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段灿松
曲靖
2013/5/25
数学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数学的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到这种“看不见的文化”,学生一旦获得了数学文化的滋养,就更能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1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而形成解决考试所需要的解题能力,而很少考虑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其实,每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都一定的背景,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表面上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了解知识点的发生过程。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努力还原、再现知识的发现或发明的过程,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时,可用小组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切拼方法,让学生在探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比较、推导等数学思想方法,加强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2引入相关的数学史
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史是教学的指南。”另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史密斯也指出:“为了将数学发展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为了强调数学的人文因素,一般的历史介绍是十分必要的。”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的重大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著名的人物以及他们的重大发现或成就,这些都是渗透数学文化有效的途径。通过数学史介绍,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数学产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搜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和背景知识,在讲到相关内容时,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如:在教学百以内的加减法这个知识点后,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计算“1+2+3+4+„„+100”的和,然后再结合“聪明的小高斯”这一数学史料,教育学生要学习高斯爱动脑筋、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此外,还可以讲述许多著名数学人物的故事,如被誉为科学巨人的牛顿,自幼贫苦,但酷爱读书,勤于思考,最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却是十分谦虚的,他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只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用这些数学人物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吃苦,谦虚好学,刻苦专研的精神。
又如:如在学习“圆”时可以介绍圆周率的历史,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伟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精密计算:祖冲之在古代技术落后的条件下,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练,将圆周率的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后 7 位,这比欧洲数学家阿尔·卡西的结果早 1100 多年。这些素材的添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古希腊数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数学美是一种比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形体美更高层次的美。数学的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美好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美是内在的、含蓄的,是理性的也是高尚的,数学的美无处不在。[17]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中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理解数学,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介绍生活中奇妙的现象:人体中眼、耳、手、脚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精准,双耳的对称使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从而容易确定声源的位置;生活中人们还把闹钟、汽车、飞机等制造成对称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闹钟的对称保持了旋转的均匀性,飞机制造成对称是为了保持平衡。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多展示一些非常奇妙的数字排列[18],如:
1·9+2=11 1·1=1 12·9+3=111 11·11=121 123·9+4=1111 111·111=12321
1234·9+5=11111 1111·1111=1234321 12345·9+6=111111 11111·11111=123454321 123456·9+7=111111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234567·9+8=1111111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12345678·9+9=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让学生观察算式,找规律。这样的数字“金字塔”势必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励学生认真观察,在找规律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奇异美。通过这样的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对称美观念的理解,领会到对称美的现实价值,培养了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波利亚指出:“与其给人以死板的知识,不如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方法,点石成金的策略、手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可能会很快遗忘,但是所领会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掌握的数学方法却是终身受益的。”张景中老先生也曾提到:“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16]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教学的基本内容。翻阅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无处不在,主要有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方法是学生后继的数学或其他课程的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对学生的发展影响至深。所以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小学教材中的极限思想。小学数学没有专门介绍极限知识,但在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在引进自然数概念时,小学生最初认识的是1、2、3等具体的自然数,然后认识1+1=2,2+1=3,3+1=4,„„和仍然是自然数,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自然数基本单位“1”所组成,所以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有无限多个,这可以说是渗透极限思想的开始。在后面的学习中,又有 “偶(奇)数有无限多个”、“几个数的公倍数有无限多,且没有最大的公倍数”等结论。这都是极限思想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有意识的渗透,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
5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数学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具体应做到:
1、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活力的知识,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现行的教材编写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的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教材中的每一幅情景图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捕捉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比例时,教师可以介绍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比的现象。如人身体部位之间的长度比: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等等。知道这些比有许多用处;我们到商店买袜子的时候,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就可以知道袜子是否合脚;警察根据罪犯的脚印的长度推测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现象,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很有用,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丰富多彩,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
6联系其他学科
数学可谓无处不在,它广泛渗透在各个领域,数学教学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以开放的姿态展示其与自然、社会及各门学科的联系,充分放大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和问题,这样既促进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又充实了数学课堂,使之不再单调、枯燥,学生在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可以介绍有关年龄的名联:花甲重逢再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先让学生猜一猜对联写的是几岁,教师再讲讲乾隆皇帝的轶事,解释一下该对联,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出年龄(60×2+3×7=141;70×2+1=141)。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同时也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
7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与进行他人合作交流对于。开展数学活动对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数学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7.1游戏竞赛
数学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甚至可以说“数学好玩”,可以作为游戏——数学游戏。但是数学游戏与其他种类的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数学游戏是智力游戏,有极大的灵活性,需要动脑筋。[19]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这样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你能根据以下的线索找出百宝箱的密码吗?(840242)
1、密码是一个六位数;
2、这个六位数在800000与900000之间,并且千位上是0,十位上是4,百位数和个位数相同;
3、密码的十万位、万位、千位上数字组成的三位数除以百位、十位上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商是35。
此外,还可以开展填幻方、猜数学谜、玩七巧板、玩数学扑克、数学24点比赛等。7.2动手实践
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动手实践是学生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形成的必要前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制作学具、游戏材料、拼摆图形、模型等等,让学生做一做、数一数、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贴一贴等等。这样既巩固和运用了知识,又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如调查街道每日的车流量,统计小区的植物种类及数量,进行实际测量,收集常用数据等,通过实践让了解数学知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知识、能力“双丰收”。7.3讲述故事
数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有一定教育意义,都可以用来教育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讲讲祖冲之与圆周率、韩信点兵、丢番图的墓志铭等。当然,讲故事不能局限于数学史,还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如讲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数字黑洞;讲数学与文学,文学有“回文”现象,例如天连水来水连天,数学也有“回文”运算,例如3×51=153,12×231=2772=132×21;讲数学和美学等等。通过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不断提升自我。
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数学文化已经进入小学课堂,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数学文化的价值也普遍受到教育者的认可和重视。课堂教学是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将数学知识的工具价值展示出来,还要把它的文化价值、育人价值挖掘出来,教师应在文化观念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利用多种途径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也不能喧宾夺主,要将学习的内容和渗透的数学文化有机融合,数学文化的渗透要根据实际而定,因内容而定,因教学的时间而定,这样才能让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二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中国论文网
一、充分挖掘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们的小学课本对于数学的文化价值给予了突出强调,表现出了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课本结合所介绍的数学知识,介绍了很多数学的趣闻、数学发现,著名的数学家的故事等,这些内涵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呈现给学生了一个美妙的数学世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也使学生对数学认识更加趋向全面化,提升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比如,在“认识小数”“你知道吗?”的内容中,介绍了“小数就是十进分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年多年前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学生由此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成就,让学生由此生起民族的自豪感。
再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教材编入了这样一道“想想做做”练习题:“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32块金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澳门回归祖国是1999年――他们所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的同时,记住了镌刻着伟大祖国光辉成就的史实,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挖数学课本的文化内涵,运用这些鲜活的实例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数学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就会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在数学知识的瑰丽殿堂中张开遨游的翅膀飞翔。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修养
我们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为,教师的文化修养是渗透数学文化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解读,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凸显出教师的文化修养,关系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理念,抱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比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在最后我这样总结:“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世界,仰望蓝天,我们会看到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俯视大地,我们会看到荷花中飞舞的蜻蜓,当秋风萧瑟的季节,你看到山间小路上那一枚枚灿烂的枫叶,犹如从唐诗诗集《山行》中读到的一样美丽,感受着这样的美好。我们开心地绽开了笑容……同学们,回味这一切,处处都让我们捕捉到的是轴对称图形的足迹,有人说和谐才是美,对称才是美,你是否感受到这种对称美的力量……”学生随着我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引领他们在浩烟如海的数学世界尽情的徜徉。
三、注重凸显小学数学的文化属性
数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抽象的,而且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一些定理法则的死记硬背,这些印象也一直阻碍着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对数学学习初始的兴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数学本身所蕴含的灵动的文化背景的忽视,对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道理的无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凸显数学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数学修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下册《圆》后,在下课前,我作了这样的结课设计:
师:圆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神奇而又美妙,圆是来美化我们这个世界的天使,现在让我们来欣赏――
(多媒体视频:伴随着曼妙的音乐,一幅幅圆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公园里的摩天轮、餐厅的圆桌、奥运会五环标志、圆形的花朵、古老的马车上圆形的车轮……)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圆形的用处太广泛了
生:圆的美真是不可胜数啊……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圆的文化特性有了深刻的感受,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变得灵动起来。
四、开展数学活动中融入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拓宽学生数学知识的视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修养和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活动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形式活泼,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基本的活动方式主要有:数学游戏、数学操作实践、数学实践应用、数学故事讲述、数学智力活动等。这些活动要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开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会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欣赏数学之美,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提升数学的涵养和综合能力,推动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实现。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第三篇: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毛玉华 发布时间:2008-10-31 08:28:50 来源:
翻开科学史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是从数数、测量等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发展起来的,它一直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这可以说是数学文化发展的原始阶段。
数学发展至今,它已具有一般文化的三条准则,即:相关性、相容性和大众性。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方面是数学与一般人类文化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这也构成了数学文化的个性:即独一无二的语言系统、独特的价值判断标准、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及对人类精神创造领域的影响。这又使数学自身构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从而使得数学对象的人为性、数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数学发展的历史性充满了人文价值,也更能凸现数学的文化意义。尤其是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数学化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门学科只有达到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是真正发展了,一项技术是否成熟的标志便是数学化的程度,现代高科技的核心便是数学,数学已成为人类理性文明高度的结晶。因此现代的人们时刻都能够、也应该感受到数学这一特殊的文化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这也必将影响到今天的数学教育。
在课程改革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数学史主要起两方面作用: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提供少量“花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一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发展史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传承,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及大专院校中,对数学文化研究十分广泛,尤其是中外数学史中一些理论性的研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是个空缺。我校出了一个新课题,让数学文化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开始得到渗透,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创新过程,并通过激励,鼓动学生树立“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数学不只作为计算的工具,而是作为每个人应有的素养,代代相传,一代
更比一代新。我们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作出一些尝试。
一、树立“让数学史体现它的教育价值”的理念
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数学学习气氛,对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对于揭示数学在文化史和科学进步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进而揭示其人文价值,有重要意义。
历史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历史上许多著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还十分有助于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
要求教师树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理念,这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和发表见解的道场。教师查阅资料后,结合个人的现实意见,融会贯通在分析教材、编写教案之中。这些课前的准备为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作好了铺垫。
例如,我们在教学圆周率的来历时,如果只是考虑到“教给学生计算的本领”,那么告诉他们P=3.14便行。然而那样的数学课堂失去了童真和趣味,失去了数学文化的韵意。因此我们想分四层次设计:(1)古人计算p,一般是用割圆法。即用圆的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来逼近圆的周长。对于内接与外切演示性的作一解释,让学生理解正多边形的边与圆周长有什么关系。(边越多,就越接近圆)这与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速度相矛盾。(2)出示“Archimedes用正96边形得到p小数点后3位的精度;刘徽用正3072边形得到5位精度;Ludolph Van Ceulen用正2n边形得到了35位精度。”再请学生发表你对前辈们获取知识的看法。(3)再出示关于P的计算公式的发现及计算机运用后的P计算史。(包括祖冲之在内的几十位圆周率的研究者及他们所创造的小数点后的位数)。(4)信息时代的计算更是惊人,你也能成为圆周率的研究者吗?
以上的教学体现出教师对圆周率计算史的了解,展现了P在数学史上走过的艰辛历程,显示了P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为学生对未来圆周率的发展留下了畅想的空间。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数学的共性与个性并存
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想证明数学不只是一些演算的规则和变换的技巧,它的实质内容是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思想方法,以提高全体公民在推理能力、转换能力等文化修养。为人体现数学是一种大众文化,又有独特的思想方法,我们要多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让数学问题走出封闭的体系,增加综合发展性和思维开拓性,改变呆板的单一题型,减少机械模仿,淡化技巧形式,增加探索性、开放性的情景问题的研讨。
如我们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出示一名模特与她的身材标准数,如此美的身材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比例。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能找到数学可以研究的问题,这是一种数学学习方法:观察。
教师讲述:著名塑像--爱神维纳斯与女神雅典娜的雕像,她们下半身与全身之比都接近0.618。在自然界中,0.618也是美的重要规律。譬如,人体天生有自然美,极其奇妙的是,它的比例也符合0.618律!如今设计大师与艺术家们已经利用这一规律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心醉的建筑和无价的艺术珍品。无怪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黄金分割为“几何学的一大宝藏”!更令人惊异的是:经研究发现管弦乐器在黄金分割点上奏出的声音最悦耳。还可以证明,科学实验中求某目标取值的最优点时,采用0.618法来选择,就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达到目的,此法被称为0.618法或优选法。在学生感叹数学的奇妙时,教师出示:比例来历,请先眼望东方。中国比例算法出现很早,它产生于远古时的物物交换,那时候称它为“比率”或简称“率”。在我国最古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粟米”、“衰分”、“均输”三章专讲有关比率的各种算法,包括了现在称作正比例、反比例、复比例、连锁比例、分配比例等形形色色比例问题。《九章算术》这样早就系统地介绍各类比例方法,当然被推为世界之最!
也许这些内容对学生不能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但如果请学生对同桌或自己的身体作一番测量,那么不论自己的身体比例美与否,学生对“黄金分割”这个“比”还会淡忘吗?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注重从身边问题着手,从观察、测量、试算中得出的结论。艺术家又能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服饰、雕塑甚至于音乐的设计中,可见数学与其它门类间的转换、融合与应用。
三、立足数学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教学活动是这样要求的: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式多样,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探索性的活动中。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引领他们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精神,启迪科学思维,开拓知识视野。
(1)举行数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数学家的成长和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得多的人文内涵,从而起到榜样的激励作用。
(2)编制数学文化报,举行“数学史话”抢答活动,让学生从查资料、图形美化、摘抄数学知识等工作中,了解数学文化悠久历史。
(3)开展“追寻数学家的足迹”实践活动,进行数学建模初级比赛。
如:某种规格的钢筋原材料每根长10m,1>,现需要该种钢筋长为4m的28根,长为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原材料几根?如何切割?
2>,如果需要该种钢筋4m的28根,3.5m的50根,2.4m的46根,1.8m的33根,问至少需要原材料几根?如何切割?
让学生建立钢筋模型进行探研、证明,使数学家们的思想精髓等以发扬。
(4)进行数学小论文评比。对知识的看法,对教学的方法,对学习方式,对知识未来的前景等发表小学生的见解,这也一定是别有一番意味的。
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够熏陶学生思维从事物的数量和空间形式的层面去认识世界,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交流。进行数学处理,即以“数学的头脑”看待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与数学化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必需的数学。
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每个人的数学涵养。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编
号:
题
目: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主 题 词:数学文化 数学视野 数学价值 作者单位:密云县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王雪芹
通讯地址:密云县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 邮
编: 101509 联系电话
单位:61009732
手机:***
编
号:
题
目: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主 题 词:数学文化 数学视野 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一词,大约是20年前出现的,最近三四年才用得多起来。所以,对许多人来说,“数学文化”一词还是陌生的。而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近年大大增加,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说明许多人为着某种需要更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更愿意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事实上,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学与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关于“数学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著名教育家马明教授说过:“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人类势必要衰败的。”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提升。课程改革使数学文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与价值,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 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
在实际教学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又该如何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我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感悟数学文化
长期以来,数学以其特有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曾以训练人的心智为目的,被誉为“思维的体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数学教育家就提出,数学教育不能仅作为人们将来从事研究数学或锻炼人心智的一种工具,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我们有责任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数学文化。
数学很抽象,又令人感到枯燥无味,怎样使数学易于理解,为人们所喜爱,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数学家做出许多尝试,歌谣和口诀就是其中一种,让人们在解答数学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在学生对“1~10”的数字有所认识后,给学生带来一首古诗:宋代理学家邵雍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此诗妙在顺序嵌进十个基数,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景色,在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后,再让学生根据刚学的“第几排第几个”的位置表述方式找出这十个数字的位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估计大象的重量,初步感受5000千克已经很重很重了。即而再估计蓝鲸的体重,之后教师再出示数据150000—200000千克,要求学生读出这个数。估计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读这么大的数一定会感到困难。原因是:数大、不好读、麻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揭示:要表示这种很重很重的物体的质量再用“千克”做单位,数太大,读写都很麻烦。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使数变得简便一些呢?咱们的前人很聪明,他们用到了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吨”来解决这一困难。再次出示大象、蓝鲸的图片,不过它们的体重都用“吨”做单位了: 一头成年大象体重约5吨;蓝鲸的体重是150~200吨。学生这次再读很明显的感觉到读起来也方便了。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建立在生活需要基础上的,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实质、注重理解,追求“悟”的境界;教学应该重过程和体验,轻结果,淡化功利色彩,不以成败论英雄;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潜意识活动。
二、拓展数学视野
数学教学应关注在数学学习中渗透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整体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领会数学发展的历史和伟大成就,体验数学文化的底蕴。
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给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史:在古代人们在分东西(果实、猎物等)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分数,最初用算筹表示,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用和我国相似的方法表示分数,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把分数表示呈成现在这样了。
又如在学完《负数》之后补充这部分知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了解一些数学知识的发展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文化底蕴的全面认识,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此,教师应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史实,比如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让祖冲之、陈景润、华罗庚、高斯、笛卡儿等数学大师成为同学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从而让学生们能对数学有更深的领悟。总之,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三、体现数学价值
数学文化的意义还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要用到数学。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讲周长一课时,引入了生活中的材料——为相片镶金边,学生从中学到了求周长的方法:测量边长——计算周长——归纳公式——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数学又服务于生活。这些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用,因此让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是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数学在希腊语中意思是“学问的基础”,源于“科学、知识、学问”,与各学科相比,它最象哲学,哲学是使人获得智慧的科学,而数学是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的科学,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其内涵体现在各学科中,展现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中,其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是让学生通过证明、计算、联想、探索等数学手段,思考、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使人的思维严密,推理逻辑性强,做事有条理。
课堂教学应尽力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时,引出可不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体形时,学生采用了多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在动手实践的进程中,学生发现平行四边行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行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底*高。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反复验证——总结规律”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这个展现过程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一般地说,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实用价值——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形式训练的价值——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文化价值——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倡导一种精神:它集中地表现为数学观念在人的观念以及社会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的价值文化、数学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趣、促思,认识到数学的广阔、博大和数学的底蕴、价值,去真正的热爱它,让我们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景中.《数学与哲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3、顾沛.《数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4、方延明.《数学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下面我是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体会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源于崇高的理想。”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想教育,以及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了统计后,还可以让学生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唤起他们的环保意思。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雄心壮志。
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个学生,只有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祖国,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数学教学中,用形象具体的图表具有说服力的数字材料,古老悠久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报看杂志、电视上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做为教学内容。多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亦在加快,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
教师要寓情于理、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行为示范的指导。“躬行”是陶冶学生的根本,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的榜样,以严谨的治学,公正的板书、美的 语言,美的行动、美的心灵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生其心”,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各科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分。数学统计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只要教师常以细雨之水“润”之,就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