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近代史-复习总结要点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结构方面。
2.外国人在华屠杀事件: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3.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北京条约》开天津。
4.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5.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6.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7.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8.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9.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10.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2.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3.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的时间: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4.严复在《救亡决论》: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15.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主要事件: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3月定都天京并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 1864年失败。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3.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忻为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4.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5.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6.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主要形式和性质:形式:官督商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8.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9.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0.“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上书皇帝,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1.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时务报》、《国闻报》、《湘报》。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2.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3.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
14.“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是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15.“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5.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6.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7.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8.保路风潮:围绕粤汉、川汉铁路路权开展,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9.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共进会和文学社团体的成员)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0.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2.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3.“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4.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5.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16.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阵地:陈独秀(旗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最主要内容):宣传民主和科学。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5.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6.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和中国的外交失败。
7.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前,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6
月3日后到6月下旬,工人阶级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五四运动。
9.中国最早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1919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0.中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11.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
1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重视理论学习,划清与第二国际的界限;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13.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4.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上海小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15.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问题与主义”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16.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1920年11月建立的上海机器工会。
17.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
18.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总工会的前身)。
19.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起点: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与帝国主义势力进行有组织的较量)为起点,终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
20.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内容:1923年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确立了建立个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大会对新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22.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3.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至1927年3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6个月之久。
24.中国四大:1925年1月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25.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等北伐先遣军进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序幕。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北伐正式开始。
26.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1927年1月、2月。
27.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周恩来领导。
2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汪精卫1927年发动“七一五”政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1930年,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
8.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9.毛泽东领导发动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10.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1.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12.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1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4.《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提出把马可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5.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7.三次“左”倾错误及其代表者: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8.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1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2.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制造华北政权“特殊化”,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新阶段。
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5.伪政权: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6.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同胞达30万以上。
7.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同盟军北路前
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8.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9.《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
11.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一一五、一二O、一二九三个师)。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3.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含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守四行”壮举)、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14.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
15.国民党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
16.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7.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消极抗战。
18.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19.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20.《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表达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2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所发动。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22.在敌后战场捐躯的将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
23.三次反共高潮中的皖南事变: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针对南方的新四军。
24.“三三”制政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24.精兵简政: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中共中央立即采纳,在各根据地实行。
25.中共七大:1945年在延安召开。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6.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标志性事件: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的收回,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27.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2.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4.较场口惨案:国民党制造的破坏和平的事件。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破坏进步团体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逮捕数十人。
5.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文献:●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法律上明确耕者有其田。
6.土地改革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五·二○”惨案及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1947年5月20日,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即“五·二○”惨案。以此为标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0.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成立于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11.北平谈判:1949年4月1日起,国共双方代表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在北平进行谈判。4月20日,国民党政府电令其和谈代表拒绝在中共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
12.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二、第三野战军强渡长江天险,摧毁国民党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13.政协《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14.解放战争的进程: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始);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6月挺进大别山拉开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等决战);渡江战役和向全国进军阶段(1949年4月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4.“三反”运动:1951年底到1952年春,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5.“五反”运动: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9.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在企业外部与国营经济建立联系。其形式有: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10.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称公私合营):分作两种: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定股定息)。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基本形式:实行赎买政策和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其实施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的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主要成就: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成,多个第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2.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4.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的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5.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
6.“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7.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8.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9.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1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3.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4.“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978年安徽、四川最早开始。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5.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6.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7.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9.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1983年4月决定海南享有某些特殊政策(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2月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
●结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0.《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1.十三大:1987年10月举行。大会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2.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举行。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13.十五大:1997年9月举行。大会:
●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4.十六大:2002年11月举行。
●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
1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7.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在全党开展。
18.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
第二篇: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
和高中的差不许多,如
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1.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②描绘山川美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③厌弃官场黑暗,远离浊世,抒发闲适情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渲染烘托或衬托(注意乐景衬哀情)、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精炼传神绘声绘色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恬静安谧孤寂冷清萧瑟凄凉 等
4.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高山流水、明月清风。
5.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果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喜悦。当你看到一首诗的时候,先读一遍,看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是,再如
一.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二.边塞征战诗
三、咏物言志诗
四.怀古咏史诗
五.即事感怀诗(羁旅诗)等等,这些类型的是你的老师都会讲到,讲完了要你自己总结,看别人总结的都不好,只有通过老师讲完后自己在总结,这样才行!慢慢来!也别做大量的诗歌鉴赏,我最烦题海战,最好争取做一个分析一个,会一个,这样才能在题海中遨游啊!
再给你推荐一个网络视频,使高考命题最专家王大绩老师的,很不错 http:///programs/view/zMioBS0amtA/
祝你成功!
第三篇: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作者孟郊,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7、《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第四篇:近代史期末复习总结
近代史期末复习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在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北京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不含天津和辛丑条约)
.三大战役——辽沈,平津,淮海战役 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太平天国
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
毛主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主席指出国内两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具体内容了解,哪些属于敌我矛盾,哪些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想做出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全国性政党——同盟会
1912年中华中华民国确立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民大革命教训——武装斗争
文化大革命当时被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三.简答题:
(一)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P47):
1.兴办近代企业(1)军用企业,如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2)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如轮船招商局2.建立新式海军,福建,南洋,北洋水师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如詹天佑
(二)日本全面侵华的原因(P140-141)
1,日本国内:(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一战后,军国势力控制日本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2)。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摆脱危机,日本决定实施侵华策略。
2.中国态度:国民党一再退让,却将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三)1840——1919年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什么?(P35-37)
(1)社会制度腐败,1840年后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员贪污腐化,欺压群众,常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经济技术落后,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落后,西方却已完成工业革命;当时不但武器落后,而且实行错误方针政策,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
四:辨析题
(一)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指出胜利属于中国的原因(P152)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的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二)简述1927-1935三次左倾错误(P133)
第一次;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李三立代表,1930年6-9月,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陈绍禹(王明),1931年1月-1935年1月左倾教条主义
五、分析论述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愿因及教训
(一)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她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人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阀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从根本上说,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上说,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还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认可。
第二:不能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来年息,不敢依靠反封建主力军农民群众。
这些错误,弱点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六、材料题
结合史实说明两个战场各自地位和作用?
(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担负赶集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实行的是片面抗战,不敢放手发动和我装群众,在战略战术上采取单纯阵地防御战。(台儿庄大捷)。这时,从全局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的,共产党敌后游击战是辅助的(如狼牙山五壮士),但游击战起到阻止日军进攻,环节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打击为辅策略。共产党确信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胜利,主张全面抗战(人民战争路线),如百团大战,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注:,十三大基本路线(P275),天朝田亩制度(P42),五四运动(P104)
第五篇: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
2010年自考《大学语文》诗词复习要点总结
一、单元内容概要
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为:
(1)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二、单元知识要点
诗词基本知识要点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为毛泽东。该词通过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评说历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今日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
2、《迢迢牵牛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不详。本词借牛郎织女传说来抒发世间女子别离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兴手法。
3、《归园田居(其一)》。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作者为东晋陶渊明。本诗主要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采用比喻、对比修辞手法。
4、《出塞》(其一),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诗人。该诗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诗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
7、《登金陵凤凰台》,这是首七言诗,属怀古诗。作者李白,盛唐伟大诗人。该诗抒写诗人登临金陵凤凰台的所见所感,并运用了对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8、《蜀相》,七律诗,属怀古诗,作者杜甫,盛唐伟大诗人。诗中记述了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相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诗作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相结合,并运用了设问句。
9、《枫桥夜泊》,七绝,周羁旅诗,作者张继,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写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惆怅心情。该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中有画,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诗,也是作者自创的新乐府诗。作者孟郊,中唐诗人。该诗通过描绘慈母为游子穿线缝衣的细节,歌颂了真挚的母爱。诗中运用了比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
11、《乌衣巷》,七绝,作者刘禹锡,中唐诗人。本诗通篇写景,并寓情于景。
12、《赋得古原草送别》,五律,属送别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诗人。该诗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绝,属咏史诗,作者杜牧,晚唐诗人。该诗借描绘江南美丽的春景,寄予历史的感慨。本诗写景具有整体性,并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14、《夜雨寄北》,七绝,属于相思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诗人。本诗以诗代信,倾诉思念亲人,渴望北归的感情,构思巧妙,含意丰富。
15、《虞美人》,这是首词,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词人。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比喻贴切生动。
16、《望海潮》,这是首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本词描写杭州的繁华景象,与西湖的秀丽景色,赞美城市风光,表现了百姓与地方官的游乐。多用铺叙与白描手法。
17、《水调回头》,这是首中秋咏月词,作者苏武,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该词通过描绘中秋佳节,饮酒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安慰和祝愿。运用设问句,以月贯穿全词,构思缜密。
18、《武陵春》,这是首词,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该词通过对主人公外在情态举止与内心活动的刻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构思新颖。
19、《书愤》,七言律诗,作者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20、《水龙吟》,词,作者辛弃疾,宋代大词人,该词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伸、年华虚度的悲愤,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词中多用典,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表现手法。
三、基本要点归类
1、作品作者
《沁园春。雪》: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中国******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迢迢牵牛星》:无名氏,选自《古诗十九首》。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
《出塞》(其一):王昌龄,盛唐诗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盛唐诗人。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盛唐伟大诗人。
《蜀相》:杜甫,盛唐伟大诗人,其诗称为“诗史”。
《枫桥夜泊》:张继,中唐诗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诗人,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说。
《乌衣巷》:刘禹锡,中唐著名诗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中唐大诗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诗人。
《夜雨寄北》:李商隐,晚唐杰出诗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时著名词人,后世称之为南唐后主。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北宋著名词人。
《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苏轼,北来杰出的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词人,跨北宋、南宋。
《书愤》:陆游,南来杰出的爱国词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南宋大词人。
2、作者归类
作者属于唐代诗人的有:王昌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其中,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属于盛唐诗人。张继、孟郊、刘禹锡、白居易为中唐诗人。杜牧、李商隐为晚唐诗人。
创作词的几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苏武、李清照、辛弃疾。
3、体裁归类
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七言绝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书协》。
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
4、题材归类
送别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诗有:《迢迢牵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调歌头”、“武陵春”、“水龙吟”、“沁园春”均为词牌名。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沁园春·雪》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
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
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2、表现方法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传说中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却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思妇的离愁别恨。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含蓄而蕴藉,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同时,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从而使得此诗处处闪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诗的语言中多用叠字。全诗十句,六句用了叠字。有的叠字(加“迢迢”、“纤纤”、“盈盈”、“皎皎”、“札札”)用来传达物性,有的叠字(如“脉脉”)用来模拟情态,都显得贴切自然。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全诗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归国田居(其一)》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这首五言古诗,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主题思想
此诗抒写诗人崇高自然的心态,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不胜喜悦的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黑暗,表现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现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方法。
(1)诗中多次运用比喻,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例如:用“尘网”和“樊笼”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贴切醒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羁鸟”、“池鱼”的喻意是官场的狭隘,禁烟:“旧林”、“故渊”的喻意是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在于表现诗人对逃脱世俗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2)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例如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醒,将诗人好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出塞》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2)借景抒情。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枫桥夜泊》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继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夜特有的景色,抒发诗人旅途中的愁怅心情。
在理解本诗时要注意对抒情方法掌握,这是因为此诗全篇借景抒情,主要特点是“诗中有画”:残月、栖鸦、霜天、渔火、枫林、远寺、夜钟、客船,有声有色,远近相接,层次分明。而画中的主体则是漂泊异乡、黯然失魂的诗人。
《游子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孟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孟郊自创的新乐府诗。通过描绘典型事例,运用比喻象征,礼赞了温煦深挚的母爱。在理解本诗时需要对表现手法进行重点掌握: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新颖贴切,巧妙完美,耐人寻味。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中,以“寸草心”比喻子女对慈母的心意,以“三春晖”喻指母亲对子女的爱。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发,象征子女在慈母的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母爱深厚,子女也难相答母容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