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

时间:2019-05-12 20:4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

第一篇: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

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理性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形象向抽象转化,建立分数的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三)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忆旧引新。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分数的读写法、分数的产生、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简单分数的含义等(如1/2 1/4),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设计意图:我觉得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可以找到本节课的教学起点。然后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点,并联系学生认知

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分数的意义。

(二)提供材料,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实物感知)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作例子(如:1/4)让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你能否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学具袋中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多根小棒、多个正方体)来表示1/4?

(1)小组合作分一分或摆一摆

(2)大组汇报(边说边展示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的表示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被分物体的个数有一个物体的、有一些物体的。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表示1/4)

(4)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

(5)列举单位“1”。

设计意图:单位“1” 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学生分一分,借助动作思维使学生先获得鲜明感知,即直观地感知到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然后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突破了教学难点。动手分一分,还可以使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知到分数要“平均分”。“平均分”和单位“1”是分数意义中的共同本质属性。这样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1)写一写用哪个分数表示。(有1/3 5/6 2/5 4/7 1/2 3/8)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观察、写一写、说一说使学生再一次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这些分数的形成过程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简单分数的含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 1/3 2/3 1/4 2/4 1/6 2/6 5/6 1/12等

设计意图:创造分数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让学生在建立“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能抽取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属性,然后把这些共同本质属性进行推广。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最后接着问: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会是多少呢?(自学书本书p62)设计意图:分数单位理解起来不难,所以放手给学生自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指导读书的机会,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巩固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练习是巩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节课练习的安排主要体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重难点。

1、书p63T1—2。

2、书p64T83、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分数。

4、画一画游戏:

有三个纸盒,里面分别放有一些小棒。

(1)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1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2)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2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3)从第一个纸盒里拿出3根小棒,就拿出了这盒的1/5,第一个纸盒里有几根小棒?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整体不管具体有多少,只要平均分成了5份,1份就是它的1/5。同时也使学生感知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节课我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来总结课堂。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你能用一个分数说一句话吗?

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初稿)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其中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和后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分数的起始,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分数意义的引申;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则是沟通了两者在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得出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整个单元的内容,基本是由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这样的递进发展关系编排的。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分数大小比较,不再设置在第1节中单列一段,而是充分利用前面学习分数初步认识时打下的基础,把有关内容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既简化了第1节的内容,也体现出通分的作用。

(二)增加了带分数的概念。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分数运算中不含带分数,但考虑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的大小在哪两个整数之间,以及便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有利于数感的形成。因此,教材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

(三)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分数的意义

本节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帮助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1.分数的产生。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呈现分数的现实来源,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在进行测量或分物时,往往不能刚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分数来表示,有了分数,这些结果就能准确地表示出来。教材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的编排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的含义,它可以是一个物体(如一张正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条线段)的,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如一把4根的香蕉、一盘8个面包)的,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例理解、归纳分数的意义,并重点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3.分数与除法。前面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分数的意义。这里,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学习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例1和例2都是把一个物体(如1个蛋糕、3个月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含义,列出除法算式,容易理解为什么用除法算,但根据图示或分数的意义说出结果,将除法与分数联系起来,要相对困难些。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操作和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弄清谁是单位“1”,如例2,这里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是看每人分得的月饼是1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块月饼看作单位“1”。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就是12小块,每人3小块,得到错误的结果,就是把12小块也就是3个月饼看作了单位“1”。正确的是把1个月饼也就是4小块看作单位“1”,3小块是1个月饼的。最后在两个实例的基础上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强调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例3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材编排此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二是利用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例如:在分析与解答环节,教材首先借助图示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只,7只就是10只的”,所以鹅的只数是鸭的。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所以算式是7÷10=。最后,回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这两个问题,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是用除法解决。显然,教材特别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二)真分数和假分数

本小节对分数进行分类,增加了带分数的认识。通过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于分数的数感。

1、例2: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突出了单位“1”,并且将原教材的例2(假分数)和例3(带分数)整合在一起,很好地沟通了假分数和整数、带分数的关系,为后面例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作了铺垫。两个例题的内容都是依次呈现直观涂色、比较辨析、归纳抽象这样一个编排过程。特别是例2教学引出假分数概念后,接着由涂色的直观图对假分数进行分拆,引出带分数的概念。同时加强了对化法的道理的理解,并明确: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是整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是带分数。

例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转化的方法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计算。利用图示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算理:如7/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7÷3计算。结合图示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3份是1个整圆,7÷3=2„„1表示7份里面有2个3份余1份,2个3份是2个整圆也就是2,余1份就是,所以结果就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小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及两种情况。

(三)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重点呈现了展开合情推理的全过程。首先,借助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示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接下来进一步观察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引发猜想,再举例加以验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过程渗透了不完全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紧接着,教材提示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自主完成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演绎推理过程。两种推理相互印证,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例2: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本例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初步运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为后面的约分和通分做好准备。

(四)约分

先给出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原来将解决问题与概念引入结合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教材先给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本质,然后探索它们的求法,最后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它们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1:最大公因数。本例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直接提出:“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是多少?”并直接给予解答提示:“我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引导学生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在小精灵的提示下,“还可以这样表示”,用集合圈直观呈现8、12各自的因数,从而引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例2:求最大公因数。教材首先呈现了两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定义,即先找出18和27各自的因数,再从中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先写出18(两数中较小数)的因数,再从中圈出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教学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通过交流,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以进一步揭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选取铺地砖的相同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应用中体会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及其最大值。首先,通过画图理解题意,特别是“整块”“正好铺满”的含义,也就是用正方形的地砖去铺,要用整数块完整的地砖正好铺满地面。接下来,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分析,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后面自然就是利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解决问题了。最后利用画图验证的策略来检验。例题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4:约分。约分依据的原理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方法是找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教材在小精灵的提示、提问引领下,即“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每一步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一个公因数去除?”呈现可以逐步约,也可以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一步约的约分过程以及简便书写形式。在经历约分的过程中,引出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概念,并将最简分数作为约分的一般要求。

(五)通分

例1: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编排与最大公因数的编排相似,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例2:求最小公倍数。求最小公倍数的编排与求最大公因数的编排类似,在此也不再展开叙述。

例3: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3延续前面的素材,创设了用长方形墙砖铺正方形的实际问题情境,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知识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同样先通过画图初步理解题意,感受铺出正方形的不确定性。接下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这样就可以利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来解决了。最后,利用画图验证的策略来检验。这个例题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4: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呈现分两个层次展开。首先,由现实问题“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引出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其次,安排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此题解答的过程中,借助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比较的方法和经验,并进一步结合分数的意义加深理解和巩固,最终概括总结出一般方法。并由此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例5:通分及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在例4学习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同时,运用迁移类推的思想,引出通分的概念,并探索通分的一般方法。

(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本小节是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方法,沟通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对分数、小数意义的理解。

例1:小数化分数。本例教材是按如下思路编排的。首先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第三,让学生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联系小数的意义,直接给出小数化成分数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试一试”,小精灵问题“把小数化成分数需要注意什么?”的引领,再让学生自主概括与总结。例2:分数化小数。教材直接给出分数化小数的要求,而删除了原实验教材由排序引出。教材提供了两类分数:一类分母为10,100„„可直接化,另一类分母不是10,100„„,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除不尽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或者根据数据特点,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运用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篇:《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解读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解读

江夏区实验小学 朱媞飞

内容简介

《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的一个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也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必要基础;正是因为这个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解读:

一、教材分析

(一)、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参照苏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知识的横向联系,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着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得出与运用,安排了两道例题。苏教版教材是通过例

1、例2两个例题慨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人教版教材则是通过例1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2运用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两者在编排上只有略微的不同,但是两者都是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等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然后通过类比,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两种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要求。

(二)、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知识的纵向联系:教材以螺旋递增式编排了这部分内容,共经历了4个阶段:

(1)十进制分数的认识阶段。

在四年级学生初步认识了十进制分数的含义,教材着重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表现形式”入手,让学生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为本单元学生分数小数的互化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2)商不变的规律认识阶段。

四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使学生全面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分数的再认识阶段。五年级教材中安排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单元,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将得到极大的扩充,主要表现在:对于“整体”的扩充,既可以把一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又可以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积累;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本身即是除法计算的结果,又是一个除法运算的过程。如3÷4=(….)(4)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阶段。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约分和通分,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通过凸显约分通分方法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算理,靠理解掌握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该学习内容已有的基础和经验。*在四年级学生已经理解十进制分数的含义;同时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对商不变的规律有了较深的理解;*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学生能理解并会把一个或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一份或几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索----发现----释疑----应用”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存在的困难。*性质具有抽象性难以理解。*学习中由具体到抽象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便成为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1、通过揭示概念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厘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建议

本节课我想结合数的概念教学的应该具有有效性来谈谈这节课中我们的思考。

(一)、情境的创设应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以前的大纲教材在引入时有针对性的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之后通过类比来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这样的设计安排学生能较好的体会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数学概念有较强的系统性;但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关注了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对知识是“知其然而而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标教材则更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过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来获得亲身探究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之后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我们应设计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内容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是情境成为知识与经验之桥。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这一环节可以设计两个活动:

(1)通过故事中创设的情境来感悟分数相等的事实

新课标提倡要关注创设情境,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导火线。所以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问题场”,学生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可以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的探索和交流中得以渐渐凸显。我们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猴子分西瓜或喜羊羊分饼的故事来创设一个问题请境,学生会在有趣的故事情景中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中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他们会用分数的意义发现:不管是2小块、4小块、8小块都是一块饼的二分之一,也就是()=()=(),为什么()=()=()进而让学生产生进行验证的需要。

(2)通过操作进一步验证感悟分数形变值不变的特点。学生利用平面图形来验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然后观察比较,涂色的部分是同样的大的。为后面找与()行动的分数做了铺垫。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初步感悟到分数形变值不变的规律。

(二)、分数基本性质归纳和总结应突破“关键词”

(1)、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效沟通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叙述性质内容时常常把“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等关键词丢掉,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没有真正理解,对为什么要“0除外”也不清楚。因此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沟通,进步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2)、完善“相同数”的理解

教材中注重了相同数都是乘或者除以的是整数。而对()=()、()=()都做了回避,为了补充这种认识,在认识规律后的判断思辨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学生在争论交流中最后深化认识:分数基本性质中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除了是非零整数,还可以是我们学过的小数、分数。

(三)、仅凭一组数据就归纳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可行吗?

基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素材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建议对教材内容进行增补。教材中只用了一组()=()=()的数据就概括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虽然小学阶段在总结规律时,很多时候都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但是我们认为仅凭()=()=()一组数据来发现这个规律太少了。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分数不同但大小相等的例子,让学生去发现这个规律。让学生找与()相等的分数深入研究之后进而提出仅仅只有与()相等的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才会有这样的规律吗?在分数王国中还有这样分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吗?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时要思考的。我们可以出示一些与()、()相等的分数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分数值相等的分数再去观察验证规律,这样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就顺理成章了。

(四)、练习的应做到有效

练习的设计虽然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但为了有效防止学生在课堂教学后期产生注意力分散,较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本节课设计了:

(1)探究结束后的分辨练习。比如在探究规律结束后,教师可以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加强对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数”“零除外”等关键词的理解

(2)新课中可以进行尝试练习。如写出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使性质达到巩固运用

(3)思维拓展活动。最后解决喜羊羊分饼的问题,较好的让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第四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通过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三、教学主要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真分数、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假分数与整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会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会用分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遇到问题会仔细地去分析、比较、思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四、本单元重、难点分析及关键:

1、重点: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难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约分与通分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

3、关键: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知识是下一单元的重要基础。

五、教材说明

1.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示,数形集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1/3与1/2的大小,有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1/3可能比1/2大,也可能比1/2小,还可能和1/2相等。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七、课时安排: 本单元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4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7、复习、巩固„„„„„„1课时

第五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标解读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课标解读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初稿)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数学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二、课标解读

(一)经历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揭示分数意义的本质

在分数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各种直观因素,让学生借助充分的感性材料,发现和归结一类事物的一般和本质特征,从而辅助其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首先,可以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表示,去除图形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提炼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用表示”;接着,的应用范围从一个图形拓展到把若干个物体看成的一个整体,去除整体的个数、部分的个数等因素,提炼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用表示”;最后,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通过整体(单位“1”)与部分(取得份数)不变,而等分的份数不同,分数大小相应在发生变化;或者通过整体不变,等分的份数以及取得份数不同,得到不同的分数等练习,以进一步揭示概括分数的意义。显然,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又在这一过程中感悟体会到分数的内涵。

(二)揭示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方法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比如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等。这些概念与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与方法。例如不管是假分数的概念的理解、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还是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它们实质都是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同样,约分与通分,它们也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而方法,应凸显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道理。这样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与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进行机械的操作。

下载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数的意义教材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

    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教材解读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

    解读教材[推荐]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解读阅读教材的能力和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已有数年,长期以来,如何深入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的症结,而处于核心地位的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

    分数的意义

    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

    分数的意义111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宽城第二小学 吴艳平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3.掌握......

    分数的意义(本站推荐)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习旧引新 1、分数的产生: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比赛,老师这边有一把米尺,一个苹果,还有一道算式.现在老师要把米尺给第一小组,把苹果......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陶愉群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

    分数意义说课稿

    分数意义说课稿分数意义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