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教学论文
让“探究”充盈语文课堂
单位:始兴县实验小学
姓名:吴
吉
群
时间:2006年10月
让“探究”充盈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语文教学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以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探究”充盈我们的语文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还是一种教育质量观的 1 问题,是学生观的一种反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是这样,我们说老师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性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现黄河的变化:过去的黄河和今天的黄河。置于这样的情境,学生自然就会提出:“黄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黄河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这样一系列问题。在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又提供一些黄河还在受破坏,我国还有些地区受沙尘暴袭击的有关新闻资料,学生又提出:“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治理黄河呢?”“如何保护地球?”等环境问题。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身心就会处于最佳状态,探究的欲望就会更强。
二、模仿探究,学会质疑
有人说,质疑就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说:“发 2 现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与思维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学生:一是提不出问题——缺乏思维的探索性;二是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三是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四是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缺乏思维的深刻性。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让他们知道在何处问,如何问,从而悟出质疑的方法。
1、问在文题处。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涵、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探究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如学习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让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舍身”进行探究活动,他们会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怎样舍身炸暗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在空白处。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被鬼子拉走后,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代: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么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的射击的?他有时怎样避开敌人的搜索的?把这些情节设想出来,既能使雨来机智勇敢的性格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3、问在模糊处。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课文中往往具有表面模糊不清,实质清楚明白的知识点,而学生对此理解易出现模糊,可引导由此设问。如《倔强的小红军》可由“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红军啊”质疑:陈赓对得起小红军吗?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能正确的解决疑难,而且能深刻理解小红军的“宁可牺牲自己,决不拖累别人”和陈赓“关心他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
4、问在标点处。一篇文章中有许多标点符号,由于它形状小,位置不明显,常常被忽视。标点符号和文字一样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样可作为探究点。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描写指导员护书的那一部分,用了多处省略号,探究点可设在这几处省略号上,让学生解读这几个省略号的作用。
5、问在矛盾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再引导探究矛盾,解决问题,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在词语与词语间的矛盾处质疑。如《草原》中的“大方”与“羞涩”,鄂温克的姑娘为什么既大方又有点羞涩呢?通过矛盾的发现探究,学生能具体感受到鄂温克姑娘对客人的一片温情,感悟到作者写事的真实,用词的准确。可在内容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如《养花》中,为什么“忧”和“泪”也是乐趣?《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有矛盾吗?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 4 心,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关键作用。
教师站在学生的对面是一位欣赏者,在学生后面是一位推动者,在学生的旁边是帮助者,站在学生的中间是是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自读自悟,整体感知,乐学善思,明理悟情,谈体会说见解,不人云亦云,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题是“草船借箭”,而课文中没有一处地方写到是“借箭”,有的学生说,这分明是骗箭。究竟是“借”箭还是“骗”箭?把它作为一个辩题,借此机会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辩论赛。这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理解课文的契机,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探究中闪烁、碰撞、升腾。
充盈探究的语文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满兴趣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随意地写,无拘无束地质疑解疑,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阅读,自主地进行学习,逐步养成探究性阅读习惯,积累自主探究的经验,提高阅读能力。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来的东西会越来越多,精神世界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之我见
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本文就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演示实验 学习情境 探究能力 调查 实践
在课改的大浪潮中,作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为此,笔者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
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空中生烟”、“雨落花开绿叶出”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广泛搜索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图片、影像资料和模型等,增加化学课的趣味性。例如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影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离不开实验,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巧妙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景: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县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千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1.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58%。
2.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3.了解到热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设置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
新的探究要求。
四、收集剪录新闻报道,创设情境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学习“燃料和热量”这一课题时,某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日本地震核泄漏,造成的全球核恐慌和核辐射,我国的抢购食盐等事件,都可以与化学相关知识展开来讲述,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像这种例
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教学测设情景时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注重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长江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亲自到县城自来水厂参观与调查,发现“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某地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后,将学生带到附近的一个菜窖进行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在讲授化学肥料的一课中,结合课堂知识,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如作物生长早期可施适量的氮肥,让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生长中期施适量的磷肥,让作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子粒饱满;生长后期施用适量的钾肥,让作物的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的能力。这对用传统方法种田的农民是不大做的,对在农村成长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为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注意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探究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并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北学实验教学情景及其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04,12.[2]]胡久华,王磊,胡晓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研究[J].化学教育,2002,(11)1.[3]王文会.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4]曾建波,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三篇: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模版)
探究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及策略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地为语文教师接受与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有时被轻视甚至淡化,这样的探究容易陷入盲目。从语文工教学的实际规律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立足文本,把握方向,提示探究方法。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不会失魂落魄,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关键词:探究性 引导 反馈 探究性教学的误区
语文等于活动,“爱护”成了“牵就”。探究性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意识。但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是牵就学生的一切欲望,有些课堂上,教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有时唱歌,有时跳舞,热闹得像是活动课。学生读到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问到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茫然不知所答。缺少教师引导,多了盲目,结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舍本逐末,甚至连主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钱梦龙先生评价这样的课时说:“这样的课,看起来高扬人文性,但这种花花俏俏的东西,必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降低,感悟能力的降低,”这其中缺少的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
探究无论深浅,学生无所适从。为延伸教材内容,拓宽研究课题,时下一些地方出现了研究课热,教师给出的研究性课题,不要说学生无所适从,就是教师恐怕也会感到棘手。一般在课堂上不能研究出结果,教师就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甚至还要写研究报告。学生没有精力,也没能力去研究。即使有些“听话”的学生做了“研究”往往也是事倍功半。探究性教学的引导策略
立足文本,引导探究。探究性教学虽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对研究课题的拓宽,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想像的发挥。但它又是以理解文本内容、领会文本思想、品味文本语言为前提的。完全离开文本的探究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希尔斯所说,任何改革都逃脱不了过去的掌心。因而,当我们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想到不应是如何探究延伸,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一般课文教学完毕,需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强化训练。未必所有课都有抛出一个“研究性”的话题或问题。俗话说,先练走,再学跑,脚底踏实,才能健步如飞。探究性教学是“跑”,是“飞”,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实践,但它仍代替不了我们脚踏实地地“走”。
把握方向,适时引导。首先是探究性问题的确立。教无定法,探究性话题可以是先设定的,也可能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了有价值的探究话题。不论是哪一种,老师都要进行有原则的筛选。一方面切合文本原则,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是切合学生原则,探究性问题经过学生努力应可以解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他们才乐意努力,倘若高不可攀,学生也就没了兴趣。其次老师要学会适时点拨,及时、适当调节探究方向。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合作者、参与者、同时又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
3、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对于刚步入探究教学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不仅应给予肯定或否定,更要提示他们如何探究。告诉学生探究问题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避免学生感到迷茫没有头绪。首先是要他们激活已有的信息储存。一方面调动已学过的课文及正在学习的文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调动课外积累,解决需要探讨的问题。例如《发问的精神》一文课后练习三提出“有人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说法缺少根据。看这种怀疑对不对。”在讨论这一问题时,理论上的依据既可从现学文本中找,也可用上一篇课文《怀疑与学问》的道理来阐述。既可肯定其中怀疑精神的可贵,又可辩证地批判其“毫无根据地乱疑”。而事实上的依据可调动自己课外积累的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经过的知识、信息。其次,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方法。由于探究教学是围绕问题解决活动来开展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合作。针对不同的探究性问题,提供一些相应的探研方法供学生参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总之,在语文这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是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在带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时既不能完全囿于文本,又不能脱离文本,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
第四篇:探究性教学心得体会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郭述桂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主体地位 评价方式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必要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活动,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多元化、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探究已具备了较好的充分条件,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要求我们不仅要将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它提倡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等目标的教育层次,呼唤“面向问题”而非往日的“面向定义”,数学问题来自实际,而学生需要用探究的手段来学习、验证和发展数学,需要数学探究的土壤来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提高解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毋庸置疑,数学探究性教学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又是实施新课改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呼唤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殊不知这正是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变一言堂为多言堂,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固定学说,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大胆地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思维的良好动力,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鲜事物总是主动追求,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开导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遇事多问为什么,千万不要对学生的疑问和好奇进行打击和嘲讽。
三、数学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究
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可以这样教学匹配例题:
例(九年级上册p74页例2):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问题1:本题的主要等量关系是什么?(分组讨论,举手回答)(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的数量=5000元)问题2:设合适的未知数,并利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冰箱每天的实际销售量和冰箱的实际销售利润。(小组内完成,全班交流)(如果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那么每台冰箱的定价为2900-X元,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为2900-X-2500元,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为8+4〃■台。)
问题3: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后,教师示范板演并点评)
解: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根据题意,得(2900-X-2500)(8+4〃■)=5000 解这个方程,得 X1=X2=150 2900-150=2750 所以,每台冰箱应定价为2750元
点评: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设未知数的方法和解题方法,只要合理就应该加以肯定,可鼓励学生选择最优化的解题方案,避免出现限制学生思维的现象。
四、重视过程,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应采用多元性。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而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例如:设计一些学生有一定经验,但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抽象其概念、探究其规律。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答案更具有多元性,评价更具有灵活性。“——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讲得真好!”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和激励,是对学生付出努力后的最好的评价和回报,是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数学素质。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的生命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第五篇:探究性教学教学案例
探究性教学案例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 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