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23:3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第一篇:谈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谈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魏海荣

学生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一、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提出

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分析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

目前的实验教学,其基本过程是:按照安排的内容,先由教师按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药品,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上课时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教学,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在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也不能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就开始淡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实验教学改革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验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1.强调课前预习

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实验课内容多而时间少,有的实验原理复杂,学生对实验仪器很陌生。如果在课前对实验不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时必将会难题百出、障碍重重。学生们或束手无策,或忙乱一团,或只能呆板地按教师列好的程序机械地操作。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在进行每个分组实验前,都让学生充分认真地做好预习,尽量使学生对实验应该达到的结果、所用的实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提倡课内每个人都要动手

实验课突出的特点是个人活动。如果学生对实验无兴趣,或是因人多仪器少而无机会动手,或是教师对实验施加过多的干预,剥夺学生个人操作的机会,造成学生假参与等,都将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丧失实验的意义。因此,必须设法避免和防止不动手和假参与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3.要求课后总结

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实验后可进行讨论与小结。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探究活动,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小组间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对某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要求汇报的同学给予答辩。讨论后教师进行评析、小结,并展示方案。这样的“汇报与答辩”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首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附属品,是验证课本内容的“证明”。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是原封不动地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这样的实验做法,在实验过程中很少出现问题,得出的实验结果也和预期的几乎完全一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去主动地思考能否换另一种实验方法,只是机械地把书本知识搬到实验桌上。但如今,对实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所转移,为了证明某一现象、原理或结论,要求学生自选实验仪器、自设实验步骤完成操作,学生发挥的空间大了,但对其实验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拓思路,自主地设计实验路径,改进实验方法。同时,教师要做出表率,创造性地改革和设计实验,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大胆地去探索。

第二篇:初中化学分组实验的误区及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的误区及应对措施

乐桥镇初级中学吴金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形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锲而不舍,顽强探索的良好作风,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一、存在误区

(一)不明不白、盲目实验

每个学生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特别的注意事项,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或许是教师没有吩咐学生预习,或许是学生认为不值得预习)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要么看着实验报告“照方抓药”,边看边做。旁观者,怎能谈得上操作技能的培养,他们常常手忙脚乱,时时顾此失彼,何谈得上观察能力的提高,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反而损坏了实验仪器,制造了实验事故,例如:有位学生在做“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看到其他同学已经将氢气点燃了,他没有将氢气验纯就立即去点燃,结果发生了爆炸,幸好试管还算结实,橡皮塞又塞得不紧,只是将橡皮塞冲开,响亮的爆炸告诉了所有的学生,盲目实验是非常危险的。

(二)一闹一静,二个极端

许多教师都有同感,分组实验的课堂纪律很难维护好,学生说话声特别大,有讨论问题的,有询问这一步或下一步该怎样做的,有实验成功的惊喜叫声的,也免不了有一些戏言,更有甚者,出于种种原因,擅自离开自己的实验桌,对于这种乱哄哄的现象,有的教师置之不理,放任自由,有的教师勃大怒,严禁学生说话,讨论问题也不可以,于是整个实验在肃静中进行,有的学生明知同桌做错了也不敢帮助指正,有的学生不知道这一步或下一步怎样做也不讨论,有的学生对实验有疑问或有改进的意见也不敢提出,有的学生敷衍地摆弄一番,没有观察到实验的现象草草了事,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明明倾倒二氧化碳没有使蜡烛熄灭,就用嘴一吹了结,如果二个人讨论一下,或许能找到失败的原因,重新实验就能成功。

(三)好看好玩,忽视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隐藏着不同程度的“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都能使他们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如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实验时,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使他们神情振奋,然而让他们说出实验现象,则不知所云,他们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观察上,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现象,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四)死搬死套,扼杀创新

为了顺利地进行实验,教师常常强调实验一定要按照实验册上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册上怎么说就必须怎么做,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其实学生的许多“胡思乱想”中常常隐含着使教师耳目一新的“高招妙策”,严格地按照实验册上的规定进行实验,果然能有利于实验的成功进行,但也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不规不范,随意操作

学生实验时常常不拘小节,细小的不规范的操作时常出现。例如,倾倒液体时标签朝上,取完药品后瓶塞没有及时盖上,试剂瓶到处乱放,用过的火柴乱扔在地上或水槽中,试管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的操作

错误,用铁架台的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不正确等等,虽然上述现象对实验并无大的影响,教师也不应该视而不见。

(六)不探不究,草草过场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自觉地进行实验的探究活动,他们进行实验只是按照实验册上的要求,一项一项地实验,一步一步地观察,一条一条地记录,只是把实验草草地过一遍,根本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七)一忙一闲,你做我看

有的学生对实验存在恐惧心理,动手实验害怕,往往看着旁边同学做,而自己闲一旁,有的学生很喜欢实验,一直抢着做,久而久之一组中便是所有的实验一人包下。

二、应对措施

(一)预习报告,明确目的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实验前应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预习实验报告,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取用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应观察的现象、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的结论、对本实验的疑点分析和改进的方法,通过预习报告的书写,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记忆深刻,各步所需的仪器、药品清晰,各实验应观察的现象了如指掌,这样,学生对实验胸有成竹,不会再“照方抓药”了。

(二)开展讨论,秩序井然

实验时要严肃纪律,杜绝吵闹现象,要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使实验能在井然有序中进行,在保持实验过程井然有序的前提下,允许同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欢迎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创设一种边实验边研讨的氛围。

(三)注重观察,记录现象

学生经过预习实验报告及教师的指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准备,知道了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当然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强有弱,所以对同一实验现象的描述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在试

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在烧杯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能力弱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熄灭”,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由大变小,最后熄灭”,所以在进行现象观察时,教师要悉心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现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书本知识而不顾实验事实猜想现象。如在记录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时,有的学生按课本的描述记录为“淡蓝色的火焰”,其实氢气在钠玻璃的导管口燃烧时产生“黄色”的火焰,所以教师在实验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奇思妙想,鼓励创新

在教导学生认真地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法,允许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分组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在制氢气时有位学生加好药品后不小心将试管底砸了个小洞,硫酸流了出来,他立即把试管放入小烧杯中,这时他惊奇地发现试管中的药品仍在反应,于是产生了用在个装置继续制取氢气的想法。我表扬了他一番,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装置可以制备氢气?用这个装置怎样加硫酸?这个装置能否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经过一番思考,这位学生一一作了正确的回答,并且得出了这套装置优越于实验中的简易装置的结论。如果一发现学生砸破了试管就严厉地指责学生,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有此创新。又如,在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有的学生发现导管口有一段铜镜,就引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氧化铜直接装到玻璃导管中不是更方便吗?我给学生一根新的玻璃导管让学生试试看。怎样向细小的导管中加入氧化铜呢?想了一会儿,终于有了办法,把导管往氧化铜中一插,导管内有了一段氧化铜,轻轻地敲了几下,没有散开,怎么办?用圆珠笔芯小心地往里捅,氧化铜终于平展在导管里了。他兴奋地将导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不多时,红色的铜就生成了,成功了!但是由于加热部位在导管中一端,怎样能观察到实验中有水生成这一现象?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想不到在实验报告中有许多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还有的提出了其它改进实验的方法。所以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五)规范操作,巡视指导

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时巡视,时刻注意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不会操作的,一定要耐心地教。看到不良的实验习惯,一定要及时指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六)提倡探究教师引导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在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上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时,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加以引导:(1)生锈铁钉表面的颜色如何?(2)能否用水除去铁锈?(3)加入稀盐酸后,反应速度如何?(4)如何加速反应?(5)加热后的铁钉上的铁锈怎样?(6)稀盐酸的溶液颜色有何变化?(7)如果要除铁锈可以用什么物质?(8)除了上述现象还有何现象?(9)放出的气体是什么?(10)上述每个反应中生成的盐是否相同?(11)由此你可以得出盐酸的哪些化学性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实验同步进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答,探究热情自然会高昂起来。

(七)人人实验,教师督促

对于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有些仪器可以多放一些,尽可能地满足二人同时实验需要,有些仪器只有一套,教师

要督促学生轮流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完成实验。

总之,学生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生兴趣,把实验中的好奇好玩心理引导到科学探究上来;要通过实验现象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书本知识进行论证,以巩固知识,掌握规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中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注意力,观察、思维、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但是,就我校目前情况看,在实验探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在采用分组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由于学生多,难以组织,导致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问题。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帮助教师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从学生角度看: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掌握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探究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课题的界定: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因此,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有效地指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基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实验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行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跟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其他的理论指导,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王坦的“合作学习”等。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根据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初中物理课堂里开展分组实验探究学习的具体环节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解决分组实验教学的形式化、表面化、低效性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宗旨,以研究“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为目标,从而促进课题组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其具体目标主要为:

1、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如: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现象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

通过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因素,寻找提高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的策略,这也有助于广大物理教师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而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平时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学生基本的实验素养不足,课堂闹哄哄。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实验器材,到了自主实验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实验器材,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一片 “混乱”。

(2)学生分组不合作,多数学生无所事事,只在旁边观看。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实验探究能力上的差距等原因,真正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甚至是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

(3)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物理教师大多数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实验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

(4)实验器材杂而乱,摆弄无结果。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对学生实验探究的实验器材不加选择,学生通过对一堆实验器材的摆弄,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2.提高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初步设想(1)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实验器材,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3)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实验器材,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六、初期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初期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对如何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实验设计、科学探究、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作了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在跟科学探究实验相关的提出问题、分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枳沟初中初二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2)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课题组成员亲临实践并收集积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典型案例,同时将构建的分组实验等的有效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反复应用于实践,并进行修改完善。

(3)调查法: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课堂观察法:研课题组成员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分组实验的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

(5)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分组实验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本课题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组建课题组,吸收各种理论的精华,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究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按照方案具体操作,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三阶段:小结检测阶段(暑假)

对初步实施的情况作小结检测反思,修正方案。第四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1月)按修正的方案继续实施,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五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整理分析收集的实验器材,形成结题报告。

(二)人员分工

孙得梅: 全面把握,总体规划,负责制定《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陈军:负责研究监督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管见章: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刘海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

张晓: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张旖: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且科研氛围浓厚,该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活动经费及活动地开展有保障。

2.课题负责人孙得梅老师:物理专业水平高,诸城市物理学科教学能手,课改优秀教师,诸城市课改先进个人,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课题负责实践经验,参与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获省级二等奖,主持和参与的7项诸城市级课题均已结题。同时又是学校物理学科教研组长,有利于做好协调工作发挥集体智慧。

3.课题组成员:专业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且在跟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最终研究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学生分组实验的相关论文、课件、金点子案例等

第四篇:提高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提高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主要工作

(一)自从课题申报立项成功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二)其次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

1、通过在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探究性学习的思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的转变,推进探究性学习。

3、构建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途径与措施

4、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5、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整合。

(三)是重审课题研究的意义: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首先做为教师本人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几种仪器,以教师讲授和单独演示为主,学生没有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这严重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教学思想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教学当作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还要亲自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知识生长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基本前提。

第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放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认知,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提出探索性问题,科

学引导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从鼓励的原则上做出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好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还要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中来,并带着问题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例如,我们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2)适时发散,开拓思维

如何使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维,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千方百计启动非智力因素,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结构、已知条件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再及时引导进行收敛,突出主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们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可见度校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三)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二、具体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有关方件及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和材料,并不定期的组织交流学习。

2、精选实验班级与执教教师,以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3、建立课题研究交流学习制度,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教学观摩活动,每个实验教师每学期初必须制订研究计划,期未写出阶段性小结。

4、建立资料信息收集制度与实验研究过程记载制度,保证实验过程资料的完整性。

5、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鉴学习他人经验,建立本课题专用网页,组织课题组到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

三、课题进展

根据课题计划,我们采取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完成了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申报、确定了课题;利用网络、非网络收集了各种实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二)实施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开展各项课题培训工作;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探究性学习教育不是阶段性的,不可能立马见效,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刺激,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需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实验的观察,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从而积极思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和再创造,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方法,若长期坚持对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会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五、下一步研究计划

通过上一阶段的事实,我们在理论上有了丰富,实践经验上有了积累,对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分寸有了把握,对今后深入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做好课题总结;整理深化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五篇:初中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物理20个学生必做实验

(1)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下载谈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

    实验三SQL3查询(子查询、分组查询)学生

    实验三SQL查询3 (子查询、分组查询) 一、实验目的 使用SQL语言完成数据定义、数据查询、数据更新等功能。 二、实验要求 1. 掌握使用SQL定义、删除和修改基本表。 2. 掌握使用......

    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五篇模版)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研究 1、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浅谈初中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本人长期在一线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在教学中试着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1、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阐......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们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其改......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探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尚义县第二中学 陈艳艳 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一根本的教学目标,我们感到......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辽宁省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郑恩庆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