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时间:2019-05-12 23: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第一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初稿)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的引申;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则是沟通了两者在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基本是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这样的递进发展关系编排的。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再设置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分数的意义

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分数的产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分数来表示,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教材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如一张正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条线段)的,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一把4根的香蕉、一盘8个面包)的,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例理解、归纳分数的意义,并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3.分数与除法。前面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分数的意义。这里,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例1和例2都是把一个物体(如1个蛋糕、3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容易理解为什么用除法算,但根据图示或分数的意义说出结果,将除法与分数联系起来,要相对困难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弄清谁是单位“1”,如例2,这里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是看每人分得的月饼是1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块月饼看作单位“1”。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就是12小块,每人3小块,得到错误的结果,就是把12小块也就是3个月饼看作了单位“1”。正确的是把1个月饼也就是4小块看作单位“1”,3小块是1个月饼的。最后在两个实例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强调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例3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材编排此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利用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例如:在分析与解答环节,教材首先借助图示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只,7只就是10只的”,所以鹅的只数是鸭的。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所以算式是7÷10=。最后,回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这两个问题,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用除法解决。显然,教材特别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二)真分数和假分数

本小节对分数进行分类,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1、例2: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突出了单位“1”,并且将原教材的例2(假分数)和例3(带分数)整合在一起,很好地沟通了假分数和整数、带分数的关系,为后面例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作了铺垫。两个例题的内容都是依次呈现直观涂色、比较辨析、归纳抽象这样一个编排过程。特别是例2教学引出假分数概念后,接着由涂色的直观图对假分数进行分拆,引出带分数的概念。同时加强了对化法的道理的理解,并明确: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是整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是带分数。

例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转化的方法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利用图示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算理:如7/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7÷3计算。结合图示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3份是1个整圆,7÷3=2„„1表示7份里面有2个3份余1份,2个3份是2个整圆也就是2,余1份就是,所以结果就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小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及两种情况。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重点呈现了展开合情推理的全过程。首先,借助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示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接下来进一步观察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引发猜想,再举例加以验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过程渗透了不完全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紧接着,教材提示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自主完成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演绎推理过程。两种推理相互印证,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2: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本例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初步运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为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做好准备。

(四)约分

先给出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最大公因数。本例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直接提出:“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是多少?”并直接给予解答提示:“我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引导学生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在小精灵的提示下,“还可以这样表示”,用集合圈直观呈现8、12各自的因数,从而引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例2:求最大公因数。教材首先呈现了两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定义,即先找出18和27各自的因数,再从中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先写出18(两数中较小数)的因数,再从中圈出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教学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通过交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以进一步揭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选取铺地砖的相同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及其最大值。首先,通过画图理解题意,特别是“整块”“正好铺满”的含义,也就是用正方形的地砖去铺,要用整数块完整的地砖正好铺满地面。接下来,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分析,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后面自然就是利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解决问题了。最后利用画图验证的策略来检验。例题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4:约分。约分依据的原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方法是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教材在小精灵的提示、提问引领下,即“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每一步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一个公因数去除?”呈现可以逐步约,也可以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一步约的约分过程以及简便书写形式。在经历约分的过程中,引出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概念,并将最简分数作为约分的一般要求。

(五)通分

例1: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编排与最大公因数的编排相似,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例2:求最小公倍数。求最小公倍数的编排与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类似,在此也不再展开叙述。

例3: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3延续前面的素材,创设了用长方形墙砖铺正方形的实际问题情境,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同样先通过画图初步理解题意,感受铺出正方形的不确定性。接下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这样就可以利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了。最后,利用画图验证的策略来检验。这个例题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4: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呈现分两个层次展开。首先,由现实问题“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出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其次,安排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此题解答的过程中,借助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比较的方法和经验,并进一步结合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和巩固,最终概括总结出一般方法。并由此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例5:通分及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在例4学习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同时,运用迁移类推的思想,引出通分的概念,并探索通分的一般方法。

(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本小节是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沟通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对分数、小数意义的理解。

例1:小数化分数。本例教材是按如下思路编排的。首先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第三,让学生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联系小数的意义,直接给出小数化成分数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试一试”,小精灵问题“把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的引领,再让学生自主概括与总结。例2:分数化小数。教材直接给出分数化小数的要求,而删除了原实验教材由排序引出。教材提供了两类分数:一类分母为10,100„„可直接化,另一类分母不是10,100„„,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除不尽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或者根据数据特点,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三、教学主要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会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会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会仔细地去分析、比较、思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四、本单元重、难点分析及关键:

1、重点: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约分与通分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

3、关键: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知识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基础。

五、教材说明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示,数形集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还可能和1/2相等。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7、复习、巩固„„„„„„1课时

第三篇:分数基本性质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的教材分析

梁园学区中心学校

张进

《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的一个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必要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解读:

一、教材编排:

(一)、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参照苏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知识的横向联系,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得出与运用,安排了两道例题。苏教版教材是通过例

1、例2两个例题慨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人教版教材则是通过例1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2运用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两者在编排上只有略微的不同,但是两者都是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等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然后通过类比,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两种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要求。

(二)、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知识的纵向联系:教材以螺旋递增式编排了这部分内容,共经历了4个阶段:

(1)十进制分数的认识阶段。

在四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十进制分数的含义,教材着重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表现形式”入手,让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为本单元学生分数小数的互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商不变的规律认识阶段。

四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全面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分数的再认识阶段。五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单元,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将得到极大的扩充,主要表现在:对于“整体”的扩充,既可以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又可以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积累;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本身即是除法计算的结果,又是一个除法运算的过程。如3÷4=(„.)

(4)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阶段。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约分和通分,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通过凸显约分通分方法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算理,靠理解掌握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该学习内容已有的基础和经验。*在四年级学生已经理解十进制分数的含义;同时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有了较深的理解;*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学生能理解并会把一个或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一份或几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索----发现----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性质具有抽象性难以理解。*学习中由具体到抽象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便成为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1、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厘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建议

本节课我想结合数的概念教学的应该具有有效性来谈谈这节课中我们的思考。

第四篇:《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编排,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开始。结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还要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数和非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全单元编排九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 例2小数的计数单位

例3小数的计数方法、数位顺序、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例

4、例5小数的性质

例6应用小数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例7比较小数的大小

例8把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 例9取小数的近似数 单元整理与练习

小数的意义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小数是认数范围的一次了不起的扩展,不仅增加了数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应用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小数以后,计量、测量物体的长度或质量,如果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就可以用小数表示。认识小数首先是理解它的意义,只有建立小数的概念,才能陆续掌握小数的其他知识。本单元里不安排小数点移动位置和名数改写等内容,是为了集中精力教学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抽象的数概念。学生虽然有一些生活中的零散经验和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但仍然需要大量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并通过抽象与概括逐渐构建完善的小数概念。还需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思考,逐步理解小数的本质属性。

小数的基本性质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理解小数性质需要以小数意义为基础。明白了小数的计数方法,掌握了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性质就不难了。

(一)以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意义为重点,教学小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

十进分数除了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即小数。具体地说,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教学小数的意义,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关系,这就是需要建立的小数概念。

教学小数的概念编排三道例题,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例1联系具体数量回忆一位小数,引出两位、三位小数,初步抽象小数的意义。例2和例3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计数方法以及小数的组成,进一步加强对小数的理解。

1.例1用多种形式表示长度,初步教学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以及两、三位小数的写法和读法。

例题以长度单位的改写为载体,教学小数的意义,分四段进行。

第一段围绕“1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3分米呢”这些问题,通过写一写、说一说,回忆已经学过的一位小数的知识。三年级下册教科书里,初步教学了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如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1元2角还可以写成1.2元,学生初步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所以,教材的这一段,只是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独立改写。而且要求先写出十分之几的分数,再写成小数,沟通一位小数和十分之几分数的内在联系,突出一位小数的意义。

第二段围绕“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4厘米、12厘米各是几分之几米”这些问题展开两位小数的教学过程。把1厘米写成几分之几米,有一些难度,通常先要思考: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1厘米是1米的百分之一,是1/100米,写出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指出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0.01读作零点零一。引出了两位小数,凸显了百分之一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在上面的过程中,学生意义建构了对1/100的认识,意义接受了0.01这个小数。

以“1厘米是1/100米,1/100可以写成0.01”为基础,接着教学“4厘米是4/100米,4/100可以写成0.04”“12厘米是12/100米,12/100可以写成0.12”就不难了。这些改写,先把厘米作单位的长度改写成米作单位的分数,再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学生体会了几厘米是百分之几米,百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零几或零点几几等两位小数,感受了百分之几的分数与两位小数之间的对应联系,初步体验了两位小数的含义。

在写出0.01、0.04、0.12这些小数以后,教材及时示范它们的读法。应该让学生注意“小数点右边的数只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如,0.12只能读作零点一二,不能读成零点十二。

为了及时消化两位小数的知识,例题接着要求看着直尺上的刻度,把7厘米、11厘米分别写成“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再次经历几厘米是百分之几米,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的过程,继续体验两位小数的意义。7厘米、11厘米的改写与前面4厘米、12厘米的改写一模一样,学生有能力独立改写。回顾反思1厘米、4厘米、7厘米、11厘米、12厘米的改写,能够初步概括出: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第三段围绕“1毫米等于几分之几米?40毫米、105毫米呢”这些问题,教学三位小数。这一段的教学和第二段十分相似,联系进率1米=1000毫米,推理出1毫米是千分之一米,40毫米是千分之四十米,105毫米是千分之一百零五米,由此写出1毫米=1/1000米,40毫米=40/1000米,105毫米=105/1000米。指出1/1000写成小数是0.001,读作零点零零一;40/1000写成小数是0.040,读作零点零四零;105/1000写成小数是0.105,读作零点一零五。这三个分数的改写,表明千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进一步示范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右边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尤其是0.001小数点右边的两个“0”应该一个一个地读出来,不能合读一个“零”。例题还要求把3毫米、86毫米、160毫米分别写成米作单位的分数,并改写成小数,让学生充分体会三位小数的意义。教学这一段内容,要利用学习两位小数得到的经验,更多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第四段概括小数的意义。回顾三年级下册十分之几分数的改写,以及上面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分数的改写,先指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揭示了这些特殊的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再反思具体的改写活动,从一位小数是根据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的,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从两位小数是根据百分之几的分数写成的,理解“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从三位小数是根据千分之几的分数写成的,理解“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逐渐揭示了小数的意义。这一段学习是思维的抽象与概括活动,教学语言必须准确、清晰,便于学生接受并内化数学语言,深入理解小数概念的内涵。形成的小数概念很有条理、很有结构,既有些概括,也有点具体,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概念表述。

“试一试”分别把1分、5分、7角3分先写成“元”作单位的分数,再写成小数,丰富对两位小数意义的体验。分与元之间的进率是100,所以,“分”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元”作单位的数量,可以采用分母是100的分数,也可以采用两位小数。进行这些改写,能加强“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的体验,进一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练一练”紧扣小数的意义而设计,数形结合,用正方形(或正方体)表示整数“1”。正方形(或正方体)被平均分成10、100、1000份,可以理解成把整数“1”平均分成10、100、1000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若干份,既是正方形(或正方体)的十分之

七、百分之四

十三、千分之九,也是整数“1”的十分之

七、百分之四

十三、千分之九。再次体现了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使小数概念更加概括、更加抽象,并且初步沟通了小数与整数的联系。

2.例2教学小数的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

整数和小数都使用十进制计数法,四年级已经教学了整数是十进制计数法,本单元例2,教学小数也使用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特征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例2分两步教学这个知识。

首先是教学计数单位和数位。在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里涂颜色表示0.6和0.06,感受0.6是十分之六,里面有6个0.1;0.06是百分之六,里面有6个0.01,从而明白0.1与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学生已经知道0.1和0.01分别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意义接受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同时,继续联想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

然后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看看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思考“1里面有几个0.1”“0.1里面有几个0.01”这两个问题,借助图形直观,理解1和0.1、0.1和0.01等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并类推出0.01和0.001间的进率也是10,从而形成“每相邻两个小数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认识,把十进制计数法从整数扩展到小数。

这道例题安排的0.6和0.06是两个不同且具可比性的小数,有利于巩固小数的意义,形成新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数位。

3.例3教学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联系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的意义。

在这道例题里,小数的整数部分不再是0,结合写出三百四十四点七二五这个数,分析它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了解小数的组成;体会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的读法不同,掌握读小数的要领。

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已经介绍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的小数部分。所以,在给出小数344.725以后,教材提出问题“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的7在哪一位上,表示多少?2和5呢?”引导学生分析小数的组成。这些问题应分两段回答,先分别指出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再分别说出7、2、5所在的数位,各表示多少。例题不要求分析整数部分的组成,因为这就是整数的组成,学生应该掌握得比较好。分析小数部分的组成是新知识,能整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体验小数的意义。分析小数部分的组成,要从十分位开始,依次是百分位、千分位„„要说清楚各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表示几个怎样的单位。这样的分析与整数的组成很相似,只是数位不同、计数单位不同而已。通过分析能加强对小数部分数位顺序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小数的读法也是例3的教学内容,尽管前面两道题已经读了几个小数,但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读小数的方法。例3的小数,整数部分不是0,能够体现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通常,先读整数部分,再把小数点读成“点”,然后读小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说出各个数字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只要顺次读出各个数位上的数(不说出计数单位)。

写小数,也要先写整数部分后写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地写。应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小数点,把它写成“小圆点”,位置在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中间,稍偏下一些。

如果从高位到低位,依次说出344.725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教材把数位顺序表留给学生填写,是考虑到亲自填表比看现成的表格效果会好得多。其中整数部分已经写出的个位和计数单位“一”,能引起对整数数位顺序的回忆,有助于启发他们接着写出十位、百位、千位„„及其相应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已经写出的两个数位及计数单位,落实了前面教学的数位知识,继续写出两个数位和计数单位,小学阶段掌握这四个小数的数位就够了。把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以后,要围绕下面两点组织练习:一是数位的排列顺序和各个数位的所在位置。如,顺序表里整数部分的数位从个位起往什么方向依次排列,小数部分的数位呢?又如,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什么数位,左边第一位呢?再如,百位和百分位分别是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计数单位各是多少?二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如,1个千是几个百?10个十是几个百?又如,0.1是几个0.01?10个0.001是几个0.01?再如,个位与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各是什么,进率是几?1里面有几个0.1?10个0.1是多少?

“试一试”和“练一练”里大多数都是两位小数或三位小数,整数部分或者是0,或者不是0。选择这些小数,是为了巩固小数概念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8个十分之

一、8个百分之

一、8个千分之一应该直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既应用了小数概念,又加强了对小数意义的体验。三个“8”分别写在不同数位上面,表示不同的计数单位,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从高位到低位逐位分析1.45的组成,不仅练习了数位顺序和相应的计数单位,而且体验了这个小数的意义。看图写出2.18、1.04稍难一些,应帮助学生看懂两点:一是每个正方形都表示“1”,2个涂颜色的正方形表示“2”。二是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一或十分之几,可以在十分位上写1或几;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一份或几份表示百分之一或百分之几,可以在百分位上写1或几。

练习五配合三道例题的教学,以小数的意义为重点,把小数的读、写知识有机结合进去。习题的设计与编排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形象到抽象地写出小数,从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到分析小数的组成,有一条渐进的线索。如第1题看数、涂色、写出小数,第5题在没有图形直观的情况下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与相等的小数联系起来,就是一次直观到抽象的发展。第2题用填空的形式表达小数的意义,第3题直接说出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又是一次提升。上述的练习在教学例题时一般都进行过,教材把它们再次有序地组织起来,重温认识小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二是联系实际读、写小数,如第6题把厘米、分米、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写成米作单位的数量,把分和角作单位的数量写成元作单位的数量,充实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些改写。第8、10两题,在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体现出小数的现实应用。三是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激发学习热情,激励数学思考,加强对所学小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7题在数轴上表示出五个小数的位置。要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各个小数的组成表达到数轴上面。如,0.5是5个十分之一,它在0与1之间;1.3是一又十分之三,在1与2之间;3.75是3个

一、7个十分之一和5个百分之一,在3与4之间。第11题用数字卡片摆出符合要求的小数,要充分考虑小数的构成和读、写要领。能够摆出符合要求的小数,就很好地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技能。

(二)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体验性质的合理性和实际应用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还能为进行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例4和例5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例6应用小数性质改写小数。

就内容来说,小数的性质并不复杂,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也不难。但是,体验小数性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为什么不变,却不是很容易的。所以,教材安排两道例题,帮助学生形成小数的性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性质改写相关小数。

1.联系具体事实,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材里的小数性质,不是直接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在数学现象里发现和体验的。这样的体验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多次,两道例题安排在得出小数性质之前,一些练习题安排在得出小数性质之后。

例4里,铅笔的单价0.3元,橡皮的单价0.30元,要解决的问题是“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相等吗?”即“0.3和0.30相等吗?”如果联系购物经验,0.3元和0.30元都是3角,能够得出0.3元=0.30元。如果联系小数的意义,0.3是3个0.1,0.30是30个0.01,在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里,能够看到3个0.1等于30个0.01,即0.3=0.30。学生具有上述的经验和知识,在0.3元和0.30元是否相等的问题情境里,会得出相等的结论,初次接触小数末尾多个0与少个0的现象,发现小数的大小没有改变。

例5看图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根据小数的意义,0.1米是1/10米,即1分米;0.10米是10/100米,即10厘米,0.100米是100/1000米,即100毫米。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米=0.10米=0.100米。又一次接触小数末尾添上0和去掉0的现象,发现小数的大小相等。

回顾例4和例5里的两组等式,都是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都是小数的大小相等。由此得出“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规律,总结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学生习惯于从左往右观察0.3=0.30和0.1=0.10=0.100,容易看到小数末尾添上0。教学应引导他们继续从右往左观察等式,体会什么是小数末尾去掉0。

“练一练”在数轴上体验小数的性质。因为数轴上表示0.10和0.1的是同一个点,表示0.20和0.2的也是同一个点„„这就直观表示出0.10=0.1,0.20=0.2„„再次表明了小数的性质。练习六第7题,在数轴上表示0.4和0.04的点不重合,表明这两个数不相等。因为添上或去掉的0不在小数的末尾。

如果按数位和计数单位分析小数的组成,也能理解小数的性质。如,0.1、0.10、0.100的“1”都在十分位上,都是1个十分之一,这三个数应该相等。又如,4.30是4个一和3个十分之一,4.300也是4个一和3个十分之一,4.30和4.300应该相等。再如0.4是4个十分之一,0.04是4个百分之一,它们不相等。这样的推理看似简单,其实相当抽象,不如联系具体的数量和表示小数意义的图形那么容易理解。当然,选择适当机会进行一些这样的推理,对深刻理解小数性质还是有好处的。

2.例6为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初步应用小数性质而编排,着力对小数“末尾”的体验。情境中的食品价钱都是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各个小数里都有“0”,有些“0”在小数的末尾,有些“0”不在小数的末尾。判断“哪些0可以去掉”,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小数“末尾”的含义。在这道例题中还能体验,去掉小数末尾的“0”,非0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变,因而不改变小数的组成,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如果去掉小数中间的“0”,非0数字所在数位发生变化,这就改变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随着也就变了。如2.80末尾的0可以去掉,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2.8也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3.05中间的0不能去掉,3.05元是3元5分,3.5元是3元5角;前面那个小数是3个一和5个百分之一,后面那个小数是3个一和5个十分之一。通过这些分析,确信小数的性质是合理的,清楚地知道小数末尾可以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中间不能随意添上或去掉0。

例6的最后指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这一点在以后的小数四则运算中会经常使用。“试一试”把给出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整数分别改写成三位小数,让学生熟悉小数性质的另一侧面,学会在小数末尾添上0,这在以后解决问题时会有所应用。教学“试一试”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在改写以后,还要抓住三点组织讨论:一是改写小数应用了什么知识,二是为什么各个数的末尾添上“0”的个数不同,三是怎样把整数改写成小数。

(三)比较小数的大小,淡化统一的法则,鼓励有个性的思考

前面各册教科书教学的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有些也可以应用于比较小数的大小,有些需要在认识上作些必要的调整。如在整数中,位数多的数一定比位数少的数大(四位数一定大于三位数),而在小数中未必一定如此(三位小数不一定小于四位小数)。因此,从比较整数的大小到比较小数的大小,不是单纯的认知同化和方法迁移,而是既有承前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以前教学比较整数的大小,没有总结统一的法则,学生可以应用整数的计数知识,或者凭数感作出判断。现在把比较小数的大小作为小数概念教学的一部分,比较时的思考要根据小数意义而展开,并通过比较小数的大小充实小数的概念,进一步发展数感。因此,教材不强调用统一的比较方法。这部分教材设计成两个层次。

1.详细地展开比较的过程,允许方法多样。

这个层次是例7及其“试一试”和“练一练”,其中有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比较,有两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比较,有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比较。还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比较;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的比较。例7从比较两件文具用品的单价问题抽象出比较两个小数0.6和0.48谁大谁小的数学问题。这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都是0,十分位上的数不同,容易比较它们的大小。教材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比:可以联系实际数量,比较0.6元和0.48元的大小;也可以应用小数性质,把0.6和0.48变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0.60和0.48,比较它们含有单位的个数。喜欢形象思维的可以在相同的正方形里分别表示出0.6和0.48,看哪一个图形大些;善于抽象思考的可以从0.6大于5个十分之一,0.48小于5个十分之一,看出哪个数大些。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方法,也是允许的。各人使用的具体方法虽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根据小数意义思考的。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小数的概念得到了加强。“试一试”比较整数部分不是0的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整数部分与十分位上的数分别相同的两个小数的大小。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并逐渐提高抽象水平和数学化程度。总之,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他们自己建构的。

2.整理思考过程,掌握比较大小的要领。

经过例7和“试一试”的教学,教材问学生“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引导他们整理比较小数大小的各种思考方法,把比较整数大小的一些思想方法有效地迁移到比较小数大小上面来。这些方法主要是:按数位顺序,利用小数的组成,从高位往低位依次逐位比较。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比较大;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比较大„„教材还通过练习题的设计安排,引导学生积累比较大小的经验。练习六第6、7两题,既利用图形直观,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及其原理。在看图写出的0.41和0.45、0.9和0.87中,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比较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比较大。第8、9两题没有图形直观,要求直接比较小数的大小,抽象思考的成分多了。第10题在7.31>□.4的方框里填数,通过填出0、1、2、3、4、5、6等数体验:两个小数中,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在0.542<0.5□3的方框里填数,可能首先想到填5、6、7、8、9,于是体验了:如果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数小的那个小数比较小。还会继续想到方框里可以填4,把刚才的体验又推进了一步:如果整数部分、十分位、百分位上的数都分别相同,应该比千分位上的数。第11、12两题把六个小数按大小次序排列,从中能反复体会比较大小的要领,积累经验,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性方法。

(四)联系已有的知识,教学改写较大整数和求小数的近似数

学生已经能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初步学会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较大整数的近似数。体会这些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方便了读数与写数,有助于理解较大数的意义,加强了数的实际应用。本单元的例8把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例9求小数的近似数。这些新知识和旧知识有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改写较大整数的经验和求近似数的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当然,新旧知识也有不同的地方,在改变非整万、非整亿数的单位和求小数近似数时,需要应用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教材的编写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注意到新旧知识的一些不同。

1.改写较大的整数,先教学基本的思路与方法,再教学特殊情况的处理。例8以月地、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教学素材,出现的较大整数都是有意义的数。其意义在于学生感兴趣,能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感到这些较大的整数,读、写都不太方便,乐意改变这些数的单位,以简化读、写方法。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把3844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着力教学改写的思路,并初步得出改写的方法。384400是一个较大的数,通过读数能够知道它是38个万和4400个一组成的数。所以,用“万”作单位表示这个数,“38”应该是整数部分里的数,“4400”应该是小数部分里的数。这是比较抽象的推理,对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还可以从384400比38万大、比39万小,来理解这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能是个小数,整数部分只能是“38”。教材给384400里的“4400”和38.44里的“44”加上同样的色块,显示了上面所说的思考过程,从而得出改写的关键一步: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至于改写后的数要写出单位“万”,以及根据小数性质化简,都是学生能够解决的,教材不再过多强调了。第二个层次是把1496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在上一层次“扶”的基础上,采取了“放”的策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改写。教材只是通过问题“在哪一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引起学生思考,组织他们讨论,整理出改写的思路,体会改写方法的要领。教学要让学生开展像例题那样的思考,还要组织改写成以“万”作单位和“亿”作单位的比较,找到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改写数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试一试”,把57910000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写出的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这是改写数经常会遇到的特殊情况。教材让学生在改写中遇到矛盾并自己想办法解决,可以引导他们从两个角度去体会:一是这个数比1亿小,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整数部分只能是0。二是这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万位,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缺少整数部分,应该用“0”补足,使小数完整。

2.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的着力点放在理解精确度上。

学生已经会求整数的近似数,并初步能使用“四舍五入”法。例9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点弄懂“精确到十分位”的意思。“玉米”卡通告诉学生“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让他们联系有关的小数概念,体会这个精确程度,并根据保留一位小数的要求确定近似数。第二点理解“精确到百分位”的意思,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思考“精确到百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应该看小数部分的哪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写出1.496的近似数。教材在尾数的最高位上加色块,突出保留两位小数,应该由千分位上的数,决定“四舍”或“五入”。第三点教学内容是,近似数1.5和1.50“哪一个更精确一些”,继续体会精确程度。1.5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1.50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虽然1.5和1.50从小数性质的角度上看,是大小相等的。但是,在精确度上看,它们的精确程度不同。所以,1.50作为1.496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它末尾的0不能去掉。小学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精确到十分位或百分位。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遇到精确到千分位的要求,学生也会恰当处理的。

练习七着重于大数的改写和求小数的近似数,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在现实的数据中进行练习。第1~4题呈现的大数有台湾岛的面积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数、我国壮族的人口数,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北冰洋的面积数„„这些具体素材不仅让呈现的大数更有意义,而且能体现改写大数与求近似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时,可以分别读写改写前、后的数,分别读写精确数及其近似数,从中体会改写大数和求近似数简化了数的读写,方便了表达和交流。学生体会到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应用价值,掌握了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就能在适当场合恰当使用改写和求近似数的知识,他们的数感也会随之有所发展。二是把改写大数和求近似数结合起来应用。第7、8两题都既要改写大数,又要求近似数,是两个知识的结合,两种方法的综合,现实生活中经常需要这样做。人们一般先把非整万、非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再按要求保留适当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如324000先改写成32.4万,再得出近似数32万。应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次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自觉按这种次序解决问题。

第五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上述内容分为六节,各节的内容编排体系及内在联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页的图表,不难看出六节教材的内容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

首先,第1节分数的意义和第3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 1 / 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重点。第2节真分数和假分数是分数的意义的引申。第4节约分、第5节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第6节沟通分数与小数在表现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其次,在第1节里,分数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至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则是从分数的现实来源和数学内部来源两方面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在第2节里,先通过两道例题,引入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个概念,再通过例3,解决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的问题。

在第3节里,先通过例1,得出分数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例2,在运用的过程中加以巩固。

在第4、5节里,先引入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再讨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约分、通分的概念和方法。

显然,在第2、3、4、5节内部,同样显现出由概念到方法的逻辑关系。2.教材编写特点。(1)多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

在小学数学里,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教材从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领会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概念。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数是用来表示量的5只兔、5个人等这些量的共同特征,可以用自然数5来表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量,除了上面列举的由一些单位量合成的,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多少的量之外,还存在许多可以分割的,无法用自然数表示的量。例如,用一根作为单位长的木棒(米尺)去量一条线段AB的长,量了3次还有一段PB剩余。这时,运用自然数就只能粗略地说,这条线段长3米多一点。要更精确一些,就必须把度量单位等分成更小的单位,来度量余下的那条线段。比如把1米一分为四,则每等份叫做“四分之一”米,记作为大于1的自然数)的分数。假如使用度量单位

11米。这就引入了形如(n4n1米去量图中剩下的一条线段PB,量了3次恰巧量尽,那413m么PB的长就是“3个米”,记作米。这样就又引入了形如(n为大于1的自然数,m为自然数)的分44n数。历史上,分数正是为了比较精确地测量这类需要分割的量而引入的。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数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在整数集合里除法不是总能实施的矛盾。比如,2÷3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计算,引入分数就能记作2÷3=

2,当然,这种抽象的表示方法也有它的实际意义。例如把3 2 / 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

2块饼。3在本单元的第1节里,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分数的现实来源。

在引出分数概念之后,教材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等实例,抽象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悟:利用分数,可以解决整数除法除不尽的矛盾。从引入分数拓展数域范围的作用来看,实际上是从数学内部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分数的来源。

这样,教材通过多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解分数意义的教学素材。(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结合起来教学。

在小学数学中,因数、倍数有关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习分数服务的。但在以往的教材中,两者各自独立成章,概念多且抽象,不利于分散难点,也不利于认识的螺旋上升。学生不知道学了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用,只能对一组组整数单纯地练习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

现在,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内容安排在约分之前教学;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容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从而将两部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了就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减少单纯的枯燥练习,又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

(3)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其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其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课程标准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其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

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借助操作、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时,应注意相关知识的复习,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通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同时,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也是顺

/ 4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

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3.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的概念。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知停留在直

11与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321111要看它们等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可能比大,也可能比小,还可能和相等。造成这种错误

3222观水平上,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到用分数的概念进行比较。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

4.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方法。

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进行机械的操作。

5.建议用19课时教学。

/ 4

下载《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及配套练习题 一、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 单元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上......

    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

    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计算及其应用以及整数除法的意义、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计划及反思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计划【 新知识点】 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真分数、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化......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点总结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执教:通州小学 谢开军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0-62页 学情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一

    班级:五(4)姓名:黄铭昊学号:36自我评价: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综合练习 一、认真填一填(审清楚题目) 1、4 7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  的分数单位是,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