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公共课近代史总结

时间:2019-05-12 23:3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师大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公共课近代史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师大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公共课近代史总结》。

第一篇:华师大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公共课近代史总结

简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2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3鸦片战争中政府所消耗的战费,战争赔款都摊派给各省担负,其结果便层层转嫁给农民。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影响人民生计3太平天国发生前十年,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的人民走上了房抗的道路

简述洋务派兴办洋务的主要内荣: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30余年中先后创办24个兵工厂。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原料和交通运输需要,以及弥补亏空,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到19世纪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了培养懂得西方先进的专业人才,洋务派30余年中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先后派遣4批120名幼童赴美学习。

简述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第一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这是一个客观条件。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又一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是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的主观条件。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有一个主观条件。

简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3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述中共十七大的主题和完成的使命:第一,十七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第二,大会完成了三项革命:一是审议并一致通过了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的大会报告。二是审议并一致通过党章修正案。三是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的中央委员会。

论述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第一,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连结并为称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总之,整日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得早起取得了哪些成果: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浙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果。第一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提出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做出了良好的开局。第二 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大会正确的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指导方针。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第四,1957年二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社会的主题。文章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概括提出了区分和处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学说。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一,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二,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文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三,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出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四,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接受价买。

简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科学的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分清敌友等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二大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很快传播开来,并广文人们所接受。

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民族运动: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有利得显示了台湾人民反对郭明党的暴虐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革命精神,是全国人民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新疆省的伊犁,塔城,阿山三个专区的三区革命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派出代表团同三区革命政府代表团举行谈判,并于1946年1月初签订11项和平条款。但国民党政府很快就推翻和平条款,加强镇压新疆人民的革命运动。新疆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1947年初,内蒙古东部大部和中不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同年4月,内蒙古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 举行,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实施纲领》等文件。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独立。内蒙古人民的斗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关系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用,及时有力的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论述 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征地展开论战。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要不一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中国只可改良,立宪。革命派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革命派指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三 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竭力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指出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是人民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的必要性,参加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1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始终坚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和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保证。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的胜利。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的已坚持和省里的重要的思想保证。中国共产党以其精诚团结,坚持抗战献身民族的实际行动,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代表者,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洗发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4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吸血,设译书局,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等

简述1931年初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的方法:路线是: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简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一是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二是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有新民主主义以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三十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它正确解决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和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实行国营几级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建立起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社会形态。其本质数以社会主义体系,其特点是非独立的社会形态,其性质是过渡性。

简述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第一,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第二,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除孙中山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有革命当然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第二,在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等。因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共十七大报告是如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1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道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第二,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的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引起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他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族革命走向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党的二大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正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完整的建国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也是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新中国建立初期,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予善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这,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2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犯偷税漏税,犯盗窃国家资产,反偷工减料,犯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要求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本家及其他市民,揭露违法资本家的“无毒”行为。“五反”运动历时半年,打击了不法资本界严重的“无毒”行为,在工商业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中共十七大的主题: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反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S成就: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看展全方位外交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 深刻的历史启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充分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金额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2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就必须增强忧患意思,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主要内容:第一,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第二,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第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横渡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众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挡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积累了革命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 :第一,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第二,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第三,大批农民踊跃参军,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第一,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三

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突进的主要表现: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铃铛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第二,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制体系开始形成。第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四,为战胜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杜六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能称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经验。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障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必须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遏制,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援助中国。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生冲击了封建制度。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四,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意义是什么: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是人民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的必要性,参加革命的行列。第二,论战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什么: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第二,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所占比重大。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基础。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生产率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它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第二,它是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具有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第三,它对儒家经典给以严厉的批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第五,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为什么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第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却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占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省察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第三,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方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解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2月28日: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贪官污吏腐败严重,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2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敌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不断增多。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只言片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喑,一片死寂。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当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中国工人阶级是如何产生的: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人2、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3、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有一次得以扩充。

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外,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1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2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大城市和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3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利的阶级。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哪两个部分:1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形式企业转化而来。2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资本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紧密,中下层规模较小,资金较少,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

中国资产阶级的双重特点和性格是什么?1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资本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比较紧密,中下层规模较小,资金较少,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2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他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了国权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社会。2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支配中国过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主题,发展缓慢,力量弱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各地去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外国列强分而治之使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论述题: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之间的关系: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队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仍是各种矛盾中作主要的矛盾。这两个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举定性作用。2两队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战士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3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之间的关系: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两大历史任务是既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3两者的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个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2社会制度的腐败。清中叶后,封建统治日趋衰弱,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相反却更加腐败。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导致反侵略失败。甚至在反侵略战争斗争中取得一定胜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求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很明显,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中华民族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3经济技术的落后。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经济技术的落后,又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4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试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及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1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工业革命讯书发展,从而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巨大变化。1688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美国经过独立战争于1776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国经过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在欧洲其他主要国家,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各项政策,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并利用国家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商品生产的无线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地掠夺土地与财务、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世界各地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工业革命之后,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其沦为列强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与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3开辟新的市场和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促使西方列强发动新的侵略战争,他们把目标瞄向古老的中国。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垂诞欲滴。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开拓国外市场和摆脱国内的危机的冲动,严重威胁着中国这个东方古国,一场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除了坚决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史向西方学习的新风。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3救亡图存。鸦片战争以后,民族觉醒意思还只限于少数人之中。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思开始普遍觉醒。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的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第二篇:20140119自考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1分)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1895年签订的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1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3.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1分)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4.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1分)A:魏源 B:林则徐 C:龚自珍 D:洪仁玕

5.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所确定的机关刊物是()(1分)A:《民报》 B:《新民丛报》 C:《时务报》 D:《万国公报》

6.1904年至1905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1分)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7.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于()(1分)A:1905年 B:1906年 C:1907年 D:1908年

8.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1分)A:惠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9.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1分)A:四川 B:湖南 C:广东 D:湖北

10.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了()(1分)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1.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1分)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12.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由比较积极地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的标志是()(1分)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D: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13.1941年,在缅北对日作战中以身殉国的中国远征军将领是()(1分)A:佟麟阁 B:谢晋元 C:张自忠 D:戴安澜

14.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1分)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5.1940年,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是()(1分)A:平型关战役 B:雁门关战役 C:阳明堡战役 D:百团大战

1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1分)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D: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1分)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18.新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分)A:1950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9年

19.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1分)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2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实行的政策是()(1分)A:无偿没收 B:有偿征用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21.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1分)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B:“双重监督”的思想 C:“健全法制”的思想 D:“新经济政策”的思想

22.毛泽东在1957年指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1分)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3.1961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1分)A:中共八届五中全会 B: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C: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D: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24.1967年,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进行的抗争被诬称为()(1分)A:“一月风暴” B:“反攻倒算” C:“右倾翻案” D:“二月逆流” 25.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通过了()(1分)A:《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地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1分)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7.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1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28.199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1分)A:讲政治、讲经济、讲文化的教育 B:讲思想、讲作风、讲文明的教育 C:讲理想、讲觉悟、讲正气的教育 D: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

29.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1分)A:1999年12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2月 D:2002年12月

30.2005年,我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的会议是()(1分)A: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B: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C: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D: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2分)A:同文馆 B:译书局 C:译书馆 D:广方言馆

2.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2分)A:奕 B:李鸿章 C:曾国藩 D:严复

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2分)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C:民族工商业人士 D:民间会党人士 4.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2分)A: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没有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C: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D: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及其领导核心

5.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属于四大家族垄断的大银行有()(2分)A:中央银行 B:中国银行 C:交通银行 D:农民银行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有()(2分)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华职业教育社 C:中国青年党

D:中国国家社会党

7.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侵华事件有()(2分)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皖南事变

8.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将领和爱国人士包括()(2分)A:蔡廷锴 B:蒋光鼐 C:李济深 D:陈铭枢

9.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有()(2分)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汕头经济特区 D:厦门经济特区

10.中共十七大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2分)A: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6分)

2.简述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6分)

3.简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6分)

4.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6分)5.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10分)

2.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0分)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参考答案:D

试题内容:

1895年签订的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3: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4: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魏源 B:林则徐 C:龚自珍 D:洪仁玕

5:参考答案:A

试题内容: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所确定的机关刊物是()A:《民报》 B:《新民丛报》 C:《时务报》 D:《万国公报》 6:参考答案:D

试题内容:

1904年至1905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是()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7: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于()A:1905年 B:1906年 C:1907年 D:1908年

8: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A:惠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9:参考答案:A

试题内容:

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A:四川 B:湖南 C:广东 D:湖北

10: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了()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1:参考答案:A

试题内容:

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 12: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由比较积极地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的标志是()A: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D: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13:参考答案:D

试题内容:

1941年,在缅北对日作战中以身殉国的中国远征军将领是()A:佟麟阁 B:谢晋元 C:张自忠 D:戴安澜

14: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A:瓦窑堡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5:参考答案:D

试题内容:

1940年,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战役是()A:平型关战役 B:雁门关战役 C:阳明堡战役 D:百团大战 16:参考答案:A

试题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D: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7: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中级阶段 18: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新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A:1950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9年

19: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20:参考答案:D

试题内容: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实行的政策是()A:无偿没收 B:有偿征用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21:参考答案:A

试题内容: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B:“双重监督”的思想 C:“健全法制”的思想 D:“新经济政策”的思想 22: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毛泽东在1957年指出,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3: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1961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

A:中共八届五中全会 B: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C: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D: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24:参考答案:D

试题内容:

1967年,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进行的抗争被诬称为()

A:“一月风暴” B:“反攻倒算” C:“右倾翻案” D:“二月逆流” 25: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通过了()A:《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6:参考答案:A

试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地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7:参考答案:A

试题内容: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28:参考答案:D

试题内容:

199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A:讲政治、讲经济、讲文化的教育 B:讲思想、讲作风、讲文明的教育 C:讲理想、讲觉悟、讲正气的教育 D: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 29:参考答案:C

试题内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A:1999年12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2月 D:2002年12月 30:参考答案:B

试题内容:

2005年,我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的会议是()A: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B: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C: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D: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参考答案:A,D

试题内容: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A:同文馆 B:译书局 C:译书馆 D:广方言馆 2:参考答案:A,B,C

试题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奕 B:李鸿章 C:曾国藩 D:严复

3:参考答案:A,B

试题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C:民族工商业人士 D:民间会党人士 4:参考答案:A,C,D

试题内容:

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A: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没有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 C: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D: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及其领导核心 5:参考答案:A,B,C,D

试题内容: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属于四大家族垄断的大银行有()A:中央银行 B:中国银行 C:交通银行 D:农民银行

6:参考答案:A,B,C,D

试题内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有()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华职业教育社 C:中国青年党

D:中国国家社会党 7:参考答案:A,B,C

试题内容: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侵华事件有()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皖南事变

8:参考答案:A,B,C,D

试题内容:

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将领和爱国人士包括()A:蔡廷锴 B:蒋光鼐 C:李济深 D:陈铭枢

9:参考答案:A,B,C,D

试题内容: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有()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汕头经济特区 D:厦门经济特区 10:参考答案:B,C

试题内容:

中共十七大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A: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参考答案: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2分)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分)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1分)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1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1分)

试题内容: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2:参考答案:第一,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2分)第二,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却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2分)第三,在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却仍要借古代圣贤孔子之名来“托古改制”。(2分)

试题内容:

简述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

3:参考答案:第一,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分)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为迎接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1分)第三,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1分)第四,播撒了革命的火种。(1分)第五,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1分)

试题内容:

简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4:参考答案: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3分)另一方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3分)

试题内容:

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参考答案:第一,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2分)第二,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2分)第三,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2分)

试题内容:

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参考答案: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所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4分)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4分)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主义政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2分)

试题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2:参考答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1分)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3分)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3分)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和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3分)

第三篇: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学前教育本科招生简章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学前教育本科招生简章

专业名称:学前教育(本科)

毕业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课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

选考科目: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英语

(二)、普通逻辑、美育基础、儿童文学名著导读。

加考科目: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毕业实习。

说明: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非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毕业实习。四门课程。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就业方向:教师或儿童顾问、儿童发展评估和指导人员、儿童教育和卫生发展政策制定者、儿童教育咨询专家—在有关政府机关、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工作。儿童专栏节目采编人员——在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工作。各类儿童用品开发的专业顾问或市场调查和分析专业人士。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报读说明:具有高中、中专文化程度或同等水平的有志社会青年(报读本科需大专毕业或大专在读生)不受性别、年龄、户口、民族等限制均可报读。(免入学考试)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收费标准:

业余:学费4200/年;全日制:6500-9800/年。详细情况请咨询本学院招生老师。

报名电话:020-89104360*** 梁老师

020-84450972*** 赖老师

020-34260237*** 李老师

020-34260237*** 潘老师

咨询QQ:107681642

5华南师范大学自考指定报名中心: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81号城市职业学院门口、中电数码城三楼X309-311自考招生办(地铁八号线鹭江站A出口,公车客村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自考网:

广东商学院自考网: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中山大学自考网:

暨南大学自考网:

广州自考网:

第四篇:2010年自考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六章

高中作文指导:高分作文三大诀窍

高中作文怎么才能拿高分呢?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文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作文基本功较好的情况下,只要文章符合题意,一般能保证二类文的成绩。

如何审清题意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辨明文体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考题是比较少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只有一种适合它的文体。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

(1)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如《国庆之夜》涉及了时间,《放学路上》涉及了地点,《我家来了客人》涉及到了地点、人物、事件,《家乡变了》涉及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题目当中直接带有“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

(2)议论文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的启示”、“从.....。想到的”、“由.....。说起”等短语构成。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句子,如《小事不可小视》、《不要惧怕困难》,判断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3)考查说明文的情况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对文体有所提示。应用文试题则明确要求写通知、启事、书信等等。

2、要看清题目要求。一般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考题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是一望而知的,必须照办无误,但有些要求是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需要考生自己悟出来。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猜想一:寒门难出贵子?

1.2011年8月3日,一位自称“做了15年老师”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一帖,掀起网上热议,甚至有网民表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现象日趋严重。与此同时,新闻中的赵同学以如此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本应是人生大喜,却因不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而与校方发生误会,遭到...[详细] 猜想二:快时代与慢生活·快与慢的度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的时代,“快”无处不在,信息有“快报”“快讯”“快信”,传递有“快递”“快运”“快件”,出行有“快车”“快艇”“高铁”,唱歌有“快歌”,摄影有“快照”,婚姻有“闪婚”,写作有“快枪手”,餐饮有“快餐面”,连购物都时兴“秒杀”。“快”使得经济快速成长,潮流快步翻新,今天的社会呈现出全然不同以往的面貌。在这样的快节奏中...[详细] 猜想三:小悦悦的第19位路人·道德底线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轧,随后肇事车辆逃逸。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冷眼漠视。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详细] 猜想四:苹果PK诺基亚·创新的力量,发展的源泉

1.诺基亚曾是欧洲上个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曾是欧洲人与硅谷进行技术竞争并因此创立企业巨头的典范;在2000年的时候,诺基亚也是美国投资者“皇冠上的珍珠”,它的股价一直相当坚挺,始终在上升;一直到3年之前,也还没有人能设想如此一头巨大的庞然大物会面临危机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爬到了事业的巅峰的诺基亚...[详细] 猜想五:北京精神·中国文化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历时18个月,经293万北京市民投票选出的八字“北京精神”日前公布。市民投票了,官方公布了,“北京终于有精神了!”果壳网友“小耿”说,他最欣赏北京精神的第四点:厚德,因为“整个场面要厚德(HOLD)住才对”!北京有“精神”了,天津、南京、武汉等地的网友“不服气”了,纷纷表示...[详细] 猜想六:让规则守望公平正义

今天,如果有人大叫 “吃亏了,买到了注水牛肉!”别人一定会说他大惊小怪,因为国人已对注水肉见怪不怪了。事实上,从红心鸭蛋事件到不少食品行业被指添加苏丹红,从三鹿奶粉事件到多家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从霸王洗发水被检出超标二恶烷,从药用胶囊使用工业明胶制作到日化行业秘密曝光„„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详细] 猜想七:经营自己,命运舵手

北京有一位修钢笔的老人.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有一间产权属于自己的铺面,但生意惨淡,每月收入仅2000多元。有人劝他:“你把铺面租出去,每月租金就有5000多元,自己省心省力,为什么非要自己经营呢?”老人说:“我也不是傻子,这一点明白账我能不知道吗?可我如今干的事,不仅是经营生意.也是在经营我自己...[详细] 猜想八:敬畏生命 感悟人生

在韩国非常流行一种“死一把”的活动,参与者首先要进行一个以“生命的意义”为题的测试,留下肖像,写下遗嘱,然后穿上麻布做的寿衣躺进棺材里。体验者能在棺材中听到哭声,大约15分钟后,工作人员再打开棺材,体验活动结束。据主创人员介绍,“死一把”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反省过去,珍惜现在,更好地面对未来...[详细] 猜想九: 要做事,先做人

一家著名的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一位女大学生前去应聘,她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人事经理亲自复试,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请都给我打个电话...[详细] 猜想十:爱与害

作文素材: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身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于心不忍,便用剪刀剪开蛹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构思点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详细]

第五篇:华师大学前教育自考独立本科《课程与教学论》考点总结

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积累5教育计划的制度

儿童中心课程:当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进个性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习者的需要为基点,强调学习者需要的优越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当课程以满足当代社会需求,以维持或改造社会生活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需求为基础,强调当代社会需求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社会中心课程”活“社会本位课程” 学术中学课程:当课程将学科发展视为直接目的的时候,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越性的时候,这种课程既是“学科中心课程”或学科本位课程

课程组织的标准摆阔垂直组织的标准和水平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它有两个基本标准:连续性和顺序性。水平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水平关系组织起来,它的基本标准是整合性

形成性评价: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有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它的特征是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开发或实施完成之后所实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诊断性评价: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利维将教育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以理解所学知识,并记住一些重要部分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始于一战后的20年代,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测验中的应用,形势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这种测验形式直至80年代末,仍在学业成就评价中发挥极大作用,在我国更是如此3:后现代时期,兴起于80年代以后,最大特征有二:一是增加了教师在评价中的权威,二是对某些心理测量原则的适切性提出质疑,并以开放性的结论以及“评定”这一概念代替以前的“评价”

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种探究的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2注重直接思维。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它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根据直觉思维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直接思维的能力。3注重内部动机。布鲁纳认为,推定真正学习行为的动力,不是外部动机,而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及内部动机。据此,他提出了好奇心,能力动机,自居作用,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四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对于学习中的发现行为有何意义,布鲁纳论述了它的价值,这包括: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只有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个人的,才是自己的内在财富。2它有助于直接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在发现学习中充满了尝试,猜想和领悟。3发现行为还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4发现行为还有助于记忆的保持。总之,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探求,从而从传统教学对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动态过程的关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教学中不是处处都能应用发现教学法的,而是一定要考虑它是否适合于具体的教学任务,情境和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积极地效果。

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论过程模式对我过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极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材料分析:1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学时教师的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静听者,服从者。与之相对应,另一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本分是绝对的服从儿童的需要,一切围着儿童转,随时听后儿童的召唤。材料中,杜威正是通过对“教师中心论”的批判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2这两种观点具有共同的错误根源: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教师中心论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题,学生则是客体,学生中心论则与此相反。这两观点都根本否认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交往关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这种控制活动受“工具理性”所支配。因此,在这两种观点中,不仅作为客体的一方是被扭曲的。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一方也是被扭曲的,这两种观点是与指向于“交往理性”或“交互主体性”的教学的交往本质论根据对立的,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不可取的。

什么事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课程开发是指决定的过程以及做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什么:课堂讨论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充满“集体思维过程”的教学。在这里,学生不仅注意教师方面,学生之间也彼此直接联系而开展活动。在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时,我们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这样才能跳动学生的积极性。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因为良好的习惯与规范,既能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力与情感价值的讨论氛围,又能是讨论过程井井有条,保证效率。而且,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水平。

科目本位课程的定义与特点:科目本位课程是指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1强调不同学科的不同价值,并肯定科目固有的价值等级。2强调科目知识内部固有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3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主张科目设置要与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相适应 简述课程理解与课程开发的关系:首先,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课程与课程事件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这个过程着眼于使一项课程计划从无到有,由不完善到不断完善的具体操作程序。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 ”、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其着眼点不在于课程开发的具体程序,而在于对种种课程与课程事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之意义的理解。其次,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李杰

并建立在这种理解基础之上,尽管课程开发者并为自觉意识到这一点。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与课程事件赋予新的意义,而要真正使这种意义实现出来则需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所以课程理解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指向于课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的根本转变。既然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存在内在的统一性,那么课程研究内容的未来方向指向于二者研究的整合。

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因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话是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之一。进一步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还需明确以下几点: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也有一定的区别。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试述夸美纽斯的教学论: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未达到此目的,它确立了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即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直观原理。即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先带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她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血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过,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过度的时期,因此,他的教学论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某些中世纪的世界观。他的世界观具有宗教痕迹,他相信“造物主“的英知。因此,他的教学论并不是首尾一贯的。

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共成一“连续体”。“连续体”的一段是“计划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忠实地、一丝不苟地讲“计划的课程”实现出来的过程,因此,“计划的课程”是课程实施的唯一标准和尺度。制定课程计划的课程专家和行政人员是课程变革的核心和主题。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精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并确定影响课程按预定计划实施的因素,从而为忠实地实现“计划的课程”提供决策。“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变革的参与者的个性获得变化、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因此,个性发展才是课程实施的标准。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变革的核心和主题。课程创生取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运用“质的研究”的方法论理解课程创生过程的实质,为过程实施过程中个性发展和主体的解放提供指导。

“连续体”的中间是“修改的课程”,对应着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变革的计划者与执行者相互改变、相互适应的过程,因此,根据特殊情境的需要把“计划的课程”变为“修改的课程”,是成功的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具体实践情境之外的课程专家研究的及行政人员与具体实践情境中的教师共同推动着课程变革的进行。相互适应取向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探讨课程变革得以发生的教育情境和社会情境中的诸种教育问题和因素,以把握相互适应过程的深层机制。显而易见,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兼容了忠实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的的因素,是两种取向的中介。

至此,我们知道,这三种取向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因而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他们也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课程创生取向对实践界的要求太高,推行的范围有限。作为二者的中间相互适应取向兼具了二者优点,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了他们的局限性。但是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每一层次都是对上一层次的包容与超越,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隐性课程:它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特点:1它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2它的影响具有持久性3它的教育影响可能十几级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它的内容即可能是学术性的,又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注意的问题:1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思2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3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正对性的进行开发和设计4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有选择的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和能力。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的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的来说,教育目的包含着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而教育目标又包含着课程与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因此,以何种教育哲学为依据,制定何种教育目的,就决定了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质和方向。然而,教育目的的提出都不过是一般的观念性的,虽对教育活动提出了一般的方向,单通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学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它必须具体化,使之称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及局限性: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同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它的教育价值表现在:1它能够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文化知识,这适应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2它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教师对特定知识领域的理解程度、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师的教育艺术可以在提示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得到充分展露。3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其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

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局限性:1它虽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思维可能是积极地,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却受到了限制2它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思维可能是积极地,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却受到了限制。2它有助于人的接受能力的发展,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3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性,过于强化提示型教学方法,很有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三个条件1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倾向。2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内部人员的评价和外部人员的评价涵义及利弊是什么:内部人员的评价是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相对的,外部人员评价则是指评价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来实施。两种评价各有利弊,内部人员评价的长处在于,评价者了解课程设计方案的内在精神和技术处理技巧,评价的结果亦可进一步用于课程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其缺点是评价者有可能蔽于自己的思想,不了解其他人对课程设计的需要,致使评价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外部人员评价则刚好相反。因此,二者应相互借鉴,即一项完备的评价应同时吸收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参加。

试述斯金纳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斯金纳依据他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实验,提出了“强化”概念,总结出了一些列“强化原理啊,大致包括:1强化物是“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映水平的任何刺激”,这样,强化物就不一定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而且,在一种情境中其强化作用的刺激,在另一种情境中不一定其强化作用;对某一个人其强化作用的刺激,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强化作用。2强化有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映概率。所以,决定某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二是刺激对反映结果的影响。3通过对强化的各种控制实验,斯金纳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强化对学习测度的各种影响关系

斯金纳把上述强化原理应用于教学得出如下结论:1一个人学习或改变其行为的方式是根据他观察自己行动的结果而获得的。2对所要求的操作强化越快,该操作重复的可能性就越大3强化次数越多,学生重复的可能性也越大4在一个行动之后没有给予强化者或者延缓强化,就会减少这一行动重复的可能性5对一个行动的间隔性强化,会增加学生坚持其学习的时间长度,而无需进一步地实施强化6可以用分化型强化的方法逐渐形成或塑造一个学生的行为7强化除了使一个行为的重复更有可能之外,还能增加学生的活动性,加快他的速度,提高他的兴趣8运用适当的刺激物,适宜的强化序列,可以达到希望的行为的出现和避免不希望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内容:功利主义课程论于19世纪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其代表是斯宾塞。它是科目本位课程发展的心的阶段。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二是应“完美生活”指需要的最有价值的只是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斯宾塞讲“完美生活”分为五个领域,其课程体系相应的也是由五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是生理学,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规律,维护个人的生命和健康,使之保持充沛精力和具有饱满情绪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指向于自我保全的活动领域”。第二部分是读写算以及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这是与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领域”。第三部分是心理学、教育学。这是正确地履行父母的职责,更好的教养自己的子女所需要的学科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领域”。第四部分是历史、社会学。这是合理的调节自己行为所必需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领域”。第五部分是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这是了解和欣赏自然、文化、艺术的知识。这类课程对应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领域”、由此看来,斯宾塞的课程论是“唯科学主义”的,反对历来的人文主义课程论,而且还是“功利主义“的,反对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绅士教育课程或古典文科中学课程,倡导实用科学课程。

行为目标取向:它是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课程结束后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优点:1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2便于教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监督、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3便于准确评价。缺陷:1它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有缺陷2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了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简述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教育的本质。及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及生产。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1确定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事后果教育的人”2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3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和基本取向之关系,即确定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者之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取决于特定的课程价值观4确定课程内容,即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

学科课程的含义及特征: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越性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富兰归纳的的成功的校长策略是什么:1强调学校的合作性文化2利用不同的科层机构刺激和增强证文化变迁3鼓励教职员的发展3对文化规范。价值及信念进行直接而经常的沟通4与他人分享权力并提高个人责任感6利用符号表达文化价值

简述随机访问的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的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基本特征:在不同情境下,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认识。

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有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后五类在一起又称为“理智的能力与技能”。“知识”与“理解的能力与技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情感领域,情感目标可分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念或价值复合体的个性五类。关于“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分法不一,现今被教育者广为运用的是辛普森的分类法,他把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觉、准备,知道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合、创造七个层次的目标。总结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它对教育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表现在:1它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它不仅确定了“能力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还确立了于这种价值观相适应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就是把每一类目标都以具体的、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从而为目标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创造了条件。2它创造性的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具体表现在:1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似乎是人为地。因为在人的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2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3各行为目标彼此之间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彼此之间界限不十分明确。4布卢姆等人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层级结构,这值得怀疑5“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超科学性也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挑战。但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它依然对教育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统一。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其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它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担负着学习的指导责任,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 要求。因此,罗杰斯用“促进者”代替了“教师”一词。“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指导而是帮助,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接受某些知识的容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

具体表现1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2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3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4维持着某种有意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育目标的功能有哪些:1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2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3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4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5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

简述经验课程与学科过程的关系: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验课程并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当经验课程排斥了学科中的逻辑经验并走向极端以后,必然导致“儿童中心论”或“儿童中心主义”。当学科课程排斥了学科中的逻辑经验并走向极端以后,必然导致“儿童中心论”或“儿童中心主义”。当学科课程排斥了儿童的心理经验并走向极端以后,必然导致“学科中心论”或“学科中心主义”或“学科主义”。因此,我们在考虑二者的关系时,不能持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态度,而应把二者有机的联系起来。

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量的评价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位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怎样的关系?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分为五类,分别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复杂性、等级性的序列关系,其次序是随意安排的。

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奇“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理念;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当然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也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是过多强化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教师中心论”;过多强化了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学科中心论”。

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其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即教师和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在彼此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而且,作为学校教育之基本构成的教学交往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虽然教学交往也有其他途径,如社会调查、自然考察、各类生产劳动等,但这些途径毕竟是辅助性的,因为这是由学生“以学为主”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人是过程的统一。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认识过程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故教学认识过程自然也符合人类一般认识“直观-思维-实践”这一基本路线,但教学认识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和教师认识到特殊性这两方面。从学生认识上来说,它与成人的认识是两类不同的认识,每一类的认识都有其特殊性,都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人生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相应的认识方式,每一发展阶段的认识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其他阶段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又存在内在的联系,即都遵循着“直观-思维-实践”这种一般认识路线,遵循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另外,从教师认识方面来说,构成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在的整合于教师的认知结构之中,由此形成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的专业素养。这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认识的特殊性。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这表现子啊:首先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方法论,同形成人的意志、态度、性格的方法论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按教养的逻辑去从事教育,也不能按教育的逻辑去从事教养。其次,教养与教育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通过教养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形成了能力,这位教学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反过来,教育的成功与否也极大地制约着教养的成效。学生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更有利于教养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因遵循它们各自的逻辑和规律,把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

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及局限性: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同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它的教育价值表现在:1它能够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文化知识,这适应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2它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教师对特定知识领域的理解程度、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师的教育艺术可以在提示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得到充分展露。3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其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

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局限性:1它虽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思维可能是积极地,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却受到了限制2它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思维可能是积极地,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却受到了限制。2它有助于人的接受能力的发展,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3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性,过于强化提示型教学方法,很有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机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机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1确定教育目的。它是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简述“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1培养儿童的自我理解能力2使儿童认识到他们是人类的一员3使儿童理解他们是地球的居民,使地球的从属者4使儿童理解他们是地球社会的成员5使儿童养成作为一个人理智地、负责地生活的必要的能力

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1课程变革的需要与适切性,即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2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变革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解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3课程变革的复杂性,及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适合实践者所需要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4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及课程变革计划所需求的。所提供的课程资料的质量和可利用性。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和实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

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各职能是什么?1研究并把握国家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动向2研究并把握本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3对所形成的课程改革方案展开比较研究与实证实验研究4开展课程评议与课程评价 举例阐述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策略的基本内容: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的,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通过实验发现,在学生学习不熟悉的担忧意义的新知识之前,人为地采用先行组织者,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奥苏伯尔后来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提出:组织者既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水平方面既可高于学习材料,又可低于学习材料。他区分了两类组织者: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用于提供适当的类属者,它们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既可用于新观念与认知结构基本类似观念的整合,又可用于增加看似相同而本质不同的新旧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由于在学校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完全陌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学生对新内容往往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熟悉,因此很容易引起混淆,比较性组织者可以起提高新旧知识可辨别性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获得精确地知识。

试述三代评价的缺陷及对我们的启示:三代评价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每一代评价理论都力图克服上一代的缺陷,并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对评价的新要求,但总的来说,它们存在如下三大严重的缺陷和问题:(1)“管理主义的倾向”。在三代评价活动和平价理论中,教育管理者总是通过提供资助控制着评价,决定着评价的范围和任务,决定着评价的对象。这种关系在实际活动中常常造成四个不合理的后果:1管理者无过失2管理者与评价者的关系有失公平,评价者处于无权地位,最后决策权仍掌握在管理者手中;3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其他与评价有利益关系的人就更无法参与进来4这种关系还会导致一种有害的默契:管理者用各种办法保护自己不受损害,评价者则保证使用管理者认可的方法,以换取合同的兑现,保证评价的经济收入。(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由于价值多元性的存在,人们会由于受到某种伤害而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客观的”评价结果也就难以被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人所接受,(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评价者有充分的理论向其他社会那工作者那样,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但是,他们也应该考虑到,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只是人类认识和评价事物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全部。而且,在管理者主义者支配下,资料数据虽是评价者用实证科学、数量化的方式获得,但这些数据资料却是评价者首先按照管理着规定的要求和规范,然后再用实证方法去提取,仍然没有脱离实证科学方式。

在我国,多年来由于是国家办教育,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确定、课程的开发和编制等,都是国家有关部门以集权的形式统一进行的,缺乏正式评价机构和体系。于是,考试变成了一种最主要的评估形式,由此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尤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这种状况极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精神,违背以主体性培养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思想,因而亟待扭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教育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评价引向合理的轨道,引向促进我们的教育宗旨得以实现的境域。在这个过程中,批判地借鉴国外的某些平价理论和方法,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提倡的“范例教学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要组织教养性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即引向连续起作用的知识、能力、态度。一般程序: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的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教育价值:表现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的提倡方面,以及在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限、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或生活的联系、打破“知识就是力量”的传统,转而追求获得支配知识的力量等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1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即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问题解决学习与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针对学生存在或提出的问题,从单个课题出发组织教学,但同时强调课题作为学科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相应学科中的其他课题有系统联系3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把掌握知识和培养智力结合起来4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教学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主体与作为课题的教学内容统一起来。

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自19世纪上半叶至今两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是课程选择的主导倾向,科学、艺术和道德也是日渐分离的。时至今日,人们已认识到这种分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努力向着三者整合的方向发展。这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不论从科学发现的过程,还是从获得的某些学科结论来看,都是某些人基于特定目的、借助特定手段、运用某种方法,从每个角度对世界的某种解释,因此这不可能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因为没有一种“天钩“可以将科学研究者的价值观调离其科学研究过程及结果(2)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它们只是分属不同的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3)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于人的自由,人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真善美内在统一的境界,指向于人的自由的课程体系理应实现科学、艺术、道德领域的统一。科学中有美也有善,艺术中有善也有真,道德中有真也有美。只有真正将科学、艺术、道德整合起来,人类文化才能步出危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随机访问教学模式,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层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理解,从而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它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2)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或环节包括:1呈现情境: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境2随机访问学习: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内容的不同侧面的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引导发展“元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等。4协作学习:围绕通过不同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和所建构的意义展开小组讨论5效果评价:与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

试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取向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木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它的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于这四种目标取向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问题中去解决。一是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及课程目标的制定究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技术性和价值性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述几种目标取向中,行为目标更侧重的是技术性,追求目标设置的具体性、可操作性。而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更为注重价值性,把价值性置于技术性质上。显然,后两者对价值的重视更符合教育的精神。这并不是说,目标设置不应该追求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说对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不应该以牺牲价值特性为代价。否则,目标的设置无异于舍本逐末。二是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从上述几种目标取向来看,行为目标把教师当做是按规定程序操作教育过程的工匠,学生则被看作是可以按照刺激-反应模式人以塑造的行为机体,这里面隐含的实际上是一种适应性、维持性的价值取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则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者,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发展的评判者、指导者、与行为目标相对,这里面隐含的是一种超越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总之,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从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目标模式,无疑标示着课程目标取向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注意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所有学生必须修习得公共课程。这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一句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这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二者的关系:第一,从课程价值观看,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层面。在大众注意教育时代,“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的时候,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义”,才不至于使“公平发展”变成一纸空言。“个性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的自然能力的差异,提供教育能容上有本质差别的、分轨式的教育,使教育体制变成纯粹的“甄选体制”,使非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合法化。这充分表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第二,二者具有等价性,即是说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二者之间不存在主次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属或陪衬,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的一个课程领域。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第三,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必修课程并不排斥选择,从长远看,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选择能力。在必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但选修课程也不牺牲共同标准和要求,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二是经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力量的学习。所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是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简述施瓦布的’折中艺术:1“把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与实践清净的需要和兴趣相对应的能力22对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修改以使之适应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这是必要的,因为现存的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上一小部分现象,这样,是理论与实践一一对应得策略就有局限性)3产生可替代的行动过程并预见该行动过程的到的后果的能力(这是必要的,因为即便用所有能够想到的方式对现存的理论进行了修改或修正,这些理论也不能适应世界上大多数现象,因此就需要超越现存的理论,产生新的行动方案)

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方面:1如果设计得当,他们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其上。2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了一种脚手架。3这种稳定的和清晰的组织,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系学习的方式。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班级授课组织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它的特点如下:1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1建立目的和目标2对目标分成较细的类目3以行为名词表达目标,这一步还包括界定和修订使用的行为名词4确定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5选择和发展评价所使用的测量技术6收集学生的表现有关资料7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行为目标比较

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5提倡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 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论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及使用过程: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的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破的阶段”。即是说苏格拉底在使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先清除错误的观点,于此同时使之觉悟到自己的无知,激发对方追求真理的热忱,唤起“求知的强烈欲望”。苏格拉底与学生之间展开的对话总是通过提出谁都关心的日常生活的问题开始的。而且这种发问在许多场合往往有几种可能的选择,可以任凭自己的想法,自由的加以肯定或否定。当对方的回答不和他的意图时,他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引导答辩朝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进行。这样,倘若对第一个问题做出了妥当的回答,意见获得一致,那就以第一个回答为线索转入第二个问题;倘若对方不能直接回答,二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对方不能沿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进行,苏格拉底便借助他独特而辛辣的讽刺或其他方法,引导对方纳入正轨。通过巧妙的、智慧的对话,苏格拉底首先探寻对方的观点,使对方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含有任何真理、极其愚蠢而不合理,从而觉悟到自己的无知,以至于陷入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的状态,苏格拉底把这种状态称为“逻各斯窘态”。这就为认知真理做好了准备。第二阶段称为“立的阶段”。通过第一阶段而奠定了认识真理的基础,然后苏格拉底就继续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得出一定的正确见解。这样,苏格拉底并不受与对方任何现成的知识,他只是通过频频发问,使对方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成对真理的认识。这两个阶段实际上是融为一的,因为对旧的观念的“破”的过程,同时也包含着真理性见解的某种程度的“立”

试分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间接性,即是说儿童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向儿童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观点并未真正揭示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儿童和成人一样,虽说其认识同样遵循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所不同的是,这条规律在儿童认识过程中的表现形态与成人有别儿童所学习的间接经验也是基于其直接经验并为了其直接经验的,这与成人完全不同,所不同的是儿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通过系统设计并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的,而成人学习的间接经验则未必如此。儿童在体验自然与社会、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的快乐和发现的兴奋感,与成人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生活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发现灯心智活动同样真实,所不同的是成人的创造、发现更具有教育价值和身心发展的价值。认为儿童的认识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仅起辅助作用,这种观点极易导致的事件后果是,用体现于教科书中的间接经验替代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从而忽视儿童 的直接经验的教育价值。其实,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资源。当间接经验脱离儿童的直接经验或者使儿童的直接经验仅处于辅助地位的时候,那么这种间接经验非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有可能抑制发展。

第一中表述反映的是行为目标取向,第二中反映的是表现性目标取向,判断依据:第一种表达非常精确、具体、可操作,既指出了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填出”),又指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15分钟内”)同时也指出了行为标准(“百分百的正确度”)第二种表述描述了一种教育中的“际遇”,即指明了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它显然没有预期学生在参加这一教育活动后将获得什么。事实上,它期望的是学生反应的多样性和个体性,期望学生在词教育活动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在课程实施的三中基本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怎样的的特征:

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2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为课程在教育实践设计中是被忠实实施的对象,而不是被修改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的主动性发挥就相当有限。3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只是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接受者和被加工的对象。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师的需要、兴趣开始进入并在其中得到实质性体现。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他可以在与教师的直接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对课程的选择而与课程专家间接地交互作用中使自己的意志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生活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就是“超越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仍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它必须能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能深入地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研究、开发与传播”的模式根本缺陷是什么:1该模式假设教育改革是学科本位和技术驱动的,教师是专家(或相当于专家的人)所开发出的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技术可以准确的从一个情境传递到另一个情境。基于这种假设所开发出的课程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很难被理想的付诸 实践。2该模式线性化的四个步骤—研究、开发、传播、采用—彼此之间是分离的、原子化的,结果导致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日益专门化,每一个功能都发展自己的“专家群”,这些专家与课堂中的教师的距离与日俱增。结果,专家为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供了详尽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略,而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是则从未碰到过这些问题。

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而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时间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的根源,这种根源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的支持。2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然而,早在20世纪中叶,杜威就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但这个理念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思想方面。直到20世纪末,当教育的核心由“制度课程”为“体验课程”所取代的时候,当课程与教学的的价值取向由“工具理性”为“解放理性”所取代的时候,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获知普遍性的、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或教学设计的程序。规划、模式,而把重心置于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的时候,课程与教学才融合起来,“课程教学”出现了。对这一理念的内涵可进一步解析为如下三个方面: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3课程作为教学实践 在这个时期,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情境中获得充分发展,教育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称为人的解放的过程。教育科学不再是为了从复杂的课堂生活中抽取一些孤立变量进行分析并据此获得一些旨在控制教学实践的“处方”,而是为了对复杂的课堂生活进行理解,为了表征并解释在课堂情境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1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思 2课程开发领域的者与实施者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3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要有选择的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直线型课程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不重复。材料中,数学科的学习内容在各个年级各不相同,而且也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科逻辑顺序编制的。

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材料中,生物学在一、二、三、四、五、九年级重复出现,物理学在六、七、八、十一年级重复呈现,化学则在七、十年级重复出现,正是体现了螺旋式课程的本质与特点。

而这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各有其优缺点。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不同性质的学科而言,这两种组织方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与此同时,这两种课程组织方式又存在内在联系,彼此间具有互补性。螺旋式课程是由直线式课程发展而来的。在课程组织过程中,这两种组织方式很难截然分开,常常交替存在。

拉特克的教学论的特点: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简述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它的基本特征如下:1极大的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持排除各种有碍学习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它要求教学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征:1以掌握为指导2学生自定步调3教师用少量几次讲课来激励学生4使用指导性教材5安排学生助理

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有效的:首先,这种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二是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任何评价,如果其结果不能为听众所接受,那么,再高明的恩理论也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目标达成的程度、决策、判断等。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 弹性和应变性

“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1在同样情况下人们会拥有同样的经验2“实在”是由“多数”所支配的3在情境理解中,“个别性”被忽略,即是说归纳是重要的,构成情境的每一个体的独特性则微不足道4倾向于把主体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5通过根除主观性与意思形态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包括政治上的中立性)

试述几种教学方法的关系: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住型教学方法是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三者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自主性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索和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三种典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样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提示型教学方法不排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否则这种方法会导致人的机械被动学习,从而压抑人的发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可以说整合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性。自主性教学方法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2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当不同教学方法视视具体教育情境的需要而优化组合、恰当运用的时候,它们彼此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种教学及相应的三种学习方式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连续体。对任何一个学习者而言,三中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尽管不同学习者在三种学习方式的偏好上有所差别。

谈谈经验课程的优缺点:优点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着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称为真正的主体,这寻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而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互作用的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这种课程理念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识的教育家指。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应当说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当前社会的关系。缺点:首先,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其次,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再次,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材料1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可以说是“普遍性目标”取向的体现。所谓“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和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

材料2是对“生成性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的表述。所谓“生成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目标。

普遍性目标的缺陷:1这类目标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受日常经验所局限。2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3这类目标往往在含以上不够清晰、确定,而且常常出现歧义,容易成为一种“政治游戏” 生成性目标的缺陷:运用“生成性目标”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能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又能掌握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另外。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发现像语文、代数、物理等必要学科的适切

活动分析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博比特,所谓“活动分析”是具体的、特定的行为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具体特点是什么?: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的特点:第一,它必须根源于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第二,它必须能转换与受办的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注重直觉思维,注重内部动机。

简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搞的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与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

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而且三种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1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自主性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

情景教学(或抛锚式教学),主要特征: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什么事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含义:它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感念,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环节: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含义: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这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基本特征: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称为逻辑的顺序,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倾向,并谈论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这种评价取向推进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好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收“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这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的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观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去向的不足之外在于它并没有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主体性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与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新生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性格。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

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证和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怎样落实综合课程: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1为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时间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产生几种结果

简述表现性目标的含义及价值取向: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指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

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特征: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基本特征如下:1极大的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持排除各种有碍学习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它要求教学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1他的教学理论-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2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3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4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什么事自主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作用?自主性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的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主,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如何运用1去定制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积极作用: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发展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派: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论”

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分哪几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分五类,分别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并不存在复杂性、等级性的序列关系,其次序是随意安排的。

教书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上。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如何认识这些因素:课程变革本身的特征:1学校的特征2学区的特征3外部环境的特征,认识:四类因素缺一不可;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是说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提出者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其基本内涵: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的,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想听去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的关心的信息,评价这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有效的:首先,这种模式不再单纯从理论出发,二是关心评价结果的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任何评价,如果其结果不能为听众所接受,那么,再高明的恩理论也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目标达成的程度、决策、判断等。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 弹性和应变性。

综合课程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困难有:知识的琐碎化问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能问题;教师的知识问题;学校的结构问题;评估问题。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1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这是开发综合课程的首要环节。2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3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评估仍然是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但与综合课程相适应的评估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4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它必须能让学习者对每一门学科的重要主题和概念能深入地把握,又能够让学习者对不同学科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提供有效机制,也才能为未来能够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师提供强固的基础。

第一钟表述反映的是行为目标取向,第二中反映的是表现性目标取向,判断依据:第一种表达非常精确、具体、可操作,既指出了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填出”),又指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15分钟内”)同时也指出了行为标准(“百分百的正确度”)第二种表述描述了一种教育中的“际遇”,即指明了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它显然没有预期学生在参加这一教育活动后将获得什么。事实上,它期望的是学生反应的多样性和个体性,期望学生在词教育活动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所构成的。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里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所构成的,他直接参与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是“实践性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3学生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什么?: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时间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能所及的范围之内,即是说,学习经验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等等。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1知识。包括对特定事物和普遍整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对某一式样、结构或环境的回忆。2领会。包括标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3。应用。指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4分析。指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5综合。指将各种要素和组陈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6评价。只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那个的价值作出判断。

自主性教学方法的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积极作用:1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发展2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如何运用1去定制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下载华师大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公共课近代史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师大学前教育自考本科公共课近代史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考公共课的方法

    一、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的正本书都是重要点,对学员来说并没有什么捷径。大学语文课程知识点较分散,遍布正本书的各个角落。 大学语文的很多题目出自教材中的课前阅读提示,学员要......

    法律本科自考总结(精选合集)

    法律本科自考总结2005年5月开始,我参加法律本科自学考试。经过三年的艰苦学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通过自考这个大熔炉学到了做人的真谛,也得到了许多人生感悟;可以说从思......

    自考本科

    自考本科(全文请仔细看!)自考本科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成绩合格后由主考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大学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条件者由主考大学授予学士......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学前教育

    广东自考招生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自考学前教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自考近代史-复习总结要点5篇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结构方面。 2.外国人在华屠杀事件: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3.......

    2014年自考近代史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三节北伐战争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

    2014年自考近代史第九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探索的成果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一、中共八大前后——良好的开局 1.......

    2014年自考近代史第七章

    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一节重庆谈判 第二节解放战争 第三节建立新中国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 1、 国际格局 (1)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