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体现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被广泛学习.实践也证明了合作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些探索.一、利用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然,不同的证法还有许多种,这里不再一一详述.通过对一道题目的多种证法的探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利用开放型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数学开放题,通常是指答案不确定或条件不完备,或具有多种不同解题方法的数学问题.数学开放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科学加工,从而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挖掘深层信息、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同时,数学开发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强大动力.因此,数学开发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设计开放性问题,以便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例如,在对初一学生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教学时,设计有四个有理数:3,4,-6,10,每个数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又如,在进行“切线长定理”的教学时,设计:已知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AB与OP相交于点C.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四个结论或者更多.这些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宽松的气氛,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闪现出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智慧.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让自由的空间成为学生创新的乐园,这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乐园,这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对他们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课应成为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荷兰著名数学家、教学教育家弗赖德塔尔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也就是说,数学学习事实上不是要机械的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不是对所学内容的翻版和复制,而应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实践,因材施教,就可以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创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学生一旦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创造的潜能便能得到挖掘.[江苏省新沂市城岗中学(221400)
]
第二篇: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浅谈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概念教学 有意义化 探究性 情境性
[论文摘要]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对学生概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中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概念,学生不但有意义地获得了概念,而且通过对概念获得的过程,发展了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相比灌输的方式教授概念的模式而言,可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注重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背景下,新教材带给数学概念教学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方式上曾做过一些初浅的探索,现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数学概念的有意义化教学
我们知道学习概念一是要知道它的外延意义,二是要理解它的内涵意义。而内涵意义是概念名称在学习者内部唤起的,独特的、个人的、情感的和态度的反应。学习者的这类反应,取决于他们对这类物体的特定经验。像“无理数”这类数学名称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具有很少的内涵意义,如果直接讲授,抽象难懂,则学生不易接受,心里容易疲劳。
例如:上《无理数》这课时,我准备了十个乒乓球,在每个乒乓球上分别贴上0-9这十个数字放在不透明的袋子里,上课时先出示乒乓球,然后请同学们上来在袋中摸出一个球,看谁摸到的球上的数字最大,并请一个同学在小数点后面写上同学所摸到乒乓球上的数字,随着一个个同学上来摸球,数字一次次地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418532469…在学生玩得起劲的时候,暂停他们的工作,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不停地上来摸球,数字不断地记下去,那么我们在黑板上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小数?学生回答“能得到一个有无限多位的小数。”我追问“是无限循环小数吗?”学生异口同声“不是”。“为什么”我追问。有学生答“点数是摸乒乓球摸出来的,并没有什么规律。”我及时归纳:“不错,这样得到的小数,一般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不同,是一类新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对这种摸奖式的摸球,学生对它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以摸乒乓球得到的数来产生一个具体的位数可以不断延伸的小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感触”的非常直观的无理数模型,使本来遥不可及的数学概念具体地走到学生的面前,赋予无理数一个真实可信的意义,使概念更容易接受、更有意义。
二、数学概念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往往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探究过程。简言之,探究学习是对数学探究的模拟,有别于学生好奇心驱动下所从事的那种自发、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事实上,学生探究活动过程所涉及的观察、思考、推理等活动不全是他们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候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例如在《相反意义的量》的教学上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4)三个不同事例变化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数量的变化都是相反的。在明确考察的对象是事物数量对应性变化这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列举类似的事例以进一步理解概念。然后再任选学生的举例提问:“向南走3步,向北走4步;赢利200元,再赢利300元;向上8cm,向东10cm。三句话中两个量变化有何区别。”引导学生关注量所反映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量的相对性质,最后由学生来思考概括所有相关例子中共同的东西,即他们都是相反意义的量,而非“相同意义的量”或“不同意义的量”。
在这堂课里,通过学生对相对具体事物的直接观察、感知、分析、比较,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成为“相反意义的量”概念本质的“发现者”,亲自参与了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入的理解过程,从而品尝了发现所带来的快乐,实践了抽取实际事物量的关系而舍弃其他一切表面现象的一种思维活动。这样的探究教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数学变得亲近,学生乐于接受。
三、数学概念的情境性教学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体位置的合理性。然后问:“同学们那么你们现在的位置怎么确定下来?”学生:“我在第3小组第4排。”“很好,那么单独用小组数或排数能否确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让第3小组的学生站起来,第4排的学生也站一下,通过实际情境进一步体验用一对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正确性。然后再问:“把教室的右墙角的两条墙角线分别看作是0排0组,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组数,y表示排数,在这过程中学生巩固了用一对有序实数来确定平面上一点的方法。然后要同学们考虑这时隔壁班的同学的位置该怎样确定,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讨论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框架。
整堂课的教学基本上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可见好的情境对概念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还有正例和反例教学,特别是在数学概念理解的深化阶段,反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既可以利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概念教学,也可以利用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多方面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概念进行概念教学。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各种教法,综合各种教学方式以提高我们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琴艳,浅谈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当代教育》,2007年第4期.[2]徐泽贵,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第三篇:对初中数学“教学做合一”的思考
对初中数学“教学做合一”的思考
——我读《陶行知教育名篇》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笔者担任初三数学老师,寒假里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带领学生在初三第二学期备战中考,闲暇时才想起看看教育理论书籍,随手拿起的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带给我的是经久不息的震撼和来自心灵深处的思考,尤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对我“教学考合一”的教学无疑是当头棒喝,我(或者说我们一大群教师)教学很多时候是为考试服务的,最滑稽的就是《考试说明》,请看这一段摘自《北京市2011年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的话“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如果实际问题中需要超过两个分式呢,列出的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呢,我们的学生会说他们不会解,因为老师没有教,为什么不教,因为考试不考,对初中数学“教学做合一”的思考。
笔者从教11年来我何尝不是奉《考试说明》为圣旨,也是经常告诉学生不考的不用问了,不要做了。这样的事情是否还要继续,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也在拷问我。我有必要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明确的答复。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的迫切心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可以理解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中的“教”,陶先生注重在做中“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中的“学”,陶先生突出在做中“自主学习”;“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所谓“做”,陶先生则强调“注重实践”。数学课的教育更应当充分体现出“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学中我要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二、对问题的思考
回想11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也有意无意地践行“教学做合一”,在这里有必要反思过去值得自我肯定的实践,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展望将来,因为我的教学生涯还很长,学生的路更长,一代代,一批批的学生需要我们教育,教育他们成为学以致用,有理想,会生活,能创造,乐奉献的民族之希望。下面是我的浅显的思考和初步的试验,我坚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1)让学生学有用可信的数学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师更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收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此,教师在教学某一数学知识前,应创设一切条件,一切机会让学生到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以唤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
上星期是初三第二学期第一周,同学们学习的劲儿十足,作为老师我真的很高兴,但我又掠过一阵不安,他们认真是为了中考,为了上重点高中。我要进行概率的教学,这一单元在中考时送分的,这三年来北京市中考题有关这一部分不学也会正确解答。教材里安排一节《用频率估计概率》,在以前我们所有老师都会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们也毫无疑问地接受,马上应用,正确率极高,皆大欢喜。但今年我对同学们说,我们下节课做游戏,同学们要准备:一个盒子,十个小球,两种颜色,一种颜色6个,另一种4个,没有球可以想办法用别的物品替代,但要能随机抽取。三到四人一组。同学们都很诧异地看着我,我再次明确要做游戏,大家高兴极了。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准备的物品,告诉他们试验程序后,开始游戏了,课堂热闹极了,没有犯困打盹的,没有心不在焉的,一会儿数据出来了。在随机的试验中数据告诉我们“用频率估计概率”是可信的,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啧啧称奇。同时还提出很多他们感兴趣的与概率相关的问题,有些我能马上作答,还有一些我和同学们都要进一步探究,下课的铃声在欢快的游戏中响起。不过在初三(10)出现了插曲,有一组数据严重偏离,查看原因是这组同学没有小球,在家里煮了10个鸡蛋。这可乐坏了全班同学,乐完之后我们理性分析为什么会严重偏离,用频率估计概率可靠的条件是什么等,教学反思《对初中数学“教学做合一”的思考》。
整节课真是玩着学,做着学,教学做合一,而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做。
(2)创设情景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在“教学做合一”的思索中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道请你给“-3+6,-2+(-1),7+(-8)?”三个式子赋予生活情境。同学们此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学生一):我向后走了3步,再向前走6步,离起点有多远?(学生二):我国男足上半场输两球,下半场又输一球,共输几个球?(学生三):我上午来上学在路上捡了7元,回家路上不小心丢了8元,我亏了还是赚了,多少元?学生
(四):我国女足被对方攻入3球同时攻入对方6球,问输赢如何?……
这时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导出加法法则,同时对同学
(三)的例子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本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合理创设情景,引入生活的例子或者学生已有经验的拓展与想象,合理的情景设计应该成为数学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很多时候我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数学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数学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周围的客观世界,学会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教学做合一”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 “做” 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怎么做?新的时代,和平的国内环境,同时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八十中学提出培养:“有理想,负责人,会学习,善合作”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怎样才是会学习呢?要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要学会合作探究,团队合作精神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我想到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这都离不开“做”,亦即““教学做合一”。
初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不在于学习课题研究的课题报告怎么写,阶段成果怎么汇报,论文怎么完成。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又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利率》这一节课时,围绕《利率》这样一个小主题,课后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生活中的各种税率,如:营业税5%、车辆购置税10%、利息税5%、个人所得税等。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等。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利率概念,同时学会与人交往,还有合作精神等。
初三第二学期是复习课为主的课堂,很多老师不禁要问:复习课怎么“教学做合一”?我想其实越是初三复习越好进行“教学做合一”。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所有知识测量阳光下校内旗杆的高度,要求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动手自制测量器,设计活动方案及测量表格。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填写表格,写出测量报告。同时让学生到户外测量体会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测量过程。学生通过经历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培养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对问题的困惑
(1)“教学做合一”实践与升学考试的矛盾会让我们踌躇不前,“教学考合一”是需要长期实践,而且在短期内会对应试教育产生冲击,势必会引起学校领导的质疑,家长的不理解。
(2)校外实践安全的困扰,在校内进行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师可以全方位指导,但有些实践比如围绕《利率》这样一个小主题,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交通安全等怎么办?
(3)实践器材的匮乏和资金的短缺。
(4)能否在“教学做合一”实践同时与升学考试学习相得益彰?。
四、展望
结束语: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在70年前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深深地启发着长期以来“教学考合一”的我,在“教学考合一”的前提下,教师能创新吗?能,但是培养的是考试高手,也许能培养有知识的人才,他们会的是复制粘贴,绝不会真正创新。培养的学生不能创新,再会创新的教师也只不过是“病梅馆”的工匠。对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我认识一定还过于肤浅,但我坚信实践不息定让学生学有用的、可信的、有趣的数学。也定能让“教学做合一”在新课程的今天焕发新的活力。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对快乐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数学快乐教学的思考
摘 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主动积极的学习。
关键词:快乐教学、数学“口诀”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的互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尤其是数学中与中考压轴题相似的综合题破费时间,一般中等程度学生需花时两个小时左右),学生每天疲于应付作业,对数学产生一种严重的冷漠与抵触情绪。当然,原因是很多的。但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格格不入。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主动积极的学习呢?下面,根据自身的体验,略谈一二。
首先,我觉得应改变满堂灌的习惯。我觉得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因为时间是个常数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也是个常数,那么只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所以,我通常以典型例题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点拨,又及时向学生推出变式题型帮助他们突破难点。老师精讲学生多练,把握课堂上的时间,课后作业少留以避免学生滋生厌烦心理产生抄袭行为。
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乐意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将注意力放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中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
一、抓时机,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在刚拿到数学课本后,教师要不失时机让学生对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认真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再如本章结束时举办一次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能不能学好啊等等问题,通过实践和讨论排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和陌生感。
二、注重学科协调,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文科知识和数学趣闻,结合教材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等等。
三、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阅读习惯:阅读前先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后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讨论习惯: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探讨,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和分类讨论的题目。比如,在“绝对值”和“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时。
(三)培养观察能力:一般学生对图形、实验的观察比较感兴趣但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观察。可以边观察、边提问、边讨论。比如,在“平行”教学中先要求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回答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
(四)培养小结习惯:经常强调学生自己去归纳、小结,记忆效果更明显不易遗忘。
四、适度提倡数学“口诀”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概念学生难以理解、记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时用文字加以提炼、浓缩,是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贮存和运用的。比如:合并同类项中“说起合并
用心
爱心
专心
同类项,法则千万不能忘。只求系数代数和,字母指数留原样”。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零”正好。“大”减“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因式分解中“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也上数。四种方法都不行,拆项添项去重组。重组无望试求根,换元或者算余数。多种方法灵活选,连乘结果是基础。同式相乘若出现,乘方表示要记住”。数学口诀可以说是数学对象语言表述的“文眼”,也是数学简洁美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深刻理解有关内容的前提下,用寥寥数字就可抓住要领,十分便于记忆,有的甚至可以收到过目不忘的效果。
再次,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三视图”教学中,把学生分小组每组发若干“三视图”纸片,然后每组推荐上台演示堆砌出立体图形;在“轴对称”教学中选两名学生上台表演动作的模仿秀,让学生们在一片笑声中掌握其性质。
最后,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让他们感到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也能解决困难,把遇到困难的不快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快乐。因为现在的孩子都为难情绪严重,往往表现决心很大行动却迟疑不决,同时以遇到失败总是找各种原因很少反思自我。因此,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到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还能让学生明白自己不能顺利解决此问题是由于哪方面知识的不足造成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会一步步提高。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去创新。信息时代数学与我们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创造力,才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取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先谷.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科学咨询,2007(22).2.彭实.谈适度提倡初中数学“口诀”.科学咨询,2008(20).3.高永红.浅谈初中数学快乐教学.科学咨询,2008(22).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新理念
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新理念
河口中学数学教研组新方法学习
时间(11月14——12月15)
当了近三十年初中数学一线教师的我,经历了各种版本的数学
教材,最先使用旧人教版,后来经过逐渐修改过渡到新人教版,接着使用北师大版,在北师大版刚使用了一轮,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就又改成了华师大版。就这些版本而言,各有千秋。新数学课程标准在观念上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并不是因为版本的改变而改变。就上述三种版本,都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哪种教材好呢?就我的经验而言谈谈我的看法。
1.有关传统数学课程的情况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科就是逻辑思维课。但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理论性太强了,且有部分内容没有实用价值(当然最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数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而前所考的题目有时远远脱离实际,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试验、应用等。这样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上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巨大差别,特别表现于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在内容上分四个领域:“数学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叙述;具体目标中增
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同时也指出数学不单纯是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新数学中教师不单纯教,学生不单纯学;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全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新数学教材上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更符合孩子们的口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教材中“游戏是否公平?”、“跟我学”、“试试看?”等极富情趣和创意的字词会令我们身不由已的进入数学的世界。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一接触新教材,我们可以立即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学习的渴望,更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新数学课程标准下教学的情况分析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们高谈阔论,情绪高扬,学生常常会制作一些小制作、工艺品等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也出现了“问
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这又与传统课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鲜明的对照,不由得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数学到底怎么学?学什么?甚至数学教师也在说这课还怎么教。其实,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应有的对策。
3、新旧教材的对比
如果纯粹的说传统数学课,弊病不少,旧人教版教材虽然说理论性强,学生难以掌握,但是他的系统性强,学生学习知识不乱,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东西,也就是现在说的创新学习。必定它是在中国使用并改进了几十年的数学教材。
新课程下的三种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
(一)新人教版
吸收了原人教版的编排体系系统性强、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知识环节环环相扣等特点,又加注了新课程的新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注入了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是比较好的实用教材。
(二)北师大版
完全使用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彻底打破了旧的的课程编排体
系,学生不再是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是先有问题,再用自己已经有的经验和知识去找方法、求知识、解决问题,给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但是,所涉及的问题太难,学生难以理解,有时老师讲了好多学生也不懂。更不要说让学生自学。比如象方程应用题和函数应用题,有时一道题一节课解决不下来。
(三)华师大版
在新课程的新理念上和北师大版相同,使用里创新教学的思维方式的教程安排,也给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但是它又想象人教版那样把各个知识都讲到,所以就出现了不伦布类的现象,不如学习勾股定理要用到根式的运算,但是学生没有学二次根式,出现了知识空缺,是教学上不好处理。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而不学判定,使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不能很好的巩固,而且再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又要重复学习。同样,还有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在教学时间上要耽误还多时间,学生学习也感到很累。
从课程的编排上,都不如新人教版的合理,新人教版在学生学习数的开放后就学习了二次根式,学生的学习感到轻松,不走弯路。新人教版在旧人教版的基础上近年来已经改进不少,很有实用性。它吸收了旧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学习系统性较强,严密性和逻辑性强,基础的巩固方面也作的好,学生知识掌握过硬。素质提高的效果要好的多,老师在用教材上也和省力。是一套比较好的实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