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激发型教学行为案例研究

时间:2019-05-12 23:2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生物课堂激发型教学行为案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生物课堂激发型教学行为案例研究》。

第一篇:初中生物课堂激发型教学行为案例研究

初中生物课堂激发型教学行为案例研究

作者:刘庆

单位:京山县曹武镇初级中学

邮编:431811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简要分析研究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如何改进的问题,侧重于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兴趣培养,并针对让老师头疼的“活跃班级”出现的课堂“挑衅”问题进行“对症下药”,激发思维上的火花,产生“负负得正”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兴趣。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行为;激发兴趣;案例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受中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复习阶段出现了以练代学、书山题海等急功近利的应试现象,使原本充满兴趣的生物课堂变得乏味无聊,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1]。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狱而就的,应该‘旧积月累,水滴石穿”,而常态课相对于观摩课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平台。常态课花架子少,可以根据课堂实际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灵活性较大。教师应该正确地理解这些“有效教学行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价值,把握住教学行为的价值内涵及实现条件,才能使教学行为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2]。下面笔者结合几年的生物教学经验就初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激发型教学方法案例进行探讨。

一、教学过程概述 过程一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9章第2节《人体的消化和吸收》,提到龋齿形成的原因,教师设置的提问是“龋齿疼么?”绝大多数班级患过龋齿的学生的答案都是“疼”,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回复。但是七(3)班的孩子却与众不同,该班学生特点是活跃度高,又有点叛逆,于是发生了一面倒的起哄声“不疼”,顿时使教师有点措手不及,不知道该如何沿着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这时如果强行纠正,告诉他们“疼”,可能会引起不太好的后果,面对他们的“挑衅”,教师突然灵光一现,顺着他们的想法:“对!不疼,但是发展到什么情况下会疼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龋齿的演变情况„„”,于是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内容,也没有引起学生反感,相反的,大家顿时集中了注意力,观看幻灯片上的内容,并发出了恍然大悟的声音:“哦,原来这样就会疼了啊„„” 过程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10章第2节《血管和心脏》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有意和学生无意的配合下,教师将3课时的内容作了如下调整:血管类型和小鱼尾鳍实验(第1课时);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路线(第2课时);心率和脉搏及血压(第3课时)。课时的临时调整,源于学生课堂上的几句“插嘴”。如上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后,学生很好奇血液在血管内真得如书上所说的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很慢吗?于是教师直接带学生去观看小鱼尾鳍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第2课时中,上完心脏的结构后,学生的好奇心又起:“心脏为什么左心室壁最厚呢?”从而提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个特点上,先引出了体循环,进而引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二、教学反思

(一)针对过程一的反思

学生的思路与教师事先的备课不一致,教师该怎么办?如果硬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教师的备课思路,就有可能会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甚至引起学生反感。因此,教师适应学生要比学生适应教师更重要[3]。

(二)针对过程二的反思

《血管和心脏》这节内容复杂并且难度大,知识点多而杂,学生注意力分散容易失去兴趣。在以往上课过程中,教师经常按照备课流程上课,该过程中,幻灯片是个很好的助手,但是反之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放映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播放,也就是说只能按照备课的流程去上课,不能出错。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捆绑”了他们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失去了灵活性,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们总是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也不佳,上完课后,学生往往意兴阑珊或一头雾水。然而这次在学生的引领下,完成了课时的修改,效果却出人意料得好,前后衔接自然流畅,学生兴趣也始终保持盎然。在之后的课堂反馈和复习过程中,连平时学习很吃力的孩子都能很好地反馈,这就验证一句话: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

三、案例总结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那么面对当今时代特征“因材施教”己经有了另外一种含义,面对不同风格的班级,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独到的引导和管理方法,做到“因班施教” [4]。以上案例就是在学习新课标后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活动中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部分案例。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认识,获得了成功的感觉,学生更喜欢上课了。细究成功之处,原因可归纳如下:

(一)树立新的观念

过去,在教学中,教师总是着重传授考试中的知识点和应试的方法,单调机械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懂得尊重学生,注意每个学生的能力,注重每个班级的特色。像以上案例的发生,都是在七(3)班,按照以往的惯例,很多教师的感觉是一样的,害怕这样的班级,他们过于活跃,导致课堂无法掌握,也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然而,现在教师却很感谢这样的班级,因为他们思维的活跃将教师的思路也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他们和教师的积极互动让教师学会了换位恩考,学会了用另一种方法观察课堂。他们让教师懂得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兴趣、动机和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在与他们的互动和“挑衅”中享受到“负负得正”的成功和快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合一”。

(二)改变教学策略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的是单一的启发式,设计较多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和思考。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学生学会操作,教学生学会思考,教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科德曾经说过,有效的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该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了教本、教案、教参,就没有了束缚。教师就不必 随着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教师不用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学”与“导”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这里的“没有束缚”并不是完全脱离课本、凭空想象,还必须依赖教师的深厚功底、备课 充分,这样才能因势利导,以不变应万变。“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5]。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一个好的教师,肯定是胸中有大丘壑的老师,有了充分的“导”,才能有对教材的全盘把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对课堂的驾驭自如。

四、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激发型教学行为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体的,都是在学习、在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创意的,才是学生需要的,也是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参考文献] [1]肖国学,王艳,刘洋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3(4)[2]娄延果,郑长龙对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3]张安明让生物课堂因“插嘴”而精彩[J]考试周刊,2009(39)[4]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许复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学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扎记[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第二篇:初中生物课堂遗传学教学技巧研究

初中生物课堂遗传学教学技巧研究

【摘要】生物学习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创新和探究能力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遗传学部分既是生物的重点,也是其教学难点,是高考必考习题之一。因此,探索生物遗传学教学策略既可以提高学生成绩,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生物;遗传学;技巧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直接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机理。由于遗传学理论既深奥又抽象,涉及知识面广、发展速度快,与实际应用联系又较密切,因此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课堂教学是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选择,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调动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是进行生物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出色完成生物教学的基础。由教育心理学可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只有深入学生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情境创设法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特长。生物比较抽象,这对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引进初中较容易的生物知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为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因此,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染色体”时,可提问初中生物与此有关的知识,这样,初中生物好的学生就提起兴趣,向周围的同学讲述,积极回答老师提问,增强其自信心。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更能使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讲授DNA结构时,会涉及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和物理中力学部分知识。由此,可通过邀请化学或物理知识基础扎实的同学向大家讲授相应部分的原理。在讲授“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时,会用到概率统计知识,此时要在上课前提醒同学们预习相应部分知识。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可邀请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讨论DNA构造,从而调动其对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引进多媒体教学,运用探究式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应用先进的科技,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中的幻灯片、图片等使学生对生物构造有直观的认识,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先进的教学方式总能提高工作效率,教师花费较少的心血就可以将知识轻松传授给学生,并使其记忆深刻。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为探究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总是被动的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不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系统。而探究式的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用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提高其思考能力的教学模式。生物教师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教学。使枯燥的生物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与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在讲授遗传和变异时,根据大纲内容将教材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和声音等。课前做好课件,可以减去上课边讲课边书写板书的辛苦,避免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讲错知识。同时学生也可紧跟老师思路,在课堂上对生物内容进行记忆。通过模型和挂图展示生物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抽象的生理过程。在讲授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时可利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生动形象的向同学展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以参与者身份引导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使学生主动探究DNA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做好生物实验

生物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并应用于实践中,故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讲授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认真做实验,注意挖掘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生物知识,唤起学生探究渴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生物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做生物实验,以培养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从而调动其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要加大实验操作的比例,由此可知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内容还较为缺乏,因此,生物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高自身生物实验能力。首先向学生讲授生物实验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做遗传学部分实验。

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在花盆中种植黄色玉米,等其长大后,引导学生观察玉米穗,通过讨论利用遗传学知识解释其发生的现象,巩固其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讲授基因的分离定律时,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舌两侧能否上卷的图片,然后布置调查问卷作业,让学生调查其父母的舌两侧能否上卷,分析其为显性或隐性。通过分析周边人的一些生物现状而达到灵活运用生物知识的目的。也可以让同学根据患白化病推断其肤色正常的父母基因,并分析此对夫妇再生下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从而针对法律禁止近亲结婚进行解释。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要求学生课堂做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笔记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做笔记是在听讲和思考过程中进行的,学生始终会注意哪些内容可以记,哪些不用记,从而提高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笔记不是将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主要概念、论点、典型的例题等。同时还可以记下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研究表明记笔记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学习策略与技能。课堂上做笔记不仅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有帮助,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生物学科重要性的提高,生物遗传学教学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其探究能力,通过将遗传学部分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生物课堂充满活力,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遗传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若菁.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2):72—74.[2]赵红梅,王慧阳,杨艳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遗传学教学中的比较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3):102-103.[3] 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遗传,2013.35(1):101-106.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积极参与快乐学习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多年生物教学中,对于“激素的调节”这一节上过多次,但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我们的教学一直都是按部就班,教师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被动地吸收、记忆,满足于对知识的记忆,少了对知识的探索、拓延,也甚少去主动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

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再走老路子,一味地填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了。我们应该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营造自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学并快乐着”的感觉。

经过一个半多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等技能,再加上较长时间的分组讨论实践,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新课伊始,我就让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观察成员的身体特征,回忆《青春期》的知识,引出激素调节的课题。学生的反应不错,顺利引入课题。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腺体的资料,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找出内、外分泌腺的区别,特别是能说出内分泌腺的特点,填写在黑板上我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在讲到内分泌腺的实例时,我让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根据我的挂图和他获得的知识,在自己身体的大致位置指出各内分泌腺的位置。我只是想增加一点学生的认同感。因为,自己的同学做的演示,学生们一般都会比看老师的演示更感兴趣,有认同感。但令我很惊喜的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他揣摸自己身体的相应位置。我又让另一个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旁再演示一遍,没想到,他竟然不用看图片、文字,可以熟练地说出内分泌腺的名称,并指出相应的位置。看来,只要提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

接下来要学习的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主要讲三种重要的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要求学生知道它们的分泌部位、主要生理作用、分泌过多或过少时的病症。为了引起学生对了解这些激素的生理作用的兴趣,我首先挂出了一组内分泌疾病的患者的外貌图。这些异于常人的患者的外貌特征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它们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分别分析、讨论这些病症的起因,从而得出各种激素的作用。

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得更加热烈,很热切地拿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基本上能够把我预先在黑板上画出的有关激素的表格填好。特别是在讲到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时,由于每一个小组在前一段时间都做了探究甲状腺激素是否有促进蝌蚪发育的作用的对照实验,因此,小组讨论时,学生特别热烈。在组与组之间的班内交流时,每一个组的发言都很精彩;同时,也拓展了许多有关激素的课外知识,这是最令我惊喜的。

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当学生兴奋起来时,拓展的知识特别多,时间总是显得不够用。我赶紧让同学做了这一堂课的“我学到了什么”的自我小结。接下来的任务是让这节课学到的内分泌腺和激素的知识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巩固练习。

由于是自己主动、积极地获取到的知识,学生的当堂掌握很不错。我正暗暗庆幸一节课顺利完成,准备下课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糖尿病被称为‘富贵病’,为什么有些很穷的人也患这种病呢?”“糖尿病的特征不是‘三多一少’吗,为什么有的人得了这种病,看上去还是很胖呢?”“为什么有些人怀孕会得糖尿病?”……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一只一只地举了起来。看来,这些孩子对于《激素调节》这一章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课本上的知识也根本就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不可能一一为他们解答,而且,将来他们还会有更多想知道的东西,难道我都能一一帮他们解答吗?我们的新课标提倡的不正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吗?于是,我微笑地告诉孩子们:“知识的获得可以是多方面的,希望大家能相互合作,一起通过互联网、杂志、书籍等工具查找自己想获得的信息,然后大家交流、共享。”

正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来不及过多地交代,就下课了。不过,我相信,这一节课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流下很深的印象,不在于知识的记忆有多少,而在于他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多多少少掌握了一些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满足和乐趣。

这一节课表现出了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学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以《激素调节》一课为例,我们研究和实践的主题是: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小组间的高质量的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一台阶,达到“多向互动”。这里的多向,包括教师与全体、部分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不同性质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个体间、个体与小组或全班、小组与小组间多边式和不同性质的互动。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相对于形式的“动”、不产生实际效果和交互推进教学作用的“动”)和高质量(不仅是学科基础性知识、能力要达标,还要争取实现比各班、个人不同的学生初始状态高的成绩,更要提高教学从多方面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质量)。

因此,要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上课时,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要知道绝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就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互动教学,不但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也对教师的发展有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课题:七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

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⑥有兴趣的同学可将红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白皮小麦的胚乳上,或把白皮小麦的胚”嫁接"在红皮小麦的胚乳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观察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

下载初中生物课堂激发型教学行为案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生物课堂激发型教学行为案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案例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远不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来得重要。知识可能会遗忘,会陈......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七年级的《人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节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对青春期这一内容特别关注。这一章节上完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还想对这一节内容做......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富源县墨红镇中学杨建民 案例背景: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依据我校实际情况,我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

    《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范文

    《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课堂有效教学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了我们校园,因其在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123[本站推荐]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导入新课 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为学生揭开“性”的面纱 背景: 《青春期》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通过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青春期的心里变化及其卫生方面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正确看待并健康度过人......

    初中生物《细菌》教学案例

    《细菌》教学案例 何坊街道办第一中学赵文华 【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的一节课,是学习了动植物后让学生认识的另一类生物。教材内容《细菌》是......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案例分析 德阳初中 邓陈健2018.3.25 初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其他动物》中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