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课外阅读的作用,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拥有的课外书太少;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目的不够正确。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更新阅读理念,提高教师阅读素质,二是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也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发现信息”等课外阅读要求相差甚远。那么,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采取哪些对策加强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对全校七到九年级的100名学生采用书面回答的形式,展开了调查。
1、你每天进行以下活动吗? ①阅读课外书 ②看报 ③看电视
2、你每天阅读课外书(看报)大约多少时间?
3、你每天看电视大约花多少时间?
4、你每天花在完成课外作业上的时间大约有多少?
现将学生回答的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针对问题 1,看电视的占了80%,读课外书的占10%,看报的只占2%。
针对问题2、3,其平均时间分别为25分钟和1.10小时(其中有好几位学生的回答是每天几乎不看课外书和报纸)。针对问题4,其平均时间是1.30小时(其中九年级学生占用的时间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已经超过2个小时)。
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普遍现象: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普遍不够;二是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低下;三是学生阅读面普遍狭窄。
三、现象形成的原因
深究以上现象形成的原因,依笔者拙见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多余”。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放任不管的占8.9%。99%的家长在空暇时间不阅读书籍,更谈不上去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了。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有的农村初中学校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部分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很少鼓励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连早自修看课外书都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
在调查的100人中,平时阅读内容是科普类的有10人,占10%,故事类30人,占30%,历史类的有5人,占5%,作文选的有60人,占60%。其他的5人,占5%,数据表明,在农村的初中学生思想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拥有的课外书太少。
据调查,100个学生家庭中有藏书的只有3人,占3%,而学生个人拥有课外书5本以上的有30人,占30%,拥有10本以上的只有20人,占20%。而且学生拥有的课外书,极大部分都是作文选。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
(四)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从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20%有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是无非几个好词好句。
(五)目的不够正确。
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有70%的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赢得老师的表扬,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
四、加强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的对策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一)更新阅读理念,提高教师阅读素质
为了更有效地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广阔而自由的天地,语文教师必须进行理念上的转变。
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要提高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要以实际行动,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要研究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逐渐形成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喜欢课外阅读的良好风气。
要坚持“以生为本”课外阅读理念。在推荐和引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和把握他们阅读的动向,找到既是学生喜爱又有阅读价值的读物,真正达到让学生想读书,能读书,读有价值书的理想境界。
要提倡“享受阅读”的阅读理念。艺术地处理提出阅读要求和不强求达到的关系。一定要高度重视引导和保护学生阅读热情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阅读,让他们能在轻松自如的课外阅读的海洋中遨游着、快乐着、成长着。
要有“课堂-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的阅读教学管理理念。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保证学生适宜的课外阅读时间。要争取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的投入,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丰富书籍刊物,使学生做“有米之炊”。
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阅读。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的个体无意识行为,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才容易形成一个喜欢阅读的班级,而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班集体,才可能有把阅读作为生命一部分的学生;才有可能师生共享阅读的喜悦和感动,才能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激励。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2)好书引读。
由于初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3)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今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
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中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 80 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语文课外阅读将让农村孩子走出乡村,走向大都市,走向世界。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源头,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可以这样说:农村语文教育的落后,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滞后最终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其策略研究,就显尤为重要。
一、针对以上教学现状,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1、动情晓理,严管厚爱
针对大多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高,兴趣不够浓,精神不够饱满,劲头不够足,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给学生讲道理,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责任感,无论是晓之以理,还是动之以情,都必须聚焦在抓住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上,时时事事观察学生,抓住时机及时教育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学生,因人因事而异。如学习态度差、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要随时找他们谈心,从各方面关心他们。如父母在家,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并与家长探讨如何教育子女,要求家长协助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对于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这些学生孤僻、自卑、不合群、缺乏上进心。老师要多多关心他们,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给予关照,并发动全体同学帮助他们,让他们能随时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比如在他们生日时,送上一张贺卡,或搞个小小的生日宴,叫同学们想方设法为他们庆祝生日,还可以班集体的名义买个生日蛋糕,将蜡烛点起来,全体同学一起唱响生日歌,我想一定会给他许多惊喜,使他激动得流下眼泪的。
2、课内外结合,开展多彩活动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学好语文主要也依赖于课堂上的学习,要使学生学好语文,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开展一系列的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最高,并会乐此不疲。如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办墙报、手抄报、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主题班会等等,配合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参与。春天去郊游,夏天去游泳,秋天去采风,冬天去看雪;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陶冶了情操,他们时时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还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开展分层次教学
农村初中,情况特殊,学生来自辖区内不同的小学,各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水平和效果都不尽相同,学生的家庭环境因素也千差万别,自身的先天素质和主观努力也参差不齐,由此势必造成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同一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教学中如果采取“一刀切”,必然会造成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了”,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的尴尬局面。因此,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以上实际情况,我们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制定出了A、B、C三个学习能力等级的标准,通过观察测试,再确定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等级。每学期结束,再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重新定级。教师的教学案分层设计,教学目的和要求均有一定的梯度,对C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训练则侧重于A、B级学生。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都体现出分别施教、分层推进,使每位学生都能达到他实际应该达到的最好的学习水平。
二、学习现状及原因
1、学生兴趣索然,热情不高,态度冷漠,学习不认真。有些学生因为自己基础差,总觉得升学没有希望,所以就什么都不学了,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部分主管领导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用片面的眼光看待学校的发展,一味追求升学率,给学校、班级、老师定任务,划指标。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一切学习都围绕着“中考”这个指挥棒,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学生自然也就不学了。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学生根本就看不到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看不到语文对自己的好处,看不到学好了语文是可以终生受用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2、学生总是片面地看待语文学习的劣势,认为语文这门学科认认字、读读书,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太简单了,谁不会呢!学不学都一样嘛,不管怎么学都一样,花不花工夫,花的工夫多与少,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些学生觉得学语文好比“狗咬乌龟——无处下嘴”,内容太多,头绪太多,与其花工夫去干没有把握的事,还不如学学别的,兴许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3、由于家长的原因,许多孩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部分家长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不能从言行上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由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家长常年外出务工,,更有甚者,少许学生父母均在外务工,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只是老师的事,错误地把教育与学习混为一谈,把一切都推给了老师。殊不知虽属农村地区,可网络的触角也早已伸向这里,这个现代的恶魔正肆虐着这片淳朴的大地。如今,无一例外,每个乡镇都有几家网吧,学生们总能抽出大量的空闲时间(即使再忙),溜进网吧,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可自拔。再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各地纷纷建立工厂,民工大潮翻波涌浪,只要不怕吃苦,一个月就至少就能挣个三两千,大多家长只看到眼前利益,更本就没有长远眼光,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持一种消极态度,学习学习不好就进工厂,这也就间接的阻断了孩子学习的道路,造成了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现状,长此以往,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反正孩子抱定一种考不上就进厂干活,爱咋咋地的想法。
4、农村初中教学设施落后,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明显。由于地域原因,农村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大多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一般还沿用着几千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和适应当今教育的需求。即使有部分地区实施了新课改,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写作教学,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更是流于形式,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作文的批改上,写作前的指导、批改后的评讲花的功夫不够深。提到批改作文,老师就感觉到头疼,总是以“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农村地区的老师们更本还未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不懂得愉快教学的妙处,这不能不说是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滞后的一大缘故。其实,语文教师往往下了很多功夫,可是最终却收效甚微或更本就没有一点儿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则更是一门“无米之炊” 的艺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不管前面的路如何艰难,作为一位有使命感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只要我们踏实勤奋,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第三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自贡市大安区回龙中学范永江
摘 要: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生用来交流思想和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 也是衡量他们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作文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学生写作态度不积极、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等原因导致初中作文教学不尽如人意。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教学方式上,二是平时的积累上,三是训练方法上,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兴趣 积累 写作训练
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高创造性、高度综合性的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清晰地表达知识和经验 ,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活动。它不仅是学生用来交流思想和进行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他们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作文的性质
1.创新是作文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所以学生的写作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的过程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是有创新性的作文呢?个人认为,只要是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真体验、真感情的作文就是创新作文。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放飞他们的思想。
2.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生活感受, 都有一段不褪色的永恒记忆。所以,释放一个人的真实性情是写作文的最佳素材。学生在书写自己的内心的真情实感时 , 既可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又可以为自己积累起丰富的情感体验,一旦真情迸发 ,就有可能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写出来的作文也会触人心弦。所以,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感情 ,并书写下来。
3.个性是作文的魅力。
没有个性就会失去魅力 ,没有个性就会流于平庸。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所以也不可能存在两篇相同的作文。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出自己的个性 ,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独特的作文风采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奇葩含芳吐艳 ,让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魅力。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写作态度不积极。
每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的愿望,但是学生的生活空间毕竟有限,生活内容较为单调,而且初中学校多为封闭式管理,学生课业负担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再加上初中作文多是命题作文,学生的心里话无处倾诉,结果只能是应付了事,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写作态度极不积极。
2.作文命题与学生的生活脱节。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初中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的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转化为作文的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不能熟悉多样的题材,写作时文思枯竭 , 硬拼强凑,自然文不成篇,写作质量差。
3.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由于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导致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语文教师在教授写作时一般没有具体的教学计划。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两种表现:一是走马观花,即写作跟着课文走,学什么课文就写什么作文,话题固定,题材固定;二是没有过渡,目标过高,即在教学中,把写作的基本技巧交给学生,就指望学生写出十全十美的作文来,学生没有切身体验,这对他们而言根本难如登天。
三.如何改进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转变方式,培养兴趣。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写作教学,首先要从兴趣着手,都说兴趣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在全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让作文教学课变成学生满心期待的课堂。语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作文课 ,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他们的写作动机,让学生感知到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写作不是为了应付了事,而是为了表达真实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去写, 愿意去写。
1.将听说练习融入写作训练。
要将写作课融入到听说训练中,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比如,我有时候在写作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自己一人想一个故事,给每个人两分钟的时间来讲故事,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写作课堂的参与度,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类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见识,扩展思维,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平时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比赛、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多读多说,激发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2.将美文鉴赏融入写作训练。
鉴赏和写作是分不开的两个部分,通过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文学写作技巧。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应对文本中的一些好的文章加以引导,从作者的谋篇布局,重点词句上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鉴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隐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体悟到遣词造句的玄妙之处。现在的语文课除了教学课文之外,都会在书本后面附有名著导读的部分,老师应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课文去阅读,看应该如何对名著进行分析和鉴赏,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外针对教科书,阅读相关的名著。比如,在谈到《忆读书》这篇课文时,我会将跟冰心有关的作品拿出来跟学生一起探讨鉴赏,同时为了鉴赏的时候不枯燥,我会讲解一些冰心老人生平的趣事,以便帮助学生记忆,培养兴趣。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写作与真实的生活是密切不可分割的,作文必须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比如,我有次在作文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回家做一次饭,然后把感想写出来。到了周一,果然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的感想交了上来,而且基本上都写出了真情实感,有的写的是对父母的理解和体谅,有的写的是自己做饭的技巧和做事的技巧相互比较带来的心得感悟,有的写的是第一次做饭的心情„„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只要学生真正从自己真实的生活出发,就不愁没有东西去写。
此外,还要注意学生构筑交流和表现的平台。例如,搞一些学生自己的作文报,在班上一起交流和学习,定期将一些优秀的作文报贴出来,让学生完全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些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4.将写作训练融入大自然。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 ,生活中的人和事是丰富多彩的。为了写好作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为此 ,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大自然 ,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收集写作素材。比如,春天到了 ,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踏青, 走进山间田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状态 ,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这样,学生就能描绘出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视野开阔了,写作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明显地提高了。
(二)厚积簿发,重视积累
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有了写作兴趣的情况下,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进步,才能厚积薄发,积累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生受用的。
1.博览群书,陶冶学生性情。
纵观古今中外在写作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有着博览群书的积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积累的同时,书香也能陶冶学生的写作及性情。此外,我也推荐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阅读有关的名著及文本,比如说对于红楼梦,我推荐学生可以结合电视剧《红楼梦》一起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名著本身的理解,也能加深对名著主题的理解。2.摘录名句,凝聚哲理华章。
有些好习惯是一生受用的。我培养学生们在平日的阅读中,准备一个小本子,可以将一些优美的句段随手摘抄下来。久而久之,那些平时自己摘录的优美句段成了他们文章中的华章妙语,写作也不再担心没有文采了。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了作文技巧的学习,这些所谓拿作文高分的“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路,更束缚了学生大胆创新的脚步。而所谓“功夫在诗外”,就很好的说明了学习写作、提高写作的根本在于自身的积累,如果可以学习到书中的精华,也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还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随写随记,喷发写作灵感
叶圣陶说:“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所以,我主张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遇到有想法、有感悟的时候就应该拿起手中笔,把感想、感言记录下来。还有位作家说:“只有写,才会写。”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所谓“不吐不快”的境界,也是说这种有感而发、随性而记的写作激情。比如我每周会给学生布置写周记的家庭作业,有些学生甚至一周内交给我好几篇周记,这就是学生在用心生活的时候,用手中的笔将有感而发的瞬间及时记录了下来。
(三)巧练多思,多评多论
兴趣和积累都是为最终的写作所服务的,我要求我的学生要巧练习,多用自己的观点去评论,看到一些作品,一些新闻事件要有自己的想法及看法。在写作教学中,我通常会给学生布置仿写任务。仿写是“以读促写”的一种形式,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不去仔细的品读,是很难领悟到写作中可以运用的技巧及知识的。我在闲暇之余,把自己所认同的名篇中的一些名句、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句段摘录下来,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仔细地去品读那些优美的字句,对于句子的结构、段落进行细致的研读,并且能融会贯通。仿写的量不大,也有助于学生迅速的掌握写作的技巧。
四、结语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打好作文基础,对于今后形成个人的习作风格、形成良好的阅读及思维习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作文教学会对学生的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系统工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教学实践会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彭海涛.初中语文作文探究 [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6).[2] 赵伟.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 [J].教育教学论坛, 2011(24).[3] 庄素芳.主题作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J].上海教育科研 , 2011(3).[4] 马苏云.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3).[5] 周学武,张梅兰. 初中作文评改策略与反思[J].宁夏教育,2010.
第四篇: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的这几年,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据调查,乡镇相当数量学校极少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甚至是空白。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学校,区域环境和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不少教师都受安全第一、设施不全、场地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宁可让学生呆在教室或家里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敢放开胆子组织学生到户外实践,结果是搜集的资料不齐全、课前准备不充分,再加上农村学生性格的保守性封闭性较强,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只是一些大胆些的学生在撑着,但为数不多,也放不开,课堂因沉闷冷清而无声无色,甚至是无法进行,最后是不了了之。教师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学生成为收集资料、积累素材的容器。“综合”过度,造成缺乏训练主线。有的综合性学习课科学专业色彩过强,把综合性学习课异化成了科学课。有的教师干脆走下了讲台,“垂帘听政”。
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读懂《课程标准》的精髓,领悟其宗旨,明确培养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它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研读《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理论指导实践,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参与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的教师,首先应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的精髓,吃透教材,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和特征,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实践,做到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
三、教学建议
面对这些教学现状,我们深思之余,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努力寻求良方,摆脱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率低,质量差的教育现状。通过一线的实践尝试,本人凭着一股热情和执着的研究精神,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同行交流。
1、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教师要善于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课前准备活动是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它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准备资料的过程,它决定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成效。因此,安排好课前准备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宗旨、特点及实践的意义,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中来,真正达到全员参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样,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能获得第一手素材,不愁作文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我们一些老师认为,乡村学校所处环境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比较困难。其实,这些地方并不是没有资源可开发利用,城市有城市的的优点,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比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景观都是丰富的资源。比如七年级下 “文学采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农村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广泛搜集自己所在农村的民俗民风,如传统节日文化、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举止习惯等。在感悟大自然,体验生活方面,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强,老师应因地制宜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为教学所用。
2、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教师要注重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或袋子);4.上课交流、展示、评价;5.写作;6.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3、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教师应主导活动,做积极的旁观。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承担什么角色呢?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交际
场教学理论认为,在以项目为话题的聚会里,教师以一个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参与整个聚会过程,而不是包办所有工作。在过程实施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已有的语文知识出发,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过程中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师仅仅作为“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的角色出现于项目实施过程之中,通过正确运用“平等中的首席策略”,与学生一道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对因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混乱、偏差进行行为矫正,以便学生能顺利完成拟定内容和衍生内容。在成果展示阶段,以学生展示为主,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多样化展示。课改实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学生的收获,引导学生就过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并提出新问题或拟定新项目,当好促进者。
4、农村初中综合性学习教学,教师要善于做好“评价”。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课标中指出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综合性学习的每一次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除了自己的评价外,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乡村,易产生自卑的不良心理,课堂上较难做到畅所欲言,对此,教师应借助语文活动课堂帮助他们学会理性认识自己所在的农村和在农村的自己。如在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旅游资源调查”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作为农村学生就有着参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集体组织学生去校园周边的山林野地踏春,让他们在活动中对自己生活的农村进行认识,然后教他们挖掘农村的资源资源,这不但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熟悉的农村的认识。作为语文教师,不要认为这是农村学生的劣势,是见识狭窄的一种表现。其实这是一笔丰富的语文资源,完全可以与城市学生的逛超市、游公园、上网相媲美,可以好好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加以利用。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对老师是一次重大挑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克服目前的种种困难,正确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改情况下的农村数学教育现状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提出部分教育对策,认为现代农村数学教育重点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加强硬件建设,科学合理化班额,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还应该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更应该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时代需求,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强化中小学教材和教法的衔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初中 数学教学
现状 对策
小学学生天真好奇,毕业后全部进入初中,而高中又是选拔了初中百分之三十的优秀学生,加上县重点初中在小学毕业生中招收去了部分优秀生,目前面临升学压力的夹缝中农村初中教育,面对着正处在生理发育关键期、心理叛离期的初中生,教育现状如何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子女”也越来越多;同时,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把子女送进城里就读;再加上“普九”以来,小学毕业生全部就近进入初中学习,无论成绩好坏的小学毕业生都有幸迈入了初中校门,成为初中学生。这样,农村初中的生源成分复杂,差生面更广,基础素质偏低,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家庭教养,很多学生家长不关心、不重视子女的学习,不支持不配合学校工作,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些家庭又为生计忙碌,无暇顾及子女教育;有些又教育方法欠科学,结果有些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往往有一部分人数学成绩落了下来,尤其到了初二情况更是严重。也出现一些原来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步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甚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问题。多数学生进入初中后,特别是“初二现象”两级分化,到初三将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也有部分学生初二后因各种原因而辍学。一个班级八十多学生,负责的学习者不到八分之三,其余学生无所事事,总之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将会带来严重影响。
形成当前农村数学教育现状的原因,一般为以下几点:
1、中小学教育管理形式不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分成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但是两个阶段亦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小学毕业生到了初中,最不能适应的,第一是束缚太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和管理是有差异的,要求也不相同。小学的学科少,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全天班主任跟班制,学生长期的小学学习适应了机械强制般习惯,到了中学,课程的增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班主任跟班时间相应大减,管理也不及小学那样具体,加上农村学生大班制,学习要求和管理由强制性向自觉性转变,有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上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一部分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认为没有了束缚,好像一下去掉了紧箍咒,不认真学习而掉队,一落下来就很难赶上。在小学靠突击取得好成绩的孩子,进中学后成绩滑坡,是因为他们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死记硬背的学生到中学跟不上,是因为他们在小学没有学会好的学习方法;不爱学习的孩子到中学出问题,是小学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后果;学习不自觉的孩子,到了中学,动力自然不足,这是小学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结果。小学教师若只顾眼前的成绩,就会无意间给学生中学阶段的发展造成隐患。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些短期行为,是造成中小学教学衔接出现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科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差异:课程太多,无法应付,导致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与小学生相比,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不但表现为课业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质量要求的提高。数学是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科目。数学用高度概括的抽象符号和语言来描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学习抽象的知识对于 13~16 岁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在思维的形式上以具体形象占主要成分,在接受知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要方式。他们思维活跃,但缺乏严密性和深刻性;敢于表达自己的学习意见,但缺乏逻辑性和完整性。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学的数学学习只是成为机械重复的计算的学习和培养解题能力的教育。学生也就对学习数学大伤脑筋,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抽象,说理、推理的逻辑性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便可能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方法上的“断桥”,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分化。久而久之,对数学也就敬而远之了,学习兴趣既丧失殆尽,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就无从谈起了。
3、家庭教育失衡,品德养成教育成为真空:农村学生居住相对分散,较远的学生离学校有六七公里左右。交通不太方便,经济也不够发达,很多家庭父母素质不高又外出务工,收入也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更谈不上良好的今天教育,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应有的照应,产生逆反心理;部分家庭教育缺乏理性,过分注重分数,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或过度放任或过分关爱,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造成学生生活极限式养尊处优,生存竞争意念淡薄,事实上他们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或错误引导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主要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品德培养、思想的熏陶,学习辅导之职也成为空谈,使家庭道德、知识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之又多,社会的关注不多,很大一部分成为特差生。因此,家庭教育严重制约农村中小学数学的教育。
4、农村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农村教育条件的落后,由于教育资源缺乏,特别是教学硬件方面和教育观念陈旧农村初中生由于环境条件、师资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大班额教学环境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精力时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的发展,多数学生智力和知识基础都较差,加之初中毕业后,每年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少,一方面受升学无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社会不正确思想的干扰,读书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升不了学,就是升了学以后又不包分配,还不如早点回家干点什么或外出打工,早介入社会,提早挣钱,导致相当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得过且过,特别是对数学科的学习更是这样。为更好地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衔接,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小学要重视学生们学习习惯、自主性、自律性方面的培养。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动力,贪玩,厌学,懒得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慢慢掉队,使其缺漏越拉越大。中小学的老师在新生入学后,要从思想、纪律方面入手,搞班级活动,使同学们在溶入新班集体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强制性学习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中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亮,他的思维就会精细而锐敏,他的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他的意志就会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对数学学科感兴趣,那么才能够更好的学好数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是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的严谨和思维的活跃。往往对数学有浓郁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思想教育上的衔接,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信心教育。学习兴趣是与理想、抱负、目的、任务等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和信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一个人有无成就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是否有志气。理想是成功的动力,只有树立理想,坚定志向,才能全身心地为之奋斗。初一接新班,利用主题班会、家访等,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方面教育,讲从小胸怀大志,最后成材的典型例子,讲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社会需求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要特别注重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计,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科差生面大,而禁锢差生智慧的重要枷锁就是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确会与不会,往往取决于信心,持久坚定的信心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平时的教学中,从最简单的知识出发,有意识地让他们取得成功,从成功中增强信心,发现自己的力量。作为老师要有耐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实践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愈大,学生奔向期望目标的速度越快。
二、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今天教育质量,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它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大力宣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主题,全省城乡家长中开展了“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要争取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靠拢。家长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与时俱进,并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够用科学恰当的方式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指导,让农村家庭教育更上新水平。父母应以身作则,对孩子的身心、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情况都予以关注,而不是单纯的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了解赏识自己的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建立心与心的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文化教育氛围,才能有利于孩子思想、道德、学习、体育等等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更好发展。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存在着自发性和随意性,家长要多和学校及班主任联系,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能和学校保持一致。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讲课等活动。能主动找教师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进步,对师生之间发生的争执或矛盾能正确理解,大力支持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对自己的子女不仅关心生活,而且过问思想,检查学习,督促生活,劳动等等。这种家长,他们和教师勾通总想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好着手帮助自己子女改正错误、发扬长处。学校、社会要积极向家长传播科学育人的知识,如举行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青春期教育问题或家庭教育问题讲座等,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同时要调动家长教育力量,发挥家长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协助学校做好家长工作,解决家长存在的有关学生教育的问题,配合学校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三、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切忌做成“夹生饭”。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的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几何拓展,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新课标对几何内容的安排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说理与抽象,最后是演绎的方案。以直线形为例,先借助直观认识一个直线形,进而借助多种手段合乎情理地发现它的某种几何性质,接着通过演绎推理把这个性质搞定。新课标对几何的重视程度丝毫没有减弱,而是在加强。例如直观和实验几何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小学低年级,同时欧氏几何的体系和内容差不多还是完整呈现。虽然具体要求降低了,但推理几何仍是传统难关。
小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要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教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既然人是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教学方法也应是有差异的,多形式的。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探索适合所有学生的分层次教学,不同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学期初,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并让学生明确,分组不是扩大差别,抛弃学生,而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全体学生的能力,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即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类(动态的)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因组施教,组组互助。考试出题、布置作业等都区别对待,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即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布置作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次作业的题目是不完全相同的。基础性的作业要求全班必做;对学得好的学生,教师则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增做选择题。其实,不仅课堂练习如此,在例题讲解、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等方面,例题讲解由浅入深,低难度题请学得好的学生讲解,教师强调易错处。教师讲解高难度题时,允许听不懂的学生看课本或做练习题;课堂提问,基础性问题面向中间学生,不仅要答出“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课堂评价,对后进生着重肯定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得好的学生着重指出其薄弱点和不足之处,给予挑战性评价。以此激发每个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通过关心每一个同学,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注意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关注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特点,想办法使学生有迫切学好数学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注重问题的层次;精心选择课堂练习,定期开展教学效果评估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动性,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未来的文盲是不懂学习的人”。懂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会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无穷递进的。因此,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是相当重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首先应加强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在老师讲新课之前先进行预习,对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对难理解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带着问题听课,能够分解难度,降低坡度,便于集中精力攻克难点,这样做,特别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很自然减轻了听课的负担,易于理解教材,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在预习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善于自己看书理解,解决问题,学会分析解题思路,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经常寻求一题多解和多题同律等等。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式方法进行自学。利用遗忘规律,让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教给学生战胜遗忘而适时重复记忆的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统计思想以及极限思想,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通过在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提高学习效率。
五、平等教育条件,优化社会环境:我们在看专家教学示范,我们在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但我们注意到,生源差异不说,教室里的学生数量的差异可以倍论。城乡教师的素质和再教育的差别客观存在,而城乡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呢?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基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极大的改变了农村校舍设施和办学条件,不仅减免了义务教育所有学生的学杂费和课本费用,还加大了的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但大班额现状没有得到改变。在两班160多名学生,数学成绩100名左右基础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靠数学教师一个在一天有限的时空中改变,谈何可能?所以,尽可能地扩大班级数,使班级学生数科学合理化,才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反过来对社区环境和风气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才能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体现出“全民参与德育”的宗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 总之,只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尽可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科学合理化班额,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根据实际状况出发,加强中小学教材衔接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学好数学的动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夹缝中的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