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

时间:2019-05-12 23:1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

第一篇: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

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

1、梁启超的籍贯是(B)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

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被称为(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5、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A)

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思愈高

10、王夫之别号(A)

A一壶道人

B白石道人

C亭林先生

D梨洲先生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贯在(A)

A湖南

B湖北

C河南

D河北

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文学家

D活动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 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C)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

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

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培养人才

B改变世风

C 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C)

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

B儿童时代

C中年时代

D 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B)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

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

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29、(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

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被称作(D)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饮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下列哪种刊物(C)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华日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C)

A卓如

B任公

C 一壶道人

D 饮冰室主人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

B社会教育

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B)A美国

B日本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38、黄宗羲和(B)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D)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

A《广师说》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C)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D)

A只讲天理

B只讲人欲

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

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

A只重视学

B不重视实践

C只重视教

D必须重视实践

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D)A 食客

B士兵

C学士

D有才能的人

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D)

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B小疑则小悟

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4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

A《学校》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D)的教育理论。(对)

A学与思分离

B知与行分离

C学与行分离

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D)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2、(A)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B)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C)

A 学对思有妨碍

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

D思对学并无妨碍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

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ABC)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

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C.兄弟关系之理

D.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

B.教育的根本

C.社会的风气

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

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ABCD)

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

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B)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四书”之一。(√)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X)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X)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21.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22.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33.乐可以试人心向善。(√)

2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25.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26.《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27.《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28.一般的玉如果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同理,君子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成就他的德行。(√)

29.“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中的“瑑”应读zhuó。(×)30.只要用教化来规范人民,就能取得成功。(√)

31.《中庸》是儒家关于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

32.《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33.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34.《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的撰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

35.“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36.《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37.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3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39.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4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4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4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43.《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的对教师职责的论述。(√)4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段文字是说: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45.“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此句话讲了“诚”和“敬”对一个人立身做事的重要性。(√)

46.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

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

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对)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则。(√)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习性诸论》和《书院》。(√)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在生长形成。(√)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第二篇: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

《国学经典与教育》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四书”之一。(√)

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X)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X)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13.《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X)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15.孟子告诫学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16.“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X)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X)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20.《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二、单选题1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 &nbs, p;)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C)。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A.《论语》 B.《学记》 C.《尚书》 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B)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

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学而优则仕。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占首位。

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的精神。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D)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A)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80.孔子主张(C),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 D.《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

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C)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 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 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王用礼是为了(A)

A.节制人心 B.调和人生 C.推行国家政策 D.防止倾邪的行为)C 89.礼是用来(B)

A.协和感情 B.区别等级 C.使人亲近D.相互尊敬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A)

A.没有怨恨 B.没有争斗 C.没有穷困 D.没有灾难 91.“明圣”的意思是(C)

A.制作礼乐的人 B.传授礼乐的人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B)A.发生饥荒 B.有伤世风 C.产生疾病 D.劳而无功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A)

A.提高内心的修养 B.了解民心所向 C.丰富精神生活 D.以上皆非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

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B)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

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A)A.声音 B.声乐 C.歌曲 D.名声 98.乐是由(A)

A.从内心发出来的 B.在外貌上表现 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 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A)

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C人心向善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C)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

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

D.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C)

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 “颛”通“专”,专门。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 “埽”通“扫”,扫除。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D.臧(cáng)于骨髓 “臧”通“藏”,收藏。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D)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 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 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 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A)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C)

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B)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C)A.严禁学术 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A)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D)A.校 B.庠 C.序 D.庠序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A 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C)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C)A.《孝经》 B.《诗经》 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 122、子曰:“好学近乎(C)”。A.仁 B.智 C.知 D.勇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A)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 124.有弗学,(B)

A.问之弗知弗措也。B.学之弗能弗措也。C.思之弗得弗措也。C.辨之弗明弗措也。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A.则能尽人之性 B.则能尽物之性。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 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26.温故而知新,(D)。

A.敏而好学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

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

128.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 129.《中庸》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四书》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的思想。

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

131.(C)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A.学习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B)的中和。A.学生—教师 B.主导—主体 C.学校—家庭 D.其它)B 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A)的和谐。

A.本质与作用 B.过程与方法 C.主观与能动 D.主导和主体

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C),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A.学习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 137.《中庸》继承了重视(B)的个别差异的思想。A.群体 B.主体 C.个体 D.其它 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A)。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B 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

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B.优优:很多的忧愁。C.其人:指圣人。D.凝聚:引申为成功。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

141.大学之道,(A)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在明明德,在亲民,B.在名明德,在亲民,C.在明明德,在兴民,D.在明名德,在亲民,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A.谦 B.律 C.醒 D.查

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A.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 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A)矣。A.鲜 B.闲 C.兼 D.先

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之。A.无 B.弃 C.众 D.去

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A),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 B.众 C.广 D.出

147.“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D)也。A.齐 B.律 C.醒 D.修 148.心诚求之,虽不中不(A)矣。A.远 B.偏 C.责 D.负

149.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15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A.格物 B.知物 C.其物 D.及物 151.自天子以至于(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

15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153.是故君子有(A)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 B.知 C.彼 D.其 154.《大学》是(B)系统的经典论著。A.释 B.儒 C.道 D.法

155.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A)的过程。A.统一 B.矛盾 C.融合 D.发展

156.“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A.《礼记》 B.《中庸》 C.《大学》 D.《春秋》 157.《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 158.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A)。A.政治目的 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 D.历史目的 159.《大学》原为《理记》的第(D)篇。A.38 B.40 C.39 D.41 160.(A)的精神贯穿在《大学》始终。

A.伦理道德教育 B.君王至上 C.儒学 D.政治修明

单选题2

1、总结提炼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的古代教育家是(B))也。A A.朱熹 B.王阳明 C.韩非子 D.黄宗羲

2、“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体现出的教学原则是(D)A.可接受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B)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 C.愉快教学 D.尊重个性 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

A.内心的想法就是客观现实 B.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 C.客观现实受主观的制约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选读)其中“重”的正确解释是(B)

A.重要 B.严格 C.以„„为重 D.重视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选读)其中“修”的正确解释是(D)A.修养 B.修身 C.养性情 D.进修,求上进

7.“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毁》选读)其中“廉”的解释是(B):

A.廉洁 B.少,低 C.清廉 D.廉政

8.“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进学解》)最正确的大意是(C)A.做事选精当的事情,说话一定要有玄机。B.记叙事情选最重要的,记叙言论掌握言外之意。

C.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D.记事的人要选重要的人,写言论的人要有涵养。

9.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A)A.光复“师道” B.论述教师的价值 C.传授学习方法 D.树立师德 10.“传道受业解惑”的“业”指(C)

A.事业 B.学业 C.古人“六艺”之业 D.专业知识 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揭示了(B)规律。A.教育 B.学习成败 C.道德教育 D.人的成长

12.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A):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B.成人对小孩的影响 C.小孩与成人道德教育的因果关系 D.道德教育的任务有阶段性

13.“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A.广闻博览 B.熟读而精思 C.多方汲取 D.反复思考 14.朱熹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B)A.6—12岁 B.8—15岁 C.7-12岁 D.5-12岁 15.朱熹认为的“大学教育阶段”,年龄段是(A)

A.15岁以后 B.15—20岁 C.16岁以后 D.18岁以后。

16.朱熹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A),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 B.认识事物 C.传授科学知识 D.明人伦

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D)A.修身 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 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A)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D)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B)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A)的教学原则。

A.时习B.笃行 C.博学与专精 D.勇猛奋发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C)A.不断努力 B.循序渐进

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D.学习要有计划性

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C)

A.知的作用 B.行的重要性 C.知行并进 D.知与行的关系

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A)

A.家教规范 B处世哲学 C.集大成之作 D.家庭教科书

26.颜之推认为培养的人应该具有“应世经务”的能力,这种人是指(D)A.清谈家 B.章句博士 C.状元 D.服务国家的统治人才 27.为了培养“行道以利世”的实用人才,颜之推提倡的教育内容是(A)。A.实学 B.章句 C.诗词歌赋 D.四书五经

28.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的教育应该(C)A.严爱 B.慈爱 C.严慈结合 D.顺其自然 29.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A)A.强调为人厚重 B.强调孝与仁 C.强调为人厚道 D.强调诚实守信

30.颜之推认为“厚重”的道德品质包括忠君、孝顺、谦恭和(A)A.礼让 B.城市 C.谦逊 D.厚道

单选题3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B)

A.年龄小的人 B.有志的青年 C.没有志气的人 D.不懂事的人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的下句是(C)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认为(A)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A.获取知识 B.重视学生 C.重视教师 D.重视教材 5.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A)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教愈好 10.关于教与学的认识,不是王夫之观点的是(A)A.教师可以强迫学生学习B.学生应该自我勉励 C.教师既要善教又要善学 D.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合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 12.王夫之所说的“善教者”就是(A)的老师

A.知识渊博 B.人品高尚 C.逼学生学习D.使学生乐学 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

A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 15.在知与行的认知上,王夫之的观点是(A)A.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B.知先行后 C.知行合一 D.知行分离

16.“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尚书引义》 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C)A.自学 B.讲解 C.讨论 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A.江苏 B.浙江 C.上海 D.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之口 A.王夫之 B.顾炎武 C.谭嗣同.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

A.适用 B.背经 C.明理 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

A.教学目的 B.教学方法 C.教学手段 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培养人才 B.改变世风 C.匡扶政治 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C)

A.正规的学校 B.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 B.儿童时代 C.中年时代 D.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B)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舆论 B.法律 C.报刊 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A.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29.(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梁启超 B.王夫之 C.谭嗣同 D.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A.教可以代替学 B.学可以代替教 C.教比学重要 D.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 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在《欲强中国必兴学校》中指出救亡图存必须以(D)为本源 A.和平谈判 B.制度改革 C.武装革命 D.学校教育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存亡取决于(C)

A.当权者 B.少数优秀人才 C.国民素质 D.人口多少 35.梁启超的国民素质教育观应理解为(C)A.提高领导者的素质 B.提高学校的地位 C.提高国家公民的素质 D.增加人口的数量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

A.特殊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37.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B)

A.自然之质 B.后天的学习C.耳鼻口的功能 D.遗传的天性 38.黄宗羲和(B)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梁启超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A.勇士 B.战士 C.人民 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D)A.梁启超 B.王夫之 C.谭嗣同 D.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

A.《广师说》 B.《取士下》 C.《学校》 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C)

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D)

A.只讲天理 B.只讲人欲 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 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

A.只重视学 B.不重视实践 C.只重视教 D.必须重视实践 46.对王夫之学与思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D)A.学对思无妨害 B.思对学有帮助 C.学越广思越远 D.思越困学越懒 47.出自《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D)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B.小疑则小悟

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4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

A.《学校》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D)的教育理论。(对)A.学与思分离 B.知与行分离 C.学与行分离 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D)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2.你从“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中最能联想到(C)的学习法。

A.自主 B.质疑 C.合作 D.探究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B)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A.梁启超 B.王夫之 C.谭嗣同 D.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C)A.学对思有妨碍 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 D.思对学并无妨碍 56.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的目的应该是(D)

A.只是培养有才能的人 B.只是探求治国的道理 C.只是教化愚弱的国民 D.既为了养士也为了治国 57.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C)A.传授道理 B.教授知识 C.传道授业解惑 D.解答疑惑

58.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创新的教育思想中不包含(C)A.由博致精 B.深思能疑 C.由精致博 D.重视异同论

59.王夫之关于教与学的表述正确的是(D)A.教与学没有区别 B.教与学没有联系 C.教与学可以互换 D.教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60、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体现较为明确的是(A)A.国民素质教育观 B.学生素质教育观 C.教师素质教育观 D.教师和学生素质教育观

三、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 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

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 B.道德教育 C.文化知识 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 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

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

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 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ABC)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

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B.兄弟关系之理 C.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 B.教育的根本 C.社会的风气 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

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A.量力而精 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

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

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ABCD)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

A.虚心务实 B.博习广见 C.勤勉惜时 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AB)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ABC)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 B.广泛的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BC)共同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政治

第三篇:《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2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的魅力

—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有感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从有史记载的奴隶社会到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这些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世界教育思想宝库的重大贡献。如今,走进《国学经典与教育》,重温这些思想精华,我再一次被其深刻的思想魅力折服。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清初的启蒙思想教育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探讨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当代的教育同行探讨并加以利用。

对教育者身份的“师”的描述,最早的论述出现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等观点中,后来荀子也提出了为师之道要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做到德高望重。荀子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提倡尊师的,在师生间,强调服从,其师道尊严思想超过了孟子的君、师并重,把为师之人比作天地和祖宗。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荀子同时认为教师可通过施教这一中介实现参与治理国家的可能。他将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规律概括,令人深思。堪称世界最早的教育理论论著《学记》也对教师的角色进行的论述。韩愈应算得上是对教师这一概念作出精确定义的第一人,他专门所著《师说》来论述教师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同时提出了以道为求师的标准的见解,并指出师无常师、唯道是求,教育不过是先觉觉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的产生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果。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虽然也提倡尊师重道,但他对绝对的师道尊严持否定态度。清朝的黄宗羲则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公其非是于学校”的观点,表达了教师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

综前所述,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教育家对教师所持的观点:教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担负着启蒙学生、传递知识与文化的重任;教师是一项对自身要求很高的职业,从教师自身的内在知识涵养、性情修养、综合素养到外在的形象、气质、谈吐表达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同时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兴旺。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观点中,对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价值也有许多精辟的认识。《学记》记载着孔子等人的观点,提出了爱护学生的观点,对待学生要启发诱导,遵循启发性原则。同时指出学生间存在着差异,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及宋朝的朱熹等教育思想家都认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者自身是学习的主体,能否学好取决于自己。综合上述各思想家的观点,可以概括出他们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与定位。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已经认识到了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的灌输对象,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阶段性的,因而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按规律施教。这些见解和认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及改革仍有着很深的启迪作用。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同时还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有十分独到的见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了师生间的互相促进作用。这一观点是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至今在教师自身成长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唐代的韩愈更直接表达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认为师无常师,师生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闻道在先,这种关系是可以转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师生关系的认识上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

纵观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重视道德教育和德行培养,注重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它渗透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目标不约而同,尤其与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不谋而合;它渗透的教学态度与今天的师德标准近乎一致;它渗透的教育教学方法会让教育工作者受益终身。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作为当代的我们也更是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呀!

第四篇: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城东小学:李芳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保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储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精髓。国学经典不只是中国长久保守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力量。保守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主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湛,传布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教师的培训讲座中,援用了《论语》的良多内容。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推进个体成长的感化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平易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贫乏,但最根柢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布到公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发生严峻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体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成立在经济成长的根本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限制。

孔子认为办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指点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平易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剖明:教育可以传染打动听,既使苍生守诚恳,又使苍生有“耻辱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结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环节感化持必定立场。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本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从贵族天赋比平平易近高尚、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零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根本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平易近,为其“有教无类”从意供给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不同是后天感化的功效,充实必定了教育的影响力,必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倡导培育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标

《论语》反映出孔子努力于通过教育来培育“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他明白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涵养本人,连结恭顺谦逊的立场”,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伴侣以及老苍生都获得安泰”的治国安平易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从。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硕的教育内容

按照《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合的角度归纳综合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根基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博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合适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需为德育办事。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利用的根基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罗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术技巧培育等三个部门。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零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混为一谈,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焦点。至于《论语》不注重天然科学和出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从意“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平易近是没有资历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开办私学,在教育对象长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主要构成部门。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准绳,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式,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平易近,使教育勾当扩展到了平易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广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超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涵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神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勤学,具有丰硕的实践经验,注重道德涵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表率。《论语》中良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涵养的相关阐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迪。

1.立志有恒,加强涵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涵养中的主要感化。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只要本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高尚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勤恳的标的目标。

2.自省自克,悔改迁善。

孔子从意遇事要长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涵养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人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觉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感化。孔子认为,道德准绳和规范是公共好处的表现,对个人起束缚感化,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涵养的标识表记标帜。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具有不犯错的圣人,环节是看待错误的立场。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本人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觉,是本人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本人的社会职责,应注重本身的学习涵养,节制博识的知识,具有高贵的道德,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身先士卒来传染打动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实说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简直,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出发生潜移默化的感化。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怀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需具备的前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怀学生道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糊口与健康环境,他和学生有深厚的交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激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学生跨越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概念。

7.不竭学习,勤恳立异。

国学经典培训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需本人经常复习故业,畅通领悟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觉,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只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主要准绳。可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墨熹在归纳综合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实施因材施教准绳的环节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领会,切确节制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寄望察看、领会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错误谬误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以不合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别的,孔子对不合春秋阶段的人也有不合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不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承诺或激励学生有不合的特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育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育“恭顺”,“暖和”的个性。

2.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根基方式是启发诱导,他认为节制知识理当是一个自动摸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出格注重学生的自动性问题。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墨熹对这句话做了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要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形态时教师才当令地诱导、激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前提,“触类旁通”是启发的功效。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触类旁通”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焦点是激发学生的自动性、缔造性。孔子认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需领会学生的认识纪律,节制学生的心理形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掉人;不成与言,而与之言,掉言。知者不掉人亦不掉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掉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自动获取知识,又能成长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启事,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式,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骑虎难下,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长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骑虎难下”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尚高贵、教育能力之高强。

3.学思连系

孔子一向强调学思连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地合适人的认识纪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强调学的主要性,否决思而不学。他以本人的亲身体会警告学生:“吾尝末日不食,末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根本,分开学习去思考,其功效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主要性,否决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从意事事处处都应利用思考,极力否决“饱食末日,无所存心”(《论语?阳货》)。

孔子的学无标的目标,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无标的目标,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连系,思与社会糊口连系。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无标的目标,思有目标。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连系的谬误。

4.学致利用

孔子很强调学用连系,学致利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置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途呢?孔子从意“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义是说他的学生有的判断,有的灵通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办理政事会有什么坚苦呢?孔子培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奉行其政治理想,训练学生可以或许出仕为宦,办理一方。所以他十分寄望学用连系、言行相符。

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义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复习、操练、练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术,获得了功效,内心感应欢愉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义是说,复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地。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见地,是合适教学纪律的。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实。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实学习,对于不大白和靠不住的工作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隆重地说曾经大白的道理,做曾经大白的工作,就可以减少怨恨和形成可惜。

学习本身是不竭实践的过程,要频频地学习实践才能平稳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畅通领悟贯通了,便可触类旁通,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6.诚实谦虚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要求学生具备脚结壮地的立场。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布,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孔子否决“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立场,本来没有,却拆着有,本来空虚,却拆着充实,这是不好的。他从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猜测,不停对必定,不刚强刚强,不自命不凡。当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实,没有把握做判断时,理当存疑,不成想当然。要做诚实的人,持脚结壮地的学习立场。

孔子倡导谦虚好问。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论语?八佾》),认为这是求知的主要方式。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勤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从意“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育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

《论语》是一份弥足贵重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实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很是丰硕,认实研读《论语》,复习具无方式论要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养分,对教师加强师德涵养、提高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

通过学习,感受国学不只在庙堂上生辉,在平易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独一一个文化连缀五千年而没有中缀的国家,也是由于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从华夏时,这种教育方式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根本的教育,为中国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术方面的开辟加大注重,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干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性,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钉子,不会获得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安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夸姣的教育诗篇;可以存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画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密意,唱出我心中最标致的教育赞歌——“善政得平易近财,善教得平易近心”!

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术方面的开辟加大注重,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干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性,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钉子,不会获得幸福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让现代人可以领会先人留下来的贵重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急躁的社会中找到本人的成长标的目标与幸福之本。

互联网,手机,汽车等现代工具让我们的糊口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现代化提高了国人的糊口节奏,但并没有从根柢上带给人们欢愉,反而带给人们更大的压力。是高科技的错吗?我想不是,人类要前进,社会要成长,必定要进入现代化。当人们的心灵面临这焦躁的社会,不晓得如何糊口了,心中少了那份安好与自在。当大师只是以物质为根本,而精神上却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工作。是我们该静下心来,研读下我们圣贤的教育时候了。

读读这些经典的语句就晓得,“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先人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并且到现代业一样的合用,不只此刻并且在当前绵长的岁月里也一样合用。如果我们不好好爱惜本人的文化,让这些指点我们人生的哲理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然后还埋怨糊口的不如意,实是怪不了别人。

看到社会上的人越来越多的读国学,领会国学,这是社会的前进,让我们一起为弘扬国学而勤恳吧。

第五篇: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之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读国学经典悟师道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自学校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分教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不同年级开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

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学生通过读经典,从各方面都有了变化,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这样会使一个

人受用终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

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

极其悲痛,“哭之恸”。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

要老师的呵护。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

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同时我们更应当庆幸,在有生之年中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喊出:

“与经典同行,幸哉!”

下载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经典与教育练习题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躲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聪明精华。国学经典不仅是中......

    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心得 黔江区城西中心小学校庄开阳 最近,我校掀起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热潮,我认真学习了各位教育名家的思想。曹教师谈到了国学教育与师德修养,重......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那么,何谓“本质”呢?本质是指人或事物底子性的构造,具有根底或条件的意义,并蕴涵着无......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主讲:牛开全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暑假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 曾经我觉得《国学》高高而不可攀,遥遥而不可及,有阳春白雪的味道,《国学》是饱读诗书者的功课。至20xx年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及考......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范文大全]

    国学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 、 什么是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 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绸,白色的蚕茧,抽出白色的细丝, 织出白色的丝绸。引申为一切白色或一切淡色,如白马素车、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