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艺术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浅谈艺术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艺术性的词语常出现在文化领域 艺术性作为对一部艺术作品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主要包括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性和典型性艺术情节的生动性和曲折性艺术结构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艺术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艺术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艺术表现的民族性和独创性等各门艺术的艺术性的表现是不同的
在造型艺术中: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通过线条色彩光线效果布局和对比度等表现艺术家审美意境所达到的程度;在音乐艺术中:艺术性则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乐音所构成的旋律节奏在抒发音乐情思时所具有的表现力
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得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训练用眼、耳或肢体去感受和观察事物,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力得到拓展和发掘,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纵观古今中外,我们发现,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文明与艺术同时产生,不管在哪个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经验。没有艺术,我们的生活就缺少色彩和光泽,艺术总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从孔子听韶国音乐,3个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破壁飞腾的传说,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神奇魅力。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琳琅满目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生气勃勃的舞蹈纹彩陶盆;从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表达人类良知与和平愿望的《格尔尼卡》„„这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艺术,始终表现着人类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由此可见,艺术常常是时代精神的敏锐导体,文明变迁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的下一代是否能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所谓健康成长,就是人格心智的全面发展,即:道德——意志行为(求善)、知识——智慧本领(求真)、体魄——身心健康(求强)、情感——关系态度(求美)等方面的合谐统一。其中,道德和情感智力因素,不仅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且也是社会行为的推动力,更是一种巨大的原动力。人们在追求自由、幸福和真理的过程中,不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就是因为有这种情感的动力。而艺术教育在道德和情感智力因素中,起到极大的决定作用。因此,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什么是幼儿艺术教育?其实,幼儿艺术教育应与成人的专业艺术教育相区别。具体来说,幼儿艺术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幼儿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艺术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他们对艺术感性地把握世界,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因此,幼儿艺术教育应为幼儿提供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二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每个幼儿都有艺术创作的潜能。在幼儿的艺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到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都是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经
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三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没的过程,幼儿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象、理解和加工审美意念,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因此,幼儿艺术教育应当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指南》中的艺术领域共有4个目标,教育建议7个。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艺术活动是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指南》中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和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理解幼儿的个性化认知水平和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艺术领域将3-6岁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以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态度即艺术兴趣,和幼儿艺术能力即感受能力与表现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这四个目标相辅相成,尤其强调幼儿艺术兴趣的养成。因为积极的艺术学习态度是开展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是艺术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前提,而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加强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
目标中连用了三个“喜欢”词语进行表述,明确了对幼儿艺术兴趣培养的重要性。而现实误区是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一复一日的绘画技能训练,使得幼儿丧失了艺术兴趣。美术活动中根深蒂固的模仿操作教学。回首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再对照幼儿绘画的发展进程,人们惊奇地发现两者的发展顺序恰好相反:美术史的发展变迁是写实——象征——抽象;而幼儿绘画发展进程则是抽象——象征——写实。幼儿美术发展过程遵循着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回望以前几十年的幼儿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是沿着反幼儿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孩子一人园就把孩子们置人“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篙,这种模范樊篱如同如来佛的手掌,孩子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去。把幼儿美术定位于写实模仿是遵循艺术史的起步程序,针对幼儿美术的发展特点而言却是“倒行逆施”。经年累积,这种幼儿模仿操作教学一直根深蒂固,错误地引导着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不能轻易地把它连根拔起;美术活动中艺术体验的缺失。随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总体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这不等于说它已经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纵观当前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实践,有诸多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现象。而艺术体验的缺失就是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体验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来了解事物,并在亲历的过程中伴随发生某种情感反应。但“体验”一词在艺术活动中的内涵,又有其特殊之处。笔者认为,艺术体验是人们亲历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深层次的内心感受。但是现在有很多的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时,存在着很多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做法:限制幼儿的艺术创造性;在活动中,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没有利用真实事物来加强幼儿对事物的造型与色彩的感受,也没有利用幼儿对真实事物的美好回忆,更没有向幼儿展示相关题材的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这样就使幼儿失去了得到某种启发、调动艺术创造欲望的机会。这些所透视的是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艺术体验的普遍缺失。
幼儿是用感官和双手来探索世界的,是通过颜色、声音和形状来认识事物并激发情感,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培养感官的敏锐¬¬¬——觉察,心灵的敏感——移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他才会自主的觉察社会生活的美好,获得愉悦的感受,体会由情感的愉悦达到精神的自由。幼儿只有感知真实事物,并由此积累起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表
现,从而提高表现的能力。只有有目的的、深刻的感知,才有强烈的感动,只有引起强烈感动后所表现或创造的作品,才会是越具灵性的作品。
例,一个幼儿从来也没见过小鸡,但老师让他画小鸡,于是教他:一个圆是头,一个圆是身体,加一个小三角形是嘴巴,幼儿学会了画小鸡。但这对幼儿来说,他们只知道两个圆和一个小三角形合在一起,老师说这是小鸡,他们学会了画小鸡的技能,尽管那两个圆画得再圆,却没有对小鸡的表现力,因为他画的是老师告诉他的小鸡,而不是自己感知过的小鸡,因此所画的小鸡没有自己的内在情感和想法。这是没有生命的,是死的。而另一个幼儿自发地画了一个圆,在这个圆上面密密麻麻地点了很多小点,他说,这是妈妈在砧板上剁饺子馅。显然,这幅简单的画却极其富有表现力,哪怕这圆画得再不圆。因为这是他在表现自己的亲身感受,妈妈剁陷是菜刀雨点般地落在砧板上的动态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才是具有灵性的,这样的画才会表现力。
感受与表现,特别强调艺术表现,表现能力中含有表现技能的要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在幼儿阶段,表现能力比表现技能更重要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艺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艺术、绘画就是幼儿的语言,他把他想到的东西、要做的事情,用声音、绘画、肢体等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要有这个认识。在艺术理论中有一个工具论和本体论之说,艺术就是表现社会的一个工具。当幼儿还不能或不善于运用口语和文字语言的时候,他们天生会用肢体动作、用声音和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
艺术是幼儿的游戏,游戏是艺术的初级形式,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的材料和工具是幼儿的玩具,他们把玩这些材料和工具的肢体动作,声音和图形进行想象,表征不在眼前的事物,反映他们所见所闻所感,象征性地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因此他们感兴趣于过程不在乎结果。
这些艺术行为就是一种游戏,幼儿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而我们的艺术教育是比较在乎结果的,幼儿会了没有,会画了吗?会不会遮挡了,只有会画了才是好画。幼儿只有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慢慢走向艺术化。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机会中发展起来。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是我们教会的吗?不是。幼儿绘画是天生的,是他们的天性,孩子从小都会画,听到音乐都会手舞足蹈。所以呵护幼儿艺术表现的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是早期艺术教育的重点。幼儿还不需要进入到专业训练的阶段。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我们美术教学为什么要快速地把儿童训练得像成人一样画画呢?而不是去珍惜可贵的儿童本真呢?模式化的技能训练还将削弱儿童的创造力。只有了解儿童,才会知道他们是怎样学会唱歌的、画画的。
①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②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③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我们可以提供以下五种方式支持幼儿美术表现。一是利用活动区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是与其他领域教育结合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自由表达;三是通过写生提供真实的感知对象让幼儿模仿;四是提供艺术作品、绘本等方式给幼儿自发模仿的机会;五是通过陈列幼儿作品与展示听幼儿说画。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
艺术活动。有必要创设班级美工活动区;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美术创意活动室;在各类活动区分上投放纸和笔。
各个领域的美术表达:组织集体活动或提供个别化表现的机会;科学认识活动后通过美术表达自己的发现;语言活动后通过美术进行故事再现;其他各类活动后通过美术再现印象深刻的事件
当幼儿说某种东西不会画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将这样东西拿给她看,而不是直接教她如何画。
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阶段特征,安排写生的内容
静物写生——如蔬菜,水果,玩具,艺品等
活体写生——虫鸟,水果,兔羊,猫狗等
景观写生——树木花草,房子等
人物写生——镜中的自己,同伴,家人等
通过陈列幼儿作品与展示听幼儿说画。幼儿自己的画是形不似而神似,所以,我们要听幼儿说画。观看幼儿陈列的作品,全是选择出来的好画。如果保留有写出几句画的幼儿作品,这才是幼儿的作品,这也才是真正的涂鸦墙。
总之,提供更多感受和欣赏的机会,在感受的基础上表现。为幼儿创造更多自发表现的机会,容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必要时才给予指导。教师预设的各类美术活动,是幼儿自主的,还是被动的,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支持性态度表现为:尊重幼儿表达的意愿,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充分理解幼儿美术的表征功能和叙事功能,倾听幼儿说画。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不按成人标准选择和陈列幼儿作品。
《指南》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特有方式。”马克思“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没有感受到美时,它是客观存在。花就是花,树就是树,山就是山而已,感受到它时,我们的看法、认识就通过对象反映出来了。感受到美是一个人的高级情感的发展,培养人美感的形成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表现”是将人的高级情感——内在的思想情感外显出来,通过艺术表现自我,体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科学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浅谈科学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科学性是指稿件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大自然中进化、生存和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科学和数学逐渐成为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学科,既有共性特点又有各自的独特性,既相互促进和相互助益,又发展着各自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每一个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认识,儿童对周围自然环境和客观世界的认识简约地重演了人类的认识过程。相对而言,儿童对自然界中实物和现象进行探索并形成解释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儿童的“科学探究”,儿童基于对自然环境中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形成的对其逻辑关系的理解可以称之为“数学认知”。科学探索有助于幼儿更好的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数学认知则有助于儿童发现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有序性。
科学领域的结构基于人类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特点,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成为《指南》科学领域中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可以称为科学领域的两个子领域,在具体的每个子领域,又提出三个方面的目标以及相应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
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
1、探究既是儿童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儿童科学学习的方法。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科学学习使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科学界探究是科学的核心,探究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所以谈到科学领域首先会想到探究,科学是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的,数学同样也可以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的。
2、解决问题是幼儿数学认知的重点,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
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凸显了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队幼儿数学认知的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往往忽视让幼儿操作具体物体,常常以图画表象为中介并很快过渡到抽象符号的认识和运算,由于幼儿没有真正经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符号的认知建构过程,数学的学习变成了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纯粹记忆。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能够激发和保持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冬季和兴趣,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并具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幼儿数学认知的核心价值所在,有利于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尽管在2001年颁布的《纲要》中就倡导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但在现实中,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脱离实际的机械学习和训练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比如说当前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一些误区: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孩子书写数字、学习计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指责孩子笨。也曾看见一些年轻的妈妈,在耐心地教孩子学数学。然而仔细听来,方法无非就是断重复地问孩子:“1加3等于几啊?2加2等于几啊?”包括目前社会上流行快速心算、手指速算等方法,许多家长对这种方式非常感兴趣,甚至还买来加减或乘法口诀让幼儿诵读,有些幼儿园也应家长的要求开设了这样的特长班。
从我以上举的例子中可看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期望孩子从小就能学到许多的数学知识,但却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数学,而幼儿教师教师是学前儿童操作和探究数学的引导者,应该具备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儿童发展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和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且能够运用较高的教育技术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必须明确儿童学习数学,其意义绝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因为学前儿童所获取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数学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训练却是其它任何学习所不具备的:同时,数学还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探究和发现往往是数学发展的基础,而数学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够使证据更清晰,两者相互助益,就幼儿阶段的认识和学习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情境性特点而言,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常常有你相同的认识杜爱香和活动情景,可以自然的相互关联。
例如:幼儿观察探究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用到数学和测量,要记录种子种下的日期和发芽所用的时间,在观察和记录天气时也用到数学,发现温度高低的变化;在探究斜坡和物体滚动之间的关系是还要用到长短、高低和快慢等数学知识和经验。
一、科学探究
尽管科学探究和数学认识有着有机的联系,但是为了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好的观察和了解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的主要目标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典型表现,《指南》相对地将科学领域划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下面重点分析和阐述科学探究的目标、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和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的目标
目标1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这一核心目标体现了对幼儿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的高度重视,可以用“好奇”、“好问”、“好探究”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1)好奇。幼儿的好奇主要表现在喜欢接触大自然和新鲜实物。喜欢到户外游戏到大自然中去,并常常为周围的事物所吸引,驻足观看。
刚刚发芽的小树、刚刚长出的小草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不知名的小虫和下雨天地上的积水会让孩子观察半天、问这问那
好奇是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好奇心是幼儿探究对的冬季基础和内在动力,正是幼儿与强烈的好奇心使幼儿保持探究的人情和积极性。
(2)好问。做父母的都曾有这样的感受: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会用好奇的目光东张西望,打量着周围多彩的世界;而自孩子说话起,就爱问这问那,还常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说:妈妈,为什么天空是蓝的?为什么飞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为什么猪没有翅膀?好问的幼儿常常会对自己接触和观察到的实物和现象提出有关的问题,比如班里养了几只蜗牛或在雨后的墙边、树下发现了小蜗牛,孩子们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蜗牛有嘴吗?蜗牛喜欢吃什么?这些问题正是“适宜的探究的问题”有些父母或会老师会对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孩子的好奇心,就在父母和老师这样的不断呵斥声中被毁灭了!很多孩子长大后,便再也不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了。
作为教师,支持孩子们的提问,耐心、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提问,记录下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探究的良好开端,经过筛选和判断,引导孩子用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这就是典型的探究过程。
(3)好探究。动手探究是幼儿满足好奇心,找到问题答案的必由之路。好奇好问是幼儿探究的动力和前提,而动手操作才是幼儿探究的真正开始,当幼儿好奇的摆弄物体,探索物体和材料,试图通过各种动手动脑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寻找答案时,正是幼儿“好探究”的表现。
比如电珠通电、鸡蛋浮起来了 目标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这一目标包括经历探究过程和获得探究能力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的层面。首先从探究过程来看,包含经历提出问题、观察探索、思考猜测、调查验证、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基本环节。(不同年龄的完整细致程度和深度不同)
(1)观察探索既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幼儿常用的基础性的探究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包括简单观察对比观察、长期跟踪观察等。
(2)思考猜测。思考猜测是对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结果,以及探究的过程和要使用的方法进行预测。
(3)调查验证。要根据探究的任务和问题,思考和猜测可能的结果,选择适宜的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制定研究的计划和调查的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际观察、实验和调查。
(4)收集信息。记录是收集信息的有利工具,通过记录能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对实施的尊重,是结论建立在事实之上。幼儿记录是可能会用到简单的图画、数字、图标或其他符号。
(5)得出结论。得出结论是幼儿根据观察、实验和调查的结果形成结石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回顾和综合思考探究的过程、发现的现象,并初步给出合理的结石。这是一个需要思维和语言高度参与的过程。
(6)合作交流。探究中的合作既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幼儿体验和学习如何围绕套就任务与同伴分工协作。一般来说,这种能力在幼儿大班时期比较常见。
从探究方法来看,观察比较、实验验证、调查测量是基本方法。幼儿正是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探究能力的。
其次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或称关键性目标。(什么是探究能力)
幼儿具有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就具备了基本的探究未知、寻求答案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标3 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这一目标之下4至5个方面的典型表现所反应的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都是在幼儿感知、体验、探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幼儿探究过程的必然结果。理解和领会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发现性和伴随性的特点,这些事物和现象涉及到动植物、物质与材料、天气与季节、科技、环境等,是举例性的,是探究的载体,幼儿乐于探究的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物体、常见物理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和环境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常见的动植物。认识常见的动植物极其特征是幼儿认识生命体的特征的重要经验。关键经验包括:动植物的多样性、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变化的基本条件、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繁殖。应根据地方性特点学者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作为幼儿探究和认识的对象(福州认识榕树、三角梅,武夷山认识茶叶、竹子、兰花等)
(2)常见的物体和材料。常见物体和材料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两大类。最常见的材料包括沙石、泥土、水、纸、木和各种金属物体。
(3)常见物理现象。包括物体和材料的形态或位置及其变化变化条件,如斜面与物体的运动,沉浮、磁力、光和影子等。
(4)天气与季节变化。了解天气与季节的特点和变化的重点在于感知、体验和发现其与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感知、体验和认识常见的天气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感知、体验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周期性变化等。)
(5)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知和了解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如感知和链接各种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造成的不利影响。
(6)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相依相伴,密不可分。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发现这种依存关系,有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三个目标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幼儿科学探索包括哪几个维度的目标(知识经验、情感态度、能力方法)
其次了解一下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 —是首要的、前提性、动机性目标;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是重要的、核心性、关键性目标;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是载体性、产生性目标。科学探究子领域中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探究过程的不同方面。相互联系,不能分割,因此不能分别学习或单独训练。每个方面的目标都是在探究过程张宏实现的,也可以说是完整探究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在探究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三)阅读分析案例,了解幼儿探究的特点
从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幼儿探究的几个特点
①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幼儿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③幼儿的探究借助于直接经验—借助动作、借助具体事物
④幼儿探究的方法具有试误性
三、数学认知
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包含了儿童对数、计算、空间、几何、测量和模式的认知能力。数主要包括对基数概念、序数、几何比较及初步的数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计算主要是对10以内的加减运算的理解;空间、几何主要是指对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图形组合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基本的空间概念、方位和空间关系的认识;测量是把待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的量进行比较,除此以外物体还表现出一些有规律的特征,模式认知是指个体对物体间内在的规则关系的认识。
(一)了解幼儿的几种思维方式
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进行思维(0-3岁)具体形象思维:借助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3-6岁)抽象逻辑思维:借助语词、概念进行思维(6、7岁以后)幼儿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发生变化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特点
一是:思维依赖于具体事物(幼儿在对几何形体的认识,最初往往会受图形的外在特征所影响,他们所认的形状也是以具体的客观实体为参照的,如小年龄的幼儿会把圆形和太阳对等起来把正方形和手帕联系起来,因此当他们眼前出现的形状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体形状不完全一致的时候,他们就无法正确地去辨认形体了。)
二是:思维依赖于动作(儿童在计数过程中,最先显现的手部动作通常是用手移动、摆弄或触摸被数的物体,渐渐地他们脱离了对物体的触摸,而用手在空中来回摆动指点着物体进行数数,无论是触摸着物体还是指点物体,都离不开手的动作。)
2、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摆脱动作和动作对象的依赖,凭借鲜明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现的联想进行思考。(如加减运算,我们常常会发现问孩子1+2=?不知道,如果问你有1个苹果,妈妈又给你两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孩子们个都能知道,这并不是应为他们爱吃所以会做,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头脑中有一个表象的思维在活动)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这一阶段的幼儿能够从语言上进行推理,解决一些抽象的问题。(比如比较物体的长短,老师说红铅笔比黄铅笔长,黄铅笔比绿铅笔长,那么红铅笔和绿铅笔谁更长,a>b,b>c,a>c)
(二)数学认知子领域的目标及核心价值
1、理解目标内涵
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 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这三个目标用到什么数学活动中都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没有针对性不够具体,所以(三条目标不能直接的用作幼儿园具体活动内容,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同时要注重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是首要目标)
第一个目标尽管与数学内容有联系,如涉及到了形状和模式,但它最后并没有落实到数学的内容上,而是体现了对数学的而态度以及对数学学习过程性能力方面的期望。在以往的数学学教育中,我们关注较多的是数学内容本身,如数合形等,但现在人们在关注数学的内容以外,开始关注数学学习过程性能力的培养。要认识到数学学习并非局限于数学的知识、概念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一种综合性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正是这样的学习才能保证儿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
(1)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的学习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意味着儿童能够在生活或游戏中运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它需要儿童在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幼儿涉及到的数学问题往往与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比较多少,分享实物和玩具,日常计时工具的理解与运用,钱币的使用,比较与测量,使用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等活动有关,比如在解决分享实物的问题时幼儿要弄清楚实物够不够分给所有的人,如果不够,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实物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3)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儿童早期往往更加容易关注那些可感知的实物特征,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直接联系的活动,数学学反映是一种抽象的,看不见的关系,往往很难引起儿童自发的兴趣,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引发他们的兴趣就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目标
2、感知和理解数、量和数量关系
第二个目标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包括量的比较、基数概念、集合比较、序数、加减运算;涉及到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包括数的表达交流、数的表征。
(1)量的比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机会通过感知来了解和比较物体的各种特征,如通过积木来学习长度、重量和面积的知识;通过玩沙、玩水来学习容量的知识等。
(2)基数概念。数数是儿童早期数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通过与具体的情景和实物有关的数数过程来学习基数概念。(手口一直致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
(3)序数序数概念的发展晚于基数概念,相对来说,儿童在生活中接触序数的机会少于基数的机会,因此我国城市儿童中有三分之一的5岁儿童尚未完全掌握10以内的顺序位置。
(4)集合比较。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小班幼儿的要求是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中班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5)加减运算。加就是把两个集合合并起来,减就是把一个集合分成两个较小的集合。中班要求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真正理解5以内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它也是最简单的加减运算。大班的要求有两个,一是“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 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说对于大班的幼儿加减运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而不是运算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是对幼儿加减运算的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幼儿可以用任何策略来完成,包括实物、借助手指、口头数数或心算。
(6)表达交流。在第二个目标中,除了数、量和数量关系的内容目标之外,还蕴含了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性能力目标。对小班幼儿提出了“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对中班幼儿提出了“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的要求。儿童的口头交流最初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对食品和玩具的需求上。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景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在于周围人的接触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有关数量的词汇和意义。
(7)表征.在目标二中还蕴含了表征的过程性能力目标。所谓表征就是儿童能运用多种表现的手段(手势动作、实物、回话、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达数学的概念。比如《指南》对大班幼儿提出了“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表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的要求。如,今天户外活动我们班有多少人选择了拍球,多少人选择跳绳、多少人选择走平衡木。都可以运用记录表或统计表来表征数据。以前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很少涉及到记录和统计,觉得这个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只有在大班才偶尔有出现,现在提倡的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应用性的数学,所以我们要明确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是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比如说统计。如刚才出示的三幅图就是每天班级的值日生人数统计图,虽然对于儿童来说,不一定能够理解标准的统计图表及其名称,但可以形象化的帮助幼儿感知不同的统计和记录方式,对于开拓幼儿的思维,形成有关的表象认知是积极而有益的。再比如下面的这个例子:
目标
3、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
形状和空间是集合数学的初级形态,它涉及到对集合形状的名称、特征、类别和简单的组合关系的理解,也涉及到对空间概念、方位、运动方向和空间表征的理解。儿童空间感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世界,还有利于学习数学的其他内容。(是伴随性目标)
2、数学认知领域的核心价值
1、强调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认识到数学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教育方法、手段得当;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愿望,激发幼儿好奇、好问、善于思考,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强调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
3、强调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幼儿将已有的数学经验运用于实际问题情境中,并进行思考、分析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检验幼儿是否掌握数学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标志
那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呢?
一、创设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
幼儿年龄虽小,但求知欲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幼儿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1.创设适宜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适宜的物质环境刺激,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索欲望。教师根据班级和园内的实际情况,布置活动室、植物角、动物角、科学发现室等可供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环境。在活动室内布置科学墙,墙饰内容根据主题不同及时更换,增减。
2.营造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是儿童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教师是营造这种互动氛围的主角。
教师在儿童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儿童传递温暖、支持、教育的信息,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引导儿童自由表达。如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包括摸摸孩子的头、背,更容易吸引和维护儿童的注意力;用轻柔的语气和语调;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孩子;对于孩子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淡化他们在交流中的错误;允许发表不同的想法,肯定他们的求异思维。
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间。
除此之外,还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为中、大班的幼儿开辟小菜洼,并根据季节特点选择果实大、生长期短,适合幼儿种植的蔬菜,瓜果进行种植。另外,还可设置饲养角,养兔子、小鸡、鸽子等小动物,这些小动物能引起幼儿观察和饲养的兴趣,对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积极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有自然现象、人类、动植物、物质世界的现象、现代科技等,内容涉及的面广而且量大。作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对大千世界,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呢?
1.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为幼儿的生活服务。“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我们恰恰遗忘了这一点,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脱节,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果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
2.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
让科学回归幼儿的生活,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就要让幼儿学会用粗浅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大自然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如高低不同的山峦、形状各异的山石、曲折迂回的溪流、各种各样的土壤等,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它是幼儿不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操作而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教师应精心地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儿童不易进入其中,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那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
2.材料应具有层次性。我们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的科学活动,幼儿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倾向,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我们所能做的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主要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如在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3.材料应具有挑战性。在材料提供时,我们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
材料的难度既要高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又能保持他们的探究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材料有兴趣,才能产生探究的问题。幼儿是在发现中生成问题的,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幼儿有时就是通过观察半成品材料而发现问题的。
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当幼儿有了探究的动机后,就将进入探究的过程。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平等地参与幼儿的活动,探讨问题,有效地引导科学探索活动。
1.提出探究问题,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问题来展开的,有效的问题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的情境中,启发他们去观察、探索、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最好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问题要符合幼儿已有经验,使幼儿有能力进行探索;问题是幼儿未知的,或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冲突的,对幼儿的思维要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探索空间;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解决途径不是唯一的,它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积极猜想的动力。
2.关注活动进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反复验证。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以便及时介入幼儿的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
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只有在尝试过程中才能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
3.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尽管幼儿的记录结果极为幼稚,他们只会用一些简图或符号,但是这些都是幼儿获取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幼儿原有认识与当前操作结果想比较,调整原有认识,主动建构新经验。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保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五、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可以使科学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幼儿真切地感受、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
六、随机教育。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朋友要喝止咳药水,盖子怎么也旋不开;鱼缸里的小螃蟹怎么会在水里死掉了;马路上的红绿灯总是会自动变化等等。我们应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
七、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园互动合作。
首先,教师应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家长们不同的知识和职业背景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小小理发师”主题开展时,教师可邀请班内当理发师的家长亲自来园进行真实的理发演示讲解,让家长也来参与教学,真正做到了家园的互动合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兴趣优势和才能智慧,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合作伙伴。同时可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家长直接来园参与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亲子制作活动。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定能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走出幼儿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幼儿园教师既要注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又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支持并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为此,我们应不懈努力,使科学教育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健康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浅谈健康领域的现状、成因与调控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维护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当我们心理失调时,特定的器官也会不正常,从而导致某种疾病。要想痊愈,除了遵医嘱治疗外,还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健康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们的健康与外部环境有关,与生活习惯有关。但鲜有人知的是性格也是造成疾病的一个因素,能够影响人的大脑的一切东西都可以影响到人的身体。不满﹑委屈、气愤、自责、有过错感等——---这些负面情感会把我们带到病床上。要想避免这些,必须立刻终止那些让我们痛苦和不安的东西。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我们的意识和心理有存在着严格的特定联系。
性格是健康的一个保证,所以有个良好的性格,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幼儿健康领域内容的选择应 “既适合幼儿身心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健康事件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健康的经验和视野”。
1.生活习惯
(1)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睡眠、排泄、盥洗、整理等卫生习惯。
(2)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3)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2.饮食与营养
(1)帮助幼儿认识常见食物名称、种类及其特点,知道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营养。(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3)帮助幼儿了解膳食均衡的简单知识及其意义,培养幼儿不偏食的良好习惯。3.人体认识与保护
(1)帮助幼儿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并了解其主要功能。
(2)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态 度及行为。
(3)帮助幼儿理解心情愉快对身体有好处。
(4)帮助幼儿学习保护身体主要器官的最基本的方法。4.保护自身安全
(1)帮助幼儿了解水、火、电、煤气、刀具、常用药物的使用常识和注意事项。
(2)帮助幼儿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
(3)帮助幼儿获得应付意外事故(尤其是火灾、雷击、地震、台风等)的常识,懂得要及时避开危险场所。5.运动能力
(1)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
(2)引导幼儿乐意参加尝试着玩各种小型运动器材并能玩出花样,(3)冬季,引导幼儿乐意参与室内热身活动,坚持在户外进行短时间运动。
(4)在教师、保育员的提醒,帮助下,注意随时增减衣服,知道用毛巾擦。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其它各领域教育的基础。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顺利参加学习、游戏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全面
在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中,许多教师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不是很全面,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在这种对健康概念的狭隘认识下,导致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第一,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仅仅只在保健和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只对幼儿传授卫生、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第二,教师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就只是保健医生和体育教师的工作,而忽视了幼儿园其他任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对健康概念理解的不完善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是极为不利的。2.2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家长功利化的强化,在此情况下教师更多地强调了幼儿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幼儿的人格培养和愉快体验,这种现象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当前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最近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率高
达13.9%。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相互脱离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从目前现状来看,二者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存在着相互脱离的现象。教师认为只要对幼儿在园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幼儿回到家庭中是否还能持续在园时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与其无关;家长认为只要把子女送到幼儿园,一切的教育都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情况对幼儿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两个主要机构,二者缺一不可,并且二者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只有将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健康领域活动的组织形式按活动场合可将健康领域分为以下活动形式:健康生活活动,健康谈话,体育活动,户外健康区域活动,运动会,远足活动(或短途旅游)等。1.健康生活活动:健康生活活动活动的主题可以完全由幼儿自发生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产生,也可以是由教师确定的。但无论是由谁生成,都强调幼儿在活动中主动的参与和探索。强调主题网络的师生共同构建,教师通过各区域环境的创设,情景的创设,如:故事、图片、幼儿生活中的实例、参观等,引起幼儿对环境的关注,引导孩子从被动体验进入主动体验;用环境中各种具有潜在教育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提供适于幼儿感知的内容,强调的是探索活动的过程;设法将幼儿的新旧知识发生联系,诱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健康生活诸方面的情感体验。注重唤起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引导幼儿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发现一些他人的生活经验、讲卫生安全常识,不仅增强自理能力,也培养了良好习惯。
2.体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是以身体的练习、体验动作为主要的内容,注重幼儿身体的全面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幼儿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幼儿的体质,同时也包含一定的教学活动,重视促进幼儿智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幼儿体育课是实现幼儿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体育活动可用尝试法、探索法,需要幼儿身体的直接参与,在幼儿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既要考虑和遵循幼儿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还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幼儿在此方面的特点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幼儿体育课必须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以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而幼儿活动的目的,则是要增强每个幼儿的体质,愉悦身心,使每个幼儿的体质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提高,没有统一的达标要求。
3.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因此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户外体育活动应提供充足的体育器材,宽阔的体育场地,他以分散的小组或个人活动为主,可以充分考虑和兼顾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所以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要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机会即让幼儿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械,自由结伴游戏,教师最好不要硬性分组和规定玩法等,这样,幼儿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选择活动,在自选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动作及身体素质,幼儿也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从而能轻松、愉快、自由的尽情活动。同时,尊重幼儿的选择,也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目的性。幼儿自由结伴游戏,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全园安排的一个统一的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利用全园的有效活动场地和器材,设置若干个幼儿体育活动区,如球类活动区、投掷区、钻爬区、各种大中型运动器械区等,场地上有秋千、单杠、平梯、山洞、滑梯、荡绳;此外还有一个大型多功能的攀登架,孩子们既可以攀登,滑滑梯,又可以在网绳上爬行。对全园的幼儿开放,各年龄组的幼儿可以自由选
择活动区的活动,每个活动区都有1-2名教师给予关照或进行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这种活动可以打破幼儿年龄和班级的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往,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影响,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和愿望。它具有正规体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4.远足活动及短途旅游:远足活动更强调让幼儿徒步行走到某一目的地的过程,更注重幼儿体质的锻炼和增强。在组织远足活动时应注意:
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路程和规定行进速度,确定活动量。
②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安排内容要丰富多彩,使幼儿在远足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浓厚的情趣。
③远足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安全放在首卫位,教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组织幼儿到一片开阔的草坪上自由玩耍,登一座低矮的小山坡,在附近的小沙滩上追逐游戏,或是到附近的公园、儿童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去游览活动等。,都可称为愉快的短途旅游。走向大自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进行体育活动,锻炼幼儿的身体,丰富幼儿的生活,是短途旅游的主要目的。在游览过程中,不仅能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环境教育及科学启蒙教育。短途旅游地点的选择以及路途过程,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安全,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以防幼儿意外事故的发生。
5.运动会: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项目新颖、重在参与,娱乐性强,形式多样,如亲子活动、趣味比赛,民族运动会、体育活动展示表演等。丰富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是幼儿园开展运动会的主要目的。一般是以一个幼儿园为基本单位来开展,如果幼儿园较大,也可以分片开展,每片最好包括不同的年龄组。幼儿运动会的形式可以是将表演与小型的比赛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开成大型的游戏活动(如有的幼儿扮演运动员,有的幼儿扮演裁判员或场地管理员、服务员等,不管怎样,每个幼儿都应扮演一个相应的角色)。这种小型运动会的特点是:每个幼儿都能参加具体的活动,准备工作简单,不会影响幼儿园正常的生活、教学秩序,幼儿和教师都没有心理压力,轻松和愉快。
6.健康谈话:培养幼儿从小喜欢听、谈论有关健康领域的事。利用饭后、睡前或活动间隙,采用集体、小组或个别形式进行谈话活动。谈话的内容大致涉及以下三方面:①介绍粗浅的健康知识,如近来发生的安全事件、预防传染病事件,体育赛事,卫生常识等。②介绍电视新闻、报刊杂志中健康新闻热点、体育名人的有关事迹。经常组织幼儿交流经验。开展谈话活动的目标是:激发幼儿对健康活动话题的兴趣;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健康的粗浅知识及当前世界体育动态;对幼儿经验形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适时地进行诱导和帮助,以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健康意识强又是体育运动的爱好者。
《指南》在“说明”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幼儿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的,幼儿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与其他领域,特别是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所涵盖的范畴很广,在《指南》的健康领域中仅涉及到幼儿情绪发展以及对集体生活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的目标,此外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包含在《指南》的社会领域之中,因此,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之间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幼儿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也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在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在随着音乐自由地哼唱、表演时,在与成人一起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都能很自然地表现出积极、愉快的情绪,这便是实现“情
绪安定愉快”目标最好的方式。又如,幼儿在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翻阅图画书、玩建构游戏等活动中,离不开小肌肉的动作,而此时也正是发展幼儿手部动作协调和灵活的的极好时机。再如,幼儿在了解与探索物质世界和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物质特性以及有关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有助于提高幼儿对危险事物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安全。
由此可见,幼儿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应同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这正体现出《指南》中所倡导的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基本理念。
第四篇:五大领域-艺术领域浅谈
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艺术领域 《指南》是一个3-6岁学习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反应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方向与应达水平的合理期望,并体现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基本要求。
其中,艺术领域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方面,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心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的艺术领域教育内容丰富,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极重、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如果只是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则难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共鸣。所以在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让幼儿多听、多讲、多动,以多种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指明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向与方法。艺术领域共有4个目标,教育建议7个。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谨记: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我想,我们要用心去倾听,真诚的赞赏,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尊重和支持,犹如温暖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会让一颗“美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并且为这些幼苗撑起一片蓝天。唯有如此,每个孩子心中的“美丽种子”才会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让我们携手共同成长,认真贯彻《指南》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成长搭建平台。
第五篇:幼儿园五大领域说课稿
五大领域说课稿
一.语言 中班《家用电器》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用电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家用电器无处不在,此活动来源于生活。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家用电器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取材也很方便,而且种类也很多,在教室里也有!电视,空调,vcd,录音机等等。
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家用电器,经常使用它,但对家用电器并不太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大人使用享受,会看电视玩电脑。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家用电器正确的认识,正确使用操作,用电的安全常识真的很重要!就如《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操作,知道家用电器的特征及用途。
(2)感受家用电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3)掌握使用家用电器的安全常识,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知道家用电器的不同用途,能用语言表达家用电 器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的难点是:了解家电的工作原理而正常操作,并掌握其安全常识!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家长带幼儿去家电商场参观
2、幼儿使用家电的亲身经验
3、家用电器:电视,电脑,录音机,空调,电扇VCD等
4、非正常使用家电的图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可爱、推拙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 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亲自断电操作某电器,探索它的构造。让幼儿再看看摸摸中的感知。第二次操作是通电后的正常操作。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家用电器,表达出他的用途,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方便。我采用猜谜的方式让其他幼儿猜,更给活动增添了新的乐趣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有两次。第一次是断电操作后,打开电扇的外壳,把其构造展示给幼儿,然后通电让幼儿通过观察,理解其工作原理,让幼儿深刻认识家电的正常运转。第二次是展示非正常使用家电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电得威力,有用电常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对家用电器的理解和使用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看、摸摸、说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家用电器发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家用电器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表演中引导幼儿体验家用电器跟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操作法,观察法等共同探索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幼儿大胆表述出来。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展示—操作——游戏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喜欢看电视的特点,教师说谜语,“有个方形小盒子,长长尾巴连电啦,五颜六色里面瞧,悟空一休猪八戒,一个都不少。”(电视)
再提问1,电视属于什么类型?(家用电器)
2,还有那些和电视一样属于家用电器?(空调,电扇,电脑,录音机,冰箱,洗衣机,VCD等)
3,他们都有什么用?(电扇空调使我们很凉快,电视我们能欣赏好看的节目等等)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能讲出得越多,进行表扬
(二)自由探索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把家用电器展示出来,让幼儿断电进行操作,然后观察,探索它的构造。
(三)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记录幼儿的操作流程是否正在这一环节幼儿对家电有了初步了解
(三)操作
(四)游戏
二.社会 大班《安全标志》说课稿
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正逢目前的主题活动《规则与标志》,产生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社会活动:“安全标志”。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所提到的“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标志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知识性、实用性等特点运用广泛,并为幼儿理解接受,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的内容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我们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的培养。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从众多的安全标志中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游戏方式轻松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目标分析
本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和指令标志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3.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对目标的分析: 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能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在以上《安全标志》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强调社会规则与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就能读懂标志,按照标志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或影响成人行为,达到人人都为创建“平安社会、平安校园、平安生活”的社会出一份力的教育目的;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健康。
过程分析
总述: 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大约需要30-35分钟。
基本流程:以“棋”导题→标志分类思考→小组按要求重点讨论一类标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知学习并掌握标志特征、名称、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制作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玩“棋”结题
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分组游戏等
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初步感知三类不同标志的特征与含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如:指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志等。整个活动过程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确,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感知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巩固提高。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我始终扣住“社会性教育”这个要素把握教学重点、解剖教学难点,并把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本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
第一环节为活动的起始部分(大约需要2分钟)。
第二环节为活动的主要部分(大约需要25分钟)。这部分含量较大,分量较重,是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出示安全标志,让幼儿先思考,如果请你把这些标志分成三类,你想怎么分?之后一组小朋友操作分类,感知三类标志的色彩、形状及图案等特征,初步建立类概念,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层: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1)这些标志有什么特征?(2)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标志?(3)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4)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
第三层:本过程采用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性学习,分别由三组选派1 至多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探究的把类标志的符号及图案所表示的含义、标志名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四层: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幼儿迁移学习经验,联系周生活中的人、事、物,尝试设计并制作一些安全标志。在幼儿设计制作标志的操作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设计活动,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安全标志的意思。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寻找老师帮助,而教师则是把这个“包”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建构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习方式(《纲要.幼儿的学习方式》)这个层面也是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的主要手段。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用游戏法让幼儿分组玩“安全标志棋”,对所学的安全标志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简单介绍玩棋的规则、方法后,要求幼儿5人一组自行结合分成四组,推选小组裁判并分成黑白两队开始下棋,这环节的一安排,主要引导幼儿通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三.科学 小班《认识国宝熊猫》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的课内容是《认识国宝熊猫》,教学对象为: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
设计这堂课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学中,把幼儿知识和发展其认识能力相结合 设计亮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互动法等教学方法。
2.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看看、听听、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活动目标:
(1)知道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
(2)知道熊猫是生活在深山竹林里爱吃剑竹的动物。
活动准备:
幼儿去动物园看过大熊猫,与幼儿共同收集熊猫的玩具或照片,熊猫吃竹子的图片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熊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小朋友很喜欢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出示熊猫图片)
(1)提问:你们喜欢熊猫吗?为什么?
(2)提问: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3)提问:它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 2.观看视频
3、引导幼儿讨论大熊猫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
提问:你们知道大熊猫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叫国宝大熊猫)
它为什么是我国的国宝?(它是我国的特有的动物,很早就生活在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少,我们都要爱护它。)
4、教师用关爱的情感与幼儿共同小结:大熊猫形态可爱,动作有趣,性情温和,是我们喜爱的动物,它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可现在却越来越少,它的生存面临的危险很多,我们都要关心它。
四.美术 中班 手工活动《小乌龟》
一、说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折纸、剪贴等这些手工比较感兴趣,但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弱,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动手的机会,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节新颖的,趣味性浓厚的手工活动,幼儿能利用所给的操作材料,能运用剪、粘贴、画等技能,认真的、有耐心的完成作品,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说目标:
1、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手工制作的兴趣。
2、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要让幼儿画、剪、粘贴等综合的技能技巧。难点沿着果冻壳边缘画圆,手不能动,这样才能把园画得圆。
四、说活动准备
1、教师给幼儿提供操作用的大的果冻壳、剪刀、卡纸、记号笔、乳胶人手一份
2、制作好的小“乌龟”,还有一个活的乌龟。
3、一块展板。展示幼儿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运用谈话的形式,激发幼儿对小乌龟的的兴趣。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谁来了。(拿出鱼缸里乌龟)“呀,小乌龟来了”,小乌龟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请你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孩子们都运用已有的经验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乌龟的样子,在幼儿讲述的同时让幼儿集体学一学乌龟爬,感受一下小乌龟慢慢地爬,快快的爬„„教师引导幼儿说小乌龟喜欢在什么地玩?这时候教师以小乌龟的口吻告诉幼儿:今天沙滩上要开一个运动会呢,它的好朋友也都赶来了。教师及时地出示制作好的小乌龟:“哎,这一只小乌龟是用什么做成的?”
(二)师讲解示范。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讨论:这个小乌龟是用什么做的?从而发现操作的顺序:
1、果冻壳放在卡纸上,用一只手按住,另一只手,沿着果冻壳的边缘,在卡纸上画一个圆。然后观察教师示范制作小乌龟,2、在圆上添画上小乌龟的头和四肢尾巴。
3、剪下小乌龟。
4、在小乌龟的背面边缘涂上胶水,再把果冻壳粘在圆圈上。
(三)幼儿制作:
小朋友都想用果冻壳来做一做小乌龟,让它们也来参加运动会。但我想到中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比较弱,在这个环节我就让个别的幼儿上来先试一试,这样给其他的幼儿也是一次巩固,加深影响的一次练习吧!省得到操作的时候,会犯“圆画不好”错误。让小朋友回忆一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幼儿在操作的时候,教师巡回的指导,剪的时候注意不要把小乌龟的身体剪破了。
(四)欣赏:
1、幼儿欣赏作品,评价同伴的作品。
2、小朋友想一想果冻盒好可以做什么?这时候如果教师出示一些预先用废旧物制作的其他作品供幼儿欣赏,这样会更加的好。更能激发幼儿手工活动的兴趣,最后进行环保教育。反思:
1、活动中,我能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2、整个过程,孩子们兴趣浓厚,也比较投入,认真,都能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此活动掌握了剪、画、粘贴等一定的技能技巧。
3、课后,他们兴奋地把小乌龟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激烈的议论,而且也创造出很多玩法:搭乌龟桥,乌龟变队行,乌龟赛跑等等,有一个小在乌龟的另一面也粘贴了一个果冻盒,做出了一个会转动的小乌龟,为此,我就想把这个活动延伸到特色区域里,让幼儿的兴趣得到延续,再一次的满足幼儿的学习的欲望。
四.体育 小班《蚂蚁运粮》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2--3岁的幼儿由于大脑神经发育得还不完全,手脚协调能力较差,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经观察,我发现我班幼儿对爬比较感兴趣 ,在平时的活动中,他们也很喜欢爬.根据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结合本阶段的“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运用蚂蚁爬着行走的特点,让幼儿学习蚂蚁爬的动作,我选用了“蚂蚁运粮”的游戏活动.通过蚂蚁学“找食”的本领,练习幼儿的手膝着地爬和跨的动作.“蚂蚁”这一形象,幼儿比较熟悉,也非常的喜欢,在活动设计中,我以“蚂蚁”爸爸的身份参与活动,并创设一种蚂蚁爸爸和宝宝一起找食物的情景,这非常符合托班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情感,师生间能更好的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也更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个活动中锻炼幼儿的四肢协调动作,激发幼儿积极尝试活动的兴趣,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二.教学目标: 1.发展幼儿双手双膝着地爬,跨的能力.2.激发幼儿积极尝试活动的兴趣.三.教学重点:练习幼儿双手双膝着地爬的能力.教学难点:能跨过10厘米的障碍物.四:设计亮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托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以看老师示范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 儿积极思维。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学技能。
2.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观看教师示范直接获得印象。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双手,双膝着地爬和跨的技能,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五.教学过程(一)准备部分: 1.教学准备:蚂蚁头饰若干.糖果若干.轮胎若干.磁带.2.做操
小蚂蚁们你们好,今天的天气真好,和爸爸一起来做做操,出来锻炼一下身体好吗?我们出来的时候要先跨过家门槛,跨的时候要把脚抬高点,小心别摔交.3.引出主题
我的宝宝们真能干,做的可真好,现在我们的肚子都饿了,妈妈带你们去找东西吃好吗?(二)基本部分 1.讲解示范
我们到那边的地上去找好吗?爸爸要爬着到那边去,先看爸爸是怎么做的,把2个膝盖着地,然后2个手也按在地上,爬啊爬的去找东西吃,找到好吃的东西后再爬回来,爬到家门口,然后再跨过门槛,带着糖在家里休息会.看懂妈妈是怎么找东西了吗? 2.幼儿操作 1.讲解示范 A请个别幼儿游戏
下面妈妈请一个能干的宝宝来找找看,爸爸看他学会了没有.教师在旁指导 B请全体幼儿游戏
下面妈妈请宝宝们跟着爸爸一起去找东西,宝宝们要跟着爸爸爬,不能爬远了,懂了吗?(三).结束部分
宝宝们找东西找的全身都是泥.现在我们来洗洗澡吧.爸爸请宝宝们带着糖到那边去晒晒太阳,休息下好吗?