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师 题
目 学
生 指导教师年
级 专
业 系
别 学
院
教 育 论 文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周治中
郑艳清
2009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教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一个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贯穿了许多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应地,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也必须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使得其教学模式也十分多样。新的课程标准呼唤信息技术教师要确立全新理念。教师的教育目标有待更新,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这一科目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众多的学生特别喜爱上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学生欢迎的并非课程本身的教学知识,而是它的教学载体——计算机。论文论文参考网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我就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硬件”特点
(1)计算机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是工具,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而是“智力工具”,是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人类以前发明的其他工具主要是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因此计算机这个工具与以前的工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心智(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动作技能是身体运动,信息技术课中属于动作技能的,只有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两项,其他都是心智技能。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是以心智技能为主,动作技能为辅的课程。有人把信息技术课归为劳动技术课,是没有看到这个特殊性,把它看成和其他工具一样,是错误的。
(2)计算机是通用智力工具
通用又是计算机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他工具没有的。所有其他工具使用范围是有限的,而计算机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工农商学兵各行业,从高科技到家庭生活,从海洋到天空,无不用上信息技术。
(3)对课程的影响
计算机“通用”和“智力工具”两点,使得它与别的课程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的智力工具特点使得该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心智技能。
它的通用性使得教学内容涉及到其他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3.实践性强
(1)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有两层意思。吴文虎教授曾指出,“一是不亲自动手,不上机实践是学不会的。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的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就是实践”。
(2)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学习的特殊性。
不上机则学不会,要多上机实践。《指导纲要》要求:“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教学方式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
设备配置对教学有很直接影响,设备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差异。信息技术教师要会硬件也要会软件。
“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4.发展极其迅速
信息科学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按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集成的密度就提高一个数量级。相应的软件版本也更新迅速。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刚掌握的知识,不久就陈旧了,有的不到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软件”特点
1.促进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学视角,强调的是如何使不同人群和基层平等享受教育权利;二是教学法视角,关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建立比较平等的关系。信息技术对教育民主这一理念的实现,无论从社会学视角还是教学法视角来看,均具有独到的贡献。其根本原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信息资源从过去被少数人拥有变为人人拥有,这就从客观上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传统教育关系,极大地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言,基本趋向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民主化的概念可转换为学习自主化。当今的教育环境正从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如何重构教育关系,是当代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有位美国历史教师谈了自己的体会:我过去上课时故意找些课本以外的材料拿到课堂去讲,学生们对我很佩服,以为我的知识很渊博;现在网络进了教室,情况就完全变了,我讲什么他们几乎都知道,看来不能
再玩老一套教学把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遭到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比较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化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善于进行角色转换,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指导者,从当教师变为当教练。作为走向学习自主化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知情权,让他们事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建议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学生们经过预习以后应该能够理解大部分内容,剩下的只是一些疑惑和问题,那么课堂就会成为充满问题和积极研讨的场所,民主化气氛便会油然而生。
2.支持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的改革趋向,是还基础教育以终身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和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适应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允许他们自主探究的信息空间、合作交流人际互动空间以及自由建构的知识空间。网上信息空间隐含着无穷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通常是劣构的,需要学习者利用工具进行检索和加工,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筛选和提炼,然后才能内化并建构为个性化的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这种信息获取和加工提炼能力对学习者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让学生单凭学习课本上的良构知识难以培养这类能力。3.创建个性化教育
新课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实际上,个性化教育也是教育者一直以来梦寐以求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只能让学生们听同样的课和做同样的作业,个性化无从谈起。利用网络,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目前网络虚拟空间的大小是由硬盘存储容量决定的,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我们可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体量足够的虚拟空间,允许他们自由进行知识建构和展现个性。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有限的教室时空和几乎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他们的集体智慧。笔者认为,学生的集体智慧发展也应当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可惜迄今未受重视。4.创设拟真学习情境
为了实现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内容上,需要关注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生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表现为重视知识学习的境域化,让学生在比较贴近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获取、理解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们可以创设拟真的学习情境,支持知识的境域化学习。笔者将境域化方法归纳为原型化(针对现象)、角色化(针对人物)、案例化(针对事件),信息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支持这些境域化方法的实现。
当然,信息化教育不应该排斥社会实践。我们提倡全空间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可以发生于教室物理空间、社会现实空间以及网上虚拟空间。全空间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优化意识和多方位的角色转换能力。5.实现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其特点是注重过程,注重个体差异,注重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在支持发展性评定方面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利用电子学档展示个人学习成果和知识作品,还可以利用量规工具进行个人自评和同伴互评。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综合特点 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打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能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那么,如何在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2.应用性特点
理论和实践业已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因为计算机拥有图画、声音、交互控制、动画视频等我种手段和正在日益发展的远程通讯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中采用“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3.趣味性特点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 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四
结语
以上讨论只是揭示了信息技术在支持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的潜力,要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能力还需要技术以外的许多因素,比如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估制度、服务支持体系、配套政策等。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无论如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的成功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广大教师就应该成为操纵此魔杖的高明魔术师。所以我们列出了这些特点,他们不但要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懂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利用技术支持多种创造性的教学与评价活动。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太平溪镇平度希望小学望成林
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学科,比如美学、文学、数学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识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它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基础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例如在讲解“画笔”时,不需要讲解工具栏里的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只需重点讲解一个工具,学生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可以应用到剩下的工具了。从而更高层次地理解了工具的使用方法。
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WPS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
(二)应用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
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积极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制作出一个漂亮的倒“福”字。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什么旧知识和新知识,并学习其中的新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该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但如果把任务设计成“请告诉教师怎样进行图片翻转?”,那学生就只能围绕这一问题去学习该知识,虽然学生还是会积极的去面对这问题,却已经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学习了,而且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却未必懂得结合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国庆节时,布置学生办一份以“爱祖国”为主题的电子版报,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整合性教学内容应让学生学会合作。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在讲授“信息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加工”“信息收集”这些概念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其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趣味性内容应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
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演奏音乐、绘制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果在教学“指法”里,直接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比较枯燥,没有什么兴趣学。如果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最好。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练习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热情非常高,使他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我要学”的情境。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等。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在讲述“复制块”时,我说,如果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把这个词语写100篇,许多同学会说,哎呀!今天又没有时间休息了,但老师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接着我便操作了一个复制文件的例子。同学们都用疑惑的口气问:“老师,你是怎样操作的啊?我能试试吗?”孩子们看见老师这么快就复制出这么多的词语时,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再教给学生“复制块”的操作方法,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生日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此论文获市级二等奖)
第三篇: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小学课程,它有着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也必然需要运用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法来确保其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特点是对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解剖,教学原则是对整个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
1.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实验室教学为基本设施,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讲授完成教学过程。而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则是以计算机为基本设施,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信息库和因特网作为信息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谐调、协作。这种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认知的学习规律。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更新了教学思想及目的
传统的教学强调向受教育者教授成熟的理论技能,释疑解惑,要求给学生只留下一个正确的结论。而大千世界,万物竞新,这个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学则改变了这个教授思想,树立起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教学观点,完成了“学会”向“会学”的教育目的思想转化。
1.2 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教育效果要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启动、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信息的级量增长也迫使我们寻求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束缚思想,趣味性低,缺乏参与意识,已难以适应眼前飞速发展的动态现状及由此带来的新理论、新技能。而交互式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缺点,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人机双向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教育就自然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1.3 创造了新的手段与方法
课堂式教学虽然还将继续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手段,更不会再占据主导地位。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定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实验内容都会作为文本、图象、幻灯片、动画、程序软件等文件形式存放到信息技术教育资料库中。聚古今硕学鸿儒、天地万物于网上,培育受教育者的学识、动手与创新能力,开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手段及方法。人们想要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不再仅是去学校、培训班,而是首先想到去信息技术教育网站。在网上虚拟环境的互动学习环境里,随心所欲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使学习者的个性、特长发扬光大,轻松愉快地完成自我塑造。
1.4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含量高,基本和科学发展同步。不但可以把理论课程作为数据文件传输,就是各种实验、设计课程,也作为数据文件传输。理论课,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可以讲授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的讲授方式,变换不同的培养方向。实验课、设计课,进入实验或设计程序,在虚拟环境里做机械、电子、服装等设计,即时出样品;做矿冶、机械、电子电路、化学等实验,随着学习者输入不同的用料数量、实验条件而呈现出不同的物质形状、物理性能、颜色特征等现象,即时得到实验结果。反复进行直到学会掌握为止,只要你愿意,包教包会。
2.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思想、目的、途径、方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继承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的精髓,弥补了其不足。两者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明显具有以下的优势:
2.1 教学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软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这样信息技术教学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本校、全国乃至全球的原始、目前直至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发展信息,这必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
2.2 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是理论、实验、产品设计等课程。从时间上,可以是实时的,同一时间教师和学生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服务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等进行学习。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式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本人自主的控制教学方式、进度。
2.3 教学方式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十分简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
2.4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系统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完全 不受时间、区域、地点的限制。其二是教授过程的开放性,每个受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途径、信息源是一致的,自主操作,没有限制,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用场地、设备、原材料,服务对象将扩展到整个网络用户,可以实现真正的全民的现代化义务教育。
3.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步,已使大家认识到它是人类教育史上新出现的最有力的教育工具。虽然它的发展壮大是不容置疑的,但目前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注意。
3.1 降低师生情感
过去常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情感降低,有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降低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3.2 教授内容及手段主次错位
在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进行教学由于绚丽的信息技术影响而容易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降低。尽管信息技术教育是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但手段毕竟是为目的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内容。因此我们在以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
3.3 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降低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丰富,所有的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都由计算机来呈现。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随着操作键盘的手指上下翻飞,屏幕上呈现着千变万化的数据、图形,显示出结果。这样,学生的实际动手、观察、动脑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自主权过大,教学过程无成本,使得学习者容易产生随意性,学习过程的严肃性降低。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基础试验课,尚需我们在实践中将现实和虚拟结合使用,使其互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小编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第一线的我们,应该也必须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看了很多,听到很多,做了很多,我也想了很多,借此机会愿把自己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向教育界的同仁汇报一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斧正并交流共勉。首先,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必须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我们普遍困惑于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所以,找准支点是极为关键的。通过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并结合参与一线教学实践,我觉得,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一名新形势下合格的教师,应该也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并牢固地掌握包括教材、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灵活地运用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课程改革,让教与学打破主动与被动的模式,形成师生互动中学,娱乐中学,爱心、关心与渴望中学,让倾听成为师生共同的习惯。进而达到学生渴望学习,在健康愉快中学好的目的。也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无限的拓展。其次,新课标下的老师应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新课标下的老师成功的转换自身的角色,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首先清醒地认识到,教与学不该再墨守陈规,要打破传统模式。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学会蹲下身来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顺应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渴望掌握知识但又不能有心理负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对与错都要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更多的是赞扬和默许,错误的观念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加以改正。新课程下的老师,充分的认识到,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试。在新课程理念中,应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和主动接受。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心得体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原创)》。胡锦涛主席的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就是创新思维,在创新中求发展乃至于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便是创新。因动而激活学习的热情,因动而使教材的导入富有新鲜感,使得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更易接受和掌握知识。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中真正动起来的时候,将有新的问题出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比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就这个问题考虑,教师需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并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就教师而言应首先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嘛!有了这样的感知,就该学会循序善诱,动中求静,导示学生动'不是为了活跃,而是为了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要点,加深记忆,增强学习知识的效能。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教学生一些什么?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必须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课堂不仅是学科学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摇篮,它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乃至于长成后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绿色的平台,是学生品味生活的彩排现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在这里学生不仅学知识,同时还要学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人。在此,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鸟已飞过。如果希望未来的天空高远,未来的山川桃李盛放,未来的江河澄澈,那么,就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作为从教的主旋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顺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和认知今后人生的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整个人生价值及意义,给以全方位的解读。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创新,因而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容。如今教师的角色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么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海无涯,山高万仞,无论为师还是芊芊学子,面前总有新的课题,准确把握方向及时调整好坐标,未来永远不是梦。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