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成就高效课堂
“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成就高效课堂
一、背景与意义
实验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的程度较低,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我校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特质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在学习上自研自得;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是生理和心理、认知和情感、思想与行为等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我们认为,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内外因辩证运动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内驱力,教师的助导外驱力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驱力起作用,内外力互促,共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为此,我校提出了“教师助导,四轮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不断自新改进,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的意义:
通过“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使我校“和谐共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变为实践,让教育真正体现人本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化成长,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该模式突出的自主学习是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地点、学习内容上的封闭性,解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限制,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习者本人,必然使学习者的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主体性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此教学模式指导下,知识不是教师机械地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积极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程序化的学习活动才一能获得。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展。
实验的理论价值:
通过“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探索高年级段学生自主学习为突破口,在全校掀起教学研究的热潮,为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研究范例。
教师层面:深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大力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变革,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的自我发展。
学生层面: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的熏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适合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主动地尝试探究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层面:以提高学习效率并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学生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形成一种富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科学筹划,明确模式的践行思路
我校的“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从2010年下半年正式开始,模式建构后,学校确立了“由点及面”、“纵横交错”的推进原则,逐步构建起“1 +x”的课堂教学研究运行机制:“1”为“四轮驱动”教学模式,“x”为“四轮驱动”理念引领下的教师个性化教学模式。
“由点及面”2010年,我校迟蔚老师在区语文教学研究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以迟蔚老师的课堂为模板,先在高年级语文组尝试推广,然后逐步在全校各年级和学科推开,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实施推广计划。
“纵横交错”一抓住年级段这条纵线和学利一类别这条横线,推进模式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纵线:我们先在高年级段试行,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快地师生们就可以比较熟练地运用模式上课。在充分研究了中低年级段学生的特点之后,逐步进行推进。
横线:在语文学科已经推广成功的基础上,尝试在数学学科中运用模式上课,根据教材版本的特点,将第一个环节改为“自主提问”、第四个环节改为“自主检测”后,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本学期又在英语、品德、美术学科中全面铺开。
(二)课题带动,引领教师开展模式研究
在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鼓励老师们据此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此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1.小课题,大研究。
学校积极开展“小问题,大研究”活动。根据自己遇到的实际困难,“把问题当课题”,撰写个人研究计划。学期初举行“学科课题开题会”。边研究,边应用,学期末举行“学科课题结题会”。教师对个人学科课题进行结题总结,推广优秀研究成果。目前,“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被列为四方区十二五规划课题,有6个小课题被确定为四方区立项小课题。
2.教学品牌,自我定位。
学校开展了“教学品牌定位”活动,全校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或潜心研究的教学策略,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和教学风格。结合四轮驱动理念,确定自己的“教学品牌”,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为个人的教学之路谋划了宏伟蓝图。
3.项目团队,自主给力。
我校将“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推广纳入项目管理范畴,教师自愿组合,形成了“四轮驱动教学模式”推广项目组。项目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推广计划,将每年3月和11月定为“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推进月,开展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全校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较好地运用四轮驱动教学模式上课,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三)重视教研,打造高质量的磨课团队。
我们将“如何改变课堂,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作为日常教师磨课的重点,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1.开展主题式教研。
学校各教研组定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系统性、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全面构建“个一”的基本框架:一个主题;一系列课;一组活动。做到了人人参与、实践,形成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进一步促动了“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2.成立课堂教学诊断指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诊断指导小组,进行听课指导。成员分工明确,对课堂进行观察、诊断,重点放在落实“激情课堂十条要求”,推广“四轮驱动”教学模式。严格控制讲授时间,中高年级教师活动在15分钟左右,低年级控制在20――25分钟,对每位上课教师进行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指导。
3.读书实践,促全员参与研究。
学校注重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引导教师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边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切合“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学校以《请不要告诉我,让我试一试》、《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为载体,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项目组老师与全校教师互动讨论了如何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课堂。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四轮驱动,又称全轮驱动,顾名思义是指汽车前后的轮子都有动力驱动,可以按照行驶路面状态的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分别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受此启发,我校“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教学模式,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的高效率,强调环环相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呈现出完美的教学效果。这如同给教学的各个环节装上了动力驱动,促其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将“教师助导,四轮驱动”的核心理念定位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真正实现课堂上“以人为本”,使学生思维活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愉悦的学习中。
该教学模式主要由自主学习卡引出自主学习四个环节,即自主预习、自主展示、自主探究、自主拓展。四个环节如同汽车的四个轮子,相互支撑、相互影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第一轮,自主预习。这一环节语文学科通过一张“自主学习卡”来完成。“自主学习卡”主要包括五大板块,分别是“我弄懂了„„”、“资料库”、“问题口袋”、“妙笔生花”和“我的收获”。数学学科设立了“自主预习卡”,主要包括:“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尝试练习”、“懂得质疑”等板块,用以指导学生的课外自学。在学习卡中,还设计了评价栏,有自评、互评和师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第二轮,自主展示。这一环节主要是交流自主学习卡。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预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卡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课上呈现的是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和主要内容的概括。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一起梳理、整合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鉴别问题的质量,培养学生提出更有效、更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轮,自主探究。具体来说就是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每个小组经过碰撞选择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梳理,把问题分类整合,便于在课堂上解决。
问题的提出和梳理是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杂乱的,老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梳理是有方法的,要把握层次的渐进,既要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又要把问题进行分类处理,有些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教师还要加以延伸和明确。每节课选择一个最有一难度、最重要的问题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小组成员问的合作积极有效,又可以激发每个层面学生的潜能。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给小组内的每个学生进行分工,明确各个组员的任务。交流顺序由老师现场安排,每次都不一样。小组上台发言也有明确的分工:有朗读的,有讲解的,有操作演示的,还有在电子白板上圈画批注的。组内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适时的补充、评价、辩论„„
为了有效解决两极分化情况(思维活跃的学生霸占了话语权,反应稍慢的学生就成为沉默的听众),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列课堂交流中,我们采用了“发言花”的方法,每节课每个孩子有3朵发言花,当你用完这3朵发言花,就不再有发言的机会了,这样发言机会自然会垂青其他有发言欲望却反应稍慢的学生身上。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小组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实现了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均衡发展。
第四轮,自主拓展。此环节语文学科主要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适当穿插一些读写结合、积累摘抄的设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好书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阅读篇目或书目,或者是实践类的作业:如排练课本剧,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制作手抄报、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还会把设计作业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自己推荐阅读,自己布置作业。数学学科设计了学生自主检测卡,包括基础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及时对当堂知识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实践成效:
1.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计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的转化。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要求: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目的是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学习的独立与发展。通过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群体互促中学会合作。在课堂上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在教学中我们创设了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教师指导小组内的分工定期交换,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有时间和空间的运用所教的合作学习方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给予个别指导,使之真正掌握并能正确运用。这样持之以恒,熟能生巧,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合作学习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文本,走向文本以外的世界,从中发现新的领域,寻求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新一轮的学习与实践增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当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时,学习就有了强大的动力,从而真正开启了心智的大门,真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真正领略到了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4.激发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因地制宜,发掘资源,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的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了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运用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研究“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教学模式,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在课堂上孩子的变化,他们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学困生在一次次的发言中找回了自信,优生在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同时,在组内积极发挥自已的优势,大家的凝聚力更强了,班级的优秀率、达标率、通过率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通过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工作积极性更高了,职业幸福感更强了,与学生关系更融洽了,教学研究氛围更浓厚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出市公开课2节,市名师开放课1节,市研究课1节,区公开课4节,1节语文课光盘全市发行,2人参加市优质课评选获得一等奖,1人被评为青岛市青年优秀专业人才,1人被评为青岛市教学能手,两人被评为四方区学科带头人。学校承办了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研讨会,举行了“教师助导,四轮驱动”教学模式展示会„„课堂教学改革,助推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助推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最终助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2011年被命名为四方区首批三星级特色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总结、提炼、完善、提高,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与指导下,加大实验实施力度,让“四轮驱动”教学模式走进每一个课堂,深入到各个学科,为每个学生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让学生们更有自信地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尽展风采,让传统的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每一节课在“四轮驱动”理念下精彩绽放!
第二篇:高效课堂导学案
涉县“少年之星”主要事迹材料
龙北小学 四年级一班李莫然
李莫然同学是涉县龙北小学四年级(1)班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刻用星级学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学生, 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学生。
在课堂上,聚精会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总能看见她高高举起的手;做作业更是一丝不苟,每项作业本上的字都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她的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
在课下,李莫然同学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充满了好奇之心,处处都是她学习的内容,各种习俗的起源,旅游古迹的发展,交通路标、指示,等等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在老师和家长面前,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读书是她课余时间的一大乐趣,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得津津有味。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当今学生应朝气蓬勃, 活泼开朗。在这方面,李莫然同学做得很好。她的业余爱好很广泛,喜欢美术、电子琴、兵乓球。为了增强体质,她经常和家人一起参加晨跑,节假日进行登山,用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昭示: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具有优良的品德是星级学生必不可缺的。在班级里,她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职尽责。她更是同学们的好伙伴,同学们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她,最后总能想办法圆满解决问题。今天,李莫然同学虽然仅是株幼苗,因为怀揣着振兴中国的奋斗目标,她在“校园”这片沃土上定会茁壮成长, 成为明天栋梁, 撑起祖国大厦。
第三篇:两次猜测成就高效课堂
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设计独具匠心,简洁而高效,“两次猜测”更显教者智慧,令人叹服。
【片断一】
师: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已经猜到大家会回答些什么。
(老师让班长上台,靠近她耳朵说悄悄话,然后面向大家。)
师:请班长见证我猜得对不对。
(学生交流对林冲的评价后,班长告诉大家,老师猜得真准确。)
师:这样的归纳已不再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身份,思考还应再深入些,不能停留在浅表层。
【点评】
于老师以耳语游戏的方式,先自己猜测学生可能归纳出的课文人物特点,悄悄告诉班长,再让学生自主归纳,与老师的猜测对照。这一猜一对照,立马吊足学生胃口,对照结果更令学生心生崇拜,心甘情愿地追随他深入学习。这一环节意图是交流对课文人物特点的初步理解,建立深入探究的起点。与众不同的是,于老师将这一环节融入猜测游戏中,展现了教师把握学生的深厚功力,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片断二】
教师板书“为人”“人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圈点点,找出相关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养成静静地思考、边读边想的习惯。
教师让学生读第3自然段前5行,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词语很重要,做上记号,找出关键词。
指名读第3自然段后面部分。教师适时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请学生再思考用一个字来概括林冲的为人和人品,将它写在手心里,老师也一样做,之后互相对照,看看大家猜得一样不一样。
教师巡视查看学生手心写的字:“谦”“忍”“恭”“礼”“让”„„
教师板书自己手心中写的字:“让”。与写“让”的同学交流对“躬身施礼、起身让座”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不敢,不敢”,提醒学生这是“忍让”,忍让是一种修养。板书“忍”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请教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谦让”,写“谦”的同学也很棒。板书“谦”字。„„
【点评】
二度猜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用一个字概括人物性格。于老师给学生较长的默读思考时间,然后让同学们把答案写在自己手心里,与老师的猜测相对照。同样是交流阅读理解,这种方式更富有情趣,因而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此外,学生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物性格特点,然而都离不开“让”这一核心。师生的答案合在一起,恰好是林冲性格特征的完整概括。课堂预设巧妙至极,不由令人拍案叫绝。
两次猜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思路简约,形式新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成就了高效课堂。
第四篇:“快乐”教学成就高效课堂
“快乐”教学成就高效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最热门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见诸报刊。现在我也就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所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学生宣传“假大空”的套话,进行机械式地灌输,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
“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以下是这堂课教学的简要片段实录: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
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 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 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对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初中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 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快乐”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1、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快乐”教学。
2、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教学中,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切记对“快乐”教学的适度把握,如果“快乐”无度,不注意对“快乐”的及时引导,结果“快乐”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导致教学失控。
2、注意“快乐”素材的适用性。“快乐”教学以快乐为载体来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快乐”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快乐”而“快乐”。有些老师不注意对“快乐”素材的适用性把握,全凭心血来潮,不管对本课有关还是无关,想到什么有趣都讲。结果学生是乐了个前府后仰,但却感觉与本课知识无任何关系,有点不知所谓。这样的“快乐”只会被证明是一种哗众取宠而无聊的举止。
3、注意“快乐”后的引导,防止学生乐不思学。有时候,“快乐”的案例是举了,但老师没有加以恰当引导和延伸,结果学生乐不思学,没能及时把“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初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初中,不亦乐乎!
第五篇: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课堂学习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有学生问,教师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其中小学生的提问往往受限于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而文本的提问又较为单一不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交流对话的“把手”,也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探究创造的“发动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体会,浅谈如何利用有效提问来成就高效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提出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生命 生命》这课时,先向学生课件展示杏林子在写作时身体所患的疾病,接着就抛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说说像杏林子这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是怎样面对生命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杏林子是个面对命运不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前置疑提问,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又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是,在学生了解了白杨这种能够常年生活在大戈壁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后,明白了白杨的品质特点之后,提出了“爸爸看到火车开去方向的大白杨和几颗小白杨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明白借物喻人的道理:借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适时的提问,一下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师启而生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把握关键时机的提问,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启发性。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梯度。这种提问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我接着说:你是怎样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呢?课文里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奇观?接着再问:潮还没有来时,又是什么情境呢?潮过后呢?读了课文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利来写浙江潮的呢?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是,我是这样提问的: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前,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语段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提出“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后,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了解了在百万英镑出示前后,比较老板和伙计对待同一个客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情况下,最后再提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难理解:金钱在这些势力小人面前,展现了无穷的“魔力”的道理。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深奥。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必要,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也无从学到新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太深奥,新旧知识之间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入手。难度过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既具体而又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起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题材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首诗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显得有点狭隘,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诗文的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教学。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我这样追问到:“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适时追问,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灵活多变,我们教师只有潜心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师生的对话,“问”出文本的精髓,从而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有效的提问,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学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下我们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当下提倡教学减负的必然之路。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思考还在继续,我们对提高课堂实效的探索脚步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