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2 23:0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安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根据《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教育事业相关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

长期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实行政府统筹推进,以师范院校为切入点,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阵地,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新闻广电、服务行业为重点,努力向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辐射延伸,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

色、安徽风格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之路。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语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安徽省实施方案》,省教育、人社、广电等系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用语用字规范。“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省、市、县(区、市)均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落实工作机构、人员和条件保障,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省会城市和其他15个设区的市在全国较早实现了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半数以上县级城市通过了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验收;全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幼儿园)400多所。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项目,首批10个方言点方言文化调查保护课题已经结题。我省承担的中华经典资源库(安徽篇)建设顺利完成。参与研发并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支持科大讯飞等现代企业积极发展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翻译等先进技术,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开发了双语教学等产品。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在海外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近百位志愿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汉语言文化交流使者和汉语教学工作,教汉语汉字、讲中国故事、传徽

风皖韵,为提升我国在世界语言文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从学校到社会,挖掘安徽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汉字书写”等群众性活动,形成了一批活动品牌和典型。这些成就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安徽篇章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深化语言文字治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的关键五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进一步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提出了新期盼;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应用赋予了新内涵;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对增强语言文字事业服务保障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任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开辟了新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对增强全省语言文字软实

力提出新需求。安徽地处历史中原文化、吴文化、楚文化交接地,并形成独特的徽文化,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赣语和徽语。做好安徽语言文字工作,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徽风皖韵乃至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面对时代变革和发展创新的迫切要求,安徽语言文字事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还不高;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创新与社会应用能力还比较薄弱;语言文字服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语言文字规范应用面临网络时代新挑战;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语言文字工作的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2018—2020年,全省语言文字工作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尊重发展规律、把握国情省情,紧扣安徽发展需要和安徽语言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攻坚克难,不断开创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化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安徽省情语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自信为动力,以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为核心,向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向安徽发展规划对标,向农村地区攻坚,向社会应用推进,向现代治理转型,向国际领域拓展,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安徽方言文化,加快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全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语言文字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实现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水平与“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目标相适应。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本普及。全省范围内普通话基本普及,语言障碍基本消除;农村普通话水平显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提升;社会用语用字更加规范。

——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适应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和工作手段更加完备。

——语言文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各项语言文字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语言交流和使用需求。

——语言文化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到传承弘扬和广泛传播;省内方言科学保护进一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语言文字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深化。

——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得到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将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全过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促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和科技应用的需求,创新农村普通话

宣传推广工作,大力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水平,使其具备普通话沟通交流能力。(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农委)

2.加快对口援疆援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选派批优秀教师援藏援疆,提升双语教学水平,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并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提高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提高内地就读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全面开考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提高内地少数民族班汉语教学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相关院校)

3.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坚持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语言文字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适合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文字教育课程和活动体系。注重幼儿园教育中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孩子学会倾听并能用普通话进行基本交流。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阅读写作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4.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完成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目标,促进已达标城市保持并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全面开展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定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积极试点,适时推开。开展县域语言文字应用监测。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融入行业管理、城乡管理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城乡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创建内容。积极推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引领全社会推行普及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新闻广电局、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安徽日报)

(二)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5.推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发挥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支持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等智能化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支持不同语种间的机器翻译研究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能辅助学习和评测的技术产品研发。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计算技术创新,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权。(牵头责任单位:省

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

6.加强语言资源建设。树立语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意识。加强语言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努力形成“有序开发、多元投入、社会共享”的语言资源建设与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化语言资源基础建设,建设安徽方言资源库。(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各相关高校)

7.建设语言文字信息化平台。建设安徽语言文化信息展示平台,丰富教育资源平台语言文字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省市语言文字门户网站等信息和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语言文字宣传教育、益民服务网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

(三)提高语言文字服务能力

8.提高保障国家战略和安全的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为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服务。增强国家战略意识,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脱贫攻坚工程等国家发展战略对语言文字的需求,加强语言规划、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等研究,提升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开展分区域、行业、领域和人群语言国情调查。(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科院、各相关高校)

9.创新语言文字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开展全方位的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基础知识和社会应用等咨询服务。支持开展面向特定行业人群的语言文字服务。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以多种方式为社会提供语言文字服务。增强语言经济意识,大力支持语言产业发展。(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

10.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把手语盲文规范化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及时宣传推广实施国家相关规范标。积极推广国家通用手语、通用盲文。培育和发展手语、盲文社会服务机构。加快手语和盲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各类语言障碍研究和语言康复治疗技术开发利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民政厅、各相关高校)

(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11.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徽语、徽文化研究,推动安徽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强化学校语言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加强中小学古典诗文教育教学。推动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

践活动入社区、下基层、进部队。支持开展对吟诵的研究、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当代语言文化研究,促进语言文化健康发展。实施国家国民语言教育大纲,推动开展国民语言教育。(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社科院、省语言学会、各高校)

12.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加大支持和服务港澳同胞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力度,加强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与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充分利用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两岸语言文字学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创新拓展与港澳台青少年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13.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积极配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等需求,加强与重点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开辟多层次语言文化交流渠道。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打造交流品牌,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继续建设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帮助海外中文学校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文化厅)

(五)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

14.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建设,完善地方语言文字法规规章。健全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协调机制,严格语言文字社会

应用执法工作,加强综合执法,分批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语言文字执法调研和执法检查。(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15.健全语言文字测评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等各类测试大纲、标准及管理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建立完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标准,推动开展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测试。探索开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工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省交通厅、省旅游局)

16.强化重点领域语言文字监督检查。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领域、公共场所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监测体系以及社会语言生活引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对网络语言、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强化对互联网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倡导文明用语用字,抵制低俗语言,推动社会语言文明建设。(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

四、重点支撑行动

(一)农村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培训提速行动

加大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力度,每年省级

培训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语言文字工作骨干300名以上,广泛推动市、县级农村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和校园长培训,争取在2020年实现每所农村学校有2—3名经正规培训的语言文字工作骨干和至少一名普通话辅导员或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幼儿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水平和普通话教学水平,为农村地区普及普通话打下坚实基础。(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二)农村青壮年普通话培训行动

与国家扶贫攻坚等工程相衔接,在农村地区开展普通话普及工作。将普通话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现代农民培训体系,为农村青壮年普通话培训提供教师支持和免费教材,以各地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为依托,全面开展农村青壮年普通话培训。(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农委)

(三)重点部门行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行动

加大国家机关、重点行业领域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以政府机关为龙头,将普通话纳入公务员招录基本条件。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将普通话作为基本工作或服务用语。支持政府机关和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全省性、经常性以普通话为主要载体的朗诵、演讲、技能竞赛等活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交通厅、省旅游局、省工商局)

(四)优秀传统文化“三进”行动

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非遗项目和本校文化特色、学龄特点,通过校园文化布置、课余文化辅导、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等形式,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五)文化传承活动品牌创建行动

省市县校四级统筹联动,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汉字书写”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努力形成活动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每年在教育系统开展全省性文化传承活动2—3次。各地各校除参加全省性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市县校三级经常性文化传承活动,努力形成各自的体系和特色。推动相关行业结合行业特点,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传承活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六)语言文化资源保护行动

大力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建立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领导,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协同推进,省语委办统筹监管,各课题组具体实施,各市县(区)语言文字、教育、宣传、文化和相关高校支持配合的工作格局。制定《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项目管理规定》,加强监管和服务,完

善专家团队专业指导机制,打造安徽语言文化资源保护精品课题。完成45个省内方言文化调查点课题,出版调查保护成果集。(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

(七)“两库三平台”建设行动

积极打造语言文字“两库三平台”。建设安徽方言文化资源库、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资源库;建设、完善安徽省方言文化展示平台、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平台,丰富安徽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语言文字教学资源。建立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语言文字工作网站(网页),增强网站(网页)的展示宣传功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知识传播功能、互动功能。支持相关高校、企业研发、改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测试软件。(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八)依法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将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纳入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纳入语言文字工作骨干系列培训课程,加大宣传普及力度。适时推动省人大常委会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建立省语委定期召开联席会制度,语委与相关部门开展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进行奖惩。(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全省语言文字事业的统筹管理,完善“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省语委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成员单位人员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充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员,进一步明确、细化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指导各市、县(区、市)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各地要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政府绩效管理目标,加强市、县(区、市)语委机构建设,切实履行统筹协调职能,主动作为,提高工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语委各成员单位)

各级各类学校要有机构和人员负责语言文字工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二)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多部门协同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相关部门围绕自身发展创造性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在省语委的统筹下,省教育、人社、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工商行政、民政、旅游、交通等部门按照《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规定和省语委职责分工,负责本系统和监管、服务对象的语言文字工作;其他省语委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应工作;各高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做好本校语言文字工作。积极协调语委成员单位之外的部门、单位共同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相关工

作。(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其他各省语委成员单位、各高校)

进一步调动地方和基层工作积极性,依法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加强地方政府语言文字工作履职督查,建立问责机制,形成长效机制。(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教育督导委)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吸引和扶持语言文字及相关领域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在咨政建言、宣传教育、学术研究、交流合作、培训服务、检测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委托社会机构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等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社会监督。(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其他各省语委成员单位)

建立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在语言文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建立督察督办机制。加强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各地、各部门语言文字规范化督察督办,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省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督导范围。(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教育督导委)

(三)推进队伍建设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干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骨干、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相关行业

主管部门语言文字工作专兼职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语言文字法治思维水平、依法行政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语言文字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智力支持、活动支撑、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表彰奖励语言文字先进集体和个人。(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调责任单位:省语委各成员单位)

加强语言文字专家队伍建设。加大对高校、研究机构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重视中青年学者的培训研修、交流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实国家语委科研工作专家库。吸引相关技术人才投入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大力推动跨学科、复合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重点加强语言文字公共政策研究、决策咨询和规范标准制订等方面的专家队伍建设。(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各相关高校、省社科院)

(四)加强宣传教育

创新宣传手段和方式,继续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纳入法治宣传教育内容。面向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新媒体、公共服务行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基础知识普及性宣传。及时对语言文字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引导,增强国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营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的社会环境。(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语委各成员单位)

(五)强化科研支撑

加强统筹规划,支持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围绕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语言生活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研究,支持跨学科和协同创新研究。支持语言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做好成果的开发使用,提升科研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创新资助方式,探索设立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助项目。(牵头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协同责任单位:省社科院、各相关高校)

(六)保障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语言文字事业经费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给予经费倾斜。支持多渠道筹措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团体、个人捐赠。建立语言文字事业捐赠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牵头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协同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第二篇: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百色职业学院 规 划

总规划.分项规划

目录

一、学院基本概况 .......................................................................................................1 二、1.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1 2.职业学院党建与思政政治工作规划........................25 3.职业学院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41 4.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规划..................................48 5.百色职业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5 6 百色职业学院学生发展规划..............................58 7.百色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72 8.百色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76 9.百色职业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规划..................................................95 10.百色职业学院百色职业学信息化建设方案(2018-2021)

........103

百色职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 年—2020 年)

“ 十二五”期间,我院在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在自治区教育厅的具体指导下,学院党委带领全院教职工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学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奋力冲刺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速发展的时期,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落实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关键阶段,是职业教育迎来大变革、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学院将紧紧抓住国家、广西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契机,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紧扣“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主题,科学谋划,特色竞争,质量立校,围绕“夯实办学基础,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创建区域高水平职业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使学院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既定目标,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院在“十二五”期间的标志性成绩是:于 2013 年 12 月通过了教育部委托自治区教育厅专家组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于 2014年通过了回访复查。通过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取得了以下成绩:

1.办学定位逐步明确,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1 1)办学定位在探索中逐步明晰。明确学院的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为“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百色,面向广西,辐射珠江三角洲,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办学层次定位为“以高职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体,兼顾中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2 2。)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十二五期间,学院新建校舍建筑面积 1150平方米,藏书达 11.15 万册,建成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一间,多媒体教室62 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新增 1580.95 万元。基本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观。

(3 3)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校内专任教师 160 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 29 人(占专任教师 18.13%);硕士研究学历和学位 26 人,占专任教师的 16.25%。

2.。

校企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校企合作从无到有,从尝试到实质性的合作。先后和 14 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部分企业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基础。

3.专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成效明显。2011 年 9 月,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2 年,中职的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分别获得“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210

万元、220 万元;2013 年中职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获得自治区财政支持 150 万元;2014 年、2015 年高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获得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各 1000 万元。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到 2015 年底,高职开设有 25 个专业,中职开设有 7 个专业。形成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与统计核算等四个专业为主干专业的主体专业群,其他专业群为补充的专业体系。

4.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力量得 到增强。2013 年 11 月前,我院内设党务和学院事务管理机构 10 个,教学教辅机构 11 个,但二层机构领导职数编制仅 35 人,人员配置不足,影响了工作。经多方努力,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增加了我院二层机构一个和 35 个领导职数。我院按领导职数编制给各二层机构配齐了领导和干事,使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力量得到增强。

5.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所提高。坚持管理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着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学生工作处、团委、学生会、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管理网络;坚持抓好主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班会和优秀毕业生励志报告会等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读书比赛、体育比赛、技能比赛等活动,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做文明学生。学院团委荣获“广西高校五四红旗团委”、“百色市五四红旗团委”、“百色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和“广西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奖”、“广西敬老模范单位提名奖”。

6.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11 年至 2105 年,共获科研立项项目 57个,其中自治区级 46 个(重点 5 个),市级 3 个,校级 6 个,已结题 9个,学院与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合作的《定量构效与中药分子效应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 2014 百色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师公开发表论文 167 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 8 篇),各类参评获奖论文150 篇,参编著作 17 本。

7.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高,薪酬福利较好,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在本地区、本行业有着良好的社会声誉。

8.

建立大学制度迈出了关键一步。学院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路径;坚持依法治校,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组织修订了《百色职业学院章程》并经自治区教育厅核准,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造了制度保障。

9.。

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考核鉴定成绩显著。学院及所属两所中职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分别被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自治区扶贫办认定为“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劳动力培训品牌基地”、百色市安监局认定为“百色市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共青团百色市委认定为“共青团百色市委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又被百色市残联认定为“百色市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百色市工商局、教育局、财政局认定为“百色市微型企业孵化园实践基地”基地;学院被自治区扶贫办评为 2011-2012 年全区扶贫培训工作“先进单位”。五年来,面向农村劳动力、企业职工、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539 人次;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考核鉴定 13983 人次;成功承办了三届百色市农民工技能大赛。

10.党建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1 年 9 月,成功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学院第一届党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学院党委坚持围绕改革发展大局,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干部、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学院党委荣获“全区高校先进党组织”、“全区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材料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党支部荣获“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学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仅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学院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处在末端,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少,办学效益低。2015 年底,我院全日制在校高职生 906 人,中职生 1178 人,与全国、全区、同类学校差距很大(全国 5884 人,全区 6040 人,同类 6638 人)。

2.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均占地面积 54.87平方米,生

均教学行政用房 15.77平方米,生均图书 52.83 册,生均实践场所 7.59平方米,这几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办学合格标准;部分教学辅助设备、科研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学生宿舍功能简易,校园信息数字化、教学现代化存有较大的差距。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理想,35—45 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偏少(学院 24.35%,全国27.39%,全区 27.36%,同类 26.98%),35 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偏大(学院 54.8%,全国 44.53 %,全区 48.36%,同类 44.6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学院有 29 人,占 18.13%,未达到评估合格 20%指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仅有 11 人(占 6.88%,未达标,全国 29.3%,全区 19.59%)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数量偏低双师素质教师 46 人,占专任教师的 28.75%(全国 54.13%,全区 47.16%,同类 56.15%);优秀教师团队建设还需加大力度。总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总体水平还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的力度。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首先,在人才培养理念、思想、模式、方法等方面转变不够,课程改革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其次,人才培养改革中,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体现还不够鲜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5.办学、专业建设特色不够鲜明,有待进一步加强。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需求上,在学生就业、自主创业、终身发展需求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建设上,体现校企

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方面特色不鲜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6.学院 内部管理效率偏低,学校治理水平亟待提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学校工作的需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还存在薄弱环节;校内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二级管理需要探索并向前推进,职能部门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学院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1.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优质学校、优势专业向更高、更强的层次发展,并制定了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的直通培养模式,这样势必形成高职院校强者更强,弱者自然淘汰的局面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院校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高职院校近几年已经走出了规模增长的急速扩张时期,转而进入强化内涵建设的稳定发展时期,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取胜的主要因素、关键因素。因此,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发展成为各高职院校取胜的法宝。

2.生源数量减少,招生面临困境

近年来我区生源数量急剧减少,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争夺呈现白热化状态,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已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高职院校面临着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我院虽然建校已近十年,但学校还没

有区级示范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专业。加之高职院校由于受社会上普遍的传统的功利心理影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高职院校对社会的吸引力不强,因此我院招生面临着异常艰巨的困难和压力。

3.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的劣势直接制约我院的发展

百色市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寥寥无几,学院在对接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建设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之我院地处山坡上,地理位置偏僻,出行不便,愿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向往到大中城市、办学条件优越的学校上学,导致我院招生非常困难。因此,社会口碑、内涵建设、专业建设、办学质量、就业质量对我院尤为重要。

二、“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对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靠纪律育人整秩序,靠活动育人留学生,靠文化育人养才德,靠质量育人树品牌”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把学院建设成为滇黔桂有重大影响力的职业院校。

(二)办学定位

坚持以高职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兼顾中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格局;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工、管等多专业协调发展,“立

足百色,面向广西,辐射珠江三角洲,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总体目标

1.努力扩大学院办学规模。到 2020 年,全日制中、高职在校生 5000人左右(其中高职在校生3500人左右,五年一贯制在校生1500人左右),各类短期培训生及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每年 3000 人左右; 2.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力争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辐射影响力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

三、“十三五”发展的工作任务和措施保障

(一)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配备标准和要求,制定优惠政策和采取特殊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以本校在职教师为主体,校外兼职教师为补充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1)科学制定选聘教师计划,多渠道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形成以学院专任教师为主,校外兼职教师为辅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到 2020 年,专任教师增至 278 人以上。

(2)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鼓励校内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五年内非工程类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时间不少于 6 个月,工程类专业教师不少于一年,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到 2020 年,“双师型”教师人数要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45%以上。

(3)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坚持引进和培养一起抓,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参加提升学历

和职称的进修和培训。到 2020 年研究生学位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15%以上,副高级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 25%以上。

(4)打造专业优秀人才及领军人物。鼓励符合条件的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家、委员、人才的遴选;鼓励和支持积极参与企业研发;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交流方式,支持教师参加本专业、行业协会等举办的各种类型的研讨会及学术交流会议,加入各级各类企业协会、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并在其任职,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及校外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完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选拔、评聘机制。以此打造专业的优秀人才、领军人物。

(5)加强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遵循专兼结合的原则,按专业或核心课程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或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至少培养 2~3 名专业带头人、培养 5~7 名骨干教师、聘请 5~7 名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到2020 年形成 5 个左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院级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 1--2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6)待岗教师转岗培训。制定待岗教师转岗暂行规定,积极推进由于部分专业调整或撤销而造成专业教师过剩待岗转岗培训工作。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形成理想的梯队结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大局意识,打造一支富有朝气、勇于担当、创新意识强、敬业务实、协作创新、忠诚可靠、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2)按照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竞聘、竞争上岗的干部选拔机制,优胜劣汰,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进出机制。

(3)强化干部的服务意识,干部要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积极创新工作,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以此树立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

(4)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工作,规范工作程序,强化执行力,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体系。

3.加强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1)定期对教辅和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服务意识,树立教辅、后勤服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2)提升教辅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通过公开选聘、招聘的方式,使一些本科学历的人员补充到教辅和后勤管理队伍中,优化结构,改善现有人员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的队伍结构。

(3)加强校园安全及饮食安全的保障及管理工作,提高安全保卫人员及餐饮人员的整体素质。

4.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政治成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锻造两支团队:一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监督、考核机制,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并和评优、晋职、评聘等挂钩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二是学生干部管理队伍,他们是辅导员、班主任得力的助手,要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要定

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紧紧抓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院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定期主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职能。建立教学工作报告制度,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大会。

2.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 2025》等要求,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形成、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等战略,重点建设与广西建材、汽车、机械、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统计与会计核算等 4 个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和产业群,按照职业岗位标准相近,专业基础相通,教学实训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到“十三五”末,开设专业(含专业方向)总数保持在 25 个左右,努力把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三个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把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建设成为校级优质专业。3 .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要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依据,参照相关职业标准,系统、科学和合理设计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第二课堂活动等构成的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

课程体系;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技术进步同步。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将国际先进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开发实训指导教材(手册)。立足实际开发、编写对接当地产业发展的校本教材(讲义)。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选用公共基础必修课教材,优先在《书目》中选用专业课教材。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不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利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平台,提高教师资源建设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完善系部实习实训管理考核评价;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推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转变。

5.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实完善各专业实训室,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对现有的实训场所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建立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落实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到 2020 年实现基本达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系部的主动性,各系部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特点,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通过与本地或外地实力雄厚、声誉良

好的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到 2020 年,校外实训基地要达到 20 个以上。

6.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和改进工作,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建立教学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各教学系部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建立质量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教学文件,适应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规范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研活动等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教师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完善教学责任事故界定,严格执行教学责任事故处理办法;要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 管理和教育工作,培育良好学风

广泛开展“文明风采”竞赛等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统筹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根据学生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学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学生工作体系,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和班风;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逐步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人本化”。

1.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巩固“三个阵

地”,一是“思政课”阵地。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有关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观念。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职业精神培养;二是“专业课阵地”。专业课也要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两者要紧密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社团阵地”。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建设,整合学院资源,形成在党委的领导下,党支部、学生工作处、团委、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上下联动、互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全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高效、完备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网络,形成良性的网络互动氛围;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学风建设。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学风建设为重心、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育人思想,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竞争激励机制,加强学风建设动态监控,做好各项基础性的奖优罚劣工作,使“崇德笃学,精技践行”的学风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体现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学生“奖、助、贷、补、减、缓”的审核评

价及监督体系,为家庭困难学生排忧解难;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学生生活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育人功能,为学生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服务“人本化、标准化、质优化”。

(四)

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目标责任

1.创新招生工作思路,提高录取率和报到率。“十三五”期间,面对高中毕业生的数量锐减的新形势,加强招生就业工作领导,组建精干高效、专兼职结合的招生就业队伍,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检查、指导、考核,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奖惩力;拓宽招生渠道,开展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学院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扩大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

2.进一步做好面向周边省份的招生工作。随着本省生源数量锐减,要加强谋划,认真调研,创造条件,扩大周边省份招生。

3.继续做好创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院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指导队伍,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业能力,争取更多的学生成为新时期的创客。

4.进一步落实就业目标责任 制。在保证学院稳定的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下,要以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严把就业推荐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实现诚信就业;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服务为驱动、不断落实“充分就业和满意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目标,从根本上保障就业岗位的数量和

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满意度。

(五)

加强科研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及奖励机制,完善管理及奖励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及技术研发,鼓励、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高水平科研项目;组织好对青年教师科研理论与科研方法培训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做好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争取“十三五”期间学院教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有新的突破。

(六)

深化产教融合步伐,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1.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2.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要主动出击,积极和市内外特别是本市内行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继续探索引企入校、联合办班定单培养等多样化合作模式,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的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到 2020 年,合作企业要达到 50 家以上;每个专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开展合作定单培养的专业数要比 2016 年增加。

(七)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应用水平1 .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继续发展,确保基础设施的发展满足支撑应用不断升级的要求。2 .全面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提升在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等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学校主要业务的大部分覆盖。3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的平台建设。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建设覆盖主干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程;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开发;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各类课程建设,并实现共享;积极参与国家或省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到 2020 年,建设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0 门,完成 40 门院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任务。

(八)扩大继续教育领域,服务终身学习社会

1.举办成人本科学历教育。根据学生需求,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专本衔接网络与远程教育自考学历班,使学生在读高职的同时,可以报读成人自学考试本科,能取得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又可以取得本科学历毕业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2.抓好企业员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完善学校终身教育体系。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技术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

性化学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十三五”期间,职业技能培训超过 6000 人次以上,完成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 15000 人次以上。

(九)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1.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师生凝聚力。加大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力度;强化师生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加强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加强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设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教育、服务、管理全方位育人。

2.引入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将专业培养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专业文化,使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真正成为符合职业院校内涵的职业教育文化;在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这一主流文化的引领下,鼓励文化多元化,高度重视高雅文化进校园工作。

3.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打造竞赛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的要求,强化学校文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渗透;积极营造校园竞赛文化,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引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继续支持各系部举办每年一次的学生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到十三五末,力争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奖项 10 项以上,有学生在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

(十)

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力度,要加快推进百东新校区的建设,力争在 2020 年 9 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整体搬迁;在百东新校区建成之前,重点加大实训设施设备、教学设

备、学生生活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力度。对学生宿舍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学生住宿环境;维修运动场地,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要;2017 年底建成高标准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到 2020 年前校内实训基地全部满足各个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

(十一)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学院治理能力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提升工作的执行力;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反对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两种倾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教育管理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严管理中层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既要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更要加强督促检查,实行中层以上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学院发展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依法治校,专家治学。不断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学院章程,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院各项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学院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各部门、各系部以绩效目标考核指标为依据,责任到人实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院务公开,依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群众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及时向师生员工、群众团体、民主

党派、离退休老同志等通报学校重大决策及实施情况;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合理确定学术组织人员构成,保障学术组织依照章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3.整合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学院应对教育资源在可能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之间做出选择,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调整管理方式 ,使学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不同系部共享师资和教学设备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保证校园和谐稳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创新管理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三级工作体制,学校统筹全局,保卫部门要管理有力,二级单位和部门必须守土尽责;坚持依规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做到校园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促进培训交流,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交流,建设校警联动工作机制;传播安全文化,营造安全工作氛围,定期组织消防、防暴等应急演习,学工、团委等部门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定期推送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对安全管理的认可和理解,保证校园和谐稳定。

面向未来,百色职业学院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全院师生员工将紧密团结起来,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建设目标,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同迎接百色职业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修订情况:2017 年 12 月完成,2018 年 10 月进行修订)

百色职业学 院党建与思政政治工作规划

党建工作规划

我院党建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认真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党建工作要求和百色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统筹推进我院党的建设各项任务,奋力开创我院改革发展新局面,努力将我院的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学习教育工作。

1.推动我院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关于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精神,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讲全覆盖计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培

训、进网络计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计划“,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和新修订的党章作为理论武装的重点任务,认真抓好我院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学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中心组和各党支部学习的重中之重,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作为党校培训的主课。办好我院科级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推动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纳入我院业余党校各分党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与办学定位、目标任务有机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采取理论宣讲、新闻宣传、专题培训、辅导讲座、”两微一端“等多种形式,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教育。

3.用新时代思想武装头脑。依托我院业余党校,以学院科级以上干部为重点,精心谋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借鉴十八大以来党内教育的成功经验,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分类指导,创新载体抓手,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突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力解决信念不坚定、宗旨不牢固、初心缺失、使命感不强、担当不力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业余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分类分级开展党支部委员、科级干部和其他党员干部集中培训,实现年内全员轮训一遍。把党章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推动党员自觉学习贯彻维护党章。

4.加强我院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对中层干部进行全覆盖培训,着力

提升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指导学院业余党校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在干部培训中的作用。

把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业余党校突出党性教育的主课地位,用好广西红色革命教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坚定政治理想,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意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把政治能力训练贯穿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当的岗位职责相匹配。

二、坚持对标定级,整体提升,全面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1.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巩固深化高校党支部“强基固本”工程。实施高校基层党组织“创优争星”工程,推行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着力推动我院党支部提档进位。依托百色市基层党建管理平台,从严规范“三会一课”、党费收缴工作、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支部换届等工作,结合百色市委组织部开展“对标定级、整体提升”活动,以建强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为主要内容,采取线上管理和线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支部自查、党委审查、组织部门定级的程序,实行每月评星、动态管理,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引导党支部创先争优,比学赶超,实现全面提升、全面过硬的目标。坚持定期排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持续整顿转化,切实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

2.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实施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

程,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注重政治合格、持续培养,落实“双培工程”“源头工程”,做好在我院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严格执行百色市委组织部下发的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加强发展党员工作管理。

3.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教育党员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特别是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外实习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加大困难党员、老党员关心慰问力度。用好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和百色基层党建工作平台,做好党建信息维护与党内统计工作。

4.不断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严格规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话谈心、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党员活动日、领导干部上党课等基本制度。全面推广支部主题当日等有效做法,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用好百色红色革命教育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5.坚持党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推行基层党建“项目化”管理模式,深化落实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单制”。采取日常督查考评、述职评议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健全完善基层党支部书记履行主体责任述职评议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纪实管理”制度,建立“年初定责、季度督查、半年问效、考核”党建工作推行机制,加大党建督查队伍建设,强化督查通报和问责问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力守护我院思想前沿阵地 1.加强我院意识形态工作。继续与各党支部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层...

第三篇: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县2008-201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全面开创我县中医工作新格局,加快我县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建设步伐,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2008-201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中医政策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把中医工作列入县、乡(镇)政府工作目标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实现中医现代化,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优质中医服务,为发展**经济作一份贡献。

二、建设目标

建设周期内,通过强化建设中医药事业,由点到面逐步发展,力争2010年末使我县达到以下目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医疗与预防、保健与康复配套,基本满足农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并在现有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基础上,发挥一网多用功能,建立完善农村三级中医医疗保健网络。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县乡两级中医管理组织机构,分级统筹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县、乡中医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按全县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0.10元的标准投入;

(三)抓好县中医院的龙头建设,使其达到中医院分级管理的二级甲等标准;要求设立基层指导科,负责全县中医药人员培训和基层业务指导工作,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使中医药治疗门诊率达85%、住院率达70%,并建立2-3个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四)为提高乡村中医药卫技人员的技术素质,乡(镇)卫生院要建立中医药管理科,负责全乡(镇)中医药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开设中医病床、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加工炮制室,同时要设立专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医人员要能书写正规门诊、住院病历。中药加工炮制人员要能搞好饮片的加工炮制。卫生院中医门诊、急诊人次占乡(镇)卫生院门诊、急诊人次的35%以上,中药饮片要有300种以上,中成药要有60种以上;

(五)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一名能熟练运用中药理论诊治疾病的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能开出较规范的中医处方。中医药治疗量达到30%,配备常用饮片50种以上或30种中成药;

(六)县、乡、村要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有针对性,季节性开展常见病,流行病的中医药预防,20%以上的乡村都应参加;

(七)县中医院要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须引进中医药诊疗新技术、新方法2项以上;

(八)在建设周期内,全县每个中医药人员及乡村医生均须参加培训学习至少一次,每年参加中医药学术活动2次以上。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8年),规划与前期建设阶段。主要任务

是:

1、健全组织机构

⑴成立**县中医工作领导小组;

⑵各乡(镇)成立相应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

2、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刊物、宣传栏等平台,宣传党的中医工作方针、政策及中医中药防病治病的有关知识。

3、完善网络、一网多用

⑴在三级防保网的基础上,完善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中医医疗保健网络;

⑵乡(镇)卫生院要重点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及中医药人才的培训,开设中医病床,提高中药饮片加工质量和中医药收入比重;

⑶村卫生所主要做好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

⑴加强全县中医药科室的建设,并通过验收达标;

⑵各乡(镇)卫生院要建立中医工作台帐,统一中药标签,规范各种牌匾;

⑶对全县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进修、自学、函授学习等; ⑷鼓励中医药人员发表论文,积极引时新技术新项目。

(二)第二阶段。(2009-2010年),全面建设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⑴进一步巩固放心药房达标成果;

⑵加大对中医药设备的投入,引进新的诊疗设示图,提高发展能力和诊疗水平。

2、加强三级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

⑴乡(镇)卫生院要建立1-2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中药加工炮制室能根据临床需要加工炮制出高质量的中药饮片;

⑵按要求全部完成全乡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学习计划;

⑶确保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有一名懂得中医或能西会中的医务人员目标的实现。

(三)第三阶段。(2010年),加速发展,全面达标与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是:

⑴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评估,对未达标部分做好补课工作; ⑵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做到资料完整无误;

⑶迎接评审验收。

第四篇:全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全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市级《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对于未来实现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树立智慧气象、安全气象发展理念,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温泉养生、四秀休闲、生态体验、客家文化四大品牌等发展大局,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大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全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祉安康,以及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思路等县重大战略需求提出的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统筹发展。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履行气象职责、依法管理气象事务,统筹部门、市场、社会力量,形成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科技引领。坚持科技引领气象现代化,效益优先,要瞄准省进水平,吸收借鉴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核心攻关任务,着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加强气象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气象科技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中的转化和应用。

创新驱动。坚持气象创新,将创新驱动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推动气象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人才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转变方式。切实加快气象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规模效益向集约发展转变,从硬件建设向软硬并重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发展质量,持续增加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实现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开创气象工作新局面。加强与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以及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合力推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积极开展政府向社会购买气象服务工作。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法治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以及政府部门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健全。与民众健康、文化、生活等紧密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和精细,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利用率显著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进社区、农村、学校更加深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 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 9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有力。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在全县主要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建成生态气象监测网。县级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县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人

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业区年降水量增加 15~20%左右。

气象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农业气候区划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 3%。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减灾减损、发展提质增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服务。

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明显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 2~3%。暴雨预报准确率和台风预报能力达到先进水平。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 85%以上、灾害性预报准确率提高 4%以上,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 3%~5%。乡镇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有力。积极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智慧气象,在气象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气象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领军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气象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由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政策环境优化,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基础坚实。列入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覆盖率达到 100%,重点单位的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率达到 95%以上。农村雷电防雷减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基层气象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台站建设达到一流水平

(四)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到 90%以上。

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 2~3%,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 85%,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24 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 4%,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 3%~5%,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 15~30 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服务覆盖 95 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产量因灾损失率下降 2%,气象服务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增加 1%。

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增加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有效覆盖面,作业区年降水量增加 15~20%左右。

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 5 个。列入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覆盖率达到 100%,重点单位的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率达到 95%以上,全社会防雷装置应当检测覆盖率达到 60%以上。

气象观测站基本达到“一流台站”水平。

二、重大任务

为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必须通过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学管理,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的保障能力。

(一)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

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协调配合,完善部门联动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部门之间灾害防御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完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履职水平。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传播的“绿色通道”和全网发布机制,不断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2、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城市安全、城市运行、城市发展和民生需求为牵引,强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建立城市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加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连续、滚动和无缝隙的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逐步完善雾、霾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建立技术先进、系统开放、功能实用的城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3、加强防雷减灾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开展雷电诊断分析、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和雷电预警产品研发。加快推进防雷检测业务化进程,加强对防雷产品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充分运用防雷技术标准,提高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定期安全检测覆盖面。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将农村防雷减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

4、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建设,建立暴雨、低温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成功能完备、要素齐全、安全畅通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平台。配合省、市气象局建成基于 Web-GIS 技术下的拥有灾害性天气识别、监测预警和预警短信生成等功能的短时临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建设气象灾害移动应急系统,实现气象和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气象灾害救援队伍,加强标准化应急值班室和培训演练体系建设。

(二)大力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气象保障能力

1、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气象服务信息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工地,促进基本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将基本气象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法人、社会组织等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接收、传播与应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监督考评机制,制定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方案,强化监督问责,健全推进机制。

2、增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围绕“三农”工作有关部署,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水平。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产品加工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平台,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社会组织,提升现代农业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气象保

障能力。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气象为农业服务新机制。

3、增强重大战略实施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战略实施,积极开展重大工程气象服务。将气象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到经济发展、原中央苏区、罗霄山片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气象服务。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跟踪、保障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

4、增强决策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评估系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等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平台。进一步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敏感性、针对性和影响力,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准确及时、保障有力。

5、增强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创新公众气象服务方式和手段,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公众气象服务。加强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强化按需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发布,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信息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开展气象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调查,加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提高气象科普的普及率,重点做好农村和学校的科普宣传,引导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6、增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抓好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旅游等行业气象保障服务。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建成集约化、一体化、自动化的省市县三级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提供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三)大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监测业务,对气候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旅游、能源、建筑等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业务工作。

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大气污染等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建立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加强生态环境气象评估和生态安全的气象保障能力。

3、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开展精细化气候区划,推动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评价应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经济开发潜力的评估,为制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风电场发电量预报系统,做好风电场运行和太阳能发电的气象保障服务。保障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加强城市规划、行业规划和电力、交通、水利、能源开发、化工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研发,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价机制。

(四)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重点配合建设 1 个防雹保障区(等原中央苏区农经作物生产区),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范围。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升级更新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催化装备,提升作业装备性能,改善作业点基础条件,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益,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效益。

(五)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1、提升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建设,以及乡镇区域自动站升级改造,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加快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进程,重点推进云、天气现象、日照等项目自动化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到 100%,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通过部门合作共建、信息共享的方式,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地质灾害隐患区和生态敏感区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重点区域全覆盖。

2、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完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时间提高到 15~20 分钟以上,预警空间分辨率到社区或乡镇,24 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 75%。建立适合气象业务需求的县级天气预报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立汛期集中降水、极端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监测诊断分析业务系统。

3、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升级改造地面气象广域网络,县级接入速率达到 20-50Mbps,实现广域网核心设备的双机双路由双电

源冗余。实现县级网络管理与监控平台与省市级的互联互通。完善资料传输通信系统,自动站资料 1 分钟内到达预报员桌面。完善地面气象历史资料和实时资料一体化业务,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和质控覆盖率达到 98%。升级视频会商系统,实现 1080P 全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4、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完善装备技术保障系统,增强气象观测设备维修、计量标校能力,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达到 98%以上。

(六)加强智慧气象建设

1、开展智慧气象平台建设。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大力提升气象业务、服务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

2、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气象数据资源集约共享和广泛应用,融合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行业数据,满足跨学科、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及信息服务的需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及气象社会化服务。

3、强化智慧气象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标准水平,强化观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和服务的个性化。

4、推进气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应用,开发完善移动办公、财务管理、考试管理、应急管理等子系统,实现办公移动化、流程自动化、使用智能化和管理规范化,大力提高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完善气象外网和政务服务网,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便捷高效。

(七)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加强精细化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天气要素格点预报、暴雨洪涝预报、突发性强天气临近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集合预报应用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

2、大力提升气象核心业务技术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战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解决气象业务核心科技问题。加强协同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凝聚优势力量,形成科技创新攻关合力。

3、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原则,面向气象现代化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建立适合现代业务发展的气象科研和技术开发体系,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改革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完善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引进和合作机制等。

4、完善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气象人才工作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选拔引进、使用培养、流动配置和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建立以“开放、竞争、流动”为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配合实施优秀气象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八)大力提升基层台站综合保障能力

1、加强“一流台站”建设。按照“一流台站”要求,积极推进台站现代化建设,大力营造气象文化氛围,创建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文明行业,全面改善台站风貌。结合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事业协调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积极转变台站建设理念,统筹考虑台站业务系统、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

建设,以及基层台站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台站综合保障能力。

2、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台站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考核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3、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台站职工周转用房,实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对台站水、电、路、围墙、护坡、大门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电市政化、道路规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园区科普化,适应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需求。

三、重大工程

气象局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的各项重大发展战略,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在气象灾害防御、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重大气象保障工程建设。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组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报送、审核、发布等运行机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县级发布终端,最大程度地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升级区域自动站 15 个,新建旅游景区区域自动站 3 个。完善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优化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制作、发布等气象业务服务系统。配合升级改造全省气象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全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配合建设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1 个,构建区域空地一体化的人工影响天气立体化作业体系。以烟叶产区、赣江源头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覆盖面积明显增加。

(三)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系统。以水稻、白莲、烟叶、特色农业为重点,建设覆盖水稻、白莲、烟叶、油茶等现代农业产业的自动化观测站 8 个。加强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建设,配合建设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一体化业务平台,以及“微农”微信公众平台和主要面向偏远山区的甚高频为农服务广播网。全面提升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能力,建设“五个一”标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制定实施计划,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建立本规划实

施的监测评估制度,适时开展对本规划的修订和调整工作。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多渠道落实 3 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落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建立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积极推进事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分类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合理调整气象业务分工和业务流程,推进气象业务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益。

(三)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

坚持和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将气象事业纳入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落实气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切实加大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加大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规范和引导中介

组织参与气象社会管理。加强气象法制机构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气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气象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气象法律顾问的作用,引导、促进气象事业依法规范运行。

(五)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加强党规党纪教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改进作风,开展党的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党员干部置于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之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全方位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传播气象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气象软实力,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五篇:“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安定区永定路街道“十二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全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推动全区广播电视事 业全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全区广电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工作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基调,以创品牌栏目,出优秀节目,提升收视率为目标,坚持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 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重点,创 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的宣传 报道。全面反映了全区各条战线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 成果,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重要会议和重点工作宣传及时准确。围绕贯彻全区重要会议精神和落实重点工作,突出宣传马铃薯、畜草、劳务、早作高效农业等特色产业开发以及项目建设、工业建设、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示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平安创建、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精心策划,超前安排,积极开展战役性宣传。年播出新闻稿件1600多篇,社会评论文章370多篇,新闻摘要1400多条,监督性报道50多篇。先后制作专题片50多部,共播出专题稿件4600多篇。

(二)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定期走访定西电视台、定西日报社、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送新闻节目,加强外宣通联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外宣通联稿件的质量。每年在省、市级媒体播出稿件200多篇。

(三)着力制作新栏目,不断提高自办节目的质量和水平。五年来,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开设《全区项目建设回眸》、《区政 府10件实事办理》、《作风建设年活动》等专题栏目26个,播发新闻节目300多篇。

(四)加大稿件创优力度,提高新闻采编播制水平。累计向 省、市新闻媒体选送稿件658件,向市级报送创优稿件118篇,获奖65篇。其中,«总书记二访大坪村》、《温总理来到咱农家》获省级一等奖;«温总理的土豆情》获省级二等奖,«农村妇女韩玉芳依靠劳务输转坐上了飞机》、《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电视进万家工程让贫困群众看上了彩色电视》、《全省首小循环经济园区在定西启动建设》等获市级一等奖。

(五)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卓有成效。一是广电中心综合楼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4463.15平方米,建写在面积4660.07平方米,总投资982.85万元,其中列入灾后重建资金600万元,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共建成20户以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95个点,21196户,涉及19个乡镇,总投资720.66万元,覆盖约9万多人口O三是中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投资87万元,完成了高峰转播台的维修改造任务,对原房屋进行了维修改造,对原有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换。四是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完成了内官、晚口两乡镇有线电视延伸工程,覆盖农户3000多户1200多人。目前,全区广播覆盖率达88.1拢,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2.73%。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率先科学发展,加快经济转 型,建设首善之区”的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动广播电视工作发展转型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增强活力,开拓创新、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全面展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 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将安定区广播电视台、广播电台建设成为技术先进、信息量大、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新闻媒体,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将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放在区委、区政府对各项工作决策运筹过程上,向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传递好、报道好决策的背景、内涵、实施情况和成果。从群众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掘群众密切关注的信息。

全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3%,力争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

---制作一部有较大影响的电视专题片。

---培养若干名在全市范围内叫得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

创优节目多个获省级奖励。

---创办市内名牌栏目。

---加强事业建设,保证优质、安全播出。

---经营创收每年递增· 2015年达到40万元。

四、“十二五”广播电视重点项目

一是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争取实施好 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 有效覆盖范围。“十二”时期,全区计划新建20户e以下自然村“村 村通”工程2198个点,涉及全区四个乡镇,覆盖盲村户数39365 户,重点解决边远山区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二是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程。总投资2350万元,好区广播电视台录音(像)室新增数字摄像机、录像机、时基同步器、调光台等设备28台(套);对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乡镇实施电视节目信号有线延伸,对其余乡镇实施微波传输。新建高峰、葛家岔、石泉3个电视差转台。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广播电视工作的领导。从体现科学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广播电视事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

(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实施广电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制定完善奖励机制。对节目创优上有重大成果、其他方面有突出成绩者给予重奖;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岗位练兵,加强业务培训II;引进所需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推 进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全员聘用制,按岗定酬。

(三)加大对广电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广电项目的资金支持。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 大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

下载安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市农业局一、发展目标 至****年,我市粮食总产达**万吨,棉花*.*万吨,花生*万吨,瓜菜**万吨,果品*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鲜奶*万吨,水产品*.*......

    天津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天津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中医药综合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2015年) 为进一步发挥科协在建设创新型云南、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团结和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省委关于“两强一堡......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定稿]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

    某省“十三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2016-2020年) 消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

    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鹤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依据《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

    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

    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市广播电视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广播电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宣传舆论工具和思想文化阵地,是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发展力的大众传媒。根据《___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