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面对具体的文学性文本,许多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2 23: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面对具体的文学性文本,许多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面对具体的文学性文本,许多语文教学》。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面对具体的文学性文本,许多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面对具体的文学性文本,许多语文教学常常在文本外围打转,钻不到文本的“里面”去。如果我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阅读教学就是在表面、低层次的同一层面上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重复。在教学中如何进入文学性 的文本中呢?

一、陌生法

这里说的“陌生”,就是文章写得不一样的地方。古往今来,好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它好在篇篇“陌生”化。要真正走进一篇文本,就要读出文本的“陌生”之处,要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为《城南旧事》写的后记,这篇后记写得很通俗,选入了小学语文教材。对于这样的现代文,粗读似乎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从陌生化的角度去读,就能读出文本的深层东西来。

1.陌生的题目。这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意象并列的题目,也是小学教材里唯一一次出现这样陌生化的题目,我们应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首先,这个题目有什么特别如果这是一个命题作文的题目,你如何构思? 其次,在读完全文后,根据题目,结合内容,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1)在你读过的文章中,能举出一个像这种形式的题目吗?(2)“冬阳”是题目中的一个意象,是题目中的一个部分,但在文章中却写得不多,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2.陌生的语言。读过《城

南旧事》的人都会感觉到,林海音的语言与众不同。它不是萧红的语言,不是冰心的语言,它是林海音个性的语言,是带着她自己情感的语言。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请从这篇文章或她的其他文章中各举例子来说明。

二、矛盾法

就是从文本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还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上一段说“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最后一段又 说 “ 童 年 重 临 于 我 的 心头”,这去了的童年怎么又重临了呢?这看似矛盾的说法,就有问题产生了:这两个“童年”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分别指什么?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直接读原文: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这两个“童年”是不一样的:前一个“童年”是指实际的童年,就是作者记忆中所经历的在老北京城南生活的那些美好日子;后一个“童年”是指心灵的童年,就是作者对那些美好日子的一份永恒的回忆和留恋。

三、比较法

关于比较,一般会涉及到初稿与定稿比较法。用作者的初稿与定稿进行对比,但

是作家的初稿是不外传的,因此就有了第二种变通的方法,换词比较法。用换词语与原文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便于启发学生文字锤炼的重要性。还有原稿与编稿比较、新版稿与旧版稿比较。解读文本,用到比较法是很多的,对文章语言的理解与感悟,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 文 章 用 到 比 较 的 地 方 很多:

1.对于骆驼挂铃铛的事,爸爸的理解和“我”的理解比较:对于骆驼挂铃铛的事,爸蒋良友爸和“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请 分 别 用“ ”和“ ”画出爸爸和“我”的解释。你认为谁的解释“更美”?为什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什么

样的才是“更美”?从“更”字我们可以思考到,这“美”要通过比较才能得出,也就是说把爸爸的看法和“我”的看法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

2.换词比较:第11自然段中“夏天它们到哪里去?”把这句中的“它们”换成“骆驼”好不好?并说出你的理由。引导学生从问话的特点、与下文的连贯,思考这样能写出什么。3.改句比较:“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可否改成“夏去冬来”呢?为什么?

四、联系法

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文章,可以从两个点进行联系推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一个是文章第15自然段中“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联系全文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城南旧事》主要讲 述了什么内容。《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于1960年10月。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 《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上世纪80年代被拍成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第15自然段中还有一个关键句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细读资料和这一关键句,再联系全文内容,《城南

旧事》的主要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另一个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围绕着“骆驼”,作者写了童年的哪四个场景和画面?联系上文内容,就可以概括出:看骆驼咀嚼草料、谈骆驼系铃铛、看骆驼脱绒袍子、问骆驼夏的去处。

五、还原法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说到:“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该这么写’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往往是有显露的部分,也有隐蔽的部分,而且隐蔽的部分往往比显露的部分更令人难以猜测。一个文本就像一个人一样,它要写出什么,隐蔽什么,省略什么,割舍什么,都是作者仔细思考过的,写出来的文章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还原”就是我们在解读时,把没有经过作者加工的原生态的现象想象出来进行思考,然后追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这个而不写出那个?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能写出 什 么 ? 这 样 写 有 什 么 好处?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第5~9自然段的对话。从表面文字上看是很平常的,对于这样平常的文字,我们可能一读而过,根本产生不了什么问题。但如果你有“还原”的意识,你就可能从这平淡的文字中读出它的不平淡,这样你也就有可能进入文章更深的层次理解这位父亲,丰满这位父亲的伟大形象。第9自然段写道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我们就在这里捕捉住:“精神失常”表现在哪儿?表现在: 1.答非所问; 2.回答

几乎是同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就是作者写出的,也是作者所强调的。如果“精神不失常”,面对人们、消防队长、警察的关心,应该怎样回答?把精神正常的,原生的回答还原出来,那就不是答非所问,回答应该不是同一句话。这就是作者弱化的、淡化的地方。这样一还原,我们就找到思考的问题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位父亲的“精神失常”而不写“精神正常”?捕捉到了问题,我们就可以思考了: 1.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写“精神失常”才是“精神正常”,如果这时写出这位父亲“精神正常”,那是最大的“精神不正常”。

2.作者写出这位父亲不正常的精神,为的是突出这位父亲救儿的心切,突出他救儿的信念和意志的坚定执着,突出文章结尾说的“了不起”的父爱。文章中父亲的高大形象,就是靠这些细节和语言丰满起来的。选用哪一种方法走进文学性文本,这是由具体的文本的特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准备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准备、实践与思考并行,关注学生、把握教材、精心预设、捕捉生成,像一场话剧在上映,除了深情、自信地演出之外,还要时刻关注灯光和观众的反映,才能拥有上好一堂圆满的语文课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优秀教师,一位名校校长甚至提出了“备课先要备学生”的观点,即“在备课时先要了解你的学生,备课时的切入点要面向中,差学生,课堂教学注重抓基础教育”。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等。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由学习,提出问题,让他们小组讨论之后再诱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关键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因素。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小学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习惯和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不仅是21世纪农村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小学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所必经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可以起到以下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景,引入文本境界;利用多媒体也可以演示启发,诠释抽象语言;利用多媒体还可以生动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教育 科学化 现代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生命力,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小学教师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教学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有人曾说: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的证明了这一点,多媒体技术一进入课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认知、理解并掌握最大量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用特定的、优美的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影视、图片等图像资料来显示情境,用变化的或醒目的文字来诠释情境„„这些方法在一般传统教学中可以局部采用,不易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相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了解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经常针对不同课文设计不同课型,同时使用这一手段进行教学,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都是与多媒体密不可分的。在这样的教学大环境中,教师要成为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师,要具有把信息技术视为发展教育必须凭借的手段与条件。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让学生更好地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发点。目的明确,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握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要考虑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地方可以不用,什么地方不该用。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景,引入文本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如《观潮》的录像能将学生领到钱塘江观潮,《五彩池》的实景录像能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化为一段醉人的音乐和一幅幅仙境般的图画。通过课件,学生到峨眉山跟铺路人对话,把学生带到草地里、雪山上“长征”,每一学生都能入情入境,课堂效率当然大大提高。

利用多媒体也可以演示启发,诠释抽象语言。《捞铁牛》讲的是宋朝工程家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冲到河底的八只大铁牛的故事,赞扬怀丙和尚的聪明智慧。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三、四、五自然段,至少有以下几个困难:捞铁牛的过程复杂,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步骤及每一步骤的意义。作者是如何把捞铁牛这一复杂的过程表述得准确、清晰?领会作者叙述的方法、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夫,更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演示多媒体软件,将捞铁牛过程的模拟流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是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如《詹天佑》的“开凿隧道”、“人字形线路设计”;《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伽利略推理过程,它们或者包含着较深的科学道理,或者是一个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或者事情经过复杂等等。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方面,多媒体课件演示启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生动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深厚感情。有些文章的内容背景性很强,它以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是其他工具所不能比拟的。像《丰碑》这类革命题材的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如《珍贵的教科书》、《手术台就是阵地》、《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学习这些课文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的影音技术,不仅有利于帮助理解课文,还让学生对这段史实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形成知识链。巧妙制作、选用多媒体软件,能将各种信息有效地展现在课堂上,特别是视频、音频,将各种场景逼真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它能丰富学生的内在视觉表象,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情感投入,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环境中学习,理解、揣摩、领悟、积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一种伟大的教学改革,必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工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极其关键的举措。素质教育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蕴含着极大的创新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的英文单词是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简单来讲,多媒体技术即利用多媒体的一种技术,但并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而是将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使计算机由办公室、实验室中的专用品变成了信息社会的普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

多媒体技术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借以传播信息媒体的综合性及由此产生的强烈视、听觉刺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加强记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创新能力培养之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怎样培养,如何实现呢?首先就应该打开那扇通往创新道路的门。牛顿有句经典名言:“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见,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深厚的知识功底为前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加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般学生大都不喜欢语文,嫌它枯燥乏味、嫌它没有英语、数学那么实用,嫌语文课背书太累人。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形成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丰富充实、形象具体、生动直观,给学生视、听、感官以更大的冲击和吸引,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兴趣广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和小学生身心特点,将知识点以不同的动态形式组合、呈现,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趣,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做到授之以“渔”,铺好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创新之路漫长而遥远,打开创新之门,仅仅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集中表现为:一是新的知识以飞快的速度产生;二是各种各样的真假知识充斥人们的眼球,让人无所适从。在这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懂得“授之以„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铺平道路。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曾指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是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就使教材变得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二是网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问题,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学生就是利用网络资源来自学的。在40分钟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课文的理解自行输入文字搜索阅读,了解到钱塘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巩乃斯的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是包括我在内没有人去过新疆,于是我带领学生利用网络的优势举行了一次“奇异的旅游”,大家了解到连绵草原的神

第三,利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引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推波助澜

1、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创造性思考。一位哲学家说过:哲学始于惊奇。新奇的事物往往使个体产生惊奇的情感,对打破人的思维定势与惰性有重要作用,能启发人的创造性思考。学生如果对某一问题产生了好奇,他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对这个问题进行主动、积极地研究,产生创造性的结论。可见,兴趣和好奇是创造良好的开端。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媒体单调僵化的面孔,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牡丹花》的时候,我请学生欣赏不同时期的牡丹花,然后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牡丹花的样子,再回头来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接着请学生想想牡丹花还有哪些姿态,用语言进行描绘。学生通过比较,对自己的表达和品位有了进一步地认识和提高。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创造性活动。“想象是创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想象不是凭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它需要不断地刺激,而我们知道,视觉对人的刺激远远深于听觉,而如果把视觉和听觉加起来,那么起到的效果就会更好,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它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例如,我们在教学《幸福在哪里》的时候,学生单单看课文的内容,有可能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劳动的赞颂、热爱。如果我们将童话故事制作成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动画,配上李天华的独唱--《幸福在哪里》,那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想象,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

第四,正视、弥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不容置疑,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它的不足,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人将所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指出多媒体教学很可能忽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指出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感上有很大阻碍。三是不利于因材施教的正常实施。多媒体教学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它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然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应有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弥补。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集图片、声音、图画、文本、动画、影视等为一体,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结合,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作用两个方面探讨了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理解。如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本课时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又如在教古诗《草》时,“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可以设置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摇曳。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多媒体展示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至此突破了重点难点。当然,课堂效果也就远远超过了平常的教学。再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依据课文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投影,形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多媒体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

我们的文本中,有不少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难。我们为让学生理解,常采用让学生反复朗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展现情景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配以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字词,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2、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如教学以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题材,促使他们现表象,逐步使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过生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一篇习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的精彩与否也是形成好习作的关键。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写出通顺优美的语言。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对着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学生在说时往往是语言不连贯,这时我们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纠正补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较为连贯的语言。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故事片,公益广告或一些优秀的例文,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这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范文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从模仿习作到自主习作。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安排了这样的一个习作:我们已经度过了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现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为上好这节作文课,我先播放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把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再出示一幅众多小动物在森林间的草地上活动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在哪里?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对,是在一块草地上。有小花猫、长鼻子狗、流着口水的小狐狸、小鸭、小鸡、小鸟,呵呵,还有一只大老虎。)再想象一下,可能还有什么动物在这里?让学生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每一个人选一个喜欢的角色,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头饰。(教师指导学生在班板纸上面用彩笔小动物描画小动物图像,然后剪、粘贴、扎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头饰)。

头饰做好以后,让学生把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学生想象: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想一想,你们这几个可爱的小动物到这里干什么来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你们做了些什么?然后让同学们演一演,演过之后再写下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推广,必将有效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多媒体运用需要策略,不是简单的播放,也不是单纯的表演,需要用时绝对要用,不需要是它是累赘。

第四篇: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摘要] 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精彩的课前导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精致的课堂过渡,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让学生去感受,去触摸;精妙的课终结束,亦能收到‚课虽终,趣犹存‛之功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 诗情画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情画意课堂的导入。

语文课堂始终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要阵地。课堂精彩的导入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例如:《水乡歌》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诗为媒,通过配乐朗读、简笔画、贴小船、续编儿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创设诗情画意教学情境,营造诗情画意课堂,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们一直都处在兴奋与惊喜中,课堂上有琅琅的读书声,有美妙的乐曲声,有发自内心的欢呼声;音乐、手工、简笔画自然融合一体,学生们学得轻松,玩得快乐。诗情画意的文本,诗情画意的情境,营造了诗情画意的课堂,将学生带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间,真实感受到了诗情画意的无穷魅力。

又如《苏州园林》这类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和说明对象的特点两方面来导课,让苏州固有的人文景观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课文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就仿佛走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学氛围的园林,一边欣赏着园林的美景,一边陶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诗情画意中,了解到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诗情画意课堂的过渡。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臵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几乎所有成功的课,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设计精致的课堂过渡语。

我们知道:《白鹭》是郭沫若以满怀赞美和欣赏的笔调写下的一篇精美典雅的散文,读来琅琅上口,诗情画意,真有美不胜收之感,全文可用三幅图来概括:白鹭垂钓图、白鹭瞭望图、白鹭晚飞图,整篇文章形美、意美、情美,美在白鹭的大小适宜、色彩和谐;美在文中有画、画中有诗。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白鹭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白鹭这首精巧的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画卷。层次更高一点的‚过渡‛,是‚课中小结‛。也就是先‚打住‛,再‚小结‛,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打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调控手段。它指的是课堂教学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中止这一学习任务,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向下一学习任务过渡。人们很少将‚课中小结‛作为教学过渡的手段。也就是说,假设学生在某一个学习环节中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假设这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教师也只是简单地表示‚过渡‛,而不去对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小结。一般来讲,我们都是用‚语言‛表述来‚过渡‛的,有些过渡语可能还组织得相当漂亮。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创新更多的新颖的‚过渡‛形式,来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例如: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欣赏画面式‛的‚过渡‛方法:‚过渡‛的形式就是欣赏式的。第一步:录音朗读。(过渡:穿插画面欣赏。)第二步:欣赏品析。(过渡:穿插画面欣赏。)第三步:理解记诵。(过渡:穿插画面欣赏。)这样一来,诗情画意的过渡效果就出来了。

三、诗情画意课堂的终结。

课之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之结尾可以概括总结,浓缩精华,提纲挈领,构建知识系统;可以利用一节课所有的积淀,蓄势成新的高潮,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强化成深刻的记忆,形成绕梁余音;但我们更可以增添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

例如: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由此,我想到了孟郊的一句话——生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结束讲课,紧扣全文,中心突出。在文章结尾处,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字字句句皆有情,达到 ‚意境高远‛之境界。

又如:我们学习《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收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在配乐朗诵中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在音乐的激发下,大家兴致高昂,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桃林美景。这就让我们的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感悟到了语文的美,并且还把这种美用如此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想象一下你最 喜欢的画面。这样我们的课堂就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在诗情画意中畅游,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的美,语文课的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12)2.《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5-9期)3.《语文教学通讯》(2003.1)

4.《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主编)

5.《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序一>》(江苏教育出版社)6.《王崧舟讲语文》(王崧舟)

7.《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美丽经典解读》(周成平主编)8.《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作文如何写具体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如何写具体

作文一定要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不能空空一片,这样的作文,才能在读者眼前再次展现出你所写的人,你所叙的事,你所描绘的景,才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要把一段话写具体,不论是写景状物,或者是叙事、记活动,首先要考虑好几个部分,或者几个方面、几个环节来写,也就是分几层意思来写。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事情写得太笼统了,这就为“指导段落写具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记叙和描写的过程中,确定好写的重点内容之后,要紧紧围绕你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中心句)来写。如果离开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尽管写了许多“怎么样”,让人读起来不仅不会有生动感人的印象,反而显得罗嗦、累赘。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段落写具体呢,在小学的作文辅导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用数字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例:“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个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32万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国捕获过一头8万多斤重的鲸,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十分宽敞。”

这段话一开始拿人们熟悉的象和鲸作比较,接着用“32万多斤”和最大、最小的鲸的体重也有四五千斤重具体数字,说明鲸的确很大。再接着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体重、长度、舌头重量等数字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地写出事物的大小。

2、用比喻来状物。例如:“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更有趣。”上述这段话如果只作一般的叙述,而不用比喻来描写,就很难把事物的形状及其变幻写具体。作者把小泉比作成了不同形状的事物,就显得生动多了。这里作者注意了几点:一是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类型的,但两者之间要有相似之处,而且愈像愈好;二是用来比喻的事物大都为人们熟知的。

3、用形容写出事物怎么样。“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是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这段话虽仅60个字,但却真实具体地描述了从清晨到黄昏天气变化情况。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主要是形容在发挥作用。文中的“骤然”写出天气由暖变冷的渐进过程之突然;“凛冽”写出了这风刺骨的寒冷;“呼呼地”写出风势之猛;“整整”强调了风刮的时间之长。如果我们不用上这些起到形容作用的词语,虽然意思一样,但却显得不够具体。不过,我们在写作中运用形容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实际。我们就不能说寒风是“暖洋洋的”,“轻轻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暖洋洋”、“轻轻”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样的春风,刮得怎么样的,用来形容寒风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了。

4、写出事物的外形性特征。在我们周围,只要你细心观察,不同的事物有其不同的外形特征,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其外形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请看下面一段话--

“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树叶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先看这段话对寒冬季节柳树的描写:“落光了叶子”显得光秃秃的,而松柏则依然青翠。再看对大雪的描写:大雪过后,柳树上的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的,而松柏树上挂着的雪球儿则是“蓬松松”、“沉甸甸”的。不同的树种,冬天里的外形如此不一样;同是一场雪,落在不同树种子的枝叶上,形状的差异竟这么大!由此,我们平时要留心各种不同事物外形的不同特征,以及同一事物不同部分的不同外形特征,并且善于抓住这些特征,把它们写具体。

5、写出事物的色彩怎么样。有的同学由于不留心周围的事物,在他的笔下花总是红的,叶总是绿的,天总是蓝的„„其实,事物的色彩是很丰富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如《火烧云》这段话: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变化中的火烧云,在不同时间里色彩就不一样: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灰、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更有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色彩。

6、写出事物怎样变化。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变化总有个过程。因此,我们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还是观察物体的变化,动作的变化,事情的变化,或者是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等等,都要注意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怎么一点一点变化的。

下面是课文《海上日出》中的几段话,它写出了在通常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彩也突然有了光彩。”在这里,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分四步具体地写出了日出的全过程,以及天空景色的变化:①天还没大亮,天空浅蓝;②转眼间,出现红霞,范围不断扩大,并越来越亮;③过了一会儿,太阳露出半边脸,却没有亮光,继而不断上升;④太阳跳出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也有了光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由于作者对日出时的每一个过程以及每一过程中天空景色的变化,观察非常仔细,才能把这一变幻中的自然景象写得十分具体。

7、写出周围环境怎么样。环境,一般而言指的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真实而具体地写出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有助于表现在特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工作的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比如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在第二自然段就给我们介绍了长征路上的环境情况:荒芜人烟,而且通过环境渲染了人的疲惫不堪。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决不能为了强调环境的恶劣而不切实际地任意夸张和虚构,也不能把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为的描写分裂开来,否则,会使人们对虚假的环境不相信,从而怀疑人物的品质。

8、写出不同的声音。运用确切的摹拟事物声音的词,描绘不同的声音,能使写出的文章有声有色。请看课文《海底世界》里的一段话--”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

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上文如果没有”嗡嗡“、”啾啾“、”汪汪“这些模仿声音的词语,没有用熟知的”打鼾“声作比拟,只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声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这样就显得太笼统了,人们也无法知道海底的动物究竟会发出哪些声音。

9、写出怎样进行活动。要写出人物怎样活动,除了要对人物的动作作仔细的观察,还要会选用适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下面是课文《倔强的小红军》里的一段话: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这段话对陈赓同志的描写连用了喊、调转、踢、奔跑四个动作的词语,从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赓同志着急的心情以及对小红军的担忧和关心。”

10、写出人物的外貌。写人物,我们有时为了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需要,总是对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一番外貌的描写。下面是对于不同时代中不同身份的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

⑴可敬的老科学家头发已经花白,戴着眼镜,穿着大衣,围着围巾。„„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够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⑵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紫。

从上面的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①人物外貌描写不能千人一面。科学家“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目光炯炯”、“额头宽阔”;而小红军则“脸黄”、“大眼睛”、“薄嘴唇”、“鼻子翘”,再看他的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紫”。一个是用知识和智慧造福人类的老科学的形象;一个则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年轻的小红军的形象。②人物的外貌描写要服从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这里我们如果用描写小红军外貌的语言去刻画老科学家的形象,或用描写老科学家的语言去刻画小红军的形象,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不同人物外貌上主要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勾画。

11、写出人物是怎样对话的。课文《登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列宁跟巴果茨基的对话:

“有没有到山顶去的近路呢?”

“有是有。就是......”

“什么?”

“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

“您走过那条小路吗?”

“走过几次......”

“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

这段对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字眼,但却非常动情,之所以如此真实、自然,是由于作者在叙述中注意了下面几点:一是写清楚谁和谁在对话;二是写出为什么对话;三是写出对话的中心;四是在对话简洁。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面对具体的文学性文本,许多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面对具体的文学性文本,许多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

    二、现代文阅读(28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 一11 题。(14 分) 坐在最后一排乔叶 ①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女孩.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和同学们合不来„ „ 每次调座位,老......

    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

    小学语文教学

    质疑答疑的训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从教以来,教过语文、也教过数学、但我对语文颇感兴趣。所以对语文教学有着一些想法,试谈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 语文是一门......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四步式 语文模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按照教师激趣导入、自主整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事项(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事项 1.教学环节要齐全 一般来说包括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具准备、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包括每一个环节均含有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需要慢(精选5篇)

    语文教学需要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慢”语文才是教师的心灵、文本、学生的心灵相容的根本。“慢”是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是有生命力的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我......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具体用法

    小学语文标点符号具体用法 一、句号[ 。 ] 句号的基本用法 一般在陈述句的末尾用句号。示例:埃及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句号的一些特殊场合用法 1、中文和外文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