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国培、11月)
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作者:张杰 来源:网络
历史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在学校开设的所有教学科目中,很少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新课标和课改的要求,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用心交流,把爱献给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就得先让学生对历史教师感“兴趣”。教师不仅要扮演师长的角色,更应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成绩,更应尊重他们的思想。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熟悉、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了解学生喜欢怎么样的老师上课是大前提?学生普遍喜欢的是不仅能上好课的老师,而且还要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 这句话就象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因此,不少差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三、精于备课,巧用方法,新颖独特的课堂形式是关键。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堂课,在关注课堂内容教授的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入新的课堂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1、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
2、如对问题展开辩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过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要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辩论。辩论是非常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像的,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对于“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辩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辩论的技巧。
3、如对历史进行演绎。教古代政治制度时,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做为当时的皇帝,如何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江山,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参与的热情,当进入到角色中来以后,再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时他们就会在比较中得出一些历史的智慧和历史的规律,从浅入深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研究的能力。历史是一门很有故事性的学科,或是很感人很悲壮的故事,或是很幽默的故事,通过穿插一些在历史小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些历史名人。
4、寓教娱乐于历史。在知识的复习和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很多娱乐节目的做法来个比赛,如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复习,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管他们讲述的结果怎样,大家都给予掌声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样,学习每一学科时也不能孤立去学,而应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是相互依托、相互辅助的。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往往就要涉及到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这样就要涉及到政治学科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学习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成就时,就会联系语文学科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文人的作品体味其中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局势。通过语文知识的引入,学生们思维活泼而且能够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文学成就的特色和文学作品的时代环境。还可引入音乐与美术,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候,放上一段《义勇军进行曲》,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的感触,有的说这首歌充满了战斗的顽强斗志;有的说,紧急的节拍就犹如催人奋进的鼓点,催动人们奔赴沙场,奋勇杀敌卫国,通过分析都能认识这首歌曲的激励作用。如通过分析《蒙娜丽莎》,同学们从人物的微笑中理解文艺复兴的内涵,认识什么是人文主义。通过观察《向日葵》这幅名画从中看到向日葵的蓬勃生命力,认识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如果缺乏这些艺术形式的充实,那么他们所学的历史中艺术成就仅仅是单调的名词而已。没有生命没有生活气息。但是经过艺术处理之后,那么这些名词就有血有肉,丰满了许多,也让学生们难以忘却。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体现了学习的一体性。
总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单是学好历史课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先决条件,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课堂上多一点摇曳生姿的描述,少一点严面肃语的直陈;多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少一些单调陈旧的教学模式,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更多的还需要教师们因材施教,总结出一个自己的历史教学法。
第二篇: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性活泼又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主动性不高的事实。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课外书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本身有着大量的阅读,视野较为开阔,比较容易由课内引向课外,以课外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将视野伸向课外。学生爱听讲故事,当他们不满足时,就会自己找书去读。
如果这本书是科普类的,老师也可以放一些相关视频给学生,动画面往往比纸质文字更吸引人,如果学生感兴趣了的话,就会继续阅读相关书籍。
二、不要逼迫学生去阅读
小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他们自己不想做的一件事,如果被逼着去做的话,就会很讨厌这件事。所以,老师最好要有个度,不要强迫学生去阅读,相反地,你可以跟学生说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利诱”他们去阅读。比如说,告诉他们多阅读课外书,可以让作文写得好,整个人都很有文化底蕴等等。
当然,好处也不能太遥远,太遥远的话,学生就会有一种不可能实现了,看了等于白看的心理作用。
三、老师自己阅读
想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老师自己首先也要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这对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因为老师对阅读的这种“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热爱读书影响。
比如,语文老师常常手里拿着书,自习课时,学生学习,老师拿出书来阅读,读书的状态是极具吸引力的。
四、共读一本书
老师也可以让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然后就阅读的同阶段召开班级阅读交流会。对于学生的阅读进行充分赞扬,让学生从交流之中获得乐趣,逐渐地鼓励学生去表自己的见解,让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就感。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王革妮
课程标准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光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但是从教几年来,我发现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不重视课外阅读。学生们成天就知埋头于教材,不断的做各种习题,导致视野狭窄,知识面单一。在语文这一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阅读,写作能力老是上不去,特别是每次写作文都成了他们的难题。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阅读?关键就是提不起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在引导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细节,注重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首先自己对要表现出对阅读要很有兴趣,很快乐。比如对班上要求大家订阅的报刊,一定要读在学生的前面,挑选一些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进行介绍,激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点评精彩的文段;然后教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整理。教师应经常跟学生这样说:“最近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我读到了一篇好文章”„„如此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 就会有兴趣地自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也就形成了。
2、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了,但多数学生读书还是比较盲目,他们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这时教师就要把优秀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比如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语文报》、《意林》、《小小说选刊》 等可读性较强的刊物。书读得多后,学生的思维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了。或者也可以在班上举办好书推荐活动,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课或早读课上为同学们推荐所阅书中的佳作,并且附上推荐者的见解和评点。这样做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提高了同学们对阅读的积极性,而且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以共同分享阅读的心得为乐,自觉地阅读,进而学生的阅读意识也就逐步提高了。
3、创设最优的阅读环境
要想卓有成效的开展读书活动,就必须具备必要的硬件准备。我们可以在班上设立一个专门的书柜,成立一个小小图书角。里面存有 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书籍,也有老师从家里带来的。教师可以发动学生随时将自己的好书借给班上图书馆,与同学们交流传看,这样小小图书角的藏书量、种类就会越来越多。每当课余时间同学们就对这些课外读物爱不释手。当然除了阅读班上图书馆的藏书,学校图书馆也为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学生还可到学校图书馆去搜寻阅读他们想读的各种类型的书籍。另外教师还应和学生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为孩子的阅读提供条件,支持孩子们阅读。
4、授以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通往成功的道路、通向胜利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具体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读。指导学生如何科学正确地阅读。一个人精力有限,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其余的可以选读或速读,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2)写。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以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做到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3)听与说。在读、写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地听,大胆地说。利用阅读课,早读课等时间,请学生朗读精彩片段,进行全班性的阅读欣赏。学生不仅要学会听,更要学会说,教师应鼓励每位同学都上台说,从说文章内容到谈文章的看法感受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使读书活动不断深化。(4)定期举行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应不时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比比谁的读书笔记好”等竞技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
5、欣赏学生的阅读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中自己喜爱的内容作出的个性反应,肯定他们自己对重要问题作出的富有想象力的理解,重视他们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提出的看法和疑问,欣赏他们说出的阅读心得和体验„„他们的阅读欲望一定会在老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语言中一次次提升。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我想只要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时阅读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能力和分数,而是丰富的体验,丰富的素养,高雅的气质,热爱生活的心灵。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篇: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实施“开放阅读”一学期来,我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慢慢地爱上读书。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本学期,我个人从网上购书十多本,并把自己买的书展示给学生看,利用晨读、午诵、空堂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我总觉得,要想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感觉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你昨天说过的话。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应成为学生进入书籍世界的引路人。
2、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在引导学生看什么书上,我没有过度要求,只要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读什么都可以。因为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读书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如果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对于一些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
二、创设最优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成立班级图书角。书柜里面有老师从自己家带来的书籍,也有同学们自发从家里带来的。并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同学们可以自由借书看。每当中午阅读课零声响起时,他们早已迫不及待地看起书来,课余时间,也总有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有些同学已经把其中的一些书籍看过几遍了。
另外就是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每个学生只需买一本书,通过班里漂流,年级漂流,就可以看很多本。这学期,我们班的孩子通过读书漂流活动已经看了:《一百条裙子》、《绿山墙的安妮》、《水浒转》、《夏洛的网》、《小狗钱钱》、《彼得潘》、《西游记》、《爸爸爱喜禾》等8本书,字数将近六、七十万。
还有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提前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就可以看课外书;代课老师请假时空出的课,我也基本都是让学生看书了;中午一到校就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一学期下来,学生基本都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有时
候连下课都手不离书了。学期末我统计了一下,全班同学的阅读量基本都上了一百多万,有个别学生甚至上了二百多万。这在以前,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三、教给恰当的阅读方法
1、读。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科学地阅读。一个人精力有限,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于规定的必读书以及一些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书要“精读”;有的书可以“速读”,知道大概意思即可;有的书可以挑选部分章节、内容进行“选读”;总之,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2、写。毛主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可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阅读卡。如: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内容,对于重要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做上不同的记号,在自备本上摘录好词好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面前一本书,手中一支笔,旁边一本摘记本,随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好词、好句、我的感想。
3、听与说。在读、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地听,大胆地说。利用阅读课,晨会课等时间,请学生朗读精彩片段,进行全班性的阅读欣赏。不仅要学会听,更要学会说,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鼓励每位同学上台说,以朗读为基础,从不脱稿地说逐渐过渡到脱稿,从片断到全文,从说内容故事到对文章的看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使读书活动不断深化。
4、定期举行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活动中,不断采用阶段小结和回顾总结的形式,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如:适时开展“比比谁的读书笔记好”、“朗读比赛”、“读书故事大赛”、“演讲比赛”、“读书推介会”等竞技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第五篇: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摘要:阅读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建立良好的语感。儿童的天性都喜欢听故事,这是阅读的最初也是最大动力。不要给学生规定阅读内容,一切以“兴趣点”出发。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使其能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坚持阅读。生活中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源点随处可见。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提高阅读兴趣。
关键词:积累语感;兴趣点;个体差异;快乐阅读。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怎么才能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讨论的结果便是:写要从读入手,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写作。写作需要积累语言,建立语感,大量阅读便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建立良好的语感。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大部分还只停留在课本阅读范围之内,而只通过几篇优秀范文、几节写作课,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不现实的。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而根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尤其是农村小学,甚至有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这是非常值得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任。对此我有一些浅显的想法,在这里和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探讨。
一.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儿童的天性都喜欢听故事,这是阅读的最初也是最大动力。不爱阅读的孩子是因为他还没有读到自己爱读的书,没有遇到能吸引他的故事。孩子听大人讲故事,这就是最初的阅读。有趣的情节,优美风趣的语言是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孩子最初接触课外阅读,也要从故事入门。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促使他一读为快,好奇心得到满足,从阅读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因此喜爱上阅读。
二.不要给学生规定阅读内容,一切以“兴趣点”出发。我们给学生规定的内容,有可能不是他们喜欢读的内容。没有兴趣,即使是读了,也不会深入人心,更不会坚持长久。持久的阅读来源于有趣。孩子不爱读书,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过愉悦、乐趣,相反却觉得这是负担、麻烦。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阅读对他来说是魅力、动力、引力,不是压力、费力、无力。我们给孩子
划定的范围,往往带有目的性、针对性、狭隘性。我们普遍认为,作文指导、儿童文学、童话故事这些少儿读物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才是真正“有用”的。其实,孩子阅读的范围应是广泛的的,名人名著、人物传记、历史资料、天文地理、科学技术、长篇小说,乃至武侠传奇,只要有兴趣都可与拿来读。当学生对阅读这项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大量的文字语言不再抵触,把阅读当成和吃饭、玩耍一样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时,再去要求学生读那些“有用”的书,才会达到快乐阅读的效果。
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对有一定阅读基础,自己本身很喜爱阅读的孩子,鼓励其广泛阅读,可推荐试着读一些长篇名著,教师也可以和学生探讨所读内容及收获;对学习良好,却很少课外阅读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读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文学作品。如课文作者所做的其他文章,某篇课文所节选的文章原文,以及和课本相连接的背景资料、话题延伸等。而对那些学习稍差,从不阅读的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可以推荐他们读神话故事、英雄人物传记、世界探险之类的书籍,甚至可以鼓励他们读武侠小说,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要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阅读中体验到快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切忌急于求成。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是最有效的捷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一般都只着眼于现在。学生所读的书不一定要辅助教学,也不一定短时间就见功效,阅读也许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必须在长年累月的阅读实践中,慢慢领悟,逐渐积累。一个能坚持阅读的孩子,他从书中体验自己不能亲身经历的生活,感悟大量人性美的一面,欣赏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的语言,就渐渐储备了一定的综合素养。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淡。所以大量阅读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正确的表述能力,还有灵活的头脑、敏捷的思维,从而展现创作才华。
阅读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记住,会复述,会背文字优美的段落,这些要求往往会打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像看电视、玩游戏一样的趣事,他们才会真正的喜爱这项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语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了,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了,自然写作水平也就提高了。
五.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时机鼓励阅读。生活中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源点随处可见:家里买来电器,家长让孩子帮忙看看怎么安装、使用,正是给孩子提供了阅读说明文的机会;用课文故事做引子,“欲知下文,请读某书”,我班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就积极读了《爱的教育》、《昆虫记》《王尔德童话集》等书籍;小学生爱看动画片,近期正在某少儿频道热播的动画片《三国演义》非常受学生们欢迎。教师可以趁机鼓励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去读儿童版《三国演义》,教师也挑选精彩情节看看,抓住时机和学生交流,学生一定会兴趣大增。还可鼓励他们比赛,看看谁读得快,读的详细,情节讲的动人。如果学生能耐心看完,说明他们已对阅读有了兴趣,继而再鼓励他们阅读其他作品就会有信心了。
六.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提高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将课外阅读中所读、所思、所得做广泛的交流,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快乐情绪。小学生好胜心强,教师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开展各种读书竞赛活动,如长篇速读、短篇精读、认识名家、好书推荐、片段摘记、内容简介等。另外还可开展专栏性活动,如每人每周阅读一个长故事,定期举办故事会,评出故事大王;每人每天搜集一条名言,编辑名言集锦;课前五分钟朗读;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编写读书手抄报,还可有长篇连载。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明白读书不但有趣,而且有益,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才会持久而浓烈。
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还需要家庭的支持。有些家长觉得给孩子买课外读物是耽误孩子学习,荒废了背课文背单词的时间,买复习资料还可以,买课外书没用,这都是极其错误的观点。给孩子报作文补习班,不如丰富家里的书橱;给孩子买好吃好穿,不如给孩子多买几本好书;带孩子逛商店,不如带孩子逛书店。正确的做法应是家长不光要鼓励孩子读课外书,从时间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于不爱阅读的孩子还要陪读,想办法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使其能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坚持阅读。
总之,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加强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大量阅读,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建立语感,以达到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促进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