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03:5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龙‘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龙‘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金龙‘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龙马潭区科研资助金项目】

《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

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乡中心学校

2014年4月

《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金龙乡中心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课题组的老师们:

我校《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已被龙马潭区教育局批准,列为2013年度区级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我受学校科研课题组的委托,对与会的领导、专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对我校课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并给予指导。下面,我代表课题组对课题作如下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以研究“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分组实验活动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时空间较大,但要围绕预设目的;小组合作,人人参与,要注意分工,学会假设,学会论证。树立“为了学生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理念,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并力求使之升华为新的知识,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行为和评价策略,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必备的相关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实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有所思、有所问、有所悟、有所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合格的中学生。

2.教育改革的价值:通过这项研究活动,加强对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每一位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做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重,让学生有发现和创造的激情与灵感,并且热爱去发现和创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突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实验教学“三开”的新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模式。真正的推动新课程改革

和实验教学“三开”、“三开放”的教育理念的实施。

二、相关研究评述

1.相关研究现状:实验教学在理科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又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延伸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直以来各地对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没有停止过。但目前各地对提高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还是针对一般的实验过程来的。其基本过程是:按照安排的内容,先由教师按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药品等,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上课时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教学,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在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也不能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就开始淡忘。

2.我们的研究构想:基于我校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课题不求做大,但要做实,科学、合理的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教学服务,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做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重,学生有发现和创造的激情与灵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突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实验教学“三开”的新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模式。

三、拟研究的问题 1.相关教育现状

(1)普遍存在的状况:由于受到部分教师的观念、实施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得理科课堂教学滞留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标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验等观念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操作;在

实验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思想不够先进,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多以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为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不强,实验的效率低下,常不能完成实验的任务,形成实验结论。

(2)我校存在的状况:从新课程改革和教学三开上,我校一直在努力探索。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家长们看重的分数压力下,实验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验时的目的不明确,盲目实验;死搬硬套,扼杀创新;不规不范,随意操作;不探不究,草草过场;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分组实验的交流反思是实验探究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的能力有质的飞跃,而往往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处理不当,就会大大降低了分组实验教学的效率。

2.拟实施的教育改革任务与教育现状间的差距和矛盾

(1)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有效性,从各个环节都圆满的完成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要在现有的理科教学课节中来抽取大量的时间,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

(2)虽然现在面对的中考有实验考试,但对于学生来说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将实验完成就能够得高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失去了继续探究的动力。

(3)现有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偏重于教学成绩,教师只围绕课本、只围绕中考知识点教学,而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设计和更好的进行分组实验。

3.由此形成的基本问题

我们的研究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去实验,去探究,去发现,去收获。让学生能热爱实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动手能力。

(1)课程的时间性: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特别是让学生能够将实验进行引申发展,需要大量时间。为了给教师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大量时间,学校安排出大量的实验室开放时间,组织起乡村少年宫的实验兴趣小组。在规定的课外去取得大量的时间。

(2)学生意识偏差问题:在应试教育和家长对成绩的看重下,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就大多的针对到了实考时的得分上,对于实验也就

认为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下去,按照要求一步一步的进行。没有兴趣可言,没有钻研下去的欲望。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分组实验大量耽误了正常的学习时间。转变学生意识,明白分组探究实验不是玩的实验,不是消遣的实验,是为了更好获取知识,让知识再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3)教师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在现下的各级考核中对教学成绩还是主要针对学生卷面成绩而定,虽然理科教师会为了教学而开展分组实验,但是为了一些考核对于提高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积极性还不够。转变教师思想意识,不要一味认为按部就班的教学才能考出好的成绩。让教师通过学习后进修体会到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论证,其实更能够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掌握的力度。

四、前期研究工作概述

1.调查研究我校当前初中理科分组实验教学现状。

采用问卷或课堂听课方式,了解我校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认识及教学情况,侧重分析教师在分组实验课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为研究打下基础。

2.梳理初中理、化、生7-9年级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加以归类。初中初中理、化、生7-9年级教材中,总共有实验化学54个、生物59个、物理122个,其中分组实验物理有28个、化学有22个、生物有38个。对这些实验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对各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然后依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五、改革方案概述

(一)支撑的先进理论、优秀经验认识:

以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大“三开”、实验小“三开”为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行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跟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其他的理论指导,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王坦的“合作学习”等。

(二)改革活动的策略、途径、方式及展开的教育改革活动 1.研究策略、途径

(1)进一步促使教师观念的变化,提高对学生分组实验重要性的认识;组织理科教师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各科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实验探究教学的相关材料。要求各位教师坚持自学教育理论,写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重视。课题组加强对各理科教师的教学常规抽查,对分组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评估。让理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重视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理念深入到骨髓。

(2)用有效的策略改变学生对分组实验的看法,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性入手、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从学生的猎奇心理入手引导出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和爱好。分析和创新各科的分组实验,将各学科平时的一些测验和检测融入到一些创新的综合性实验中。这样就基本将各个层次的学生对分组实验的重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定期开展学校性的创新实验大赛,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感情投入。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实施,再到自主探究。

(3)强化分组实验的组织形式,将分组实验的开展和组织提升到学科以外,让实验的开展不再是科任教师一个人的事,从教研组,从学校教导处的层面去共同策划去共同分析如何开展分组实验。改变目前分组实验教学中一些操作方式,变单纯分组制为分组分工制,传统实验教学单纯采取分组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分工,结果形成总是某个动手操作,其他学生总不操作,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两极分化。通过新型的分组分工方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验活动。

(4)从分组实验内容入手,变封闭式实验为开放式实验,分析理科教学中所有的分组实验针对所有分许实验进行分类,哪些实验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哪些实验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单独完成,甚至通过学生的创新来完成。将分类好的实验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就在现有的教学时间中安排好分组实验进行实验。将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

实验或者只需要教师引导的实验安排在实验室开放时进行。这样既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又能提升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5)彻底的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若干个不同的学生实验教学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组实验,结合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加以研究,考虑如何克服“放羊式”的实验教学,如何克服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及考虑如何增加学生实验自主性和探究性等等,研究出与实验性质和学生特点相匹配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能形成初中理科分组实验有效开展的策略。2.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管理小组与研究小组,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课题的有效开展。

(2)强化教师读书活动,课题成员,每年阅读相关书藉,不少于3本,并要求写出心得体会。

(3)规范课题的开展,做到每月一次座谈会,每期一次总结会。对于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理化生三科的专家和上级科研部门专家到我校开展培训,带领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在理化生学科方面比较强势的学校。

六、预期改革效益

1.能全面解决初中学生现阶段做分组实验出现的茫然失措、一哄而上、不够踏实、不守规则、粗心大意、观而不察、敷衍应付、随意懒散等八大不良现象。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使大面积的中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乐于做实验,而且要学会主动从实验中思考和研究问题。

3.大幅度的提升理科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使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4.初步形成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得教

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构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帮互学的学习环境;选择合适内容,设计探究活动;选择合适策略,引导探究活动;教师有效指导,注重过程评价。

5.通过研究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初中理、化、生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教与学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寻找提高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的策略,使得参研教师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圆满完成“三开”教学目标,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形成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关于提升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论著。

七、实验的实施范围及布点

(一)对象:拟定在2014级,2015级和2016级学生中进行研究实践。

(二)实验范围:金龙中心学校中学部

八、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1.本课题成员都是物理、化学、生物备课组的一线教师,教师都具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虚心好学、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这几年的理科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能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比较娴熟的技能。

2.研究时间充足,从2013年10月预研开始到2017年4月份总结结题。初中学生的分组实验是理科教学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面对相关的问题,去探讨、去验证。所以,时间上应该是充裕的。

九、研究思路及方法:

1.本课题计划用4年,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3.10-2013.12),进行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研究的必要性论证,完成立项、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2014.03-2014.06),重点研究如何在九年级学生中进行提高分组实验效率的研究教学,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三阶段(2014.09-2015.06),重点研究如何在八、九年级学生中进行提高分组实验效率的研究教学,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四阶段(2015.09-2016.06),重点研究如何在七、八、九年级学生中进行提高分组实验效率的研究教学,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五阶段(2016.09-2017.02),汇总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效率的案例,形成系统的实践方案,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六阶段(2017.03-2017.05),进行较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鉴定;向主管部门申报课题结题;深化、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2.本课题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学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学习学生分组实验方法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

调查研究方法:a.调查学生个性,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b.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成功的新经验、新方法;c.调查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现状。

讨论交流方法: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让课题组成员队近段时间的心得和成果做探讨、交流,并形成书面材料。

案例研究方法:结合校本研修活动,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经验总结方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撰写论文。

十、拟研究的成果

针对当前初中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探索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收集和整理出七、八、九年级中有代表性的若干个实验教学课例,提炼若干个各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写成课题报告及相关论文,以供广大初中理科教师借鉴。

2.收集和整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想法编辑成册,为后续研究教材中余下的学生实验提供参考。

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习南川:课题负责人,全面把握,总体规划,负责制定《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徐 新: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吴 剑:负责实验班物理、生物学科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成果推广。

杨 丽:负责实验班化学、生物学科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成果推广。

宋 湫:负责实验班物理学科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成果推广。

总之,此课题在区教育局、科研室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有学校的高度重视,通过课题组成员及师生齐心协力、认真研究,努力探索,一定能如期完成课题的各项科研任务,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的报告到此完毕,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本课题及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虚心听取您们的意见。

谢谢!

龙马潭区金龙乡中心学校

2014年4月

第二篇:金龙‘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龙马潭区科研资助金项目】

《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

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乡中心学校

2013年12月

《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金龙乡中心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课题组的老师们:

我校《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已被龙马潭区教育局批准,列为2013区级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我受学校科研课题组的委托,对与会的领导、专家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对我校课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并给予指导。下面,我代表课题组对课题作如下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以研究“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分组实验活动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活而不乱;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时空间较大,但要围绕预设目的;小组合作,人人参与,要注意分工,学会假设,学会论证。树立“为了学生现实和未来发展”的理念,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并力求使之升华为新的知识,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行为和评价策略,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必备的相关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实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有所思、有所问、有所悟、有所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合格的中学生。

2、教育改革的价值:通过这项研究活动,加强对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每一位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做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重,让学生有发现和创造的激情与灵感,并且热爱去发现和创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突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实验教学“三开”的新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模式。真正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三开”、“三开放”的教育理念的实施。

二、相关研究评述

1、泸州市内的研究现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泸州市教育局提出了教学三开的目标。在学校课程的开齐、开足、开好的层面下,理科教学中实验的“开齐、开足、开好”也成为了所有理科教师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实验三开教学经过几年的累积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其基本过程是:按照安排的内容,先由教师按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药品等,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上课时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教学,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在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也不能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就开始淡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否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

2、我们的研究构想:基于我校是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课题不求做大,但要做实,科学、合理的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教学服务,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能力,做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重,学生有发现和创造的激情与灵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突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实验教学“三开”的新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模式。

三、拟研究的问题

1、相关教育现状

(1)普遍存在的状况:由于受到部分教师的观念、实施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得理科课堂教学滞留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标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验等观念排斥在教学之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思想不够先进,教学方式比较呆板,多以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为主;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不强,实验的效率低下,常不能完成实验的任务,形成实验结论。

(2)我校存在的状况:从系课程改革和教学三开上,我校一直在努力探索。但是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家长们看重的分数压力下,实验教学中出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验时的目的不明确,盲目实验;死搬硬套,扼杀创新;不规

不范,随意操作;不探不究,草草过场;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分组实验的交流反思是实验探究的画龙点睛之笔,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的能力有质的飞跃,而往往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处理不当,就会大大降低了分组实验教学的效率。

2、拟实施的教育改革任务与教育现状间的差距和矛盾

(1)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有效性,从各个环节都圆满的完成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要在现有的理科教学课节中来抽取大量的时间,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

(2)虽然现在面对的中考有实验考试,但对于学生来说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将实验完成就能够得高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失去了继续探究的动力。

(3)现有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偏重于教学成绩,教师只围绕课本、只围绕中考知识点教学,而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设计和更好的进行分组实验。

3、由此形成的基本问题

我们的研究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去实验,去探究,去发现,去收获。让学生能热爱实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动手能力。

(1)课程的时间性:要改革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更加完善实验室的“三开放”从课外去争取时间。

(2)学生意识偏差问题:转变学生意识,明白分组探究实验不是玩的实验,不是消遣的实验,是为了更好获取知识,让知识再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3)教师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转变教师思想意识,不要一味认为按部就班的教学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论证,其实更能够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掌握的力度。

四、前期研究工作概述

1、调查研究我校当前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现状。

采用问卷或课堂听课方式,了解我校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认识及教学情况,侧重分析教师在分组实验课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为研究打下基础。

2、梳理初中理、化、生7-9年级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加以归类。初中初中理、化、生7-9年级教材中,总共有实验化学54个、生物59个、物理122个,其中分组实验物理有28个、化学有22个、生物有38个。对这些

实验教学目标进行研究,对各年级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然后依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五、改革方案概述

(一)支撑的先进理论、优秀经验认识:

以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大“三开”、实验小“三开”为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行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跟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其他的理论指导,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王坦的“合作学习”等。

(二)改革活动的策略、途径、方式及展开的教育改革活动

1、进一步促使教师观念的变化,提高对学生分组实验重要性的认识;改变目前分组实验教学中一些操作方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验活动。彻底的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用有效的策略改变学生对分组实验的看法,让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实施,再到自主探究。让学生学有所获;研究若干个不同的学生实验教学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组实验,结合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特点加以研究,考虑如何克服“放羊式”的实验教学,如何克服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及考虑如何增加学生实验自主性和探究性等等,研究出与实验性质和学生特点相匹配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形成初中理科分组实验有效开展的策略。

2、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管理小组与研究小组,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课题的有效开展。(2)强化教师读书活动,课题成员,每年阅读相关书藉,不少于3本,并要求写出心得体会。

(3)规范课题的开展,做到每月一次座谈会,每期一次总结会。对于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4)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理化生三科的专家和上级科研部门专家到我校开展培训,带领课题组成员,参观学习在理化生学科方面比较强势的学校。

六、预期改革效益

1、能全面解决初中学生现阶段做分组实验出现的茫然失措、一哄而上、不够踏实、不守规则、粗心大意、观而不察、敷衍应付、随意懒散等八大不良现象。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使大面积的中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乐于做实验,而且要学会主动从实验中思考和研究问题。

3、大幅度的提升理科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使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4、初步形成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构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帮互学的学习环境;选择合适内容,设计探究活动;选择合适策略,引导探究活动;教师有效指导,注重过程评价。

5、通过研究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初中理、化、生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教与学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寻找提高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的策略,使得参研教师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圆满完成“三开”教学目标,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形成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关于提升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论著。

七、实验的实施范围及布点

(一)对象:拟定在2014级,2015级和2016级学生中进行研究实践。

(二)实验范围:金龙中心学校中学部

八、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1、本课题成员都是物理、化学、生物备课组的一线教师,教师都具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虚心好学、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这几年的理科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能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比较娴熟的技能。

2、研究时间充足,从2013年10月预研开始到2017年4月份总结结题。初中学生的分组实验是理科教学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面对相关的问题,去探讨、去验证。所以,时间上应该是充裕的。

九、研究思路及方法:

1、本课题计划用4年,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3.10-2013.12),进行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研究的必要性论证,完成立项、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2014.03-2014.06),重点研究如何在九年级学生中进行提高分组实验效率的研究教学,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三阶段(2014.09-2015.06),重点研究如何在八、九年级学生中进行提高分组实验效率的研究教学,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四阶段(2015.09-2016.06),重点研究如何在七、八、九年级学生中进行提高分组实验效率的研究教学,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五阶段(2016.09-2017.02),汇总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效率的案例,形成系统的实践方案,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工作。

第六阶段(2017.03-2017.05),进行较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鉴定;向主管部门申报课题结题;深化、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2、本课题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学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学习学生分组实验方法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

调查研究方法:a.调查学生个性,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b.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成功的新经验、新方法;c.调查提高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现状。

讨论交流方法: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让课题组成员队近段时间的心得和成果做探讨、交流,并形成书面材料。

案例研究方法:结合校本研修活动,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做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经验总结方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撰写论文。

十、拟研究的成果

针对当前初中科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探索初中科学分组实验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收集和整理出七、八、九年级中有代表性的若干个实验教学课例,提炼若干个各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写成课题报告及相关论文,以供广大初中理科教师借鉴。

2、收集和整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想法编辑成册,为后续研究教材中余下的学生实验提供参考。

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

习南川:课题负责人,全面把握,总体规划,负责制定《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郑世兵: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

吴 剑:负责实验班物理、生物学科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成果推广。

杨 丽:负责实验班化学、生物学科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成果推广。

宋 湫:负责实验班物理学科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成果推广。

总之,此课题在区教育局、科研室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有学校的高度重视,通过课题组成员及师生齐心协力、认真研究,努力探索,一定能如期完成课题的各项科研任务,产生预期的良好效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的报告到此完毕,敬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本课题及开题报告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虚心听取您们的意见。

谢谢!

龙马潭区金龙乡中心学校

2013年12月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中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注意力,观察、思维、理解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到初步的锻炼。但是,就我校目前情况看,在实验探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在采用分组实验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由于学生多,难以组织,导致课堂实验探究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问题。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帮助教师解决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从学生角度看: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发展有效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有效的探究方法,掌握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新课程的性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探究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课题的界定: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因此,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有效地指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基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实验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的行为。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跟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也离不开其他的理论指导,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王坦的“合作学习”等。

四、课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根据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初中物理课堂里开展分组实验探究学习的具体环节及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解决分组实验教学的形式化、表面化、低效性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宗旨,以研究“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为目标,从而促进课题组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其具体目标主要为:

1、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如: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现象解释和评价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

通过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反思教学过程,研究影响学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因素,寻找提高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的策略,这也有助于广大物理教师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从而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

1.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平时的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学生基本的实验素养不足,课堂闹哄哄。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实验器材,到了自主实验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实验器材,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一片 “混乱”。

(2)学生分组不合作,多数学生无所事事,只在旁边观看。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实验探究能力上的差距等原因,真正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甚至是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

(3)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物理教师大多数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实验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

(4)实验器材杂而乱,摆弄无结果。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对学生实验探究的实验器材不加选择,学生通过对一堆实验器材的摆弄,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2.提高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初步设想(1)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实验器材,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3)以有效实验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实验器材,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六、初期研究成果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初期研究成果: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对如何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实验设计、科学探究、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作了研究。课题组其他成员在跟科学探究实验相关的提出问题、分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枳沟初中初二年级学生。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2)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课题组成员亲临实践并收集积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典型案例,同时将构建的分组实验等的有效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反复应用于实践,并进行修改完善。

(3)调查法: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课堂观察法:研课题组成员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分组实验的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

(5)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分组实验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本课题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组建课题组,吸收各种理论的精华,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研究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按照方案具体操作,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三阶段:小结检测阶段(暑假)

对初步实施的情况作小结检测反思,修正方案。第四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1月)按修正的方案继续实施,收集实验器材,讨论分析。第五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整理分析收集的实验器材,形成结题报告。

(二)人员分工

孙得梅: 全面把握,总体规划,负责制定《如何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陈军:负责研究监督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管见章:负责指导、调整、协调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过程,负责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刘海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

张晓: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张旖:负责实验班实践研究工作及个案研究,并定期撰写课题实验体验,发表相关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且科研氛围浓厚,该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活动经费及活动地开展有保障。

2.课题负责人孙得梅老师:物理专业水平高,诸城市物理学科教学能手,课改优秀教师,诸城市课改先进个人,全国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课题负责实践经验,参与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获省级二等奖,主持和参与的7项诸城市级课题均已结题。同时又是学校物理学科教研组长,有利于做好协调工作发挥集体智慧。

3.课题组成员:专业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且在跟物理相关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最终研究成果:

《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学生分组实验的相关论文、课件、金点子案例等

第四篇:提高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提高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主要工作

(一)自从课题申报立项成功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二)其次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

1、通过在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以探究性学习的思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促进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知识观、评价观的转变,推进探究性学习。

3、构建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的途径与措施

4、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5、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之学生的探索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的整合。

(三)是重审课题研究的意义: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首先做为教师本人转变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几种仪器,以教师讲授和单独演示为主,学生没有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这严重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第一:教学思想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教学当作师生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动口、动脑,还要亲自动手,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知识生长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基本前提。

第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放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认知,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提出探索性问题,科

学引导思维发展,并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从鼓励的原则上做出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科学性原则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好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新颖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诱惑力,还要具有广泛的讨论空间,创设一种情景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抓住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明确提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中来,并带着问题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并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例如,我们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

(一)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二)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三)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四)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

(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2)适时发散,开拓思维

如何使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思维,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千方百计启动非智力因素,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结构、已知条件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再及时引导进行收敛,突出主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们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可见度校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三)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二、具体实验研究的主要措施:

1、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有关方件及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和材料,并不定期的组织交流学习。

2、精选实验班级与执教教师,以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3、建立课题研究交流学习制度,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教学观摩活动,每个实验教师每学期初必须制订研究计划,期未写出阶段性小结。

4、建立资料信息收集制度与实验研究过程记载制度,保证实验过程资料的完整性。

5、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鉴学习他人经验,建立本课题专用网页,组织课题组到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

三、课题进展

根据课题计划,我们采取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目前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完成了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申报、确定了课题;利用网络、非网络收集了各种实验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二)实施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论,开展各项课题培训工作;调查探索阶段:开题、启动课题实验,设定试验班或实验个体,操作变量、跟踪观察、调查、收集阶段实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做好个案分析,进行阶段论证,撰写阶段实验报告,形成化学教学探究模式的雏形。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探究性学习教育不是阶段性的,不可能立马见效,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借此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刺激,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来刺激学生发现新问题,驱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需挖掘实验教学潜能,特别是实验复习课,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实验的观察,更不能是新课的重复,而应创造性设计实验----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而又侧重知识综合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从而积极思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和再创造,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方法,若长期坚持对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会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持久的、稳固的品质----即创新精神。

五、下一步研究计划

通过上一阶段的事实,我们在理论上有了丰富,实践经验上有了积累,对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和分寸有了把握,对今后深入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做好课题总结;整理深化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龙都小学微型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范晨曦 周良骏 陈泽芳 王小洪

杜小丽 侯有辉 周安碧 陈本海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必须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还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容忍,学会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长期存在着许多弊端。受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不遵守学生认知规律,老师垄断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造成教学效率低,教学随意性强。学生分化现象严重。师生之间关系不协调,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不合作,缺乏情感交流,缺乏教学民主作风,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搞“管、压、卡”等。

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1997年,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处;“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但是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课堂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小组间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2.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3.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因素,加上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等方面,都已经制约了“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而现在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到了关注其实效性的阶段。

然而现在大多只注重在某一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综合的。因而我们在重视其“有效性”的大背景下对影响“合作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试图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环境。在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协作互助,形成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2.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分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帮助,重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

(一)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二)《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三)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本年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语文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

5.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龙都小学六年级八个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再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在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二)文献资料法

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五)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本年级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课题组成员内部广泛收集、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4.在各班原有教学设施和学生情况基础上,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不同的个性,行为习惯,初步构成科学合理的分组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

1.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本年级实行课题的班级与不实行课题的班级进行对比。2.按照研究方案建立起较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系。

3.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小组合作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让实验老师上好实验课,并及时总结、反思。

4.进一步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全面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写好学习笔记和反思。

5.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开展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通过写调查报告,总结实验的成败与得失。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6月)1.做好试验前与试验后的效果对比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论文。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档案。

七、预期成果

1.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2.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3.课题研究报告。

4.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5.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

6.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八、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为龙都小学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具体分工为: ——负责课题过程中的课题管理,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资料收集整理优秀课例选。

——资料收集整理实验经验汇编。

下载金龙‘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龙‘提高初中生分组实验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识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识字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逸夫小学课题组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大教学......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负责人:曹文忠 所在单位:恒口镇中心校 课题参与人员:何爱明、张先勇、张......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学校开设英语学科以来,在学校领导及教研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自己在英语教学上发展比较平稳,教学质量......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 实验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年6月20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

    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开题报告101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0908938A)《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 《开题报告》伊春市西林区第一中学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开题报告 伊春市西林区......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莲花塘学校 任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各地各学校在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