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同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同提高教学
质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2017.2.22
第二篇:“同课异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形式繁多的校本研训活动中,同课异构以其情境的真实性,成员的全员性和研究的即时性成为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乐于组织和参与的一种校本研训形式。然而曾有一个时期,我们面对这并不陌生的教研活动竟产生了雾里看花般的一丝迷茫,话还得从我的一次经历中说起。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兴致勃勃地和其他几位领导坐进了三年三班的教室,这里将进行三年级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第二节汇报课。此时还是侯课时间,伴着孩子们课前朗朗的诵读声,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头一天进行的三年组语文组长执教的第一节同课异构汇报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不由自主地回味起那节课上的独到之处,并期待着本节课能够产生异曲同工,殊路同归的教学效果。课终于在执教老师动情地描述中开始了。一段迷人的风光片把在场的所有师生带进了那旖旎而神奇的兴安岭原始森林。我不由得一阵兴奋。好,果然是同课异构,导入环节真就是各有千秋。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竟淡然离我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失望、无奈和困惑。因为接下来的教学,和第一节汇报课在内容和结构上并无大异,多处雷同。我坐不住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让我当场溜号: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同课异构吗?尽管本课的结课方式再一次与第一节课有所不同,可我再也没有兴奋起来。事后,我带着我的猜疑,翻阅了三年级剩下两位教师的教案。果然如我所料,两个案子竟也都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失望、无奈和困惑再次涌上心头。而随后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同样的问题再次显现。我意识到,如此下去的话,在名不副实的同课异构课堂上,老师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宝贵的时间,还有那双发现的眼睛和那份探究的热情。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正式摆在我们这些教学管理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发挥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真正效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想,我们渐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都是教案惹的祸。老师人手一册的教案设计,在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他们的个性思维。在他们还没有处于愤悱状态时,一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就呈现在他们面前,趋从的不良心理让老师们渐渐失去自我,只能按图索骥。因而,同课异构变成同课同构就不足为奇了。
在英语学科任务型教学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发挥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真正效能”的具体办法,我们称之为: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
一、关于“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的任务
顾名思义,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就是带着某项任务开展组内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有了任务驱动,就减少了同课异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的研究有了方向,有了侧重。任务的来源有多种途径,根据我校实际,目前我们同课异构的研究任务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1、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领导根据平时的随堂教学考核,对各学科组存在的教学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将问题以研究任务的形式反馈给各学科组。对各学科组来说,问题就是课题,就是研究。
如在平日的看课中,我们发现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在程式化的识字教学中消磨殆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一年级语文教研组下达了两项研究任务,一是识字方法的归纳与整理,二是识字教学中巩固练习形式的设计。老师们经过一个阶段的自我学习和研究,带着各自的构想,走上了同课异构的讲台,并汇集集体智慧,总结出九种类型的识字方法;七类识字练习形式。于是我们看到原本沉闷的课堂因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形式而活泼生动,情趣盎然。而教师之间也获得了“1+1〉2”的合作学习效能。
2、各学科研究专题
我们根据区进修学校下发的各学科研究专题,结合个各学科组的教学实际,将专题进行分解细化,从而产生近一个时期学科组教师教学研究的侧重点,即小专题,这些小专题也同时成为各学科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任务。如:针对语文学科《加强教学中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质量》这一区级研究专题,我校低年级将“朗读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作为小专题进行研究;中年级的小专题为“抓词语,促理解”;而高年级的“强化速读,长文短教”成了全组教师的一项研究任务。
二、关于“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中教学领导的角色
在我们看来,教学领导在“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这一校本研究活动中,他既是任务的施动者,也是任务的受动者。就是说教学领导在下达研究任务的同时,也就成为了研究者之一。有时我们会在教师同课异构的独立备课环节,深入其中,一边像每位教师一样深入挖掘教材,研究教法。一边对教师提交的教学预案,通过教师说课的形式作先期调研,对设计中的每个亮点了然于胸。而对整体设计有较大失误的,立刻通告备课人,重新调整和改进。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课例的研究价值,又便于教学领导在活动之后的研讨中,能游刃有余地帮助教师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三、关于“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的评价
在我校“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既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研训的载体。因为我们的评价涵盖三个方面: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质量;课后独立反思能力;研讨交流中的表现。
下面重点谈谈后两个方面的评价
1.关于教师课后独立反思能力的评价
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对教师反思能力的评价校校都在做,而我们的评价呈现给教师的不仅仅是“A、B、C”这样的等级代号,更有赏识与激励。教师的反思,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有深有浅,但这都是老师们教学的痕迹,思维的轨迹和研究的足迹。因而,从校长做起,我们把反思质量评价,变成检查者与反思者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切磋技能的桥梁。一段段炙热的话语中有褒奖和赞扬,有鼓励和期望,有质疑和启发,有指点和传授。我们相信这样的评价定会实现教师的反思由外趋转化为内需,由刻意转化为习惯。
2.关于教师课后研讨交流的评价
教师的个人反思,无论多么深刻,思考者始终是一个,这种单打独斗式的个人反思,无疑是一种成果的囤积和经验的浪费。同课异构的真正价值追求是“求同存异”。我们求的是教学理念的科学统一,教学目标的殊路同归;我们存的是教学方法上的别具一格,教学风格上的与众不同。这些观点和做法只有通过教师间的互动研讨才能得到认识。在研讨中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是通过《同课异构教学评价表》来完成的。要求教师采用比较分析法,既要作同课异构教学的自我评价,也要完成对他人的评价。其中包括三项内容:
1、教学亮点微格简述。
2、因果剖析。
3、问题与困惑。在一场场据理力争的研讨中,评价似乎已不重要,教师真正关注的是经历那一次次观念上的交锋。在评价的同时,我们分明看到教师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升腾,经验在分享中拥有价值。然而,研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同课异构活动的终结,因为我们要求各学科组要在研讨的基础上,集众人所长,整理出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我们称这一环节为“同课再构”,并将这优化了的教学设计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挂在校园网上,供更多的教师参考借鉴,达到资源共享。
在实施“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在反思,在总结。
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
1.“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目前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校本研训形式,研究
任务主要来自于教学领导的指定,如果长期单一的以此种方式进行同课异构
教学研究,势必会使教师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滞后。
因此,我校今后的同课异构教研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运作方
式,自下而上就是先由学科组根据本组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申请研究任务,经教学领导集体审议通过后,即可组织实施。
2.如果教学管理者只把管理的目光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不做深入调研,那
么在事物表面的浮华之下,我们会依旧停留在原点,发展便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将以“任务驱动式同课异构”教研方式为切入点,以科研部提出的“三小”活动为载体,即发现小问题,进行小研究,取得小成果。让学校的校本研训工作,小中见大,实中见强,真正实现人与校的共同发展。
第三篇:(赵春芳)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势在必然。但农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却是寸步难行,笔者就当前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措施。【关键词】提高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使用
一、引言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扩展到了农村学校的课堂。农村中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普及,为农村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结果的功效,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冲破时空限制,促进教学形态的多样化,而且还可以充分提供感知对象,扩大直接经验的范围,同时信息技术也更形象具体、更生动活泼,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作为一种教学运用的工具,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图、文、声、像有机地组合起来,发挥不同的功能去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农村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如何?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应用的有效性?本人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试图了解目前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情况,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策略,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从平时的调查,我们发现:
1、中老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或培训时间较少,加上平时工作中嫌麻烦、不愿动手制作课件及搜集有关信息技术的资料。于是,在课堂上不用或极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2、青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大部分青年教师,因为受过正统的培训,有比较熟练的信息操作技术,加之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比较快,平时还有上公开课的任务,多种情况下都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青年教师中使用率还不错。
总的来说,不足30%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70%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时)才使用。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本人了解到,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1、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容量大,密度高。繁富的内容向学生的眼球纷至沓来,结果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稀里糊涂,想得混乱不清,课后一问,也是一片模糊的印象。信息过多,学生的收获很少,导致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2、教师应用技术水平较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造成“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信息材料很少。
3、学校设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比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几天排队登记,而且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教室设施不配套。
出现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硬件投入还不足。
目前学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能够及时征订部分硬、软件,增加学校电教室的资料,但硬件的投入还不足。在农村中学,部分学校的每个教室有一台电视机。如何使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却缺乏相应的指导。
2、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好,等上课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不少教师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的影响,现代教育意识不强,还是习惯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部分教师有厌烦心理,认为在使用信息技术授课时,要准备好使用的媒体,较为麻烦,还可能出现解决不好的问题,不如粉笔加课本省力。3、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中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4、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
三.提高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运用的措施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根据前面的调查与分析,本人认为:
1、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制作高水平的课堂辅助课件。而迈出这一步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手段。例如:在讲解多媒体课《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本人把从网上下载的大量图片,运用Powerpoint、Flash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保留其中有用的部分,去掉那些与课文无关的内容,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备课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要与此相适应,不能停留在传统意义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为基础,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动学习。
3、教师应选择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相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一节课上得是否优秀,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其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这种方式的教学应该是以导学为主的,教师只是在做指导性的工作。例如,在我校某老师在上《土地的誓言》这节课时,他所要做的只是抛出几个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直观,更牢固。
4、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及教学环节,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引导性的,是抛砖引玉式的,教师工作的一大部分是制作高质量的、利于教学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件。可以说,这是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活动。
⑴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大量素材。
对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来说,备课这一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件中的绝大部分资料都是在这一阶段积累和搜集起来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来搜寻与课上内容有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等,以便于全方位刺激学生,促进他们积极学习。特别是在一些写景文章的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更是显示出她特有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讲《看云识天气》时,王霞老师利用网络环境下载了相关的图片、声音等信息,运用多种手段美化课件,在美的享受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效果。
⑵整理加工素材。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起来的素材可以说是杂乱无章的,在搜集了尽可能全面的素材后,我们还要对其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整理工作,把它们按照课内、课外、文字、图片等进行细致的分类,为下一步课件的制作做充分的准备。在建立了明确的素材库后,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将所有的素材串联起来,做这项工作之前,在教师的头脑中首先要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框架,它应该是纵横交错,可以实现多种交互的,应该是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同时在分门别类时,要注意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避免内容丛杂,汪洋大海,“迷”了学生,“淹”了学生。
四、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渗透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固然可以很好地辅助、优化语文教学,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一味追赶时髦,滥用信息技术,反而会适得其反。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滞后的一面,但它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我想,我们的态度和策略应该是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清现代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信息技术之见的位置,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前面必须要有合理二字,只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管怎样,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信息技术使我们荡起双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放射出更多彩的光芒!
第四篇: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界牌九年制学校 语文教师 王九凤
2010.6.25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班是组建才一个学期的班,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圆珠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提高差生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优带差”的方法。我在班上开展成立“语文学习小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我从教多年的经验积累,十分有效。“语文学习小组”我们规定每组5人,从第一组开始,分阶段成立第二、第三、等等各小组。然后以语文学习小组带差组,帮助差生制定出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时间来帮助他们。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遂平县 和兴后楼小学 刘晓晓
通过这次学习,明确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指导学生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的一张嘴,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老师和学生从这种单调乏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和动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重难点突出,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在《拔苗助长》一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事先制作的图文并茂的动画课件,然后将画面定格于“禾苗都枯萎,种田人无可奈何”。教师转而向学生提问:“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让学生从中表达锻炼能力并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
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