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教学案例
教书更要育人
——《背影》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那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并且发出了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让人类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编者将这种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了单元编排中。二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那是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度落泪。父子挚情感人至深,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高大。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了父亲朴素的外表、迂腐的言行,特别是重点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的背影,成了本文最动人处。父亲的慈爱和固执、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于平实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
2、学生分析:
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大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似乎很难察觉。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母爱,而对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疑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父爱”课,很有必要。像朱自清一样,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天;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
5、教学思路:
我分“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阅读”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8、教学课时:2课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我像极了我的父亲:我会用我的行动来表达我对人的爱憎,而不是那空洞乏力的语言。父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大概就是这种方式吧。妈妈的话形象可感,我们很小就知道,这个人一生都在为我们操劳,父亲总是默默地站在身后充当背景的那个人,可是,我们如果失去了父亲那厚实的肩膀,生命也就失去了一抹最靓丽的底色!
我现在常常会有一种恐惧,我害怕体弱多病的父亲哪一天就会突然不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可能这也是所有为人子女都有的担忧吧!所以,我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就好好地体会父亲的爱,好好地爱父亲,做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当我说完这段话时,教室里比刚才更静了,但我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在思考。
这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没有布置作业,但那一天的日记却让我大吃一惊: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他们的父亲以及体会到的爱,将我淹没在感动之中。原来我们的生活真的并不缺少感动!文章中,他们用简单、朴实甚至是稚嫩的语言写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感动。在听了老师对父爱的体会后,他们开始从生活中琐屑的细节中发现了父亲的爱;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头上长出的白头发;他们发现曾经抱怨的离了婚的父母仍然一如继住地爱着自己;他们甚至发现曾经讨厌的继父继母对自己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他们开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们也开始学会体会,学会珍惜;他们开始懂得岁月无情,生命无常,但有太多的爱让我们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使我们强大无比。
谁还会说他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而这一切由不爱到爱的转变,居然源自课堂上那一段我对父爱的体悟,正是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最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有了一个升华的过程。不经意间,老师的情感体验就象春雨撒向了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案例反思
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第一课时在初二32班,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是《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进入不了情境。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可见缺乏了必需的背景介绍,学生没有“知人论世”的自学理念,会给文本的读解制造很大障碍。我想这也就是第一课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马上调整教学环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按照课堂实录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初二35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截然不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节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把语文课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教书育人”。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导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从教什么和怎么教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大转变。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
第二篇:《背影》教学案例
欣赏美文 感恩父爱
————《背影》教学案例
吴燕玲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读了本文,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知道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的父爱》
三.教学反思
开展主动性学习,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因而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驾驭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对学生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教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把握课文的“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本课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能好。
第三篇:背影教学案例
以“情”触发,品读真爱 珍惜亲情
——《背影》教学案例
季延初级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邓 鹰
【案例背景】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应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中体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碰撞,产生深刻丰富的感受,品读真爱,珍惜亲情。
【案例描述】
这堂课,是我设计最精心的一堂课,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我带着百倍的信心,十二分的激情,走进第二课时的课堂。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重点是:重点研读,以学生的初读感知为依据,让学生找出文章四处写背影的地方,并提出本课的第一个问题:这四处“背影”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最令你心动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学生一致认为“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描写最精彩,而这正是需要重点解读的段落,也正是需要学生深刻感悟的地方,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本文,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问题:这是一个__________的背影?请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并说明理由。
学生填的词语有:艰难、努力、凝聚看父爱、沉重的、黑色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味道。以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品读了文段中的重点词语,如“攀”“缩”“蹒跚”,听着学生充满感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我被深深打动了,我明白了学生已经被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动人的文字打动了,是啊,人世间,还有什么能比父母之爱更打动人的呢?
【教学实录】
我在把学生感情“煽”得差不多的时候,顺势提出了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同学们能联想到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感觉,品味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吗?
一片沉默——我知道,90后的孩子,生活优裕,没受过什么苦,也不懂得什么是生活的苦,也没有多少人会懂得用心体验父母对自己关爱,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都是天经地义的,并没有什么可说道的。
眼看就要冷场了。
这时,平时语文课就特别活跃的A同学举手了。我心想:有戏了。
果然,他语出惊人:文中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是父亲怕儿子路上口渴,橘子解渴又方便,所以父亲费尽周折“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去买。我的爸爸妈妈也总是为我想得很多,很细,甚至连我在校五天的水果和营养品都按天计划买好,他们也是从来都不怕麻烦的。
我紧追不舍:作者是如何具体体现父亲为儿子不怕麻烦的呢?
A说: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的。
我说:那就请你给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用语气突出动作描写,请其他同学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并加以品味。
A声情并茂地把课文第六自然段读了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提笔做圈点批注。
我说:你读得真有感情,能用语气突出动作描写。接下来请同学们品味描写动作的词语。
生B:“蹒跚”说明父亲年事已高,加上身体“肥胖”,却坚持为儿子“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为儿子买橘子,实在的爱子情深。
生C:“攀”是写手的动作,“缩”是写脚的动作,“倾”是写身体的动作,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是用尽全身气力来完成这个任务的。我觉得这个父亲太伟大了。
„„
我说: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联想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品味其中父子深情。
这次,孩子们不再沉默了,很快就开始了热烈的发言。
„„
我说:通过第一课时的背景介绍,同学们了解了作者写作的背景,人们常说:情由景生,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用心写出这篇传世佳作,大家能否就此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D:作者当时家中“祸不单行”,家境窘困,可是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还不忘给将要远行的儿子送行、买橘,这就更令人感动了,这时儿子流下的泪一定是感动的泪。我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说:那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动,好吗?
生D(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开始说了):在我六年级的时候,爸爸的生意遇到挫折,我家的经济状况跌入低谷,妈妈天天都在流泪,但在为我选择初中学校时,爸爸妈妈还是咬紧牙关,把我送进了这所晋江最贵但最好的初中学校。现在想起来,我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感受到爸妈对我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我看到她的眼圈红了。
全班陷了一阵沉默,我知道,这次的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大家真的被感动了。
接着的发言就有点“轰轰烈烈”了。
生E:„„
生F:„„
„„
我说: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父爱母爱有了丰富而深刻的感受。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同学们能谈谈对“父母心”的理解吗?
生G:父母心就是永远装着儿女的心。他们不图回报,只为孩子着想,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生H:我读过周国平的《家》,里面有一句话:家是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这个港湾的制造(老师纠正:应为“缔造”)者,为我们遮风挡雨。
„„
我完全被他们精彩而动情的发言陶醉了。
最后,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一首歌曲:《常回家看看》,这堂课就这样在浓浓爱
意中,落下了帷幕。
【学生反馈】
下课了,我发现好多同学还沉浸在刚才课堂的情景中,有的伏在课桌上,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在说着什么;有的走上讲台与我交流,似乎意犹未尽。
学生A:老师,我们今天说了那么多,您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啊?
我自然不能推辞,就跟他们讲了好多自己的经历,爸爸的,妈妈的,那些令 我刻骨铭心的往事。
学生B:今天我们算是真正明白了“父爱如山”的道理。以后一定会更用心 体会家长给自己的爱,再也不敢任性了。
我心里得意着呢!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的第六段文字,语言朴素,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一个煽情的句子,但是感情深沉厚重,实属散文中的精华。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喜欢只抓住文段中的描写,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却忽略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由人及己,这样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为这没有充分唤起、调动学生沉睡的经验,学生缺乏以心换心的体悟过程。
本案例,教学中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导学生联想与作者的相似经历与感受,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第二步,引导学生联想某种家境不好的情况下感受到的家庭别样的关爱,使学生体会走向深入;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父母心”的内涵,促进学生由人及己,使学生心灵得到整合、丰富和深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阅读就是读者经验与和作者经验,通过碰撞、相印、遇合而进行汇兑,是文本意义的建构和读者体验的生成。读者经验越丰富,与作者的共鸣就越强烈,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被唤醒,而且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因而阅读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触发并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与文本、同学、老师的交流中,生成丰富的阅读体验。本案例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
【评议组评析】
【同行看法】
第四篇:背影教学案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我是这样教《背影》的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散文,虽也不止一次的执教,但再次接触《背影》,我却不知从何下手,思量再三,还是毅然走进课堂,并且有了意外的惊喜。
开始的导入,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动听的歌曲《父亲》。
(屏幕显示《咱爸咱妈》的主题曲《父亲》的画面。)
师:在父母的辛勤哺育下,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但是,父母却一天天的老去,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皱纹正一天天地爬上了父母的额头;银发也在不经意间从父母头上冒了出来;他们的腰身已变得不再挺拔……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而升腾起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接下来是初读感知,先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感受给文章重新拟一个题目,并谈谈理由。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学生的回答有的紧扣文章主旨,如:“深沉的父爱”;有的抓住文章叙事,如:“车站送别”;有的抓住文章几次流泪的情节,如:“泪光中的父亲”……学生的
回答可谓有理有据,没想到学生初读文章竟能有如此感悟,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继续深化呢?于是我趁热打铁,就势引导提出问题:“比较自己所拟的题目与文章标题那个更好,文章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回答:“文章写了四次背影,背影是文章的线索。”没有老师的讲析,没有老师的说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谓不深。
然后是重点研读,以学生的初读感知为依据,学生纷纷找出文章中四次写背影的地方,并一致认为“买橘子时的背影”留下的印象最深,描写最精彩,这也正是文章需要重点解读、深入理解的地方,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的背影,在横线上填出恰当的修饰语,并说明理由。”学生填的词语有:“艰难的、努力的、凝聚着父爱深情的、黑色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味道,以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品读赏析了文段中的重点词语“攀”、“缩”、“蹒跚”“微倾”“努力”等,听着学生充满感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我被深深打动了,我明白学生已经被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充满真情 的文字深深感动了。
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也是最精彩的。为了创设情景,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文字:“同学们,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上学前的叮咛,放学时村头的守候,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没有老师的激励,学生竟能自发的站起来,一个,两个,三个……有的学生眼含泪水,有的学生小声低泣,宋婕回忆了父亲在寒风中守候村头的身影,李爽眼含热泪讲述了父母在家生活的艰难,郭梦伟讲述了自己对父母发脾气的经历,并深情地请求父母原谅,张春燕深情讲述了父亲蹬着三轮车接自己放学的场景……开始还有几个学生偷偷嘲笑这些学生,最后课堂上竟一片唏嘘,很多学生不能自已,把头深深埋入书本下,望着一张张动情的面庞,一双双闪着泪光的眼睛,我竟不知所言:“同学们,听了你们发自肺腑的心声,老师也被深深打动了,你们是一群懂事的孩子……”我的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我竟不知如何安慰这群孩子。
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所没有过的,每每听到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感动的流泪,我总是由衷的赞叹他们,佩服他们,羡慕他们,原来,我也可以做到。只要你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自然会进入课堂,流露真情,由此我深深明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第五篇:初中语文《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作者用纯朴真挚的语言,表现父亲在祸不单行、生活困苦、哀愁焦虑的日子,用自己的方式无微不至的关怀远行的儿子。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固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是一篇饱含真情实感的美文。
2、学生分析:
我班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因而对亲情的渴望非常强烈,但谈及父亲,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父爱”课,很有必要。让学生既欣赏了美文,又懂得感恩父爱,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之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教学思路: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因而我分“了解背景,进入情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细节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环节进行赏析。
5.教学手段:
(1)朗读: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二.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以文学常识导入: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文中几次出现背影。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父亲对儿子疼爱、不舍。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细节赏析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本文。本文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父亲的“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要读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一篇好文章读起来或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中国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读了本文,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做一个知道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