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4)教科书P55、56。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对话、提问,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余数”的概念,并能熟练地列竖式计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使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板书: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新课
1、师:这个活动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2、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师板书:32÷6
4、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5、汇报:可以是横式,也可以是竖式。
6、师问: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单位是什么?
7、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三)做一做
1、出示食品饮料柜,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师:现在小丽有20元,全部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剩几元?
思考:买同样的东西是不是把钱进行平均分?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注意对横式单位的检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四)练习:练习十三第3题
1、出示四月份的日历。从日历上你发现了什么?师提出问题:四月份有几个星期?要求有几个星期,必须知道什么信息?四月份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学生得出解决的办法。30÷7
3、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
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题。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有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每组几人,还多几人? 32÷6=5(组)„„2(人)32÷6=5(人)„„2(人)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4,例4借助于主题图”跳绳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图中有32个同学,每6人一组跳绳,求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教材呈现了两个学生的不同方法,分别是口算和笔算,目的是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课也是后继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的基础。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的问题,并能正确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观察思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介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情境创设法和设问启发法,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情感,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课中创设“跳绳活动”“组装车模”“发奖品”等情境,同时结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围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向学生设问,促使学生动脑思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听讲注意力。
三、说学法。
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探索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课中学生借助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独立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探究中学生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中学生将已掌握的用除法解决问题的知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技能等迁移到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来,使迁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努力做到“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一共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导入,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堂总结。首先,是“游戏导入”环节。
上课开始,课件出示一排按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排列并编了号的气球。创设学生说编号老师猜颜色的游戏情境,由老师猜的百发百中激起学生想知道答案的好奇心,据此我顺势揭题:其实它的奥秘就藏在有余数的除法里(★板书课题)。然后请学生做几道有余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练习,57÷8,37÷5,29÷9,17÷3,28÷3,20÷7
【作为解决问题的课,要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学生在寻求策略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安排了口算和笔算的复习】 第二个环节:新课展开,分4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问题。课件出示例4情境。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意思:有32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第二步,解决问题。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式32÷6,这时我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32里面有几个6,就有几组,用除法计算,算出多余的数就是还多几人。★板书算式。之后再提问,你们是怎样计算32÷6呢?不管学生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教师都给予肯定。最后全班交流算式中“32、6、5、2各表示什么? 【通过追问的方式,结合跳绳情境的问题解决,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及时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
第三步,问题变式。将题中“每6人一组“改成”平均分成6组“,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过程与上个环节相似,也是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到说说算式中的每一个数表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道算式,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可能说出:算式是一样的。单位名称不一样。【呈现一组对比题,通过对比交流评议,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并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第四步,问题延伸。我进一步抛出问题:刚才我们解决了32人跳绳的问题,现在如果全校小朋友都来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如果每5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8人一组呢?15人呢? 【一题多变,层层追问,初步帮助学生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透彻的理解除法的意义,对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也是再一次进行点拨,也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我安排了3组题目。
第一组:课本第55页“做一做”。注重对第二个问题的引导:如果你是这个同学,你会买些什么,请你根据自己的选择,算一算最多可以买几瓶(或几个),还剩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开放的素材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利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正好能整除的情况,也有有余数的情况,丰富了对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认识。】
第二组共分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航模小组用25个轮胎装四驱赛车,最多能装几辆四驱赛车?第(2)小题是货车载重量4吨,要运完25吨货物,至少需几辆货车?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辨析,为什么第一题25÷4=6(辆)„„1(个),结果是6辆。而第二题25÷4=6(辆)„„1(吨)得6+1=7(辆)
【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
第三组是书上练习十三第3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说说题目的意思和隐含的数学问题,再动手画一画。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道题是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要引导学生明确“一星期有7天”这个隐含条件,然后再让学生列式解答。第(2)个问题是带*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结合第(1)个问题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四月份有4个星期余2天,这余下的2天可能是这个月的哪两天?”使学生明白四月份有4个星期余2天,这4个星期里有4个星期六和4个星期日,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日,这余下的2天应分别是星期六和星期日。所以4月1日是星期六。】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本环节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外,还提出老师准备用气球做奖品来奖励你们。如果学号是1号拿红色气球,2号黄色气球,3号蓝色气球,4号拿红色气球,5号黄色气球,6号蓝色气球„„按这样的拿法,算算看,你能得到哪种颜色的气球?
【呼应课前导入,并利用这一素材的开放特点,对学生做发展性练习,让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灵活多样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最后说一说板书设计。板书的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以上仅仅是教学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及时把握课堂生成,顺应学生的思维,适当作一些调整,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活力。谢谢!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例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目标是: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的问题,并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性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我从国庆长假的外出活动引入,主要创设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课中创设租船活动、购物活动、跳绳活动等情境,同时结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围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向学生设问,促使学生动脑思考。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教学理念,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例题的处理。书本例借助于主题图跳绳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图中有32个同学,每6人一组跳绳,求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我把例题稍作改变,主要出于以下点考虑:首先从秋游引入,到凤凰山游玩,再到划船活动,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连贯,不作数据改变,只做活动改变。其次在教材处理过程中
做一做的处理。书本的做一做是一个在购物情境中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可以买多种物品也可以单买一种物品,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更紧扣主题。同时,通过提问:她实际带几元就够了?想再买一瓶还得带几元?如果要把多余的钱用完,可以怎么买?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灵活地处理购物问题。练习的处理。第一题星期问题主要让学生明白有些生活常识也是一种隐含条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真正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二题呈现了两组对比题,跳绳问题本是这节课的例题,安排在这里,通过对跳绳问题的对比交流评议,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并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再通过第二组对比题,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让学生进一步搞清楚真正意义。
结课的处理。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比较轻松的表扬活动,其实,表扬活动贯穿整节数学课,课堂中我不断地用各种手势表扬着激励着学生,只是在最后让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灵活地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同时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让学生在你真棒!耶!中快乐地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不足:新授例题后,教师直接提问如果全校小朋友都去划船,最后可能会剩几人?思维跳跃较大,可以先提问:如果整个年级去,最后可能会剩几人?再提全校,这样有个过渡,让两个环节层层相扣,更有机地结合。
第二篇: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5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认识他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果按这样的顺序继续排下去,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会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用找规律的方法知道了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应是灰太狼,那第39个会是谁呢?
师: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揭示课题)。
二、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1、出示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将问题补充完整。全班连起来读一遍,请你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2)学生独立解答。(用练习本完成)(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提问:竖式中“45”、“6”、“5”、“42”各表示什么?
(4)师:现在我们把数学信息“6人一组”改成“平均分成6组”,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生: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5)对比: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5÷6=7(组)„„3(人)
三一班有45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45÷6=7(人)„„3(人)
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算式是一样的。单位名称不一样,第1题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平均分成6组,每组5人,还多2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师小结:看来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第1题的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单位名称是“组”和“人”;第2题的问题是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单位名称就是“人”和“人”。
2、提问:刚才我们解决了三一班45人跳绳的问题,现在如果全校小朋友都来跳绳,还是每6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如果每5人一组,分到最后可能会剩下几个小朋友?8人一组呢?15人呢?
三、巩固练习
数学书55页做一做(1)、小兰有20元,都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四人各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并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四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四、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拓展练习)
1、(1)航模小组用25个(2)
思考:为什么(1)、(2)题都是用25÷4=6„„1列式计算,第1题的结果是6辆,而第2题的结果是7辆呢?
2、、总结回顾。师:我们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啊? 师:(出示幻灯)是啊,课始我们提出了:按这样的排列方式,第39个是谁?你能列个算式告诉大家吗? 载重量4吨,要运25吨货物,至少需几辆
?
装
,最多能装几辆四驱赛车?
39÷5=7(组)„„4(个)
答:第39个是喜洋洋。
五、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堂课。这节课是新人教版第四单元例4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后教学的,学生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懂得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对于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学生也有了能力上的储备。因此本堂课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现实生活,本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关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本着优化教材的原则,适当整合教材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如人教版教材例4以学生熟悉的跳绳中的分组做为素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解答一组对比题后加深对除法意义以及商和余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而对航模小组装四驱车和货车运货物的问题情境,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合理进行取舍。同时,还借助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周期问题,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发现在生活学习中有很多类似的周期问题,可以通过用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去解决,从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方式方面,课堂上一方面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体现学生为主体,问题从学生中来,重视除法的意义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而这些都能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十分关注学生对梳理和提炼问题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选的学习素材既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跳绳、购物,装四驱车等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更关注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便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按这样的排列方式,第39个是谁?”然后呈现改编后的例4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最后通过探究合作,解决课始提出的喜洋洋问题。这堂课我重点在这几方面入手。
1、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选用的例题和习题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或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如“跳绳”、“购物”、“装四驱赛车”、“喜洋洋”等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探究问题的欲望。真实的情境架构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注重双基,适当拓展。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的数量关系,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等。整堂课紧紧围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一知识目标,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注重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重视形式,更重视内容。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求“实”,教学过程中没有轰轰烈烈的研究场景,但学生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发展。
第三篇:08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采用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三学五环”教学法,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展示三学“独学、对学、群学”。在教学流程上以:“情境导入,引入示标;自主尝试;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这五大环节来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二、说教材
充分领略教材编排意图,科学精当地分析文本,是采用“以学定教”,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的内容,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用竖式计算除法、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课为今后学习习近平似数、估算进行了初步的铺垫。
三、学情分析
准确掌握和透彻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学习状态,为教师恰当预设教学目标,提供判断依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二步。二年级学生,他们生性活泼,容易对好玩的事情感兴趣。因此,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探究新知,初步学会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我们团队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至少”和“最多”的实际意义,正确用“进一法”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应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课重难点。
重 点:在情境中理解“进一法”也就是“商加一”。难 点:用进一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基于学情说教法,换位思考说学法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所以我们把尝试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在教学中我们还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
六、践行理念,说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明确学习目标。
新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把课本的学习内容巧妙的融入情境中。引出课题,并适时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本环节分三步:首先由情境引出例题。接下来是引导学生理解“最多”和“至少”的意思,为后面的自学扫清障碍。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由此进入自学阶段。
第三个环节:合作交流,精讲点拨
学生将获得的新知先在小组内进行小展示,对于究竟要租几条船,可能有的孩子认为租5条船,而有的孩子却认为应该租6 条。带着不同的答案,在小组内经过思维的碰撞统一意见后,再由小组在班级进行大展示。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展示过程中可能探究不够深入,表达不够明确。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为什么要租6条船而不是5条船,及时点拨为什么要在商上加一。从而验证租6条是正确的,合理的。尤其是让学生明白“进一法”是“商加一”而不是“余数加一”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体会进 一法的重要性。
第四个环节: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第一题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进一法的理解;第二题通过“最多能买几个面包?”的练习,让学生知道余数中的钱买不到一个面包,所以需要舍去,从而引出舍余法。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对比,使他们明白两类题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类题的特征,掌握方法。
第五个环节:当堂检测,分层巩固
练习的设计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同时考虑到学生在具体应用进一法时,往往把商加一,混淆成余数加一,从而弄不清单位名称,鉴于以上考虑我们设计了对比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进一法的理解。在练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余数进行取舍的能力,增强他们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课总结畅谈收获。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愉快的结束学习。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学生汇报展示为主,教师在关键处进行总结,从而由师生共同完成,使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整清晰的展示出来。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力求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去交流、沟通、互动、思考,让学生建立起余数的概念,教学书写格式这类规范时,我则直接介绍说明,将主动的学习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照预设的教案,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用时过多,致使一些教学环节处理不细致,比较遗憾。实施新课程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课堂表现不一定和预设情况相同,甚至出现较大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掌握,科学引导。此次的教学活动,给我及时地敲响了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时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努 力学习,多听教学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虚心请教,踏踏实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第四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上道小学
王仲霞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课也是后继学习其他解决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余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余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自己结合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深化认识余数
这节课我从与的外出游玩租车的情境引入,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限乘7人,至少要租多少辆车?”,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什么是余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画、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老师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有时候是“进1”而有时候是“去余”。
2、对比进一法和去余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问题
(1)44个学生去乘车,每辆车最多坐7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辆车?
44÷7=6(辆)„„2(人)看来余下的2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虽然剩下2人,但是所有的学生是一个整体,仍需要给他们安排1辆车,所以用“进一法”6+1=7(辆),一共要租7辆车。
(2)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0÷3=3(个)„„1(元)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剩下的1元不够再买一个面包,所以用“去余法” 最多只能买3个面包。
在学生初步学习完“进一法”和“去余法”之后,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锻炼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了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我以学生讨论,培养学生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合作精神。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6.4.20
第五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回民学校 郝佳
一、教学内容
课本67页例5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事例地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能够结合商和余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正确含义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四、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等
六、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导入口算(出卡片,说得数)
2、解决问题。
学校食堂买来了23棵大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5,出示教材。(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师:从教材的题目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有效信息呢?同学们,想一想,“至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最少的意思,要想租的船最少,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师:该怎么解答呢?
(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4,应该用除法解答。)22÷4=5„„2 师: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
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写条,2表示剩余两人,单位是人。
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写的时候要静心思考。
(板书)22÷4=5(条)„„2(人)(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是5条吗?那余下的2人怎么办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
预设:生1:安排5条船不够,剩下的2人坐不下。生2: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一共要租6条船。总结: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余下的不管多少,都要给商再加上一个1。
(3)师:同学们真厉害!想想刚才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坐20人,多余的2人也要有船坐,所以6条船肯定能坐22人。解答正确。
2、做一做 完成第2小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用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就是求10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2)学生独立解决:
10÷3=3(个)„„1(元)交流讨论:这里的余数1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最终形成认识:余下的1元买不到1个面包,10元只能买3个面包。不管余1元、余2元,都只能买3个面包。这里的余数应该舍弃。
(3)师:同学们,请仔细比较这两道题,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预设:两道题都有余数;
第一道有余数,不管余数是几,都给商加上“1”,第二道题,不管余数是多少,都舍弃,不加“1”。
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时候需要加“1”,什么时候不加“1”呢?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安排,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4)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解答并说说理由。
(三)、巩固提高
1.提高练习:学习之友的练习题()里最大能填几?()×7<36()×9<70()×8<81()×7<2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