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23:3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一篇: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注意在各项活动中自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意坚持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的原则。

一、在各项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中,其认知、情感、意志及各种个性心理特征时时处处都在表现,这些心理活动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影响学生活动的效率。以情绪为例,在各种活动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所在班级受到的表扬与批评,各种比赛中的成功与失败,学生都会表现出相应的情绪,而情绪高涨还是低落则会影响学生行动的效率。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动机强度与行为水平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心理状态对活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动机强度较弱时,有机体的行为水平不高;动机强度过强时,行为水平也随着强度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只有在动机强度适中时,才能保持较高的行为水平。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如重要的考试、某场比赛的决赛、公众面前的演讲,经常会有人发挥失常,这就是由于过于紧张,焦虑强度过高,注意与知觉的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抑制,从而影响了活动的效率。

学生的心理表现在各种活动之中,同时也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教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有组织地对儿童施加的系统的影响。学校所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方向、趋势、速度和程度。

但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我们在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由于有一些校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因而在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严重者使学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或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品质。例如,学生自尊心的发展与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里教师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兴趣爱好,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情经常发生。在一所学校的毕业班,同学们正在准备《同学录》,学生把自己的一些秘密及对同学的评价、希望都写在了上面。班主任老师知道此事后,到班级勒令同学全部交出来,并严厉地对全班同学说,都要考试了,干点正经事吧,我可是为了你们好!正是由于一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正常的心理需要,主观上以为自己是为了学生好,而在客观上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并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全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心理保健。在学校里,人人都会感受到各种压力,经受各种挫折,产生各种心理烦恼。学校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了解和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现实去化解冲突与挫折。只有每个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才能防止无意中对学生心理上的伤害。其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本的观念(见下一个问题)。第三,教育工作者要时时处处注意自身行为对学生的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社会性行为的学习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成人的言语教诲,一个是成人的行为展示。后一个途径的影响更重要。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自觉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与管理。只有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此项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这是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即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要尊重大多数教师的心理需要。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要求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的自尊需要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认知需要比较强烈,学校管理者就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使教师正常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自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明确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在体育活动、劳动实践、升旗、郊游等活动中明确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例如,有些郊游活动由于组织不当,学生们只是散乱游玩与大吃小食品,但是只要我们事先明确通过这次郊游使学生加强同伴交往等目标,再组织活动,则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对很多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体现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之中。以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为例,在学科教学中,需要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班级活动中,需要学生学会克服交往中的障碍;在各种体育活动与大型活动中,学生会遇到新情境、新问题,也会产生挫折,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去克服困难,增强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自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参与,需要在各项活动中明确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任务,还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渠道相互配合。在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各种渠道,最常用的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只要具备合格的教师,课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渠道,很多学校设置了咨询室,开设了咨询信箱,开展了团体咨询,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成长中的烦恼。教师在各学科与班主任工作及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更是重要的渠道。校园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氛围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渠道只有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坚持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的原则

要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的原则,即明确学生是发展的人,有其心理发展规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须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个体,其心理变化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心理发展有一些基本规律:首先,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如认知的发展是从感觉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概括思维,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情感的发展是从不稳定到稳定。其次,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心理各个方面相互关联,某个心理机能的发展会影响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例如,在青春期,儿童会在认知上表现出具有独立主张的倾向,同时在情绪上表现出剧烈的变化。这一发展现象表明,认知机能与情绪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三,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其综合主导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也不同,表现出稳定的年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多数儿童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第四,虽然心理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顺序相对稳定,但由于社会教育条件的差异,某个个体心理年龄特征上会加速或延缓。

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因而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所了解,根据心理发展的规律开展各类活动。例如,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很重要,而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对别人评价很低,对自己的评价却偏高。了解了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就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些学生“对人严对己宽”,而应引导学生逐步地从他人的评价中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

近年来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智能的特点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具备七种智能:1)语言智能:用文字思考,用语言表达及欣赏语言深奥意义的能力。2)数理逻辑智能:演绎和归纳推理能力,辨认和处理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能: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4)音乐智能:感受、区分和记忆音调、旋律和节奏的能力。5)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的控制和熟练操作对象的能力。6)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行为,与他人沟通与共事的能力。7)内省智能: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加以调节的能力。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学生的各项智能都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以学生心理发展为本还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和独特性。儿童心理发展过程虽然有共同性,但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在心理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等方面不相同。差异与独特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例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做事过于认真,内心压力很大。教师对这类学生应该多加关注,经常引导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以减轻心中的压力。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就要考虑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要求的方式方法要适当选择。

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实现的。因此,在开展各种活动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能代替学生感知和思考,而应做为一个促进者,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让他们参与各种活动。例如,有些大型活动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和组织。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者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真诚。在学生面前,教师不是装出一副样子,摆出一副架子,不故作姿态,不自以为是,而是如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与看法,但并不把这些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会安心地让教师分享他们的愉快,分担他们的忧虑。第二是接受学生,或者说尊重学生。接受学生要求教师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发展。接受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也包括他的短处,教师对学生的接受与尊重,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从而发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的创造力。第三是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这也被称为移情性的理解,即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所感所想,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师生之间“忧乐与共”。

三、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的要求

如前些章节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这里的心理素质,如林崇德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有时又称智能因素)主要指认知能力,它包括感知觉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包括诸如敏捷性、灵活性、独创(创造)性、批判(分析)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又称人格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主要包括健康的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的兴趣、稳定的动机、崇高的理想、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以上这些方面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从正面来阐述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

林崇德教授曾强调“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公式,也是突出创造性人才的智力与非智力(或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两种心理因素。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正是要从智力与非智力两种因素上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性指标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的问题。当然,在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培养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培养智能因素。这是事实。但是,为了更好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则强调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的要求,换句话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学活动,我们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的培养。我们在下边两节中将展开论述,目的在于更好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第二篇: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坚持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自我觉察与认识、潜能开发、青春期人际交往训练等。除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注重“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3.差异性原则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遵循了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成了保证我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不同年级学生所讲内容不同,不同学生指导方法也不同。4.活动性原则

我们根据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方面内容: 1.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

(1)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2)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4)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5)职业教育,即针对职高生毕业将走向就业的特点,讲述职业理想、就业技巧和职场心理调节,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信心,做好就业准备。

(6)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理咨询室,面向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并有专门的工作计划,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咨询的要求,还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能感到轻松,有利于咨询的开展。

(7)个案分析。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告之和不告之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

(8)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9)校报宣传。利用校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展示我校师生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2.指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指导中学生学习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学会放松。让学生知道紧张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等方式调节心态,放松心情。

(2)建立心理支持体系。让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电话等。

(3)学会合理宣泄。让学生知道心里有不良情绪是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要郁积在心里。宣泄的方法有:学习写日记或周记,中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心里的不良情绪用文字描述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中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自己与他人。

第三篇: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的方式有个别心理咨询(电话、面谈或咨询室咨询)、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辅导讲座等形式。在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中,前二者占了主要方面。在基层学校,往往有一些学生,如厌学、迷恋网络、考试焦虑、情绪抑郁或不善交往,孤独另类,很难进行有效地教育。对于这些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群体效率不显著,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很难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将这些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成立小组,相互鼓励,寻找自信,共同解决问题,一起成长。笔者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当前就某一类学生进行辅导或发展指导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

1、群体动力学理论

说到团体心理辅导,自然会涉及到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en,1890~1947)的拓扑心理学的心理场理论。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用公式B=f(PE)来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勒温非常重视生活环境中人行为的研究,他将场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另外,除了勒温外,卡特赖特(D.Cartwright)、赞德(A.Zander)等还对群体内聚力(即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注重团体咨询过程中团体氛围的创设。

2、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最早在1941年有米勒(C.H.Miler)和多拉德(J.Dollard)提出。后来班杜拉(Albert.Bandura)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和依靠间接经验的(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在团体辅导中,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信任的情景,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

3、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Eric.Berne,1910—1970)在1957年创立。相互作用分析包括构造分析、交往分析、竞赛分析和脚本分析4个部分。柏恩将人的自我状态分为3种:父母状态(Parent)、成人状态(Adult)和儿童状态(Child)。这3种状态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与年龄、角色无关,而是不同的心理状态,简称PAC理论。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和研究,非常适用于团体咨询。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与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在国外,PAC分析的团体咨询和治疗小组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其有4个基本的的特点:(1)沟通双方互为主体;(2)沟通能够调整双方的关系。(3)沟通双方具备统一或相近的符号系统。(4)沟通中可能出现社会性、心理性、文化性的障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拉斯韦尔(H.D.Lasswell)提出了沟通的“5W”模式,较明确地说明了人际沟通的过程:传信者(谁)—信息(说什么)—媒介(渠道)—受信者(给谁)—效果。国外管理的心理学家认为,有效的沟通有4个步骤:注意、理解、接受、行动。人际沟通理论为团体咨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减少交往障碍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参考,也为指导者选择怎样的团体沟通方式,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等提供了具体方法和技巧。

5、个人中心治疗理论(Person centered Approach Theory)1940年由卡尔.罗杰斯在美国创立的一种由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而来的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非指示咨询与治疗期;(2)当事人中心疗法的确立;(3)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深化和进一步实践的时期;(4)当事人中心疗法发展为个人中心理论。罗杰斯构成尊重、平等、协调的治疗关系的核心是治疗者的三种个人特质或基本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的创立为团体心理咨询指导者树立民主、宽松的团体氛围打好了基础。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

团体指导(Group Guidance)这个概念主要是从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和集体治疗(Group Therapy)衍生而来的[①]。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它由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②]。

1940年英国精神病学家福尔克斯(S.H.Foulkes)在军人中开展的非结构式团体治疗,并最先提出实施集体分析治疗。1947年左右,勒温建立集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和团体人际关系技术训练实验室--即著名的NTL(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国家训练实验室”,采取自由的团体活动和讨论,使成员对人际关系问题的敏感性进行训练--也称“敏感性训练”,后进入产业界、政府机构、大专院校,1949年,命名为T小组。

1946-1947年,罗杰斯在培训咨询员时发现专题讨论会(work shop)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以个人成长、人际交流、人际关系的改善为目的,侧重体验学习,促进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1949年,美国著名的精神病专家沃尔夫(K.wolf)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集体心理治疗,在团体中采取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移情、谈心和游戏等方法,将成员压抑的情绪、内心的冲突暴露、宣泄出来,然后加以辅导,使他们的症状明显得到缓解。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拉扎勒斯(A.LAZARUS)将以学习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应用于集体心理治疗。

在上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罗杰斯大力倡导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也称交朋友小组),在个体的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团体体验,并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具体的形式有:成长小组、自我肯定训练小组、基本交朋友小组、任务定向小组、T小组、小团体经验、实验室训练小组、基本人际关系训练小组等。会心团体形成于50年代,60年代是普及发展期,70年代为反省期,80年代进入日常生活,即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会心的精神和技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马斯洛和罗杰斯所倡导的人类潜能开发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这一理论,团体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发展呈现出3种主要趋势,即情绪释放疗法、侧重于躯体控制的情绪释放疗法、情绪控制与放松疗法。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和功能

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团体氛围中,参与者愿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够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觉察,并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觉察的反馈,使之经由别人的观点来审视自己;培养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从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延到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道宁(L.N.Dowing)认为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有12个方面的优点

1、学生、了解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以获得公德心和增强自信心。

2、让每个学生能够从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利益,学生将可以得到单独与咨询员接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

3、鉴别需要特别予以援助的学生。

4、增进个别的咨询,团体的经验可以提高辅导的需求,达到更好的成熟。

5、有利于发展社会性,团体中所获得的社会化经验可以促进学习与改进行为。

6、可以提高矫治效果,更好地洞察组员。

7、使咨询员可以与更多的组员接触,这种接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减轻压迫感和改善自己的态度。

8、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

9、为组员提供接近咨询员的机会和增强学生的求助动机。

10、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经过团体讨论是方法明确化后,将有助于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11、松弛学生的紧张和不安。

12、使辅导者和教师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1、教育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

2、发展功能。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3、预防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最佳途径。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成员在团体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满足归属感。

4、矫正的功能。团体活动的情景比较接近日常生活与现实状况,以此处理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容易收到效果。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启动与运作

1、明确团体的纪律

在团体组建好开始运作前首先要宣布团体的纪律或规则(每个组员在这些规则面前都是平等的)。纪律的内容一般包括:保守团体内秘密;坦率真诚;活动期间不与外界接触,避免干扰;避免与少数日交流,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必要时要进行团体宣誓活动。

2、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民主原则。这有助于团体保持良好的秩序和轻松的氛围,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共同原则。团体心理咨询是针对组员的共同问题而组织的个体间相互关注,持共同的信念和目标。

启导原则。咨询的本质是教人自助,因此团体心理咨询应该本着鼓励、启发和引导的原则,重视团体内的交流与各种反应,培养成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原则。指导者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成员的问题和把握团体的辅导过程。

综合原则。指导者应该了解各种咨询的理论与方法,有选择和针对性地综合加以应用相关技术,有效地完成咨询的目标。

保密原则。团体心理咨询过程中,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下,要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隐私,增强互信和理解,增加团体的凝聚力。

3、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1)、团体讨论:就团体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使问题更加清楚,达成共识。

(2)、角色扮演法: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最近相互了解的目的。

(3)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

遵循原则:从容易到难;示范性原则;及时强化原则。

训练程序: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4)、心理剧(psychodrama)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某种角色(角色扮演),借助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主角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与“舞台”,在主试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协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

基本要素:导演、主角、配角、观众和舞台。表演过程:暖身—表演—分享与讨论。

基本技术:自我介绍,角色转换,独白,替身技术,镜照技术,梦幻商店,未来投射等。

(5)、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治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即对正常人在群体中的人际技能及其有效性获得反馈的方法。(6)、认知—行为改变法。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心理意象、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重建其理性化思考,进而改变情感体验与行为模式的方法。其主要技术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巧训练、内隐示范等。

4、团体辅导的课程结构

(1)、热身活动(通过游戏等引出主题)(2)、小知识(提供训练的基本信息)

(3)、心理游戏(用心理剧、角色模拟等形式,进行小组互动)(4)、小组讨论(谈感受,分享成功与体验)(5)、主试总结(小结归纳,加深印象)

5、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

作为团体辅导的组织者和策划者,通常要应用这样一些技术:(1)、反应技术。包括倾听组员的言语,还有复述、反映与澄清等。(2)、互动技术。互动是团体交流的基础。首先要建立关系,另外有解说、联结、促动、沟通以及保证、鼓励和支持的技术也很重要。

(3)、行动的技术。主要包括适时和适当的提问、面质(指导者在认清成员在思想、感觉和行为方面的矛盾时,应明确指出,并要求回答)、调停(当团体的时间使用不恰当,团体浪费时间时所采取的干涉行动,目的在于保护成员不受极端的刺激,防止具有破坏性的反馈与行动)、聚焦(把团体的注意力集中到训练的目标和内容上,不要偏题)和示范(为组员提高效仿的榜样,以矫正不适应的行为)。

6、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1)、活动是载体,内容和目标是关键。在团体辅导中因为要应用很多活动和游戏,但是活动与游戏都是为辅导服务的,不然就会是气氛热烈,难以组织,导致成效不佳。

(2)、小组的“同质性”。小组的组建重要是要小组成员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年龄、性别、年级、存在的问题、求助动机等,否则就很难形成群体动力,辅导效果不佳。

(3)、活动内容设计是难点和关键。每次团体辅导活动课程的设计因辅导对象、问题的不同而不同,有一定的原创性,这就需要组织者要查找资料,精心备课,才会取得 预期的效果。

(4)、团体的时间为一般为一学期左右。团体辅导有一个小组组建-认识-熟悉-巩固-冷却-分离-个别跟踪的基本过程。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一般每周1~2次,每次1小时左右,累计不要超过20次。因为周期拉长一方面时间上不经济,另一方面会使小组成员形成对团体的过度依赖,导致离开团体后的适应不良。

(5)、小组成员每次参加都是自愿的,保密与信任是双向的。这是心理辅导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自愿,小组成员才会有改变的愿望,只有相互的保密与信任,才能相互消除顾虑,发挥潜力,达成目标。

(6)、对团体辅导效果的有效性与有限性的认识。任何心理咨询或辅导的方式都有它的基本目标和对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团体辅导结束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属于正常现象,这除了与活动的设计和辅导者本身的水平有关以外,和团体辅导本身的特点也有关。另外在团体辅导中,发现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要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或提供转介服务。

五、团体心理辅导的计划

1、团体的大小

一个团体的大小主要视这样几个因素而定:成员的年龄与背景;指导者的经验与能力;团体的类型和问题的类型等[③]。如从问题的类型看,主要取决于团体咨询的目标。以治疗为目标的团体咨询人数一般以6—10人为宜;以训练为目标的团体咨询人数居中,一般为10—12人;以发展为目标的团体,参加者可以适当多一些,一般为12—20人。

“对大多数团体而言,5—8个成员是比较理想的。对于具有多文化背景的团体,在不多于5个成员的情况下领导者和组员感到更和谐。教育团体通常有5—15人,讨论团体通常有5—8个成员。个人成长团体、支持团体、咨询与治疗的团体状况是5—8个成员,也可以在3—12人之间。” [④]

2、团体活动的时间及频率

一个持续的多久为好,多长时间活动一次以及每次活动多长时间取决于团体的类型与成员。一般认为,8—15次为宜,每周1—2次,每次1-2小时。对于青少年而言,针对他们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每次以40分钟左右为宜,活动次数可以较多。活动的时间一般放在组员相对比较集中和空闲时,活动的地点要安静和相对舒适。[⑤]

3、团体成员的选择

团体成员的来源途径一般有3种:一是通过宣传手段,成员自愿报名参加;二是咨询员根据平时咨询和调查的情况,选择有共同问题的学生,建议他们来报名参加;三是有家长、班主任或其他咨询人员介绍和转介而来。对于初步选择的组员,为了保证团体的质量和咨询效果,还要通过面谈、心理测验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这样就容易形成具有同质性和凝聚力的团体。

4、团体心理辅导计划书

计划书要根据辅导的目标和内容具体来制定[⑥],一般包括:“小组名称、性质、目标、时间、设计依据、团体结构的确立、保密等原则和效果评价等方面”。

六、团体心理辅导的小组创建及活动设计

1、寻找小组归宿

可以以姓氏、生日、颜色、月份、属相、星座、喜欢的动物、随机抽号的方式来把一个团体分成若干小组,这样就为小组讨论和小组辅导打好基础。

小组认识活动:小组组建好以后,为了加深大家对小组的印象以及小组之间的熟悉,可以让组员讨论自己小组的队名、队歌、口号和队长,协商好以后可以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成员的互相自我介绍

在小组创建初期,组员之间的相互熟悉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姓名、爱好、学校(班级)、特长、喜欢的动物、书籍、格言等的相互介绍达到初步的认识。

3、小组长远的交流与讨论

为了使小组和团体的活动顺利得以开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头脑风暴、协作游戏等增进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例如可以进行小组认同游戏:

讨论:飞机紧急迫降山顶,机上人员带有滑雪装置、雪鞋、小刀、鱼线、鱼钩、打火机、信号枪、镇静剂、手电筒、绳索、烹调设备。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并说明理由。

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成员之间可以充分讨论,不强求答案统一,目的是让成员之间有认同感。

4、小组归宿活动

(1)、下面你喜欢哪种动物(选一种)狗、熊猫、狮子、猫、马、蛇、牛、兔子。

选项一致的就会有相同的归宿感,进一步加深小组成员间的了解。(2)、“哑巴”排队:小组成员按照月份分组,根据出生日期大小排队,不能讲话和用纸笔,只能用手势语。这个活动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3)请按照你的方法将下列10样物品配成5对:盘子、咖啡杯、鞋子、人影、灯泡、蘑菇、人头、帽子、台灯、水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让小组成员感到平等地对话,相互聆听,和谐小组氛围。

(4)合作游戏:同组组员之间合作,只用2张纸搭一尽可能高的物体。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使成员见相互熟悉,又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5、角色扮演

(1)过障碍:三个人扮演成瘸子、瞎子和指路人。瘸子搀扶瞎子过障碍,另外一个人指路。这样轮流扮演,可以加强成员间的熟悉程度。

(2)下面是4组师生关系,请小组将其扮演出来,向大家展示。A、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B、敬而远之、交流平淡 C、关系紧张、互有距离 D、知识灌输、没有情感

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学会沟通和与他人处理关系,克服自我中心等。

6、小组凝聚力活动

(1)汪洋中的一条船(站报纸):准备一张普通的报纸,展开放在地上。找4~5人同时站在上面(不能站在报纸之外,周围有人做好安全保护)约3秒钟,成员间可以相互用手协助。做完后再将报纸对折,重复上面的活动;以此类推,看在最小的面积上能够是否站下他们4~5人。这个活动可以增加小组的协作精神与凝聚力。

(2)“向后倒”:一人站在桌子上,背朝大家,双手交叉抱臂;另外6~8人面对面站好,双手交叉,形成保护网(和站立者的桌子一样高),站立者然后直立向后后倒(注意保护:下面有软垫,活动者均不要戴手表、耳环等饰品),倒在下面人用手交叉形成的保护网上就成功。此游戏要组员之间充分的信任和配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保护得到的情况下做,最好是高中生及以上的学生做。

(3)手拉手绕圈:小组成员站成一圈,每位成员左右臂交叉(将左臂放在右臂上,每位成员均这样)用手拉住相邻两个组员的右手和左手,这样就拉成一个圈。然后小组成员要想办法打开交叉的手,最终手拉手,而手臂不交叉。整个活动中组员的手都不能松开。这个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成员之间的智慧和协作精神。

(4)用身体写数字。每位组员轮流带头分别用手、头、肩、脚和臀部等身体部位写0~9这10个数字。活动虽简单,但可以加强小组的活跃气氛和战斗力。团体辅导的活动也可以在一些游戏和体育训练中得到启示,进行自行设计。

七、团体心理辅导操作列举

笔者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操作方法,就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过辅导,下面就这方面进行一下例举说明。

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I.Goldberg首先提出将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简称PIU)。一些研究还描述了网络成瘾的表现: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

临床常用的IAD治疗方法有[⑦]:打破定势、外力制止、制定合理改变目标、社会支持和家庭治疗等。根据目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和特点,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对网络成瘾者比较有效的一种矫正措施。

1、团体心理辅导中采取“认知—行为”模式

使小组成员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然后从认知的角度鼓励团体成员就网络依赖的问题进行主题交流和讨论,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成瘾状况,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希望解决它;从认知的层面与成员共同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关键阶段,进而根据自己的现有依赖程度确定改变的目标,拟订评估策略,制订行动计划。另外,根据网络成瘾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原因,给予具体的实施指导,并由团体内部发展监督评价机制,对每个成员的行为变化给予反馈、指正以及适当的奖惩。

“认知”可以帮助成员澄清问题,明确自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外部的支持、激励内化为自我指导、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基础和动力;“行为”训练则是将“认知”领悟转化为外在表现的积极措施。从“认知”到“行为”需要一个过程,认知上的认同不一定反映到实际的行为中,而且认知是建立在相对稳定、静止的条件基础上,行为则是具体情景中的即时反应。

认知不等于行为方式,认知的完善并不能保证行为的有效。而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后固定成型,并能持续自觉地发展,必须有认知上的保证。要使网络成瘾者真正达到生活常态适应的水平和目标,必须将“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使团体成员能够用认知来规范行为,又通过行为反馈进一步矫正、强化和完善认知,使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完整同一的生活适应。

团体辅导中的各小组咨询都包括了网络成瘾问题的若干方面,可能在活动中会有主题、具体内容和成员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但同一主题都是以“认知-行为”模式设计了类似的咨询过程。依次是“现状了解-问题分析-尝试训练-反馈调整”。[⑧]

(1)、现状了解:主要是将小组的活动集中在某一具体的生活、学习适应问题上,让成员诚实地表述自己由于网络依赖而导致的困惑和适应困难;

(2)、问题分析:调动每一个成员共同分析某一适应问题和网络使用的不良影响,找原因、想办法,改变由父母等权威形象等指令性的方式,让成员去主动思考“我是怎样做的”、“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并在这样的讨论中找到自己与他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具体差异,增强行为训练的方向性、目的性和模仿性,增强自信心。

(3)、尝试训练:就共同找到的问题解决方法,给予时间自我尝试,记录变化、感受,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讨论,看具体方法对具体成员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如何。每种方法要考虑到成员的网络依赖现状和年龄特点,既要让他们保持对活动的兴趣,又要给予他们“努力会成功”的体验。

(4)、反馈调整:根据上一阶段成员完成的尝试作业,评价优劣,调整策略,及时鼓励指正,适当奖惩。

2、网络成瘾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

对通过调查而筛选出的22位网络成瘾的中学生在和其班主任取得联系,征得他们同意后,组建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小组。活动时间每周1~2次,每次1小时,共计20次。

确立辅导的目标:相信自己,共同努力,自如地上网,健康地生活。建立团体互助小组:因为团体内个体的能力、性格等是有差异的,通过辅导者的观测,把有一定共性和互补性的个体组织到一起,组建3~5个小组,每组4~6人为宜。这样活动时可以有分有合,讨论、小组游戏和协作等能够形成好的氛围。

团体训练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保密、平等、自愿、互信和激励。训练和辅导的内容有:认识互联网、建立心理援助小组、情感宣泄、认知内省、放松训练、列生活计划、网络对自己的影响讨论、角色模拟—“我能行”、心理暗示与自信心的训练、人际交往的训练、建立监督小组,控制上网时间、《全国青少年网络协议》讨论及签名、自我总结与反省:我与网络、催眠、上网的自我控制实践、小组交流—强化支持系统、小组座谈—布置后续训练任务。

后续跟踪:为了使训练的效果不至于弱化,在结束训练后辅导者应该给予各团体成员一个活动之后一个月的活动建议或计划,包括热线支持、信心座右铭、作息时间安排、适度的宣泄途径、小组支持等。这样辅导的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巩固。

3、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笔者通过对20位网络成瘾者的3个月近20次的(每次一小时,每周1~2次)团体辅导,在他们上网时间的控制、人际协作、自信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团体辅导是网络成瘾者矫治的重要手段。心理防御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差、自信心低下、人际关系不和以及家庭教育失控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网络成瘾者的辅导要通过学校、班级和家庭共同协调,效果会更好。

七、小结与展望

1、团体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在基层学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个别咨询进行补充,提高咨询的效率。当对某一类学生进行同时辅导时,可以大大提高咨询的效率。

另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在一个团队中,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协同发展,增强了信心。

还有,在一个班级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可以促进班级内同学的交流与沟通,形成良好的班风。

当然,对有某一类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还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潜力。在辅导过程提高教师的教育与共情的能力。

2、团体心理辅导的展望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性团体辅导进一步受到重视,并在医疗咨询、学校教育、个体自我发展、人际训练和自我价值探索等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1990年以前,中国的一些精神卫生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对住院和门诊患者开展多种类型的集体心理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举办了“团体咨询培训班。之后,上海和北京等地的高校和中小学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以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博士为负责人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并在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大中小学建立了上百所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基地,使这项工作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将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将成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要辅导的方式和工具。

第四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语润心田,阳光满校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坚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从无到有,从有到常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用先进德育思想作指导,推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一、完善组织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认识统一,分

工明确

我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副校长,副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大队辅导员与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为心理辅导室“阳光苑心语小屋兼职负责人,蔡菊娥等24位取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格证的老师轮值心理健康辅导室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协助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2、重视“心育”,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工作目标

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自强自立的合格人才为指导思想,以成功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服务每个学生为目标,既注重学生“成才”,更注重学生“做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

容,将 “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历年来,我校德育工作目标、措施中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不可分割和舍弃的重要部分,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常规工作、团队工作和学校重大活动中去。

每学期初,学校行政班子都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具体布署;学期结束时安排老师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交流总结。平时的健康教育工作则给予了人力、物力、时间上的保证,做到切实抓好细节的落实。学校在教育教学极度紧张的的情况下挤出了2万元作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经费,并给予报销车费及伙食补贴。同时为心理健康辅导室进行装修,配备电脑等器材。

3、完善的制度,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心理健康辅导室工作制度》《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职责》,并为全校一千多师

生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至学年主要由老师负责。心理辅导室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着改善。在初步探索后,发现由于我校学生数多,心理辅导室来访学生量大的情况一个人的工作量不足以应付该工作,在2010年九月开始执行了《心理辅导室轮值制度》,由取得相应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的24位老师,轮流做班心理辅导室,接待来访学生,处理学生来信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了定期出版的心理健康小报《阳光心语》和固定的宣传栏《心育之窗》。《阳光心语》为四开小报,分为“刊首寄语”“心理测试”“心理知识”“心理故事”等栏目,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辅导。如第七期针对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学生对学习成绩普遍担忧的情况,本期的《阳光心语》就登了《给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一封信》在开学初期针对新生适应新环境问题就登了《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的文章。《阳光心语》小报分发到各办公室及各个班级。将学

校将心理辅导室辅导教师进行的咨询辅导工作按一定标准计算了相应的工作量,同时依托班主任,结合家长学校、社区,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二、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1、接受专业培训,遵守职业道德

我校领导班子很是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月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题会后,就着手筹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选派了25名老师参加了师范大学主办的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现有25名心理辅导教师,其中四位获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证,21位获省心理健康教育c证。她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具备科学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并且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遵守职业

道德。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和活动,让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积极和专家请教,同仁交流,不断增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增强实践能力,积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培训学习,为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

我校还定期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了解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前景和价值,学会自我情绪的调整和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心理调试的技巧。9月老师在全体教师会为老师们做了题为《心语润心田,阳光满校园——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讲座;2010年3月又邀请了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国家心理三级咨询师吴递峰为教师们做了题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成因的分析及改善途径》的专题报告。2010年10月结合麻沙长坪片际教研活动老师又为完小及教学点老师进行《做孩子们喜欢 的老师》的讲座。这些讲座受到了广大教师欢迎,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切实的开展。同时我校本着“以人为本,以学求实”的观念,征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杂志,鼓励教师选择自己适用的心理学材料,供全校老师学习使用。使教师们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从而为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室内外拓展训练,维护和调适教师心理,另外,学校还创造条件带领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使教师们学到了先进的方法,坚定了进行心理健康研究的决心和信心。结合教研活动开展观摩心理活动课等,2010年四月结合我中心校教研开放周活动,老师进行了心理健康辅导课《男孩,女孩》的教学观摩研讨,以点带面,以新的理念引领学校心理工

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1、结合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制订教学计划

我校按市教育局文件规定,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设置在1-6年级,课程内容包括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普及等。有时课程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由课堂向外延伸,例如师生情谊这节课中,设置机会给学生采访任课老师,同学不同程度地感觉老师比自己想象中要可爱。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大为改观。老师也觉得通过此次活动和学生的感情更为融洽。每个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每学期除了做好个别心理辅导工作外,至少得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是结全自已的学科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课。并像其它学科一样备课进入常规化管理,教案上传至学校服务器。两年来,我校教师执教了学科渗

透课。典型的有语文《体验真情,珍爱生命》《唯一的听众》体育渗透课《障碍跳》数学渗透课《确定位置》《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统计》心理辅导课《给厌学开处方》《情绪与健康》《学会战胜挫折》《快乐伙伴》等。

2、班主任工作及少先队工作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一直注重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培养和运用。每学期我们都会为班主任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知识。同时提供机会和舞台让班主任充分交流和展示他们在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我们开设的讲座包括:重视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人际交往效应与师生沟通等等。我校明确规定德育处、大队部、心理咨询室、年级组、班主任要相互配合,每学期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结合年级学生特点及工作重点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心

理健康教育。如一年级及撤点并校初入我校四年级的新生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今年的开学初老师利用在寄宿生中进行了为题为《想家了,你就哭吧》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辅导今年村校转入我校学生的适应期明显比往年短,哭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中段年级积极开展以“认识自我”,“搞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班队教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以及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高段年级尤其是六年级,面临毕业考试的压力,难免有焦虑紧张的情绪,我们通过讲座辅导、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增加正确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正确对待考试。

3、学科教育渗透,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我校充分利用教案评比、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公开课等契机深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思想。倡导发掘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应该说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起到了很大的转变作用,也更突出了心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每学期要求心理健康教师要至少上一节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并把活动教案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目标是否达成,以突出学生情感认知的变化,让教师们以良好的师德和精神风貌影响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http://

4、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交流

结合家长学校及每学期的家长会,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交流。每学年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不同的辅导内容,内容丰富,涵盖了新生适应问题、考试焦虑、家长和学生沟通、创建学习型家庭等等。

四、规范细致的咨询辅导,为学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1、规范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学校在校园格局调整,教室数量有

限的情况下,仍旧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专门的辅导室,安置了档案柜、专用电脑、沙发等设施,给予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极大的支持,同时也方便保存管理相应的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的各项制度都齐全规范上墙,心理教育教师严格按照规定每天定时开放,为学生细致服务,得到孩子们的一致喜爱与认可。开设了“悄悄话信箱”每天早八点开箱。一年多来,总收到了约三百封的来信,主要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在男女生情感,父母家庭等方面的困惑,我们的辅导室的老师都针对对来信一一回信并亲自送至学生手中。

2、认真填写、分析咨询辅导记录,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1 2 下一页

第五篇: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育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们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骨干教师专业引领效能日益彰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有效;心理咨询平台逐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完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成立了由学校行政任组长,骨干教师任副组长,专兼职教师、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科学、规范地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业务咨询服务;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提供服务。

二、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氛围

我们认为,在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但更是与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的。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它工作的整合,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我们提出对教师、学生、家长实施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的每个过程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机,提高校园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师方面,学校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营造宽松管理氛围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师德教育和教师培训相结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提升职业幸福感(例如:开展教师经典阅读活动等)。让教师缓解了压力,放松了心情,提升教师对集体的归属感,促进了学校和谐心理氛围的形成。在学生方面,我们本着贴近学生实际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提出向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质量,给常规活动注入了新的内涵,促进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家长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我校许多学生都出身平民家庭,大多家境一般,还有部分是外地打工的家庭。家长普遍承受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随着现代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单亲家庭”数量增加,子女的家庭教育不仅很难保证,有时甚至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我们通过教师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活动日等活动,引导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肯定鼓励孩子,学会与老师配合,赢得家长对学校的支持。

教师、学生、家长,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始终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本身就应包括这三者,而我校也正是注重了整合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了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取得了工作的成效。

三、打造专业教师队伍,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受教育者,就不可能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 学校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拥有心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着力建设了三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是建立了一支成熟的心育骨干教师了队伍。学校出资,选派一些热情高、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乐于交流沟通的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目前,有心理专业本科生7人,泉州市骨干教师心理培训4人,参加B证考试2人。由他们主要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心理咨询室的日常工作,包括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学生的团体和个别辅导等,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专业指导。

二是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能力的班主任队伍。他们主要承担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现代教育提出了培养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目标,班主任则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角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我们鼓励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这样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同时,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通过德育研讨会和每周的班主任例会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更好地为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是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自觉意识与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他们主要承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学校利用每周的教师集中学习时间,或者是集体教研活动时间,请学校的兼专职心理教师作主题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完善工作途径,提高工作实效 众所周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3.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院治疗部门。基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明确认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和完善工作途径。

1.专业课程开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而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为它更突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我校目前一至六年级都开设心理课。课时量为每周一节课。目前采用开明出版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展开心理健康的教育,课时每周仍为一课时。

2.辅导活动深入。每学期我们都会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开展心理辅导。辅导内容分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健康知识讲座等。在普及和团体辅导中发现的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积极地进行个别辅导干预。每周一至周五,我校心理咨询室定期开放,接待来访学生,通过交流、咨询,尽力缓解或解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心育工作。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诸多心育因素。结合学校“十五”市级课题《课堂心理环境调控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开展,许多老师在情感沟通,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加强了师生情感交流,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4、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我校少先队工作规范,活动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优化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5、在学校报告栏上设置心理教育专栏。刊登学生设计的手抄报;介绍心理方面的知识;回答家长、同学的问题,为他们排忧解烦……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们尝到了成功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不断地有些兄弟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各级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心理教育成果也常常给予较高的评价。多位老师的心理论文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杯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回顾几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深深感到,由于市教育局部门的高度重视,市进修学校教研员们的的积极引领,学校的努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共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学校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下载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陆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5篇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在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了解到,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我校属于农村高完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面临的压力巨大、肩上的责任非常沉重。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因此,学......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于淑娟 【主要内容】:中学生正处于特定的身心发育发展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亦会不同程度......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来促进学生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健康理念的基本特征:1、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2、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3、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4、现代健康理念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

    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 而心理健康对此,不同的学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