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感受。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新字
(一)理念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思路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圆柱和圆锥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圆柱和圆锥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板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趣字。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
1、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我将会在课后的反思总结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在新课程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感受 我们使用的教材突出一个活、实、美。
(一)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
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数学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
展智能“延伸”。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一)氛围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
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感受美——提供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利用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
自豪感和自尊感。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我将会在课后的反思总结中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提高。.
第二篇: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颍州区袁集镇中心小学:王纯祥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要活用教材,让学生感悟数学美;注重因材施教;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以达到实施新课改,体现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体会
【正文】:学生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从内心深处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知识的学习。设计这样引入: “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学生都一一作答。老师不仅不慢地又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抢着说:“半个”。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在这里,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又如在教《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当学生学完圆的特征后,师问:“你们知道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吗?”、“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物品运用到圆?”、“学习了圆的特征后你想利用圆来做什么?”、“你认为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要给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的机会。
独立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过程;是
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示了例题“25+46=?”,书上有计算方法,一般老师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大家常用的,但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探索,说出了各种想法:25+40=65,65+6=71;25+6=31,31+40=71;20+40=60,5+6=11,60+11=71;20+46=66,66+5=71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做数学”,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 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能力。
三、把教材用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美。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性,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若能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一般规律及其本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开放性,因材施教,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 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五、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儿童天性是好动的,要让他们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丰富认知结构。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主动发展。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体会数的大小。
师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能猜中吗?”
学生1(逐一设想):4500,4600,5300,„„显然,不容易猜中。
学生2(有规律的提问):“这个数比4000大吗?” 师:“对!”
学生2:“比6000大吗?”
师:“不对!”
学生2:“这个数比5000小吗?” „„
学生2很快地猜出了答案。
生动活泼的猜数游戏如同磁石般吸引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只有正视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学科。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学》,王权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12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孔企平、胡松林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新课程新理念》,陈旭远 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页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几点体会
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著。
新课程理念下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几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有趣情境
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投其所好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前后》时
我创设了小朋友跟笑笑、淘气一起去动物园报道“森林运动会”的故事情景
让学生来做小记者报道一下比赛情况
这样的设置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都积极投入到当堂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了
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不会提问或不能提出很好的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求教师要随时创造条件
营造机会
注意引导学生
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与学习内容不相符了的问题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重视培养学生敢问、敢说的性格
2、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
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后
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
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
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
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
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
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
看一看
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
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
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
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
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
要学生学会数学
做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运用数学
发挥、发展、创新数学
3、“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
盲目地的“填鸭式”教学
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
而应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
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的模式
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组织-讨论、指导-练习
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师生共同活动
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提问不少于10人
同时还应当为学生创设条件
引入小组学习的方式
争取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
1、主动参与
善于合作
教学中
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
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
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形式化
不见得每个知识点
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
只有当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
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新教材中很多练习题都是给一幅主题图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就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讨论交流的条件
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
老师时而穿针引线
巧妙点拔
适时评价
学生也才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
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得到了发展
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宜四人为佳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间充分交流
又不至于因人多嘴杂而忙中生乱收获甚微
2、注重体验
勤于动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转向“关注学生活动”
数学新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处可见的 “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
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
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
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就应当尽量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
用计数器拨一拨
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又如
在“统计”教学中
教师有意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
问:“你们能将他们进行统计吗?”学生经过小组分工
都饶有兴趣的参与了动手操作
他们把水果图片先进行分类
然后每人统计一种或两种水果
并摆放整齐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成了统计图
3、打破常规
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
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任自己的思想去插上创新的翅膀 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
我为学生安排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积极性也很高
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
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
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评价方式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评价内容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
评价时要注意个体差异
促进不同的学生都得不同的发展
开展同学间互评、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采取学生评学生
老师评学生以及学生评老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 促进其不断地发展
经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一定能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新形式
几点体验愿和各同仁共同商榷
第五篇: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体会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现有趣的数学;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生活的数学;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的数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思考的数学.【关键词】 有趣;生活;活动;探究;思考;愉快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呢?通过近几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有趣――从兴趣的激发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乐趣,体现有趣的数学
我国第一位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老人在“中国少年数学论坛”开幕式上赠送给少年数学爱好者们只有“数学好玩”四个字.数学家的话语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有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同学们听着配乐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老师也笑着关掉收音机,说:“哪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全班同学人人举手,都要求讲,老师指名让一名学生讲,他站起来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这名同学说到这里停了下来,老师就问,为什么不讲了?这名学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重复说这几句话.老师接着说:“说得很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样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二、活动――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体现活动的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学习“可能性”,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每位成员从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并记录颜色(每组袋中球的数量和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活动发现数学问题:为什么每组摸出的球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猜测和球的数量与颜色有关,随后他们把各种情况分为“只摸到一种颜色的球”和“摸到两种颜色的球”两类研究,学生们推理验证发现:袋中只有某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就一定是这种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如果既有这种颜色的球,又有那种颜色的球,摸出的就可能是这种颜色的球,也可能是那种颜色的球.在摸球活动中,学生初步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学会了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三、探究――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的数学
四、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现思考的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在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一课时,“直线是无限长”这一概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在初步认识了直线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多媒体演示),学生认为第二条直线长,我幽默地说:“第一条直线可不服气了.”将第一条直线向两端分别延长了一些,这时学生又认为第一条直线长,我接着说:“第二条直线也不服气了,它也向两边分别延长了一些.”让学生再次比较,这时学生似有所悟,思考着,议论着„„“哎!不好比,无法比„„”这时,我紧紧抓住时机,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好比?激发学生去思考:“直线是无限长的,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所以无法比较两条直线的长短.”在质疑问难中,学生的思维在碰撞,思考的火花不断闪烁.五、愉快――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对学生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体现愉快的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紧密相关.因此,数学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可以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课堂上,老师要多用“你讲得真好!”“你真爱动脑筋!”“你真行!”等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以保持他们的成功者心态.原来数学学习是这么愉快的事情,又何乐而不学呢?
总之,我们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有趣的、生活的、活动的、探究的、思考的、愉快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