感知,高效率的记忆和活跃的思维。
在大班集体舞的教学中,我也经常采用示范表演——收起图片听音乐,让幼儿边听边想(好象看到了什么?让幼儿眼前有视像,进行联想)。——大班几名舞蹈出色的幼儿化装示范表演(几名幼儿一起跳,同时身上佩上1234------卡片),让幼儿感知集体舞对形是如何变换的。这样不断地出现新异刺激物,把幼儿的情绪逐步引向高潮,提出问题让幼儿观察,幼儿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于是引起了强烈的注意,这种稍为被幼儿理解的直观手段,不仅特别容易引起注意,而且能长时间地引起幼儿的注意。
(3)幼儿的知识准备:非常重要,每感受一个舞蹈作品之前,都要丰富有关的知识、印象,幼儿对与作品有关的生活经验丰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作品。
3、引导幼儿如何感受舞蹈作品。
我在中班教学时上过一节《擦窗子》。在课前的准备环节中我利用了家庭的有效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启发、带动孩子学习擦窗子。这样孩子自己尝试过、时间过,印象也就非常深了,而且因为孩子脑中有一定的表象,也就易于表现舞蹈,会乐于表现舞蹈。中班上学期上教学活动时,我问孩子们:怎样擦窗子?有幼儿说:右手擦的,有幼儿说两手一起擦的,有幼儿说左右轮换擦的,也有幼儿说要呵气才能擦干净。幼儿你一言我一句,把整个擦窗子的方法、过程说得挺完整。我便又引导孩子们倾听哪段节奏更适合做写什么动作?在各种感官结合的情况下丰富了活动的趣味性,增强了孩子们表现欲望。
如:在教律动〈采茶〉时,〈采茶〉的舞蹈和音乐是很美的,但幼儿对〈采茶〉也是一无所知,教舞蹈之前开设了一定的主题网络活动,让幼儿了解茶叶的外形、用途、采茶的方法,以及茶农的劳动情况,从而初步感知了采茶的音乐。当然,教学中的《摘苹果》、《挤奶》等也都需丰富幼儿的社会实践经验的。
如舞蹈《小兔子》的音乐节奏明快、形象也生动活泼,有助于幼儿用动作、游戏加以表现,是舞蹈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所以教师一定要通过介绍舞蹈作品,让幼儿对舞蹈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幼儿头脑中才能有意境,有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再创造想象也就是创造力。幼儿对舞蹈作品理解了、感受了,就不会依样画葫芦作简单的复制,而是有了新意、有了表现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从感知舞蹈作品入手,通过四个阶段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对形变化、即兴创造。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教时的感受舞蹈作品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为了让幼儿感受得更深入,我们当时也准备在开始的导入部分作文章,因为开始的到如部分是激发幼儿感受舞蹈的前提。试想本次活动的感受导入也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1)提问导入(如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兔子吗?兔子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跳的?”。(2)歌曲导入(比如复习相关歌曲《森林》)。(3)故事导入(根据舞蹈内容,创编一个小故事)。
(4)律动导入(比如复习律动《开汽车》,将幼儿带入美妙的律动场景)。老师可以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进行选择或自行设计。
当然在倾听音乐《小兔子》旋律后,老师可引导幼儿体验舞蹈音乐的性质和节奏,为舞蹈动作创编打好基础。我在中班上学期开展这项舞蹈活动中,我在这个环节上先让幼儿听音乐,问孩子:你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快乐、活泼)。然后让幼儿再听音乐,并启发幼儿选择不同的打节奏方式,如拍身体、用打击乐器等等体验音乐的节拍。
最后环节便可切入主体探讨舞蹈形象、舞蹈动作。这时也可运用相关的辅助外部材料,如播放录象、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小兔、表演木偶,也可以四种形式同时进行。
本次《小兔子》它的活动重点也是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体验舞蹈。当然在本次教学中始终以感受为前提,音乐也需要连续不断地播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语言要有童趣、游戏化。从感受舞蹈作品、舞蹈对形、舞蹈动作入手,运用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幼儿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创造性地开展舞蹈教学。
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幼儿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幼儿在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直接受兴趣支配,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目标上应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最基本的技能技巧。教材内容也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被幼儿所理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把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蹈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幼儿园兴趣,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幼儿在跳这则舞蹈时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都感觉自己的苹果丰收了。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舞蹈刺激,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使幼儿的舞蹈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主支参与活动。如在区域活动中,在班中设立“表演区”其中放置不同的头饰、彩带,及幼儿自身喜欢的舞蹈辅,通过播放音乐,让幼儿自由表演,自由创作,培养了幼儿舞蹈的活动能力和对舞蹈的乐趣。
2、生活化教学。
教师要选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的,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幼儿审美的兴趣。在选择教材时,我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进幼儿的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因此,我选择和编排的幼儿歌舞:如“拉拉勾”,“大家拍手乐陶陶”,“两只老虎”等都受到了孩子的喜爱。如在歌曲“拉拉勾”这篇教材中富有一定的生活故事情节。我在教学时,先让两个幼儿进行情境表演,让幼儿知道这个故事表演的内容。从而理解歌词,学会演唱这首歌,并让幼儿进行表演,因为这首歌曲内容生动,生活中是经常可风的,所以幼儿喜爱这个表演,并从中让幼儿通过表演受到启发,陶治幼儿情操,形成团结友爱的好品德。这样的教材童趣足,并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性,艺术性。从而贯彻了《纲要》的教育思想。
我国伟大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也曾指出:大凡健康的幼儿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学习,他们本能地会唱唱歌,会表现舞蹈的韵律。是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机性地去观察、引导孩子,这样来自于大自然、生活中的音乐活动孩子才会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与情感,从而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能力,丰富孩子的生活,会造成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
在我们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好多活动也是自发生成的,餐后散步时分,孩子们对蝴蝶产生了兴趣,抓住教育时机,尊重孩子们的求知需求,我们会支持、鼓励孩子主动去观察蝴蝶的飞,并学蝴蝶飞的动作。由于蝴蝶飞的形象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为此他们会敢于去体验,乐于去探究,我们再深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行再续创编,在良好、轻松的自然而然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其乐融融。
3、情感性教学。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美学家施东昌说过:“美感是富有感情特征的。”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通过“美——成——理”的过程,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首先抓住“情”字,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1)为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儿童观。
的确,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效果。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课时精神饱满、态度积极,心情愉快,在幼儿舞蹈的教育中,要时常以表扬为主,幼儿好胜好强,正确的评价、表扬和鼓励,对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是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用激励的方式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并给予及时帮助、表扬,表扬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对刚入园的新中班幼儿来说,这方面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时的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在上舞蹈课时,有的幼儿胆胆怯怯,就连小小的动作都不敢放开来做。针对这样的例子,我在平时就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幼儿表现的动作总是能够多看一眼,或满意的一笑,或说一句鼓励话,这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经常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总以老师、妈妈、大姐姐的多重身份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与我之间的亲情,有了这种亲情,孩子们会在我身边无拘无束地跳啊、唱啊,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了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音乐活动能力。(2)作为教师应有丰富的情感。
教师的感情对于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因为一个教师绝不能是一个冷漠的人,人们常说我们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嘻嘻哈哈似乎不懂得什么叫烦恼和忧愁,尤其和孩子们的舞蹈活动中表现出对舞蹈的热爱,而又要把这种兴趣去感染给每个孩子,所以在每节舞蹈课,我们总以一股激情,和幼儿在一起唱啊、跳啊,用优美的动作渲染给幼儿。反映出给舞蹈世界的陶醉,把舞蹈课的气氛渲染得热闹、积极、活跃,如在“小猫”这个音乐律动游戏的教学中,我通过模仿小猫走路的可爱相,表现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用形象化的手段,和对音乐的兴趣带动全体幼儿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音乐效果也就发挥得很好。
又例如在“两只老虎”这个律动游戏中时,我首先示范给幼儿看这两只老虎的滑稽、可爱的动作,在找东西时,又要表现出老虎贪婪、凶狠的形象,在表演中教师的有趣动作引导幼儿全身心地扑在学习律动游戏上。在身心发展方面得到陶冶,孩子们在我的示范影响下,个个兴致勃勃地随着乐曲的音乐节奏而变化动作,让幼儿沉浸在这无拘无束的游戏氛围中。孩子间的互动也是情感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主要体现在邀请舞中,如《石头、剪刀、布》、《我们都是好朋友》、《大家跳舞真快乐》等。
感情也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感情是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心情感,就要训练幼儿的眼睛,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的方向移动,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3)游戏性教学。
游戏法是运用游戏的形式和口吻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舞蹈学习也应该感到是一种游戏活动、是一种娱乐,如学习鸭走步,教师就可以扮演鸭妈妈,让幼儿当鸭宝宝,请鸭宝宝跟着鸭妈妈学本领,还可以戴头饰或穿上服饰。还有小碎步,可用鸡妈妈带小鸡练习。蹦跳步,兔妈妈带兔宝宝练习等。此方法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如上《小树叶》时,我们可根据音乐中的歌词,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化加以展开。我们可让一幼儿戴上树干头饰来充当树妈妈,其它幼儿戴上小树叶的头饰依靠在树妈妈身边当“小树叶”。当唱到“小树叶离开了妈妈”时,当小树叶的幼儿可做被风吹走的动作离开“树干”。这样游戏化、形象化的教学特点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也体现了“十五“规划中倡导的“玩中学,学中玩”思想。
三、即兴创作舞蹈。
(一)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创新的。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能力,老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幼儿学会了舞蹈,并掌握了风格、情绪、节奏后,组织幼儿进行即兴创作,为幼儿创设迁移条件,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让幼儿根据原舞蹈的旋律、节奏、风格自己编动作或改编部分动作。
1、在进行创作前,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提出编什么?并启发幼儿把动作做出来。如在〈采茶〉第三课时即兴创作:开始老师讲:“茶林里的茶叶真香啊,招来了那么多的蝴蝶”边出示《蝴蝶》,让幼儿复习巩固原有的蝴蝶动作。由于出示了蝴蝶,创设了茶林清香优美的环境,激发了幼儿的情感。幼儿听着音乐面带笑容,认真地眼不离手地采着。特别是最后,引导幼儿双手捧着篮子使劲地闻花香,这样一闻茶香,就必须起踵、收腹、提胸,动作自然到位也就十分优美了。复习完动作后,老师交代:今天要编《采茶舞》,想想采茶还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就再次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把自己想象的内容说出来、做出来。
2、老师要在技能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当幼儿用语言讲出动作的内容,但不会做动作时,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达的能力和帮助的水平。因为舞蹈的动作除了具有节奏性外,还必须具有造型性,也就是要有美化了的动作。幼儿说出后,教师马上带幼儿做出动作,使动作更加美化,具有造型性,增强了舞蹈的力。
3、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体温指导时既给幼儿指出创作的方向,又要给幼儿留有一定的创作回旋余地。
(二)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鼓励幼儿有表演的欲望:自信心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做好工作的前提,幼儿期正是自我评价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在实践中自身的成功与失败和承认的鼓励、支持分不开的。幼儿在充满自信心的条件下就会有兴趣去做,会感到自己有能力,会在活动中充满喜悦之情不怕失败积极地去做。每当努力获得成功时,如果承认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和表扬,便是一种情感上的强化,会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评价,并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会形成一种独立的进取精神。当幼儿敢于举手时,教师给予鼓励,对编出的动作给予肯定,启发幼儿要创新,要和别人编得不一样,发扎求异思维。
教师还要鼓励幼儿有表演的愿望,因为舞蹈是表演,也是表现艺术。没有表演欲望,就不能表演或创造出好的作品来。当幼儿编不下去时,教师要给予具体帮助,并鼓励他以后编得更好。(三)老师要认真备课,考虑好进行即兴创作时如何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想好示范性的动作,在幼儿中找好带头人,带头创作起示范作用。
总之,教师平时要从多方面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积极发挥想象,提供材料、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教得扎实,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才能进行创作。如在即兴创作前,我总有意识地丰富一些男孩子的动作及用动作来表现节奏的练习。在即兴创作时分成几组,一组用乐器伴奏,一组拍手、跺脚打节奏,衬托出欢快的热闹气氛。幼儿自愿任选一组,不能有任何的强迫,因为强迫就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障碍,自愿,幼儿就会愉快会积极主动舞蹈活动的。
第四篇:如何针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
如何针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
【中国分类号】G528.1
从古到今,中国的民间剪纸造型方式无不体现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打上人类设计思想的印痕,它和设计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民间剪纸作为劳动者的创造在民间世代相传,伴随着人类生活,遵循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对图腾崇拜,对人类生息繁衍的崇拜以及对幸福的祈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和文字。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教学,我得到一些体会,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要解决学生剪纸兴趣问题
我在教学中发现,不是个别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不浓,就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剪纸太难,怎么剪都剪不好,而且又花时间又费材料,稍不小心就剪坏了。那么,要怎么解决遇到的这两个问题呢?
1、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剪纸。要提升学生的兴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剪一些他们所熟悉喜爱的东西,比如卡通形象、花草、树木、可爱的动物等等,而一些传统的纹样、图腾,则可以采用结合相关民间故事、静态图片、动态图像等先调动学生兴趣的形式穿插其中,让学生觉得既新颖又特别,不容易感到疲劳。
2、由浅入深的教学程序
针对学生怕难嫌烦这个问题,则可以选择由简入深的教学程序进行。比如先从简单的单独纹样入手,让学生认识掌握各种纹样的剪法,再在自己画的一些简单的图案上,用这些单独纹样来装饰。也可教学生“折叠剪纸”,从一折到两折、三折再到多折剪纸,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慢慢掌握剪纸的方法。而折叠剪纸会带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带来惊喜。
3、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学生剪纸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失误。这时,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走出困境,寻找出出错的原因,直到该同学成功完成作品为止。这样成功的喜悦会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增加他们的兴趣。
二、要练好基本功
要想学习好剪纸光调动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必须练好基本功,只有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随心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剪纸作品。例如我们在剪刻花鸟时,很多时候会用到锯齿纹,功夫不深的人剪出的锯齿纹较粗,且粗细不一,而功力好的人者根根如发丝,长短有序,所以两者所呈现出的作品精美度也大不一样。
技法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它不应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应是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本领,当然要达到以上所描述的并非短期所能实现,需要日积月累,进行大量的练习。
另外,除了表现技法外,学生还要学会剪纸的语言――基本纹样,俗话说得好:“捉样容易打扮难”、“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打扮就是深入刻画,也是将自己的思想观察用有寓意的纹样进行表现的过程。掌握的纹样越多,打扮得就越丰富,越有文化内涵;纹样少的,打扮就单一,作品不但枯燥,也没有多少情趣,缺少剪纸的趣味。纹样就是剪纸艺术的语言符号,纹样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到剪纸的表现力。
三、要创新剪纸
要创新剪纸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所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寻找、发现、创造的热情。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工匠,不是剪纸的机器,而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新一代的接班人。个人认为创新能力应包括:
1、独立思维的创新
黑格尔就说过:“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学生在学习了剪、刻的基础后,发展个性提倡各自创新。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物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可以让学生多欣赏技能高、创造性的作品,引导他们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
2、内容结构的创新
掌握传统题材,融入新鲜形象。美术课程里的剪纸课程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剪纸的魅力,既有利于剪纸文化的传承,又丰富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可将现代的元素融入传统内容中,例如:《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民间故事的剪纸作品,而这些题材离学生很遥远,学生在理解掌握上会有些困难,我们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了解书中的剪纸作品了解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而在学生制作的时候则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花朵和动物,甚至一些可爱的卡通娃娃形象运用到作品中,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基本纹样,如爱心纹、星星纹等。同时,剪纸作品还应加入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如反应繁华的都市,纵横交错的马路,高耸入云的建筑等等。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还可以加入反应他们当地特色的内容,如:云南丽江的同学则可以以流水古镇为题,陕西西安的学生则可以以兵马佣为题材,这些东西都是当地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在创作时更容易把握要领。
3、材料选择的创新
剪纸的材料非常简单,剪纸时一般选择纸质较薄、色彩沉稳、不易褪色、韧性较好的纸。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传统纸张,做到扬长避短,更要积极推陈出新,根据剪纸的内容选择具有特色的材料,创作出新的剪纸作品和新的欣赏价值。比如“水墨剪纸”。它是先染后剪,其色彩与形象既相互衬托又各自为主。由于是先有色彩再思考形象,因此色彩给形象营造了一种抽象、朦胧的韵味,一种似是而非、近似天成的趣味,同时,在镂空造型的形象上,色彩的虚实变化自成一格,犹如中国水墨画般的写意效果,别有一番滋味,使作品不仅有剪纸的质朴与寓意,而且有水墨画的灵动与韵味,使其别具一格。同时,水墨剪纸比染色剪纸在技法上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发挥,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又如“树叶剪纸”,还有就是利用一些新型的纸张进行的剪纸,如“泡沫纸”。它不仅适合学生单独创作,也适合学生群体创作,而且创作的作品不仅有剪纸的韵味,更具有浮雕的效果。它与众不同之处在刀法的运用上,“切”与“划”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材料选择的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表现主题,更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剪纸教学中,学生不需穿越时空,就能品味到我们祖国民间艺术的精髓,并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创作展现剪纸艺术的精华。总之,学习民间艺术不是猎奇,也不能止于模仿,而要很真诚的去体味其内涵和趣味,领悟其精神和气度,融合自己的体会和创新,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方能使民间艺术自然溶化于自己的作品中。使其作品不但富有“民族性”,而且富有“时代性”。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新事物不断出现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逝,要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第五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习作教学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习作教学
摘要:习作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没内容可写,没话写,语言平淡,缺少真情实感,对作文没有兴趣等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多好的方法,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索教育,才有可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 ;习作教学;探索方法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也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感到难以突破,难以住成效;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着没内容可写,没话写,语言平淡,缺少真情实感,对作文没有兴趣等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写作文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写在目标的设定上,特别强调“对写话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要写、会写。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
(一)、阅读优美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大多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都喜欢看书,而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不喜欢看书。所以我觉得要想指导学生学好写作,首先要让他们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为此,开学不久,我就从有关的报刊订阅目录上摘抄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目录,号召学生订阅。像《小学生之友》、《小学生创新作文》、《简妙作文》等报刊登载的大量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使平时一些不太看书的学生也争相传阅。
(二)、布置灵活多样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练习,确保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那些千篇一律如:《我的同学》、《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的校园》、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对于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小学生来说,没有丝毫的新鲜感。因此作文写作、文题既要注意避免成人化,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儿童想像。比如:写《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不如《奥!这人真棒》更符合儿童心理。写《我们的校园》就不如《美丽的校园》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多鼓励,少批评。化整为零降低训练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少学生有写作热情与兴趣,但在写作中不是中心不明确,就是选材不典型,描写不生动。在教学中我就推荐和重点分析作文,在分析范文的过程中,抓住文中的写作方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们的研讨,使学生轻松自然地积累一些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每个学生的文章,只要是认真写的,我都以资鼓励。把奖励当做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更多的为学生展示习作的时空。每次作文,我都让学生们在班上读一读,评一评。写好的,有进步的,进行表扬,加以赞许。然后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展览。这样做既表扬了个人,又让大家得以交流,创设了氛围,提高了同学们的作文兴趣。
二、注重平时积累,提供写作素材、引导观察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课堂教具及周围的自然景物,尽可能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教学活动。如我知道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野炊》前,让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中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间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鼓励学生自制“珠宝箱”,从生活的长河中采撷可爱的浪花,随时用笔记录积累写作素材。这是学生作文材料的仓库,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笔述、辨别、写作能力。学生看着全班同学野炊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入。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出活动的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选取“垒灶”、“生炉”、“煮饭”、“炒菜”、“吃”突出的一些场面作为重点观察,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老师的指点进行观察、分析、记录。结果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理想。学生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语言、神态、动作”。《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五、六学段的写作目标上指出:“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丰富习作素材”。凡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记下对人、对事、对物的点滴见解。使学生养成观察事情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习作时就能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地观察。写作时就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三、给学生以信心
小学作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章,而是学习写,学习作,只要能写得真实、比较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就行了。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批改不是挑剔,更多应该是鼓励和多指出优点。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该肯定他们的优点。讲评时以引导学生体会成功之乐,认识成功的“诀窍”。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本次作文在那些方面有了进步,获得了那些方面的“成功”。写好的念全文,念片段。让大家欣赏、品评,或张贴出优秀习作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写得好“的自信心。对那些写得差的,教师也应该心平气和地帮助形式分析,用委婉的语言指出不足之处,虽然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只要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写好了,也要让他们读一读,让他们“炫耀”一下自己的“成果”,给他们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写作的积极性。
四、精讲多练,批改形式多样化
教师在知道学生写作时,要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把作文的选材,选料的安排,中心思想的确定,表达方式等最基本的方法讲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练习,有利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了巩固学生训练成果,作文中以一题多样,旧题新作,使学生写作技巧不断完善。在批改作文方面,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又说:“养成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就道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重要性。传统的作文批改,都是采用“全批全改,详批详改”的方法,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好方法。于是,教师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为批改学生作文废寝忘食。而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只是瞧一眼分数和批语了事,并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作文错在哪里,想一想应该怎样修改。为此在习作批改过程中,我注重批改形式的多样化,如采用了小组互批互改、同桌互相修改、教师改、学生改、学生自批自改等多种形式。到了小学高年级,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批自改上。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经历完整的习作训练过程,又可以使学生享受到批改成功的快乐。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很多好的方法,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探索教育,才有可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