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共)
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
hanxiheng 发表于 2006-9-17 18:30:33
一、认识新课程、新教材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基于这两个理论,新教材更体现了层次性和互动性,亦即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以自主探究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法指导为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原教材中把知识切块处理,一环一巩固的繁锁的、重复的记忆型学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二、切实落实新课改
1.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对教育现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看法。初一年级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众多的新鲜感,在此时利用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训练很有必要。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谈暑假生活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鼓励学生上台讲、主动讲,在小组中评出表现突出者,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从开始不愿讲到后来争着讲,这对学生后面的数学活动的参与作了一个铺垫,学生会更自然地进入新课程。在数学新教材中(北师大版),其编排的第一章内容是“丰富的图形世界”,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经验和体验,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分析、归纳等能力的发展,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对后面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了“数学有趣”、“我非常喜欢数学”的数学观念。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老师今天又拿来了许多五颜六色的东西,有圆柱、圆锥、长方体,还有积木拼成的正方体,同学们都十分兴奋„„这就是新教材产生的影响。
2.学习方式的变化,确保新教材的实施(1)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正式球类比赛对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有一足球比赛,用3个足球进行了检测(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其结果如下25,10,35,说一说该选那一个足球?为什么?用数学知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2)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的美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比如我在教学“展开与折叠”一节时,为学生提供了()个可拆散的正方体积木,让各小组学生动手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只能沿某些棱“剪”开,不能拆散后重新拼成),再交换各小组的展开图形,分别折叠成正方体后又展开„„这样循环交换数次。学生感受了展开图形的多样化,经历了观察、操作、想像、交流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创新的意识。
三、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多一点思考
1.教学管理制度
传统课程下的管理制度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新课程下强调:(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但在当前的学校普遍还是以“分”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练习,小结作业”的一一量化,这对教师的创造性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教师的素质有待于再培训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具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主体,要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研究新课程,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及评价能力。为此,教师的培训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中的教育行为的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教育观念,真正形成适合于新课程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及效果,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的培训应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员体会情景,组织讨论、分析,使学员掌握原理同时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若是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能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并且定能硕果累累。
第二篇: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思考与体会
吉林省通榆县第七中学 李明福
一、认识新课程、新教材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教师是学生式的老师,学生是老师式的学生,师生共同发展。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努力实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异,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基于这两个理论,新教材更体现了层次性和互动性,亦即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以自主探究式为主,教学方法以学法指导为主、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原教材中把知识切块处理,一环一巩固的繁锁的、重复的记忆型学习。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新增了“经历、体验、探索”这些刻画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使得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二、切实落实新课改
1.形成数学观念,促进新教材的实施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需要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这是—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人们改变对教育现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和看
法。初一年级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学生刚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大门,新的环境对他们产生众多的新鲜感,在此时利用学前教育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进行学生参与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训练很有必要。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求学生作自我介绍、自我评价、谈暑假生活感受、今后的努力方向等,鼓励学生上台讲、主动讲,在小组中评出表现突出者,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从开始不愿讲到后来争着讲,这对学生后面的数学活动的参与作了一个铺垫,学生会更自然地进入新课程。
2.学习方式的变化,确保新教材的实施
(1)设置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而进入学习角色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教学绝对值时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正式球类比赛对球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有一足球比赛,用3个足球进行了检测(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其结果如下25,10,35,说一说该选那一个足球?为什么?用数学知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引进数学活动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被随之激发,起到了“导”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可
随时创设,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加以训练,使学生逐渐认识,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会努力去探索,并且学习中不仅要使自己解决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问题。
(2)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过程的美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是单向的活动方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的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
三、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该多一点思考 1.教学管理制度
传统课程下的管理制度是:(1)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3)以“权”为本,权力至上。新课程下强调:(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但在当前的学校普遍还是以“分”为本的教学质量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复习引入,新课讲授,例题练习,小结作业”的一一量化,这对教师的创造性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2.教师的素质有待于再培训
新课程下的教师是具研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主体,要善于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要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心理学、研究新课程,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及评价能力。为此,教师的培训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中的教育行为的能力,帮助教师理解、内化教育观念,真正形成适合于新课程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及效果,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的培训应结合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学员体会情景,组织讨论、分析,使学员掌握原理同时学习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若是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能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并且定能硕果累累。
第三篇: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 思考
关于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霍州市第四中学 刘小青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或其他教学参考资料),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推动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
第四篇:对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对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要:对新课程中的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探索,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和理念;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73-02
在课程改革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1.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3.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数学教学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在一个彼此信任而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应有的学业,甚至进行深挖掘、再创造。要想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但要在情感上吸引,更要在教学中提高信息接收率。例如,利用教材中可操作性强的一些动手实践内容,指导学生用木条、铁丝、硬纸等材料,制作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些数学趣闻、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等,不但增加了知识的生动性,而且易于使学生把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数学知识构建,将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情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4.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4.1数学知识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来确定教学起点,使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还应掌握好教学进度。
4.2作业练习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笔者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3学习目标分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另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只关心某一次结果。一个学生如果他确实努力了还考不好,教师就不能再责备他,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型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和谐地发展。
第五篇: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 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 ”战车、“ ”风筝、“ ”夕阳夹山、倒影入溪、“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1立体图形,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