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数学教学专线的思考
对数学教学专线的思考
六安数学(2)班刘和平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
一、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过程学会应用;
二、根据学生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三、认真观察、学生学习表
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对于课本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作业,应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出答案,教师则在学生作业完
成的基础上详细的表述,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围绕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而实施的一种设
计,是数学学习理论和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教师提出创意和决策的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和有序的系统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是不断循环
往复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及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讲究科学性和创造性。
必须明确,实施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
行初中数学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学设计要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广泛挖掘和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
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和教学策略
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我认为要关注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要正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数学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
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主探讨、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活动;等等。
二、在真正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
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过程;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描述概念、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等),首先鼓励和激励策略,即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而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而不宜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
三、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四、根据每节课的实施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第二篇:对数学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对数学双语教学的思考
通过八年来的初步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双语教学的好处,但同时,我也领悟到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学科+汉语,而是学科与汉语相辅相成的,即汉语与学科教学是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汉语的引入应该为学科教学服务,而不是单纯的把维文换成汉语就行了,更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
当然,通过实践我也发现对于双语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东西,如怎样通过更多的渠道使双语教学体现更大的价值以及如何使目前的双语教学更上一个层次,从“以母语为主”向“过渡式”发展,由“维汉文混合”到“沉浸式双语教学”,这些都是今后的探索方向,另外,双语教学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是我的努力方向。
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严格遵循指导思想,努力实践实验要求,取得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是影响数学双语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双语教学的老师不但要在语言教学上有所突破,更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上多加钻研,只有在做好了本学科的教学,才能在此基础上搞好双语教学,所以要学科教学和双语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里我主要说的是汉语授课能力
双语教师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汉语授课能力。这方面我采用的主要方法:
(1)首先我把小学5,6年级的数学教材认真地看了一遍,同时把有些概念,定义背下来。
(2)把备课过程当作很好的学习过程,如在数学优秀教案中有很多课堂用语。我每次备课当中很重视背课堂用语最少十句。
(3)我在从事双语教学的第一年始终保持每天晚上在家里为第二天的课演练好几遍。我还记得,为了上好我的第一节双语课,在业余时间反复练了十几次。
(4)要重视听课。我认为听课一方面帮助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帮助提高汉语授课能力。我每次听课当中把有关教学术语记录下来同时背下来,这很能帮助我提高课堂表达能力。
(5)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主要是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了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6)要认真反思每一节课。有人说过:一个人即使工作20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
我每天在课堂上想说的但是表达不出来的教学用语在课后进行深刻反思同时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7)要积极上公开课。我认为上公开课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
我校要求每个学期每位双语教师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课。这是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的很好的一个机会。
2.学生的实际语言状况是影响数学双语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数学本身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多,程度深,有很多内容的论证、推理,甚至学生对内容本身的理解都是很困难的,学生必须时刻跟住老师的思维,否则便容易产生理解的障碍。这需要精力的完全集中、深度的思考、以及思维的充分活动。而双语教学有时会影响到这一点,特别是对那些从没接触过双语教学的学生。也许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理解它表面的含义,而无暇顾及它内在的本质,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体现出来的也许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思想方法。
这方面我采用的主要方法:
(1)要紧抓课前预习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学科的基础,它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很多学生数学学不好,其根源往往是由于数学概念模糊不清而造成的。如何教给学生明确、科学的数学概念,这是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概念其基本的载体就是语言。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第一步就是感知和理解语言。所以,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只能首先从语言上下功夫。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非常重视预习,具体的说,每一节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同时我利用早读或读报时间解释数学有关的有些概念,这样能帮助学生听懂本课内容并读懂练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要调整好母语和汉语的转换
我觉得,在数学课堂上实行双语教学要适度,不是汉语说的越多越好,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汉语水平,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合理的安排,因此,教学中的概念、重要的定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容易出错、需要强调的知识点以及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点还是要完全用母语讲解或用适当的母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所以在实施双语教学中,单纯利用汉语是不够的。
(3)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首先应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双语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学生之间的汉语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存在的差异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影响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相应的训练,帮助其克服障碍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不要埋没那些数学思维特别好,而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才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4)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3.双语教材的问题
目前,数学双语教材的建设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一些基本名词、概念和原理的翻译,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没有揭示出其本质的含义。并且错误的翻译也并非鲜见。若在教学中采用这些教材,实施双语教学,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有可能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产生偏差、混乱,甚至出现错误。
4.课程的进度问题
现在民族双语班学生和汉族学生都统一用一个教材,安排的课时也是基本上一样。我觉得在实际上课当中我们一边讲课另一边给学生翻译听不懂的概念,这必然导致时间不够。如果我们追求速度,只想完成任务,这势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教师不是看你讲了多少内容,而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所以我经常利用自习课或别的时间让学生多做多练,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语言优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在双语数学实际教学中,具体方式、方法的选择,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既要考虑到当前教学的具体任务,又要做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又要注意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使学生的语言优势发挥最佳效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科损伤。
总之,一位力主双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说,双语需要研究的问题远远多于答案,这也许就是一种科学和正确的态度。当我们在评价双语教学的时候,也许我们更应该先去了解一下双语教学在学校开展的实际状况,了解一下那些实验者在付出努力以后有没有收获,了解一下实验的目的达到了多少。这样,当我们在表示赞成或是反对态度的时候,就会多一些现实依据。说到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篇:对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思考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陈杨办明德小学:岳小康
在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是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以低学段内容为例,谈谈我在“研究学生——设计活动”这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
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主要分析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教材知识基础,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赖以获取数学知识的操作基础、思维方法水平。当学生面对任何一个即将学习的新课题时,他们的头脑里绝不可能在这方面完全是一张“白纸”。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另一方面儿童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然而,他们对所感知的事物或运用的推想方法往往是表面的、模糊的、片面的。由于孩子们的生活背景、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所做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认真去提取、分析学生头脑中那些有利于学习新知的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认识方法,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情景去唤醒它、激活它、运用它。例如:一年级认识“元、角、分”一课,尽管从教材来讲这是起始内容,但分析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对此十分熟悉。通过调查得知,不少学生能较准确地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大部分同学还用钱买过物品;此外,他们在思维水平上,已有初步的观察、分类能力。针对这一实际和教材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将教材结构调整为:整体呈现——分类认识——建立联系。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认一认角(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扩展对1元、5元、10元和20元的认识,初步认识50元和100元),并根据他们自己的认识对这些人民币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可以不唯一)。接着,再分别对元、角、分从票面上作进一步的认识。对不同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认识也充分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百以内数的组成的知识基础,力求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余地,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灵活,打破了教材上“一分一分地数,10个1分是一角;一角一角地数,10个一角是1元”的单一模式,设计这样的系列思考、操作活动:①最小的角币是什么?请你用合适的分币来换(鼓励用不同的换法);你发现分与角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最小的元币是什么?请你用合适的角币来换;在这些不同换法中你又有什么发现?③想一想,你还能用合适的分币换1元吗?分和元又有什么关系?能说出道理来吗?在这样的活动中,所有的学生都能以多种方式主动积极地、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自己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从本质上获取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充分估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倾向 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主体和发展性出发,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活动情景,让孩子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怎样顺着思路因势利导,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怎样调整、完善“组合”,方式,使思维更加灵活。为此,在教学设计时仅仅分析学生的基础还不够,还必须充分估计学生在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的认知倾向,即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如果没有老师的启发,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他们会怎么想?会采用什么方式来解决?会将“旧成分”进行怎样的“新组合”?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什么障碍或误区等等。然后再根据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事先研究学生面对例题23—7=?当个位3减7不够时,他们会怎么办?从基础看,多数孩子不能直接抽象的去思考,必须借助分小棒才能寻求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在分小棒的过程中,他们又会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呢?通过分析预测,学生可能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先从23里去掉3根,然后拆开一捆小棒成10个1,再从中去掉4根得6根与另一捆合起来是16;二是拆开一捆小棒成10个1,从中去掉7根得3根,再把3和13合起来得16;三是拆开一捆小棒成10个1,和原来的3根合起来是13个1,从13里面去掉7得6,再与另一捆合起来得16。进一步分析又发现,学生更容易用第一种方法来解决,因为这与不退位减法的思路更接近,而第三种方法却不太容易想到,可这恰恰是教材所要求的思路,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笔算法则的重要基础。既要让学生学得主动、灵活,又要达到教材的教学要求,在这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小棒操作活动(主动探究)——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几种不同的方法(灵活思维)——请学生再次将第三种方法即教材中要求的方法作重复演示(重点感知)——结合板书展示思维过程(逐步抽象)——多种形式表述思维过程(重点理解)——读教材填空(深化认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得到满足,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体现,在知识的展现和运用中又有所选择和侧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退位减法的口算道理和方法,使学生的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对数学课堂生活进行充分地预设,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第四篇:对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对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的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体现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被广泛学习.实践也证明了合作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些探索.一、利用一题多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然,不同的证法还有许多种,这里不再一一详述.通过对一道题目的多种证法的探索,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利用开放型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数学开放题,通常是指答案不确定或条件不完备,或具有多种不同解题方法的数学问题.数学开放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科学加工,从而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挖掘深层信息、创造出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同时,数学开发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强大动力.因此,数学开发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设计开放性问题,以便使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例如,在对初一学生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教学时,设计有四个有理数:3,4,-6,10,每个数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又如,在进行“切线长定理”的教学时,设计:已知PA、PB是⊙O的切线,A、B为切点,AB与OP相交于点C.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四个结论或者更多.这些开放性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宽松的气氛,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闪现出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智慧.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让自由的空间成为学生创新的乐园,这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乐园,这是数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对他们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课应成为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荷兰著名数学家、教学教育家弗赖德塔尔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也就是说,数学学习事实上不是要机械的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不是对所学内容的翻版和复制,而应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实践,因材施教,就可以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创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学生一旦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创造的潜能便能得到挖掘.[江苏省新沂市城岗中学(221400)
]
第五篇: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对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点滴思考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